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熙[歷史人物]

李熙[歷史人物]

李熙(1852-1919)字聖臨,初名載晃,字明夫,號誠軒興宣大院君(編者注即:李昰應)嫡第二子,母驪興府大夫人閔氏。1852年壬子(哲宗三年,清鹹豐二年)七月二十五日生於貞善坊私第(興宣大院君第)。1863年癸亥(清同治二年)哲宗薨,無子,奉翼宗(編者註:李熙稱帝後追尊翼宗為文祖翼皇帝)神貞翼皇后趙氏之命入承翼宗大統,封翼成君,行冠禮。十二月十三日即位於昌德宮之仁政門。

李熙

大韓帝國高宗

統天隆運肇極敦倫正聖光義明功大德堯峻舜徽禹謨湯敬應命立紀至化神烈巍勛洪業啟基宣歷乾行坤定英毅弘休壽康文憲武章仁翼貞孝

太皇帝

朝鮮國王時期(1863-1897)
高宗即位之後,朝鮮王朝五百年來首次出現了國王本生父大院君在世並執掌政務的局面。大院君執政後採取嚴格措施迫害天主教徒,全國有12萬天主教徒被捕,包括12名法國傳教士,其中9人被害。此舉導致法國在1866年(編者註:清 同治五年)派出軍艦出兵朝鮮西海岸尋求報復,史稱“丙寅洋擾”。1871年(編者註:清 同治十年),美國駐華公使要求朝鮮開國,遭到拒絕,美國軍艦前往江華島示威,史稱“辛未洋擾”。兩次洋擾均以外國軍艦撤兵作罷告終,大院君認為這是鎖國政策的成功,於是日益顢頇固執,頑固保守,在漢城和各地樹立“斥和碑”,上書“洋夷侵犯,非戰則和,主和賣國,戒我萬年子孫”。
1873年(編者註:清 同治十二年),高宗年滿二十一歲而宣告親政。閔妃外戚集團把持的新政府主張廢除封閉鎖國的做法,在面臨洋夷入侵的情況下恢復同日本的邦交。但是因為日本試圖令朝鮮解除與中國的宗藩關係而受到朝方的拖延。日本此時也在東亞積極擴張勢力。1867年12月(編者註:清 同治六年),孝明天皇在京都皇宮中被毒死。1868年1月3日(編者註:清 同治七年),倒幕派在西鄉隆盛、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的領導下發動政變,德川家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被迫宣布“王政復古”,日本開始進入明治時代。而此時的朝鮮,尚在興宣大院君李昰應的鎖國統治下。1868年3月,明治政府應對馬藩的要求,依舊例將對朝外交事務全權委託給對馬藩。日本政府委託對馬藩交給朝鮮“王政復古”的告知書,因書中有“皇帝”“朝臣”“奉敕”等只有中國皇帝才能使用的字眼,朝鮮拒絕接受。之後明治政府派外務權大錄佐田白茅出訪朝鮮,但朝鮮不接待對馬藩之外的日本使節。佐田在釜山滯留交涉期間探知了朝鮮的國情,回國後大力倡導“征韓論”。為了催促朝鮮加快建立日朝國交的速度,日本派出軍艦雲揚號、第二丁卯號前往朝鮮西海岸示威並測量海圖,與江華島炮台發生交火。史稱“江華島事件”(雲揚號事件)。之後日本以當年美國佩里艦隊的開國要求為藍本,勒令朝鮮迅速開國。次年日本與朝鮮在江華島講武堂簽定《大日本國大朝鮮國修好條約》,史稱江華條約。條約中規定朝鮮開放釜山、元山、仁川三港;日本派駐公使和領事;日本在朝鮮享有領事裁判權等等內容。此後又簽定了相關的通商章程。
