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醫學院

福建中醫學院

福建中醫學院創建於1958年,是我國創辦最早的高等中醫藥院校之一。學校地處歷史文化名城、福建省省會城市福州,五四路校區占地面積171畝;大學城校區占地面積1080多畝。學校主體現已遷到大學城校區,已有近5000名學生入駐。學校是福建省培養高級中醫藥人才的基地和全省中醫藥教育、醫療和科研的中心,建校近50年來,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大量各級各類中醫藥專門人才。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福建中醫學院福建中醫學院

福建中醫學院設有9個系、部,3個二級學院,有中醫骨傷科學、中西醫結合臨床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8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中醫學、七年制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臨床醫學、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藥學中藥學藥物製劑製藥工程市場行銷護理學、公共事業管理、套用心理學等14個本科專業。現有全日制在校生8472人,其中研究生873人。

全校現有教職醫護員工2462人(含直屬附屬單位),其中副高以上專業技術人員355人,博士生導師30人、碩士生導師282人;擁有一批國家級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指導老師、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福建省優秀專家、國務院津貼專家等,師資力量雄厚。2002年12月,學校在教育部組織的第一輪本科教學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成績。

學校辦學條件優越。旗山校區占地面積935畝,屏山校區占地面積161畝。基本建成的旗山校區建設配備了現代化的教學、科研、行政、生活等設施。圖書館文獻總量達135萬冊,館藏圖書豐富,具備了新一代的網路存儲架構“SAN架構”,存儲容量達到 30TB;校園網設備先進。

學校1998年、2000年、2002年、2006年四次被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校園”榮譽稱號。學校是一所外向型大學,已與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十多個高等院校、科研醫療機構、學術團體合作開辦博士、碩士、本科、專升本等各種層次的學生培養;與丹麥瑞典有關大學達成了互派師生訪問和到對方學校選修課程的協定;與美國德國日本等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經常性的考察、講學、醫療和學術交流活動,為中醫藥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學校是內地第一所招收台灣學生的中醫藥院校,對台交流與合作是學校的辦學特色。現有台港澳學生及外國留學生471名,其中多數為台灣學生。學校還與台灣元培科技大學合作創辦影像學專業,與台灣大仁科技大學合作創辦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與台灣有關機構開展科研、中藥研發、貿易等方面的合作,並組織學生赴台灣參加交流活動。

在新的發展階段,全校師生醫護員工將進一步更新觀念,開拓進取,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一所以中醫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培養高層次中醫藥與中西醫結合人才,弘揚閩台中醫藥文化,服務海峽西岸經濟區,具有鮮明辦學特色的現代外向型中醫藥知名大學。

學校設有9個系(部),4個二級學院,現有七年制中醫學、五年制中醫學、針灸推拿學、臨床醫學、中西醫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中西醫臨床醫學放療方向.護理學、藥學、中藥學、藥物製劑、公共事業管理、套用心理學等16個本科專業(含方向),有中西醫結合護理、藥品行銷、中醫美容口腔醫學等8個高職層次專業,涵蓋醫學、管理學、理學三大學科門類。現在校各類學生9000多人,其中研究生近600人,普通本專科生7000多人。

學校現有附屬醫院5所(非直屬附屬醫院3所),共有床位數2500張,其中附屬人民醫院為三級甲等醫院。另外還建立了醫教研一體化的臨床教學基地網路,擁有教學醫院19家、實習醫院13家。學校還有福建省中醫藥研究院、福建中西醫結合研究院、國醫堂和福州屏山製藥廠等附屬機構。學校有福建省人民醫院、福建省第二人民醫院以及福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廈門市中醫院、泉州市中醫院、漳州市中醫院、寧德市醫院三明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等8所附屬醫院,臨床基地實力雄厚,體系健全。福建省人民醫院和福建省第二人民醫院有7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級重點專科、專病,12個省級重點專科、專病。校本部設立國醫堂醫院,為社會提供服務。

學校建立了完善的學科體系。中醫骨傷科學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也是福建省“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此外,還有7個福建省重點學科,1個福建省重點扶持學科。2003年以來,作為福建省八所重點建設高校之一,學校以學科建設為核心,重點建設了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等學科,帶動護理學、心理學、情報學、管理學等學科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全校有2個研究院:福建省中醫藥研究院、福建中西醫結合研究院;2個國家(局級)三級科研實驗室,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臨床藥理基地。學校開展的經絡研究、中醫骨傷科學基礎研究、中西醫結合老年病研究、中醫證的研究、白內障基礎與臨床研究、中草藥規範化種植與開發利用、中醫藥信息研究以及閩台中醫藥文化研究等項目居於全國先進行列。附屬福州屏山製藥廠是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

