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出國

被出國

留學生低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部分學生“被出國”。昨日在第十六屆中國國際教育巡迴展武漢站新聞發布會上,專家提醒家長:出國留學莫盲目跟風。

內容

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舉辦的第十六屆中國國際教育巡迴展24日將登入武漢,當日下午,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的65所高校和教育機構將在香格里拉大飯店集體吆喝。

分析

2010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達28.47萬人,比2009年增加了5.54萬人,集中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湖北省教育廳對外合作與交流處處長劉立剛說,據我省11家經批准具備資質的留學機構統計,我省留學人數逐年增長,2010年共出國1756人,本科最多,有788人,年齡有向下趨勢,九成以上都是自費留學。
“自費留學,學生和家長都要慎重選擇,不可盲目跟風。”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國際合作處處長車偉民提醒,決定留學前,要充分考慮自身條件,要進行正確的評估判斷:能否獨立生活,是否心理上接受出國,是否考慮好就業問題,而不是“被出國”。
“近兩年來,低齡留學生已逐漸成為留學大潮中的一支主力軍,部分學生確實是在家長安排下‘被出國’,到國外後又難以適應,又‘被回國’。”昨日,啟德教育市場部經理蘆紅穎說,接觸過的最小留學生是位6歲孩子,留學到新加坡讀幼稚園。“家長希望孩子出國留學,獲得文憑後再回國發展,這種情況要認真考慮。教育最基本的原則是‘因材施教’,盲從和趕時髦往往導致失敗。”

非京籍聯考生無奈“被出國” 專家呼籲公平招生非京籍聯考生無奈“被出國” 專家呼籲公平招生

昨日會上,車偉民也提醒家長和學生,出國留學遇到問題,不要只會打電話給家人,教育部已在中國駐外使領館設立了56個教育處組,學會與這些機構聯繫,會更快解決問題。

專家呼籲公平招生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很多大城市都在接納越來越多的非當地戶籍學生。但是,有業內人士指出,這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也正面臨著諸多不公,而這已經成為這些外來務工人員在大城市發展必須付出的一個代價,也為社會下一代的教育造成了各種不良影響。
教育改革絕不僅僅是教育系統的事,而是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問題,教育改革必須配套進行戶籍制度改革、社會用人制度等根本問題的改革,才能解決目前的難題。惟有這樣,方能治好“教育不公”這一城市病。
“12月20日北京聯考報名現場確認截止,但這和我上高三的女兒已經沒有什麼關係了。”作為母親,在北京工作的劉女士不無惋惜地說,“孩子從國小三年級就開始在北京讀書,卻因為戶籍不在北京而不能在北京參加聯考。”
《法制日報》記者了解到,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越來越多到城市務工人員的子女隨父母在非戶籍地就讀,聯考戶籍限制成為橫亘在他們面前不可逾越的一道關口。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聯考戶籍限制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一種表現,而在城市化進程中,教育資源不公的問題或將更為凸顯。作為城市病的一種症狀,類似的“教育之困”,已經讓不少人選擇了“逃離北上廣”。然而,太多人的謀生方式已經深深嵌入城市本身,“逃離”,並非說說那么簡單。

非京籍聯考生無奈“被出國”