此時朝鮮的一些有識之士已經看到了實行改革的必要性。1879年(編者註:清 光緒五年),禮曹參議金宏集金弘集)率團訪問日本,商談仁川開港、米谷禁運、修改關稅等問題。他於1880年(編者註:清 光緒六年)回國時,帶回一本清朝駐日公使館的官員黃遵憲所寫的小冊子,名為《朝鮮策略》。該書建議朝鮮為了求得經濟發展應接受歐洲的各種體制和技術,並同中國、日本和美國合作,加強自己的防衛能力,以阻遏俄國向南擴張。實際上該書體現了當時清朝外交的基本政策,即抵禦沙俄,牽制日本,拉攏美國。這一“策略”在朝鮮一披露,於1876年(編者註:清 光緒二年)曾主張趕走日本勢力的儒學家便發動了一個強烈反對外國資本主義滲入的運動。這一運動很快便在慶尚道、江原道、京畿道、忠清道和全羅道的儒學者中擴展開來。朝鮮政府於1881(編者註:清 光緒七年)年派一批年輕貴族,即所謂“紳士遊覽團”去日本考察行政、軍事、教育、工業和技術體制。與此同時,應清朝的要求,另一批由吏曹參議金允植率領的60名朝鮮青年訪問了中國。在那裡他們主要是研習製造和操作西方武器的技藝。這種改革嘗試發自政府本身,所以改革的浪潮不久便廣為蔓延,不僅席捲了兩班和中等階級,而且席捲了整個社會。1882年5月(編者註:清 光緒八年),朝鮮與美國簽訂《朝美修好條約》,隱士之國正式對西方打開了國門。條約簽訂後,英、法、德、俄、意、奧、比、荷、丹等國接踵而來,簽訂了類似條約。任何反對意見也無法扭轉歷史變革的車輪了。
閔妃集團執掌國政後,國際國內局勢動盪。大院君歸政下野,原來的親信、下屬以及大批南人失勢。於是大院君派系的前官員安驥泳等人利用各地儒生憂國憂民、激昂上疏的情緒,在1881年(編者註:清 光緒七年)密謀廢黜高宗,推翻閔氏集團、擁立大院君庶長子李載先為國王。8月28日,因人告密,朝鮮政府將李載先和30多名政變骨幹逮捕並處死。但是閔氏集團並未因此而有所收斂,照舊貪污腐化、揮霍無度,大院君新近重建的王朝正宮--景福宮中夜夜曲宴淫戲,保佑巫祝,燈燭如晝,連曙不休。朝鮮國庫積蓄盪盡,無餉米供養軍隊,無俸祿供養百官。官員俸祿短缺五六年,五營軍餉短缺13期,不少軍人無法度日。而由日本教官協辦、多未兩班子弟組成的新軍則裝備精良,待遇優厚,引起舊五營軍人的不滿和怨恨。如此種種,終於釀成1882年(編者註:清 光緒八年)的壬午兵變。
1882年(編者註:清 光緒八年)春季,朝鮮發生大旱,又有宮中鬧鬼的異象傳出,京城內人心惶惶,傳說該年將有兵災。該年七月二十三日(為公曆,農曆則為五月),已經連續十三個月沒有領到餉米的京城五營士兵發生騷動,驚動了京城宣惠廳,急忙將剛運來的漕米發放下去,但是米中摻入砂糠等物,不堪食用。士兵與庫吏理論,發生衝突,漢城捕盜廳要將為首士兵四人逮捕斬首。士兵們積怨爆發,同市民一起發動暴動,搗毀宣惠廳堂上官閔謙鎬以及閔台鎬、韓圭稷等外戚權貴宅第,奪取武庫,攻打捕盜廳,包圍大院君府第雲峴宮向其求助。還有幾路分別攻打日本公使館,處死日本新軍教官,開倉放糧。次日亂兵和市民攻入昌德宮,殺死躲藏在宮中的閔謙鎬、李最應(興仁君,興宣大院君的胞兄),並搜尋閔妃。閔妃化妝成宮女逃往外地。日本公使花房義質和隨員也逃往仁川,由英國軍艦搭救回國。二十五日,高宗召大院君入宮,委其主政,並宣布閔妃已經死於動亂中,士兵方才撤出王宮,放下武器。逃到忠州的閔妃和逃回長崎的花房義質分別請求清朝和日本出兵朝鮮。清朝直隸總督張樹聲和從原籍趕回的李鴻章派吳長慶率軍在南陽登入,不久趕到漢城。吳長慶認為大院君“積威震主”,其本人和黨羽與國王和王妃“久成嫌釁”,如果留其在朝鮮國內,必定父子不能保全,於是扣留了前往中國軍營拜訪的大院君,並用軍艦將其運回中國,軟禁在保定。