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博物館

甘肅博物館

甘肅博物館(Gansu Museum),是一所位於中國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的綜合博物館。收藏有歷史文物、近現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標本約35萬餘件。從白堊紀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到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文化;從商周以來的青銅器、陶瓷玉器到漢唐的絲綢之路文明;包括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絲織品、繪畫等都有豐富的收藏。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甘肅博物館全貌甘肅博物館全貌

“絲綢古道三千里,黃河文明八千年。”甘肅是中國遠古神話傳說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媧的誕生地,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古代“絲綢之路”甘肅段,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遺存使甘肅位於全國文物大省之列,甘肅省博物館也因得天獨厚的條件,收藏有歷史文物、近現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標本約35萬餘件。  

自建館以來,通過考古發掘、徵集和捐贈獲得歷史文物藏品82000餘件,堪稱精品的歷史文物有3000餘件,國寶級文物16件(組),國家一級文物720餘件(組)。從白堊紀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到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文化;從商周以來的青銅器、陶瓷玉器到漢唐的絲綢之路文明;包括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絲織品、繪畫等都有豐富的收藏。武威雷台漢墓出土的銅奔馬和車馬陣、武威磨甘肅省博物館嘴子漢墓出土的儀禮簡、旱灘坡出土的醫藥簡、涇川唐代大雲寺的舍利金棺、敦煌藏經洞北宋淳化二年“報父母恩重經變”絹畫等等,都是蜚聲海內外的文物珍寶。此外東漢的銅奔馬、魏晉時期的“驛使圖”畫像磚,已分別被定為國家旅遊和郵電事業的標誌。館內收藏的黃河古象化石,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一具古象化石,也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劍齒象骨架化石。還有目前發現的亞洲最大的蜥腳類恐龍合川馬門溪龍古生物化石標本,聞名世界,影響巨大。

名字由來

1939年,中英庚子賠款董事會組建成立甘肅省科學教育館

1943年,改名為國立甘肅科學教育館

1950年,改稱為西北人民科學館

1956年,正式命名為甘肅省博物館

歷史沿革

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省博物館是中國西部最早成立的綜合性地誌博物館之一,前身是1939年由中英庚子賠款董事會組建成立的甘肅省科學教育館,1950年改稱為西北人民科學館,1956年正式命名甘肅省博物館。是甘肅省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視窗,也是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甘博自建館以來,通過考古發掘、徵集和捐贈獲得藏品82000餘件。其中一級品744件(國寶16件)。彩陶、簡牘文書、佛教藝術品是甘博藏品的三大特色。特別是武威雷台漢墓出土的銅奔馬和車馬陣、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儀禮簡、旱灘坡出土的醫藥簡、涇川唐代大雲寺的舍利金棺、敦煌藏經洞北宋淳化二年“報父母恩重經變”絹畫等等,是蜚聲海內外的文物珍寶。館藏古生物化石標本中,黃河古象、馬門溪龍聞名世界,影響巨大。
先後舉辦了各種大小展覽約300個。如:《甘肅歷史文物展》 、《甘肅自然富源展》、《絲綢之路—甘肅文物精華展》、《黃河古象》、《香港回歸展》等等。此外,在歐美和日本多次舉辦對外文物展覽。所有展覽都是精品展,充分體現了甘博的業務水準,得到國內外觀眾和同行的一致好評。
幾十年來,甘博各類展覽共接待國內外觀眾1250萬人次以上,國外觀眾約200萬人次,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喬石楊尚昆尉建行李鐵映鄒家華楊汝岱班禪郭沫若費孝通趙朴初及許多省部級領導、著名學者、外國元首、大使、國際友人均到過甘博。
2000年,甘博展覽大樓改造擴建工程破土動工,預計2006年完工並正式對外開放。新建的展覽大樓建築面積28000平方米,其中藏品庫房面積7600平方米,展廳面積約9000平方米。是集辦公區、藏品庫房區、展覽區為一體的智慧型化建築。具有多種現代化設施,實現全方位放像服務,大幅螢幕和電視觸控螢幕能提供大量彩色圖文信息,供觀眾任意選擇。同時建立互連網國際網站,使甘博文物收藏、研究、展示等信息與國內外文博單位聯網,實現網上資源共享。
新館建成後,根據我省文物特點和優勢,將向社會推出《甘肅彩陶藝術展》、《古絲綢之路的文明展》、《甘肅古生物化石展》(包括“黃河古象”、“馬門溪龍”)三個常設主題展覽,以及《甘肅佛教金銅造像展》、《甘肅古代書法藝術展》和《館藏文物精品展》三個小型展覽,以後逐年推出《甘肅少數民族文物展》、《甘肅考古新發現成果展》等展覽。並根據社會與觀眾的需要舉辦各種臨時性展覽。
甘肅省博物館隨著新館的建設,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她將同大家一起,面向新世紀,迎接更加美好光明的未來。

