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課族

淘課族

淘課,又稱網路購學,當一根網線連通,你就可以與世界名校共享教學資源。近年來,哈佛、耶魯等一批世界名校開始陸續將知名教授和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視頻公布在網上,並提供免費下載。更為方便的是,在網上可以下載到加上中文字幕的課程視頻。而那些在網上觀看視頻、淘選課程的人則被稱“淘課族”。在華東交大、江西師大等高校,也出現淘課族的身影,他們巧妙利用網際網路媒介,足不出戶享受世界觸手可及的快樂,利用國際“智囊”為自己“補腦”。

簡介

淘課族淘課族
“淘課”、“學術粉”近來成為最新的時尚流行語之一,廣州等大城市的白領階層對美國名校公開課視頻格外青睞,“淘課”現象在中國網路空前火爆。與傳統的授課方式相比,網路課程的優勢在哪裡?我們該怎樣認識這種熱潮,並藉此反思傳統的授課形式,以至於課程內容呢?
早在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率先拉開了網路公開課程的序幕,並計畫在10年內將該學院的全部課程資料都在網上公布,讓世界任何一個角落裡的任一網路使用者都可以免費取用。隨著耶魯、哈佛等世界名校紛紛加入到免費傳播公開課的行列,這種大學公益精神隨著公開課的傳播也漸漸在中國傳遞。
因為語言障礙,美國名校公開課並未在我國大範圍走紅,僅僅局限於一些高校。為了能實現“共享”,中國的一些網上翻譯組織開始著手翻譯課程。很快,國區域網路絡字幕組的介入使這些課程的傳播開始幾何級增長。在新浪微博上,美國名校公開課自2010年底開博不到一個月,冬粉就超過2萬人。以網上“淘課”熱為標誌的民間“充電”行動就此掀起。網友們自發地在網上成立學習小組,“學術粉”也應運而生。哈佛大學關於“公平”公開課,點擊量超6萬,有網友評論道:“我覺得這個課程,老師講得很好,學生反應很熱烈,課堂不就是求知解惑的過程嘛,哲學像這樣講就好理解多了。”

現象

首先,出現“淘課”族,是網際網路廣泛普及的必然產物。網際網路的出現和普及,不僅大大縮小了世界和人們之間的距離,也使得知識的獲取渠道多元化。我國高校大學生、白領等突然發現了一個無學費、無考試、無學分的課堂,如果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而且是國外名校教授授課,自然會一探究竟。
其次,這種以學術共享、知識傳播為目的的公益性課程,同時還蘊含著優質的教育資源,使其具有廣泛的傳播基礎。美國名師繞過智慧財產權問題,無償向全球提供自己的教學及學術成果,中國國內公益組織自發翻譯課程讓更多的國人免費分享世界名校的優質教育資源,使這些課程的客群最大化,真正實現了課程設計者的初衷。
國外網路課程的走紅,從一個側面為我們的教育體系在傳播方式和內容等方面提供了可借鑑的藍本。美國名師的課程,從大眾普遍關心的話題入手,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開放式的討論和思考。反觀國內一些高校教師“照本宣科”式的教學形式,我們在改進教學形式和內容,吸引學生關注,加強師生溝通方面,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當然,網路課程只是一種新的授課形式。國外網路課程的走紅,並不意味著只有國外才有好的教師、好的課程。在國內各高校,也有許多受到學生廣泛歡迎、名氣不小的教師。網路課程需要做的,就是籌集資金,動員大家力量,把他們的講座或課程也製作成網路視頻,以至配上外語字幕,實現中國教師的“全球授課”。
值得關注的是,網路課程在國內並非空白。早在多年前,隨著校園網路的建設,“精品課程”的網路化等實現網路教學的方案,也提上了許多高校的議事日程,並陸續有部分課程上網。但課程少、更新慢、傳播途徑狹窄,公開課多以教學大綱為主,缺乏視頻等問題,至今仍困擾著國內高校網路課程的發展和普及。
不過,這類開放課程的熱潮也並非完美無缺。一個共性問題是,很少有人能夠真的把一門課程從頭學到尾。雖然網上點擊率很高,下載率也很高,但是頁面閱讀深度及每個頁面的停留時間都揭示,看熱鬧的人多,真學的人卻不多,畢竟自我教育是需要毅力和意志的。這也導致這些免費公布的資源真正利用率有所降低。還有,國內外的文化背景和教育體系都有所區別,在許多教學內容的理解上不可避免地會存在差異。而且,網路視頻無法實現師生面對面的交流,教師不能針對學生的理解程度、學習狀況調整授課內容,學生也不能向老師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不能完全替代傳統課程的地位。

