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吉[清代道學大師]

黃元吉,名裳,字元吉,一說號元吉,江西豐城人,清代道學大師。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黃元吉,名裳,字元吉,一說號元吉,江西豐城人,生平事跡近於神奇傳說。他清朝時曾在四川富順樂育堂傳授內丹訣法,由門下弟子筆錄並編纂成《道德經講義》、《樂育堂語錄》、《道門語要》三書留傳於世。據傳尚有《玄宗口訣》、《醒心經注》、《求心經注》等書,外界已難於搜求,門內尚且珍藏有《玄宗口訣》等秘本。

道家傳統丹道向來有兩大主幹,一是鍾離權呂洞賓一脈,稱為少陽派,後開全真派發揚光大,;另外一大主流是陳摶張三豐一脈,陳摶與呂洞賓互為師友,呂洞賓尊稱陳摶為“先生”。這派稱為隱仙派。陳摶傳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傳黃元吉和張三豐,其中黃元吉開創樂育堂法脈,將隱仙派發揚光大。

黃元吉真人於清末道光、鹹豐、光緒年間,奉師命應運而來,數次往來蜀中,誨人不倦,創立了一個大名鼎鼎的丹道修煉流派——天府樂育堂。“天府”原指四川盆地,在這裡是指成道的究竟境界。“天”者,乾也,道也;“府”者,家園也。我們都來自生生不息的“大道”這個母體,也終將歸於不死不滅的大道家園。“樂育”寓意“以化育眾生和萬物為樂”之意,“堂”者,殿堂之意,有空闊無物、承載萬物之含義!

黃元吉先生之傳承來源於隱仙派,其丹法則帶有中派的特色。黃元吉真人原是博學鴻儒,兼通佛乘,後“飄然拂袖出儒林”,得火龍真人傳授,於悟道見性之後更進一步,終成無上大道!火龍真人之高徒,世人只知有張三豐真人,而不知有黃元吉祖師,在此依據師師口授而補上。

黃元吉道脈遠古傳承:

廣成子-----黃帝-----岐伯天師-----老子——尹喜——麻衣道者——陳摶——火龍真人——黃元吉祖師

黃元吉道脈 近代當代傳承:

第一代(元): 黃裳(元吉) 開樂育堂

第二代(恆): (富順)陶炳南(恆真)郭明賦(恆秉)朱達成(恆泰)李應元(恆陽)

第三代(真): 劉客舟(真元)官德懋(真貫)龍騰劍(真清)康千里(真道)谷海濤( 梅自強與之熟稔,親切地稱之為“師兄”,實際輩分是梅老的師伯

第四代(常):趙德正(常靜) 傳人 江西張老太 受法弟子梅自強(常明) 學者

第五代(賢):廖賢陽 傳師羅述名黃達陽等

黃元吉道脈近代傳人小記(限於篇幅僅節選部分)——

之一:黃裳,字元吉。其名字取自《易經》坤卦“六五”爻辭;“六五,黃裳,元吉”。黃裳之名很早就見於道教史。在宋代就有黃裳奉宋徽宗之命鏤雕《道藏》。元代復現身豐城,為著名的淨明忠孝道第三代宗主;清末鹹豐年間,復受命而來,設帳“樂育堂”,留傳丹道正法。是以門內傳說黃裳祖師“留形住世六百餘年”,當有依據。

黃裳元吉祖師羽化飛升之事跡,在修行界多有流傳。 清代道家大師黃元吉圓寂時,當場於八仙桌上將色身隱化。 (釋圓智《恆河大手印講義》);道門流傳,黃元吉真人 留形住世 六百餘年,最後乃是奉命化身前來大開普度,於清末光緒年間,在四川講道十餘年,開創樂育堂法脈。(《樂育堂語錄》跋、《道門語要》等);

黃元吉清光緒十年丙戌,在四川自流井講道,最後解館,弟子恭送館外,黃當下飛升,徒眾見之,皆痛哭流涕,始後悔往日蹉跎,未嘗從師勇猛學道也。 (台灣李樂俅《訪道語錄》);門內流傳,黃元吉真人的確是在眾弟子簇擁中,將肉身化為清風(清風者,視之不見搏之不得也,比喻無形無相之先天一炁; 清風成就 是羽化的最高表現之一,蓋因有形則有生滅,所以清風成就比起其他化虹、化光之類有聲有色的表象來,水平更為高絕),而融合到生生不息之大道(先天一炁)之中,真正是“事了拂衣去,不留身與名”,充分體現了道家之逍遙精神!

