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樓

牌樓

牌樓也叫牌坊,漢族傳統建築之一。最早見於周朝,最初用於旌表節孝的紀念物,後來在園林、寺觀、宮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北京是中國牌樓最多的城市。一種有柱門形構築物,一般較高大。舊時牌樓主要有木、石、木石、磚木、琉璃幾種,多設於要道口。牌樓曾作為多屆世博會中國館的門面建築,吸引了世人的視線。其中一八六七年世博會中國館牌樓使用木、竹和麥稈等材料,造型簡單,令人賞心悅目;一八七六年美國費城世博會,中國館以一座精心雕鑿、塗飾的全木牌樓為正門,濃郁的民族特色吸引了參觀者和各國參展官員;一九零零年巴黎世博會的中國牌樓外形仿造國子監琉璃牌樓,氣勢恢弘。

基本信息

簡介

牌樓是北京古城的獨特景觀,又是中國特有的建築藝術和文化載體。北京現存明清時期的牌樓有65座,其中有琉璃磚牌樓6座、木牌樓42

牌樓牌樓
座、石牌樓17座。現存街道上的牌樓僅有6座,即國子監街上的4座牌樓、朝陽門外神路街東嶽廟前的琉璃磚牌樓、頤和園東宮門前的牌樓。在老北京的街道上,曾橫亘著不少牌樓,最著名、最典型的有東單牌樓、西單牌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東、西長安街牌樓,前門五牌樓等。這些牌樓多在五十年代因妨礙交通而拆除。

牌樓也叫牌坊,最早見於周朝,最初用於旌表節孝的紀念物,後來在園林、寺觀、宮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北京是中國牌樓最多的城市。

北京繁華的正陽門大街(也稱前門大街)上,曾經矗立著一座北京城最高大、最雄偉的木質結構牌樓正陽門牌樓,俗稱“五牌樓”。五牌樓的名字緣於它五間、六柱、五樓的建築樣式。五牌樓始建於明代,但因其木製,在明萬曆,清乾隆、道光、同治年間,先後多次遭遇大火,最大一次火災是1900年庚子之變中,義和團火燒專賣洋藥的“老德記”時,大火蔓延到正陽門下的五牌樓。後來幾經翻修,於1955年拆除。今天只有在老照片中可以看到五牌樓當年的威儀。

正陽門牌樓(五牌樓)原正陽門牌樓(前門五牌樓)

作用種類

一般來說,牌樓不外乎是:作為裝飾性建築;增加主體建築的氣勢;表彰、紀念某人或某事;作為街巷區域的分界標誌等。北京的牌樓比別的城市多,數百年國都使北京的殿堂、廟宇、大建築群,以及需要紀念和表彰的事件、人物相對要多,作為裝飾性的牌樓也就多起來。元大都時,全城分為50坊,明代分四城(區),36坊,清代分五城(區),坊依舊。這也是北京牌坊多的一個原因。