學校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大力加強學科建設。中醫骨傷科學專業和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為全國首創專業。中醫骨傷科學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也是福建省“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目前全校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福建省重點扶持學科、4個全國繼續教育基地、7個福建省重點學科、3門福建省精品課程、2門福建省優質碩士學位課程立項;6門福建省精品課程立項。學校現有2個博士授權點,15個碩士授權點,2個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專業,是有權開展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工作單位,是有權免試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為碩士生的中醫院校之一,也是具有開展在職人員以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的單位。

2002年12月,國家教育部對學校本科教學工作進行評估,評估結論確定為“優秀”。

2003年,福建省政府啟動以學科建設為核心的重點高校建設,學校被列為福建省重點建設的8所高校之一。為配合省重點建設高校建設項目,學校形成了“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帶動整體”的學科建設思路,突出中醫藥優勢,凝鍊了一批重點學科和學科方向,確定中醫學(含中醫骨傷科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等學科為重點建設學科,並以此帶動護理學、心理學、情報學、管理學等學科的共同發展。

學校圍繞學科建設,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擁有一批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的項目,如中醫經絡研究、中醫骨傷科學基礎研究、中西醫結合老年病研究、中醫證型研究、白內障基礎與臨床研究、中草藥規範化種植與開發利用、中醫藥信息研究等。學校擁有2個國家(局級)三級科研實驗室,15個二級實驗室,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擁有1個衛生部臨床藥理基地,3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級重點專科、專病中心,13個省級重點專科。5年來,學校共中標國家級項目(含國家教育部、中管局、藥監局項目)22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24項,在研科研經費2084萬元。此外,出版學術專著70部,其中被SCI收錄和引用近20篇。學校出版有《福建中醫學院學報》《福建中醫藥》《高等中醫教育研究》等學術期刊。

學校十分重視師資隊伍建設,特別把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和學術梯隊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建立了一支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學位結構、職稱結構和學緣結構較為合理的專業技術隊伍。目前,全校教職醫護員工近2000人(含附屬單位),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300多名,其中正高100多名,博士研究生導師16名、碩士生導師215名;在35歲以下的專業技術人員中,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約占60%,其中中醫藥主幹學科達86%;有國家級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指導老師14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名,福建省優秀專家10人,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44人。

院系設定

福建中醫學院福建中醫學院

●中醫系

中醫系是福建中醫學院歷史最悠久的系。本系設定的中醫學專業是學院開設最早、最具辦學特色和優勢的專業。中醫系文化底蘊深厚,學術思想流長,人才薈萃,科研成果豐碩,辦學經驗豐富。近半個世紀以來,在繼承、挖掘和搶救祖國醫藥學遺產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為福建省和東南亞輸送了大批優秀高級中醫藥人才。

中醫系現有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醫史文獻、中醫臨床基礎等4個學科,下設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內經傷寒金匱溫病、各家學說、醫學史、醫古文等9個教研室。有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有2個省級重點學科:中醫診斷學科、中醫臨床基礎學科;4門省級精品課程: 《溫病學》《中醫診斷學》《中醫基礎理論》《傷寒論》 ;有8門主幹課程被評為校精品課程;中醫基礎教學實驗室和中醫基礎科研試驗室,分別通過省教育廳的合格實驗室和省科委的二級實驗室評估。醫學史陳列館是開展中醫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被列為福建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七年制中醫學本碩連讀、五年制中醫學專業(含方向)。現有學生1600多人,其中研究生60多人。

中醫系擁有一批在海內外享有盛名的老教授和一批朝氣蓬勃的中青年專家、學者,有客座教授2名,教授14人,副教授7人,高職稱者占教師總數的29.85%;博士14人,碩士32人,博士、碩士以上學歷者占專業教師的68.7%,博士生導師3名,碩士生導師22名。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3人。榮獲福建省“教學名師”2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1人,“福建省師德先進個人”1人,福建省百千萬人才3人,“福建省高等學校優秀共產黨員”2人。

近五年來,中醫系教師取得可喜的科研成果,在藏象理論中醫證候經方今用文獻信息溫病實驗活血化瘀等研究領域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承擔各級科研課題75項,出版醫學專著18部,參編醫書4部,在醫刊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240篇,教學法論文56篇,獲各級科技成果獎11項。

