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縣[江西省東鄉縣]

東鄉縣[江西省東鄉縣]

東鄉縣是中國江西省撫州市所轄的一個縣,總面積為1270平方公里。東鄉族自治縣位於甘肅中部,臨夏回族自治州東北部,是國列省扶的重點貧困縣,也是甘肅特有的三個少數民族之一東鄉族的發祥地。1950年9月25日東鄉自治區成立,1953年12月東鄉自治區改名為東鄉族自治區,1955年改名為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歷史文化悠久,境內有馬家窖、齊家、辛店等文化類型的古文化遺址10多處,其中林家文化遺址考古出土的銅刀,經考證為我國最早的鑄銅器物之一,被譽為“中華第一刀”。出土的猴頭骨化石,為國內唯一現存的“甘肅副長吻猴”頭骨化石,是研究我國第四紀初期地理、氣候和古動物的重要資料。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1東鄉縣
明正德七年(1512),分撫州府臨川縣的東境,並割金溪和饒州府的安仁,餘乾及南昌府的進賢等縣部分領地,合而設定東鄉縣,隸屬於撫州府。

清順治二年(1645)清兵定江西,置江西省;撫州府及東鄉縣隸之,直到清末。

民國元年(1912)冬,廢除府和直隸州。3年,江西省置豫章道、潯陽道、廬陵道、贛南道、東鄉縣隸豫章道。民國15年廢道,各縣直隸省政府。民國21年,江西省分置13個行政區,東鄉縣隸屬於第五行政區,區治臨川。民國24年4月24日,全省縮改為8個行政區,東鄉縣隸屬於第七行政區,區治南城。

1949年5月5日東鄉縣解放,5月14日設定貴溪專區,東鄉縣隸之,9月貴溪專區併入上饒專區,東鄉縣隸屬上饒專區。

1952年9月11日江西省9個專區並為6個專區,東鄉縣仍屬上饒專區。

1968年專區改稱地區;7月東鄉縣改隸撫州地區。

2000年10月,撫州撤地設市,東鄉屬撫州市一直至今。

行政區劃

明正德年七年(1512年)始在臨川縣的孝崗地方置縣,因縣治在東鄉得名。

1979年,王橋大隊和花樹源、肖坑源村劃入紅星墾殖場(贛革發23號)。

1985年3月15日,撤銷小璜、馬圩鄉,設定小璜、馬圩鎮;設定圩上橋鎮,管轄紅星墾殖場所在地區域(贛府廳字160號)。

1995年12月12日,撤銷崗上積鄉、詹圩鄉,設立崗上積鎮、詹圩鎮(贛民字250號批覆)。

2000年,全縣轄6個鎮、11個鄉:孝崗鎮、小璜鎮、圩上橋鎮、馬圩鎮、崗上積鎮、詹圩鎮、楊橋殿鄉、愉怡鄉、珀玕鄉、鄧家鄉、長林鄉、店前鄉、王橋鄉、虎圩鄉、瑤圩鄉、虎形山鄉、黎圩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83069人;其中:孝崗鎮62339 小璜鎮37227 圩上橋鎮8724 詹圩鎮27158 馬圩鎮39440 崗上積鎮23455 長林鄉30816 珀乾鄉15212 愉怡鄉12158 楊橋鄉15594 鄧家鄉20990 店前鄉12953 虎圩鄉16227 黎圩鄉8226 王橋鄉13968 瑤圩鄉13865 虎形山鄉13563 紅星墾殖場虛擬鎮11154(人)

東鄉縣  東鄉縣

2001年3月2日,撤銷楊橋殿鄉、王橋鄉、黎圩鄉,設立楊橋殿鎮、王橋鎮、黎圩鎮(贛民字94號批覆)。2001年11月8日,撤銷長林鄉,劃歸孝崗鎮;撤銷店前鄉,劃歸圩上橋鎮;撤銷虎形山鄉,劃歸黎圩鎮;撤銷愉怡鄉,劃歸楊橋殿鎮(贛民字509號批覆)。

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42.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4.5萬。