牌樓牌樓
從形式上分,牌樓只有兩類。一類叫"沖天式",也叫"柱出頭"式。顧名思義,這類牌樓的間柱是高出明樓樓頂的。另一類是"不出頭"式。這類牌樓的最高峰是明樓的正脊。如果分得再細一些,可以每座牌樓的間數和樓數的多少為依據。無論柱出頭或不出頭,均有"一間二柱"、"三間四柱"、"五間六柱"等形式。頂上的樓數,則有一樓、三樓、五樓、七樓、九樓等形式。在北京的牌樓中,規模最大的是"五間六柱十一樓"。宮苑之內的牌樓大都是不出頭式,而街道上的牌樓則大都是沖天式。
從結構上分,北京的牌樓可分為五類:
第一類是木牌樓。這類牌樓數最多,基礎以下(地下部分)用柏木樁(現代用水泥澆鑄),稱地丁。基礎以上各根柱子的下部用"夾桿石"包住,外面再束以鐵箍。如果是不出頭式,則柱子的頂端以"燈籠榫"直達檐樓的正心行(檁)鰕,與檐樓斗拱連線,上下一氣。所以柱上不另有坐斗,拱翹等都插入榫內。街巷木牌樓頂部出檐甚短,做成懸山或廡殿式。每根柱端聳出脊外,柱頂覆以雲罐(也叫毗盧帽)以防風雨侵木柱。樓頂所用之瓦,亦因其作用和地點不同而相異。內廷各坊之頂用各色琉璃瓦,街巷諸坊多用黑色布瓦。
第二類是琉璃牌樓。這類牌樓多用於佛寺建築群內。經初步調查,北京僅有三間四柱七樓的一種。它的結構是,在石基礎上築砌6~8尺的磚壁,壁內安喇叭柱、萬年枋為骨架。磚壁上辟圓券門三個,壁下為青、白石須彌座,座上雕刻著各種風格的藝術圖案。壁上的柱、枋、雀替、花板、揩柱、龍鳳板、明樓、次樓、夾樓、邊樓等均與木坊相似。所不同的是,這種坊用黃、綠二色琉璃磚嵌砌壁面,遠遠望去威嚴壯觀。
第三類是石牌樓。這類牌樓以景園、街道、陵墓前為多。從結構上看繁簡不一,有的極簡單,只有一間二柱,無明樓。複雜的有五間六柱十一樓者。由於本身的結構特點,有的雖為三間四柱式,卻只有花板而無明樓。石坊的明樓比較複雜,浮雕鏤刻亦極有特色。如果石質堅細,不僅浮雕生動,而且其精細的圖案歷經數百年也不泯沒
第四類是水泥牌樓。這是近代建築技術的產物。新牌樓的數目近年來逐漸增多但大多數是用於古牌樓的搬遷和加固工程。
第五類是彩牌樓。這是一種臨時性的裝飾物,多用於大會、廟市、集市的入口處,會期一過即拆除。一般用杉桿、竹竿、木板搭成。頂部安裝五彩電燈泡,一眼望去,色彩繽紛。
隨著時光的流逝,許多牌樓已不存在,但是,有些牌樓由於歷史悠久,影響很大,至今地名和遺址猶存。

相關保護

亡失原因

原金鰲牌樓原金鰲牌樓
(一)年久失修,自然損失 由於長年風雨剝蝕,有關部門無力或因故不能及時維修,以致最後不得不拆除。這類牌樓損失頗多,如大高玄殿之中坊,北海公園西北角之普慶門內二坊等。
(二)主建築廢圯,牌樓不存 這類牌樓大部分是屬於廟宇的牌樓。廟宇廢圯了,作為它的陪體建築—牌樓,當然也就失去了意義。如崇元觀前的“三界聖境”坊,南頂碧霞元君祠的“廣生長善”坊,薛家灣的“關帝聖境”坊,顯佑宮坊等。

(三)人為破壞 人為破壞最嚴重的,莫過於晚清時期,鹹豐十年(1860)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兩次列強的入侵。當時北海五龍亭的"性海"、"福田",頤和園的須彌靈境坊及香山靜宜園中諸坊,皆破壞殆盡。

(四)有礙交通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城市建設發展很快,橫亘在馬路中央的牌樓成了防礙交通的障礙,故被拆除。如東西、西四、東單、西單,前門五牌樓,大高玄殿左右坊,金鰲玉等坊,幾乎同時拆去。 (五)失去存在意義
此類牌樓雖然為數不多,但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如“克林德紀念坊”,在德國成為戰敗國後,此坊不可再存;袁氏的“蹈和”“履中”坊,本是為其“登基”所豎的標誌,自然不可再存。
(六)聽信謬論 這類牌樓雖然不多,但很可惜。如隆福寺前的“第一叢林”坊,是明景帝時建築,後來聽信了山西巡撫都御史朱鑒所言,恐傷風水,將牌樓拆去。新中國成立後將“長安街”二座牌樓遷建於陶然亭公園,本是好事,但是誤聽“四人幫”謬論而拆除。

(七)兵焚火災 此類牌樓的經歷不盡相同,有的災後復建,如東單、前門等牌樓;有的災後無存,如東交民巷口的“敷文”、“振武”等。

倖存條件牌樓

牌樓牌樓
(一)地理環境優越,這類牌樓大部為宮苑之中的建築。後來宮苑闢為公園或旅遊勝地,牌樓得以特殊保護和維修。如北海、頤和園內諸坊。(二)主體建築重要,凡主體建築重要之處,其附屬建築幸得留存。如成賢街上的四坊,由於國子監和孔廟的存在而保留,雍和宮前三坊亦然。
(三)遷建得法, 順應形勢的遷建,自然意義重大,如"克林德坊",今為"保衛和平"坊;大高玄殿前左右二坊,今為中央黨校坊,均屬此類。這些遷建得法之牌樓,得以流傳,可算是保護古蹟的典範措施。