會否變逃課

隨著世界名校公開視頻教程的增多,“網路淘課族”會不會變成逃課?魏志靖表示,大學生在網上淘課與現實中的課程並不衝突,淘課只是作為一種補充,自己並不會為了淘自己喜歡的課程而逃課。
對網路“淘課”的熱浪,一部分人表示,“淘課”是一種值得提倡的學習方式,大學生利用網路獲得最前沿的知識、自己最需要的知識,各取所需。一些教育界人士則指出,對於在校大學生而言,上網“淘課”注重實用性無可厚非,而忽視大學知識結構的完善也是得不償失的。

特點

聆聽名師為自身充電
“想購物,去淘寶。想學習,去淘課。”這是網路新出的流行語。
一個偶然的機會,土建學院宋同學在QQ校友中看到耶魯大學著名教授Sanders一堂名為《公平與公正》哲學課程的分享視頻。短短十幾天,分享人,才幾分鐘他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Sanders教授的課堂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巨大的演講廳,各種皮膚和國籍的人聚集在這裡。他風趣幽默而不失嚴肅謹慎,從邊沁的功利主義到康德的推理主義,他開出的書單閱讀之廣超出了國內學生的想像。”聽完課程,小宋感慨頗深。“通過閱讀這些著作、觀看教學視頻、討論課業話題,我的公民責任感更強了,也更積極地參與公共事務。”
此後,小宋萌發了在網上聽課的想法。他先在百度視頻上敲下幾所名牌大學的校名及“公開課”、“講座”等關鍵字,果然,相應的課程出現在他眼前。目前,小宋已經淘選了耶魯大學的《金融市場》、《心理學導論》等多門課程,為此,他被室友親切地稱為“淘課王”。
豐富生活為人生添彩
“葉嘉瑩談詩”、“家庭養花”、“社交禮儀”……從文學到生活,從商務到居家,各種課程精彩紛呈,應有盡有。視頻課程不僅五花八門、精彩繽紛,同時也給人們增添了許多靚麗的生活色彩。
華東交大基礎學院劉燕同學選擇了最喜歡的“亮出歌喉”、“家庭養花”等課程,與之同步,她根據視頻課程里的指導說明,在寢室里有模有樣地實踐了起來,不管是練歌喉還是在寢室養花,劉燕都能從中學到自己想要的知識,不僅個人知識面提高了,還與室友共同交流、共同進步,其樂融融。
無獨有偶,藝術學院李同學也是淘課一族。自從得知世界一流大學的課程在網上公布並提供免費下載後,她的課表里又多了幾類課程。實用性的,如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時間管理課;形上學的,如耶魯大學死亡課;為了鍛鍊聽力,李同學又將這些課程當作她的英語聽力課及翻譯課。
結交知己拓展視野
通過淘課還可以認識許多“淘友”,雖然身處天南地北,但是網路淘課將他們緊緊聯繫在一起。
電氣學校張同學對心理學很有興趣,雖然常去圖書館翻閱書籍,但苦於沒有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討論,相互促進。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PPTV上觀看了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導論》,名師的指點讓他猶如醍醐灌頂,感觸頗深。課後,他加入了課程的QQ群。群中好友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心理學愛好者,他們關於心理學的一些見解都很獨到,常常在討論中給小張啟迪。
目前,張同學已經在豆瓣網建立了相關學習小組,大家交流心得,分享資源,互相督促。“沒想到,網路淘課竟成為我的交友、交流方式,讓我結識了這么多‘同班同學’。”張同學感慨地說。
信息化時代,人們生活節奏在逐漸加快,大學課堂的學習知識面過於狹窄。因為時間、空間等因素,自學的成本又太高。有了網路課堂,六七十分鐘一節的課程,被同學們切割成一個個短小段落,嵌入手機、隨身本、MP4數碼產品中,隨後融入了課間、公車等閒散時光。網路淘課,讓學習成了一件快樂的事。

