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華鎣南宋安丙家族墓地

四川華鎣南宋安丙家族墓地

位於四川省華鎣市雙河鎮昭勛村,是南宋四川宣撫使、少師安丙及其家族墓地。規模宏大,占地約6.7萬平方米。已發掘五座墓,發現享堂、九層坎、石馬坪、昭勛寺等大片附屬建築遺址。在墓內發現大量精美的高浮雕石刻及設色壁畫,技法精細,線條流暢,形象生動逼真,堪稱一絕。石刻內容豐富,涉及人物、動物、植物、建築、神獸、兵器、樂器等。

概述

四川華鎣南宋安丙家族墓地 時代:南宋
安丙家族墓地 , 位於四川省東部地區的華葵 市東郊 , 華鑒山中段矗然山山腰。 是 目前國內保 存最完整 , 墓主人身份最高 , 墓區規模最宏敞 , 墓室雕刻最精美的南宋古墓群 , 人選 年全 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現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 。
發掘地點:四川省華鎣市雙河昭勛
發掘單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安市文體局、華鎣市文體局、華鎣市文物管理所

簡介

安丙墓 位於雙河鎮東 2 公里處,是南宋資政大學士、少師。魯國公安丙夫婦及族屬墓群。墓地及地面局附屬物規模宏大。墓內結構反映了宋代古建築的獨特風格,尤其是浮雕、動植物、器樂等圖案情態自然,形象逼真。工藝十分考究,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研和參觀價值。該址的發現被列為 “96 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 。 1996 年 2 月,安丙墓被當地村民挖墓坑時發現,後經搶救性發掘,共清理出墓葬 5 座及地面附屬建築遺址 4000 余m2 。 安丙及其家族墓座東朝西 , 由北至東南方向排列。前為九層護坎,後枕山坡。墓葬均為頂券式石構建築 , 由墓室及墓道兩部分組成 , 並設有排水系統。主墓 (m2 、 m1) 為安丙及福國夫人之墓 , 風格、大小相同。 m3 、 m4 墓墓主不詳,風格、大小一樣。 m5 墓與主墓相似,但小於主墓,據考證為安丙孫女安寶孫之墓。