(四)原料結實 :這類牌樓局限於石坊和琉璃坊。如頤和園內五方閣石坊;北海公園小西天琉璃坊等。這些牌樓雖然也經歷了兵焚火災,但都倖存。
(五)旅遊勝地,受到重視 北京郊區的風景旅遊勝地,如潭柘寺、八大處等處的牌樓,一修再修,得以流傳。
(六)人為保護, 許多橫亘在交通路線上的牌樓,均被拆除。但十三陵大宮門前的石坊,本為神路牌坊,並未拆除。發展交通時,將馬路修在牌樓一側,東輛繞行,保護了牌樓。

保護利弊

原克林德坊原克林德坊
果牌樓的存在不影響交通,不僅應該得以保留,而且還要千方百計地加以保護,因為北京地區的牌樓有其保存價值。
(一)點綴風景,引人入勝 在風景區或古蹟群內,儘管牌樓是陪體建築,但是它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遊人去十三陵,經過了長途跋涉,每當望見石牌坊時,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十三陵到啦!"西山八大處寶珠洞山腰的"歡喜地"牌樓,點綴在青山翠叢之中,堪稱萬綠叢中一點紅。遊人遙望便覺得心曠神怡,欲臨絕頂之信心倍增。
(二)點綴城市,古色古香 前三門大街兩旁高層建築聳入雲際,街上車水馬龍自然是現代化大城市的一般景象;但是當人們步入成賢街時,馬上就會覺得這是在古都北京的街巷中漫步。其原因除了古門道、下馬石、拴馬樁等的點綴之外,恐怕就是幾座牌樓在起作用了。牌樓的存在使得街巷古色古香。
(三)留作教材 每處古蹟都有一定的意義,每座牌樓往往又有它自己的特殊意義。如上文所述及的“保衛和平”坊,頤和園牌樓的屢毀屢修及其“擋眾木”的作用等,都具有教育意義。何況牌樓本身精雕細刻,飛金走彩,還具有高超的藝術價值呢?
(四)歷史的標本 北京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整個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不過是一排晶瑩的浪花。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文物,都不能以金錢來估量。每座牌樓都可以看作是當時歷史事件的見證。如東長安街牌樓和東單牌樓就曾"目睹"了火燒趙家樓的壯舉及沈崇受辱的事件等。 總之,應極力保存北京的牌樓,如必須拆除,應考慮遷建,千萬不可廢棄,古蹟文物,千金不換

結構

牌樓牌樓

牌樓由這么幾部分組成 第一個叫做基座。這牌樓往那兒一立,它就不能倒,它得有座。

第二,有立柱。牌樓是靠幾根柱子立起來的,這個柱子要想立得住,就要有夾桿石。把這個柱子立成一個桿兒,兩邊有石頭夾住它。它和我們建宮殿不一樣。有的時候宮殿沒了,但是它下邊有一個石杵,那是柱子的地基。立牌樓不是這樣,牌樓是一邊有一塊石頭,夾著這根桿子。然後有坊梁,牌樓乾什麼的,有坊額,有題字的地方,有樓頂。這個之所以叫樓,叫牌樓,因為它有頂,而且頂是等級的一個象徵。
黃琉璃瓦牌樓檔次最高。上邊是三個樓,下邊還有四個樓,我們稱這樣的牌樓為“七樓三開間四柱,七樓的牌樓”。有七個樓,最高的是九個樓。原來還想設計更高的十一個樓,超過它,如此在全國都非常罕見,一般封建皇帝最高的也就到九個樓。
牌坊和牌樓,怎么區別?

