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崗起義[1911年同盟會的起義]

黃花崗起義[1911年同盟會的起義]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率120餘名敢死隊員直撲兩廣總督署,發動了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廣州起義。其中72人的遺骸由潘達微等出面收葬於廣州東郊紅花崗。潘達微並把紅花崗改名為黃花,這次起義因而被稱為“黃花崗起義”。1905年8月,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成立。在同盟會的領導下,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武裝起義,1911年4月爆發的黃花崗起義就是其中的一次。這些起義在不同程度上打擊了清朝統治,為後來武昌起義一舉成功準備了條件。

基本信息

歷史背景

黃花崗起義中被捕的革命志士黃花崗起義中被捕的革命志士

甲午戰爭以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已面臨著亡國滅種的現實威脅。為挽救民族危亡,以孫中山先生為傑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舞台。1905年8月,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成立。在同盟會的領導下,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武裝起義,1911年4月爆發的黃花崗起義就是其中的一次。這些起義在不同程度上打擊了清朝統治,為後來武昌起義一舉成功準備了條件。清政府在《辛丑條約》簽訂後,完全成了帝國主義的走狗,成了“洋人的朝廷”。

中國近代社會兩大主要矛盾(即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的焦點都集中在清政府身上,只有推翻清朝的反動統治才能拯救民族。於是,從20世紀初年開始,革命就成了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資產階級革命黨人不斷利用會黨和新軍發動武裝起義。1906年12月,同盟會推動和領導了規模巨大的萍瀏醴起義。

1907年、1908年,同盟會又在西南邊境地區發動了六次武裝起義:潮州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廉上思起義、河口起義。光復會也在1908年11月發動安慶新軍馬炮營起義。這些起義因準備不足,單純冒險,結果都歸於失敗。1910年2月,同盟會員倪映典率廣州新軍3000人起義,又遭失敗。連續的失敗,使少數革命黨人對前途失去信心,轉而走上暗殺道路。只有孫中山等人在失敗面前不氣餒,對革命成功充滿信心。他們決心在廣州發動一次更大的起義,以此推動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具體過程

黃花崗起義緬懷起義烈士

1905年8月,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成立。在同盟會的領導下,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武裝起義,1911年4月爆發的黃花崗起義就是其中的一次。這些起義在不同程度上打擊了清朝統治,為後來武昌起義一舉成功準備了條件。

1910年11月,孫中山在馬來亞檳榔嶼召開秘密會議,商量捲土重來的計畫。參加會議的有同盟會的重要骨幹黃興、趙聲、胡漢民等人。會議決定再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廣州起義。他們計畫以廣州新軍為主幹,另選革命黨人500(後增至800)組成“選鋒”(敢死隊),首先占領廣州,然後由黃興率領一軍入湖南,趙聲率領一軍出江西,譚人鳳、焦達峰在長江流域舉兵回響,然後會師南京,舉行北伐,直搗北京。

同盟會接受歷次起義失敗的教訓,在起義發動前進行了認真細緻的準備,籌款購械、組織聯絡都有專人負責。為了更好地領導起義,1911年1月,同盟會在香港成立統籌部,以黃興、趙聲為正副部長,下設調度處、儲備課、交通課、秘書課、編輯課、出納課、總務課、調查課,具體領導這次起義,並陸續在廣州設立秘密據點,作為辦事和儲藏軍械的地點。革命黨決心把這次起義組織好。

統籌部成立後,各課分別派人進入廣州開始活動。4月8日,省城內外及各省革命力量大體聯絡就緒。統籌部決定發難日期定在4月13日,分10路進攻,趙聲為總司令,黃興為副。“選鋒”之外,加設放火委員,預備臨時放火,擾亂清軍軍心。但是,就在統籌部開會這一天,發生了同盟會員溫生才刺殺署理廣州將軍孚琦事件,廣州戒嚴。加上美洲的款項和由日本購買的軍械也未到,因此,發難日期不得不推遲。