中醫系大膽進行教學改革,提出 “拓展基礎、博學人文、強化經典、提升技能”的辦學理念,逐漸形成以講中醫經典為主的教學特色,積極探索具有中醫傳承特色的“師承”教學模式,打造了以證為龍頭的中醫科研平台,力爭在“十一五”期間中醫系教學科研上一個新的台階,為祖國傳統醫藥學教育事業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藥學系

福建中醫學院藥學系創辦於1984年,目前有中藥學、藥學、藥物製劑、製藥工程、市場行銷(藥品行銷方向)等6本科專業;教職工84人,其中教授11人,副高級職稱16人,博士學位15人,碩士學位40人;有方劑學、中藥學、藥物分析三個碩士點,其中中藥學為一級學科碩士點。有中藥學、方劑學兩個省級重點學科,《方劑學》《中藥化學》 《中藥學》三門省級精品課程。

幾年來,藥學系注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吸收、學習先進的辦學理念和經驗,不斷創新,加強橫向聯合,縱向合作,拓寬辦學渠道,提高辦學質量。

為了提高辦學層次,培養高質量人才,2007年開始,從藥學專業遴選優秀學生,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聯合培養,以共享國內一流優質教育資源。製藥工程專業由福建中醫學院藥學系與福建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聯合創辦,依託兩校省級重點學科已有的專業技術、人力資源優勢,開展省級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建設。

1999年開始,與香港職業訓練局聯合辦學,定期派教師赴香港授課,傳播中醫藥文化;福建-台灣隔海相望,中醫藥同根同脈,藥學系教師赴台講學,同時也接受台灣學生及同仁到我系學習、研討,促進了海峽兩岸的交流與融合。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推動下,藥學系在不斷地成長壯大;堅持以中醫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各專業建設突顯特色,集藥學、理學、工學和管理學為一體並相互交叉、相互滲透。

藥學系人,秉承厚德、博學、傳承、創新的精神,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培養了一批批中藥研究開發與套用的高級人才,為服務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作出了貢獻。

●骨傷系專業介紹

中醫骨傷專業(1981年)

中西醫結合骨傷外科專業(1999年)

中西醫結合臨床(骨傷方向)(2006年)

骨傷系研究生專業介紹

1.中醫骨傷專業碩士(1985年)

2.中醫骨傷專業博士(1993年與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培養博士、1998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學位授權點)

骨傷實驗基地建設

擁有骨傷創傷修復與重建實驗室、骨傷生物力學實驗室、骨傷細胞生物學實驗室等3個教學科研實驗室,其中中醫骨傷病實驗室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二級實驗室,骨傷細胞生物學實驗室已通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預評估。

骨傷系臨床基地

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是全國中西醫結合重點醫院,骨科是該院重點科室,設有260張床位,擁有廣泛的病源和雄厚的醫療實力,下設創傷骨科、骨關節病、關節鏡、脊柱外科、骨關節腫瘤、小兒骨科、顯微外科、中西醫結合治療等三級學科組。

附屬人民醫院的骨傷科是福建省中醫骨傷重點學科,技術力量雄厚,中醫特色明顯,下設創傷骨科、矯形骨科、脊柱外科、人工關節及骨傷康復等三級學科組。

附屬第二人民醫院,發展迅速。其中骨傷科是福建省中醫重點專科,下設創傷骨傷科、脊柱外科、人工關節、骨傷康復及骨質疏鬆防治中心等三級學科組。

●護理系

福建中醫學院護理學系成立於1998年,設護理學專業(中西醫結合方向)。1998年開始面向全省招收專科學生,2000年起招收五年制本科學生,2002年增加高職高專升本科教育,2004年開始與我校中西醫結合臨床碩士點聯合培養護理學方向碩士研究生.2005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護理學碩士學位授權點。已形成以本科教學為主,穩步發展研究生教育的辦學格局。

學校有近50年的辦學經驗,辦學環境和辦學基礎良好。護理學系開辦以來,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和關懷,使護理學系在師資隊伍、專業建設、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成為全國高等教育委員會護理分委員會理事單位、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護理教育分會常務理事單位,是目前福建省培養中西醫結合高級護理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護理學系設辦公室、護理學基礎教研室、中醫護理學基礎教研室、護理人文教研室和護理學實訓中心。擁有一支基礎理論紮實、業務精湛、愛崗敬業的教師隊伍。目前教職工27名,在校生800餘名。我們堅持:“以生為本,中西並重,厚實人文,強化素質”的辦學理念,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走中西醫結合護理的道路。我們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堅持把實踐教學放在重要位置。建立了實驗課、見實習、畢業論文為主的實踐教學體系;構築了校內實踐基地、臨床教學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站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平台。畢業生綜合素質高,深受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