之二:黃元吉法脈第三代傳人之一、谷海濤師祖。在民國時期,與龍騰劍、官德懋等其他黃元吉法脈傳人,共同組成“弘道學會”,取“弘揚黃元吉祖師傳承的傳統丹道”之意,廣傳丹法。“谷海濤自幼天資聰穎,卻體弱多病,常常吐血,早年入於佛教,修淨土,見效甚微;中年後才入道,不到20年就小有成效”(據谷海濤之曾孫谷達聖先生口述)。

谷海濤師祖得黃元吉之全法全訣之後勤修苦煉,於1934年陰曆九月初六羽化於榮縣招鳳山。據谷海濤之子谷醒華回憶:父親提前數月即預先告知羽化之日期(九月初六午後六點),並通過託夢的形式提前谷醒華。是日,谷海濤師祖來到羽化亭,準時坐化,其羽化之時, 含笑端坐,頭冒青煙(此乃陽神化青煙而合道的方式),滿空異香,身體及頭頂三天之內保持溫暖!谷海濤師祖羽化之後,劉客舟、官德懋等黃元吉法脈體系的前輩主持了“谷海濤先生歸元紀念會”,並彙編為文集(現樂育堂傳人及谷家後人手頭還有文物保存),記錄了這一事情。

對於這轟動一時的事件,淨土學人黃書雲的《谷海濤居士往生記 》也有相關描述,可以證明其真實性。不過,其文殘缺不全,且存在顛倒黑白的情況。裡面寫谷海濤“原先學道,近年聽他老師劉客舟的話改學佛”,這既與谷家後人的回憶明顯不符,也不符合《谷海濤先生歸元文集》的記載,同時,劉客舟先生同為黃元吉法脈核心傳人,建議谷海濤“改學佛”的事情更是不合常理、匪夷所思!這些卑鄙的行為是有意還是無意?就不得而知了。

谷海濤師祖的遺體,就安葬在招鳳山,其肉身埋與地下,60餘年不腐爛。“90年代,榮縣治安稍差,常有盜墓人,曾祖墳墓也被發掘了。 當初挖開之時,身體如常人,沒有僵硬,甚至可以坐立!因為是冬天挖的墳,第二年春天我和父親去上墳,實體才開始腐爛,肉質還有血色,這是我親眼見到的。 (據谷海濤曾孫谷達聖先生口述)

之三:黃元吉法脈第四代傑出傳人之一——趙德正師祖,現代丹道修煉功夫達到登峰造極地步的人物之一。趙德正師祖一生經歷過清朝、民國、新中國三個朝代,以其大智慧得全身於亂世,並繼承了黃元吉祖師全法全訣。趙 師祖 的師父是康千里,康千里師承李應元,李應元、陶炳南、郭恆秉和朱恆泰四人為黃元吉祖師四大親傳弟子。康千里得李應元真傳,在編輯《樂育堂語錄》的時候,提供了黃祖師講學第一手資料,于樂育堂功莫大焉。對於這段歷史,道家混元派傳人吳雲青、武當九宮門傳人李仁之都知悉。

趙德正師祖得黃元吉丹道全法後大隱於世,苦修多年,終成大道。廖賢陽老師(趙德正師祖之高徒)回憶:“趙老先生貌極愚朴,與當地普通之老農民差不多,但其修煉境界已然達到金液大還!”“我見到過丹道功夫達到金龜縮首、馬陰藏相的無漏境界的高人,趙德正先生是一個。”

趙德正師祖金液大還,欲超塵世,在 1999 年,於江西贛州南部深山某洞穴閉關。入洞時,趙老沒有刻意吩咐,只是說 5 天之後不見出來就進去找他。到了第五天沒有出來,廖師進去察尋的時候,密封的閉關洞已經 空無一人,唯余紅光裊裊,其他日用衣物一概完好 。如此,趙德正師祖以其德滿功正,完成了 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的丹道了手功夫。當時護關者廖賢陽恩師及另外兩位近身侍者可以見證。

謹公布上述數例,以證黃元吉真人內丹法訣之高妙。

傳說

黃元吉真人羽化飛升之事跡,在修行界多有流傳,“清代道家大師黃元吉圓寂時,當場於八仙桌上將色身隱化。” (圓智《恆河大手印講義》);道門流傳,黃元吉真人“留形住世”六百餘年,最後乃是奉命化身前來大開普度,於清末光緒年間,在四川講道十餘年,開創樂育堂法脈。(《樂育堂語錄》跋、《道門語要》等)。

“黃元吉清光緒十年丙戌,在四川自流井講道,最後解館,弟子恭送館外,黃當下飛升,徒眾見之,皆痛哭流涕,始後悔往日蹉跎,未嘗從師勇猛學道也。”(台灣李樂俅《訪道語錄》)。

樂育堂門內流傳,黃元吉真人的確是在眾弟子簇擁中,將肉身化為清風(清風者,視之不見搏之不得也,比喻無形無相之先天一炁;“清風成就”是羽化的最高表現之一,蓋因有形則有生滅,所以清風成就比起其他化虹、化光之類有聲有色的表象來,水平更為高絕),而融合到生生不息之大道(先天一炁)之中,真正是“事了拂衣去,不留身與名”,充分體現了道家之逍遙精神!