發掘

安丙家族墓地 , 位於四川省東部地區的華葵
市東郊 , 華鑒山中段矗然山山腰。
是 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 , 墓主人身份最高 ,
墓區規模最宏敞 , 墓室雕刻最精美的南宋古墓群 , 人選 年全 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現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 。
一 安丙家族墓地的發現與發掘 關於安丙家族墓地 , 地方文獻有載。《廣安州 新志 · 古蹟 》 “ 少師魯國公安忠定墓 , 在治南 , 即矗然山下 , 昭勛寺右。 ”明代曹學侄《蜀中名勝 記 》卷二八也記載 “ 有 《安丙墓誌 》 ,雲在州南 五十里。 ” 早在 年代末期 , 由於 “ 大躍進運動” 特 殊需要 , 曾於安丙家族墓地所在的華鑒山中段雲 集各地民工 , 依山築爐大煉鋼鐵。其間 , 發現了安丙家族墓地的 、 號墓室 , 並將兩墓墓道 及 號墓墓室券頂、 墓牆拆除 ,運至山頂作為 養豬場建材。 由於當時的發現根本未引起當地政 府和文化部門的重視 , 因而失去了一次重要的發處發現一座古墓。 廣安市文物主管部門知曉後 ,經省文化廳同意 , 立即與華鑒市配合 , 對該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清理。 同年 月初 , 因暴雨所致 , 於發掘現場東側 米處 , 再次發現形制、 規模相 同的石室墓 座。通過對兩座墓室的搶救性發掘清理 , 我們根 據墓葬所處的地理位置、 形制、墓室雕刻及出土 文物等進行分析研究 , 認為其墓區就是地方文獻 所記載的南宋四月制置大使安丙及家族墓地。理 由是 新發現的兩座墓葬與早年被發現暴露在 地表的 號墓呈有序排列 墓室形制相同 墓 室雕刻風格及內容一致 出土文物 中的宋三彩 俑、 錢幣及墓誌殘片等 , 均具南宋時期的時代特 色和安丙身份之確證物。 與此同時 ,我們查閱了 大量的考古資料 , 與安丙家族墓地進行 比對研究 , 力圖找到這次考古新發現在同時代發掘類型中的價值。
通過對當時國內考古發現現狀的了解 , 充分認識到這次所發現的墓群無論從墓葬形 制、 規模 ,墓室石刻的內容題材、 雕刻技術 , 還 是出土文物的類型、 價值等 , 均能體現同時代考。 ,掘契機。 年元月下旬 , 據當地文物義務保護員報告 , 因華荃市公墓建設施工 , 在距 西北 米 地的發現發掘情況儘快報告了四月省文化廳文物 處 ,並要求派專業隊伍進行全面的規範性發掘 同年 月初 , 由四川省考古研究所負責的考古發掘隊 , 在廣安、華鑒市文物部門的配合下 , 再次進入安丙家族墓地 , 對其墓區範圍進行科學 有序的發掘清理。 考古發掘工作歷時 個多月 , 範圍從已發掘清理的 、 、 號墓的基礎 上 , 分別向四周延伸。 其間 , 於 至 墓間 新發現 號墓室 , 東 米處發現原於 年 代破壞回填的 號墓室。於各墓室墓道前發現 規模不同的地面祭祀建築遺址 , 其建築群與各墓 道緊密相連。 