4月23日,黃興由香港潛入廣州,在兩廣總督衙門附近的小東營五號設立起義指揮部。當時,廣州革命黨人已決定於26日(三月二十八日)舉義。因日本、安南方面的槍械稍遲方能運到,而準備回響起義的新軍第二標又有5月3日(四月初五)即將退伍的訊息,這就使起義陷於既不能速發,又不能拖延的困難境地。黃興等人臨時決定起義延緩一日,定在4月27日(三月二十九日),將原定十路進軍計畫改為四路:黃興率一路攻總督衙門;姚雨平率軍攻小北門,占飛來廟,迎接新軍和防營入城;陳炯明帶隊攻巡警教練所;胡毅生帶隊守南大門。但胡毅生、陳炯明等認為清軍已有防犯,提議改期。姚雨平反對改期,但要求發槍500枝以上。黃興在喻培倫、林文(時爽)等人激勵下,決定無論如何也要按期發難。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帶領“選鋒”120餘人,臂纏白巾,手執槍械炸彈,吹響海螺,直撲督署。督署衛兵進行頑抗,革命軍槍彈齊發,擊斃衛隊管帶,沖入督署。兩廣總督張鳴岐逃往水師提督衙門。黃興等找不到張鳴歧,便放火焚燒督署衙門,然後衝殺出來,正碰上水師提督李準的親兵大隊。林文聽說李部內有同志,便上前高呼:“我等皆漢人,當同心戮力,共除異族,恢復漢疆,不用打!不用打!”話未講完,被敵人一槍擊中,當場犧牲。劉元棟、林尹發等5人也相繼中彈。黃興被打斷右手中食二指第一節,便以斷指繼續射擊。隨後,黃興將所部分為三路:川、閩及南洋黨人往攻督練公所;徐維揚率花縣黨人40人攻小北門;黃興自率方聲洞、朱執信等出南大門,接應防營。

黃花崗起義革命軍功牌
攻督練公所的一路途遇防勇,繞路攻龍王廟。喻培倫胸前掛著滿滿一筐炸彈,左手執號筒,右手拿手槍,奮勇當先,投擲炸彈。戰至半夜,終因眾寡不敵,全身多處受傷,率眾退至高陽里盟源米店,以米袋作壘,向敵射擊。後因敵放火,他們才被迫突圍,喻培倫被俘遇害。往小北門的一路也很快遭遇清軍。經過一夜作戰,打死打傷敵人多名。最後,張鳴岐放火燒街,徐維揚率部突圍,被敵逮捕。

黃興所率一部行至雙門底後,與溫帶雄所率計畫進攻水師行合的巡防營相遇。溫部為入城方便,沒有纏帶白巾,方聲洞見無記號,便開槍射擊,溫帶雄應聲倒下。對方立即發槍還擊,方聲洞犧牲。戰至最後,只剩黃興一人,才避入一家小店改裝出城。4月30日回到香港

起義前夕,曾通知惠州等地會黨於4月28日回響。屆時,順德會黨數百人豎旗回響,奪占樂同團練分局。4月30日,在李準進逼下,會黨解散。

這次起義,除黃興一部及順德會黨按期發難外,其餘各路均未行動。新軍子彈被收,沒有作戰能力;胡毅生、陳炯明事先逃出了廣州城;姚雨平因胡毅生刁難,未能及時領到槍械,起義爆發後藏匿不出。這樣,起義成為黃興一路的孤軍作戰。

起義失敗後,廣州革命志士潘達微收殮犧牲的革命黨人遺骸72具,葬於廣州郊外的紅花崗,並將紅花崗改為黃花崗,史稱“黃花崗72烈士”。這次起義因而也稱為黃花崗起義。

但是,無論如何,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用生命和鮮血獻身革命的偉大精神卻震動了全國,也震動了世界,從而促進了全國革命高潮的更快到來。