特色

“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逃課”被不少人打趣為大學階段的生活方式。如今,另一種“淘課”同樣開始吸引在校學生甚至職場新人,成為了學習的另一種方式。
哈佛的法律、耶魯的金融、普林斯頓的哲學,世界頂尖學府的課程,你只要坐在寢室電腦前就能現場體驗。王石、郎鹹平等名人視頻充斥網路,你只要打開電腦就能傾聽他們談論人生。“世界是平的”,這句話正因“淘課”的流行而逐漸變成現實。
在教育專家看來,“淘課族”湧現說明年輕人視野越發開闊,成為在職人士充電的一種方式,但對在校大學生來說,網路“淘課”僅是課外補充,不可偏廢校內課堂成為“逃課族”,上網“淘課”注重實用固然沒錯,但課堂教育對知識結構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可用“淘課”代替,否則和“逃課”無異。
白領“淘課”專挑實用科目
“都21世紀了嘛,網路課程肯定會越發流行。”在福田區一家證券公司做銷售經理的張小波是一個資深的“淘課族”,他已經在電腦硬碟上存了40G的網路課程,主要涵蓋公司併購、股票交易和證券法律等領域,有課堂講座,有名人訪談,他還有一些MP3錄音,其“淘”到的課形式多樣,不一而足。每一次聽課,小張都認真在電腦文檔上做好筆記,下班時間還不斷溫習。在上班的公車上,他有時候也會拿出MP3來聽。
小張的夢想是有自己的證券公司,當年以第一志願從粵西考入廣州某大學經濟學院,2008年畢業來深圳工作後,他發現自己在大學學到的知識“不夠用”。大學課程的理論性很強,西方經濟學、計量經濟學、高等數學這樣的理論課程占據了相當大比重,但實用性不夠。“凱恩斯講了很多,但索羅斯卻講的很少,我們希望更實用一些。”小張笑稱,念完四年本科,連股票價值分析都不懂。
和小張一樣,深圳很多白領都加入了“淘課族”的行列。在政府做公務員的劉小姐畢業於西南政法學院,並在2008年通過國家司法考試,但希望下海做律師的她卻一直在“惡補”法律。她說,大學法律本科教育距離真正的執業實踐有相當距離。“現在最熱門的是投行律師、證券律師,但之前學的法律都是皮毛,一些概念也不明白。”
“大學課堂上,老師更注重法學基礎的打牢,對實踐層面兼顧不多。”劉小姐最喜歡在網上淘一些財經類的節目看。
在校生面對哈佛耶魯“衝擊波”
除了職場新人外,在校大學生“淘課族”的數量更多,海外名校公開課是他們的最愛。從2009年開始,網路上的海外名校公開課如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給“淘課族”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資源。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斯坦福、麻省理工、哥倫比亞、沃頓、劍橋、牛津……幾乎所有海外名校、名學院的課程都可以在網上下載或者線上看。為克服語言障礙,很多“淘課族”還自發組成了志願性質的字幕組,免費為英文課程製作中文字幕,以供眾多“淘課族”享用。
“很多同學都愛淘課,他山之石嘛。”網友“Andy”是深圳大學大四學生,他就開始準備申請英國的名校,目前已寄送材料,正等待面試訊息。現在,他每天做的就是在網上搜尋下載斯坦福、劍橋、麻省理工等全球理工翹楚的網路公開課。“如果有機會拿到面試機會,聽公開課算是準備吧。”
記者調查發現,在Andy這樣準備出國深造的學生看來,網上“淘課”其實是留學“預熱”。在很多大學生“淘課族”看來,網路課是原汁原味英文教學,視頻拍攝的也是課堂實景,除了缺少互動環節外,坐在寢室聽課和在課堂沒有任何區別。“網路課實際上是一個銜接,快速幫中國學生過渡到海外課堂。”
“我寫作沒問題,口語和聽力則是軟肋。”Andy回憶說,第一次聽斯坦福的編程課只能聽懂不到60%,但半個月下來,基本上能完全進入“課堂角色”了。
“淘課熱”不應偏廢課堂學習
在不少人看來,網路“淘課”就好比一個市場,其興起也是源於“供求兩旺”。首先,年輕人對知識的需求越來越大,而大學教育中依舊存在和社會實踐脫節的問題,課程設定不合理使得很多大學生或者職場新人只能通過網路“淘課”來彌補知識結構的“短板”。
“法學教育是一個例子,一些畢業生的理論基礎不錯,但實踐能力還需要提高。”深圳一位證券業律師對記者表示,現在國內已有600多所法律院系,每年培養的本科生、法律碩士、法學碩士、法學博士等各類畢業生數以萬計,其中不乏法學功底深厚、外語能力突出的優秀人才,但很多時候,畢業生來到律師所後沒有辦法立即上崗,還需要兩三個月的培訓。
從“供”的方面來講,動力也非常強大。專家認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而來的是教育的全球化,歐美名校在這方面的優勢遠比國內大,他們也有意識地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這是海外名校開設網路公開課的初衷。同時,國內的一些商業機構、財經媒體也認識到傳媒的分眾時代正在到來,為年輕人提供有價值的網路課程亦是基於遠期的商業考量。
“如果偏廢學院課堂學習,‘淘課’無異於‘逃課’。”對網路“淘課”的熱浪,也有人表示“擔憂”。一些教育屆人士指出,特別是對於在校大學生而言,“淘課熱”正是其過分注重課程實用性的體現,因為“淘課”而荒廢主課,忽視了大學知識結構的完善是得不償失的。“如果一個學經濟的學生,不知道凱恩斯學派和芝加哥學派,但對市場藍籌股票卻如數家珍,這無疑是一種悲哀。”