清軍同時逮捕了李載冕等人,並在漢城郊區逮捕參加過壬午兵變的士兵,閔妃集團重新掌握朝鮮政權。日本公使花房則於8月12日回到漢城,帶來了1500軍隊和四艘軍艦,逼迫朝鮮政府賠償損失、同意日本軍駐紮朝鮮。8月30日日本和朝鮮就上述內容簽訂了《濟物浦條約》。另外一方面,在清朝洋務派的協助下,朝鮮開始了近代化改革,設立內外衙門,開辦外交、通商、海關等事務,代購洋槍洋炮,代訓新軍,培養朝鮮的軍事人才。清朝還依據與朝鮮的通商條約,在朝鮮的仁川、元山、釜山等港口城市設立了清國租界。
此時朝鮮統治集團已經分成了兩派。一派是閔妃集團中的絕大部分,他們藉助清朝的兵力奪回政權,心懷感激,採取親華政策,被稱為“事大黨”。另外一派以1881年(編者註:清 光緒七年)赴日“紳士遊覽團”中的年輕士族為主,包括師從福澤諭吉的金玉均,以及魚允中洪英植、朴泳孝等人。他們採取親日態度,主張終結與清朝的宗藩關係,藉助日本之力實現朝鮮的開化改革,被稱為“開化黨”。開化黨接受日本資助,提出了“打倒清國”的口號,企圖藉助日軍兵力發動政變,實施奪權目標。1884年(編者註:清 光緒十年),中法戰爭爆發,駐紮朝鮮的一部分清軍撤回國內,日本以及朝鮮開化派視為舉事良機,開始蠢蠢欲動。此時朝鮮政府因為中法戰爭勝負未定,對清朝的信心也發生了動搖。11月29日,金玉均入宮,對高宗遊說說中日如果交戰,清朝必敗,朝鮮當自圖萬全之策,並誇口說會得到日本的全面協助。高宗為其所動,乃親書秘敕交給金玉均,授予其“便宜行事之權”。金玉均與開化派激進分子經過密談,決定在12月4日郵政總局開業之機發動政變。
12月4日晚,漢城郵政總局落成,洪英植設宴慶祝。開化黨在宮中舉火未遂,乃焚燒郵政總局隔壁房屋。禁衛大將閔泳翊衝出救火,被刺客用刀砍傷,掙扎返回郵政總局宴會大廳,賓客大驚,四散奔逃,開化黨在郵政總局內全殲諸大臣的計畫落空。金玉均趕往昌德宮,稱清軍作亂,劫持國王和閔妃,逃往供奉歷代先王畫像的別宮景佑宮(因其地狹,易派兵守衛)。金玉均強迫國王書寫詔書,召大臣前往景佑宮保護國王,同時請求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派日本兵擔任警衛。當夜,奉詔趕往景佑宮護駕的大臣閔台鎬、閔泳穆趙寧夏、韓圭稷等逐一在宮門內被開化派殺害。次日清晨,新政府宣告成立,提出內政改革方案,同時宣布斷絕與清朝的宗藩關係,朝鮮獨立。
開化派本來沒有民眾基礎,如今又與日本兵勾結,劫持國王,殺害大臣,所以社會上流言四起,說王妃已被開化派殺害,國王生死未卜,開化派將另立新君。人民不滿開化派作亂犯上的作為,紛紛聚集起來,要殺盡倭奴,解救國王。12月6日,金允植、南延哲等被列入新政府名單的舊大臣致書清營,痛哭乞師。清軍將領吳兆有、袁世凱帶兵入宮,與日軍在宮內展開戰鬥。清軍得到朝鮮士兵的支持,日軍抵擋不住,竹添公使被迫焚燒公使館,再次出逃仁川。洪英植將高宗挾持到城北關帝廟,深夜才被清軍找到,護送回宮,洪英植被憤怒的朝鮮士兵殺死。金玉均、朴泳孝等人隨日本人逃竄到仁川,隨後亡命日本。其他不及亡命的激進派開化黨被憤怒的漢城市民毆殺。此次變亂史稱甲申政變。
