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俄密約事件

朝俄密約事件是指19世紀80年代朝鮮王朝和俄羅斯帝國簽訂秘密條約的歷史事件。朝鮮在“甲申政變”後為避免捲入中日紛爭,便尋求俄國的保護,以牽制中國和日本兩國(尤其是中國),引發了朝俄密約事件。這次事件分為兩次,第一次發生在1885年,第二次發生在1886年。兩次事件都在朝鮮的宗主國中國清朝的干預下作罷,而第二次事件事態更嚴重,而且有英國暗中參與。朝俄密約事件實質上反映了列強對朝鮮半島的激烈爭奪。

背景

俄羅斯帝國是一個富有擴張性的國家,自彼得大帝以後,俄國對外擴張方向主要是西方。但到了19世紀以後,沙皇俄國的擴張逐漸力不從心了,19世紀50年代,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其鋒芒開始移向東方,侵入中亞並鯨吞了中國黑龍江流域大片領土,甚至成為了朝鮮的近鄰;1878年俄土戰爭結束後,俄國雖然在軍事上取得勝利,但在同年召開的柏林會議中遭到西歐列強的遏制。至此以後,俄國便把目光徹底投向亞洲,開始了對中國、朝鮮的擴張行動,這就是所謂的“南下政策”。“南下政策”遭到了英國的抵制,致使亞洲出現了俄英爭霸的局面。
當時的朝鮮王朝原本對俄羅斯的擴張感到十分恐懼,但自1882年“壬午兵變”以後,朝鮮就處在中日兩國的爭奪之中,並為中國實際控制。朝鮮國王李熙朝鮮高宗)及掌握實權的王妃閔妃雖然表面上接近中國,但內心對當時內憂外患的中國並不放心,逐漸想到依靠俄國保護。尤其是1884年“甲申政變”後,日本國內與中國開戰的呼聲甚囂塵上,朝鮮王室對此十分擔心。為避免中日戰火的侵擾,朝鮮統治階級部分人士便打算尋求俄國保護。另一方面,朝鮮王室也受到了民族意識的影響,並非真正的“事大黨”,國王高宗“時以三千里江山臣服於華為恥”,內心深處想擺脫中國的羈絆,而投靠俄國正是脫離中國的好辦法。當時俄國和朝鮮分別的背景為兩國“走在一起”奠定了基礎。
儘管如此,在中國政府的嚴格管束下,朝鮮的外交很難有所作為。一個人為朝俄兩國的溝通打開了門路,他就是中國政府派來監視朝鮮的德國人――穆麟德。穆麟德在1882年底受到中國清朝重臣李鴻章之託,任朝鮮外務督辦兼總稅務司,控制朝鮮的外交海關。誰知他被沙俄收買,成為俄國“南下政策”的工具。穆麟德對內一再對高宗和閔妃鼓吹“引俄拒清”,對外則暗中促成朝鮮與俄國的接觸。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條約》簽訂以後,俄國駐華公使伊格提那耶夫(Игнатьев)曾請求李鴻章出面斡鏇朝俄建交,李鴻章深知俄國的南下野心並拒絕了他的要求。俄國於是委派其駐中國天津領事韋貝爾(Вебер)為全權大臣,單獨與朝鮮交涉。在穆麟德的“巧妙工作”下,朝鮮和俄國竟能瞞天過海,於1884年7月7日背著朝鮮宗主國清朝私下締結了《朝俄修好通商條約》。甲申政變以後,穆麟德背華投俄的活動更加頻繁,終於導致了“朝俄密約事件”的發生。

