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彈道飛彈技術

朝鮮彈道飛彈技術

朝鮮彈道飛彈技術,是對朝鮮擁有的研發、製造彈道飛彈技術能力的總稱。朝鮮自二戰後獨立後開始開展核武器和彈道飛彈的研究,至20世紀80年代開始製造出飛毛腿飛彈、勞動飛彈、以及大浦洞飛彈和舞水端飛彈等中、遠程飛彈。2012年12月12日朝鮮成功發射了搭載“光明星3號”衛星的“銀河3號”運載火箭,標誌著朝鮮已經基本掌握了洲際彈道飛彈技術。

簡介

朝鮮飛彈技術

朝鮮的彈道飛彈研製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由於長期處在不安全的環境下,促使其幾十年如一日地研究飛彈,同時,飛彈還是朝鮮對外交流的重要資源,也是朝鮮執政集團重要的力量象徵。

不過由於國力有限和技術基礎較差其發展進度並不快,甚至出現了輸入朝鮮彈道飛彈技術的伊朗率先成功發射衛星的局面。

研製歷史

1962年到1963年,朝鮮接收了來自蘇聯的薩姆-2地空飛彈,首次接觸到液體飛彈技術。不久後,朝鮮又接觸到蘇聯V-1、V-2彈道飛彈和蛙式(FROG)無控火箭彈技術,尤其是1965年到1967年從蘇聯獲得的數十枚蛙式火箭和運輸起豎發射三用車等相關裝備,使得朝鮮對彈道飛彈的基礎設計、液體火箭發動機、液體推進劑等相關技術有了充分了解。

1968年,美國間諜船普韋布洛號(Pueblo)被朝鮮俘獲,引發了朝鮮半島危機。在朝鮮全國戰時動員和蘇聯遠東軍區演習示威的壓力下,最終美國承認入侵朝鮮領海,朝鮮遣返了美國船員。這一事件對朝鮮堅定決心進行核武器和彈道飛彈研製起了很大作用。

20世紀70年代,發展彈道飛彈和核武器已經成為朝鮮的基本國策。但由於蘇聯拒絕輸出彈道飛彈技術,自身缺乏技術基礎又沒有外界技術援助,朝鮮70年代在彈道飛彈的研製上毫無進展。

1979年,朝鮮與埃及簽訂協定,共同進行彈道飛彈研製,並由此獲得了北約編號SS-1C的蘇制R-17E短程彈道飛彈(即“飛毛腿B”),解決了朝鮮研製彈道飛彈的燃眉之急,朝鮮首先進行了逆向仿製工作,由此開啟了朝鮮彈道飛彈的發展之門。

朝鮮飛彈技術

1984年,朝鮮成功研製了“火星”5,開始大批量生產。

1987年,朝鮮開始發展射程更遠的“火星”6(“飛毛腿”C)飛彈。

1988年,朝鮮借鑑伊拉克“阿爾海珊”飛彈的經驗,加長燃料箱提升射程,開始研製勞動飛彈。

1992年,蘇聯解體後,俄國馬卡耶夫設計局科研人員開始幫助朝鮮開發新型飛彈技術。

1995年2月,經過兩次飛行試驗之後,朝鮮正式部署第一枚“勞動”飛彈。

1996年,朝鮮開始部署從90年代開始研發的大浦洞1號飛彈

1998年8月,朝鮮利用“大浦洞”飛彈改裝的運載火箭實驗發射光明星1號衛星,雖發射失敗但完成飛彈的幾乎所有測試,此後朝鮮開始發展射程更遠的“大浦洞”2飛彈。

2006年7月5日,朝鮮進行大規模飛彈演習,試射7枚飛彈,包括從舞水端里發射的“大浦洞”2,該飛彈正常飛行40秒後爆炸。

2009年4月5日,朝鮮再次從舞水端里發射用“大浦東”2飛彈改裝的“銀河”2運載火箭發射光明星2號衛星

2009年6月1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874號決議,就朝鮮核武器及彈道飛彈計畫實施更嚴厲制裁。

2009年7月4日,朝鮮在其東部外海試射7沒彈道飛彈。

2012年12月12日,朝鮮將“光明星3號”二期衛星發射升空。

技術特點

1、朝鮮飛彈多是“山寨貨”