建築結構

2006年,甘肅省博物館新展覽大樓維修完畢、落成開館,新展覽大樓建築甘肅省博物館新展覽大樓面積28000平方米,其中藏品庫房面積7600平方米,展廳面積約9000平方米,是集辦公區、藏品庫房區、展覽區為一體的智慧型化建築,具有多種現代化設施,實現全方位影像服務,大幅螢幕和電視觸控螢幕能提供大量彩色圖文信息,供觀眾任意選擇。同時開通的網際網路國際網站,使甘肅省博物館的文物收藏、研究、展示等信息實現了網路資源共享。

館內藏品

甘肅省博物館甘肅博物館

館內收藏有豐富多彩、珍奇繁多的各類新石器時代彩陶和石窟藝術珍甘肅省博物館寶,展示出甘肅歷時7000-3000多年彩陶發展體系。珍貴的絲麻織品,經卷文書,木、漆、銅器,大量的漢簡、長城文物,還有包括馳名中外的銅奔馬在內的銅車馬群及木車馬,金銀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壁畫,既形象再現當年開通、保衛“絲綢之路”的情景,亦充分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多民族聚居地區的畫面,又是研究中國古代中西交通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及佛教藝術的佐證。博物館內還保存有一長8米,高4米的黃河古象完整化石的複製品。

《甘肅歷史文物》展覽,展出了甘肅境內出土歷史文物1500餘件,系統地反映甘肅歷史發展的概況,重點突出甘肅新石器時代的各種文化的彩陶,絲綢之路咽喉要道──河西走廊出土的漢唐文物,十六國至隋唐佛教藝術和寫經等有關中西文化交流的實物。

《甘肅自然富源》展覽,展出實物、模型1380件,全面介紹了甘肅行政區劃、人口、民族、交通、氣候、水文、土壤和動物、植物、礦物資源。 《嘉峪關魏晉壁畫墓》展覽,展出了墓內保甘肅省博物館存的60多幅磚畫。 《黃河古象》展覽,展出1973年春在合水縣發現的黃河劍齒象化石,長8米,高4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個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遺骸。《紅軍長征過甘肅》革命文物展覽,以長征為軸線,通過照片、文獻、實物,介紹長征在甘肅境內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和革命鬥爭。該館單獨或合作編輯出版的重要書刊有《武威漢簡》 、《甘肅彩陶》 、《武威漢代醫簡》 、 《漢簡研究文集》 、 《炳靈寺石窟》 、 《紅軍長征過甘肅革命文物》 、《淳化閣帖選》 、 《漢簡書法選》等10多種。

主題展覽

“甘肅彩陶”展廳“甘肅彩陶”展廳

新館建成後,根據甘肅省文物特點和優勢,向社會推出“甘肅彩陶”、“甘肅絲綢之路文明”、“甘肅古生物化石”三個常設主題展覽,並在2007年榮獲“第七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甘肅彩陶”展廳甘肅位於我國西北地區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交會處,地處黃河流域上游,省內蘊藏著十分豐富的古文化遺存,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甘肅是中國的彩陶大省,素有“彩陶之鄉”美譽。省內史前遺蹟分布之密集,文化內涵之豐富,出土器物數量之眾、品位之高,在世界彩陶文化中占有無與倫比的地位。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保存有完整的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堆積,內容同豫、陝二省仰韶文化遺存相吻合,為解決仰韶文化起源問題提供了重要線索。近一個世紀的考古研究顯示,甘肅是中國彩陶的發祥地,是我國新石器時期彩陶文化持續時間最長、類型最為眾多、器型最為豐富、製作最為精緻、圖案最為絢麗、藝術價值極高的地區。“甘肅彩陶”展廳中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及青銅時代諸文化彩陶交相輝映,最引人矚目的有寬頻紋三足彩陶缽、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和著名的大地灣地畫等。“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廳駝鈴陣陣,羌笛悠揚。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發展,東西文化的交融與碰撞,在甘肅留下了無數璀璨瑰麗的歷史文化藝術珍品,呈現出了古代文明的輝煌。“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廳集中展示了420餘件系統反映古絲綢之路的精美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銅器、銅奔馬及儀仗隊、漢唐絲織品、佛教造像、金銀器、唐三彩、元青花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 