與國內外學術交流活躍,和芬蘭瑞典丹麥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護理院校建立了長期友好的合作關係。每年選派學生赴芬蘭瑞典語理工學院護理學院留學,與瑞典韋克舍大學丹麥CVU Oresund國立護理學院互派師生到對方學校進修學習,努力把護理學系建設成外向型系部

綜合實力

●福建省人民醫院

福建省人民醫院創建於1954年,是解放後福建省首家政府創辦的公立醫院。

被衛生部授予“三級甲等醫院”,是福建中醫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

副主任醫師、副教授以上高級職稱百餘人;

擁有1個國家級中醫重點專科和8個省重點專科,“120”急救量位居全市第二;

設有12個臨床教研室、2個博士專業、7個碩士專業和5個碩士授權點;

具備先進的層流手術室ICU病房

開展腹腔鏡手術治療、介入治療等微創醫學先進療法;

擁有西門子核磁共振(MR)、螺鏇CTDSADR數字胃腸X機、大型全自動生化儀和系列電子內窺鏡等先進醫療設備;充分發揮傳統中醫與現代醫學完美結合的優越性。

歷史沿革

福建中醫學院福建中醫學院

福建中醫學院作為福建省唯一一所中醫藥高等學府,自創辦以來,在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伴隨著共和國的腳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歷經風雨艱辛,不斷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後,學校得到長足的進步。近50來,為福建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為繼承和發展中醫藥事業,輸送了一大批高質量的中醫藥人才,做出突出的貢獻。自

1994 年以來,學校多次被評為福州市和福建省文明單位;學校1998年、2000年、2002年、2006年四次被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校園”榮譽稱號。2002年12月,學校在教育部組織的第一輪本科教學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成績。2003年成為福建省人民政府重點建設的8所高校之一。

●蓽路藍縷、飲水思源——福建中醫學院的前身福建省中醫進修學校(1953.7-1958.8)

1953年,根據黨和國家的中醫政策,福建省衛生廳要求全省各級衛生部門積極舉辦中醫進修班,培訓中醫人員。1953 年7 月 6 日,福建中醫學院的前身——福州中醫進修學校成立; 1955 年 11

月該校易名為“福建省中醫進修學校”。該校以提高本省在職中醫人員的業務素質為己任,積極開展中醫短期進修和專科培訓,為 1958 年福建中醫學院的創辦,打下一定的基礎。

●艱苦創業、探索前進——福建中醫學院的創辦、初步發展(1958.8-1969.夏)

1958 年 8 月 13 日,在省中醫進修學校的基礎上,福建省第一所由國家興辦的中醫高等學府——福建中醫學院正式成立,掀開了全省中醫高等教育的嶄新一頁。

創辦之初,學校由省衛生廳直接領導,省衛生廳廳長左英兼任學校書記和院長。1959

年,經批准省人民醫院和省中醫研究所劃歸福建中醫學院直接領導,從此學校形成了教、醫、研三結合的管理體制。學校創辦尹始,即加強校內管理機構和教學機構的建設,黨的管理機構逐步完善,教研組從6 個發展到 24 個;還設有圖書館、醫療室等。至 1963 年底,學校占地面積為 64 . 7 畝,建築面積 18102

平方米;建立 8 個完整的實驗室和動物房、無菌室,儀器設備總值為 13 . 73 萬元;擁有圖書資料 3 萬多冊。

福建中醫學院成立後,確立了以中醫高等教育為主、多層次教育的方向。先後招收了八屆六年制中醫醫療專業本科班、三屆中醫醫療專業專科班,舉辦了三期中醫進修班,三期西醫脫產學習中醫班。教師及科研人員編寫出版的著作有 20 餘部,發表了一大批學術論文,取得了十多項科研成果,其中以“內痔核的枯痔丁療法”成果影響最大,獲國家科委頒發的鑑定書。

●“文革”浩劫、萬馬齊喑——福建中醫學院歷史的艱辛(1969.夏-1978.秋)