“飛毛腿”在世界各地幾乎都有其“山寨”版,而朝鮮無疑是最熱衷於“飛毛腿”的國家之一。朝鮮模仿蘇聯“飛毛腿”B飛彈後,發明出了火星系列飛彈,繼而在火星飛彈基礎上研發除了“勞動”飛彈和“大浦洞”飛彈。而朝鮮的舞水端飛彈也是抄襲的作品,它被認為是蘇聯R-27潛射彈道飛彈的衍生品。

2、打擊精準度差,但數量多,多瞄準居民區。

朝鮮火星系列飛彈,射程近,被主要部署針對韓國,雖然韓國在軍事技術和裝備上要遠遠領先朝鮮,但朝鮮走的“以量取勝”的路子。2010年韓國國防部長金泰榮表示,朝鮮過去兩年的飛彈數量增加了25%,達到1000枚。例如,距首爾127公里的支下里基地發射的飛彈,可在3分鐘內攻擊首爾;此外,距首爾168公里的上元洞基地和距首爾191公里的玉坪基地發射的飛彈,也可分別在4分鐘和5分鐘內飛臨韓國首都。朝鮮飛彈通常精度比較差,雖然飛彈可以輕易打到韓國首都首爾,但打擊精度十分有限,所以他們通常會瞄準密集的平民區,以此構成威脅。

3、“以彈養彈”,出口飛彈換取研發經費

朝鮮真正的飛彈生產是在兩伊戰爭開始六年後的1985年。由於伊朗在與伊拉克的飛彈戰中需要大量飛彈,於是伊朗政府與朝鮮簽訂了交換飛彈技術的協定。伊朗出錢資助朝鮮的飛彈計畫,條件是購買“飛毛腿”B飛彈。朝鮮很快就生產出了改進的“飛毛腿”,於1987年向伊朗交貨,並在兩伊飛彈襲城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後朝鮮飛彈最熱門的客戶就是中東國家,埃及、敘利亞、伊朗等國家都曾購買過朝鮮的飛彈,特別是伊朗,伊朗的很多新型飛彈都是朝鮮飛彈的山寨版。此外,朝鮮的飛彈還被銷售到巴基斯坦、緬甸等國家。飛彈的出口為朝鮮的飛彈研發提供了大量資金支持。

4、不惜血本:寧可不吃飯,也要射飛彈

朝鮮發射遠程飛彈“光明星3”號所需費用相當於1900萬居民1年消費的糧食費用。韓國軍方人士表示,政府推定朝鮮遠程飛彈發射費用約為8.5億美元。具體來看,位於平安北道鐵山郡東倉里的飛彈基地建設費用為4億美元;“大浦洞2”號開發費用為3億美元;初級衛星開發費用為1.5億美元。發射飛彈所需的8.5億美元用於購買糧食時,可以購買玉米250萬噸,這相當於朝鮮居民1900萬人1年糧食的消費量。韓國有關人士指出,朝鮮每年的糧食缺口為40萬噸,因此這些費用相當於6年的糧食消費。

研發能力

飛彈人才

朝鮮金日成大學和金策工業綜合大學等高級學府為朝鮮培養頂尖的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人才。金日成大學的自然科學學院共有8個系:原子能、自動化(計算機科學)、生物學、化學、地理學、地質學、數學和物理學。該學院重點進行基礎科學研究,對飛彈的制導和控制、航天發射載具和衛星套用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

金策工業綜合大學重點進行工業套用技術研究,設有19個系,包括計算機科學、電氣工程、電子工程、材料工程、機械工程、金屬工程和核工程。該大學的700名重要研究人員分布在計算機、電路、材料、金屬、數控設備、機器人和半導體等11個研究所內。該大學每年的畢業生為1500人,截至2012年已經有6萬名畢業生,其中部分畢業生被安排進行飛彈研究。

江界國防大學也培養火箭技術人才。雖然有關該大學培養此類人才的信息很少,但是一名於1991叛逃至韓國的朝鮮外交人員稱其兄長曾在該大學學習過火箭技術。該大學的學生主要學習飛彈維護、修理,火箭和飛彈作戰實踐知識。

