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入侵格瑞那達

美軍入侵格瑞那達

美軍入侵格瑞那達 1983年10月25日拂曉,美國武裝部隊總司令、美國總統隆納·雷根簽署的代號 為“暴怒行動”的進攻格瑞那達的作戰計畫正式開始實施,美國陸、海、空三軍聯合 部隊分別從巴貝多、格瑞那達附近海域和國內三個待運點乘直升飛機、運輸機,從 南北兩個方向對格瑞那達實行空降。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為了保護在格瑞那達聖·喬治大學 的幾百名美國學生,為了保護在島上的英國總督保羅·戈德溫·斯庫恩的生命安全和根據原總理畢曉普合法政府的請求及加勒比海 7國的緊急要求,美國政府已經出兵格瑞那達。僅僅經過 3天的時間。美國就完成了對格瑞那達的占領,達到了它發動這場戰爭 的目的。

基本信息

簡介

美軍入侵格瑞那達美軍入侵格瑞那達
1979年3月,格瑞那達國內發生政變,親西方政權倒台。在蘇聯、古巴支援下,格瑞那達新政權親蘇、古傾向日趨明顯。美國歷來認為“加勒比海是美國內海”。為遏制蘇、古在這一地區的影響,美國趁格內部再次發生政變,局勢混亂之機,糾集中美洲七個加勒比國家,對格瑞那達發動了代號為“暴怒”的武裝入侵。美軍投入的入侵兵為地面部隊7200人,海軍出動包括“獨立”號航空母艦在內的軍艦15艘、艦載飛機110架,另有加勒比七國警察300人參戰。格軍總兵力為2000人,沒有空軍、海軍和坦克。僅有輕武器和少量裝甲車。唯一有戰鬥力的部隊是古巴派駐格島修建機場的一個戰鬥工兵營(700人)。11月25日5時,美軍從巴貝多、海上和國內3個待運點,分批搭乘直升機、運輸機,對格島實施傘降和機降著陸,揭開戰爭帷幕。以連排為單位,分散防守海灘及戰略要地的格軍,在美軍海、空立體登入面前措手不及,無力組織有效反擊,交戰後不久即投降、格島東北部珍珠機場被美海軍陸戰隊一加強連攻占,格島西南部薩林斯機場因防守部隊有高炮和路障(古巴軍),美傘兵被迫在150米高度低空跳傘,美軍占領機場跑道後立即清理障礙,後續部隊第82空降師2個營隨即機降。美軍集中力量摧毀機場附近古軍抵抗,占領發電廠,沿瀕海公路北上,向首都聖喬治方向發展進攻。為增強西部作戰力量,美軍派出250名陸戰隊員乘“關島”號兩棲攻擊艦,由格島東海岸轉移至西海岸登入,搭載5輛M?/FONT>60坦克,突襲總督府,搶出被軟禁的原英國總督思庫恩。經過一天戰鬥,美軍基本形成了從格島東北部和西南兩翼向格首都突擊的鉗形勢態。在島西南戰鬥中,美軍遭到了古軍“出乎意料”的強烈抵抗。為速戰速決,美國當天從國內空運兩營傘兵(次日又運兩營)增援,使上島兵力達6000餘人,形成對古、格守軍絕對兵力優勢。10月26日,美軍攻占格軍司令部。28日,控制首都聖喬治,主要戰鬥基本結束。此後,美軍派出小分隊,對撤至格島北部山區的古軍殘部進行搜剿,抓獲古軍首腦及10多名格政府要員,查繳了島上所有武器彈藥庫。美軍控制格島後,由英國女王任命的格瑞那達總督重新組織新政權,美軍陸續撤離。此次戰爭,美軍死亡18人,傷91人,7架直升飛機被擊落,消耗戰費1300萬美元。古巴軍隊死69人,傷56人,被俘642人。格軍死40餘人,其餘被俘。

