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明忠孝全書

淨明忠孝全書

《淨明忠孝全書》是淨明道的基本典籍。黃元吉即其弟子編著。有關淨明教義、方術及主要傳人生平與活動事跡具載於此。全書六卷,《正統道藏》收入太平部。卷一至卷五題“淨明傳教法師黃元吉編集,嗣法弟子徐慧校正”。卷六題“淨明法子玉隆陳天和編集,廬陵徐慧校正”。據該書前序載,元至治三年(1323),黃元吉編成《淨明忠孝全書》和《玉真語錄》,為全書的前五卷。元泰定二年(1325),黃元吉去世,弟子陳天和編《中黃先生問答》為卷六。全書經淨明道第三代嗣法宗師徐異校正,於元泰定四年成書。

書籍介紹

《淨明忠孝全書》是淨明道的基本典籍。有關淨明教義、方術及主要傳人生平與活動事跡具載於此。全書六卷,《正統
淨明忠孝全書淨明忠孝全書
道藏》收入太平部。卷一至卷五題“淨明傳教法師黃元吉編集,嗣法弟子徐慧校正”。卷六題“淨明法子玉隆陳天和編集,廬陵徐慧校正”。據該書前序載,元至治三年(1323),黃元吉編成《淨明忠孝全書》和《玉真語錄》,為全書的前五卷。
元泰定二年(1325),黃元吉去世,弟子陳天和編《中黃先生問答》為卷六。全書經淨明道第三代嗣法宗師徐異校正,於元泰定四年成書。
卷一收淨明道祖師及傳人傳記七篇。前四篇為《淨明道師旌陽許真君傳》《淨明經師洪崖先生傳》《淨明法師洞真先生傳》《淨明監度師郭先生傳》,是許遜和“淨明三師”——張氳胡慧超郭璞的傳記,皆採擷前史和傳聞撰成,可資了解淨明道神仙譜系。後三篇即《西山隱士玉真劉先生傳》《中黃先生碑銘》《丹扃道人事實》,為淨明道宗師劉玉、黃元吉、徐異的傳記,述三人生平事跡較詳,是研究淨明道創教及傳承的主要資料。
卷二收闡釋淨明道法文論五篇。有題許遜撰《玉真靈寶壇記》,胡化俗(即胡慧超)述《淨明大道說》《淨明道法說》,郭璞述《淨明法說》、郭璞撰《玉真立壇疏》,皆系劉玉創教期間,托稱眾真降授的文字。其中《淨明大道說》謂忠孝為大道之本,修道貴在忠孝立本,方寸淨明,淨、明、忠、孝,四美俱備,不用修煉,自然道成。《淨明道法說》稱無極清虛曰淨明,欲治其外,先正其內,欲正其內,先去其欲,元欲而心自正,心正則道法備。
卷三至卷五收錄劉玉語錄計七十五條,每卷二十五條。以問答形式寫成,為劉玉向弟子傳教之言論匯集。如卷三《玉真先生語錄內集》,為淨明忠孝教義的語錄。劉玉稱“淨明只是正心誠意,忠孝只是扶植綱常”。謂真忠至孝之道,可概括為三十字:“懲忿窒欲,明理不昧心天;纖毫失度,即招黑暗之愆;霎頃邪言,必犯禁空之醜”。學道者由真忠至孝,可復歸本淨元明之境。又謂世人若能以孝道二字常蘊在方寸內,則言必忠信,行必篤敬,忿消欲寡,改過遷善,方備人道。淨明忠孝,人人分內皆有,學為人之道,當忠君孝親,奉先淑後。修淨明道者,須先除淨胸腹間魑魅魍魎。如卷四《玉真先生語錄外集》,為淨明道法的語錄。劉玉謂雷霆一陰一陽,其源實出先天之道,誅擊世間不孝惡物;淨明道鍊度之法僅為一符,不似諸家百十道符之繁;告斗之法不設斗燈,符命絕少。以為通真達靈,貴在得先天之氣,返真還元,同歸太極,而歸無形。欲入道者,只須親書誓詞,當依法付度,不須申奏文字,醮謝不限定儀,不得舉債泛費。據此可知淨明道法不重齋醮之特點。又如卷五《玉真先生語錄別集》,多為闡釋淨明道義理之語錄。謂淨明大教使學者從博而約,從修而證,回後天而先天,復有名而無名,符淨明無為,以臻於一,亦即三教歸一。淨明先天大道原於一氣,忠孝淨明非同何真公符水治藥,只能救治一疾一病,而可使人民仁壽,天下太平,君上安而民自阜。謂上士以文立忠孝,以言為天下倡;中士以志立忠孝,以行為天下先;下士以力致忠孝,以身為眾人率。忠孝為臣子之良知良能,人人具此天理,只要真履實踐,人人皆可成聖成仙。忠孝之道非必長生,死而不昧忠孝之心,即可位列仙班。
卷六《中黃先生問答》。收錄黃元吉闡釋淨明忠孝教義之言論凡十三條。他認為:居處端莊,齋戒沐浴,以崇香火,僅為外貌之淨,內外交養,除去慾念,方為真淨;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可謂能明;不欺心,不昧理,不妄語,方謂能忠;能養親、正心、惜身,為最上品的孝道。謂仙道以吐納按摩,休糧辟穀而成真,淨明道以懲忿窒欲,改過遷善,明理復性,無愧人道,方謂真人。學人必須踐履端正,守道專一,臨事誠敬,方能獲得三界保舉,達到聖賢神仙地位。又謂道由心悟,玄由密證,學道者初不拘在家出家,得道至人,亦不在官職崇卑,皆可悟道成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