1969年11月,福建省革命委員會領導小組決定福建中醫學院與福建醫學院、華僑大學醫療系合併成立福建醫科大學,遷址泉州,省人民醫院和省中醫研究所同時與福建中醫學院脫鉤。全校220名教職工(不包括附屬單位),有180名被下放,只有少數人併入醫大。從此,一個完整的“三結合”的中醫教學、醫療、科研機制解體了,全校教職工十多年創下的基業遭受致命的摧殘。只有1972年成立的福建醫科大學中醫系繼續培養中醫藥人才,薪火相傳,延續著福建中醫學院的使命。

●改革開放、再創新業——福建中醫學院從復辦走向輝煌(1978.秋-至今)

1976年,福建省委作出恢復福建中醫學院的決定,並成立籌備領導小組。經國務院批准福建中醫學院正式復辦,1978 年 3 月,福建省委決定在福州市五四路新建校舍。1978 年11月8日,福建中醫學院舉行掛牌儀式與開學典禮。福建中醫學院現任黨委書記羅螢、院長杜建,隸屬福建省教育廳。福建中醫學院復辦後,30年來,在歷屆校黨委的領導下,勇於實踐,不斷開拓,學校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一)學校管理:

1、黨政機構的設定和調整。1978年學校復辦初期,只設一個綜合辦公室,到1979年5、6月間才逐步架構起各部門工作框架,首批組建的黨政主要機構有:辦公室(黨政合署)、組織部、宣傳部、人武部、學生黨總支、人事處、教務處、總務處和基建辦。根據學校各項事業發展的需要,學校黨政管理機構歷經改革,形成了完善的管理體系。目前全校設有黨政管理機構與群團組織共21個,即:辦公室(黨政合署)、紀委監審處、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離退休幹部工作處、工會、團委會、發展規劃與政策研究室、人事處、財務處、教務處、醫院與實踐教學管理處、科研設備處、學生工作處、後勤管理處、保衛處(武裝部)、新校區管理處(基建辦)、科技產業處、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學科辦;還有圖書館、現代教育技術中心、雜誌社、中西醫結合研究院、國醫堂等5個直屬單位。

2、教學機構設定的發展演變。1978年學校復辦時,僅有一個中醫系,隨著學校的事業不斷發展,教學機構也不斷增加。經過近30年的發展,學校現有9個系、部,3個二級學院和3所臨床醫學院,即:中醫系、中西醫結合系、藥學系、骨傷系、針灸推拿系、公共管理系·社會科學部、護理學系、體育部、研究生部、海外教育學院、成人教育學院、職業技術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第三臨床醫學院。

(二)教育教學:1978年學校恢復中醫本科教育,當年秋季招收中醫醫療專業(本科)178人。另外,學校於1985年開始發展研究生教育。經近三十年的發展,形成了多層次、多專業、多形式、多渠道的高等中醫藥教育的格局。現有中醫骨傷科學、中西醫結合臨床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8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中醫學、七年制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臨床醫學、臨床醫學、藥學、醫學影像學、中藥學、藥物製劑、製藥工程、市場行銷、護理學、公共事業管理、套用心理學等14個本科專業。有中西醫結合護理學、中西醫臨床醫學、中西醫結合骨傷外科學、藥品經營貿易學、臨床康復醫學、口腔醫學、中醫美容、麻醉護理等8個專科專業。現有全日制在校生8472人,其中研究生873人。

(三)科學研究:學校復辦後,不斷加強科研工作。1988年至1997年,學校共獲省廳級以上課題212項,科研經費

591萬元;1998年至2007年,我院共中標課題1142項,獲經費6765萬元,其中國家級課題33項,經費499.71萬元,省部級課題235項,經費5276.05萬元,廳局級課題535項,經費552.85萬元,校級課題339項,經費436.39萬元。1978年至1987年間,學校共有

82 項科研成果受到國家和省市的嘉獎(國家和部、委級獎的有20項,華東地區和省、市級的有62項);

1998年至2007年,我院成果獲獎84項,其中省部級37項,廳局級5項,學會級11項,其他獎項31項。1977 年至

2007 年,學校醫教研人員單獨或參編,並正式出版的著作有 235 部,並編寫了一批教材。 1978 年至 2007 年,我校教研人員在醫學雜誌上公開發表了一萬多篇學術論文。2005年7月,成立中西醫結合研究院,構建成我國高水平的中西醫結合研究中心。2006年5月,學校專門成立陳可冀中西醫結合發展基金,資助省內外中西醫結合研究項目。此外,學校積極開展產學研活動,促進成果轉化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效。