甲申政變被平息後,1885年(編者註:清 光緒十一年)1月9日,日本再次強迫朝鮮簽訂《漢城條約》,勒索賠款,之後伊藤博文前往天津與李鴻章會晤,中日兩國簽署天津條約,規定雙方撤出在朝鮮兵力,聘請第三國人員協助朝鮮的軍事改革,今後兩國若要出兵朝鮮時須預先知會另一國等等。天津條約後,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各有一段話發人深省。李鴻章雲十年之內日本富強必有可觀,此中土之遠患。伊藤博文則說中國在中法戰爭後似乎奮發有為,但是一二年後必定因循而安,如西方所說,中國又睡覺矣。
天津條約之後,清朝眼見英亡緬甸,法並越南,日吞琉球,中國的藩屬惟獨朝鮮尚存,亦有俄國、日本虎視眈眈,再加上朝鮮戰略位置重要,為東北、華北之屏障,所以決定力保這一最後的藩屬國,所以加強了對朝鮮內政、外交的控制,將名義上的藩屬關係實際化。此時清朝對如何處置朝鮮,有眾多意見。有人主張設定監國,全掌朝鮮內政外交。有人主張吞併朝鮮,設為郡縣。有人主張朝鮮宣布中立,由中、美、日、俄等國共同保護。前兩種意見引起了朝鮮和西方各國的擔心,但是實際上不過是清朝官員的個人意見。最後清朝採取了類似第一種方案的措施,派遣袁世凱以三品道員頭銜坐鎮朝鮮,主掌朝鮮外交、通商等事務,儼然監國大臣。1890年(高宗二十七年,清 光緒十六年)六月,醇親王、李鴻章及王大臣共同會議朝鮮政策,形成了朝鮮“整頓事宜六條”:1,精練水陸各軍;2,東三省興鐵路;3,該國稅司由中國委派;4,該國派使應守屬國體制;5,阻止該國借外債;6,匡正該國紕政。袁世凱為人精明而多疑,能幹且果斷,在朝鮮全力推行上述六條內容。朝鮮對於清朝加強對朝鮮內政外交控制的這種作法自然心懷不滿,再加上1885年(編者註:清 光緒十一年)清朝釋放大院君回國,所以高宗和閔妃開始採取親俄路線。魚允中、金弘集等親華大臣被免職調任,主張聯俄拒清的一批新官員得到閔妃集團的任用。1886年(編者註:清 光緒十二年),發生“第二次朝俄密約事件”,大臣閔泳翊密告袁世凱,聲稱國王密令內務總理大臣沈舜澤與俄國駐朝鮮公使韋伯簽署密約,要求俄國予以保護,俄國兵艦將至朝鮮雲雲。袁世凱因此晉見高宗,稱俄為虎狼之國,力陳聯俄之不可行,並密電國內,預備出兵朝鮮廢黜高宗,另立新王。朝鮮和俄國則辯稱並無此事。後來事實證明此密約是英國領事為了對付俄國而製造的偽文。
清朝末年,尤其是同治、光緒年間,禁止人民出柳條邊墾殖的禁令,已經廢弛多年。許多京畿、山東的貧苦農民紛紛攜家帶口“闖關東”。而朝鮮方面則由於李朝末年的數次大災,又有大批饑民越過圖們江到中國境內,墾荒種地,蓋屋定居。光緒初年,朝鮮移民問題已經很嚴重。吉林將軍銘安、督辦邊防吳大澄上疏道:“……其國邊民屢被水災,連年荒歉,無地耕種,陸續渡江開墾,已熟之地,不下兩千晌,其國窮民數千人賴以餬口。有朝鮮鹹鏡道刺史發給執照,分段往冊等語。臣查吉林與朝鮮毗鄰之處,向以土門江為界。今朝鮮貧民所墾開荒在江北岸,其為吉林轄境無疑。……若照舊例驅逐出界,恐數千無告窮民同時失所,殊甚憐憫。擬請飭下禮部,咨明朝鮮國王,派員會同吉林委員查勘明確,劃清界址。所有其國民人,寄居戶口,已墾荒地,懇恩準其查照吉林向章,每晌繳荒錢二千一百文,每年每晌完佃地租錢六百六十文,由臣銘安飭司給頒執照,……其鹹鏡道刺史所給執照,飭令收回銷毀”云云。1890年(高宗二十七年,清 光緒十六年),有朝鮮勘界之案。是年清國總理衙門奏稱,雖然允許朝鮮流民入吉林琿春、敦化縣戶籍,開墾定居,但是在朝鮮國王刷還流民的請求下,吉林將軍給以一年為限,允許朝鮮官員來吉林協助遣返朝鮮移民。期滿後不但流民未還,朝鮮反而又縱容流民過江侵占土地,究其原因,“乃其國始誤以豆滿、圖們為兩江,繼誤指內地海蘭河為分界之江,終誤以松花江發源之通化松溝子有土堆如門,附會‘土門’之義,執意強辯。