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彈道飛彈

勞動彈道飛彈

勞動彈道飛彈,是中程、具備公路機動能力、液體動力彈道飛彈,專為襲擊人口稠密區設計。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勞動”(Ro-dong)彈道飛彈

級別:中程彈道飛彈;

部署方式:公路機動部署

彈長:16.20米;

直徑:1.36米;

發射重量:16500千克;

有效載荷:單彈頭情況下為1200千克;

彈頭情況:800千克,高爆彈頭、化學彈頭、子母、核彈頭;

推進方式:單級液態;

射程:1300公里;

情況:服役中;

服役時間:1998年。

飛彈介紹

勞動彈道飛彈勞動彈道飛彈

勞動一號”彈道飛彈是中程、具備公路機動能力、液體動力彈道飛彈,專為襲擊人口稠密區設計。“勞動一號”是“飛毛腿C”的增大版。

“勞動一號”射程達到1300公里,可以將日本部分地區納入射程。對於現代飛彈來說,“勞動一號”的精確度非常低,在軍事衝突中毫無用處。但是,在襲擊像東京首爾這樣人口稠密的大都市,“勞動一號”的精確度已經足夠。“勞動一號”的精確有效負載不得而知,但是一個中當量的核彈頭可將其潛在殺傷力最大化。“勞動一號”具備公路機動能力,便於隱藏,使發射前期的攔截工作非常難。“勞動一號”的建造初衷可能是為了防止和韓國發生軍事衝突時第三方介入,將威脅提升至核武器水平。同時,“勞動一號”也可能是襲擊韓國城市、如首都首爾等的常規武器。

朝鮮很少透露其飛彈發展進程的信息,關於“勞動一號”的很多信息是從同巴基斯坦的“高里”和伊朗的“流星-3”比較後得來的。“勞動一號”的最遠射程為1300公里,最遠射程時的圓機率誤差為2公里。巴基斯坦和伊朗的飛彈是“勞動一號”的姐妹飛彈,據此推斷,“勞動一號”可裝載總重1200千克的分離式彈頭,彈頭可裝載800千克的高爆彈藥、化學彈藥、子母彈藥和中當量核彈頭。外界認為,“勞動一號”可從改裝後的俄羅斯運輸豎起發射車、改裝後的朝鮮履帶平台、卡車上發射。推測認為,“勞動一號”現在使用了慣性制導系統,很快將被改裝成朝鮮的全球定位系統。1990年,朝鮮開始核彈頭的研製工作,其中就包括專門為“勞動一號”研製的核彈頭,從朝鮮的表態可以推斷出,已經有2到5枚“勞動一號”已經被組裝完畢。

“勞動一號”的建造始於1980年代中期,1990年5月第一次試射,1994年開始服役,在地下工廠中建造。“勞動一號”已經被建造了數百個,供國內使用和出口。和朝鮮的很多飛彈項目一樣,“勞動一號”也是和伊朗、巴基斯坦同步進行的。有報導稱,伊朗從朝鮮進口了150枚“勞動一號”,但是雙方均否認此事。此外,埃及也曾想訂購“勞動一號”飛彈,美國在伊拉克的檢查員也稱,伊拉克曾經在1999年至2002年間和朝鮮商議購置“勞動一號”,另外,敘利亞也開始了同朝鮮的談判。

飛彈開發

勞動彈道飛彈勞動彈道飛彈

“勞動”飛彈之所以眾說紛紜,主要是因為其在十餘年的部署中只聞其名不見其形,而且其名稱和性能也有多種說法,有些媒體還將其稱為“蘆洞”(RO-DONG)。要了解這種飛彈的真實情況,還要從其發展說起。
“艱難”的自主嘗試朝鮮的彈道飛彈發展與其它飛彈新興國家一樣,都是從世界上擴散最廣的“飛毛腿”開始的,最明顯的就是“火星”系列。“火星”系列飛彈的名稱由於情報和翻譯的緣故非常混亂,朝鮮將仿製蘇聯“蛙”式和“飛毛腿”的系列飛彈稱為“火星”,而其朝鮮語發音“Hwasong”在中國被譯為“紅松”或“華城”等多種稱呼。目前在朝鮮服役的“火星”5和“火星”6是最新改進型,射程達到500~600千米,也就是此次閱兵在“勞動”飛彈方陣前面方陣的飛彈。其還被外界套用蘇聯的名稱稱為“飛毛腿”C。而在朝鮮研製“火星”6的同時,朝鮮還為形成射程遠端搭配,發展了“勞動”系列飛彈,也就是外界猜測的“飛毛腿”-D。這種飛彈旨在突破“火星”系列飛彈的總體設計,為更大射程飛彈的自主發展奠定基礎。