詳細評析

黃花崗起義紀念碑
辛亥年(1911年)。這一年的春天(3月29日),他領導了廣州起義;這一年的秋天(10月10日),他領導了武昌起義。這兩次起義大有犁庭掃穴的作用,徹底動搖了滿清王朝276年的專制根基。
廣州一役,兩廣總督張鳴岐於事前已有警覺,一時間偵騎四出,全城布控;再加上膽小鬼周來蘇害怕海關盤查,竟然將好不容易從日本購得的七十餘支精良步槍全部扔入近海里,造成武器彈藥匱乏,革命形勢遂急轉直下,不容樂觀。局面如此嚴峻,多數同志主張將起義展期舉行,而其中不乏臨戰退縮的懦夫孱頭,如胡毅生、姚雨平等輩。黃興見軍心動搖,士氣低落,不禁怒形於色,當即作了四條宣告:
一、吾黨薈萃全力而謀此舉,稍存畏懼何以起事?
二、一部分軍火歷經艱難險阻已運抵城南,不但不能運返,倘一不慎,足以殃及無辜;
三、華僑捐獻,寄希望於廣州發難,如有始無終,形同欺騙,不能見諒;
四、一切作戰計畫業已完成,時間迫急,不戰而退,何以立威信於將來?對革命影響至大且巨!
然而,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不少人都拍屁股走了,剩下一群熱血之士——趙聲、林覺民、喻培倫等百餘人,雖明知敵眾我寡,黃興仍率領著他們,決心拚死一戰,不惜血灑羊城。至於勝敗之數,就毋待蓍龜了。
曾有人說,黃興領導的廣州起義純屬盲動,以弱力攖強鋒,從而使革命精英(他們差不多個個都是將相之才)一戰而燼。黃興本人徒有愚勇,僅憑一時血氣貿然發動自殺性的起義,致使革命陣營蒙受了無法估量的損失。在這件事上,黃興容或有誤,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他已準備好了,要以生命點燃革命之火!
且往樂觀處多想想吧(後人也只能作如此想法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實數應為八十六人)發掘了中華民族的良心,弘揚了浩然正氣,這種精神力量一旦為天下人所共識,其意義便遠遠大於一城一池的攻取。清朝末葉,民氣日益委靡,老百姓勇於私鬥而怯於公戰,有此一役,國人不禁要捫心自問:何者為義?何者為勇?何者為雄?何者為烈?何者為國家?何者為私己?何者為民族?何者為個人?所有這些,何者為先?何者為後?他們受此雷鳴電震似的一激靈,也許會有五分鐘的清醒,五分鐘的活躍,五分鐘之後,他們仍將安居於“鐵屋”之中,歸於酣睡,歸於麻木。不論是“放血療法”,還是“震驚療法”,在這樣的國民面前,又能有多少療效?這真是令人既悲憤而又無可奈何的事情。白流的鮮血都被雨打風吹去了,再無痕跡,烈士的生命只好似在夜間擦亮了一根又一根火柴,身後仍是黑夜,仍是豺狼當道的荒野。正如魯迅先生所感嘆的,“夜正長,路也正長”,沒辦法,千百次血沃中原之後,寒凝的大地才能發出一星星春華。
黃興在此役被子彈擊斷兩根手指,流血滿身,幸得女中豪傑徐宗漢(後成為黃興的妻子)及時救助,才得生還。未等傷口癒合,黃興便囑宋教仁籌備了一個廣州起義失敗檢討會,他在會上慷慨陳詞:
廣州起義失敗了,使我肝膽俱裂,五內俱焚,悲痛不能自已。……此役明知不可為而為者,迫於革命存亡絕續之交,戰則雖敗,革命精神不死,國魂光輝照耀古今,是所以堅持否決展期之說,寧死於戰場,決不未戰先潰。
黃興就是這樣,他曾自嘲為屢敗屢戰的“常敗將軍”,具有凌轢萬古的勁氣,是一條鐵骨錚錚的漢子,即使被擊倒一千次,只要還剩一口氣,他就會掙扎著從血泊中第一千零一次爬起,他高昂的頭顱決不會低下。完全可以這么說,惡勢力只能消滅他的肉體,卻無法戰勝他的精神。
辛亥革命前,孫中山一直認為,在珠江流域開展革命活動是為上策;黃興則把目光北移至長江中、下游,更看好這一流域的革命資源,一旦攻克武昌或南京,即可震盪全國。他曾在寄贈好友譚人鳳的一首詩中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懷錐不遇粵途窮,露布飛傳蜀道通。
吳楚英豪戈指日,江湖俠氣劍如虹。
能爭漢上為先著,此復神州第一功。
愧我年來頻敗北,馬前趨拜敢稱雄?
有人說,黃興是上馬殺賊、下馬草檄的英雄;也有人說,黃興只是半吊子的軍事家,自他掌管兵樞以來,幾乎無役不從,無役不敗,這樣吃敗仗吃得太多了,自己都已慚愧得不行。作此酷評的人也不仔細想想,黃興是在拿什麼跟敵方拚鬥,那樣徒手搏虎,一回又一回,光是勇氣,就夠令人敬佩了。在武昌,作為民軍總司令,黃興指揮了幾場鏖戰,其中漢陽保衛戰尤為慘烈,他以初成之軍惡戰北洋系大將馮國璋、段祺瑞等人統領的精練之卒,有贏有輸,有勝有負,最終因為湘軍第三協統領王隆中等將領不服從命令,擅離陣地,再加上新兵器械不夠精良,作戰經驗不足,一而再、再而三地誤事,漢陽宣告失守。所幸袁世凱暫時還不想將革命黨趕盡殺絕,而要養敵自資,留著他們做籌碼,因此他勒令兩位前線大將見好就收。要不然,急於立功封侯的北洋軍將領馮國璋早就揮師攻占了武昌城。
應該說,武昌起義的意義仍不在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於它迅速形成的摧枯拉朽之勢,影響所及,全國十一個省宣告獨立。滿清王朝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三分天下殘存其一,即便是這三分之一,也已搖搖欲墜,垮台在即。然而,舊軍官黎元洪福大命大,被一時間群龍無首(黃興於起義後數日才抵達武漢)的起義軍從藏匿的柴房裡強拉出來,驚魂未定,即黃袍加身,被推戴為軍政府鄂軍大都督,這場革命自此開始變味。

