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嶼

檳榔嶼

檳榔嶼(馬來語:Pulau Pinang 意為檳榔之島,爪哇文:بينانج‎)是馬來西亞西北部一個風光明媚的小島,因盛產檳榔而得名“檳榔嶼”,是馬來西亞十三個聯邦州之一,西馬來半島西北側,北隔玻璃市州與泰國南部相鄰,西隔馬六甲海峽與印尼蘇門答臘島相對。它扼守馬六甲海峽北口,與馬來半島隔一條3公里寬的海峽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基本信息

概述

檳榔嶼,常簡稱檳島,是馬來西亞西北部的一個島嶼,屬檳城州管轄。檳榔嶼,常簡稱檳島,是馬來西亞西北部的一個島嶼,屬檳城州管轄。
檳榔嶼
,位於馬來西亞半島西北海岸外,由海峽分開,海峽最小寬度為4公里(2.5里)。面積約293平方公里(113平方哩)。該島略呈橢圓形,內地多花崗岩山脈(最高點740公尺〔2,428尺〕),沿海有狹窄平原。因盛產檳榔而得名“檳榔嶼”,是馬來西亞十三個聯邦州之一,西馬來半島西北側,北隔玻璃市州與泰國南部相鄰,西隔馬六甲海峽與印尼蘇門答臘島相對。它扼守馬六甲海峽北口,與馬來半島隔一條3公里寬的海峽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自然地理

檳榔嶼檳榔嶼地理位置
檳榔嶼原來只是一個荒島,只有海盜寄居於此,到18世紀末被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法蘭斯船長發現,並向吉打國蘇丹租借,使這裡一步步發展成左右,其中85%為華人,其餘是印度人和馬來土著,閩南話在這裡很通行。首府檳城,又稱"喬治亞市"或"喬治城",位於檳榔嶼的東北端,是馬來西亞最大的國際自由商港和全國第二大城市。檳榔嶼充滿多姿多彩的宗教和文化特色,州立博物館、藝術館、佛教寺廟和清真寺遍布全島,反映了自18世紀以來諸多民族共同開發這個美麗島嶼的燦爛歷史。檳城植被蒼翠,風景美麗,賓館酒店建築各具特色,風味小吃豐富多樣。這裡的商品多為免稅品,價格比較低廉。從吉隆坡新加坡香港曼谷均有班機直達檳城。從吉隆坡乘火車可到達檳城對岸的北海,再換乘渡或巴士過海可達檳城。

該島農村居民種植水稻、蔬菜和水果。在東北風和西南風變換季節,降雨受內地丘陵地影影響。喬治城年平均降雨量為2,700公釐(105吋),10月份和5月份最多,沒有少於76公釐(3吋)的月份。海岸月均溫為27℃(80℉)。沿岸有環島公路。從大陸乘渡船或通過一座現代橋樑可到達該島,連通長度從大陸的新路頭(Perai)到格盧戈(Glugo)約8.4公里(5.2哩)。東南端巴六拜(BayanLepas)建有國際機場。人口約467,042(1980)。

檳榔嶼為一海島,素有“東方之珠”或“小亞洲”的盛名。全島植被蒼翠,山間多溪流和瀑布。島的四周多海濱勝地,特別是北部海灣,從海珠嶼丹戎武雅巴株菲冷宜到直落巴巷一帶,海灘長達11公里,石岬錯綜其間。
巴株菲冷宜是東南亞久負盛名的海灘勝地。在這裡,依地形上下建築了許多斜坡式公寓,可暢覽海景,吸收新鮮空氣。西山上氣候涼爽宜人,而且,在山上可以俯瞰檳城港面,也可以觀賞檳城的美麗夜景

地理與行政區劃經緯度:N5°24',E100°14'。

檳城:意指島嶼本身,素有“東方花園”美譽,大馬旅遊勝地之一。

行政隸屬

檳城州範圍包括:
檳島:位於馬六甲海峽,行政上劃分為兩個地方政府,即東北縣和西南縣,
威省:位於西馬來半島面對檳島的部分,行政上劃分為三個地方政府即威北,威中及威南。
首府:喬治市(Georgetown,因英王喬治三世而得名),檳島東北方,大馬第二大城市。聚集40%的人口,是一個以華人為主的、具古老歷史文化的城市。