第一次密約事件

甲申政變以後,朝鮮日本與1885年1月9日簽訂《漢城條約》,其中第一條規定朝鮮派使臣攜國書到日本“表明謝意”。朝鮮政府任命徐相雨為全權大臣、德國穆麟德為副大臣前赴日本。穆麟德受閔妃集團委託,負有與日本政府交涉引渡金玉均朴泳孝諸人及引進俄國勢力以對抗中日這兩項使命。2月14日,徐相雨、穆麟德一行抵達日本東京,在使團滯留日本的兩周時間內,穆麟德與俄國駐日公使戴維道夫(Давыдов)、書記官士貝耶(Шпейер)簽訂了所謂的“朝俄密約”,“密約”規定:
1、在中日開戰的情況下,朝鮮為保護領土完整而堅持中立。
2、朝鮮需要受到俄國的保護。
3、朝鮮政府聘請若干俄國軍事教官。
就在此時,發生了英國強占朝鮮巨文島的事件。穆麟德又順便與朝鮮派出處理這一事件的嚴世永在日本長崎會合,參與巨文島事件的交涉。同時穆麟德也利用這個機會,向戴維道夫公使表示朝鮮國王已經同意了“朝俄密約”。而此前,戴維道夫就已經收到了關於沙皇敕裁“朝俄密約”的通報,派士貝耶前往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傳達“朝俄密約”的內容。
幾乎在穆麟德赴日的同時,朝鮮政府派出前營將權東壽、金鏞元等4人秘密來到俄國海參崴,轉送朝鮮要求俄國沙皇予以“保護”的國書。權東壽一行在士貝耶抵朝前已經返回漢城,帶回的俄國復書中有“俄國也要求與中日兩國均等的出兵朝鮮的權利”的內容,在朝鮮政府中引起強烈震動。朝鮮外務督辦金允植深感事態嚴重性,於是立即將上述事實通報給中國駐朝商務總辦陳樹棠和日本代理公使近藤真鋤。日本亦十分警惕,並一改先前反對中國干涉朝鮮內政的論調,承認清廷對朝的宗主權,與中國合作防俄。
中日天津條約》簽訂後,中日兩國根據條約內容同時撤兵,俄國便打算趁虛而入。1885年6月20日,士貝耶來到漢城,到朝鮮外衙門談話。按照事先在日本與穆麟德的約定,他強迫朝鮮接受俄國教官練兵,並說要“保護”朝鮮,質問朝鮮外衙門為何要將朝俄密議泄露給中國人。外務督辦金允植回答道:“此事之秘密相議,亦所未知。事大則不可諱,須光明正大,公聽並觀,庶無悔也。”又說:“吾見譯文,始知教師之事。吾謂穆公曰:此大事,中、俄、朝三國壤地相連,往日朝鮮與中國無事不議,今不可於此事秘諱,須議及中國,講究確定為要。”
士貝耶又根據穆麟德在日本說過的朝鮮國王同意密約而去找朝鮮高宗商量。誰知高宗竟然拒絕了士貝耶的要求。這顯然是高宗由於對於俄國無理要求駐軍、練兵的不滿和警惕而轉變了親俄態度,重新親華。7月,高宗派吏曹參判南廷哲來到中國天津見李鴻章,商定對俄方針及要求清軍暫緩撤軍。7月20日,日本外務卿井上馨又將自己擬的《朝鮮外務辦法》八條獻給李鴻章,這實際上是日本調整對朝、對華政策的一個體現,因為裡面全是承認中國宗主權的內容及教中國如何防俄的問題。由此可見日本為了成為最後大贏家而採取的靈活策略,即先假借中國之手抵制強大的俄國,避免俄國攪局,其後再打敗中國。此後清廷在朝鮮行事基本與《朝鮮外務辦法》吻合。這時,英國駐仁川領事將穆麟德背叛清廷的情報捅給李鴻章,穆麟德的行徑最終暴露。不久,李鴻章下令罷黜朝俄密約事件的關鍵人物――穆麟德,以美國人墨賢里(H.F.Merrill)和德尼(O.N.Denny)取代穆麟德,分別任朝鮮海關總稅務司和外交顧問。另一方面,李鴻章也知悉了高宗和閔妃的貳心,便於10月放回了壬午兵變後一直軟禁在中國的國王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應,藉以牽制高宗和閔妃。同時,又任命武官袁世凱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以三品道員的頭銜監視朝鮮,加緊對朝鮮的控制。第一次朝俄密約事件就這樣收場了。