2004年底,全縣轄9鎮4鄉。

全縣轄9個鎮、4個鄉:孝崗鎮、小璜鎮、圩上橋鎮、馬圩鎮、詹圩鎮、崗上積鎮、楊橋殿鎮、黎圩鎮、

王橋鎮、珀玕鄉、鄧家鄉、虎圩鄉、瑤圩鄉。共有16個居委會、138個村委會。縣人民政府駐孝崗鎮。

孝崗鎮面積:96.8k㎡人口:105063人

轄龍山、師水、芙蓉、大富、東門、南門、北門、鳳凰、東景等9個居委會,瑤上、何坊、西坪、長林、

坪里、紅嶺、河山、南邊、新建、張坊等10個村委會。

小璜鎮面積:143k㎡人口:46403人

轄小璜、楓林、廣昌、山背、孫圳、下湖、洋湖、嶺下、妙泉、魯家、肥泉、餘家、古圳、橫山等14個

村委會。鎮政府駐流水嶺。

圩上橋鎮面積:73.2k㎡人口:21675人

轄上黃、東崗、後溪、郵路頭、陳揭、何家、梧城源、富貴、大橋、魏家、南遼、龍源等12個村委會。

馬圩鎮面積:76k㎡人口:41150人

轄馬圩、荷柘、里坊、鄒塘、桂塘、上保、赤岸、高湖、陳家、新溪、梁家、董塘、河城、橋西、港

下、南坪等16個村委會。鎮政府駐馬圩積。

詹圩鎮面積:83k㎡人口:27123人

轄詹圩、蔭嶺、官家、梅家、幕塘、曾家、鐵山、下馬、東觀、李家等10個村委會。鎮政府駐詹家塘。

崗上積鎮面積:65k㎡人口:21927人

轄新樂、清湖、段溪、水南、坪塘、王溪、前桂、東源、後邊、上李等10個村委會。鎮政府駐新樂。

楊橋殿鎮面積:141.9k㎡人口:34236人

轄楊橋、宋塘、港西、水北、下易、金坑、坂上、汶田、城上、愉怡、東村、桂家咀、禮坊、文七位、

秋源、山下等16個村委會。鎮政府駐楊橋。

黎圩鎮面積:83.6k㎡人口:14392人

轄黎陽、梧溪、梧坊、後畲、西江、豐山、坑西、潭江、上池等9個村委會。鎮政府駐黎陽街。

王橋鎮面積:73k㎡人口:15200人

轄王橋、倪家、大塘、樓下、塘下、坑塘、另塘、當豐等8個村委會。

珀玕鄉面積:54.5k㎡人口:16916人

轄珀玕、北莊、蓮塘、優勝、仙基、大部、筆村等7個村委會。

鄧家鄉面積:92.5k㎡人口:20292人

轄鄧家、松湖、占圩、上楊、軍嶺、董家、嵇坊、橫源、嶺下、古源等10個村委會。鄉政府駐馬殿下。

虎圩鄉面積:65k㎡人口:16390人

轄坎頭、麻溪、爐前、林塘、陳塘、高坊、陽光、陳橋、艾田等9個村委會。鄉政府駐坎頭。

瑤圩鄉面積:69.5k㎡人口:9760人

轄瑤圩、馬嶺、文溪、河渡、吳塘、鎖山等6個村委會。

紅星企業集團面積42.6k㎡,人口13300人,紅東區、紅南區、紅西區、紅北區、南山區、東山區、王

橋區7個居委會

紅亮墾殖場面積21.5k㎡,人口4625人,鄭家村委會

紅光墾殖場面積15k㎡,人口3162人

甘坑林場面積69.9k㎡,人口8462人

地理

位置境域

東鄉位於北緯28°02′~28°30′、東經116°20′~116°51′之間。距省會南昌96公里,靠近長三角、閩三角等沿海發達地區,素有“贛東門戶”之稱。此外,東鄉地處海西經濟區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兩大國家戰略經濟區。

