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第一團

濟南第一團

濟南第一團,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某團的榮譽稱號。該團前身為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3軍第1大隊,後發展成為膠東八路軍主力部隊。解放戰爭初期,參加過萊蕪、孟良崮等戰役。

基本信息

團隊簡介

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第 9縱隊第25師第73團,在濟南戰役中戰績卓著的英雄集體。濟南是山東地區戰略要地,國民黨軍第2“綏靖區”11萬餘人駐守,築有以內城為核心的永久性工事,周圍有鹿砦、梅花樁等多重障礙,城高14米,有多層明碉暗堡,城外有15~30米寬的護城河。濟南戰役於1948年 9月16日發起。該團在張慕韓團長指揮下,於22日突破外城永固門。攻城部隊於23日晚對內城發起總攻。該團奉命在城東南角實施攻擊。團突擊隊在炮火掩護下,越過護城河,連續爆破。雖4次登城受挫,仍不屈不撓,英勇奮戰,於24日凌晨2時15分占領突破口,首先登上城頭,擊退國民黨軍敢死隊多次反撲,又在突破口左側炸開約6米寬的豁口,為友鄰部隊開闢了向縱深發展的道路。該團攻入內城後,大膽穿插,分割,大量消滅敵人,為全殲守軍作出重要貢獻。

團隊榮譽

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某團的榮譽稱號。

1948年9月24日,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授予73團“濟南第一團”稱號。該團第7連被縱隊領導機關授予“濟南英雄連”稱號。

全團在歷次戰鬥中共湧現出戰鬥英雄、模範118人,8個連隊19次獲師以上單位授予的榮譽稱號,5個連隊榮立集體特等功。

1948年10月10日,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授予該團濟南第一團榮譽稱號。

重要戰役

濟南戰役

1948年9月,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發起濟南戰役,該團時為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第25師第73團。濟南為戰略要地,是國民黨軍的防禦重點,由第2綏靖區約11萬重兵堅守。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4個野戰縱隊(軍)和2個軍區縱隊約15個師,於9月16日發起進攻。該團受領任務後,在團長張慕韓指揮下實施勇猛突擊,迅速突破外圍防線,於22日攻占濟南外城永固門,進逼內城。23日下午6時總攻內城開始,該團擔任主攻任務,奉命在城東南角實施突破。內城高14米,有多層明碉暗堡永備工事,攻擊正面護城河寬30米。團突擊隊在炮火掩護下越過護城河,連續對內城實施爆破,迅即登城。由於國民黨守軍猛烈反擊,登城雲梯接連被打斷,致使登城受挫。全團官兵百折不撓,反覆架設雲梯,前仆後繼,浴血奮戰,終於在24日晨2時許突破城垣。遂又擊退數倍於己的守軍的多次兇猛反撲,並用700餘千克炸藥,將突破口左側城牆炸開6米寬的豁口,使後續部隊得以迅速向縱深發展。團主力入城後,大膽穿插分割,殲滅大批國民黨守軍。下午5時許,全團會同兄弟部隊攻占了國民黨守軍指揮部,為全殲守軍做出重大貢獻。此役,全團湧現戰鬥英雄、功臣模範118人,第7連獲縱隊授予的濟南英雄連稱號。

