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後進行的首次作戰。這次戰役,從1950年10月25日開始至11月5日結束,共殲敵1萬5千餘人,將進攻的美國及僕從軍從鴨綠江邊趕到清川江以南,取得了初戰的重大勝利。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0月25日~11月5日,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對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的第一次反擊戰。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後進行的首次作戰。這次戰役, 從1950年10月25日開始至11月5日結束,共殲敵1萬5千餘人,將進攻的美國及僕從軍從鴨綠江邊趕到清川江以南,取得了初戰的重大勝利。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0月25日~11月5日,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對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的第一次反擊戰。

戰爭概述

從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至1951年6月第五次戰役結束,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主要是以運動戰實行戰略反攻。10月下旬,中央軍委調動第50、第66軍入朝,作為志願軍戰役預備隊。這樣入朝的志願軍連同第一批入朝的部隊第38、第39、第40、第42軍共有6個軍、18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總兵力約30萬人。 當時在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
朝鮮戰區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下的南韓軍共有42萬人,其中地面作戰部隊21萬人。因其一部受留在敵後的朝鮮人民軍牽制,向北推進的一線部隊只有13萬人(包括美軍4個師、英軍1個旅、南韓軍6個師)。

10月25日,南韓軍的一個營闖進志願軍隱蔽集結的溫井地區,第40軍立即從兩水洞附近的公路兩側發起突襲將其全殲。次日,南韓軍第6師的第7團進至鴨綠江邊的楚山,發現志願軍入朝後隨即南逃,在途中被第40軍殲滅大部。 11月1日傍晚,志願軍第39軍以8個步兵團和2個炮兵團的兵力對雲山發起攻擊。美軍騎8團又遭截擊,坦克大多被炸藥包炸毀。該團第1、第2營趁隙衝出之後,其第3營被包圍。隨即志願軍採取白天隱蔽,入夜發起攻擊的戰法,向該連續進行了兩個夜晚的猛攻。至3日夜間,殘敵除個別突圍外,全部投降。前來增援的美騎1師第5團也被擊退。雲山戰鬥開始的同一天夜晚,志願軍總部判定清川江以北敵人只有5萬餘人,而志願軍可以集中12至15萬人投入作戰,因此決定分割和殲滅清川江北的南韓軍的3個師。從11月1日晚間起,志願軍各部展開全面攻擊。由於“聯合國軍”已發現志願軍的力量強大,急忙於3日全線撤退。因其全部是機械化裝備,收縮卻十分迅速,並利用良好的工程機械設備搶修工事進行防禦。5日,鑒於抓住美軍主力已不可能,供應又接濟不上,志願軍總部命令各部停止進攻。7日,在東線黃草嶺擔負阻擊任務的志願軍第42軍和人民軍一部在抗擊了美軍陸戰1師連續七天的進攻後向北後撤。第一次戰役至此結束。

戰鬥序列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鬥序列

“聯合國軍”戰鬥序列

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
第38軍(第112師,第113師,第114師)
第39軍(第115師,第116師,第117師)
第40軍(第118師,第119師,第120師)
第42軍(第124師,第125師,第126師)
第50軍(第148師,第149師,第150師)
第66軍(第196師,第197師,第198師)
炮兵第1師,第2師,第8師
1、美軍第8集團軍,包括:
美軍第1軍(美軍第24師,美軍騎兵第1師,偽軍第一師,英軍第27旅,美軍空降第 187團)
偽軍第2軍(偽軍第6師,偽軍第7師,偽軍第8師)
2、美軍第10軍,包括:
偽軍第1軍(偽首都師,偽軍第3師)
美軍陸戰第1師 美軍第7師
3、美軍第2師

戰役背景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北韓人民軍越過38度線挑起戰端,同美國支持的南韓軍隊展開激戰。6月27日,美國公然以其海軍和空軍直接入侵朝鮮,同時派遣其第7艦隊侵入中國台灣海峽,以武力阻撓中國統一,解放台灣。6月30日,美國陸軍第八集團軍直接參加了朝鮮的地面作戰。美國為使其侵略行徑合法化,又於7月7日操縱聯合國非法授權其指派司令官統一指揮侵朝各國軍隊。從此美國就打著“聯合國”的旗號,糾合指揮所謂“聯合國軍”公開對朝鮮進行侵略戰爭。

