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墓

朱熹墓

朱熹墓,又稱“朱子墓”,位於中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黃坑鎮後塘,是南宋朱熹之墓,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朱熹墓是宋先賢朱熹及夫人劉氏合葬陵墓,位於丘阜隆起的高爽之處,周列水田,視野開闊。

基本信息

簡介

朱熹墓朱熹墓
朱熹墓,又稱“朱子墓”,位於建陽市唐石里(黃坑鎮大林谷,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朱熹於南宋慶元六年(1200年)3月甲子日病逝於建陽市考亭,與夫人劉氏並葬於此。朱熹生前曾到過唐石里,相傳有人對朱熹說,龍居後塘,乃先生歸藏之所。山上有幸如亭和順寧庵。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屢經修葺,山下享堂5楹。清朝康熙乾隆嘉慶等均有重修,並在山下建朱子祠,以後失修傾圮。朱熹墓為圓形,外用鵝卵石圍砌。上首中央仍立清代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墓碑一塊,上書“宋先賢朱子,夫人劉氏墓”。

墓前設長方形石香爐、石供案各一,靠前兩旁有石蠟燭一對。新修的大道旁已新建墓道碑亭。

墓地選址,相傳宋時有異人對朱文公曰:“龍居後塘,乃先生歸藏之所”朱熹相信風水,後來果然葬於此地。黃坑處邊遠閉塞地區,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這裡是與外界隔絕的“世外桃源”。安葬在此,實無兵荒馬亂之擾,更無掘墳覆屍之禍。

墓地選址

朱熹墓朱熹墓
黃坑鎮後塘村的大林谷,曾經是一片鬱鬱蒼蒼的大森林。大森林後面,迤邐排列著九座湛藍的山峰,當地人叫它“九峰山”。從遠處望去,以九峰山為屏的大林谷,就像是被風吹動著的羅帶一般。

相傳朱熹在建陽的時候,曾夢見一位異人對他說:“龍歸後塘,乃先生歸藏之所。”以後,他就和自己的高足弟子蔡元定一起來到黃坑(宋代稱“唐石里”),尋找夢中異人所說之地,尋找自己百年之後的“歸藏之所” 。他們尋到後塘大林谷,看見這個地方果然和夢中景象相同。朱熹很高興,說這個地形是“風飄羅帶”啊。

淳熙三年(1176年)十一月,朱熹的夫人劉氏病逝,次年二月,朱熹葬劉氏夫人於大林谷。他是準備自己死後要與夫人合葬的,所以先把亡妻安葬在此。慶元六年(1200年)三月,朱熹病歿於建陽考亭滄洲精舍(即後來的考亭書院),十一月歸葬大林谷。當時,朱熹理學被貶為“偽學”,朝廷“偽學”之禁森嚴,許多與朱熹理學有關聯的人受到迫害。儘管如此,卻仍有許多弟子和友人不顧個人安危、前來為未熹送葬,人數達到幾千人。長長的送葬隊伍從考亭出發,走了六天,才將這位先賢的靈樞送到大林谷,使“龍歸後塘”。

朱熹墓坐西北朝東南,周壁以鵝卵石壘砌,中央封土,後立大石碑,上面刻著:“宋先賢朱子劉氏夫人墓”字樣。朱熹墓前有石香爐、石供桌及石華表一對,均為明代所置。20世紀80年代後,朱熹墓被列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國內外朱子後裔經常前來祭祀,並捐資在後塘朱熹墓建起“思源亭”。

構造特色

朱熹墓朱熹墓
朱熹墓為鳳字形;墓址為朱熹生前所擇,背倚九龍巖;封土堆卵石壘砌圓形,面積約二百平方米;墓園保護面積約1.5萬平方米。墓前立石供桌一張、石望柱一對、石香爐一隻;墓後有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立“宋先賢朱子、夫人劉氏墓”碑一方,高約二米。元、明、清各代均有修繕。墓道碑亭內立清代墓道碑一方,碑高3.3米,中間刻書:“宋徽國公文公朱子墓道;” 上款為:“道光戊申孟冬,”下款為:“資政大夫升學使者彭蘊章敬題。”

朱子墓規不大,質樸無華。墓地面積200平方米,墓園共分三層,頂層為墓室,中為穹隆圓形墓堆,周圍用小鵝卵石砌成,石碑立於墓後,高約2米‘寬0.8米,上刻“宋先賢朱子、夫人劉氏墓。”二層為墓園,設有長方形石香爐,石供案各一,石燭一對;三層為長形草坪,原不“順寧庵”等建築,今無存。透過這質樸無華的布局,我們仿佛感受到朱子“君子固窮”的好風範。