科研院所

朝鮮國家科學院下轄幾個研究所,從事飛彈套用技術和數據研究。但是該院與軍事部門的合作程度不得而知。1999年5月朝鮮修訂的科技法包括6個科學戰略研究領域:空間工程、生物工藝學、電子、信息技術、材料科學等。

朝鮮第2自然科學院於20世紀60年代初成立,該院隸屬於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從事武器的研究和發展。該委員會雖然表面上隸屬於勞動黨中央委員會軍需工業部,但是國防委員會有權監督和直接管理彈道飛彈等重要系統的研究和生產,並且該委員會主席是國防委員會常務委員。該院下設9個局:綜合局,負責計畫、預算和物資採購;第1局,負責小型武器、彈藥和手雷的生產;第2局,負責坦克和裝甲車輛的生產;第3局,負責火炮和防空火炮的生產;第4局,負責火箭和飛彈的生產;第5局,負責化學武器的生產;第6局,負責海軍艦船的製造;第7局,負責軍事通信和航空設備的製造;外部經濟事務局,負責軍事商品的進出口。

此外,該院下轄50多個研究單位,其中鹹興分院從事飛彈研究和發展。鹹興分院的研究人員主要畢業於金策工業綜合大學和江界國防大學。鹹興分院下轄10個研究所:分析化學研究所、化學工程研究所、化學材料研究所、無機化學研究所、有機化學研究所、石油化學研究所、中小型化學處理研究所、科研設備研究所等。

製造能力

朝鮮“舞水端”中程彈道飛彈朝鮮“舞水端”中程彈道飛彈

朝鮮大多數飛彈工廠和敏感設施都位於地下,因此有關朝鮮飛彈製造工廠的公開信息大多不明確、不完整或是存在差錯。據稱,位於平壤西北部的第125號工場或所謂的平壤豬工場,製造火星、勞動和反艦巡航飛彈。中東地區國家的一些官員參觀過該工廠。另外,有關朝鮮飛彈製造的許多公開信息都來自一名叛逃至韓國的朝鮮人民軍上校。但是該上校從未去過第125號工場,也未在飛彈部隊服役,他所獲得的信息都來自其它渠道或猜測。

朝鮮萬景台電機械工場是另一處飛彈製造工廠,但它與第125號工場位於平壤的同一區域。該工廠同樣生產勞動和反艦巡航飛彈。有關這一設施的訊息來自另一名叛逃至韓國的人士。考慮到該工廠與第125號工場非常相近,萬景台電機械工場可能就是第125號工場的別名。根據該叛逃人士稱,萬景台電機械工場於1978年建廠,是朝鮮的主要飛彈製造工廠。

2006年,韓國媒體報導稱,位於平壤和南浦附近箴進里的一處彈藥工廠裝配了兩枚“白頭山”飛彈,飛彈於5月初運送至位於舞水端里的試驗場,7月5日進行了飛行試驗。

1999年3月,韓國“京鄉新聞”援引韓國政府官員的話稱,朝鮮在南浦的江西區域設有一個飛彈工廠。但實事上,江西區域是南浦附近泰安市的一個區。

由於朝鮮在過去幾年中對行政區域進行了幾次調整,因此外界對地名都有些混淆。此外,朝鮮還努力隱蔽其飛彈生產工廠,因此每處地下設施都可能有多個入口,這使外界把實際上的一處設施看成了兩處甚至多處。朝鮮還鼓勵重複建設以提高設施的生存力,但是更有可能的是同一地區的設施實際上是採用不同別名的同一設施。

飛彈基地

20世紀80年代中期,朝鮮開始建設飛彈基地,並且設立相應的機構來管理彈道飛彈部隊。據韓國一名退休中將稱,朝鮮在1985年就成立了第一支“火星”-5(“飛毛腿”-B)飛彈部隊,並將其部署在鹹鏡北道花台郡。朝鮮1988年新成立了一個飛彈營,歸屬部署在軍事分界線附近的朝鮮人民軍第4軍指揮。與此同時,朝鮮還在距軍事分界線100公里處的黃海北道的三里源區域部署了一個“火星”-5飛彈團。在1991年朝鮮開始部署“火星”-6飛彈時,該團隨後重組成一個飛彈旅。