“勞動”飛彈的具體開發工作始於1988年,起先飛彈的設計和研發都是由朝鮮工程師獨立完成的。“勞動”的設計方案是採用液體推進劑,彈頭重量為800~l000千克,發射重量15.5噸,射程1000~1300千米,在最大射程情況下,飛彈的-圓機率偏差為2~4千米。之所以選擇這一射程為目標,是因為它可將日本東京覆蓋在內,其威懾意義不言而喻。但由於是初次開發,進展十分不順利。1990年5月,美國偵察衛星在朝鮮東北沿海的舞水端里試驗場首次發現了機動發射架上的“勞動”飛彈,但隨後的偵察照片顯示發射場有燃燒過的痕跡,西方猜測該飛彈可能在發射台上發生了爆炸。這說明“勞動”飛彈存在重大技術問題,而且由於試驗失敗,加之朝鮮此時遭遇經濟危機,使“勞動”飛彈的進一步發展受到資金困擾。此外,朝鮮國土面積狹小,不具備中程飛彈發射試驗的條件,而且朝鮮飛彈試驗的一舉一動都受到美國和韓日的嚴密監視,隨時可能招來制裁。這些因素都使“勞動”飛彈的進一步發展舉步維艱。

外界合作

勞動彈道飛彈勞動彈道飛彈

為了解決資金和技術問題,朝鮮開始適時轉變自主發展思路,另闢蹊徑,採用了與外界合作的方式:引進技術、共同投資、合作試驗、分享成果。首先,其與伊朗合作解決飛彈發展資金和試驗場地的問題。1992年12月初,朝鮮一個代表團訪問了伊朗,簽訂了一份軍事合作協定;伊朗向朝鮮提供5億美元財政支持,共同研究彈道飛彈。其次,朝鮮在獨立國協國家招募飛彈科研人員,特別是與俄羅斯馬卡耶夫設計局人員私下接觸,解決了飛彈燃料和彈頭再入等問題。1993年,日本媒體報導稱,從80年代中期開始,共有160名俄羅斯科學家先後幫助朝鮮發展彈道飛彈,並積極參與了“勞動”飛彈的研發過程。這使“勞動”飛彈以出乎外界意料的速度迅速進入試驗階段。1993年5月,朝鮮邀請伊朗官員在舞水端里觀看了飛彈演習,“勞動”飛彈成功進行了飛行試驗,但僅飛行了500千米,而不是估計的1000~1300千米。外界普遍認為這一是因為朝鮮國土狹小,沒有足夠的試驗場地,射程稍遠一些就會落到別國領土或飛越別國領空;二是初次試驗沒有足夠把握打到最大射程;三是擔心較大射程會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據稱,伊朗對試驗非常滿意,當場簽訂了。150枚採購契約。此後,雖然朝鮮很少試驗該型飛彈,但其從伊朗獲取了大量試驗數據,這為“勞動”進一步改進奠定了基礎。該飛彈很快就大批出口,為朝鮮繼續其飛彈研發換取了大批資金,並成為上個世紀末和本世紀初,朝鮮飛彈出口和西方制裁的主角。

第一枚“勞動”飛彈的部署時間是1995年2月,1997年初朝鮮完成了首批10枚飛彈的部署。“勞動”的首次公開露面是在朝鮮2007年4月25日紀念建軍75周年閱兵式上,這也是近15年裡朝鮮首次公開展示飛彈。當時朝鮮播出的閱兵電視節目經過了剪輯,只出現了KN-02和“火星”6兩種彈道飛彈,據稱美國衛星獲得了閱兵式上該型飛彈的影像。對外界隱瞞這種飛彈的影像估計是為了避免外界對其性能的分析和引發國際社會的指責。但當時猜測這種飛彈為射程更遠的“舞水端”,外國媒體拍到的偽裝衣下的飛彈照片顯示其實際是5軸載車的“勞動”,而更大的“舞水端”載車為6軸。2010年這次參閱的“勞動”飛彈是朝鮮第二次公開展示該型飛彈,這表明該飛彈技術已經成熟,並成為朝鮮的遠程打擊力量的主力。