帶底兒的可以叫牌樓,不帶底兒的還叫牌坊。
坊有立柱,夾桿石夾住石頭的桿子,兩邊是用一個對稱的石頭,底下這是基座,有坊梁,有坊額,這在祭壇里都有,地壇、天壇、日壇、月壇里能看到。是石制的,不帶樓。不帶樓我們就管它叫“石牌坊”,這個實際上在祭壇里叫欞星門(靈星門),是起一個門的作用,但是它的建築形式是用牌坊形式的。
牌坊在先,牌樓在後。最早是有牌坊,為什麼呢?在古代,某一戶人家出了個文化人,對鄉里有貢獻,當他去世時,為了表彰他的事跡,給他立個牌坊。
牌樓因間數、樓數、大小、材質、用途不同,其樣式就形成了多種多樣。牌樓的間,也稱幾間牌樓,是指兩個柱之間的距離。一般的就是一間、三間、五間,北京最大的牌樓,我們認定是十三陵的大石牌樓,這個牌樓,是六柱五間十一樓。它是十一樓,超過九樓,它是一個最大型的牌樓,它顯示著帝王的等級與氣派。這城修牌樓,明朝前最興盛。所以明朝這陵墓前頭,皇帝生前什麼樣,死後也要求什麼樣。在十三陵,一去陵墓前先要看一個大牌樓,這個牌樓是石頭的,是千年、萬年不朽的。它不用木頭,用木頭老得壞,風吹雨淋,一定修成個石牌樓,它是很講究的。而且它為了表現是帝王的陵墓,等級告訴你是六柱五間十一樓。
也有兩柱一間三樓的小牌樓,比如國子監的“成賢街牌樓”。
牌樓的“樓”是指飛檐起脊的部分,就在樓上邊飛檐起脊的地方,有一、三、五、七、九、十一樓之分。有一個牌樓,一間的牌樓,有三間的牌樓,你看它沒有二,它不用雙數,一定是單數。根據建築材料又分有石牌樓、木牌樓、磚牌樓、琉璃牌樓、木石混合的牌樓、木磚混合的牌樓等多種結構。
從形狀看,又有柱子出頭的,如成賢街的牌樓,還有不出頭的兩種。老北京的牌樓種類、數量為全國之首。做過統計,沒有一個城市的牌樓能超過北京,所以我們講這課是具有濃濃北京味的,是咱們老北京的。老北京的牌樓的種類之多,在全國無論從種類、數量上都是最多的,其中街道牌樓占了多數,遍布九城。
北京牌樓的特點,北京牌樓的種類、數量居全國之首,這是由於北京是帝王的都城,其中街道牌樓占多數。北京遍布九城的牌樓曾經數以百計,牌樓成為僅次於城牆、城門的古都風貌重要風貌。牌樓還是封建社會等級的標誌和表現。由此,北京的牌樓種類最多、最講究。

東嶽廟的牌樓為三門七樓琉璃磚牌樓。它北面的坊上寫著“永延帝祚”,南面是“秩祀岱宗”,一看就知道是祭泰山的。北京和山東歷史關係非常好。泰山是五嶽之首,皇帝都尊重,到那兒去封禪。有研究說奧林匹克公園那個北頂娘娘廟,那個娘娘就是碧霞元君,就是泰山大帝的女兒,因為那個大殿是占在山上,他那女兒的廟在山頂上,所以她的廟在哪兒建都叫做“頂”,所以北京有南頂、東頂、西頂、北頂、中頂,“五頂”。

東嶽廟左右牌樓原東嶽廟左右牌樓

東嶽廟門洞下邊被稱為“神路”。所以那個地方,朝外大街有一站叫“神路街”,意指此路是神步入的道路。 東嶽廟前邊是琉璃牌樓,兩側還有牌樓,木牌樓,這個大家可能都不知道了。那早在朝外大街改造時,很早就給拆了。那是對稱的兩座木牌樓,裡邊一座,外邊一座。那么通過老照片能看到這個牌樓,檔次也很高,也很精緻。為什麼?因為它是在東嶽廟前頭,就和在歷代帝王廟前頭一樣,這是北京牌樓中的精品。