畢曉普的社會主義政權

美軍入侵格瑞那達美軍入侵格瑞那達
1979年 3月,格瑞那達“新寶石運動”的領導人莫里斯·畢曉普發動政變,推翻 了當時的總統埃里克·蓋里所領導的政府,擔任了政府總理。畢曉普自稱是社會主義者。他一上台,便先後同蘇聯、古巴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尤其是古巴,給格瑞那達提供了大量的糧食、機械和一批格瑞那達急需的物資,這使 畢曉普倍受感動。從革命武裝 部到公共衛生部門,從農業部到體育文娛委員會,格瑞那達的所有部門都有古巴人。 在蘇聯、古巴的援助下,格瑞那達成立了“人民革命軍”和民兵隊伍。令美國人提心的是,格瑞那達正在修建一個4000米的機場。里根說:“那么一個彈丸小國,修一個4000米的機場乾什麼 ?”機場如果建成,蘇聯、古巴的大型飛機就可以隨時進出,這對美國來說是不能容忍的。面對來自美國的壓力,畢曉普不得不重新調整他的對外政策,在繼續同蘇聯、古巴保持密切關係的同時,他開始同西歐等國,特別是美國發展關係。1983年春,畢曉普親臨美國會見里根,試圖就改善兩國的關係進行會談。

畢曉普被害全國混亂

美軍入侵格瑞那達美軍入侵格瑞那達

畢曉普的作法引起了國內親蘇勢力的強烈不滿。他們公然反對畢曉普謀求同西方國家和美國改善關係,揚言如果畢曉普不行,就換掉他1983年10月13日,以政府軍司令官奧斯汀和副總理科爾德為首的一批軍官發動了 政變,軟禁了畢曉普。奧斯汀宣布,成立以他為首的革命委員會。政變發生後,格林納達立即陷入到一片混亂之中。畢曉普的支持者們紛紛走上街頭,同叛軍形成對抗。10月19日,畢曉普的數千名追隨者們在首都聖喬治舉行抗議示威,要求釋放畢曉 普,反對革命委員會。他們竟然衝過了叛軍的防線,把畢曉普救了出來。自由了的畢曉普站在支持者們的中間,慷慨激昂地發表了演說,然後率領隊伍繼續遊行。奧斯汀終於對畢曉普下毒手了。軍隊向遊行隊伍開槍,畢曉普和他的3名內閣部長被打死,倒在了血泊之中。格瑞那達政變,領導人畢曉普被害,震動了全世界。21日,東加勒比海各國都發表聲明,對格瑞那達政變一事表示譴責。安提瓜、巴貝多、聖盧西、聖 文森特、多米尼加和牙買加6國,一致要求美國出兵進行干預。

美國入侵理由

美軍入侵格瑞那達美軍入侵格瑞那達

動用武力對一個主權國家進行武裝干涉,美國不得不進行慎重地考慮。美國必須有一個合適的理由。經過認真地研究和討論之後,美國政府認為,以下幾點完全可 以作為對格瑞那達進行武裝干預的理由:(1) 在格瑞那達的聖喬治大學內,有好幾百名美國學生,政變後,要是他們發生意外或是被扣為人質,政府無法向美國人民進行交代。(2)美國政府不能對蘇聯、古巴插手格瑞那達坐視不管。(3)格瑞那達政局的變 化,已嚴重地威脅到加勒比海地區的安全,威脅到美國在加勒比海的利益。(4) 加勒 比海7國敦促美國出兵進行干涉。(5)對格瑞那達進行援助。美國政府認為。這幾點理 由足以構成對格瑞那達進行武裝干涉的藉口。

美國的“暴怒行動”

美軍入侵格瑞那達美軍入侵格瑞那達

美國政府開始制訂入侵格瑞那達的作戰計畫,與此同時,加緊集結部隊。 10月20日,畢曉普被害的第二天,美國命令原計畫駛往地中海的“獨立”號航空母艦和“關島”號兩棲攻擊 艦編隊,途中改道駛向格瑞那達附近海域,以“接美僑”為名,伺機行動。23日,這 兩支艦艇編隊到達預定海域,在格瑞那達島周圍50海里內建立了海空封鎖區,切斷了 格瑞那達對外界的聯繫。24日,美軍運輸機和直升機將部分陸軍別動隊員和軍事裝備 運往距離格瑞那達只有250多公里的巴貝多。當天,牙買加、多米尼加、巴貝多、 安提瓜、聖文森特、聖露西亞、聖克里斯多福—尼維斯 7個加勒比海國家的警察部隊也在“演習”的名義下集結巴貝多至此,美國已集結登入部隊 8000人,艦上人員1萬人,各型艦船15艘,各種飛機 230架。格瑞那達方面,只有政府軍 2000人,民兵2000人。它沒有空軍,也沒有海軍, 更沒有坦克。它的主力大部分部署在首都聖喬治周圍和格瑞那達的西南部海岸地區。1983年10月25日拂曉,美國武裝部隊總司令、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簽署的代號 為“暴怒行動”的進攻格瑞那達的作戰計畫正式開始實施,美國陸、海、空三軍聯合 部隊分別從巴貝多、格瑞那達附近海域和國內三個待運點乘直升飛機、運輸機,從 南北兩個方向對格瑞那達實行空降。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為了保護在格瑞那達聖·喬治大學 的幾百名美國學生,為了保護在島上的英國總督保羅·戈德溫·斯庫恩的生命安全和根據原總理畢曉普合法政府的請求及加勒比海 7國的緊急要求,美國政府已經出兵格瑞那達。訊息傳出,世界為之譁然。特別是古巴領導人卡斯楚更感憤怒。他認為,美國 雖然有著世界上最強大的四肢,卻也有著世界上最軟弱的意志。美國是沒有膽量和力 量來干涉他對格瑞那達“輸出革命”的。然而,事出所料,美國真的對格瑞那達下了 手。卡斯楚深知,他在格瑞那達的一切都完了,但他不甘心。他給派駐到格瑞那達 的指揮官下了指示:堅決勇敢地抵抗美國人的入侵,國內不派任何增援部隊。 當時,古巴駐守格瑞那達的是一支 636人組成的戰鬥工兵營。它雖然是一支訓練 有素的正規軍,但人數畢竟太少了。它不可能完成保衛格瑞那達的政治使命。但是, 作為軍人,最首要的一點是服從命令。因此,古巴部隊還是盡了最大的努力來做準備。