1950年7月7日,在美國的操縱下成立了“聯合國軍”的“聯合司令部”,由美軍遠東總部統帥麥可阿瑟任司令官,統一指揮侵朝各國軍隊。當時在朝鮮戰場上打著“ 聯合國軍”旗號的軍隊,除美國和南韓的部隊外,還有英國的2個步兵旅,法國的1個步兵營,加拿大的1個步兵旅,澳大利亞的1個步兵營,紐西蘭的1個炮兵團, 土耳其的1個步兵旅,泰國的1個步兵營,菲律賓的1個步兵營,希臘的1個步兵營, 荷蘭的1個步兵營,比利時的1個步兵營,盧森堡的1個步兵排,哥倫比亞的1個步兵營,衣索比亞的1個步兵營,南非的1個空軍中隊。在上述國家中,有的還派出了少量海軍和空軍參戰。另外,瑞典,挪威,丹麥,義大利,印度等五國派出了戰地醫療隊。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
北韓人民軍開戰後,節節勝利,曾於6月底占領漢城,8月初占領了朝鮮南部90% 以上的土地和人口,迫使對方退守洛東江以東的大邱,釜山一隅。美國乘北韓人民軍主力深入洛東江地區,後方空虛之際,以其海軍陸戰第一師,步兵第7師,工 兵第2旅,空降第187團,和南韓海軍陸戰隊四個營等部共約7萬多人,在二百三十餘艘艦艇和三百餘架飛機支援下,於9月15日由朝鮮中部西海岸的仁川港地區登入,截斷北韓人民軍的後方交通,配合正面進攻,前後夾擊北韓人民軍,使北韓人民軍處於十分不利的境地。

中國中央人民政府嚴正警告美國立即停止侵略行徑,不要玩火自焚,同時倡議和平方式公平合理地解決朝鮮問題。美國政府無視中 國政府的警告和國際輿論的譴責,於10月1日悍然越過三八線,瘋狂地向北韓首 都平壤和東部重鎮元山等地進逼,並多次派遣空軍轟炸中國東北邊境的一些城鎮和鄉村,還狂妄叫囂:“鴨綠江並不是把兩國(指中朝)截然分開的不可逾越的障礙” 。這就不僅威脅著北韓的生存,同時也更嚴重地威脅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安全, 威脅著世界的和平。

在此緊急關頭,中國政府及時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並於1950年10月 8日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0月19日,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同北韓人民軍(此時已失去戰鬥力)一道抵抗美國及其走狗的侵略。

志願軍入朝前,毛澤東於1950年10月4日在給周恩來的電報中,曾經構想:“在平 壤,元山鐵路線以北德川,寧遠公路線以南地區構築兩道至三道防禦陣線。如敵來攻則在陣地前面分割殲滅之。如平壤美軍元山偽軍兩路來攻則打孤立較薄之一路。現在的決心是打偽軍,也可以打某些孤立的美軍。如時間許可則將工事繼續增強,在六個月內如敵人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則志願軍亦不去打平壤,元山。在志願軍裝備訓練完畢,空中和地上均對敵 軍具有壓倒的優勢條件之後,再去攻擊平壤元山等處,即在六個月以後再談攻擊 問題。”