而美國的朝鮮問題專家則認為,朝鮮人民軍火炮司令部下轄的一個“火星”-5飛彈團是在1984至85年間組建的,該團部署在平壤,隨後轉移至江原道板橋郡。由於朝鮮努力實施欺騙和隱蔽活動,包括在地下修建了飛彈基地,導致外界對朝鮮飛彈部署地點看法不一致。

據稱,朝鮮部署了約600枚“火星”-5/6飛彈,還可能部署了200多枚“勞動”飛彈,這些飛彈都是機動式液態燃料飛彈,一般儲存在地下,需要時運送至發射場(如旗時嶺基地)發射。雖然機動性增強了飛彈的生存力和突然攻擊的可能性,但是飛彈發射人員在發射前需要樹起飛彈,為飛彈加注燃料,收集和輸入氣象數據。儘管如此,對朝鮮的機動飛彈實施先發制人打擊是較為困難的。朝鮮崎嶇的地形、眾多的地下設施和較多的飛彈,使美國使用常規的先發制人的打擊手段幾乎不可能摧毀朝鮮的飛彈。

要想武力摧毀朝鮮的飛彈,獲取有關朝鮮飛彈基地和支援設施的準確情報非常關鍵。朝鮮一些主要基地和設施的情況可以獲知,但是另外一些基地的信息卻並不準確,因為其中許多信息來自叛逃人士的陳述,但從未得到過證實。雖然有關朝鮮飛彈基地的公開訊息不完整,且不準確,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朝鮮彈道飛彈的部署和攻擊範圍。

20世紀90年代末,朝鮮成立了一個飛彈師,隸屬人民武裝力量部。1999年底,人民武裝力量部重組了火箭與彈道飛彈部隊,使它們隸屬於飛彈指導局。朝鮮從2001年開始擴大了飛彈數量,增設了部隊機構。

彈頭性能

朝鮮主要彈道飛彈射程朝鮮主要彈道飛彈射程

朝鮮彈道飛彈能投送常規和化學武器彈頭,但是現在還不能確定朝鮮是否擁有核彈頭生物武器彈頭。但是考慮到朝鮮彈道飛彈的精度較低,常規彈頭飛彈並不能有效摧毀軍事目標。實際上,常規彈頭作為一種恐怖武器更為有效,因為它使東亞國家人口中心處於危險中,有助於平壤實現其政治目的。

為了使飛彈更具作戰威力,朝鮮可能在“火星”5/6、“勞動”和“白頭山”-1/2飛彈上配備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朝鮮擁有大量化學武器,且有報導稱朝鮮從上柅80年代末就開始為“火星”飛彈生產化學武器彈頭。2003年,美國中情局報告稱朝鮮擁有規模較大但又較為陳舊的化學工業,而且朝鮮還在繼續獲得雙用途化學材料,以支持平壤的化學武器計畫。近幾年有報導稱,朝鮮進口雙用途化學武器前體,並且類似的運輸船隻還被攔截過。韓國還曾向朝鮮出口了氰化鈉,這種物質是沙林毒氣的前體,但目前韓國已加強了對該物質的出口控制。

2003年,美國中情局稱,朝鮮可能擁有未知規模的化學武器,朝鮮有能力大規模生產神經性、糜爛性、窒息性和血液製劑。但據簡氏情報文摘稱,朝鮮擁有12處化學武器生產和儲存化學物質、前體和化學武器的設施。2006年9月,駐韓美軍司令貝爾將軍在美國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上稱,朝鮮化學武器的存量較大,朝鮮有可能將化學製劑武器化,以便用於常規武器系統、飛彈系統投送。

韓國估計朝鮮的化學武器存量為2500至5000噸各種化學製劑,包括沙林毒氣、塔崩毒氣、芥子氣、碳醯氯、血液製劑和V製劑。韓國認為朝鮮有能力使用火炮、多管火箭發射器、蛙式火箭、彈道飛彈、飛機和海軍艦隻投送化學武器。

朝鮮有可能使用彈道飛彈將化學武器投送到後方軍事基地、港口、機場、後勤節點和供應網路,旨在阻止美國在韓朝衝突中的干涉行動。有關朝鮮在不同環境中化學武器使用的數量和方法,大多都屬推測性質。但是由於化學製劑是可以驅散的,而且韓軍和美軍都接受過在化學武器環境中作戰的訓練,因此化學武器彈頭不會長時間影響在韓國後方的行動。