黃元吉先生之貢獻,絕不僅僅體現在個人的修證上面,他在四川樂育堂講學十餘年,留下了道家隱仙派樂育堂法脈,為後來學者提供了一條實證大道之康莊門徑。其講課記錄《樂育堂語錄》一書,親切平實,大泄天機;其親著的《道德經注釋》 一書,“以之為用,可以明心養性,可以入聖登真,可以明哲處世,可以治國平天下。守藏可用,仕隱鹹宜。衡情而論,確為《道德經》解本中之不朽名著,而無論道家儒家,皆可奉為無上聖經,視作修聖修仙之不二法門也。 ”(台灣著名學者蕭天石對黃元吉先生《道德經注釋》的評價)。歷代注釋《道德經》者不下萬家,而黃元吉真人的《道德經注釋》被認為是最接近老子原意的注本,是歷代《道德經》注本裡面最好的版本之一(另一本是呂洞賓注釋的《道德經秘注》);而其另一著作《道門語要》則是傳統丹法的簡明提綱。

黃元吉先生開樂育堂法脈以來,依此而成道者不可計數。且不說“預知死期,無疾而終,自主掌握生死”的較低層次成就,光是有史可考的陽神成就、異香成就、金光成就者,就不下十人;而當代之大成就者、第四代趙德正先生,更是在1999年,將肉身化光而羽化,其成就與黃元吉祖師幾乎一樣,這就重複驗證的大道之真實不虛!

學派特色

有如此超凡脫俗的成就,樂育堂法脈卻不是一個避世而獨善修行的門派------這更凸顯了他的珍貴。樂育堂丹法注重入世修行,在塵出塵;強調明心見性,以道家為主導,融三教精華於一身;他以“中”為特色,由有形之“中”入手,最後深入無形之“中”,貫徹儒家“中庸”之道,與中華民族“中和”之精神相契合;其踐行步驟:先學道,後悟道,再得道,最終成道,步步有驗,真實而平常,的確是實證大道之康莊門徑,中華民族之獨有絕學! 前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陳攖寧先生十分推崇樂育堂的丹法,自稱是黃元吉真人的“私淑弟子”。胡孚琛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導)在其名著《丹道法訣十二講》裡面收錄了黃元吉祖師的著作,以示尊重;在當代,黃元吉先生的講學記錄----《樂育堂語錄》引起的諸多學者的極大興趣。

節選自序

三教之道,聖道而已。儒曰至誠,道曰金丹,釋曰真空,要皆太虛一氣,貫乎天地人物之中者也。惟聖人獨探其原,造其極,與天地虛圓無二,是以成為聖人。能剛能柔,可圓可方,無形狀可擬,無聲臭可拘,所由神靈變化其妙無窮,有不可得而窺測者。若皆自然天然,本來特事,處聖不增,處凡不減。即等而下之,鳥獸草木之微,亦莫不與聖人同此一氣、同此一理。試觀汪洋大海,水至難測者。然而一海所涵水也,一勺所容亦無非水。太虛之氣,亦猶海水一般。天地、聖賢、人物,雖紛紜錯雜,萬有不齊,而其受氣成形之初,同此一氣。除此以外,另無生氣,亦別無生理,所爭者,姿稟之各殊耳。孟子曰,堯舜與人同;又曰,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誠確論也。無如世風日下,民俗益偷;大道雖屬平常,而人多以詭怪離奇目之。所以儒益非儒,釋益非釋,道益非道矣。若不指出根源,抉破竅妙,恐大道愈晦而不彰,人心愈壞而難治——勢必至與鳥獸草木同群,而聖賢直等諸弁髦,大道益危如累卵,虛懸天壤,無人能任斯文之責矣。恭逢盛世,天下平安,適遇名山道友,談玄說妙。予竊聽之,實非空談者流,徒來口耳之用,因得與於其際。群尊予以師席,故日夜講論“道德”一經,以為修身立德之證,不覺連篇累牘。第其瑕疵迭見,殊難質諸高明。然亦有與太上微意偶合處,不無小補於世。眾友請付剞厥,公諸天下後世。予於此注,實多抱愧,不敢自欺欺人。無奈眾友念切,始諾其請。茲刊刻肇始,予故弁數言於篇首,以敘此注之由來如此。
光緒十年孟冬月穀旦元吉黃裳自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