但是,志願軍出國前夕,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美軍以占平壤,元山等地,並集中 了四個軍十三萬人的兵力,由元山,平壤兩地分東,西兩線(主力置於西線),向中 朝邊境冒進,企圖在11月23日前,前出倒中朝邊境,一舉殲滅北韓人民軍,達到 占領全朝鮮的目的。 其具體部署是:以美第八集團軍於西線,指揮美第一軍(含兩個師一個旅)由平壤, 沙里院地區沿京義鐵路向北進犯,其中英國第27旅沿京義鐵路指向新義州。美第24 師沿京義鐵路及泰州,龜城指向朔州,昌城。偽第1師沿京義鐵路及雲山,北鎮指向碧潼。偽第2軍(含三個師)由破邑,陽德地區分經成川,价川及德川,熙川向北 進犯,其中偽第6師指向楚山,偽第8師指向江界,偽第7師為第二梯隊。美第1軍之 騎兵第1師及空降第187團於平壤,肅川地區為預備隊。另外,以美第10軍,偽第1 軍於東線,由元山,鹹興地區分向江界,圖門江邊進犯,其中美陸戰第11師經鹹興,五老里,長津迂迴江界。美第7師經鹹興,豐山指向惠山鎮。偽首都師及偽第 3師沿海岸鐵路指向圖門江邊。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
根據這一變化了的情況,毛澤東和彭德懷商議後,立即改變了原來的作戰計畫。毛 澤東於10月19日在給中南,華東,西南,西北等中央局的電報中指出:“為了保衛中國,支援朝鮮志願軍決於本日出動。先在朝鮮北部尚未喪失的一部分地方站穩腳,尋機打些運動戰,支援朝鮮人民繼續奮鬥。”並確定“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 陣地戰,敵後游擊戰相結合”作為志願軍第一階段的作戰方針。

為了實現這一新的決心,毛澤東於10月21日在給彭德懷的電報中強調指出:“現在是爭取戰機問題, 而不是先有一個時期部署防禦,然後再談攻擊問題。” 以彭德懷為首的志願軍將領,依據上述作戰方針和當面敵情,進行了精心計畫和周密組織。

戰爭部署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
部署是:以第42軍的兩個師,位於長津以南的黃草嶺,赴戰嶺地區進行防禦,阻擊合鉗制東線之美軍。以第39軍和第40軍進抵雲山溫井等地,相機從正面伏擊冒進中的美軍。 以第38軍及第42軍的第125師首先殲滅熙川之美軍,占領德川,然後沿清川江新安州方向迂迴,阻美軍增援和斷美軍退路。以第50軍和第66軍開赴安東(今丹東),新義州,輯安等地,作為戰役預備隊。 毛澤東於10月23日在給彭德懷的電報中強調:“我認為我們應當力爭此次戰役的完滿勝利,力爭在美軍機炸擾下,任能保持旺盛的士氣,進行有力的作戰。力爭在美軍從美國或其它處增調兵力到朝鮮以前,多殲滅幾部分美軍的兵力,使其增補趕不上損失。總之,我們應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

志願軍各級組織為貫徹執行毛澤東這一指示,抓緊時間進行戰前準備,對部隊進行了一系列深入細緻的政治思想工作,使全軍將士鬥志昂揚,士氣高漲,為中國人民爭光。

戰役經過

這次戰役於1950年10月25日打響。當日晨,竄入溫井的偽軍第6師的一個加強步兵 營向北鎮進犯。 當美軍進至兩水洞地區時,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0軍第118師突然發 起攻擊,經一小時激戰,全殲美軍,並乘勝攻占溫井,揭開了戰役的序幕。後來將這一天定為抗美援朝戰爭紀念日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
10月26日,各部美軍仍繼續冒進,偽軍第6師的第7團已前出到楚山地區。志願軍司令部命令第 40軍第118師向其逼進,在第50軍第148師配合下殲擊美軍。令第38軍 迅速向熙川前進,殲擊熙川偽軍。令第39軍阻擊雲山偽軍第1師向熙川增援。令第 66軍急速過江進至龜城,阻擊美軍第24師及英軍第27旅。令第50軍主力進入新義州 地區防美軍北進。

10月27日,偽軍第6師的兩個營在溫井以東龜頭洞地區與志願軍第40軍的第120師進行戰 斗。志願軍遵照毛澤東關於“吸引敵主力增援”的電示,決心以攻擊龜頭洞之美軍為誘餌,引熙川雲山之美軍來援,然後集中第38軍,第40軍和第39軍主力予以殲滅。 但打了一天,僅偽第8師兩個營來援。志願軍司令部即令第40軍主力將龜頭洞地區美軍4個營殲滅。