“甘肅古生物化石”展廳“甘肅古生物化石”展廳是以地球生命演化史為主線,陳列展出了大量甘肅境內發現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包括地球廳、海洋動物廳、恐龍廳,黃河古象廳四個分展廳。分別介紹了地球與生命進化和地質時期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發現的各類古生物化石,以及它們的生活環境和相關知識。

多年來甘肅省博物館陸續推出了《甘肅佛教金銅造像展》、《甘肅古代書法藝術展》、《敦煌藏經洞發現百年特別展》、《台北故宮博物院珍藏書畫展》、《甘肅精神》、《抗震救災圖片展》、《新乾大洋洲商代青銅器精品展》、《新疆絲綢之路文物精華展》、《野生動物——人類的自然遺產》、《新中國成立60年甘肅考古發現成果展》等主題鮮明、展品豐富、社會反響熱烈的一系列展覽,並根據社會與觀眾的需要舉辦了各種臨時性展覽。此外,博物館社會教育部門還組織博物館志願者開展“博物館之友”活動,舉辦科普講座,專家講解,“送文物進校園、進軍營”以及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社教活動為博物館教育工作的創新與實踐提供了廣闊的平台。

免費開放的前後

“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廳“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廳

2008年03月15日免費開放延期

甘肅省歷史悠久,祖先留下了許許多多珍貴的歷史遺產,被甘肅省博物館收藏進館的甘肅省博物館展品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以前,很多人眼巴巴地看著省博心熱得慌,卻捨不得掏出幾十元錢進去一飽眼福。今後好了,不用買門票就可以跨進各個展廳,與那些珍貴的文物來個“親密接觸”。

省博物館副館長王裕昌告訴記者,目前正在做免費開放的前期準備,擬定在3月1日免費開放。預計到時會有大量遊客擁入,省博物館欲參照湖北省博物館的方法,將每天的接待量限制在5000人,也就是上午3500人,下午1500人。另外,為了讓免費開放後的內容更加豐富,省博物館已有初步考慮,把該館的圖書資料室也納入到免費開放的項目中去,讓更多有專業需求的人士得到最實惠的“免費果實”。但王裕昌也明確表示:“由於省博物館歷年來舉辦的一些引進展覽費用很高,暫時還不考慮列入到免費的行列中。”

省文物局在省博物館隆重舉行全省博物館免費開放啟動儀式,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崔玉琴、省政府副省長鹹輝出席啟動儀式,省委宣傳部、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省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成員單位領導,各市州文物(文化)局、省直各文博單位領導,全省各級博物館館長、在蘭省直文博系統全體幹部職工、各界民眾和大專院校學生近千人參加了啟動儀式。啟動儀式由省文化廳廳長馬少青主持,省財政廳副廳長貟建民宣讀了甘肅省首批免費開放的博物(紀念)館名單,鹹輝副省長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鹹輝副省長在講話指出,博物(紀念)館免費開放是甘肅文化事業發展史上的一件盛事,是進一步提高政府為全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重要舉措,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與現實意義。她要求各級政府要從促進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和諧文化建設的高度,將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發展規劃,加強組織領導,對各單位實施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和考評,對開甘肅省博物館放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及時溝通和協調,建立起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保障機制,確保這項工作順利實施,真正把這項社會工程辦成實實在在的文化惠民工程。她還要求有關部門要加強協作,各級各類博物(紀念)館要強化內部管理,提高服務質量,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積極推進全省博物(紀念)館分期分批順利實施免費開放,為公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和優質服務。