繼經希元派員查勘石乙水為圖們江正源,議與長水分界,繪具圖說,於十三年十一月奏奉諭旨咨照其國王遵辦在案。乃國王不加詳考,遂信朝鮮勘界使李重夏偏執之詞,堅請以紅土山水為界。……臣等查吉林、朝鮮界務,前經兩次會勘,其未能即定者,特茂山以上直接汲泡水二百餘里之圖們江源耳。至茂山以下圖們江巨流,乃天然界限。江南為朝鮮鹹鏡道所屬之茂山、慶源、鍾城、會寧、慶興等六府地方,江北岸為吉林之琿春及敦化縣地方。朝鮮勘界使亦無異說。……現在江源界址既難克日劃清,則無庸勘察處所,似宜及時撫綏。”於是江源和白頭山天池地區的勘界工作就此擱置,再未提及。白頭山和天池地區,在穆克登勘察之後,雖樹立界碑,但是由於人跡罕至,歷經多年之後界碑坍塌,再加上古代繪製地圖方法的缺陷,清朝和之後的民國一直認為該地區,包括整個天池,仍然屬於中國。由於在穆克登之後,中國一直沒有對這一地區做過勘察,所以只提出了大致的領土劃分界限,即西頭水和小紅丹水之間,自朝鮮新德、青峰、大坪、內曲里至鴨綠江一線。但是此地區居民以朝鮮邊民為主。中國未對該地區派出行政和軍事統領官員。也就是說,未對該地區行使過有效主權。朝鮮則以鹹鏡道的惠山和茂山兩府官員管轄此地區,徵收賦稅,勒管邊民。
1894年甲午(高宗三十一年,清 光緒二十年,日本 明治二十七年),朝鮮爆發甲午農民戰爭。兩湖招討使洪啟薰兵敗,上疏請借外國援兵。1894年6月3日,朝鮮政府照會清朝,請求出兵。此事即甲午戰爭之開端。日軍在中日開戰前夕迅速攻占漢城(6月21日),控制國王,強迫其歸政於大院君。6月23日,新組成的親日派朝鮮政府宣布廢除與清朝簽訂的一切條約,朝鮮將依賴日軍從朝鮮領土上驅逐清朝軍隊。在中日戰爭中又強迫朝鮮簽訂與日本的同盟條約,共同反對清朝。但是此時朝鮮反日情緒甚於反清,甚至被日本人抬出來的大院君都在秘密地與清朝聯絡,試圖裡應外合驅逐日本侵略者。甲午戰後,在日本協助下,朝鮮新政府設立“軍國機務處”,開始了內政改革,包括廢除吏戶禮兵工刑六曹,設立內務、外交、度支、軍務、法務、農商務、學務、工務八部;廢除八道,設立二十三府;宮府分離,政府以總理大臣執掌,宮廷事務由宮內大臣執掌;廢除科舉考試;還有使用李朝開國紀年、對腐敗官員的紀律處置、放寬貿易活動限制、建立銀本位的新貨幣制、在財政部管轄下統一財政管理、度量衡標準化、一切賦稅用現金繳納、建立股份公司、依據法院改組法把司法權分離、統一警察力量等社會、財政、文化等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共208條,史稱“甲午更張”。1895年1月7日(高宗三十一年十二月十六日,清 光緒二十一年),高宗率領世子、百官參拜宗廟,舉行誓告典禮,宣布《洪範十四條》,其中第一條即宣告“割斷依附清國慮念,確建獨立自主基礎”,正式宣告朝鮮半島與中華帝國上千年的宗藩關係就此終結。