歷史資料

廣州黃花崗起義,又稱廣州三·二九之役。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檳榔嶼召開會議,決定在廣州發難。會後孫到美洲向華僑募款,黃興則回香港主持軍事。1911年1月底在香港跑馬地成立統籌部,由黃興、趙聲分任正、副部長,下設出納、秘書、儲備、調度、交通、編制、調查、總務八課,各司其職。又在廣州設立秘密機關三十八處,並組織“選鋒”(敢死隊)800人,由南洋華僑革命青年和國內閩、蘇、皖、川、桂、粵各省抽調革命黨人組成。建立統一的指揮部,由趙聲、黃興分任正、副總指揮。總指揮部設于越華街小東營5號。4月8日統籌部召集會議,決定13日起義,分兵十路攻城。不料開會當天發生同盟會員溫生才槍殺廣州將軍孚琦事件,省城戒嚴,被迫改期。23日黃由香港到廣州主持一切,因走漏風聲,清兩廣總督張鳴岐嚴加戒備,黃被迫推遲起義日期,由趙率選鋒300餘人離省赴港暫避,以保存實力。事後黃得到情況,若再推遲起義時間,則更為被動,遂決定27日起義,因起義人數銳減,臨時改為四路進攻。由黃興、姚雨平、陳炯明、胡毅生各領一路,分別進攻督署、小北門、督練公所(今中山紀念堂所在地)、大南門。後陳、胡均未發動,姚因領不到槍械無法發動,只有黃一路孤軍作戰。4月27日(陰曆三月二十七日)下午5時30分黃率選鋒約130人,臂纏白巾,從小東營直奔督署,殺死管帶金振邦,沖入內堂。張鳴岐聞變,潛入厚祥街逃到水師行台。黃等放火焚燒督署後退出,在東轅門外與李淮衛隊相遇,互有傷亡。黃分三路突圍,攻襲督練公所等處,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終因孤軍作戰,傷亡甚重,堅持一晝夜而失敗。黃興、朱執信等負傷後化裝逃脫,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86人死難。後由革命黨人潘達微通過善堂出面,收殮烈士遺骸七十二具,葬於紅花崗,改名黃花崗。故這次起義稱為黃花崗起義。孫在美國芝加哥得悉起義失敗,認為此役義軍的“勇敢英烈”,為世界各國所“未曾有”,“革命之聲威從此愈振,而人心更奮發矣”。稱這次起義雖然失敗,“然其影響世界各國實非常之大,而我海內外之同胞,無不以此而大生奮感”。1912年5月15日孫發表《祭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文》,說“寂寂黃花,離離宿草,出師未捷,埋恨千古”。1914年又說“第一次革命,雖由武昌起義,而實廣東三月廿九之役為之先”。在《建國方略》中寫道:“是役也,集各省革命黨之精英,與彼虜為最後之一搏。事雖不成,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轟轟烈烈之概已震動全球,而國內革命之時勢實以之造成矣。”1921年12月在《<黃花崗烈士事略>序》中又說“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還為黃花崗紀功坊題寫“浩氣長存”四字。1924年5月2日又發表《祭黃花崗烈士文》,應邀出席嶺南大學舉行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紀念大會,並發表演說,號召學習烈士的志氣,“我國家,為人民,為社會,為世界來服務”。“這種替眾人來服務的新道德,就是世界上道德的新潮流”。辛亥“三·二九”廣州起義