踏道、 階梯 、 石柱、享堂、 水溝、 護坎等建築遺蹟由北向南依次遞進 ,建築布局縱 橫交置 , 依勢而立 , 形成千餘平方米的地面祭祀 建築群體。 完桌、 供台、翁仲、 石雕、 溝滴瓦當、 筒瓦、 板瓦遍地可尋。 墓北坡地上 , 發現山水排 泄的石砌水溝達數百餘米 其西沿 , 系高達數十 余米的 “ 九層坎” 護坡 , 採用石條分級砌築 , 鐵 水澆注。 “ 九層坎” 前為占地 余平方米的山 平地 , 人稱 “ 石馬坪” , 原置石人石獸於左右。“ 石馬坪” 前建有 “ 九龍橋” 通向墓地。 橋西南 為宋理宗寶慶元年 年 賜建的 “ 昭勛寺”寺 廟遺址 , 占地 余平方米。 從 目前發掘和遺存的情況看 , 安丙家族墓地的規模 , 近達 平方 公里之闊。 這次發掘清理墓室 座。墓室西向 , 由南向 北排列 ,
形制為石室券頂 , 由墓室墓道兩大部分 組成 。 墓室又因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不同而大小 有別。 墓主人為安丙夫人李氏,
為安丙、 、 身份不詳 , 有可能是安丙親屬如妻妾、 孫女等。 仿木構建築單間三進式 , 寬 、 高 、 長 米 斜坡式墓道 ,
前低後高 , 寬 一 、高 一 、 長 米。結構同 , 墓室寬 、 高 、 長 米。 天井式方形墓道 , 寬 至 、 高 一 、長 米。 、 、墓室為拱形結構石室 ,弧壁式。 其中 墓室寬 、高 、 長 米。 天井式墓道 ,寬 一 、 高 、長米 。 墓室寬 、 高 、 長 米 。墓 道寬 、 高 、 長 米 。墓室寬 、 殘高 、 長 米 墓道寬 、 殘高 、 長 米。 安丙家族墓地墓室結構亦如前所述 ,系仿 木構建築單間三進式 , 墓底為棺台 , 棺台四周 砌寬 余厘米的水溝 水溝四周為須彌座 , 束 腰 , 座上立柱 ,柱間施壁 柱上施枯 , 杭上置斗 拱 橫樑用 巨石開鑿 , 再上施券頂。 均置後完 壁 ,頂施屋檐、 溝滴瓦當、 斗拱及藻井等。 其中、 、 結構明顯簡於 、 墓室裝飾極富藝術特色。 、施 柱 長 方形 , 面飾浮雕 , 依次為 墓門左右對立武士 俑 圖版五 , 高近 米 , 頭戴盔 , 身著愷甲 , 手持兵器 第二排柱面左右對侍青龍、 白虎 , 高 達 米許 , 其中 青龍尾系一人物附龍升天之態 三排柱 墓室為伎樂 人散隊石刻 圖版 四 , 為執紛 人的朝吏編隊 圖版四 。 墓壁間隔為四壁 , 繪有壁畫 , 設色瀝粉金線勾勒 , 因剝蝕嚴重無法辨認 。 須彌座滿飾雕刻 , 以 “ 童子獻壽”為題材 , 以鬃首波斯馴獸表演 為內容。 梁及其它建築構件 , 或以花鳥瑞獸、卷 枝連葉等浮雕裝點 , 四神中的朱雀、 玄武施於 前後梁對視面中央位置 。 墓室後完開完 , 為“ 婦人半啟門” 石刻 , 墓主人像置於前梁迎門仿 上 , 圓雕石刻 為墓主人安丙及二夫人像 。、 後完左右飾有高達近 米的插石 刻 圖版五 。 完正面左右以伎樂、 侍從、 蟬女等 人物及瑞雀花卉卷草相輔 圖 一 一 六 。 、、 墓室裝飾較簡潔 , 墓壁座上或飾減地 團花雕刻 , 或從簡 下壁均有伎樂組合 , 上為 四神中的青龍、 白虎 墓門雖有武士石刻 , 頭 飾卻更為頭巾, 身著長衫 , 手持桿式兵器 圖七 一九 。 墓完為仕女花卉圖 , 為香爐石刻 , 為人物花卉圖案。

