癜癇病

癲癇病俗稱叫“羊羔風”、“羊癲風”、“豬婆風”等等,叫法雖然不一樣,但是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根據對病人發作症狀的直觀認識來起名字。很顯然,這其中也貫穿了一種基本思想,即抓住了癲癇病人發作時抽風這個基本特徵來進行概括,雖說不上是科學的概括,也沒有抓住疾病的本質特徵,但卻是以症狀為依據的。

中醫辨證

中醫傳統上把癲癇稱作癇證或癇病,癲癇是後來的叫法。早期醫書上,醫家多把癲、狂、癇混稱,沒有劃出一個分明的界限。後來人們逐漸認識到,癲、狂、癇均屬精神、神志方面的疾病,但三者又各有其顯著的特徵。癲和狂主要表現為精神錯亂,以動作失常、情感障礙、幻覺幻想、意識紊亂為基本特徵。醫籍中多以陰陽不同來劃分癲和狂,精神抑鬱,靜默痴呆,語無倫次者屬陰,為癲症;精神亢奮,狂躁剛烈,打罵破壞者屬陽,為狂症。癇症則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精神失常,嚴重者一發作就會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四肢抽搐,發作過後又和正常人無異。
嚴格講,傳統中醫並沒有給癲癇下一個很準確、很科學的定義,雖然祖國醫學對癲癇的認識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記載,例如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列有“嬰兒病癇方”專條,較為詳細地記載著用“雷丸”、藥浴治療癲癇病的方法,並分析了“癇者,身熱而數驚,頸脊強而腹大”等一些證候特點,但始終在理論概括上沒有一個系統的說法。

發病原因

傳統中醫很早以前就對癲癇的發病原因做過解釋和分析,其具體內容散見於醫學典籍中,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①先天因素:這種認識類似於西醫說的原發性癲癇。傳統醫書上把它稱作“胎癇”,意為胎裡帶來的。譬如大腦發育不全,臟腑功能先天不足等等,當然還包括遺傳因素在內。
②飲食起居因素: 多指飲食不注意節制,冷熱無常,寒暑侵入。比如經常過量食用肥膩的食物,暴飲暴食,過多食用生冷及不衛生的食物等,都可能成為病因。中醫講究飲食有節,認為脾胃乃後天之本,人體所需要的營養都要靠津液氣血輸布,而這些全靠脾胃功能完成。飲食無節制,造成運化失職,積成痰飲,蒙蔽心竅,必然引起癲癇。
③精神因素:是很重要的發病因素。精神過度緊張,突然受到驚嚇,心情長期抑鬱,過分的激動、憤怒、傷感等對人造成精神刺激和精神創傷,形成發病的內環境。《黃帝內經》上說過,憤怒容易傷肝,過分的喜悅容易傷心,思慮過多會傷脾,憂傷過分會傷肺,恐懼太甚易傷腎。過度的精神刺激會造成體內氣機紊亂,導致髒氣不平,特別是突然驚恐,更是發病的直接原因。
④勞作因素: 勞作失度也是致病原因之一。用腦過度必然造成大腦虧損,心神失養,強度太大的體力勞動往往使人體力不支。在這些情況下,病邪極易侵入,因為此時人體抗病能力降到最低。傳統中醫典籍上的勞,還特指房事不節,本虛而致病。
⑤跌仆產傷:指的是發生意外造成的傷害和小兒出生時受到損傷。 這些傷害極易形成各種內外傷害,尤其是腦部受損,如遇到適當條件,便會導致癲癇。
除以上病因外,中醫認為:許多疾病如果不能及時致療會轉為癲癇。上述各項為什麼會以癲癇病的形式表現出來,有待作進一步研究。

中醫治療

(1)針灸
①體針
取穴:主穴:背三針、鳩尾、筋縮腰奇間使、額三針、豐隆。配穴:中脈、照海、神門、關元、三陰交、足三里、太淵、三沖、膻中、血海。
治法:以主穴為主,每次酌情選用4~6穴。背上針取0.6~1.5寸芒針循督脈透刺,如神道透陽關,神道透大椎,腰奇透陰關。進針後中等頻率(120次/分)捻轉1分鐘。額三針為雙側眉沖穴沿膀胱經透刺二針,取此連線為底邊的等腰三角形,另一頂點沿督脈透針。余穴邪實用瀉法,體虛用補法,留針15分鐘,每日1次或隔日1次。
療效:經上方治療124例,配合三元辨證療法,顯效85例,有效28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91.06%。
②頭針
取穴:癲癇穴,頂中線,額中線,頂旁線,枕上正中線,顳後斜線。
癲癇穴位置:風池內1寸上1寸,斜方肌盡頭處。
治法:進針後用G-6805治療儀通低頻脈衝電30分鐘,發作嚴重者可適當延長通電時間。通電以麻感達到前額為好,亦可在腦電圖病灶部位進行針刺通電。隔日1次。
③穴住埋線
取穴:主穴:脊中、筋縮。配穴:大椎、長強、膻中、中脘、氣海、內關。
治法:每次選1個主穴,辨證選用1~2個配穴。主穴常規消毒後,切開皮膚,用3號羊腸線3厘米埋人,不縫合。配穴用18號穿刺針埋線。每次埋線為一療程,每療程3個月。
療效:用此法治療816例,顯效678例,有效138例,總有效率為10O%。大多數患者埋線1~4次。
④艾灸
取穴:a.百會、大椎、身柱;b.前頂、神道、筋縮;c.百會、脊中、腰奇、鳩尾。
治法:上述三組穴位,順序選用。每年小暑至處暑灸治1次,連續2~3年。穴位局部消毒,用0.2%普魯卡因局麻,蒜汁塗抹後艾灸,頭部穴位4~5壯,胸背部5~7壯或7~9壯,體弱及兒童酌減。灸後穴位起泡處敷貼藥油膏,並服食公雞、魚類以促使其化膿。藥膏每日一換,至灸疤癒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