(四)對外合作交流與教育。學校充分利用各種優勢,開展對外、台港澳交流和合作。從1990年來,學校先後舉辦了十三次國際性學術會議,接待了來自美國、德國、日本等十多個國家356人次外國友人前來參觀訪問,進行學術交流。自 1988 年至 2007 年,學校舉辦了九屆海峽兩岸中醫藥學術研討會,兩岸中醫藥界同仁共同探討歧黃奧秘,增進了解,建立友誼,維護和促進祖國統一大業。20餘年來,學校共選派了數十批專家、學者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各種國際性學術會議,進行考察、訪問、講學等。自1986年11月,學校舉辦第一期外國醫師高級進修班以來,海外教育逐步形成了進修、本科、碩士、博士多層次的教育格局,成為學院的辦學特色之一。現有台港澳學生及外國留學生471名,其中多數為台灣學生。學校還與與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十多個高等院校、科研醫療機構、學術團體合作開辦博士、碩士、本科、專升本等各種層次的學生培養;與丹麥、瑞典有關大學達成了互派師生訪問和到對方學校選修課程的協定;與美國、德國、日本等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經常性的考察、講學、醫療和學術交流活動,為中醫藥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

(五)辦學條件。1978年,福建省委確定了了福州市福州屏山東簏征地重新建設學校,至1985年,學校校舍已初具規模,在屏山校區150畝的校園土地上,建起了建築面積40726平方米的校舍,基本上滿足了學校教學、科研的需要。2002年11月28日,福建中醫學院在福州地區大學城率先打下第一樁,開始了旗山新校區的建設。旗山校區第一期工程在2005年基本建成,2007年完成整體建設。從2003年秋季新生開始入駐旗山校區。2005年,學校主體遷入旗山校區。旗山校區的建設,在福建中醫學院發展史上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它為學校在新世紀開闢新的辦學空間,為學校今後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目前,福建中醫學院屏山校區占地面積161畝,旗山校區占地面積935畝,總建築面積達279173平方米。圖書文獻總量達135萬冊,學校總資產達到42619.66萬元。學校辦學條件優越。(六)附屬單位。1980年5月省政府批准在福州吉祥山中醫學院舊址籌建福建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並於同年底成立附屬醫院籌備處。1984年5月,福建中醫學院任命附屬醫院重新籌建以來的首任領導班子,撤銷了附院籌備處和籌備領導小組。7月1日省政府決定附屬醫院復名為福建中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正式掛牌。1982年5月,籌建福建省第二人民醫院。到2007年10月,學校有福建省人民醫院、福建省第二人民醫院、廈門市中醫院、福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泉州市中醫院、漳州市中醫院、寧德市醫院、三明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等8所附屬醫院,臨床基地實力雄厚,體系健全。1980年3月,福建省中醫研究所直屬福建中醫學院領導。1983年9月,福建省中醫研究所改名為福建省中醫藥研究所。1992年8月12日,福建省中醫藥研究所改名為福建省中醫藥研究院。2007年9月3日,組建了福建中醫學院資產運營有限公司。有2個校辦產業:國際中醫藥培訓交流中心、福州屏山製藥廠。

●大醫精誠、止於至善——福建中醫學院展望

“大醫精誠、止於至善”是學校的校訓,既體現了學校培養德才兼備中醫藥人才的特點,又突出了學校孜孜以求、不斷進步的辦學理念。

學校近50年的發展歷程,尤其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積累了厚實的基礎和豐富的辦學經驗;中醫藥特色和產業優勢已經引起社會高度重視;福建特有的區位優勢,特別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藍圖,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將具有較強的吸引力;福建中西醫結合研究院的成立,在學校發展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學校的人才隊伍建設已進入良性循環,一批年輕的業務骨幹已經在國內學術界嶄露頭角;與歐美、東南亞、台港澳等國家和地區的密切交往,為學校拓展辦學空間營造了較好的條件。在這新世紀的曙光中,學校黨委集體高瞻遠矚,制定了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了學校的辦學定位和指導思想。中醫人正在努力奮鬥,齊心協力把學校建設成為一所以中醫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培養高層次中醫藥與中西醫結合人才,弘揚閩台中醫藥文化,服務海峽西岸經濟區,具有鮮明辦學特色的現代外向型中醫藥知名大學。