甲午戰爭後,高宗和閔妃集團對中國徹底失去了依附的信心和基礎,他們看到日本在俄國的干涉下被迫將遼東交還給中國,又對俄國產生了幻想,朝鮮國內也產生了企圖利用俄國來牽制日本的新黨派。1895年(編者註:清 光緒二十一年)年中,朝鮮政府以策劃暗殺閔妃為由下令逮捕親日派大臣朴泳孝,朴泳孝被迫亡命日本。閔妃日益親俄,俄國在朝鮮的勢力和影響也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1895年10月8日拂曉,日本公使三浦梧樓率領日本士兵、浪人,挾持大院君沖入景福宮,在乾清宮集玉軒輪姦並亂刀砍死了閔妃,並澆上煤油點火焚屍,把屍體分開拋撒於各處,清除了宮中的親俄派勢力,次日組成了以金弘集為首的新政府(金弘集此時已從親華轉變為親日),史稱乙未事變。宮中警衛部隊的美國教官目睹了日本軍官衝進後宮的行動,於是乙未事變的真相得以流傳開來。日本政府為此派小村壽太郎前往漢城調查事情真相,將有關人員送會日本,以謀殺、聚眾行兇的罪名提交預審,但是犯人都被廣島地方法院宣判無罪。日本政府的虛偽嘴臉由此可見一斑。
大韓帝國皇帝時期(1897-1907)
金弘集內閣宣布實行公曆,改開國五百零四年十一月十七日為五百零五年一月一日(1896年1月1日)(編者註:清 光緒二十二年),並建元年號為“建陽”。同時還宣布了斷髮令,要求朝鮮人民剪髮易服。此舉引發了朝鮮全國範圍內的不滿情緒。俄國公使韋伯利用這一形勢,從停泊在仁川的兵艦上調兵100多人至漢城,經與親俄派協商後,1896年2月11日,不堪忍受日本人和親日派脅迫的高宗率領王世子出走俄國公使館(俄館播遷事件)。高宗在俄國公使館命令逮捕逆賊五大臣,總理大臣金弘集在俄館播遷當天即倒台,和農工商大臣鄭秉夏在押送入獄途中被巡檢和市民打死,逃亡外地的度支大臣魚允中也在回鄉途中被殺,內部大臣、法部大臣和前軍部大臣逃亡日本。朝鮮建立起以金柄植為總理大臣、李完用為外部大臣的親俄政權。1897年(編者註:清 光緒二十三年)2月11日,高宗一行離開俄國使館,返回慶雲宮(現為德壽宮),並宣布改國號為大韓帝國,改建陽二年為光武元年,改國王為皇帝,王世子為皇太子,追封閔妃為皇后,並在漢城的圜丘和皇穹宇祭拜天地(在中華文化圈裡,祭天是中國皇帝的特權,藩屬國如朝鮮、琉球、越南是沒有資格祭天的)。此後日本與俄國先後簽署了小村-韋伯協定、山縣-羅巴洛夫協定、西-羅仙協定,協調兩國在朝鮮的勢力範圍和各種利益。而清朝則與大韓帝國建立了平等的近代外交關係。
1903年(編者註:清 光緒二十九年)前後,日本和俄國的矛盾逐漸激化。日本主張“滿韓交換”,日俄分別占有朝鮮和滿洲。俄國則主張獨占滿洲,以北緯39度以北的朝鮮半島為俄國勢力範圍,39線以南為日本勢力範圍,但是日本不可將其用於軍事目的。1904(編者註:清 光緒三十年)年2月10日,日本對俄國宣戰,日俄戰爭爆發,韓國被迫簽訂六條議定書,協助日本作戰。戰爭結束後,日本公使林權助又強迫韓國簽署日韓新協約(第一次日韓協約),規定韓國雇用日本財政和外交顧問、與外國締結條約前要與日本協商等等。1905年(編者註:清 光緒三十一年)日本派遣數萬軍隊開入漢城,包圍王宮,強迫韓國外部大臣朴齊純簽訂了《日韓保護協約》(第二次日韓協約,又稱“乙巳保護條約”),共有 5條:第一,“今後韓國對於外國的關係及事務”,“由(日本)外務省監理指揮”,在外國的韓國僑民及利益,由“日本國的外交及領事保護”。第二,“由日本負責履行韓國與外國所簽訂的現存條約,今後不經過日本政府同意,不得簽訂任何國際性的條約及協定”。第三,由日本政府設統監一名,專理外交一項,駐紮漢城,日本政府還往各地方派駐理事官,“在統監指揮之下,行使從前屬於駐韓日本領事的一切職務,並掌管本協約的完全實施”。第四,“日本韓國之間的現存條約及協定,凡不牴觸本協約的條款,均繼續有效。”第五,“日本政府保證維持韓國皇室的安寧及尊嚴”。