10月29日,志願軍第40軍第118師將由楚山竄回古城洞及其以南地區的偽軍第6師第7團擊潰,殲美軍一部。 隨後第40軍主力繼續向南突擊。第38軍占領熙川,但美軍已南逃,該軍即向球場洞方 向突擊。第39軍對雲山之美軍構成了三面包圍。第66軍也進至龜城以西阻美軍前進。 此時,美軍雖已發現志願軍入朝,但認為是“象徵性出兵”,故仍一面調整部署,一 面繼續冒進。英軍第27旅,美軍第24師已分別進至郭山,龜城地區。偽軍第8師退 守球場地區。偽軍第7師東調球場,德川,加強其翼側。美軍騎兵第1師位雲山,龍山洞地區。偽軍第1師主力撤至寧邊及其以東地區。美軍第二師也開始由朝鮮南部 北調安州地區,作為預備隊

為殲擊,鉗制與調動美軍,彭德懷於10月30日九時發電軍委,上報了作戰部署。毛澤東於10月30日二十時致電彭德懷,指出:“你們三十日九時的部署是很好的。我方對敵人數量,位置,戰鬥力和士氣等項均已明了,我軍已全部到齊展開,士氣高漲;而敵人對我方情況則至今不明了。”並指出所定殲美軍目標“是完全正確的。只要我三十八軍全軍及四十二軍一個師,能確實切斷敵人清川江後路,其它各軍,師能勇敢穿插至各部分敵人的側後,實行分割敵人而各個殲滅之,則勝利必能取得。” 接著又於11月2日連續兩次電示彭德懷:“請注意使用三十八軍全軍控制安州,軍隅里,球場區域,構築強固工事,置重點于軍隅里,確實切斷清川江南北敵之聯繫, 殲滅美二師北援兵力及偽六,七,八師餘部,並儘可能向南伸出直到平壤附近。只 要此著成功,即是戰略上的勝利。”“全局關鍵,在於我三十八軍全軍以猛速動作 攻占軍隅里,价川,安州,新安州一帶,割斷南北敵人聯繫,並堅決殲滅北進的美 軍第二師。此是第一要緊事,其餘都是第二位”。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志願軍戰士趴冰臥血殲滅侵略軍
據此,彭德懷果斷地命令第38軍殲滅球場之美軍,迅速從美軍右翼沿清川江左岸向院裡, 軍隅里,新安州方向實施戰役迂迴,控制上述地區,確實切斷清川江南北美軍之聯繫。 令第42軍第125師向德川突擊,並占領該地,阻美軍增援。令第40軍迅速突破當面之美軍,相機殲滅寧邊之偽軍第1師,令第39軍殲滅雲山之美軍,得手後協同第40軍殲滅 美軍騎兵第一師。令第66軍以一部兵力於龜城以西鉗制美軍第24師,主力視情從側後突擊。

11月2日,第39軍攻克雲山,將美軍騎兵第一師和偽軍第一師各一個 團大部殲滅。第40軍攻擊受阻,未能包圍寧邊美軍。第38軍前出到院裡地區,美軍感到翼側受到威脅,開始全線撤退。志願軍乘機繼續發展進攻,至4日,先後到達 博川,龍登里,飛虎山等地區,並占領了德川。

此時,美軍主力已全部撤至清川江以南。志願軍鑒於殲敵機會已失,所攜糧彈也已消耗將盡,乃於11月5日結束戰役。 東線志願軍第42軍的第124師和第126師與北韓人民軍一部,在黃草嶺,赴戰嶺以南地區與美軍激戰旬日以上,憑藉野戰工事和有利地形,以頑強拼搏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阻止了美軍的進攻,有力地保證了主力在西線作戰。

戰爭意義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某部前沿陣地
第一次戰役共進行了13天,志願軍以1萬餘人傷亡的代價,消滅敵軍1.5萬人。這一戰役雖然規模不大,但意義卻十分重大,此役粉碎了美軍在感恩節前占領全朝鮮的計畫,使朝鮮人民軍獲得了整頓的時間,志願軍取得了同有現代化裝備的敵軍作戰的初步經驗,這就為下一次戰役的輝煌勝利奠定了基礎。