第二次密約事件

第一次朝俄密約事件過去一年後,第二次事件又起。這次事件的背景是袁世凱釜山仁川元山三港派出中國代理商務委員,加強對朝鮮通商口岸的管理;又時常出入宮禁,監視王室,引起了閔妃集團的不滿。漢城又風傳金玉均將聯合日本浪人入侵江華島的傳言,人心騷動不安。恰值此時,俄國首任駐朝公使韋貝爾抵達漢城,朝鮮王室為了尋求俄國保護以對抗中國和日本,再次親俄。此時中、英、俄深陷巨文島事件中,各國互相牽制,尤其是遠東地區俄英爭霸的背景,使得朝鮮的局勢十分複雜。在這種狀況下,發生了第二次朝俄密約事件。
1886年7月25日,朝鮮事大黨大臣閔泳翊向袁世凱告密,稱朝鮮又準備與俄國簽訂密約。袁世凱聽了傳言以後,立刻決定採取手段,8月5日,袁世凱將閔泳翊告密事件電告中國,8月6日,袁世凱又在電報中斥責里力主附俄之金嘉鎮、鄭秉夏小人,對於國王高宗也非常不滿,建議清政府“先派水師,稍載陸兵,奉旨迅渡,廢此昏君,另立李氏之賢者。”而他在暗中已與興宣大院君李�應相勾結,準備立他的長孫李��為新王。8月13日,袁世凱得閔泳翊手中的“密約”原稿,並電告國內。原稿寫道:“密啟者:敝邦偏在一隅,雖獨立自主,而終未免受轄他國。我大君主深為恥悶。今欲力加振興,悉改前制,永不受他國轄制,惟不免有所憂忌。敝邦與貴國睦誼尤篤,有唇齒之勢,與他自別。深望貴大臣稟告貴政府協力,默允竭力保護,永遠勿違。我大君主與天下各國一律平行,或他國有所威脅,望貴國派兵艦相助,期以妥當,深所景仰貴國也。肅此仰布,統希雅鑒,敬頌勛安。大朝鮮開國四百九十五年丙戌七月初十日,奉敕內務總理大臣沈舜澤,致大俄國欽命大臣韋閣下。”據閔泳翊稱,原稿上有朝鮮國璽,還有沈舜澤的圖章。
李鴻章得到袁世凱的報告以後,於當天電告清朝駐俄公使劉瑞芬,要他力勸俄國政府不要接受朝鮮的要求。在次日與醇親王奕�商議朝俄密約事件時,李鴻章認為“今事雖秘密,機緘已露,礙難遷就。恐非誅亂黨,廢國君,無以挽回局勢。”但中國派兵應慎重,先擬派陳允頤馳往朝鮮,密與袁世凱及大院君商議廢黜高宗的事項,如大院君有剷除亂黨之力,即囑其一面誅滅群小,一面電告北洋,由李鴻章相機酌辦。這時候,袁世凱進入王宮,向高宗力陳聯俄之不可行,高宗及大臣們聽說後大為吃驚,急忙辯稱並無此事。8月20日,李鴻章一夜連線袁世凱七電,報告朝鮮諸大臣皆云:王及政府皆不知,必小人假造。袁世凱要求,既不知,當索還此文,如假造,當查辦小人。他們先找這件事的始作俑者閔泳翊,結果閔泳翊已經溜到了香港。朝鮮政府則稱,已派員索俄文憑,俄使雲無此事。8月22日,駐俄公使劉瑞芬來電,報告俄外交大臣言:“未聞朝有求保護之事。”李鴻章當日復電劉瑞芬,囑向俄外部聲明:“如有此事,即作廢紙。”第二次朝俄密約事件的風波便平息下去。
後來據中國海關相關檔案證明,閔泳翊手中的“朝俄密約”的密函,實際上是英國駐朝總領事巴伯爾(E.C.Baber)偽造的。而其目的正是因為英國在巨文島事件中處於下風,而俄國在朝鮮的影響卻不斷擴大,因此要挑撥中俄關係,借中國之力趕走俄國,挽回英國的在俄英爭霸中的局面。袁世凱和李鴻章被英國人耍得團團轉,立刻起了“廢君”的念頭,導致中朝關係降至冰點。朝鮮高宗和閔妃也害怕與中國鬧翻,導致王位不保,於是將金嘉鎮、金鶴羽、趙存斗等親俄派下獄治罪,並派外務督辦徐相雨去中國,分別向北洋和禮部表明“朝鮮無異志”,清政府則勸朝鮮國王親賢臣、遠小人,算是稍微彌補了兩次朝俄密約事件後中朝之間產生的裂痕。

影響

朝俄密約事件的實質是西方列強對朝鮮激烈爭奪的體現,並且與同時發生的巨文島事件構成了這一時期遠東地區俄英爭霸的縮影。朝俄密約事件牽涉國家非常多,朝鮮、俄國中國英國日本都不同程度的捲入了這場事件,這說明了那時的朝鮮已經淪為各大國的角逐場所。然而,所謂的“朝俄密約”,仍是捕風捉影的產物,歷史學家對於到底有無書面密約難下斷語。但有兩點結論是肯定的:第一,這是沙皇俄國“南下政策”和朝鮮王室出現親俄傾向相結合的產物;第二,這兩起“密約事件”的發生對當時中朝的宗藩關係產生惡劣影響,事中朝關係發生嚴重波折,加劇了朝鮮對清朝的離心。中國表面上平息了兩起風波,但朝鮮王室並未放棄自主之路,他們稍後又去尋求美國幫助,於是又引發了派使西國之爭(朴定陽事件)。而對於俄國來說,這只是俄國進軍朝鮮的起步,到了甲午戰爭日本打敗中國後,俄國勢力才全面滲透朝鮮,開始同日本爭奪朝鮮半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