啟動儀式結束後,有關領導與參加啟動儀式的民眾一道興致勃勃地參觀了省博物館,成為省博物館正式向社會免費開放後的首批觀眾,前十位入館的觀眾還獲得了由省文物局贈送的精美紀念品。省博物館此前已做了大量的維護、補充工作,增加40名文物管理員和10名講解員,當天觀眾持有效證件領取參觀票後在工作人員引導下文明參觀,秩序井然。

甘肅省是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確定的全國博物(紀念)館免費開放七個試點省區之一,省委、省政府對此高度重視,主管領導分別聽取匯報,專題研究免費開放工作。宣傳、財政、文化、文物部門密切配合,克服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等困難,在短短几個月時間內,組織完成了免費開放的各項前期準備工作,部分博物館和紀念館還在2008年春節期間免費對公眾進行了試開放。

3月28日首批實施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紀念館共20個,除省博物館外,還有蘭州市博物館、平涼市博物館慶陽市博物館臨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館瓜州縣博物館高台縣博物館秦安縣博物館會寧縣博物館靈台縣博物館、環縣博物館、隴東民俗博物館、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民族博物館、東鄉族自治縣民族博物館、廣河縣齊家文化博物館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紀念館會寧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今年,還將有19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文物系統所屬的其他博物館、紀念館也將積極創造條件,力爭明年全部實現免費開放。

對外交流

甘肅省博物館建館以來,有眾多精品展覽走出甘肅,到達美國日本以及中國的港台地區。如:美國《僧侶與商人展》、克羅埃西亞《絲綢之路文物展》、日本《絲綢之路文物珍寶展》、《中國八千年書法源流展》以及中國香港《長城文化展》、中國台灣《甘肅遠古彩陶展》等。

特別是銅奔馬這一罕見的藝術珍品,自1969年出土以來就作為歷史文化、文明進步的使者,飄洋過海,先後在法國、英國、義大利、美國、日本奧地利瑞典等國傳播友誼,成為友好交往的美好歷史象徵。

大事記

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省博物館的前身是1939年由中英庚子賠捐款董事會組建成立的甘肅省科學教育館。1945年,改為國立甘肅科學教育館,為自然科學與普及教育機構。1956年,甘肅省博物館正式成立,為省級地質性博物館。
1949年: 8月26日,蘭州解放。 11月,國立甘肅科學教育館由西北軍政委員會派員(金卓山)實行軍管。
1950年: 4月,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成立,國立甘肅科學教育館直屬其領導,改名西北人民科學館
館長:盧壽楠
舉辦:《從猿到人》、《農業科學》、《衛生》等展覽。