現任領導

福建中醫學院福建中醫學院

書 記:羅 螢

副書記:張凱民林成建

譚衛星陳立典

院 長:杜 建

副院長: 陳立典 李燦東

陳興炎劉獻祥

羅螢,男,上海人,中共黨員,在職大學學歷,學士學位,1981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曾任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黨總支副書記、美術系黨總支書記、閩台文化研究所副所長(正處級)、外事辦主任、海外教育學院院長,1994年3月至1996年11月在東山縣掛職任副縣長,1997年8月起任漳州師範學院副院長、黨委委員,2000年10月起任福建醫科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2004年5月起任福建中醫學院黨委書記。

福建中醫學院福建中醫學院

張凱民,男,福建福州人,中共黨員,大普學歷,研究員,1975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曾任福建省教育廳(教委)成人教育處副處長,福建省教育委員會辦公室、政研室副主任,福建省教育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福建省教育委員會主任助理兼辦公室主任,1992年12月至1993年12月在龍海市人民政府掛職任副市長,1993年12月至1994年12月在中共龍海市委掛職任副書記。1997年5月起任福建中醫學院黨委副書記。

林成建,男,福建尤溪人,中共黨員,大學學歷,學士學位,副研究員,1982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數學系,曾在中共三明市市委組織部、辦公室任職,曾任中共建寧縣委副書記,三明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三明市科委黨組書記、主任,福建廣播電視大學黨委委員、黨辦、校辦主任,黨委委員、組織部部長兼人事處處長。2000年10月起任福建中醫學院黨委常委、紀委書記。2004年5月起任福建中醫學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譚衛星,女,四川宣漢人,中共黨員,中央黨校在職大學學歷,副研究員,1981年畢業於福建衛生學校藥學大專班藥學專業,曾任福建中醫學院中藥系黨總支書記、機關黨總支書記兼黨校常務副校長、組織部部長兼黨校常務副校長。2004年5月起任福建中醫學院黨委副書記。

陳立典,男,福建政和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醫學博士學位,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1984年畢業於福建中醫學院中醫醫療專業,1990年6月畢業於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專業,獲醫學碩士學位,2005年6月畢業福建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獲醫學博士學位。1994年11月起歷任福建中醫學院附屬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院長、針推系副主任、主任,2004年5月起任福建中醫學院副院長、黨委常委,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兼任福建中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院長,2006年1月起任福建中醫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兼任福建中醫學院附屬第二人民醫院院長,福建針灸學會會長,全國針灸學會常務理事,福建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全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管理事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針灸學會針灸康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美國雪蘭多大學客座副研究員。

長期從事腦血管疾病的臨床診療、教學、科研工作,發表論文40餘篇,論文中有關偏癱的現代評價以及針刺治療的新思路、肩手綜合徵的評估與中醫治療內容多次為國內同行引用,其中有關針刺作為外周感覺輸入的臨床套用論點為 《針灸的科學基礎》 引用,是現代治療偏癱的代表之一。獲優秀博士論文二等獎1項,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獎二等獎1項,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1項。杜建,男,江蘇淮安人,中共黨員,大學學歷,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1965年畢業於福建中醫學院醫療系,曾任福建中醫學院醫療系教師、邵武縣醫院醫師、福建中醫學院臨床部副主任。

1983年10月起任福建中醫學院副院長,1986年12月起任福建中醫學院院長、黨委常委,兼任第九屆福建省政協常委,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理事,福建省科協副主席,福建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福建分會副會長, 《福建中醫學院學報》 主編等,獲福建省優秀教長期從事中西醫結合老年病的臨床診療、教學、科研,積累豐富的經驗,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主編 《台灣中醫藥概覽》《台灣中醫藥縱覽》《實用中醫康復學》《中西醫結合臨床老年病學》《中西醫結合老年病學》 等9本著作;獲福建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獲福建省第四屆高等教育社會科學成果優秀論文三等獎1項,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9項,獲專利1項。

福建中醫學院福建中醫學院

李燦東,男,福建石獅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醫學博士學位,教授,博士生導師,1984年畢業於福建中醫學院中醫醫療專業,1991年7月畢業於福建中醫學院中醫基礎理論專業,獲醫學碩士學位,2002年6月畢業於湖南中醫學院中醫診斷學專業,獲醫學博士學位。歷任福建中醫學院外台辦副主任、海外教育學院副院長、中醫系主任,2004年5月起任福建中醫學院副院長、黨委常委,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診斷專業委員會常委、全國高等中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福建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獲福建省第三屆高校名師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長期從事《中醫診斷學》 教學科研工作,是省級重點學科《中醫診斷學》學科帶頭人、省級精品課程《中醫診斷學》和省級優質碩士學位課程立項《中醫診斷學研究》 負責人。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內分泌中醫診斷體系的建立。出版著作8部,在國內外報刊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在內分泌相關疾病、舌證研究方面在居國內先進水平,獲福建省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著作)三等獎1項,福建省醫學科技成果三等獎1