安丙家族墓地墓室 “ 四象 ”石刻考

四象

“ 四象 ”為古代墓室中常見的裝飾手法 , 它是人類寄託亡靈於宇宙的象徵。 安丙家族墓地以精湛的石刻技法 , 鐫刻出表現形式各異的 “四象 ”浮雕 , 反映出南宋時期 “ 四象”石刻藝術題材和藝術表現形式繼承和發展演變的歷史概況 , 並形成獨特的藝術 特色。  四象 , 為殷前後時期 , 人們把東方若干星星想像為一條龍 , 西方眾星想像為虎 , 南方眾星視之為 朱鳥 , 北方眾星構想為龜蛇象之合稱。二十八宿體系形成後便一分為四 , 每七宿組成一種動物形象 , 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1〕。四象又有四瑞、四神和四靈之謂。

青龍 , 傳說中的祥瑞物 , 《宋書 ·符瑞志 》雲: “ 夏道將興 , 草木暢茂 , 青龍止於郊 , 祝融之神 降於崇山。 ”又稱蒼龍。東方宿名 , 說是東方七宿之合稱 , 即角木蛟、亢金龍、氐土貉、房日兔、心 月狐、尾火虎、箕水豹七宿。 《史記 ·天官書 》 : “ 東宮蒼龍 , 房心 , 心為明堂。 ”《漢書 》釋為太歲 星名 , 《後漢書 · 律歷 》 : “ 青龍移辰 , 謂之歲。 ”白虎 , 西方七宿之合稱 , 即奎木狼、婁金狗、胃土雉、昴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七宿。
《周禮 · 曲禮 》疏: “ 前南後北 , 左東右西 , 朱鳥、玄武、青龍、白虎 , 四方宿名也。 ” 朱鳥 , 又稱朱雀。二十八宿之南方七宿合稱名 , 即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 翼火蛇、軫水蚓七宿。七宿相連視鳥。朱 , 赤色系火 , 南方屬火 , 因謂之朱鳥。朱鳥取象于丹鶉 , 井、鬼二宿為鶉首 , 柳、星、張三宿為鶉火 , 翼、軫二宿為鶉尾。《史記 ·天官書 》 : “南宮朱鳥 ” 。 又南方之神也。《太平御覽 ·河圖 》 : “南方赤帝 , 神名赤瞟怒 , 精為朱鳥。 ”《三輔黃圖 ·漢宮 》 :
“ 蒼龍、白虎、朱雀、玄武 , 天之四靈 , 以正四方 , 王者制宮闕殿閣取法焉。 ” 玄武 , 北方太陰之神 , 其形像為龜 , 一說為龜蛇合稱。《楚辭 ·屈原 ·遠遊 》 : “時暖曃其倘莽 兮 , 召玄武而奔屬。 ”注: “ 呼太陰神使承衛也。 ”補註 “ 說者曰: ‘ 玄武 ’ , 謂龜蛇 , 位在北方 , 故
曰玄。身有鱗甲 , 故曰武。 ” 《文選》注: “ 龜與蛇交曰玄武。 ”《禮 》 : “ 行 , 前為朱鳥而後玄武 , 左 清龍而右白虎。 ”又 , 北方七宿之總謂 , 即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獐 , 以形似龜而名。《周禮 ·註疏 》 : “ 龜有甲能捍難 , 蛇無甲見人退之 , 是避害也。 ”《參同契 · 下 》 : “ 雄不獨處 , 雌不孤居 , 玄武龜蛇 , 蟠蚪相扶。 ” 四象的形成雖然在殷商之際 , 但考古發掘已經證明 , 四象中之龍、虎二瑞早在據今 7000至 5000 年前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墓葬中就已徑出現。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墓地內 , 出土有 3組用蚌殼擺塑 的龍、虎圖案 , 其中一條龍身芪 1178米 , 昂首拱背 , 動感很強〔 2〕。1987年 , 河南濮陽西水坡 “m45 內埋葬 4人 , 埋於墓中的成年男性是墓主人 …… 墓主人的左右兩側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更是前 所未有。 ” 〔 3〕 四象形成以後 , 特別是在歷代的墓室中時有發現。從表現形式看 , 有繪畫、磚雕、石刻等多種方式。如西漢時期的洛陽卜千秋墓〔 4〕、1959年在山西平陸棗園村發現的壁畫墓〔 5〕、林格爾漢墓〔 6〕、山 東臨朐北齊崔芬壁畫墓〔 7〕、袁子台墓等〔 8〕, 均糸墓室四象彩繪代表作。磚雕常見於漢畫像磚中 , 然敦 煌佛爺廟灣唐代模印磚墓中的四象磚雕最具時代特色〔 9〕。河南南陽桑園路東漢畫像石墓〔 10〕、四川三 台妻江崖墓〔 11〕、浙江臨安五代吳越國康陵〔 12〕、四川滬州宋墓以及本文所涉及的四川華鎣南宋安丙家
族墓地墓室四象則屬於畫像石刻範疇。


朱雀

m4、m5因墓室早年損毀 , 無考 , 僅見 1、2號墓室 中 , 計 2幅。
M1: 分布在墓頂前橫粱北側壁中間部位 , 面向後 龕 , 與玄武對峙。石刻高 0160米、寬 015米。淺浮雕。 朱雀作展翅飛翔狀 , 鳳冠 , 燕頷雞喙 , 微向左偏 , 右目 向下左視。體態豐盈健壯 ,鷹爪 , 三指 , 爪尖內倔 , 剛 勁銳利。尾開屏 , 羽毛有致左右均分。雙角狀展開內 曲。腹、腿及雙翅近鄰處羽毛呈麟片狀 , 兩翅外膀及尾 羽呈修長葉片狀有序錯列。

M2: 分布位置與 1號墓相同。石刻高 0156米 , 寬 0162米 , 高浮雕。朱雀作欲飛俯伏狀。頭呈 圓形 , 頂上飾冠呈蘑菇狀 , 首羽毛似綿羊角狀分置冠之左右。雙目正視 , 圓睜。右腿無羽毛 , 上腿特 粗壯 , 3爪 , 有銳利雄勁之感。胸腹羽毛似魚麟狀 , 膀羽和背部羽毛似橢圓形花辨狀 , 雙翅外沿飾斜
條紋羽毛狀。

