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因茲·古德里安

每因茲·古德里安

每因茲·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1888年6月17日-1954年5月14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一名陸軍軍官,1940年7月被晉升為上將。軍事家,軍事理論家,統帥,德國裝甲兵創建者,並被認為是閃電戰的創始人之一,雖然不是納粹政權時期的最高級將領卻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出色的指揮官之一;被各國戰史學家公認讚譽是“世界坦克(作戰)之父”。 古德里安在奧地利和蘇台德地區吞併行動中擔任第十六裝甲軍軍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古德里安參與的重要戰役有:波蘭侵略戰擔任第十九裝甲軍軍長,隸屬倫德施泰特南方集團軍群;法國侵略戰擔任後期任裝甲集團軍群司令;蘇德戰爭開始後於10月擔任第二裝甲軍團司令;後先後擔任裝甲兵總監與德國投降前“德國保衛戰”代理陸軍參謀總長。

基本信息

概覽

每因茲·古德里安 每因茲·古德里安

每因茲·古德里安又稱海因茨·古德里安

1888年6月17日–1954年5月14日

暱稱:SchnellerHeinz

出生地點:西普魯士庫爾姆

逝世地點:阿爾戈伊天鵝鄉

效命:德意志帝國(到1918年)

威瑪共和國(到1933年)

納粹德國

服役年份:1907年–1945年

軍銜:陸軍大將

統率:第2裝甲師、第16裝甲軍、第19裝甲軍、古德里安裝甲集團及第2裝甲集團

獲得勳章: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

德國裝甲兵的建立

雖然古德里安出身於輕步兵,但是卻命中注定地一直與“摩托化”問題發生密切關係。1922年1月,古得里安意想不到地被調往國防部運輸兵監察處擔任參謀。正是在這裡古德里安開始了坦克與裝甲兵作戰理論。

1922年4月,於慕尼黑第七摩托化運輸營實習數月後,古德里安到柏林向柴希維茲(Gen.vonTschischwitz)將軍報到,然而古德里安獲得的工作不過是研究摩托化運輸的各種問題,而不是他所期盼的如何運用為作戰部隊。

在踏上這個技術性軍職的生涯後,古德里安只好奮力尋找出路。在經歷了有關用摩托化車輛運輸軍隊的計畫後,他意識到了摩托化部隊的實用性並全心投入該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受凡爾賽條約約束,不得擁有超過十萬人的軍隊,萊茵河以東50公里不得設防。因此,倘若新的戰爭發生,德國無險可守。古德里安認為,德國必須依賴機動性防禦,而機動戰中又需要對運輸部隊進行保護,進而引起對裝甲車輛的需求。在與軍中相關專家討論和研究英國同行如富勒、李德哈特的著作後,古德里安學會了裝甲兵的集中運用並因在軍事刊物中發表相關文章而出名。

1925年,古德里安陪同運輸兵總監納茲美爾(Col.vonNatzmer)參觀軍事演習時,向運輸兵總監建議在將來可以把摩托化部隊由勤務兵種轉變成戰鬥兵種時,這位總監卻很粗魯地回答到:“見鬼,什麼戰鬥部隊!它們只配裝運麵粉!”

1929年夏季演習中,雖然古德里安構想的裝甲兵概念被拒,但是數月後卻有機會出任第三摩托化營營長。在這裡,他集中全力進行各種訓練,然而摩托化運輸仍然受到相當多的阻力,甚至連與同區其他部隊演習也被拒。隨後,古德里擔任新總監魯茲將軍的參謀長,並與騎兵派系發生激烈的衝突。最終為摩托化部隊贏得一席位置。之後,他便著手裝甲兵的裝備,訓練和戰術制定等問題,經過古德里安多方奔走,並在希特勒的直接支持下進行開發後,小型坦克一號戰車(PanzerI)面世並於1934年投入使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種原本作為訓練之用的小型坦克一直都是德軍裝甲兵的標準裝備。

第二次世界大戰

波蘭侵略戰

古德里安於此役中首次實現了他裝甲兵作戰的戰術理念,即在合適地形的戰術方向上,以裝甲集群作為火力,機動與防護三位一體的突擊手段,集中於敵防線的某一點進行突破,成功後即向敵縱深迅猛發展,致敵無法重整集結,以再次構築防線。在他的個人回憶錄中,他不無驕傲地聲稱,他很有可能是人類戰爭史上第一位坐在裝甲指揮車中利用無線電指揮部隊,並隨同一線戰鬥部隊一起衝過敵人防線的高級指揮官。

蘇聯侵略戰

蘇德戰爭爆發,希特勒決定以三個集團軍群對蘇聯發動迅速的攻擊戰-他們分別是勒布元帥所率領的北方集團軍群;博克元帥所率領的中央集團軍群以及倫德斯特元帥率領的南方集團軍群。古德里安則是隸屬中央集團軍群博克元帥轄下的第二裝甲兵團司令。