劉女士夫婦10年前從東北來到北京,孩子晶晶也開始了在北京的求學之路。今年11月30日是晶晶戶籍所在地的聯考報名截止日期,但晶晶沒有回去報名。
“孩子從小就在這邊上學,北京跟東北的教材不一樣,考試重點也都不一樣,回去參加聯考,可能讓一個在這邊成績優秀的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劉女士對記者說。
據了解,根據北京工作居住證政策,有工作居住證人員子女可以與京籍孩子一樣在京參加中考,並在京讀高中。劉女士表示,最讓她欣慰的是,晶晶從小就很懂事,國小、國中都在年級名列前茅,最終憑實力考入人大附中。然而如今,這樣的欣慰卻變成劉女士對孩子深深的歉疚。
劉女士告訴記者,由於他們舉家來京已經多年,自己在一家事業單位工作,丈夫是做生意的,“考慮到如果讓孩子回老家讀高中參加聯考,孩子就要跟家長分開3年,將會對正值青春期的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影響。再加上其他因素,最終我們選擇了讓孩子留在北京讀書,同時準備去國外念大學”。
“儘管提前預料到這樣的結果,選擇了讓孩子出國念大學,但這是無奈的選擇,是‘被出國’。”劉女士說,雖然在北京奮鬥了10年,一家人已經過上了不錯的生活。但面臨巨額的出國費用,她已決定把房子賣掉供孩子讀大學。可以說,這件事情讓她在城市的幸福感大大降低。
與劉女士的遭遇類似,住在北京的二代移民王女士的孩子小冰今年13歲,由於沒有北京戶籍,小冰在未來也只能是“被出國”。
王女士告訴記者,小冰一直品學兼優、熱情開朗,但是自從在國小六年級的時候知道自己不能在北京參加聯考之後就變得鬱鬱寡歡。
“孩子第一次知道這個事實的時候,眼淚嘩啦啦地,她從心理上很難接受這件事。”王女士說,“小冰在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經常會問‘媽媽,為什麼我不能在學校參加聯考’,過了這個階段,我開始明顯感覺到孩子變得沒有安全感,甚至有些自卑。”
“在得知今年北京大部分地區小升初有新規,不分戶籍,只要有學籍的孩子都可以參加推優、電腦派位的時候,我女兒樂開了花。”王女士說,但是由於她沒有拿到居住證,以後孩子升高中可能還是個問題,聯考更是不能參加,“由於我和丈夫的父母都已經舉家搬到北京,所以孩子也無法在家鄉讀書,目前只能考慮讓孩子出國”。

戶籍限制加劇教育資源分配不公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除北京外,很多大城市都在接納越來越多的非當地戶籍學生。但是,有業內人士指出,這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也正面臨著諸多不公,而這已經成為這些外來務工人員在大城市發展必須付出的一個代價,也為社會下一代的教育造成了各種不良影響。
據了解,目前,在北京工作生活,但是沒有北京戶口的納稅人不在少數,他們的孩子不能在北京參加聯考,而必須回原籍讀書考試,這樣往往會導致父母子女分離、數千萬留守兒童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一直關注聯考戶籍限制問題的研究人士金懷宇告訴記者,今年11月下旬,他們在向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提交的北京市2011年度聯考報名工作的緊急建議中提出,在即將到來的聯考報名工作中,允許在北京讀完高中3年的外地戶籍學生參加網上報名和現場確認,但此建議並未被採納。
“某些地區對報名考生的學籍、戶籍作出了雙重要求,例如《遼寧省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簡章》規定:2010年在遼寧省報名參加聯考,要求在遼寧省的戶籍截止到報名開始之日為兩年以上、高中學籍為三年,才可報名。這使得原籍是這些地區的考生,面臨著兩邊都報不上名的處境。”金懷宇說。
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北京教育管理系統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教育系統也面臨難題:如果允許非本地戶籍孩子在流入地參加中考、聯考,將會導致更多的學生進入城市,教育資源將面臨不足。
“更重要的是,目前大學招生指標有限且是按照行政區域來分配,也就是說參與聯考的考生越多,每位考生實際獲得的入學機會也就越少。那么,允許隨遷子女在京聯考可能損害北京考生的利益。”這名工作人員說,聯考戶籍限制對於北京市民來說是一種福利,當然從全國範圍來講,這種地方保護主義的做法不利於提高北京市考生的競爭力,而且會加劇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平。