有關核彈頭的信息更具猜測性。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情治單位估計朝鮮可能擁有一至二枚核武器,但是朝鮮無力實現核武器的小型化,以便裝備在飛彈上。還有媒體報導稱,90年代初,朝鮮尋求外來援助,特別是俄羅斯的援助來設計核彈頭,但是究竟是否存在這類 技術轉讓,目前尚不清楚。1994年,美國海軍情治單位認為,朝鮮可能到2000年時能在“勞動”飛彈上配備核彈頭。朝鮮的叛逃人士稱,90年代朝鮮擁有核彈頭,但是這些傳言從未得到證實。

2003年1月,朝鮮退出不擴散核武器協定。2005年2月10日,朝鮮外交部宣布,朝鮮擁有核武器。朝鮮政府發言人反覆宣稱,由於美國採取敵對政策,因此朝鮮需要核威懾力量,並在必要時展示其威脅力量。同時,美國情治單位也開始重新估計朝鮮的核彈頭。2004年2月,美國防情報局雅各比海軍中將稱,朝鮮在1994年之前利用鈽製造了核彈頭。雅各比2005年4月在參議院再次證實了這個觀點。

2006年10月3日,朝鮮外交部宣布於10月9日在鹹鏡北道的豐溪里的核試驗場進行一次核試驗。該彈頭產生的當量為1000噸TNT,但是朝鮮在爆炸前向中國通報的是4000噸TNT。雖然此設備採用低當量的確切原因不得而知,但是有人估計該設備的中子反應器存在問題,或是彈藥的不純所致。

據曾在第二經濟委員會工作過的一名叛逃至韓國的人士稱,朝鮮科學家已製造了一枚4公斤重核武器,該武器總重1噸,而且科學家已向金正日保證,該武器是可靠的,他們正在努力將武器的質量減為500公斤。

總之,有關朝鮮為彈道飛彈製造核彈頭的猜測流傳甚廣。如果朝鮮認為它需要強大的威懾力量,則核武器和遠程投送系統必不可少,但是朝鮮暫時不具備減小核彈頭體積的能力,也無力將飛彈與再入大氣層載具有效配合。但是,如果外交手段不能制止朝鮮的核計畫,朝鮮的科學與工程人員將會克服當前的技術壁壘,因為朝鮮已展示了長期保持飛彈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政治意願。

指揮與控制系統

根據朝鮮1998年的憲法,朝鮮國防委員會委員長指揮全部武裝部隊和領導全部國防事務,國防委員會也有權宣布國家處於戰爭狀態和發布動員令。朝鮮平時對軍隊和其它國家資源的指揮和控制,與緊急狀態或戰爭時不同。在緊急狀態或戰爭爆發時,所有軍人、後備役和國家資源都得到動員,受國防委員會委員長的指揮和領導。

在平時,人民武裝力量部管理朝鮮人民軍日常的活動和訓練。朝鮮在上世紀80年代制定了緊急動員體制,分5個危機級別:第一級:戰爭;第二級:半戰爭狀態;第三級:戰爭動員;第四級:準備戰爭動員;第五級:戰爭預警狀態。

根據戰爭或國家緊急事件的局勢,最高司令官(國防委員會委員長)指揮全軍部隊、朝鮮勞動黨所有組織、政府機構和國家資源,以確保取得戰爭的勝利。在這種情形下,飛彈部隊和相應的機構都受最高司令部的指揮。最高司令官將越過人民武裝力量部部長,對總參謀部直接發布命令。

2005年1月,韓國的一份日報稱,其獲得了朝鮮的作戰計畫,該計畫詳細描述了戰時的動員程式。這份計畫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金正日簽名發布。一旦發布動員令,這份檔案可作為黨的檔案通過勞動黨的渠道傳達到平民百姓。這份計畫具有防禦性而非進攻性,其中飛彈部隊的主要職能是在最高司令部的指揮下對敵人的目標發動攻擊。總之,在朝鮮集中指揮體制下,對當地指揮官的授權程度是有限的,一旦戰爭中通信受到影響,將會給人民軍的作戰帶來影響。