分析

事實上,很多“淘課族”一開始只是為了提高英語聽力水平,但是在聽的過程中,才發現上課原來可以那么有趣。老師不再只是講台的附屬品,學生也不是被灌輸的對象,關於知識和世界的思考,代替了原本複述式的教學模式。在從未體驗過的課堂形式上,淘課族發現了學習的本來面目。
“淘課族”:耶魯、哈佛、麻省理工等美國知名高校都紛紛在網上開課,提供課堂實錄,以饗全球的求知者。很多人開始動用所有網路資源,迅速將自己融入到哈佛、耶魯、麻省理工學院等著名高校的公開課程當中,被稱為“網路淘課族”。
早幾年有一句網路“名言”,叫做“逃課是一門必修課”。而如今“名言”一語成讖,只是“逃課”兩字,變成了“淘課”——上網搜羅國外名校公開課程。對於真正的淘課族,他們不是為了文憑,不是為了證書,而是單純地享受學習樂趣,這種樂趣往往是他們在學生時代沒有體驗到的。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時隔幾千年,“淘課族”再一次證明孔夫子說得沒錯。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樂趣,為了這種樂趣,有人願意克服語言和傳輸的不便,把寶貴的假期時間用在淘尋各種網路公開課上。在平均年齡30歲左右的淘課族中,有各門功課都優異的好學生,他們迷上淘課只是一種學習習慣的延續,也有不少學生時代經常逃課或者上課開小差的“差生”,課堂並沒有給他們留下美好的學習體驗。事實上,很多“淘課族”一開始只是為了提高英語聽力水平,但是在聽的過程中,才發現上課原來可以那么有趣。老師不再只是講台的附屬品,學生也不是被灌輸的對象,關於知識和世界的思考,代替了原本複述式的教學模式。在從未體驗過的課堂形式上,淘課族發現了學習的本來面目。
令人驚訝的是,在最受歡迎的網路公開課中,哈佛大學的“公正”、耶魯大學的“死亡”都在前十名之列,這些屬於政治和哲學領域的課程,原本只屬於國內教育中最冷門、最讓學生想逃課的課程。之所以被重新關注,主要原因在於這些公開課擁有世界頂尖學者、內容豐富的專業內涵與外延、開放而思辨的課堂互動。以“公正”課為例,主講的麥可·桑德爾教授採用啟發式教學,利用一些情境讓學生參加討論。這個課程讓人意識到,大學生們通常感到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大,但這並非是社會的問題,而是學生思想不成熟的表現。大學必須訓練其思維,考驗其心智。相比較之下,國內大學的很多課程都還是枯燥的課本知識,與社會脫節較大,課堂上也缺乏網路公開課中名師們看似隨意、實則機巧算盡的內容設定和互動交流。
因為體會到了學習的妙處,一些淘課族甚至開始訂購、參閱這些名師開出的書單,以期能夠跟上課堂進度,還有人謀劃著名以此為今後留學打底。部分已經升級為家長的淘課族收集這些課程,則是提前為日後孩子留學做準備。
當然,我們沒有必要過度放大網路課程的效果,畢竟這只是海外學校自我宣傳的一種方式,只是一部分課程,不可能取代真正的課堂教學,不然這些名校就不必開下去了。真正值得高興的是,拜網路所賜,更多人有機會重新獲得學習的樂趣,至於對我們的教育部門的促進作用,相信總會慢慢體現出來。