戰爭評價

根據戰場情況的變化,及時改變作戰方針
志願軍出國前,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依據敵我雙方的情況,曾計畫在朝鮮北部的德川 至寧遠一線以南地區先組織防禦作戰,待半年之後再進行反攻。及至志願軍出國時, 戰場情況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軍委和彭德懷從戰場的實際情況出發,果斷地放棄了 原定的作戰計畫,改取以運動戰為主的方針。這是非常實事求是的。
其一,志願軍入朝時,美軍前進甚速,中方已不可能先美軍到達德川寧遠公路線以南地區構築防線。
其二,美軍兵力分東西兩線向北進犯,中間敞著一個八十多公里的缺口,便於志願 軍從運動中進行戰役分割。
其三,美軍不僅兵分東西兩線,而且每線的兵力相當分散,僅西線就分了五路,每 路約為一個師或一個旅,且前出態勢先後不一,參差不齊,有利於志願軍集中優勢 兵力從運動中穿插分割,各個殲擊。
其四,清川江以北地區山高林密,地形複雜,不便美“聯合國軍”機械化部隊展開, 而便於志願軍從運動中割裂圍殲“聯合國軍”。
其五,當時志願軍只有通過運動戰的進攻作戰,殲滅美軍一部有生力量,才能制止美軍亂闖亂竄,穩定人心,使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志願軍跟蹤追擊南逃殘敵
志願軍站穩腳跟。 事實證明,正是由於志願軍採取了正確的作戰方針,從而為這一戰役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蔭蔽行動,出敵不意,攻敵不備
為了保證戰役的突然性,志願軍各部隊採取了一系列偽裝蔭蔽的措施。
1。部隊入朝時,利用黃昏和夜暗分路過江,使美“聯合國軍”不便進行空中偵 察和空中襲擊。
2。入朝後向前開進時,避開定州,博川,軍隅里一線及其以北約二十公里的地區, 以防過早被美軍發覺。
3。 志願軍各部隊派遣遠出之偵察隊,偽裝成北韓人民軍,而不稱中國人民志願 軍,藉以迷惑“聯合國軍”。
4。時機不成熟,大部隊儘量避免過早同美軍接觸,以免暴露作戰企圖等等。 由於以上措施得當,加之美軍判斷中國出兵的可能性極小,因而對志願軍行動未能察覺,使志願軍收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這說明,對現代化美軍作戰,雖然其偵察和情報手段先進,但只要志願軍偽裝蔭蔽措施運用得好,保持作戰行動的突然性,是有可能做到的。

先打偽軍,後打美軍,由弱及強,各個殲敵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戰士們翻越高山,迂迴包圍敵人
針對美軍的進攻態勢,此戰役志願軍確定以西線作戰為主,以東線作戰為輔,即以 一定的兵力(兩個師)在東線進行防禦,阻美軍北進,集中兵力(五個軍另一個師)於西 線從運動中殲滅美軍。在西線又確定先打偽軍,後打美軍。 毛澤東在10月26日連續兩次電示彭德懷:“首先殲滅偽一,偽六,偽八等師,然後 再打美,英軍。”“志願軍第一個戰役,須確定以殲滅上述三個偽軍師為目標,分為 幾個大小戰鬥完成之,然後再打美,英軍”。 當時,美軍是擁有優勢裝備的諸兵種合成軍隊,它的坦克和裝甲車數量較多,性能 先進,炮兵火力也大大優於中國軍隊。當時侵朝美軍一個軍計有各種火炮約1400多 門,中國志願軍一個軍只有約200門。南韓偽軍在武器裝備上比美軍要差,士氣也較低,同美軍有一定矛盾,先打它,取勝把握較大。在戰役過程中,志願軍先殲滅 了偽軍的幾部兵力之後,美軍甚為恐慌,志願軍接著又在雲山地區將偽軍一個團和美軍一個團大部殲滅。這就證明,先打偽軍,後打美軍的步驟是正確的,符合“先打弱敵,後打強敵”的作戰原則。 在整個戰役期間,留在美軍後的北韓人民軍,從10月下旬起,在三八線南北地區展 開了積極戰鬥。特別是在三八線以北,北韓人民軍收復了陽德,谷山,平康等地, 切斷了美軍東部和中部前後方的交通,鉗制了大量美軍,有力地配合了志願軍正面作 戰。朝鮮軍民的積極配合,對取得戰役的勝利起了一定的作用。