飛彈系列

化城-5/6彈道飛彈

又稱飛毛腿飛彈B/C飛彈。

朝鮮“飛毛腿”C型彈道飛彈效果圖朝鮮“飛毛腿”C型彈道飛彈效果圖

1984年4月朝鮮在鹹鏡北道南部的化城郡進行了國產彈道飛彈的首次發射,美國情治單位按慣例以其發射場所在地的化城郡將其命名為原型“化城5”飛彈(Hwasong-5),飛彈長度約11.2米、直徑0.88米,基本是對R-17E飛彈的簡單複製。外界普遍認為化城5的生產數量很少,主要用於測試和訓練,積累研製及使用經驗。

1984年,基本型化城5飛彈共進行了6次試射,成敗參半。生產型化城5飛彈1985年才出現,對R-17E飛彈原始設計進行了一些小改進,如增加燃料,使用1噸彈頭時射程從280千米增加到320千米。1986年,化城5飛彈進入全速生產階段,美國情治單位認為其生產速度曾達到每月8~10枚。朝鮮持續改進後續生產的化城5飛彈,將原來仿製的捷聯慣導系統替換為自主研發的慣導系統,對9D21火箭發動機進行了改進,還嘗試研製了多種彈頭,如高爆彈頭、集束彈頭和生化武器彈頭。

1988年,朝鮮對飛彈進行改進,由於缺乏先進的彈道飛彈技術和研製經驗,朝鮮只是通過減輕彈頭質量和增加推進劑質量的方法來進行增程。1989年,美國情治單位分析認為新飛彈開始低速生產,並將其編號為化城6。

1990年,朝鮮對化城6飛彈進行了試射,並開始大規模生產。化城6飛彈在化城5基礎上加長了彈體以容納更多的推進劑,同時將彈頭質量減輕到770千克,改進的慣導系統還提高了攻擊精度。化城6飛彈射程達到了500~600千米,足以覆蓋韓國全境,加強了對韓國及駐韓美軍的威懾。

20世紀90年代,朝鮮經濟陷入困境,在裝備本國軍隊的同時,朝鮮還向伊朗、敘利亞蘇丹緬甸等國家出口了大批化城6飛彈以獲得外匯收入。西方情治單位從出口數量推測,截至1999年朝鮮製造的化城6飛彈數量可能接近1000枚。伊朗還引進了化城5、化城6飛彈技術,並實現國產化,分別被命名為流星1和流星2彈道飛彈。

蘆洞中程彈道飛彈

朝鮮閱兵中公開亮相的“勞動”飛彈朝鮮閱兵中公開亮相的“勞動”飛彈

蘆洞中程彈道飛彈,又稱勞動飛彈,是朝鮮獨立設計的第一種彈道飛彈。

在掌握了飛毛腿飛彈的仿製後,朝鮮進一步研製射程更遠的彈道飛彈,這就是蘆洞(Nodong)中程彈道飛彈蘆洞飛彈有跡可循的研製可以追尋到1988年,是由朝鮮工程師獨立設計的第一種彈道飛彈。港台媒體及國內一些媒體將蘆洞飛彈稱為“勞動”飛彈,估計這是由於不熟悉美國情治單位的命名規則,採用Nodong的直接音譯所導致。

與飛毛腿飛彈一樣,蘆洞飛彈也採用單級單液體發動機設計,但飛彈尺寸、發動機推力和發射重量更大。與多台發動機並聯或多級設計相比,這種簡單的放大設計實現難度較小,有利於縮短研發時間。蘆洞飛彈長度約16米、直徑約1.3米,總質量約16噸,彈頭質量1000千克時射程在1000~1300千米之間,從朝鮮發射可以覆蓋日本大部分領土。1990年,美國偵察衛星發現了發射架上蘆洞飛彈,不過根據對發射場照片的評估很可能發射失敗了。直到1993年5月,朝鮮才成功發射了蘆洞飛彈,據說這次試射邀請了伊朗官員參觀,飛彈向日本海方向發射,這很可能是一次高彈道試驗,因為試射的射程僅有500千米而不是1000千米以上的標準射程,縮短射程估計是出於避免外界關注施壓。