墓園早年建有“順寧庵”和“翠如亭”。大林谷山下有“宰木亭”,元、明、清三代都在此建有亭堂,稱“朱子祠”,為朱子後裔祭祀和拜謁者歇息之所。墓園內原有下馬亭遺址,事前石碑上刻:“朱文公墓在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通往後塘村的路旁立墓道碑一方,上刻:“先賢朱文公墓道”上款為:“康熙五十六年丁酉歲十月望日”下款為:“巡撫福建學院車鼎晉同捐俸建立”。

自古以來,前往朱子墓探訪、憑弔者不乏其人,陵墓亦經多次修葺,建“萃如亭”(俗稱下馬亭),亭內立碑曰:“朱文公墓在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明嘉靖年間,為方便前往謁墓的儒學、官員及朱子後裔,還於麻沙長坪和陵墓山下各建一所朱林公館

南閩闕里”牌坊“南閩闕里”牌坊原立於縣城通往考亭西關路口,始建於宋鹹淳九年癸酉(1273年),歷代均有維修,直至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修建邵陽公路時,把牌坊移建楮木林山口(即“賢關”路)。新建牌坊為木石結構,三門十二柱,雙層檐角翼飛,樑柱漆紅,額書“南閩闕里”四個鎦金大字,每字二尺見方。此坊古香古色,典雅莊重。

“闕里”指孔子故里山東曲阜講學之地,朱子是繼孔孟之後集理學大成者,創立了體系完整,內容博大精深的“考亭學派”,“北孔南朱”,一時成為史壇佳話。後世學者尊考亭為“文公闕里”並建坊表彰,意思是說考亭是“南方孔子”朱熹的講學地。明萬曆二十年壬辰(1592年)易名“南閩闕里”。惜此坊久經風吹、雨打、雷擊,於1953年傾圯。今建陽市人民政府於城西入口處重建“南閩闕里”坊,使這文化歷史遺蹟重現光彩。

歷史足跡

朱熹朱熹
朱熹歸葬唐石里大林谷,已有八百年。墓園歷代幾經興廢。元初修復過一次。明嘉靖年間多次修整。

甲申(1524)年,參政蔡潮購田四十九籮,以為墓祭之資。後巡按御史方涯根據朱熹十一世孫陞呈請,在離墓前百步山下建享堂五楹,又去八十多里的麻沙鎮建石牌坊三間,匾曰:“朱文公神道。”不久巡按御史白賁接任,繼續完成這件事情,並置墓田百籮。

丙申(1536)年冬,閩學憲江以達視學建陽,因朱陞邀請,拜謁朱子墓,以墓地荒蕪,享堂狹窄,命縣令李東光重新修葺墓園,復於享堂前加屋五楹,兩旁添建廡廂。離墓地三十里建坊門,匾曰:“朱文公墓道。”又於戊戌(1538)年置田一百二十籮。為了便於士大夫謁墓住宿,於墓山下和長平街各建朱林公館一所。

壬子(1552)年巡按御史曾佩命知縣馮繼科重整神道石碑坊。

清康熙五十六(1717)年,閩浙總督覺羅滿保等整修墓園,建立墓碑和墓道碑。乾隆、嘉慶年間均進行重修。嘉慶《重修夫子墓記》載:“眾擎易舉,劬用良多。墓道聿新,享堂巍峨,更辟旁舍,講習切磋。唯賢之靈,唯人之和,克成其美,伊丞有何。”

建國後,文物保護部門十分重視朱子墓的保護和維修,為防不法分子盜墓,今墓室改用鋼筋混凝土封頂。開闢了進入陵園小公路和上山墓道,方便遊客遊覽。並於1987年修建墓道碑亭一座,亭內立清道光戊申二十八年(1848年)墓道碑一方,碑文正文為“宋徽國文公朱子墓道”,系資政大夫升學使者彭蘊章敬題。並擬在陵園重建朱子祠,正在興建中。

1982年省文化廳撥款修繕朱熹墓。

1985年經省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1990年10月,文公第三十五代裔孫朱昌均先生率韓國新安朱氏中央宗親會代表前來拜謁先祖陵園,出資在陵園內建“思源亭”並立碑以表朱子後裔慎終追遠之情。

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朱熹墓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朱熹生平