1951年到1960年大事記

1951年: 9月,舉辦《電影世界展覽》。
1952年: 《歷史文物展》,慶祝天蘭鐵路通車,與有關單位聯合舉辦。 受鄧寶珊首長委託,派員參加並協助中央美術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對炳靈寺石窟進行全面考察。
1953年: 元月,成立甘肅省博物館籌備處,負責人劉慶賢,劃屬甘肅省政府文化局領導,設立徵集保管組,陳列展覽組,民眾工作組,總務組。 2月15日,舉辦《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展覽。 夏、秋季:籌辦《甘肅歷史文物》、《甘肅自然資源》和《甘肅革命文物》等展覽。組織到慶陽革命老區徵集革命文物一千餘件。 秋,派員參加文化部、中央美術學院考察組對麥積山石窟進行全面考察。
1954年: 舉辦《古代生產工具發展史》展覽和老虎展覽。
1955年: 舉辦《礦產資源展覽會》。 在蘭州市西園清理明代尚書彭澤夫婦合葬墓,出土珍貴文物一批。為配合劉家峽水庫建設,參加由安志敏、宿白等人負責的對大夏河、洮河流域進行文物調查。班禪大師參觀我館。
1956年:2月12日,甘肅省博物館正式成立,為省級地誌性博物館,下分歷史、自然、社會主義建設等部。陸長林任館長。《甘肅歷史文物》、《甘肅自然富源》展覽正式展出。舉辦《祖國的西北》展覽。配合國家基本建設,對蘭新線、包蘭線沿線文物遺址分布情況進行調查。清理隴西仁壽山南宋李澤夫婦合葬墓。派員分三次對隴東、慶陽三邊革命老區進行革命歷史文物全面調查、徵集工作。派員到甘南地區徵集革命文物114件。鄧小平同志來我館視察。7月,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鄭振鐸局長來館視察。組織發展博物館之友200餘人。
1957年:甘肅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併入甘肅省博物館,機構調整為:歷史部、自然部、社會主義建設部、群工部、文物工作隊和辦公室。甘肅省委省政府撥款250萬元,撥地100餘畝,在蘭州市七里河興建甘肅省博物館新址展覽大樓等。《陝西出土文物》來我館展出。9月,在武威縣磨咀子發現"王杖十簡"等珍貴文物。分別在蘭州、武威、平涼、天水、臨夏舉辦文物講習班各一期。
1958年: 舉辦《甘肅省農業展覽》
1959年:8月,因建水庫與敦煌文物研究所聯合緊急搬遷武威天梯山石窟文物資料,運藏我館,使之免遭破壞。在搬遷中,館員倪思賢同志因公殉職。館文物隊對甘肅西漢水,渭河流域進行考古調查。10月,展覽大樓完成全部土建和部分粉裝,其它項目因經濟困難全部下馬。秋冬,甘肅省博物館由通渭路搬遷至新址七里河西津西路3號。《甘肅省十年建設成就展覽》在我館正式展出,展覽面積18000平方米,內有我館參加籌辦的甘肅文物、文化部分。冬,舉辦文物講習班一期。在武威磨咀子漢墓群發掘,出土儀禮簡牘500餘枚。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派陳夢家與本館何樂夫等人開始整理土作。
1960年:《甘肅省十年建設成就展覽》移交我館負責。舉辦《抗早救災》圖片展覽。負責全省第一次文物普查工作(至1963年)。在張掖舉辦文物訓練班一期。秋冬,派員考察並發現慶陽北石窟寺。張德俊任黨支部書記、館長。

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

1961年到1970年大事記
1961年: 與科學院、建工局等有關單位合作,對甘肅境內六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逐一建立"四有"工作。北京大學閻文儒教授與中國佛教協會的一些成員來甘肅考察石窟。
1962年: 舉辦《發揚艱苦樸素精神,繼承革命優良作風》展覽。 組織《甘肅歷史文物》和《甘肅自然富源》兩大基本陳列。開展隴東、河西等地區文物普查、“四有”工作。在平涼、慶陽等地發現一批小石窟。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發掘武山縣石嶺下遺址,發現"石嶺下類型"文化。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編的《武威漢簡》出版。
1963年: 春,館文物隊對外名稱改為甘肅省文物工作隊。派員到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學習西夏文(導師:王靜如教授)
到慶陽地區徵集革命文物。4月——6月,勘察炳靈寺石窟,在169窟發現西秦建弘元年(420年)題記。7月,調查河西地區石窟。配合莫高窟加固,派員前往參加窟前遺址發掘清理。與北京大學考古專業聯合發掘蘭州市青崗岔遺址。協助省政府核定、公布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964年: 10月,《甘肅自然富源》基本陳列正式開展。12月,組織《甘肅省階級教育展覽》並編制為四個小型展覽,分赴省內各縣巡迴展出。配合麥積山石窟加固工程,派員前往協助建檔工作。派員進行天水地區文物普查。配合碧口水電站的修建,進行白龍江水域文物調查。派員參加國家文物局主持的、陝西省舉辦的全國壁畫揭取培訓班和永泰公主墓壁畫揭取、搬遷工作。派員參加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和敦煌文物研究所聯合組織的考察組,對敦煌石窟西夏資料進行全面考察,(王靜如、宿白、常書鴻等先生帶隊。)
1965年: 9月,《甘肅省階級教育展》在館展出。派員參加山西候馬晉墓發掘保護工作。在秦安揚家溝清理六座唐墓,其中一號墓出土重要文物180餘件,多為三彩俑。其中高1.60米以上的天王俑極為罕見。6月——12 月,發掘隴西西河灘西周墓群和遺,揭露面積2萬平方米,同時清理保護部分明墓。
1966年:舉辦《毛主席的好工人—— 尉鳳英》,《抗大校史》和《毛澤東思想萬人宣傳隊》等展覽。5月,配合黑水峽水庫修建,進行黃河靖遠、景泰段兩岸文物調查,發現一批中小型石窟。原存於蘭州文廟的明萬曆肅府本淳化閣帖刻石由趙元任建議、送交我館收藏保存至今。8月,派員赴永靖、臨夏交涉修建炳靈寺石窟防水大壩工程。館民眾組織聯合發起保護文物活動。館民眾組織參加敦煌柳園文物檢選活動。館民眾組織參加物資部西北回收總站文物檢選活動。
1967年: 2月,派員赴北京向國務院請示解決炳靈寺石窟防水大壩工程落實問題。3月,國務院下文水電部劉家峽水電工程局,必須如期完成石窟保護工程。8月——9月,以甘肅省博物館為甲方代表,負責實施炳靈寺石窯防護大堤工程,並清理搬遷淹沒洞窟的壁畫,塑像。10月,靈台縣白草坡西周早期墓葬出土一批青銅器、玉器等珍貴文物。
1968年: 8月,甘肅省博物館革命委員會成立,主任張德俊。舉辦《毛澤東思想照亮了安源工人運動》和《白求恩大夫》展覽。
1969年:舉辦《打倒新沙皇》展覽。10月,武威縣雷台的一座東漢晚期磚室墓,出土一大批銅車馬儀仗桶,其中銅奔馬更是罕見的藝術珍品。
1970 年: 參加全國《文化革命時期出土文物》展覽。舉辦《甘肅省增產節約新成就展覽 》