檳榔嶼檳榔嶼
沿海為狹長的平原,內陸多山地,岸外小島包括木寇山(JerejakIsland)等。最高行政長官由華人擔任;未設蘇丹之州(其他三州為馬六甲、沙巴、和沙撈越)之一。

首府:首府檳城,又稱"喬治亞市"或"喬治城",位於檳榔嶼的東北端,是馬來西亞最大的國際自由商港和全國第二大城市。檳榔嶼充滿多姿多彩的宗教和文化特色,州立博物館、藝術館、佛教寺廟和清真寺遍布全島,反映了自18世紀以來諸多民族共同開發這個美麗島嶼的燦爛歷史。檳城植被蒼翠,風景美麗,賓館酒店建築各具特色,風味小吃豐富多樣。這裡的商品多為免稅品,價格比較低廉。

交通:陸運檳島與威省之間以一條長達13.5公里(亞洲第四,世界第九)的大橋連線著,簡稱檳城大橋,建於1985年。檳城大橋直接連線馬來半島西海岸的南北大道(PLUS)高速公路,可達北部馬泰邊境的黑木山(BukitKayuHitam)或南部馬新邊境的新山。另外,從威省北海(Butterworth),可由鐵路南下直達吉隆坡或北上泰國的合艾曼谷

水運行人和車輛可使用渡輪來往檳島喬治市和威省北海(Butterworth);快艇服務至吉打州蘭卡威島(也稱蘭卡威)和印尼棉蘭

空運喬治城東南方16公里的峇六拜國際機場(Penang/BayanLepasInternationalAirport),西馬來半島北部主要機場。從吉隆坡、新加坡、香港、曼谷均有班機直達檳城。從吉隆坡乘火車可到達檳城對岸的北海,再換乘渡或巴士過海可達檳城。

經濟:檳榔州州府檳城坐落在榔榔嶼東北角砂嘴上,商業發達,是馬來西亞第二大城市。檳城又是馬的重要港口,可泊巨輪。檳城位於印度尼西亞、泰國和緬甸中間,交通方便,貿易繁盛,同時也是馬來西亞的工業中心,有煉錫、造船、建築材料、紡織、服裝和製革等產業。近年來由於大量引進外資,電子、紡織等工業發展迅速。

歷史溯源

檳榔嶼檳榔嶼古城一角
檳榔嶼位於馬來西亞北部,以檳榔樹多而得名。檳榔嶼原來只是一個荒島,只有海盜寄居於此。檳榔嶼此地理名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永樂年間成書的《鄭和航海圖》中。15世紀中,一部中國舟師使用的海道針經《順風相送》就紀錄從馬來半島的崑崙島(PuloCondore)到檳榔嶼的航行指南,可見在15世紀檳榔嶼已經和中國通商。1786年英屬東印度公司萊特(FrancisLight)船長在此建立英國殖民地。1791年英國和吉打邦蘇丹訂立條約使其占領成為合法,1800年兼併鄰近大陸地區。1826年檳榔嶼與麻六甲新加坡組成海峽殖民地(StraitsSettlements)。起初,該島(稱威爾斯王子島直到1867年)實際無居民,有隱蔽港灣和水供印度至中國的航路上來往船隻利用。不久,吸引中國人、印度人、蘇門答臘人、緬甸人等世界各地的人來此定居,人口遂迅速超過馬來亞西部其他任何貿易站。19世紀中葉起,該島成為大陸貴重商品錫和橡膠的市場和轉運站。雖然鄉村繼續屬於馬來人,但馬來人的影響、傳統和經濟生活幾乎從城市和港口地區消失。檳榔嶼種族上以華人為主,生活方式和經濟見解卻是歐洲式的。1948年該島成為馬來亞聯邦的一部分,後來成為馬來西亞的一部分。萊特為第一任總督,他在任期間鼓勵華人及其他移民進入檳榔嶼,令檳榔嶼日益繁榮。英殖民時期為新加坡、檳城、馬六甲三港口。
該島扼麻六甲海峽北部,具戰略意義,1786年英屬東印度公司萊特(FrancisLight)船長在此建立英國殖民地。1791年英國和吉打(Kedah)邦蘇丹訂立條約使其占領成為合法,1800年兼併鄰近大陸地區。1826年檳榔嶼與麻六甲和新加坡組成海峽殖民地(StraitsSettlements)。起初,該島(稱威爾斯王子島直到1867年)實際無居民,有隱蔽港灣和水供印度至中國的航路上來往船隻利用。吸引中國人、印度人、蘇門答臘人緬甸人等世界各地的人來此定居,人口遂迅速超過馬來亞西部其他任何貿易站。19世紀中葉起,該島成為大陸貴重商品錫和橡膠的市場和轉運站。雖然鄉村繼續屬於馬來人,但馬來人的影響、傳統和經濟生活幾乎從城市和港口地區消失。檳榔嶼種族上以華人為主,生活方式和經濟見解卻是歐洲式的。1948年該島成為馬來亞聯邦的一部分,後來成為馬來西亞的一部分。