專家觀點

網路“淘課”如同推著購物車進超市
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曾曉東認為,“淘課”的最初動因是對知識的渴望,但折射的深層問題則是中國大學的定位危機。“研究性大學”、“注重通識教育的本科學院”、“技術性學院”,每一種“大學”都應該有根據實際情況的定位,但國內大學多數都認為“研究性大學”是一種“特定身份”,大家一擁而上都要做研究型大學。這樣的結果是對教學的資源分配不夠,大學忽略了最基本的課程設定問題,使很多大學生都感覺“知識不夠用”。“該學的實用技能沒學好,該打的專業基礎也沒打好。”
大學的“開放性”本質上應該是大學的內涵之一,大學生“淘”網路課,大學提供公開網路課都是題中之義。海外名校的開放網路課程之所以受歡迎,一是因為其水平本身較高,更重要的在於其開放、真誠的態度,其網路的授課水準和製作質量都具備了較高學習價值。就人文課程而言,國內大學和國外大學更存在明顯差距,這也是一些國外高校人文類公開課在網上大受追捧的原因。
曾曉東認為,作為21世紀的年輕人,不論是在校生還是白領,“淘課”都是一種值得提倡的學習方式。利用網路獲得最前沿的知識、自己最需要的知識,年輕人各取所需,就如同推著購物車進入一個知識的超級大市場。“淘課”成為一種流行的學習方式,這說明中國這一代年輕人視野更加開闊,理想也更加遠大。

2010年年度新詞語

此詞經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等機構專家審定入選2010年年度新詞語,並收錄到《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
提示性釋義:指熱衷於在網上觀看國內外名校公開課程的人。也稱“網課族”。
例句:“淘課族”表示,觀看名校視頻不是為了文憑和證書,而是單純地享受學習樂趣。(2010年10月14日《中國青年報》)

2010年教育類年度新詞語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日前發起2010年度詞語評選活動,年度詞語評選活動自2007年開始已舉辦三屆,是由教育部、國家語委指導,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主辦,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等機構依據主流媒體10.4億字的語料,在機器自動提取的基礎上經人工審定。 這些新詞語將收入由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0》一書,商務印書館同時出版《2010漢語新詞語》。
2010年年度新詞語 教育類

博士工 | 聯考哥 | 克隆生 | 齊全哥 | 試考族 | 淘課族 | 網課族 | 西畢生 | 北約 | 被出國 | 被聯盟 | 被署名 | 被作弊 | 超學時 | 聯考微作文 | 工科聯盟 | 華約 | 黃山門 | 教考 | 解獨 | 考神 | 坑前班 | 空氣考生 | 黎明工程 | 陸生三法 | 清退門 | 三嫂院士 | 團購學歷 | 微簡歷 | 語文門 | 中考白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