1911年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廣州起義發動,黃興率領革命黨人攻打兩廣總督署,經過一晝夜激戰,起義失敗。烈士的遺骸被同盟會員潘達微冒著生命危險,收殮合葬在廣州城外的黃花崗。故又稱“黃花崗之役”。

主要人物

孫中山,起義的策劃、決定者,負責籌款購械。
黃 興,起義的策劃、組織者,總指揮。
胡漢民,起義的策劃、組織者。
趙 聲,起義的組織者、副總指揮。
朱執信,參與起義的組織、發動,負責運動新軍、防營、民軍。
姚雨平,參與起義的組織指揮,負責運動清軍、民軍。
陳炯明,參與起義的組織指揮。
胡毅生,參與起義的組織指揮。
鄒 魯,籌劃、參與起義。
徐維揚,參與起義的組織、指揮,率敢死隊進攻總督署。
劉梅卿,參與起義的組織指揮。率敢死隊進攻總督署、督練公所。
潘達微,收葬起義烈士。
江孔殷,收葬起義烈士。
喻培倫,別號雲紀,四川內江人,日本千葉醫學院學生。
林 文,別號時爽、廣麈,福建侯官人,日本大學學生。
宋玉琳,別號建侯、豫琳,安徽懷遠人,軍官。
方聲洞,別號子明,福建侯官人,日本千葉醫學院學生。
饒國梁,別號小峰,四川大足人,四川陸軍速成學校畢業。
林覺民,別號意洞、抖飛,福建閩縣人,日本慶應大學學生。
李文甫,別號熾,廣東東莞人,香港《中國日報》經理。
林尹民,別號靖庵、無我,福建閩縣人,日本第一高等學校學生。
陳文褒,廣東大埔人,南洋商人。
李德山,廣西羅城人,龍岸民團管帶。
陳與燊,福建閩縣人,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生。

事件《申報》報導

江海關黃花節封關1930.03.25申報14版
京市籌備黃花崗紀念1930.03.25申報7版
香港建碑為黃花崗烈士補遺1929.09.30申報17版
記黃花岡烈士收屍者潘達微1929.09.15申報21版
檳榔嶼與黃花崗1929.04.18申報12版
廣州公祭黃花崗烈士紀1929.04.05申報9版
徐州各界紀念黃花岡烈士1929.04.01申報7版
各地紀念黃花崗烈士1929.03.31申報7版
年年此日吊黃花 十1929.03.30申報21版
浙省府舉行黃花崗紀念1929.03.30申報9版

歷史影響

黃花崗起義紀念碑黃花崗起義紀念碑

黃花崗起義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較全面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雖然失敗了,但其偉大歷史意義和功績是

不可磨滅的。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而且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樹起了民主共和國的旗幟。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它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黃花崗起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民主革命精神的進一步高漲,為中國人民民主革命事業開闢了前進的道路,傳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並且推動了亞洲的民主革命運動。

雖然黃花崗起義失敗了,但無論如何,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用生命和鮮血獻身革命的偉大精神卻震動了全國,也震動了世界,從而促進了全國革命高潮的更快到來。

起義在不同程度上打擊了清朝統治,為後來武昌起義一舉成功準備了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