玄武

M4已毀, 見 1、2、5號墓 , 計 3幅。 M1: 位於墓後龕頂橫樑面壁中央。石刻高 0156米 , 寬 0163米 , 淺浮雕。玄武為組合圖 , 上為 玄武神 , 頭戴盔 , 雙目怒視 , 身微左傾 , 作 “S”狀站立 , 右手持劍 , 橫向左上斜 , 左手上舉 , 中、 食指指天 , 余指屈心。身內作鎧甲 , 外披無領衫 , 有褒衣縛帶之風。赤足 , 蹈龜蛇。龜置於人之 左側 , 龜首左向。龜左又置蛇 , 蛇身作半立狀 , 呈 “ 弓 ”字形 , 蛇首向右 , 俯首與龜首相鄰 , 似親 吻狀。下為翻捲雲紋。 M2: 玄武位置與 M1同。石刻高 0156米 , 寬 0165米 , 高浮雕。亦為人獸組合圖組。玄武神在上 方 , 光頭 , 似彌勒佛狀 , 敞胸露懷 , 大肚。身作袈裟 , 寬袖似風卷上翻。右足蹈龜蛇 , 左足平置右屈
作善跏結坐。右手持劍著於右膝上 , 劍身向左側上斜舉 , 左手指平伸 , 手掌心向下 , 置於左膝內側關 節上。龜身右向 , 首上斜伸。蛇身亦為半起狀 , 呈 “C”型 , 蛇首反身向左 , 俯首與龜首相近。底部 為翻捲雲紋。M5: 為玄武神圖。置於墓室後龕仿古木構建築房頂屋脊中央。頭戴僧尼帽 , 雙耳垂肩 , 敞胸 , 身作無領袈裟 , 赤足。右手持劍 , 置於右膝 , 劍身亦向斜上左伸至左肩處 , 左手置於左膝蓋上。左足
踏屋頂 , 右足平屈 , 作善跏結坐狀。

青龍

見 1、2、3、5號墓室內 , 刻於墓室左壁 , 計 4幅。 M1: 立幅 , 作升騰狀。高 1193米 , 寬 017米 , 淺浮雕 , 均高 1厘米左右。龍首: 龍角呈鹿角 狀 , 冠直立 , 雙目平視 , 張嘴吐舌 , 面右向。側身 , 捲曲呈 “S”形 (異向 ) , 通體施麟甲。似鷹爪。
8 3

四腿伸開 , 前右腿高 , 右爪掌心向外 , 三爪上伸 , 作攀摸狀; 左低 , 左爪伏於胸下 , 似搖擺狀。後右 爪為四爪 , 向後展開; 後左腿向下伸踩 , 爪平置於空 , 似攀登狀。背景中間似流雲 , 右上角有圓形寶珠 1顆 , 寶珠上方飾火炬紋祥雲朵。 M2: 立幅 , 作升騰狀。高 1167米 , 寬 016米 , 高浮雕。左側 , 張目吐舌, 龍角後伸 ,鹿角狀。 冠發似牛角呈 “?” (異向 ) 展。龍身呈 “弓 ”字形展開 , 通身施麟甲 , 龍頭四首向左 , 龍尾內
卷。前左爪上伸 , 握靈芝狀物。腹前有瑞獸龜之浮雕以飾。下部有一男吏緊抱龍尾 , 作附龍升天 狀態。M3: 橫幅 , 作右飛行狀 , 動感強烈。寬 11255米 , 高 016米。睜眼 , 張嘴露齒 , 龍角、龍鬣向 後有序披展 , 龍身捲曲 , 通體施麟甲 , 前臂打開 , 置四爪 , 作游泳狀 , 後腿作前後行雲狀。 M5: 橫幅。左行側立。寬 11533米 , 高 0154米。恕目 , 張口露齒 , 龍角、龍鬣向後有序披展 , 龍身呈水波微曲 , 通身施麟甲。四肢作奔騰狀 , 前右腿至龍首呈 “S”線構圖 , 以突出動感。前左爪
持寶刀 , 左上角有火焰紋寶珠。