戰鬥經過

美軍入侵格瑞那達美軍入侵格瑞那達

美國人選擇的登入地點是格瑞那達的珍珠機場。這是一個中型民用機場,只要占 領了它,美國人在格島便有了立足之地,就會使島上的守軍陷入到混亂之中。在這裡,美國人只受到了零星地抵抗,幾乎是沒費什麼力氣就占領了該機場。緊 接著,美國人又撲向了薩林斯角機場。薩林斯角位於格瑞那達的西南端,是由古巴援建的大型軍用機場,已基本竣工。 它的設備比較先進,僅跑道就4000米長。古巴人在這裡部署了大量的部隊,並配備有 23毫米雙聯裝高炮、火箭筒和120毫米迫擊炮。美國人在薩林斯角機場採用的作戰方式仍然是空降。雖然他們受到了古巴人的頑 強抵抗,損失較大,最後還是比較迅速地控制了該機場,使後續空降部隊和多國警察 部隊陸續在薩林斯角著陸。同時,美軍出動攻擊機和武裝直升機對機場附近格軍據點 進行轟炸,並迅速占領了電台、發電廠等重要目標。經過25日一天的戰鬥,美軍奪占了格瑞那達兩個對戰爭全局起決定意義的機場, 並基本上形成了南北兩路對格瑞那達首都實施鉗形攻擊的態勢。為了達到速戰速決的 目的,美軍緊急從國內空運增援部隊和作戰物資。至26日,美軍在格瑞那達的作戰部 隊已經到6000餘人,形成了三倍于格軍的優勢。隨後,美軍兵分兩路,攻占了格林維 爾兵營和弗里特昆軍火庫。26日下午,進抵大安塞,攻占了貝爾蒙特電台,傍晚會同 陸戰隊圍攻里奇蒙山監獄。28日,美軍南北兩路部隊會師首都聖喬治城,完成了對格 林納達首都的全部占領,多國警察部隊隨後擔任衛戍任務。 實際上,美國進攻格瑞那達是分兩條戰線同時進行的。就在空中和陸地激烈作戰 的時候,美國海軍特種部隊的“海豹”突擊隊偷渡上岸,直插格瑞那達首都聖喬治島, 去執行一項特殊的使命:營救英國總督和美國學生。“海豹”突擊隊和綠色貝雷帽部隊、“奈斯特”小隊、快速反應小分隊、三角部 隊、以及空軍的第一特種部隊同樣都是美軍值得誇耀的作戰精粹。他們都有著箭與劍 交叉的標誌。他們人數雖少,卻是美利堅合眾國的精華。是直接由總部或總統指揮的, 每一次都擔任著最艱巨的任務。 他們上岸後,便迅速插到聖喬治北部的總督府,並且全部潛入。但在撤離時,卻被古巴裝甲車堵住了退路。為了保護總督的安全,他們在總督府進行了長達10個多小 時的頑強抵抗,傷亡很大。直到增援部隊趕到,才得以解脫。營救美國學生的行動進行得十分順利。儘管當時沒有詳盡的地圖,陸戰隊員們又找錯了地方,但是他們在迅速地調整了方向後,便很快找到了熱切盼望他們的美國學生。並於26日,把他們運回 了美國。僅僅經過 3天的時間。美國就完成了對格瑞那達的占領,達到了它發動這場戰爭 的目的。