7月9日上午分管第二裝甲兵團的第二集團軍司令克魯格元帥因為聽說準備強渡第聶伯河而趕到他的駐地,準備進行阻止。隨後古德里安成功的說服了克魯格批准其渡過第聶伯向斯摩棱斯克發動攻擊。到了7月11日德軍已經幾乎占領了白俄羅斯全境,向東推進了約450至600公里。7月12日古德里安的裝甲兵團包圍了前往救援斯摩棱斯克的蘇聯紅軍第十三集團軍的四個師和第廿機械化師的部分力量。次日蘇軍進行了猛烈反擊,蘇聯中央方面軍總司令提摩勝科下令在戈梅利附近的總計20個師兵力向古德里安發動攻擊,處在包圍圈內的蘇軍亦開始了突圍行動。激烈的戰鬥後,第二裝甲兵團擊退了反攻的敵人,得以繼續向斯摩棱斯克前進。7月15日凌晨,古德里安的先頭部隊-第71步兵團在天色掩護下經一條鄉間小路占領了位於斯摩棱斯克外圍防禦圈中的炮後陣地。7月16日古德里安攻下了斯摩棱斯克,次日希特勒在古德里安的騎士鐵十字勳章上加授橡葉。

斯摩棱斯克戰役結束後,古德里安建議陸軍總部以莫斯科為目的地發起合圍攻勢。陸軍總部並沒有採納古德里安以及博克元帥等人的建議,而是由希特勒親自批示採用倫德施泰特的構想-首要攻擊目標為蘇聯紅軍布瓊尼的西南方面軍以及烏克蘭首府基輔。隨後古德里安所在的第二裝甲兵團被借調往倫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團軍群,以協助基輔會戰。9月26日基輔會戰結束,納粹德軍雖然贏得勝利,卻同時給時間予蘇聯人構造以莫斯科為核心的縱深防禦陣地。他們在莫斯科附近構築了三條防禦工事-維亞濟馬附近的維亞濟馬防線全長320公里;莫斯科以西的莫扎伊斯克防線全長140公里;最後則是沿莫斯科環城公路的四條弧形防線。原本莫斯科駐軍50萬人,卻缺少重型武器以及戰鬥經驗,隨後史達林下令在西伯利亞與日本關東軍對峙的25個步兵師以及9個裝甲旅回防莫斯科。這些長期駐紮西伯利亞的軍隊對於惡劣的天氣尤其適應,並在日後的反擊戰中發揮重要作用。

隨即莫斯科保衛戰全面展開,戰鬥持續到10月中旬時蘇德都損失嚴重。蘇軍防線後撤30至50公里,德軍幾乎所有步兵師都減員2,500人,裝甲部隊則只有不到50%的正常兵力。古德里安的部隊尤其嚴重,每個團都減員500人以上,步兵部隊的連隊平均人數只剩下50人。即使手下的王牌坦克旅艾貝爾巴赫坦克旅亦只剩下60輛坦克,這也是滿編時超過600輛坦克的第二裝甲兵團僅剩的坦克。在面對惡劣的天氣以及對蘇軍T-34坦克無能為力的情況下,不久德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戰敗。古德里安因建議撤退遭到希特勒拒絕,12月26日古德里安被調回陸軍統帥部候命,職務則由魯道夫‧施密特中將接任。

3.4戰爭後期

豹式坦克可靠性的憂慮,將剛換裝成豹式的第一裝甲師投入到庫爾斯克的衛城作戰中,遭到毀滅性打擊之後,古德里安建議在轉入戰略防禦姿態時,應當選擇用反坦克炮替代坦克成為防禦主力,得到希特勒同意其可自行安排反坦克炮的生產和分配。不過由於時間及工業、經濟、人事等因素在1944年蘇聯發動反擊時仍只有三分之一的戰防部隊裝備了突擊炮。同時古德里安建議自東線戰場撤回裝甲部隊,予以重新整編,遭到希特勒拒絕後又建議自西線戰場撤回裝甲部隊得到批准。在1944年6月6日盟軍發動諾曼第戰役時,古德里安已經重新整編出10個裝甲師和裝甲步兵師。對於擔任大西洋壁壘主要負責人隆美爾的防禦計畫,古德里安提出了異議,認為隆美爾將機動部隊置放的位置與前線部隊空間過大而與之發生爭執。

在戰爭後期,古德里安與希特勒在戰術戰略見解上的分歧愈大,由是使得兩人之間的矛盾也愈形激烈,並多次發生爭吵,但古德里安出於對德國效忠的軍人誓言,始終未加入政變推翻希特勒的密謀當中。1944年7月20日事件發生,古德里安參與到負責審理工作的榮譽軍人法庭,並被任命為代理陸軍參謀長,而在1945年3月,於德國戰敗前夕再次被希特勒以六星期病假做為健康療養的名義斥退免職。被免職當天他回到家時他的妻子對他說:“今天你出去的時間真長得可怕呀!”他回答說:“是的,而這也就是最後一次了,我已經被免職了!”。1945年5月10日向美軍投降,隨後被關押3年,因為在戰爭期間並未虐待戰犯和屠殺平民沒有被列為戰犯,於1948年釋放。之後一直在家中修養並攥寫個人傳記《一個士兵的回憶》。

