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縣博物館

益陽縣博物館

益陽縣博物館位於湖南省益陽赫山鎮人民路。館藏有歷代出土文物及革命文物共10000餘件。郵編:413002。

基本信息

簡介

益陽縣博物館,該縣文物工作早期由文化館兼管。1985年10月成立益陽縣博物館籌備處,1987年4月與文化文化館分離,單建制。隸屬益陽縣文化局。該館藏有歷代出土文物及革命文物共10000餘件。藏品中最具特色的是春秋戰國(楚)和漢代墓葬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譽為“益陽窯”南宋至明清的瓷窯址及其豐富的器物。

館藏

該館陳列為《館藏文物展覽》展出該縣出土的玉石器、陶瓷器、金屬器、書畫、工藝品等歷史文物;另外還有書信、契約、印章、符號等革命文物。

文物保護

博物館成立以來,核心工作是進行文物保護和管理。文物普查,已收編入益陽縣文物地圖集的文物保護點的就有188處。其中縣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有32處。而且大部分已完善四有保護措施。著重抓了臨危古建築的修善;配合基建工程施工及時進行搶救性的考古發掘清理工作。同時狠抓了打擊盜古遺址、古墓葬和走私文物的犯罪活動。

益陽史前文化

人類使用石制工具的時代,在考古學上稱做“石器時代”。石器時代前一階段的石器是打制而成的,稱為“舊石器時代”,後一階段的石器以磨別為主,稱為“新石器時代”.

1988年,在益陽地區開展文物普查時,在益陽縣新市渡鄉和安化的小淹發現舊石器遺址兩處。

舊石器時代之後,人類社會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分為有陶和無陶兩個階段。新石器時代開始的標誌是:出現了磨製石器,後來又製造陶器,種值穀物和飼養家畜。

益陽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有164處,這些遺址星羅棋布在南縣、沅江、益陽、桃江、安化。在不同的遺址中分別出土了磨製和打制的石器和玉器。伴出的還有紅陶、灰陶、黑陶等原始陶器,上面的紋飾有印紋,弦紋、附加堆紋、方格紋、鏤空紋等。某些遺址還有完整的房基和墓葬,其中南縣北河口鄉和益陽縣鄧石橋鄉的石湖遺址規模最大,出土器物豐富,經考證,均屬大溪文化遺址。是目前該市發現最早的原始社會遺址,距今約8000年歷史。

中國博物館名錄

博物館,又叫博物院,是匯集、保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並對那些有科學性、史性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機構、建築物、地點或者社會公共機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