發展沿革

1932年4月,掖縣縣委和掖縣特支組建了一支秘密特務隊,鄭耀南為隊長,這是膠東第一支革命武裝。
1934年5月,中共文登縣委成立了以於得水為領導的武裝鬥爭小組,活動於崑嵛山區。 8月,膠東特委分別在萊(陽)、海(陽)邊區和海陽組建了以姜宗泰、宋聚盛為領導的兩支武裝游擊隊,積極開展游擊活動。
1935年11月,膠東特委發動和領導了在文登、榮成、牟平、海陽等縣舉行的“一一.四”暴動,暴動隊伍定名為“中國工農紅軍膠東遊擊隊”。暴動失敗後,於得水、王亮等率30餘名紅軍游擊隊員轉入崑嵛山區,改稱“崑嵛山紅軍游擊隊”,在極其艱苦的環境和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堅持武裝鬥爭,為創建膠東抗日民主根據地,保存了一支中堅力量。
1937年12月24日,舉行了天福山起義,宣告成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1大隊。大隊長於得水、政委宋澄,共60餘人,轄三個中隊:1中隊長柏永升、指導員張玉華,2中隊長王洪、指導員王政安,3中隊長邢京昌、指導員劉中華。
1938年1月15日,舉行了威海起義。1月19日,成立了“三軍”司令部,理琪任司令、林一山任政治部主任。
同時,特委對起義部隊進行了整編。由“三軍”原1大隊嶺上事件獲釋人員與威海起義隊伍合編為1大隊、特務隊。大隊長孫端夫、政委宋澄、副大隊長司紹基。轄3箇中隊,1中隊長柏永升、指導員張玉華,2中隊長葛振威、指導員姜克,3中隊長閆世印、指導員劉中華,特務隊長杜梓林、指導員孫鏡秋。
由“三軍”原1大隊嶺上事件突圍人員與1月18日曹漫之、林乎加、李耀文等領導的榮成埠柳鄉農校起義人員合編第二大隊。大隊長於得水、政委林乎加(初時宣布的大隊長於烺、政委柳運光均未到職)。轄3箇中隊,1中隊長於長亭、指導員林乎加(兼,後為許唯),2中隊長於立功、指導員閆毅,3中隊長劉九津、指導員李丙令。 2月1日,文(登)榮(成)邊舉行黃山起義,編為黃山大隊。大隊長朱志洪、政委王明光,後編為“三軍”41大隊。 2月7日,牟平育黎鄉校起義,與41大隊合編為“三軍”5大隊,大隊長王亮、政委宋竹庭(後為劉中華)。 2月11日,榮成古蹟頂起義,成立了“三軍”8大隊,大隊長劉國柱、政委苗雨村。 2月底,萊陽成立了“三軍”9大隊,大隊長莊扶吾、政委瀋陽(後為張咨明)。 3月8日,掖縣玉皇頂起義,成立了“膠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簡稱“掖縣三支隊”),支隊長鄭耀南、副支隊長周亞泉、政治處主任王仁齋(不久改為政治部,張加洛任主任),共11個大隊和4個直屬隊,3700餘人。
另,1938年1月30日,黃縣起義,成立了“三軍”3大隊;2月3日,蓬萊起義,成立了“三軍”3大隊(與黃縣相同);2月15日,即墨起義,成立了“三軍”7大隊。以上三支武裝後來編入了兄弟部隊。
1938年4月,“三軍”西進時將起義隊伍統一整編為四路:一路由“三軍”2、5大隊和特務隊編成,指揮高嵩、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林乎加(後為李耀文);二路由蓬萊起義“三軍”3大隊編成,指揮周雍鶴、政委於眉;三路由“三軍”1、8大隊編成,指揮丁光、政委孫德運;四路由黃縣起義“三軍”3大隊和萊陽9大隊編成,指揮李希孔、政委陳邁千,共3500餘人。 7月,特委將“三軍”編成5個營:1、5、8大隊編為1營,營長司紹基、政委張玉華;2、9大隊編為2營,營長於得水、政委李丙令;黃縣四路編為3營,營長李希孔、政委陳邁千;蓬萊二路編為4、5營,4營長趙一萍、政委孫自平;5營長回東、政委薛峨。 8月,“掖縣三支隊”編為4個營。 8月,“三軍”與“掖縣三支隊”統一整編為4個團:61團,團長趙一萍、政委劉中華,1營由“三軍”1、5、8大隊編成,2營由蓬萊4營編成,3營由黃縣3營編成;62團,團長鄭耀南、政委李耀文,由掖縣“三支隊”3個營編成;63團,團長於得水、政委張玉華,轄7個連,由“三軍”2、9大隊編成;55團,團長回東(李華)、政委常青,由蓬萊5營和“掖縣三支隊”1個營編成。 9月,由魯東八支隊返回膠東1個營編為64團,團長陳龍飛、政委翟瑞甫。 9月18日,成立“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5支隊”(12月改稱八路軍山東縱隊第5支隊),轄55、61、62、63、64團。 12月,在平(度)南活動的李肇歧部編為65團,團長李肇歧、政委王雲九。 1939年9月,山東縱隊第5支隊遵照縱隊命令進行第二次整編,組建了5支隊13團,分別由61團1營、62團、63團依次改編為1、2、3營。其1營由原“三軍”1、5、8大隊編成,2營由62團編成,3營由63團(即“三軍”2、9大隊)編成。無團部,直屬5支隊領導。
1940年4月下旬,13團團部在招遠縣霞塢村正式成立。團長李紹橋、政委蘇曉風、參謀長王冀、政治處主任瀋陽。
9月,膠東部隊進行第三次整編,5支隊改編為5旅,13團編為5旅13團。
1942年7月,膠東軍區成立。
1943年3月,膠東部隊進行精簡整編,撤銷5旅番號,旅機關與膠東軍區合併。13團編為膠東軍區13團。
1945年8月15日,根據山東軍區整編方案,膠東部隊進行擴編。
9月11日,成立山東軍區第5師,13團編為5師13團。
10月,膠東抽調10個團渡海進軍東北,13團留在膠東。
11月,以原5師師部及13團為基礎成立新5師,該團編為新5師13團。
1947年2月,成立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5師13團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25師73團。
1949年2月,華野第9縱隊奉命改編為第三野戰軍9兵團27軍,該團編為27軍79師235團。