白虎

與青龍布局同 , 計 4幅。
M1: 立幅 , 高 118米 , 寬 017米 , 淺浮雕。作俯衝奔跑狀。虎首向右側 , 雙目圓睜 , 長鬣立飄 , 鬍鬚微長 , 虎身作 “S”形 , 修長 , 脊背施火焰紋 , 虎身無裝飾。虎後兩肢上下呈立 “八 ”字形斜 伸 , 爪用如意捲雲紋裝飾; 前肢作跨步狀 , 立於石崗之上。 M2: 立幅 , 高 1166米 , 寬 016米 , 高浮雕。似空中漫遊狀 , 虎首右側向 , 雙目圓睜 , 俯視向前 方。長鬣向後漂移 , 露利齒。虎身前半部作 “S”形造型; 脊背施火焰紋。前右肢平舉 , 後右肢捲曲 向下挺。背景飾雲紋。 M3: 橫幅 , 寬 1126米 , 高 016米。作奔行狀 , 右行 , 虎額較高, 雙耳向左傾 , 圓眼。虎頸較 長 , 呈 “S”形; 脊背飾火焰紋 , 虎尾平伸。前左足爪作拳狀 , 後右蹄似馬蹄狀。腹部至背肩上飾雲枝裝飾物。 M4: 橫幅 , 寬 116米 , 高 016米。作爬行狀。虎身渾厚右行 , 虎首較大 , 鼓眼 , 露利齒 , 長鬣 向後似火炬狀; “S”形曲頸 , 脊背飾火焰紋。前腿呈一字分開 , 似臥置於地 , 右爪握一吉祥物 , 左 足蹈地 , 3爪。後腿呈 “ 八 ”字分開 , 右高左低。虎尾呈波浪紋微向上斜伸。
三 (一 ) 以 “ 四象 ”作為墓室裝飾這種方式在漢代已經普及。四象的確立 , 反映了對人的企望迷信
觀念與世俗生話情結的交織 , 象徵著人類對死後最高境界的追求。早期墓葬中偶見的龍、虎現象 , 只 局限於對瑞獸的單一崇奉 , 然而 “ 四象 ”現象的確立和形成 , 則反映了人類社會進程中的發展進步 ,或者說是一種全新的、更具豐富內含、規範的象徵。“ 象徵是某種隱秘的 , 但卻是人所共知之物的外 部特徵。象徵意義在於 , 試圖用類推法闡明仍隱藏於人所不知的領域 , 以及正在形存的領域之中的現 象。 ” 〔 13〕“ 四象 ”現象與中國道教文化有不可分割的聯繫。“ 讖緯家以陰陽五行學說為骨架 , 依傍經 典為核心的神學家。他們對宇宙起源與結構 , 對人間倫理與道德都頗為關注 , 所以他們編的神話往往 潛含有較深的象徵意義 , 比如所編造的五帝五靈 (東方蒼帝神名靈威仰、精為龍; 南方赤帝神名赤
熛怒 , 精為朱鳥; 中央黃帝神名含樞紐 , 其精為麟; 西方白帝神名白招矩 , 精為白虎; 北方黑帝神名葉光紀 , 精為玄武 ) , 便是五行、五方、五色的象徵。 ” 〔 14〕 此外 , 煉丹求仙道士 , 對藥物的誇飾成為一
種神奇的訣竅。曾青是少陽歲星之精 , 即東方術青龍; 丹砂 , 是太陽熒惑之精即南方火朱雀; 慈石 ,即太陰辰星之精 , 屬北方水玄武; □ 石 , 即少陰太白之精 , 屬西方精白虎。這些神奇的天地之精華被
道士投入丹鼎燒煉 , 也就重新對宇宙進行生存演化。“合天、地、人三才五神而造的 , 它象徵著宇宙。 ” 〔 15〕 由此可知 , “ 四象 ”事實上就是天體與宇宙的象徵 , 人死後置於墓室 , 墓室空間也就成了宇宙 空間 , 也是人死以後所追崇的最高景界 , 即天堂。安丙家族墓地墓室 “四象 ”現象 , 便是為墓主人 死後追尋人間天堂景象的代表作之一。(二 ) 我們通過對四川華鎣南宋安丙家族墓地 , 墓室 “ 四象 ”石刻的研究分析認為 , 其石刻藝術