蘆洞飛彈試射成功後很快向伊朗轉讓技術,伊朗對其進行了國產化,並命名為流星3中程彈道飛彈,直至今日,流星3飛彈也是伊朗彈道飛彈部隊最主要的裝備之一。1994年朝鮮進一步進行了蘆洞飛彈的地面測試,1995年朝鮮人民軍正式開始部署蘆洞飛彈。蘆洞飛彈技術還轉讓給了巴基斯坦,成為巴基斯坦的高里2(Ghauri-2)飛彈。雖然朝鮮本身並沒有進行再多蘆洞飛彈的試驗,但伊朗和巴基斯坦的試射積累了大量試驗數據,為蘆洞飛彈的完善和改進奠定了基礎。2007年4月25日,在朝鮮人民軍建軍75周年閱兵式上,朝鮮展出了蘆洞飛彈,不過向外公布的錄像並沒有蘆洞飛彈的鏡頭,美國偵察衛星拍下了清晰的照片顯示載車為5軸運輸車,確認了蘆洞飛彈的登場。2010年10月10日,朝鮮勞動黨建黨65周年閱兵式上,蘆洞中程飛彈首次在飛彈方陣中向外公開,這暗示蘆洞飛彈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善並裝備了足夠的數量。

遠程飛彈

放大的蘆洞飛彈實現了1000千米以上的射程,增加推進劑和使用更輕彈頭還可將飛彈射程進一步增加到1500千米甚至更高,如果未來使用250千克級別的彈頭、換用更輕的鋁合金彈體可以將射程增加到2000千米,不過這基本達到了朝鮮單級飛彈設計水平的極限。要想達到更遠的射程,必須突破多級飛彈技術。

大浦洞1——首款多級彈道飛彈
“大浦洞-1” 彈道飛彈發射“大浦洞-1” 彈道飛彈發射
1998年8月31日,朝鮮宣布成功發射了“光明星1號”衛星,不過其他國家都沒有探測到這顆衛星。根據美國的觀測和事後分析,朝鮮火箭第一級落入日本海,第二級落入日本以東的太平洋,第一級和第二級燃燒和分離都很順利,此時火箭已經飛行了1646千米,但第三級發動機出現故障導致衛星未能入軌。這次發射飛越了日本列島上空,在日本媒體的刻意渲染下引起了不小恐慌,使日本公眾開始支持發展飛彈防禦系統。 美國情治單位認為朝鮮實際上是以衛星發射為理由測試新型彈道飛彈,並根據火箭發射地將其命名為“大浦洞1”(Taepodong-1/TD-1)飛彈。外界分析傾向認為大浦洞1飛彈是一種二級液體中程彈道,以蘆洞飛彈作為第一級彈體,以化城6飛彈作為第二級彈體的簡單拼裝。大浦洞1飛彈質量約23噸,可攜帶700千克彈頭達到2500千米左右的射程。大浦洞1飛彈並不先進,而且僅有一次發射,但卻是朝鮮多級飛彈的首次嘗試,在朝鮮彈道飛彈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浦洞2飛彈與銀河運載火箭
朝鮮“大浦洞-2”飛彈朝鮮“大浦洞-2”飛彈
2006年7月5日,朝鮮進行了大浦洞2飛彈的發射試驗,根據美國觀測發射後約40秒即偏離軌道失敗。朝鮮還在大浦洞2飛彈的基礎上研製了銀河(Unha)運載火箭,2009年4月5日,朝鮮使用銀河2號運載火箭發射光明星2號衛星,火箭發射後韓國、日本和美國的宙斯盾戰艦都進行了監測,日本本土和美國的遠程預警雷達還進行了全程跟蹤。從美國公布的彈道數據來看,銀河2號的彈道的確符合航天發射的特徵,不過此次發射仍然出現第三級發動機故障,在距離發射場3850千米外衛星墜落。根據銀河2號運載火箭發射的相關公開視頻和圖像,可以確認銀河2號運載火箭長度約31米直徑約2.2,起飛質量約為80~85噸。美國政府分析報告認為銀河2號火箭第一級箭體使用了4台並聯的蘆洞飛彈發動機,其起飛推力約100噸,第二級箭體的發動機為1台蘆洞飛彈發動機,第三級使用了小型固體發動機。 這樣的設計對於中國軍事愛好者來說實在過於熟悉,簡直就是長征1號運載火箭的翻版。不過按比例推算,銀河2號火箭的第一級長度可能比長征1號略短,同時長征1號的殼體、發動機、控制等各方面技術也要強於大浦洞2飛彈,這意味著大浦洞-2飛彈即使使用三級設計,射程和投擲能力也不會大幅度超過中國的東風4號遠程飛彈(長征1號運載火箭的前身,為兩級設計)。綜合判斷,二級版的大浦洞-2飛彈射程在3500~6000千米之間,射程企及美國夏威夷;三級版的大浦洞2飛彈射程有望達到10000千米,射程覆蓋美國阿拉斯加及部分西海岸地區。不過這僅是純彈道分析,考慮到防熱與控制系統的難度,朝鮮研製出實用的遠程和洲際飛彈還很遠。