歷任團長

李紹橋 1940、3-1940、12 (上莊戰鬥犧牲)
盧福三(即盧燕秋,副團長)1940、12-1941、12 王奎先(副)1942、2-1943、3
巫金鋒 1942、5-1943、3
聶鳳智 1943、4-1945、5
裴宗澄 1945、5-1945、8
夏侯蘇民 1945、8-1946、10 (高密戰鬥犧牲)
孫同盛 1946、11-1948、5
張慕韓 1948、5-1949、3
王景昆 1949、3-1950、3
閆川野 1950、2-1950、5 (未到職)
王歧秀 1950、5-1951、3
單文忠 1951、3-1954、7

政委

蘇曉風 1940、3-1940、12 (上莊戰鬥犧牲)
沈 陽(代)1941、3-1941、8
李丙令 1941、8-1945、8
孫同盛 1945、8-1947、5
魯 泉 1947、5-1948、2
孫同盛 1948、2-1948、4
胡明(副)1948、2-1948、12
邵 英 1948、11-1949、10
胡 明 1950、2-1951、3
宋奇光 1951.3-1951、10
王 敦 1951、10-1952、11
溫茂卿 1952、12-1953、12

歷任營長與教導員

1營營長:

司紹基 1938、7-1939、4
宋子良 1939、4-1940、3 (1946年6月,靈山戰鬥犧牲)
官俊亭 1940、5-1942、3
孫殿元(副)1942、3-1942、7(左村戰鬥犧牲)
秦 雲 1942、7-1945、5
王景昆 1945、5-1946、9
隋克榮 1946、9-1946、12
宋紹山 1946、11-1947、3
董萬華 1947、5-1950、2
遲念佳 1950、3-1951、3
王鳳奎 1951、3-1951、12
王兆環 1951、7-1953、1
王鳳奎 1952、7-1952、7

教導員:

張玉華 1938、7-1938、11
蔡雍泉 1938、11-1939、5 (後在東海犧牲)
孫 翼 1939、5-1940、7 (仰望頂戰鬥犧牲)
李鎮波 1940、10-1941、2
孫同盛 1941、3-1945、3
張文和 1945、3-1945、11
馬晴波 1945、12-1945、12
張文和 1945、12-1946、1
溫茂卿 1946、1-1947、5
王春曉 1947、6-1948、8
劉永安 1948、8-1948、11 (碾莊戰鬥犧牲)
宋玉明 1948、11-1949、9
曲安祥 1949、9-1949、10
宋玉明 1949、10=1951、3
張星堂 1950、6-1953、2

2營營長:

劉 然 1939、3-1940、4
張 勛 1940、4-1940、5 (觀里戰鬥犧牲)
裴宗澄 1940、5-1941、6
牛洪儒 1941、6-1941、12
劉元德 1941、12-1942、3 (仰望頂戰鬥犧牲)
全兆瑞 1942、4-1943、1
崔雲龍 1943、1-1943、9
張慕韓 1943、9-1945、5
宋雲高 1945、6-1946、4
張宏志 1946、4-1947、5
崔玉法 1947、5-1948、11
單忠福 1948、11-1948、12 (淮海戰役豆莊戰鬥犧牲)
杜長德 1948、12-1949、9
王延志 1949、9-1950、3
馬永慶 1950、3-1951、3
張思義 1951、3-1951、12
張天德 1951、12-1952、9
宋孔廣 1952、10-1953、2

教導員:

雨 晴 1938、9-1940、8 (姚山戰鬥犧牲)
李鐵民 1940、8-1941、8
王 僑 1941、6-1942、9
孫子宇 1942、9-1945、11
蘇格曼 1945、11-1945、12
王濟生 1945、12-1947、3
王春曉 1947、3-1947、6
車松軒 1947、6-1949、6
王延志 1949、4-1949、9
彭 超 1949、9-1951、3
宋玉明 1951、3-1951、10
張樹川 1951、11-1952、7
姜呼萬 1952、7-1954、10

3營營長:

於得水 1939、9-1940、8
張東林 1940、9-1941、7
李宏茂 1941、7-1942、7
曲錦福 1942、7-1944、2 (河源西溝戰鬥犧牲)
阮興新 1944、6-1945、4
牛鋒山 1945、4-1946、11
王玉芝 1946、11-1949、3
李文高 1949、3-1951、7
肖錫謙 1951、2-1952、9
唐厚楷 1952、10-1953、4

教導員:

張玉華 1939、3-1940、3
宮玉功 1940、3-1940、9
金 鋒 1940、9-1941、7
錢志超 1941、7-1942、1
曲錦福 1942、1-1942、7
李 偉 1942、7-1943、9
王祖聖 1943、9-1944、1
韓 琳 1944、9-1946、6
聶永貞 1946、6-1946、10
董從連 1946、10-1947、3
姜洪英 1947、3-1948、9
郭奎武 1948、9-1948、12 (淮海戰役豆莊戰鬥犧牲)
張恩霞 1948、12-1950、5
張樹川 1950、6-1951、7
遲浩田 1951、7-1953、9

人民解放軍的英雄團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