文化習俗

檳榔嶼島到處可見檳榔樹
多元民族:19世紀初期:由於檳城早期為自由港的身份,且英殖民政府鼓勵移民政策,在短短數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民族,華人、印度人、馬來人、歐洲人為主要人口,個別族群自成區塊在喬治城各個區段。
種族比例:2000年,檳州總人口55萬2909人,其中華裔30萬9965人(56.06%);馬來裔18萬9699人(34.31%);印度裔5萬0313人(10%),其他民族2932人(0.53%)。檳州是馬來半島上馬來裔不占大多數的唯一州屬。
根據2006年的族群人口分布,檳州華人人口為63萬5500(42.5%)、馬來人61萬2300(41.0%)、印度人14萬8000(9.9%)、其他民族9萬6800(6.4%)
華裔:可從另外角度分成兩類:(1)移民華人;(2)土生華人。後者又可以分成兩類:
1、華人後裔
2、早期移民華人同當地人通婚者的後代,即所謂峇峇(baba、Peranakan)和娘惹(nyonya)。(參見馬來西亞文化)雖受西洋文化的影響,日常生活中仍保留部分華人傳統,注重華人傳統禮節、風俗和信仰。
因此同一個姓會有不同拼法。例如同樣姓“蔡”,有Chuah和Chai兩種拼法;“陳”則有Tan、Chan等不同拼法。更極端的情況是,因為註冊地不同,同家同姓在護照身份證上可能會有不同的拼法。
媒體:平面報紙媒體
西馬主要的華文報紙在檳城街頭到處可以看到。
主要有全國發行的《星洲日報》(SinChewJitPoh,1929年創辦)、《南洋商報》(NanyangSiangPau,1923年創辦)、《中國報》(ChinaPress,1946年創辦)、《東方日報》(2003年創刊)、《光明日報》(GuangMingDaily,1987年創辦)和主要在檳城一帶發行的《光華日報(KwongWahYitPoh,世界歷史最悠久的一份華文報紙,1910年由孫中山創辦)。
其中後兩種報紙是在檳城出版的。即《光華日報》及《光明日報》
報紙以簡體字為主,偶爾也有繁簡字混用的情況,原使用繁體,後改用簡體,之所以繁簡混用是為了普及簡體字。
報紙上的文章均為白話,買華文報紙看是華人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
街道招牌與廣告用語
檳城是一個多語社會,街上到處是多種文字的招牌和廣告。
使用漢字是華人商店的標誌。政府規定漢字招牌在尺寸上不得大於馬來文,但漢字招牌廣告仍然顯眼,除了標準漢字外,可見方言或國語極少用到的字(如“叻、吡、峇、杪”)等等。
檳城的街巷名:法定的檳城街巷名、路標均為馬來語,例如JalanPinang(直譯檳榔路,華人稱檳榔‘律’,‘律’字乃取自英文的‘Road’)。但是許多街巷都另有華語或福建話名稱。如“車水路、打石街、打鐵街、汕頭路”等。華文地名記錄華人在檳城生活的歷史,是重要的研究資料。
電視台與電台
檳城沒有自己的電台和電視台,所以有聲媒體的影響和大馬其他地區應該是一樣的。當地的華人更喜歡看華語節目。各語種的電影電視劇都附有包括華語在內的多語字幕。