陳興炎,男,福建羅源人,中共黨員,大學學歷,醫學學士學位,研究員,1985年畢業於福建中醫學院中醫醫療專業,曾任福建中醫學院團委副書記、團委書記兼宣傳部副部長、人事處處長兼組織部副部長、人事處處長兼職稱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黨委委員。1986年5月至1987年7月參加省講師團支教工作。1994年3月至1996年3月在福建省柘榮縣人民政府掛職任副縣長。2004年5月起任福建中醫學院副院長、黨委常委。

劉獻祥,男,浙江武義人,農工黨黨員,研究生學歷,醫學博士學位,教授,博士生導師,1985年畢業於浙江中醫學院中醫專業,獲學士學位,1991年畢業於福建中醫學院中醫骨傷科學專業,獲碩士學位,2002年獲博士學位。曾任福建中醫學院骨傷系副主任、主任,2004年5月起任福建中醫學院副院長,兼任農工黨福建省委副主委,福建省第九屆政協委員,全國高等中醫院校骨傷教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分會委員,福建省中醫藥學會骨傷分會主任委員,獲福建省優秀教師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長期從事中醫骨傷科學的教學、科研和臨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第一作者),主編或第一作者出版專著10本,負責承擔了包括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科研課題16項,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排名第一2項,第二1項),二等獎1項(排名第五);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著作一等獎1項(排名第三);福建省醫藥衛生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一);福建省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排名第二);國家發明專利1項(排名第二)。

校標校訓

校標

福建中醫學院福建中醫學院

●標誌體現地緣文化特點。標誌主體由抽象化字母“F”“J”和太極圖組合變化構成。“F”“J”各為“福”“建”漢語拼音的首位字母,突出福建中醫學院的地域特徵。太極圖陰陽合抱的造型是傳統中醫的象徵性標誌,它體現了中醫陰陽和諧的理念。

●標誌寓示中醫院校使命。標誌主體似診脈之手,喻示福建中醫學院秉承中醫傳統,以救死扶傷為己任;標誌又似扶攜之手,喻示福建中醫學院傳道、授業、解惑,帶領莘莘學子走進中醫的學術殿堂;標誌又似傳播之手,喻示福建中醫學院肩負弘揚祖國醫學的重任,向世界傳播中醫藥知識。

●標誌突出辦學理念特色。標誌主體形成浪花造型,展示了福建中醫學院獨特的地域優勢,努力為海內外學術交流作出積極貢獻;躍動的浪花還體現福建中醫學院不斷推陳出新,努力將學校建設成為現代外向型中醫藥大學。

●標誌展現古今融合內涵。標誌主體運用傳統的赭紅色,既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與旗山校區的建築用色相吻合;同時標誌富有時代氣息,暗喻學校是一所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高等院校。

●1958年為學校的創立時間。

校訓

福建中醫學院福建中醫學院

“大醫精誠”出自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精”指熟練的專業技能,“誠”指高尚的道德品質,惟有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者方能稱為“大醫”。

“止於至善”出自《禮記·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至善”追求的是完美的境界,是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時代精神,正是大學精神之所在。

“大醫精誠、止於至善”激勵全校師生醫護員工緊緊圍繞“精誠”二字不懈努力,直至達到“至善”的最高境界,既體現了學校培養德才兼備中醫藥人才的特點,又突出了學校孜孜以求、不斷進步的辦學理念。

圖書館

福建中醫學院福建中醫學院

福建中醫學院圖書館是一個現代化的圖書館,有25名工作人員,其中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9人,初級職稱10人。藏書21多萬冊,中外文期刊23000冊, 古醫籍6000多冊,已建立起以收藏醫藥衛生科學特別是中醫藥為主的藏書體系,擁有先進的計算機,光碟檢索手段和優美的學習閱覽環境!圖書館與閩台中醫藥信息中心多次受到上級主管部門表彰,93年被國家教委授予“全國高校圖書館先進單位”,97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全國中醫藥科技信息先進集體”光榮稱號!98年被我院授予“三育人”先進集體!

福建省高校一覽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