的主要特色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 採用不同的石刻技法 , 以表現墓主人生前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安丙一生 , 可以說在外是身居 9 3顯赫地位的人物 , 其人不單是智謀雙全 , 且能文善武 , 在抗金前線鐵馬金戈 , 在南宋時期算得上是著 名的政治風雲人物; 在家族中的聲威亦可想而知。為了再現這位鐵腕人物的生平和亡冥世界景象 , 其 石刻技法採用了高浮雕以表現 , 剛勁強烈的石刻線條和雄健的四神形態 , 將其表現得淋漓致盡。又如
M1室 , 由於墓主人系安氏夫人 , 生平享有豪門奢華的生活環境和貴夫人地位 , 其雕刻技藝用減地突 起的淺浮雕加以動之以情地刻劃 , 墓室石刻突出了雍容富麗的冥間氛圍。
2 . 石刻形制多樣化。為了完美再現墓室的冥間景象 , 特別是對墓主人身份高低的區別 , 家族墓 群的墓室大小、石刻內容繁簡均有顯而易見的規格。體現在四象雕刻形制上的特點尤為突出。安丙和 夫人墓 (1號和 2號墓 ) 中的青龍、白虎石刻 , 採用了立幅形制 , 而其它墓室則採用橫幅以表現。這 種立幅形制畫面 , 瑞神均作直立神態 , 藝術感染力十分強烈 , 靜中有動 , 寂中有音 , 使藝術韻律達到
高峰。
3 . 墓室 “ 四象 ”題材的承先啟後現像。以 M2青龍題材為例。其構圖為墓主人附龍升天的畫面。 將墓主人的形像鐫刻在青龍的右下方 , 雙手緊緊擁抱青龍尾於懷中 , 雙腳離地 , 附龍升天而去。這種 表現形式並非安丙家族墓地所獨創。在發掘的河南洛陽西漢卜千秋壁畫墓中就有相似題材 , “ 墓中門 額上繪人首神鳥; 主室頂脊上自前壁至後壁滿繪壁畫 , 東西兩端分繪伏羲和日象、女媧和月象 , 其
間則是持節仙人引導下 , 隨在雙龍、白虎、朱雀等仙禽神獸之後 , 繪出墓主人夫婦乘龍、鳳升天的圖像。 ” 〔 16〕 西漢卜千秋墓是以壁畫的形式進行表現 , 而安丙家族墓地則以石刻技法進行表現 , 雖然兩者 所採用的藝術形式各一 , 但所渲染的內容題材確大同小異。從畫面看 , 西漢卜千秋墓是 “ 繪出墓主 人夫婦乘龍、鳳升天的圖像 ” , 而安丙家族墓地則以附龍尾升天的直覺藝術手法以表現。值得提及的 是 , “ 附龍升天 ”這種選材 , 雖然不是安丙家族墓地所首創 , 但這種承先啟後之舉 , 說明當時的藝術
工匠在藝術策劃和構思上可謂別出心裁。
4 . 藝術形式所表現時代的政治與文化趨勢流行特點 , 也是安丙家族墓地墓室 “ 四象 ”石刻藝術 的主要特色。其代表作品是 m1、m2、m3玄武的表現形式。從大量的出土資料及文獻所載 , 玄武的 形制均為龜蛇組合。然安丙家族墓地所見之玄武 , 卻以人物為主體 , 或以人物足蹈龜蛇的組合圖象以 表現 , 這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極為罕見。筆者在前文中將此臆斷為玄武神祗 , 然而這種藝術形式實 質上真正表達的 , 則是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與政治、文化相關的一種特殊現像。早在北宋真宗時期 (998—1002年 ) , 因政治需要 , 已將流行已久的玄武更名為真武。“ 真武大帝也是早已有之的神 , 它 本是四靈之一的 ‘ 玄武 ’ , 原型是龜蛇。宋真宗時為了避其祖先趙玄朗的諱 , 改玄武為真武。 ” 〔 17〕 其藝術形像應為 “ 披髮黑衣仗劍, 蹈龜蛇 , 從者執黑旗。 ” 〔 18〕 然而 , 安丙家族墓地所見之玄武 , 除出現過 “ 蹈龜蛇 ” 、 “ 仗劍 ”的特徵外, 並非有披髮和 “ 從者執黑旗 ”的特徵。安丙家族墓地建造於南宋嘉定 時期 (1208—1224年) , 與真宗避諱已相隔近 200年時間 , “ 後來又加了一個封號叫 ‘ 鎮天真武靈佑聖帝君 ’ , 作為北方大神 , 奉祀十分勤謹。由此 , 過去的玄武與現在的真武分成了兩岔 , 四靈依然是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 而真武卻又配上天蓬、天猷和翊聖三個真君合稱為 ‘ 四聖 ’ , 於是就等於 平添了四個神祗。 ” 〔 19〕 由此可知 , 安丙家族墓地的玄武之所以一改歷來的龜蛇藝術形式為人、龜、蛇 組合的藝術式 , 無疑受到宋真宗以後變玄武為真武的政治之諱的影響 , 並在此基礎上通過藝術的再 創作 , 形成了 “ 四聖 ” 。新神祗形成以後 , 一個具有時代流行趨勢與匠心獨運的、全新的玄武藝術形
像得以展示。