種類

牌樓牌樓

牌樓是古代北京城市的獨特景觀,又是中國特有的建築藝術和文化載體。牌樓的構造和種類可以按照它們使用材料分為:木牌樓、石牌樓、琉璃牌樓、木石混合的牌樓、木磚混合的牌樓、水泥牌樓、彩牌樓。水泥牌樓肯定靠後了。
牌樓大概有兩種:一類剛才我們已經說到了,叫做“柱出頭”。柱出頭這種牌樓,我們稱為“上終天”,就是最終,它奔上天,對著天,也稱“沖天柱”牌樓。這種牌樓的特點,就是柱子高出明樓,街道上比較常見。
另一種是不出頭的牌樓,是以樓為高點,這類的牌樓講究它的樓的脊,看它樓的脊。這種牌樓大多建於寺廟和公園當中,宮殿和皇家園林裡頭。
北京牌樓多集中在內城街道和皇家宮殿、寺廟、園林、陵墓。據統計,古代北京曾有各式各樣的牌樓三百多座,現在仍然保存的明清時期的牌樓,有人統計過還有六十五座,其中琉璃牌樓六座;木牌樓四十二座;石牌樓十七座。北京現存街道上的牌樓有六座,國子監街占了四座。
另外園林里的牌樓保存得比較好,為什麼?因為它在園林裡頭,園林裡頭的牌樓我們有很多,陵墓前我們有很多牌樓,這些牌樓保存得比較好。像北海公園裡頭集中了很多牌樓,團城後邊有牌樓,還有一個就是頤和園裡頭有牌樓,香山公園裡有牌樓。
還有寺廟,像白雲觀、碧雲寺、臥佛寺、潭柘寺、戒台寺、地壇、雍和宮、居庸關,還有十三陵都有一些牌樓,這些都是老牌樓。所以北京城還有很多牌樓在保護著,原來有三百多,現在有六十五,我們應該很好地珍惜這些牌樓。

歷史牌樓

國子監街是北京僅存的保留四座牌樓的古建街,牌樓建於明代,為一間二柱三樓,街兩端的牌樓匾額為“成賢街”,街中間的牌樓匾額為“國子監”。除街上四座牌樓外,國子監內有一座黃色琉璃瓦牌坊,是乾隆四十八年建的,高大秀麗,坊壁雕飛舞盤龍,正面匾額為“圜橋教澤”,背面為“學海節觀”。成賢街之所以牌樓多,因為國子監是我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機構,又是國家的最高學府。

雍和宮南端的大院,有一座大照壁和三座宏偉的五彩牌樓。所有牌樓題額均是乾隆皇帝的御筆。東嶽廟前現存一座明代三券門七樓彩色琉璃牌坊,前額曰:“秩祀岱

宗”,背面曰:“永延帝祚”,這八個大字是明代宰相、書法巨匠嚴嵩手筆。

在頤和園正門東宮門正前方約200米處,有一座高大的三門四柱七樓式木牌樓,正面有兩個正楷大字“涵虛”,背面刻有“罨秀”兩字。“涵虛”意為山高水闊,“罨秀”意為可以捕捉、欣賞到美麗的景色。它告訴人們,走過這座牌樓,就要進入一個山清水秀的境界了。它是頤和園的標誌,已有200多年歷史,現仍保存完好。牌樓兩面彩繪金龍176條、金鳳36隻,顯示帝王所居瓊樓玉宇富麗堂皇。

中山公園有一座“保衛和平”牌樓。原來建在東單北面的總布胡同西口,叫“克林德紀念坊”,是清政府為討好洋人,紀念被擊斃的德國公使克林德而建的。1902年12月20日舉行落成典禮。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德國是戰敗國,而中國屬戰勝國行列,故於1918年11月13日將該牌樓拆除。1919年移入中山公園,改名為“公理戰勝坊”。1953年,由郭沫若手書,改名為“保衛和平”坊。

中國古建築的相關知識

中國古建築泛指近代西方文明決定性地影響中華文明之前,在中國古文化主導下產生的建築物、構築物、建築方法和相關體制。中國古建築的影響範圍遍及半個亞洲和眾多少數民族地區,在世界建築歷史中占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神廟| 斗拱| 彩畫| 瑣窗 | 箍頭| 額枋| | 藻頭| | | | 垂花門| 抄手遊廊| 廂房 | 和璽彩畫| 門樓| 鏇子彩畫 | 金龍和璽| 枋心| 由額墊板| 龍鳳和璽| 龍草和璽| 屏門| 垂蓮柱| 抱鼓石| 門枕石| 版門| 夾桿石| 牌樓| 雀替| 門簪| 懸山| 影壁| 磚雕| 瓦當 | 捲雲紋 | 空心磚| 畫像磚| 藻井| 照壁| 九龍壁| 鐵影壁| 耳房 | 須彌座| 圭角| 疊澀| 穹窿 | 拱券| 束腰| 牙條| 華表| 望柱 | 朝房| 押魚 | 狻猊 | 行什| 歇山式| 鋪作| 垂脊 | 蹲獸| 戧脊| 重檐屋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