1955年5月14日古德里安因病去世,埋葬於最早擔任軍職的戈斯拉爾。

他的兒子海因茨·岡特·古德里安(HeinzGüntherGuderian,1914-2004)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任第116裝甲師參謀,在魯爾口袋內投降。戰後加入德國聯邦國防軍,以少將身分退伍。

軍人榮譽

戰功十字勳章二級

帶劍奧地利戰爭紀念勳章

帶劍匈牙利戰爭紀念勳章

一級三軍戰鬥榮譽勳章

戰鬥紀念勳章(1938年3月13日)占領奧地利後

布拉格城堡勳章(1938年10月1日)波蘭侵略戰後

榮譽騎士十字勳章

坦克突擊勳章銀質

鐵十字勳章一級1914版

鐵十字勳章一級1939版(加授帶)

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

騎士鐵十字勳章(1939年10月27日)

騎士鐵十字勳章加橡葉(1941年7月17日)

著作

1937年英國貨幣雜誌ISBN0-304-35285-3

1952年紐約達卡波雜誌出版社ISBN0-306-81101-4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ISBN978-7-5613-3079-1

世界著名軍事家

本任務是盤點需要協作的一些世界軍事家的人名詞條,有的需要添加摘要或信息模組,有的需要創建或協作內容,歡迎大家一起整理、完善這些詞條。
小喬治·史密斯·巴頓
約瑟夫·史達林
山本五十六
腓特烈二世
居魯士大帝
阿道夫·希特勒
約翰·約瑟夫·潘興
帖木兒
卡爾·菲利普·戈特弗里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
弗里茨·埃里希·馮·曼
東條英機
大流士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
劉裕
拓跋燾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
菲德爾·卡斯楚
奧利弗·克倫威爾
衛青
尤利塞斯·辛普森·格蘭
豐臣秀吉
凱末爾
霞飛
獅心王理查
西蒙·玻利瓦爾
葉卡捷琳娜女皇
征服者威廉
切斯特·威廉·尼米茲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
東鄉平八郎
山姆·休斯頓
穆斯塔法·凱末爾
摩西·達揚
愛德華一世
朱里奧·杜黑
埃爾文·隆美爾
戴維·格拉斯哥·法拉格
赫爾曼·莫里斯·薩克斯
約翰·邱吉爾
米哈伊爾·伊拉里奧諾維
武元甲
斐迪南·福煦
弗朗西斯·德雷克
霍雷肖·納爾遜
漢尼拔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
山下奉文
安德烈·伊萬諾維奇·葉廖緬科
戴維·本-古里安
米切爾·內伊
托馬斯·喬納森·傑克遜
查理曼
霍拉肖·納爾遜
塞利姆一世
查理十二世
德懷特·大衛·艾森豪威
沙卡
樺山資紀
亞瑟·韋爾斯利
喬治·杜威
庫特·斯圖登特
費迪南·福煦
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
赫爾南多·柯台斯
約翰·弗雷德里克·查爾
享利.德·拉·土爾·奧
米哈伊爾·瓦西利維奇·伏龍芝
全奉準
艾倫·弗朗西斯·布魯克
讓·巴普蒂斯特·瓦克特
奧馬爾·納爾遜·布拉德
拉爾夫·艾伯克龍比
H·羅曼·施瓦茨科普夫
亞歷山大·瓦西里維奇·蘇沃洛夫
路易斯·亞歷山大·貝蒂
伊萬·斯泰帕諾維奇·科涅夫
科林·坎貝爾
匈奴王阿蒂拉
喬治·卡特里克·馬歇爾
哥伯哈德·勒勃萊切特·馮·布呂歇爾
卡爾·古斯塔夫·馮·曼
H.H.阿諾德
A·H·若米尼
約翰·阿巴斯諾特·費希
朱利葉斯·愷撒大帝
蓋奧爾吉·康斯坦蒂諾維
阿瑟·韋爾茲利
古斯塔夫斯·阿道弗斯
安東萬·亨利·約米尼
薩伏伊·歐根
每因茲·古德里安
啥羅德·魯珀特·亞歷山
費爾南德茲·岡薩洛··哥杜巴
雷納德·托爾斯滕森
霍雷肖·赫伯特·基奇納
爾·鄧尼茨
塞巴斯提·勒·普瑞斯崔
加內特·約瑟夫·沃爾斯
弗雷德里克·斯萊格赫·羅伯茨
弗朗西斯哥·皮薩羅
世·德·波旁
溫菲爾德·斯科特
喬治·S.巴頓
艾布·穆斯林·阿卜杜·拉赫曼·本·穆斯林
西辟奧·阿弗里卡納斯
托馬斯·考克瑞恩
約翰·切爾科拉斯·馮·蒂利
埃德蒙·亨利·H.艾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