語言習俗

檳榔嶼檳榔嶼
典型多語社會,大致可分為四種:
馬來語,乃大馬國語,分為正宗馬來語和巴剎馬來語;後者流通於集貿市場(即所謂巴剎)的族際通用語,混有漢語方言、英語、淡米爾語成分。
英語,大馬的通用語,包括正宗英國英語和非正式“檳城英語”。
華語,華族通用語,明顯帶有當地口音的國語域外變體。
淡米爾語,大多數星馬印度人的母語。
漢語方言,多為福建話,已形成檳城特色,也有粵語、潮州話、客家話等。依場合而會運用不同語言進行交談,有所謂“語碼轉換”的現象。日常生活中華人使用“檳城福建話”(PenangHokkien),稱得上是一種屬於本土的語言。它不同於中國福建話的任何一種次方言,因為不僅是多種福建話的融合,同時從馬來語、英語、漢語其他方言中吸收不少成分。但不大適於表達科學術語,一個講檳城福建話的人在需要表達一些科學概念時,會自然轉換其他語言,通常是華語或英語。
除了學校教學,檳城的地名,店名或人名使用中國大陸的漢語拼音並不多。人名拼寫方法為拉丁字母按照方言進行拼寫。華人稱之為英文名稱,這是為英國人將中國方言拉丁化的原因。從名字的拼法可以辨認出福建人還是廣東人或客家人。例如:LimChongEu實際上是“林蒼佑”的檳城福建話發音。80年代馬來西亞政府根據聯合國採取漢語拼音為學校標準,新一代華人漸漸開始使用漢語拼音為下一代命名。可是,中文不被承認為官方語言,所以華人的“姓”已由拉丁化定下來。除非是皈依回教,法律上要更改姓的拼音是很困難的,加上舊一代視改“姓”為恥辱,所以方言拉丁化的拼音特別是姓還是保留下來,成為華人的特色。

旅遊景點

檳榔嶼海面上
1.檳榔山又稱升旗山,是檳城地勢最高處,海拔830米左右。山下有登山纜車,登上山頂,不僅可以俯瞰檳城全景,還可觀看到來往於馬六甲海峽之間的各式船隻。山頂上設有觀光、休閒設施,是檳城一個重要的觀光景點。
2.極樂寺位於升旗山,依山而建,分為三層,被譽為東南亞最雄偉的佛廟之一。寺里有康有為手書“勿忘故國”和“大清光緒丁未三十三年賜檳榔城山極樂禪寺規寺匾額。萬佛寶塔是寺內最宏偉的建築物,塔高30米,分為七級,融合了泰、中、緬三國建築特色,每層都供奉佛像。
3.蛇廟又叫青龍廟,位於檳城東南14公里的日落洞路,距機場約1.6公里。蛇廟原來祭祀的是清水祖師,稱為興福堂,由於有許多青蛇盤踞,又稱蛇廟,廟裡的廊柱、燭台、香爐、神像上到處可見蛇影,但這裡的蛇不傷人,白於被繚繞的香菸熏得昏昏然,晚上則四處爬行,吞食信徒奉的雞蛋。
4.度假海灘檳城的海灘主要分布於北部,從丹絨武雅一直延續到巴都丁宜,有長達11公里的白色海灘,全年都可享受弄潮戲水的樂趣。丹絨武雅號稱“花之岬”。
5.康華利斯古堡位於海灘邊,建於1808年,為紀念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法蘭斯船長而建。古堡圍牆高大,大大炮指向馬六甲,曾作為防禦要塞。此處設有一座船桅形的高大燈塔,為夜間過往船隻導航。

地理水域名詞

諸多地理水域的一些名詞,是人們旅遊常去的地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