突破限制需先解決招生公平

“堅持以輸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國小為主,確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研究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
“切實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問題”……
儘管《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有關問題作出上述闡述,但仍被指“只能治標難以治本”。
那么,對於“教育之困”這一城市病,究竟該如何對症下藥?
對此,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認為,要解決這個難題,需要解決其源頭,即高校錄取名額分配問題。
“目前之所以會產生不允許非本地戶籍學生參加升學考試的問題,主要是因為不同省市的升學考試分數線不同,而名額與報考人數並不成比例。”胡星斗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包括歷史遺留等多方面因素,只有使大學錄取名額尤其是國辦大學的錄取名額與報考人數掛鈎,才能逐步消除地方考錄的優勢,從而解決戶籍限制問題。
此外,教育學專家熊丙奇建議,聯考報名可以考慮以學籍為主導,以戶籍或居住證為輔助的報考制度,再最終實現依學籍報考。
“我覺得現有情況下可以通過聯考加自主招生,對全國考生實行統一標準、適當考慮地區和家庭因素的方式來實現相對公平的教育。另外高職高專自主入學制可以讓考生多一個選擇。至於重點高校之外的本地院校,則不做這種要求,因為他們是有解決本地考生入學的需求的。”熊丙奇說。
“城市化的趨勢決定了北京必然要接納‘新市民’的孩子。國家教育在改革,打破戶籍限制,學生在經常居住地報名參加聯考相信遲早會實現。至於如何避免單純為聯考的移民,這需要改革大學招生體制,實現各地招生公平,包括對教育落後地區的適當照顧。”金懷宇說。
據了解,教育問題作為城市病的一種,除了聯考戶籍限制等教育資源不公平現象外,還囊括了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城市教育資源的相對最佳化,大學招生的地域歧視等等問題。
“大學招生中的地域歧視是最主要的,像北京市的國立大學對北京考生格外照顧,外地考生相比之下則競爭激烈得多,這也刺激了大家想來北京參考的願望。這樣的情況在別的發達城市也一樣。”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認為,在義務教育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公平,例如現在各地對於教育的省均投入差別很大,許多農村孩子甚至連入學都成問題。
“我國聯考之所以有‘改變命運’的說法,除了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識、能力與素質,主要就是一方面有農村戶籍、城市戶籍之分,且戶籍與福利、保障捆綁,另一方面學歷是評價人才的最重要標準。而這其實是教育所不應該承擔的功能。”熊丙奇認為,教育改革絕不僅僅是教育系統的事,而是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問題,教育改革必須配套進行戶籍制度改革、社會用人制度等根本問題的改革,才能解決目前的難題。惟有這樣,方能治好“教育之困”這一城市病。

2010年年度新詞語

此詞經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等機構專家審定入選2010年年度新詞語,並收錄到《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
提示性釋義:指聯考考生因戶籍受限,不能在居住地參加聯考,也不適宜回戶口所在地參加聯考,只能被迫出國上大學。
例句:住在北京的二代移民王女士的孩子小冰今年13歲,由於沒有北京戶籍,小冰在未來也只能是“被出國”。(2010年12月17日搜狐網http://learning.sohu.com/20101217/n278359024.shtml)

2010年教育類年度新詞語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日前發起2010年度詞語評選活動,年度詞語評選活動自2007年開始已舉辦三屆,是由教育部、國家語委指導,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主辦,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等機構依據主流媒體10.4億字的語料,在機器自動提取的基礎上經人工審定。 這些新詞語將收入由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0》一書,商務印書館同時出版《2010漢語新詞語》。
2010年年度新詞語 教育類

博士工 | 聯考哥 | 克隆生 | 齊全哥 | 試考族 | 淘課族 | 網課族 | 西畢生 | 北約 | 被出國 | 被聯盟 | 被署名 | 被作弊 | 超學時 | 聯考微作文 | 工科聯盟 | 華約 | 黃山門 | 教考 | 解獨 | 考神 | 坑前班 | 空氣考生 | 黎明工程 | 陸生三法 | 清退門 | 三嫂院士 | 團購學歷 | 微簡歷 | 語文門 | 中考白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