界線

5條邊界線合計353.7公里。東(鄉)進(賢)線67.965公里,東(鄉)餘(乾)線54.93公里,餘(江)東(鄉)線84.35公里,東(鄉)臨(川)線66.22公里,金(溪)東(鄉)線80.23公里。

界樁

5條邊界線共埋設界樁20個,其中三縣(區)邊界線交會點界樁7個,邊界線界樁13個。

地理特徵

東鄉縣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平均氣溫18.0度,年平均日照時間1427.9小時,年平均降雨量2180.6毫米,年無霜期為271天。

經濟

東鄉縣  東鄉縣
江西東鄉經濟開發區是江西省第一批重點省級工業園區,已形成醫藥化工、五金機電、輕工紡織三大主導產業的“一區三園六板塊”(一區是指東鄉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三園六板塊是指東升、東輝、東騰三個工業園,其中東升工業園13.9平方公里,由淵山崗工業板塊、紅亮文化板塊、金橋工業板塊組成,東騰工業園10平方公里;東輝工業園6.1平方公里,由東山工業板塊、南山工業板塊組成)。

東鄉縣農業產業特色鮮明。東鄉縣擁有2個萬畝農業高產示範區,2013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31萬噸。東鄉是全國瘦肉型豬出口重點縣和生豬養殖國家農業標準化示範區,2013年生豬飼養量、出欄數分別達205萬頭、130萬頭。東鄉是全國“東桑西移”基地縣,全縣蠶桑面積4.2萬畝。東鄉大力發展木薯產業,全縣種植木薯6萬畝,利用木薯生產的變形澱粉產銷量居江西省首位,約占全國30%;利用木薯生產非糧生物燃料的中國石化10萬噸/年燃料乙醇項目2014年1月已獲國家發改委核准。

2013年東鄉縣全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13.19億元,增長10.7%;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1.54億元,增長22.6%;財政總收入17.23億元,增長1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83.6億元、增長23.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2.06億元、增長1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98億元,增長1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72元,增長19.4%;農民人均純收入10663元,增長12.3%;三大產業全年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65億元、工業增加值37億元、利稅14.5億元。

社會事業

文化衛生

2009年全縣共有普通中學26所,在校普通中學生18497人,國中畢業生升入高中段比例為91.5%。全縣共有國小191所,在校學生41060人,國小升國中比例為100%。

全縣有廣播站、電視台、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各1座,衛星電視地面站1座,鄉級廣播站1個,廣播專線總長每村1千米。2009年廣播人口混合復蓋率99%,電視人口混合復蓋率83%。

東鄉縣全縣共有衛生機構193個,其中醫院20個,醫生274人,護士226人病床574張;鄉(鎮)衛生院15個,病床150張,醫生86人,護士65人;村衛生所135個,鄉村醫生305人;縣級設衛生防疫站一個,鄉級設防保站(組)15個。三級衛生網路健全,基本滿足了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先後被授予二級甲等醫院,另建立了“120”、“96120”等綠色急救通道,極大地方便了民眾,有效地保障了全縣人民的身體健康。

基礎設施

東鄉縣全縣水資源總量為10.2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達5萬千瓦,已開發600千瓦,可供開發的水能還有1萬千瓦。東鄉縣境內現有小型水電站1座,裝機容量600千瓦縣電網有35千伏變電站5座,35千伏高壓架空輸電線路82千米10千伏輸電線路1235千米,低壓線路1800千米。

人口概況

人口

2012年總人口45.565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4129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87‰。有畲族、回族、土家族、瑤族、白族等11個少數民族565人。

民族

東鄉族是14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構成其族源的主要成分,是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和蒙古人。從13世紀以來,河州一帶就是包括色目人和蒙古人在內的蒙古軍駐守、屯田之地。13世紀末,鎮撫陝西、甘肅、寧夏等地的元朝安西王阿難答皈依伊斯蘭教,其屬下蒙古人大部相從。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也相聚在西北地區。14世紀初,元成宗死,安西王阿難答與皇后伯要貞氏等策謀政變,事泄被殺,但其屬下勢力仍很強大。其子曾聯合伊斯蘭教民眾反叛,為元朝政府鎮壓,阿難答屬下紛紛逃避。當時交通不便、偏僻閉塞的東鄉,就成為阿難答屬下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蒙古人退避的地區之一。他們在這裡與當地漢族、藏族等長期共同生活,互相婚嫁,逐漸融合成為東鄉族。