安丙墓規模宏大,墓室雕刻精美,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對研究南宋時期四川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

第六批重點文物-古墓葬

簡介: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阿日夏特石人墓
艾比甫·艾潔木麻扎
四川華鎣南宋安丙家族墓地
八塔台墓群
寶山、罕蘇木墓群
北齊高氏墓群
北寨墓群
浡泥國王墓
蔡倫墓和祠
曹氏家族墓群
查木欽墓群
察吾乎古墓群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
後周皇陵
黃傘崖墓群
輝發河上游石棚墓
吉堆吐蕃墓群
紀曉嵐墓
江口崖墓
交樂墓群
金陵
南漢二陵
歐陽修墓
普哈丁墓
焉不拉克古墓群
洋海墓群
葉爾羌汗國王陵
葉茂台遼墓
怡賢親王墓
張應瑞家族墓地
張柔墓
嘴子前墓群
崔芬墓
崔家河墓群
刀背山墓地
東陽土墩墓群
范仲淹墓
方山永固陵
馮素弗墓
乾溝子墓群
高氏家族墓地
恭陵
古城堡墓群
關陵
果園—新城墓群
哈密回王墓
韓匡嗣家族墓地
韓氏家族墓地
韓愈墓
漢濟北王墓
漢魯王墓
漢中山王墓
鴻山墓群
仙水岩崖墓群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
蕭氏家族墓
蕭王莊墓群
邢國墓地
徐州墓群
許慎墓
趙王陵
昭君墓
張騫墓
浙南石棚墓群
景泰陵
九連墩墓群
雷台漢墓
李白墓
李家山古墓群
李誡墓
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
涼山大石墓群
烈山墓地
臨安吳越國王陵
隆堯唐祖陵
樓蘭墓群
瀘縣宋墓
逯家莊壁畫墓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馬村磚雕墓
馬茂莊墓群
邙山陵墓群
孟知祥墓
明楚王墓
明魯王墓
明秦王墓
明肅王墓
印山越國王陵
應國墓地
營盤村墓群
于謙墓
袁崇煥墓和祠
袁台子墓
扎滾魯克古墓群
扎賚諾爾墓群
切木爾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
秦東陵
青山墓群
清栗毓美墓
瑞峰崖墓群
三海子墓葬及鹿石
沙梁坡漢墓群
山普拉古墓
什貼墓群
石城山崖墓群
石寨山古墓群
梳妝樓元墓
速檀·歪思汗麻扎
所藥村壁畫墓
塔梁子崖墓群
唐代帝陵
藤橋墓群
吐爾基山遼墓
完顏希尹家族墓地
皖南土墩墓群
汪氏家族墓地
王家峰墓群
五堡墓群
武夷山崖墓群
西漢帝陵
析木城石棚
洗硯池墓群
朱然家族墓地
朱軾墓
朱熹墓
朱載堉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