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

2007年大事記

2007年:組織全館幹部職工認真學習有關文物法律、法規和我館各項規章制度。積極配合街道綜治辦完成了我館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和“6·26”禁毒宣傳工作。5月,在“第七屆(2005—2006年)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選活動中,我館基本陳列榮獲全國博物館界的最高榮譽“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組織幹部職工積極參加了5·18國際博物館日和6月9日“世界文化遺產日”集中宣傳活動,製作宣傳板面。在絲綢之路、甘肅彩陶、古生物化石展廳安放溫濕度監測儀器,對展出文物進行保護環境監測。文物保護修復中心與歷史部、自然部相互配合,組織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完成了民族文物庫房和動物標本庫房的滅菌、殺蟲、熏蒸和放藥工作;檢查、保養我館雷台漢墓出土兵車儀仗103件文物。修復館藏彩陶11件,木器10件、藏醫圖等4幅館藏古舊字畫和天梯山石窟泥塑菩薩。修改完善館藏三級以上文物資料庫,新徵集文物138件編目、建檔;建立二級文物紙質檔案500份。完成全省館藏木器文物修復保護項目的申報工作。全年共徵集歷史文物138件,經專家組初步確定珍貴文物114件,一般文物24件。
完成四樓庫房管理人員的調整和庫房文物的清點、移交和動物標本庫房的衛生保潔、放藥、閱覽室的搬遷、庫房文物、化石標本、圖書資料的清點、分類登記和統計工作。7月,承辦“第十四屆中國蘭州投資貿易洽談會”。8月,舉辦了“西部博物館論壇”活動,邀請119名嘉賓、收集論文56篇,活動取得圓滿成功,在國內博物館界引起了巨大反響。9月,由省委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重大宣傳任務—— 《甘肅精神》大型圖片展在我館舉辦,接待黨政軍、省直各部門領導及社會各界民眾近10萬人次,在省內外引起了很大反響,受到了省委的表揚。10月,搬遷民族庫和革命文物庫的文物。10月,引進浙江省博物館《黃賓虹書畫精品展》展品。

文物被盜

4月18日上午,甘肅古浪縣博物館工作人員在進行例行檢查時發現,臨時文物庫房房頂瓦片被犯罪分子揭開,存放文物的6隻大木箱鎖被撬,其中的79件文物和資料品全部被盜。據悉,這是甘肅省最大一起館藏文物被盜案。

據甘肅省文物局統計,此次被盜的79件文物和資料品中,有3件是國家二級文物,50件是國家三級文物,4件是一般文物,除此之外,還有22件珍貴資料品,館藏精華被洗劫一空。案發後,甘肅省文物局組織的調查組立刻趕赴現場,對文物失竊原因進行了深入調查。

日前,甘肅省文物局、武威市公安局已對偵破工作和現存文物的善後工作做了部署,當地市、縣成立了特偵組正在進行破案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