對東鄉族的族源,還有一些不同的說法。主要有二:一說成吉思汗於1226年征西夏時,兵臨河州、臨洮一帶,將部分蒙古軍留駐此地,這些人以後進入東鄉,形成東鄉族;一說成吉思汗西征時,從中亞、波斯擄來大批工匠,其中一部分被安置於東鄉,以後形成為東鄉族。還有一說認為東鄉族源於吐谷渾。但關於東鄉族源和形成問題,大部分學者持上一種看法。

東鄉族有自己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和藝術傳統,不僅有古老的史詩、傳說、故事、民歌,還有富於一定諷刺和哲理性的笑話、諺語和謎語。長篇敘事詩《戰黑那姆》,《璐姑娘斬蟒》和《勇敢的阿里》,膾炙人口。《白羽飛衣》等童話故事頗富啟迪和教育意義。現代民族文學領域,東鄉族人民湧現出了不少作家。如著名詩人汪良玉的長詩《米拉朵黑》十分有名。

東鄉族人民的民歌很有特色,感情真摯,風格多樣。主要分三種類型:勞動歌謠、花兒、婚禮歌。東鄉族的“花兒”能即興將景將情自然融合於一體,生活氣息濃郁。東鄉族的主要文藝活動有“那敦赤”擺攤獻藝,表演說、拉、彈、唱。其民間樂器有“咪咪”(類似兩支並排的小竹笛)、“四弦子”和“什鴉”(泥制吹器)。體育、競技活動主要有賽馬、摔跤、打土塊等。民間美術則以木、石、磚雕藝術和建築藝術著名。在繡花、織褐等方面也反映了東鄉族人民的藝術水平。

風俗習慣東鄉族在傳統婚姻關係上,還保留尊從“阿哈交”觀念的婚俗,所謂“阿哈交”,是一種宗族或家族的殘餘形式。一個“阿哈交”包括有血緣關係的上百戶不等,輩份最高的年長者,稱為“當家”。同屬於一個“阿哈交”的男女不能婚配,違者將受到譴責。寡婦再嫁,同輩親屬有優先權。包辦婚姻為主。男女十六七歲就可舉行婚禮,但現在按我國《婚姻法》法定年齡結婚的男女越來越多。婚禮儀式帶有宗教氣氛。

在服飾方面,最近幾十年來,變化較大,並開始與漢族和回族的服飾相近,其特點主要表現在頭飾上。男子一般戴白色或黑色的無檐小帽,稱“號帽”;婦女一般戴絲、綢製成的蓋頭”,少女及新婚少婦戴綠色的,中年婦女戴青色的,年老婦女戴白色的。蓋頭一般要長到腰際,頭髮全部被蓋住。現在一些參加工作的年輕婦女,為了勞動和工作方便已不再戴蓋頭,而喜戴一頂白色小帽。東鄉族男子不喜留長髮,但習慣留鬍鬚,這與回、保全和撤拉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不一樣。據說,穆斯林男子,到適當年齡留有鬍鬚,同教者見到都要以禮相待。

東鄉人的基本飲食,以小麥、青稞、玉米和豆類、洋芋(馬鈴薯)為主食。通常人們的麵食種類有:“饅頭、麵條、油香等。最負盛名的“拉拾哈”(“拉麵”或“刀削麵”)、炸油香、“尕雞娃”和手抓羊肉等飲食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其中吃“尕雞娃”很有講究,把整雞各部位分為13個等級,“雞尾”最珍貴,一般給席上的長者或尊貴客人吃。東鄉族人民也很講禮節,熱情好客,尊老愛幼,講究衛生。老人居上方。在就餐中,老不食,晚輩不得動手。除老年婦女外,婦女一般不與男子同桌吃飯。客人上炕需脫鞋,女客可不脫。東鄉人待客一般不與客人一道同餐,只站在炕沿招待,以示對客的敬重。男賓由男主人招待,女客由女主人招待。