性能分析

勞動彈道飛彈勞動彈道飛彈

雖然此次閱兵中朝鮮公開展示了“勞動”飛彈,但並沒有公布有關性能,因此有關這種飛彈的情況仍眾說紛紜。而我們從此次閱兵公布的有關照片可以對其性能做出大致分析。

飛彈射程遠,但精度不會太高按照國際通用分類,射程在1000~5000千米的飛彈被稱為中程飛彈,而“勞動”設計射程達到1000千米,因此是朝鮮第一種真正意義的中程飛彈,這也與其在此次閱兵方陣中的位置是一致的。在閱兵方陣中,“勞動”飛彈位於600千米射程“火星”與2000千米以上射程的“舞水端”飛彈之間。而從此次閱兵照片測算可以知道該飛彈的基本參數。發射車採用了蘇聯“飛毛腿”的MAZ-543底盤。其發射車車廂設計與“飛毛腿”和“火星”飛彈系統是一致的,因此駕駛艙的尺寸也是一致的:長2.2米,高1.65米,而艙門高1.2米。我們以此為標準在照片上對“勞動”飛彈進行量算可以得知,該飛彈總長約15米,直徑1.2米,彈體長12.5米,與外界猜測的約16米長度接近。彈體的體積大小與蘇聯的第一代潛射飛彈SS-N-5接近,因此其射程潛力也應與其接近。SS-N-5的射程可以達到1600千米,因此外界關於其1:300千米的射程估計是可信的。考慮到其可以改進推進劑和降低彈頭質量,因此其射程具備1800千米的潛力,伊朗的“流星”3的改進即證明了這一點。

雖然飛彈射程大幅提高,但由於朝鮮工業基礎薄弱,機械加工工藝不會太高,加之射程擴大後,彈頭再入速度加大而引起的振動,高溫燒蝕不均帶來的氣動外形變化等都會增大落點誤差,因此外界估計其圓機率偏差為2~4千米。這對於常規彈頭是不可接受的,對於中等當量的核武器也幾乎達到極限了。

機動能力強,但載車能力已近極限從閱兵影像可以看出,“勞動”載車為5軸底盤,載車尺寸約為:長15.8米,寬3.02米,不載彈車高333米。從形態看,其明顯是在“飛毛腿”飛彈載車上增加了一軸發展而來的。在外觀上發動機艙沒有太大變化,估計只對原發動機進行了一些改進,因此其公路行駛速度要低於“飛毛腿”系統的60千米/小時,轉彎半徑也要比“飛毛腿”系統的13.5米大,估計要達到15米左右,載重量估計從“飛毛腿”系統的45噸提高到55噸。

雖然“勞動”載車通過加長車體提高了載重能力,但從飛彈與車輛的適配情況看,飛彈長度幾乎與整車相同,載車能力已經達到極限,而且重心靠前,這在實際使用中對其越野能力有一定影響。例如,俄羅斯“白楊”M系統即是通過加長載車適應飛彈質量的增加,結果“白楊”M也存在重心前傾的問題,曾導致其在最初演習中發生傾覆。

自主水平高,但可靠性有待檢驗“勞動”飛彈雖然在後期引進了大量外部技術,但該飛彈最初的整體設計是由朝鮮工程技術人員完成的,總體上自主水平較高。總體上看,“勞動”沿襲了“飛毛腿”尾部4個彈翼的設計,彈體長度和彈徑都有所擴大,具備了裝載更多燃料的空間,使其射程可能增大,彈頭設計較為獨特,具備了中程飛彈的特徵。發動機則採用了一組4台從“飛毛腿”發動機改型而來的火箭發動機。該型號的研製,表明朝鮮已從早期的以單級”飛毛腿”為基礎的改進研製,向第二代自主飛彈技術研製邁出了重要一步。而且對“飛毛腿”MAZ-543底盤的改進,說明其已經消化掌握了重型載重車輛的設計與生產技術,已經可以實現整個系統的自主化設計與生產。

但應該看出,“勞動”雖然多次出口,發射試驗次數卻非常少,而且其中許多試驗是由伊朗等國做的,朝鮮雖然共享了飛彈試驗數據,但伊朗在試驗時對飛彈和發射保障系統都進行了自主化改造。朝鮮很少進行實射檢驗,而且自己的飛彈發射試驗失敗率較高,因此“勞動”系統的整體可靠性有待進一步觀察。

彈頭再入速度快,但對材料要求高從照片量算可以推測出,“勞動”飛彈彈頭長2.5米,直徑0.66米。細心的讀者可能注意到,“勞動”飛彈彈頭採用了獨特的錐-柱-裙式結構,即頭部為鈍錐形,彈頭體呈圓柱形,尾部為裙形,儀器艙為截錐形結構。這種結構設計可能源於俄羅斯馬卡耶夫設計局的R-27(北約代號SS-N-6),該設計局工程人員在幫助朝鮮開發“舞水端”飛彈過程中以R-27的彈頭設計參數,幫助朝鮮工程人員解決了中程飛彈彈頭再入的問題,並套用到“勞動”飛彈彈頭設計中。此次閱兵中“勞動”飛彈方隊後面的“舞水端”飛彈彈頭外形與“勞動”非常相似,估計同出一源。這種外形也與伊朗“流星”3飛彈非常相似。這種設計多見於早期的潛射飛彈,如蘇聯的R-27,中國的“巨浪”1,美國“北極星”及陸射的“大力神”、”民兵”1的MK-4、MK-5再入載具。這種外形再入大氣層的速度快,可提高命中精度,減少雷達有效反射截面。裙部設計則讓彈頭在再入時保持飛行穩定。