戰爭結果

在戰爭中,美軍死亡18人,傷91人,損失直升飛機10餘架;格軍死亡40餘人,島 上彈藥全部被收繳;古巴軍則死亡69人,傷56人。11月15日,格瑞那達由英國女玉伊莉莎白二世在格瑞那達的代表--保羅-斯庫恩總督任命的顧問委員會的9人臨時政府宣誓就職。顧問委員會主席阿利斯特-麥金文爾是在格瑞那達出生的經濟學家。11月16日美國宣布不遲於12月23日撤回它在格瑞那達的戰鬥部隊。美國陸續撤回了軍隊。

政治影響

美軍入侵格瑞那達美軍入侵格瑞那達

美國軍隊入侵格瑞那達後,在聯合國引起極大的震動。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立即發表聲明對這一事件表示嚴重關切。安理會10月25日下午,應尼加拉瓜的要求舉行緊急會議,對美國入侵格瑞那達事件進行辯論。10月25日安理會對蓋亞那、尼加拉瓜和辛巴威聯合提出的關於格瑞那達局勢的決議案進行表決。中國、法國、蘇聯等11國投了贊成票,美國反對,薩伊、多哥和英國棄權。決議案因遭美國否決而未能獲得通過美國是世界公認的軍事強國,它以武力入侵主權國家格瑞那達,遭到了世界愛好和平國家的強烈譴責。即使是一些西方盟國也認為,美國太操之過急了。應該說,美國政府在軍事上是勝利了,但在政治和道義上卻是極不得人心的。在事後白宮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雖然政府發言人一再為美軍的行為進行竭力辨護,但還是遭到了國內外記者的指責。一位美國記者站起來大聲詰問:“今天美國認為格瑞那達不順眼,可以派軍隊大舉進攻。那么明天呢?美國是否派軍隊再去入侵尼加拉瓜、巴拿馬、厄瓜多或薩爾瓦多呢

軍事影響

美軍入侵格瑞那達美軍入侵格瑞那達

美國突然襲擊格瑞那達,是現代條件下典型的明火執仗的侵略戰爭,是對一個主權國家的蠻橫干涉。它是繼1965年武裝干涉多米尼加共和國以後,美國在拉美地區採取的又一次較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但仍然只是一次規模有限的島嶼作戰,按照美國的軍事理論,還是屬於低強度的戰爭。從純粹的軍事觀點來看,美軍在“急迫暴怒”中驗證了多種概念、戰術和新的武器系統,以此為轉折點,逐漸從越南戰爭的傷痛中恢復過來。美軍從這次行動中總結出大量非常有價值的經驗教訓,在此後的一系列類似行動——利比亞、巴拿馬、海地和伊拉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急迫暴怒”對於包括“海豹”在內的特種部隊是一個里程碑和轉折點,使之有了檢驗其訓練成果和專用裝備,以及證明自身價值的機會。事實上,作為美軍引入職業化軍隊系統後的首次大規模軍事行動,“急迫暴怒”標誌著整個美國軍事力量的復甦,它的成功極大的鼓舞了越戰後時期的士氣,也是美國為了支持其國家政策而投放其軍事力量的能力的完美例證。

格瑞那達簡介

美軍入侵格瑞那達美軍入侵格瑞那達

格瑞那達 位於東加勒比海向風群島的最南端,南距委內瑞拉海岸約160公里。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6℃。原為印第安人居住地。1498年被哥倫布“發現”。1650年歸屬法國。1762年被英國占領。17年2月10日根據《巴黎條約》,法國將格轉讓給英國。1779年被法國重新占領。1783年根據《凡爾賽條約》正式確認為英國所有,從此淪為英國殖民地。1974年2月7日宣布獨立。主要依賴於農業,易受氣候及病蟲害影響。經濟發展為八十年代的動亂和外國軍事干預所干擾。九十年代以來,由於國際市場上肉豆蔻價格下跌,經濟受到影響。旅遊業發展較快,成為外匯主要來源。近年來,工業有些發展。
國內生產總值(1998年):3.46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998年):3456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1998年):5.9%。
貨幣名稱:東加勒比元。1東加元=100分。
匯率:1美元=2.7東加元。
通貨膨脹率(1998年):1.2%。
失業率(1998年):14.7%。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局部戰爭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世界並非就此太平,戰爭的陰霾從沒有離開過我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