戰爭評論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志願軍繳獲的機槍之一部
美軍及其僕從軍越過三八線向北進犯時,宣布鴨綠江以南60公里至200公里為“麥可阿瑟線”,聲稱除南韓軍隊外,其餘國家的部隊不準備越過此線,該線以北的作戰任務由南韓軍隊單獨擔任。但是,當侵略軍占領平壤渡過清川江後,麥可阿瑟斷定:“中共軍不會介入,毫無介入的徵候。”並說:“中共軍隊即使介入,也為時已晚”。其實志願軍已有4個軍蔭蔽集結於 長津湖附近。麥可阿瑟對此一無所知,完全蒙在鼓裡。就在他的這種錯誤判斷指導下,侵略軍分路瘋狂向中朝邊境進犯,結果遭到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其不意的打擊。 這時,麥可阿瑟才承認戰局的嚴重性,認為遇到了新的戰爭局面,不得不由攻勢轉入守勢,並下達了撤退命令。

美軍騎兵第1師,又稱美軍第1師,是美國在南北戰爭時期建立的。由於它在歷 史上有過戰功,其番號一直被保留下來(軍人戴的臂章以馬頭為標記)。隨著軍事技 術裝備的不斷改進,後來該師變成了一支機械化部隊,在朝鮮戰場上雖仍叫騎兵第一師,但實際上完全不是騎兵部隊的性質了。

戰爭作用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1950年10月彭德懷在朝鮮戰場上
這次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英勇奮戰,共殲滅“聯合國軍”1.5萬餘人,粉碎了“聯合國軍”感恩節以前占領全朝鮮的企圖,並將其從鴨綠江邊趕到清川江以南,獲得初戰勝利,從而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取得了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聯合國軍”的經驗,增強了勝利的信心,為爾後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相關人物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麥克阿瑟
麥克阿瑟(1880~1964)MacArthur,Douglas 美國五星上將。出身於軍人世家。1903年畢業於西點軍校。1906~1907年任總統隨從副官。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任師參謀長、師長,在法國戰場作戰。1919~1922年任西點軍校校長。1928年任駐菲律賓美軍司令。1930年任美國陸軍參謀長。1935年任菲律賓軍事顧問。1936年被菲律賓總統任命為菲律賓陸軍元帥。1941年7月任遠東美軍司令。1942 年任西南太平洋盟軍總司令。同年秋季開始對日反攻。1945 年9月 2 日代表盟國接受日本投降 。後以盟軍最高司令官名義,執行美國單獨占領日本的任務。韓戰爆發後 ,任侵朝“聯合國軍”總司令,極力主張擴大侵朝戰爭、進攻中國。因同H.S.杜魯門政府的全球戰略方針有分歧,1951年4月被撤職。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彭德懷
彭德懷(1898~1974)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原名得華,號石穿。湖南湘潭人。1916年入湘軍當兵。1922年改名德懷,考入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畢業後回湘軍任排長、連長、營長。從1954年9 月起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和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59年7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廬山會議)期間,勇於直言,寫信給毛澤東主席,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提出批評,遭到錯誤的批判,並在中共八屆八中全會上錯定為“右傾機會主義反黨集團”的首領,免去國防部長職務。1965年9月派往四川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線建設委員會第三副主任,仍顧全大局,兢兢業業地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又遭嚴重迫害。由於長期的摧殘和折磨,1974年11月29日卒於北京。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他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1981年《彭德懷自述》出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