朱熹墓朱熹墓

朱熹(xī)(1130-1200年)中國南宋思想家。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間為福建政和縣尉,後寓居福建。

朱熹出生於福建尤溪,14歲喪父,隨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獄公事、秘閣修撰等職。後由趙汝愚推薦升任煥章閣侍制、侍講。慶曆三年(1197),韓侂胄擅權,排斥趙汝愚,朱熹也被革職回家,慶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慾”。

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艷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薩蠻》(一)、《水調歌頭》(一)、《南鄉子》《憶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薩蠻》(一)最有特色,該詞運用回文,每兩句互為顛倒,八句共四對,十分自然和諧,毫不牽強,而且頗有意境,構思之精巧極矣,足見晦庵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除詞外,還善作詩,《春日》《觀書有感》是他最膾炙人口的詩作。其詞結有《晦庵詞》

旅遊攻略

游朱熹墓最佳旅遊季節:朱熹墓最佳旅遊季節為春秋兩季,每年九月朱熹生日期間去游。

游朱熹墓住宿:朱熹墓所在地有黃坑鎮經濟委員會招待所。也可返回建陽市區住宿。

市區招待所有:武夷實業有限公司招待所,地址:福建省建陽縣水南寶山路;南平地區建陽招待所,地址:福建省南平地區建陽市民主南路40號;南平地區市交通招待所,地址:福建省南平地區建陽縣市城關民主北路41號。

交通情況:可以從建陽市區,做龍馬車到這裡,價格不會很貴10元左右,還可以還價。也可以打的就貴了些。

特色小吃:這裡的小吃有鍋邊湖拌麵扁肉餛燉魚丸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價格實惠。

第六批重點文物-古墓葬

簡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阿日夏特石人墓
艾比甫·艾潔木麻扎
四川華鎣南宋安丙家族墓地
八塔台墓群
寶山、罕蘇木墓群
北齊高氏墓群
北寨墓群
浡泥國王墓
蔡倫墓和祠
曹氏家族墓群
查木欽墓群
察吾乎古墓群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
後周皇陵
黃傘崖墓群
輝發河上游石棚墓
吉堆吐蕃墓群
紀曉嵐墓
江口崖墓
交樂墓群
金陵
南漢二陵
歐陽修墓
普哈丁墓
焉不拉克古墓群
洋海墓群
葉爾羌汗國王陵
葉茂台遼墓
怡賢親王墓
張應瑞家族墓地
張柔墓
嘴子前墓群
崔芬墓
崔家河墓群
刀背山墓地
東陽土墩墓群
范仲淹墓
方山永固陵
馮素弗墓
乾溝子墓群
高氏家族墓地
恭陵
古城堡墓群
關陵
果園—新城墓群
哈密回王墓
韓匡嗣家族墓地
韓氏家族墓地
韓愈墓
漢濟北王墓
漢魯王墓
漢中山王墓
鴻山墓群
仙水岩崖墓群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
蕭氏家族墓
蕭王莊墓群
邢國墓地
徐州墓群
許慎墓
趙王陵
昭君墓
張騫墓
浙南石棚墓群
景泰陵
九連墩墓群
雷台漢墓
李白墓
李家山古墓群
李誡墓
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
涼山大石墓群
烈山墓地
臨安吳越國王陵
隆堯唐祖陵
樓蘭墓群
瀘縣宋墓
逯家莊壁畫墓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馬村磚雕墓
馬茂莊墓群
邙山陵墓群
孟知祥墓
明楚王墓
明魯王墓
明秦王墓
明肅王墓
印山越國王陵
應國墓地
營盤村墓群
于謙墓
袁崇煥墓和祠
袁台子墓
扎滾魯克古墓群
扎賚諾爾墓群
切木爾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
秦東陵
青山墓群
清栗毓美墓
瑞峰崖墓群
三海子墓葬及鹿石
沙梁坡漢墓群
山普拉古墓
什貼墓群
石城山崖墓群
石寨山古墓群
梳妝樓元墓
速檀·歪思汗麻扎
所藥村壁畫墓
塔梁子崖墓群
唐代帝陵
藤橋墓群
吐爾基山遼墓
完顏希尹家族墓地
皖南土墩墓群
汪氏家族墓地
王家峰墓群
五堡墓群
武夷山崖墓群
西漢帝陵
析木城石棚
洗硯池墓群
朱然家族墓地
朱軾墓
朱熹墓
朱載堉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