根據這個協約,韓國撤消外交機關,並不設外務大臣職務,這樣,韓國就失去外交及內政主權,變成日本的保護國,實際上已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日韓保護協約》簽訂的訊息傳出後,立即激起韓國人民的強烈反對。簽約的當天,賣國賊李完用家被人放了火。韓國各階層人民一致要求“廢除保護協約”、“驅逐倭寇、誅滅五賊”。《皇城日報》立即把簽約的真相公布於世。稱保護協約公布之日為韓國“全民哀悼的日子”。主筆張志淵所撰寫的題為“是日也,放聲大哭”的社論,反映了韓國人民對保護協約痛恨之情。文中寫道“學生閉校痛哭,教徒呼天悲泣,商賈撤市狂呼,儒生投章叫闔,元老大臣抗事累日,而日人或以兵劫之,或拘而辱之。於是侍從武官長閔泳煥拔刀自刎,原任議政大臣趙秉世飲藥自裁,殉於獨立。農民金台根在水原停車投石擊伊藤博文不中。奇山度、李種大、金錫恆等十一人謀刺……五賊,事淺被逮,李建爽嘔血死獄中。”此後,在韓國全國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反抗運動和第二次反日義兵鬥爭。此時主掌韓國國政的學部大臣李完用、軍部大臣李根澤、內部大臣李址鎔、外部大臣朴齊純、農工商大臣權重顯被韓國人民罵為“乙巳五賊”。《日韓保護協約》簽訂後,日本對韓國的控制由顧問統治轉為日本韓國統監府的太上皇統治。11月23日,日本政府公布了協約全文,並將此事通知與韓國有外交關係的各國政府,要它們撤走駐韓外交代表機構。在各國外交使團尚未撤離時,日本就關閉了駐漢城的使館,成立了統治朝鮮的新機關--統監府,派樞密院院長伊藤博文為第一任統監,各道的日本領事館也撤銷,成立了統監府的地方機關--理事廳。
《日韓保護協約》簽訂不久,國王高宗就秘密寫信給美、俄、德、法4 國首腦,宣布《日韓保護協約》無效。1907年(編者註:清 光緒三十三年),海牙召開第二屆萬國和平會議。高宗秘遣李俊、李瑋鍾等三人帶著高宗致俄國沙皇的書信和參加會議的委任狀前往海牙,控訴日本對韓國的侵略,呼籲各國聲援韓國,宣布日韓保護條約無效。由於與會各國均承認日本對韓國的保護權,於是向高宗確認代表身份,此時韓國電信權落入日本手中,詢問電被日方扣留,伊藤博文聞訊大怒,通知和會委任狀系偽造。李俊憤而剖腹自殺,以明清白。日本指責韓國違反了保護條約。伊藤威脅高宗說: “陛下用如此陰險手段蹂躪日本的保護權,不如對日宣戰”,“陛下若想抵抗日本,不必秘密進行,大可以公開乾”。伊藤還唆使韓國賣國組織“一進會”開展要求高宗退位的活動。在伊藤的指使和恫嚇之下,李完用內閣 7月6日至18日舉行3次御前會議。會上農商工部大臣、一進會會長宋秉峻對高宗進行威脅說:“今為陛下著想,只有兩計:一則陛下親赴日本,向其(天皇)謝罪,二則陛下……迎長谷川(好道)司令官,向其謝罪”,不然開戰敗後將如何受辱,難以構想。”17日,李完用等7大臣逼迫高宗退位,高宗忍無可忍,拍案怒斥道:“卿等欲將朕賣與統監乎!”同日日本外相林董抵達漢城,和總理大臣李完用一起逼高宗退位,雙方僵持不下。高宗宣布“軍國大事由皇太子代理”,日本人卻詭稱韓國皇帝已經退位。1907年(編者註:清 光緒三十三年)7月19日,日軍在漢城南山倭城台正對著慶雲宮駕設6門大炮,並派日軍包圍慶運宮。在日本兵嚴密看護下,在慶雲宮中和殿舉行禪位儀式。皇太子李坧即位,是為純宗。
大韓帝國太上皇 / 德壽宮李太王時期(1907-1919)
