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棟

劉元棟

劉元棟(1884-1911),字鍾群,福建閩縣人,家貧,故僅讀幾年私塾,身材魁梧,性格豪爽,嫉惡如仇,善拳術。

基本信息

名稱

劉元棟

相關介紹

劉元棟 劉元棟,字鍾群,清光緒十年(1884)生。父煒陽在倉前街開一家小醬店,元棟僅讀幾年私塾,因家庭生活困難被迫輟學。他年輕時身材魁梧,性格豪爽,嫉惡如仇,善拳術。他目睹清政府吏治腐敗、喪權辱國,十分不滿。光緒二十六年,參加反清復明的會黨組織——復明山堂,與林斯琛等人結為摯友。光緒二十八年底,元棟加入共和山堂,並成為骨幹分子。光緒三十年,參加共和山堂領導人設立的藤山文明社。
光緒三十一年夏,藤山文明社被政府勒令解散,元棟潛往祖籍長樂,發動民眾,以圖再舉。不久,元棟等共和山堂骨幹分子陸續回福州,在巷下馮巷古榕書院成立“漢族獨立會”,元棟負責安全和吸收會員的工作。為擴大革命力量,他多次單身前往荒僻鄉村聯合會黨,每遇會員困難,多解囊相助,甚至脫衣典當,亦毫不介意,被稱為“慷慨劉先生”,遠近知名。
光緒三十四年,公益社遷往梅塢,以橋南公益社名義向清政府立案,對外以發展體育、查禁鴉片和義務救火等公益事業為掩護。元棟素來見義勇為,被推為救火會會長。他不負眾望,搬入救火會居住,走街串巷向民眾宣傳救火措施。每逢火警,他立即帶人趕赴火場,不顧自己安危,深入火海指揮滅火,深得民眾擁戴,名揚鄉里。他暗中組織一批革命力量,偷制槍枝和炸彈,準備武裝鬥爭。
宣統三年(1911),孫中山決定在廣州舉行武裝起義,林覺民回到福州秘密召集革命志士前往廣州參加起義。元棟得知後急忙去找林覺民說:“吾黨亦有今日耶,予所部皆能明大義,必可用,當率前往。”他四處奔波聯絡福州各地的革命同志和自己的部屬,參加起義。農曆三月十九日,元棟等人帶領第一批20餘人乘船前往香港。二十九日,他們潛入廣州,在小東營集合處,編為第一路,下午5時半,起義隊伍臂纏白布,腳著黑色布膠鞋,在黃興率領下攻打兩廣總督署。在海螺號角中,元棟一馬當先,直抵署衙。守門士兵及衛隊負隅反抗,元棟奮不顧身左沖右殺,迫使敵人棄槍投降。眾人沖入內衙,四處搜尋不見總督張鳴岐,知已潛逃,轉而進攻督練公所。至東轅門遇水師提督李準的大隊清兵。眾人奮勇力戰,但寡不敵眾,元棟在奮戰中頭部中彈,血流滿面,倒在地上。戰友們連忙上前搶救,他已奄奄一息,以微弱的聲音對諸友說:“吾死志也,不足悲;去圖大志,勿念吾也。”說罷壯烈犧牲,時年27歲。元棟遺體後來葬在廣州黃花崗,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