東鄉人因為宗教關係,保持著良好的沐浴習慣。有“大淨”和“小淨”之分。“小淨”每天洗,保持手、腳、口腔、面部、鼻孔的乾淨。“大淨”,一周一次,保持全身潔淨。每逢節日前,人們普遍要沐浴。在禁忌方面,東鄉人因宗教原因,禁食豬、狗、馬、騾、驢肉,忌說豬;不食動物的血;禁帶污濁之物進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開玩笑;忌在人面前坦胸露背;禁忌遞煙敬酒。人死後,一般行土葬,提倡速葬,少放。東鄉族信仰伊斯蘭教。東鄉族的族源主體——元代西域的色目人就信仰伊斯蘭教。13世紀時,東鄉等地區已成為我國伊斯蘭教的經堂教育中心。至今東鄉族自治縣境內,還有一些穆斯林先哲的廬墓。18世紀初,伊斯蘭教逐漸成為東鄉族共同的宗教信仰。解放前,東鄉族的伊斯蘭教的教派和“門宦”制度極為複雜。“門宦”是指教派中的小派系,又稱“道堂”或“拱北”。東鄉地區有兩大教派:格底目與伊赫瓦尼。或稱老教與新教。老教中有四大門宦。新教不設“門宦”制度,並宣稱恢復伊斯蘭教的正統信仰,得到廣泛的擁護與支持。1O世紀初,已流行開來,傳到了寧夏、青海和新疆等省(區)。主要節日與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日。聖紀日一般在清真寺集眾舉辦,節日活動有涌經、贊聖、講述穆罕默德生平事跡等。

豐富礦產

東鄉縣地處贛東丘陵與鄱陽湖平原的過渡地帶,整個地勢由東向西南緩慢傾斜。主要河流有出縣境的北港、小璜港、潤溪港和擦邊而過的南河、瑤河,分別注入撫河、信江和潤溪湖。縣城內動植物資源豐富、珍貴,有香果樹、栓皮樂、銀香、羅漢松、倒杉、野生稻,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金毛豹、蘇門羚等。地下蘊藏著金銀、銅、鉛、錳、鈾、鋅、鉬、鎢、煤、瓷土、重晶石等多種礦產。

交通

滬昆高速、320國道、東鄉-昌傅(籌)地方加密高速、滬昆鐵路、滬昆高鐵從東鄉穿境而過,構成了東鄉東通上海,西達雲南,北上北京,南連廣東的交通大構架。

東鄉縣2012年全縣公路總里程達1235.97千米,其中高速公路34.4千米,幹線公路145.18千米,縣道155.85千米,鄉道236.04千米,村道664.5千米。實現了各鄉(鎮、場)通水泥路,村村通公路,全縣行政通水泥路率達90%,高於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全縣交通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國道為主骨架、縣鄉公路為支架、鄉村公路為網線的公路分布網路,加速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匯集。路、站、運協調發展,全縣已建成鄉(鎮)級客運站3個,行政村候車亭80個,所有鄉(鎮、場)全部通客車,行政村通客車率達90%以上,公路運輸業得到不斷壯大,全縣共有營業客運車142輛、的士142輛、貨車3000餘輛,貨運周轉量81000萬噸每公里,客運周轉量192萬人每公里。

榮譽

全國一體化改革先進縣、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智慧財產權試點示範縣、江西省“加快工業發展、加速工業崛起”年度貢獻獎、江西省城鄉建設工作先進集體、江西省專利工作進步十強縣、江西省教育工作目標考核優秀單位等諸多榮譽。

旅遊

旅遊景點有黎圩上池村王安石故里、黎圩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浯溪村、“龍山師水”石刻、“雄嵐峰”古觀、“金峰”虎岩泉、舒同博物館、佛嶺“吉和塔”和西隱禪寺等。

江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