高宗被迫退位後,稱太上皇,被日軍監視居住於慶雲宮(改名德壽宮)內。1910年(編者註:清 宣統二年)日韓合併,韓國皇帝、太上皇和皇太子被授予日本皇族的身份,高宗的封號降為“德壽宮李太王”。1919年(編者註:中華民國八年)1月22日凌晨三時,高宗突然在德壽宮去世,終年六十八歲。關於其死因,日本朝鮮總督公布為“腦溢血發作”,但是沒有病理報告,自然不太可信。韓國民眾認為是因為高宗計畫向巴黎和會派遣密使,代表韓國民眾訴說在日本總督統治下韓國的苦難,要求韓國獨立,但是這一計畫被泄露了,所以日本朝鮮總督府命令高宗身邊的侍從在高宗的御膳里暗中下了毒。高宗去世當晚用了解毒的醋,不久便毒性發作,痛苦地說“我吃的是什麼東西,這么難過”,不久便死去,死後兩眼發赤,全身有紅斑,且很快腐爛。此說也有很多疑點,包括去世時間(凌晨三點已過用膳時間),以及屍體很快腐爛,因為中毒時間為冬天,且若是毒死,以當時的藥學水平,無非砒霜水銀鴉片之類,屍體應該有其他異象,而不是腐爛速度加快。不過以日本人一貫的陰險狠毒來看,下毒之說的確很有可能是真的。1919年3月1日,在為去世的高宗舉行國葬的時候,韓國國民借悼念這位一生經歷坎坷的國王的機會,在各地聚集遊行,要求韓國獨立。是為“三•一”運動,也是朝鮮近代獨立鬥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皇后
孝慈元聖正化合天
明成太皇后閔氏(籍驪興)
僉正贈領議政驪城府院君純簡公閔致祿女。1851年辛亥(哲宗二年,清 鹹豐元年)九月二十五日生於驪州近東面蟾樂里。驪興閔氏外戚集團的核心人物,朝鮮近代歷史上著名的女性。擅長權術,熱衷於權力。1866年(編者註:清 同治五年)丙寅冊封王妃,行嘉禮於漢城雲峴宮(興宣大院君第)。1895年乙未(高宗三十二年,清 光緒二十一年)10月8日於“乙未事變”中被日本軍隊輪姦弒害於景福宮的乾清宮。後高宗被迫廢其為庶人,但是1897年(編者註:清 光緒二十三年)復其正宮稱號,謚明成太皇后。葬金谷洪陵
子女:
嫡子
長子 元子【早卒】
次子 王世子/皇太子 李坧(純宗)
三子 大君 【早卒】
四子 大君 【早卒】
長女 公主 【早卒】
以上均為明成太皇后所生。
庶子
長子 完和君李墡(淑媛李氏生)後封完親
次子 義和君李堈(宮人張氏生)後封義親王
三子 英親王李垠(德安宮貴妃嚴氏生)後封皇太子
長女 (宮人李氏出)【早卒】
次女 (淑媛李氏出)【早卒】
三女 德惠翁主 被迫前往日本女子學習院留學,同日本對馬藩伯爵宗武志結婚,後因環境刺激,患早發性痴呆,戰後離婚。

李熙 紀檢組組長

(圖)李熙李熙
李熙,男,漢族,內蒙古武川縣人,1956年4月出生,197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2月從吉林大學法律系畢業後參加工作。歷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主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秘書長兼幹部室主任等職務。2005年5月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駐衛生部紀檢組組長、衛生部黨組成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