舞水端中程彈道飛彈

朝鮮將飛毛腿飛彈放大為蘆洞飛彈,並進一步研製出大浦洞多級彈道飛彈,但基本飛彈技術仍然不高。冷戰結束後,朝鮮從某種途徑得到了蘇聯的R-27潛射彈道飛彈資料,以此發展出BM-25舞水端(Musudan)中程飛彈。舞水端飛彈在早期曾被賦予蘆洞B飛彈的編號,但直到2010年10月10日閱兵式上朝鮮正式展出飛彈時,外界仍然不知道飛彈的實際編號,只能繼續以地名舞水端命名。

蘇聯的R-27潛射彈道飛彈長度9.65米。而朝鮮將舞水端飛彈布置在6軸發射車上,根據周圍物體推算飛彈長度約12米,這可能是因為陸上發射的舞水端飛彈無需潛射飛彈那樣的浸入式發動機設計縮短長度,也可能是朝鮮根據自身技術水平更改設計,導致飛彈長度偏長。舞水端飛彈也為單級液體飛彈,但使用了四氧化二氮加偏二甲肼推進劑,發動機設計也更為先進,具有更高的比沖,此外飛彈殼體和彈頭防熱技術也比朝鮮的蘆洞飛彈有很大進步。舞水端飛彈尺寸比蘆洞飛彈小,採用運輸起豎發射三用車機動擁有更強的生存能力,先進的殼體、彈頭防熱技術提高了發射成功率,達到3000公里的射程使其部署在北部山區即可完成對日本的全境覆蓋。可以說,舞水端飛彈的裝備使得朝鮮對日本、駐日美軍基地的威懾能力可靠起來。

先進的舞水端飛彈也將成為朝鮮彈道飛彈發射的新基礎,這也是很多分析家認為銀河二號火箭的第二級是舞水端飛彈的重要原因。雖然美國政府沒有採信這一分析,但也認為大浦洞2/銀河2第二級未來可能改用舞水端飛彈來提高性能。目前外界沒有觀測到可信的舞水端飛彈試射記錄,不過舞水端飛彈已經出口到伊朗,伊朗發射衛星的“信使”火箭的第二級箭體的遊動發動機就很明顯的使用了R-27飛彈的遊動發動機,信使火箭的第二級發動機也採用了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推進劑,這同樣是R-27飛彈的技術。

朝鮮裝備的彈道飛彈

朝鮮雖然是一個小國,但自二戰後獨立以來一直儘量堅持獨立自主的國策,努力排除外國對其內政的影響,所以朝鮮很早就開展核武器彈道飛彈的研究。朝鮮的核武器研製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而彈道飛彈的研製也可以上溯到20世紀60年代,不過由於國力有限和技術基礎較差其發展進度並不快。
飛彈名稱 射程(公里) 彈頭重量(公斤) 服役時間
飛毛腿飛彈(前蘇聯) 300 1000 1981年
Hwasong-5彈道飛彈 300-340 1000 1986年
Hwasong-6彈道飛彈 500 700-800 1992年
Hwasong-7彈道飛彈 300 500 1994年
勞動彈道飛彈 800-1000 800-1000 1997年
大浦洞1號飛彈 1500-2000 700-1000 2000年
大浦洞2號飛彈 2000-3000 700-1000 2004年
KN-02彈道飛彈 100-120 未知 2007年
舞水端中程彈道飛彈 3000 500-700 未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