這種錐-柱-裙式結構雖然在保證飛彈較高再入速度和提高彈頭飛行穩定性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其仍存在熱防護問題。雖然鈍形錐頭可以把大量再入摩擦熱量帶走,但並未減輕對端頭部抗燒蝕的要求,隨著飛彈射程的增大,仍無法迴避耐燒蝕材料的使用。例如美國射程2200千米的“北極星”飛彈彈頭殼體即由玻璃鋼布纏繞而成,端頭則用二氧化矽帶與苯酚醛樹脂纏繞。印度由於無法解決中遠程飛彈彈頭耐燒蝕問題,而不得不採用降低彈頭再入速度的方式,降低了彈道準確性,大大增加了被攔截的機率。因此,朝鮮如果要繼續擴大飛彈射程,必須開發新型材料,不可能通過外形設計而投機取巧。

技術衍生

勞動彈道飛彈勞動彈道飛彈

“勞動”飛彈作為首型自主開發的較大型運載工具,為朝鮮換來了大量急需的外匯,並成為兩型運載火箭的基礎,在朝鮮飛彈和航天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伊朗“流星”3飛彈的技術原型西方媒體報導,1996年伊朗進口了12枚“勞動”飛彈,並以此為原型開始了“流星”3系列飛彈的開發。由於伊朗工業基礎水平高於朝鮮,因此其在。1998年7月即完成了採用朝鮮發動機的“流星”3的試驗,2000年完成全部自主部件組裝的“流星”3試驗。從伊朗展示的照片來看,“流星”3採用了商用底盤牽引式拖車,而非朝鮮的整體式底盤載車。雖然越野能力不如“勞動”,但伊朗國土不像朝鮮多山地,交通基礎設施也較朝鮮發達,因此這種縮小版載車不僅成本低,而且能滿足伊朗的需求。

2003年7月,伊朗“流星”3正式服役,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產體系。伊朗工程人員對“流星”3進行了本土適應性改進,並開發了新型的“流星”3B飛彈,其外部尺寸已經與“勞動”有較大差別,但其總體設計與外形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

朝鮮“銀河”系列運載火箭的基礎外界一直猜測,朝鮮“大浦洞”1(“銀河”1)飛彈實際就是“勞動”飛彈上接“飛毛腿”C而組合成的。在對1998年8月“銀河”1和2009年4月“銀河”2衛星發射的照片進行量算發現,“銀河”1第一級直徑1.24米,長15.5米;第二級直徑0.8米,長lO.3米。而“勞動”飛彈彈徑1.2米,長15.5米:“火星”6飛彈彈徑0.88米,長10.2米。兩者基本相符。

對“銀河”2火箭照片進行量算得知,“銀河”2第一級直徑2.4米,長16.8米。很早就有專家認為“銀河”2火箭採用了4枚“勞動”飛彈橫向捆綁方式。從外部尺寸來看,“勞動”飛彈彈徑1.25米,長15米。如果採用4枚捆綁,其直徑和長度與“銀河”2的數據基本相符,總長度的出入可能是由於量算誤差或火箭連線部分的冗餘造成的。捆綁後的4個火箭發動機很可能共同使用一個燃料箱。

部署與作戰運用

朝鮮“勞動”彈道飛彈是其最早的中程飛彈,可有效覆蓋鄰國對手,因此是朝鮮戰略威懾的中堅,在未來戰爭中將發揮重大作用。

作戰部署

朝鮮從1995年開始部署“勞動”飛彈後,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建立了較大規模的中程飛彈力量。2003年7月,韓國國防部發表《參與政府的國防政策》報告書稱,韓美雙方共確認朝鮮增加部署了一個營的“勞動”飛彈,這使其數量達到了大約100枚左右。以朝鮮採用的蘇聯戰略火箭兵飛彈旅編制,每個旅應裝備18枚飛彈,那這些飛彈足以編制6箇中程飛彈旅。從這個數字可以看出,“勞動”飛彈主要裝備常規彈頭,因為核彈頭飛彈無需裝備這么多,而且朝鮮也沒有這么多的核彈頭。就部署地而言,一般中程飛彈如果不是為了追求更大的火力覆蓋,通常會部署在國家腹地,以避免來自敵國的空中和地面打擊,因此“勞動”飛彈大部分陣地都部署在西北部的國土縱深內,與中朝邊境不會太遠。

作戰運用

2003年7月的韓國國防部報告還透露,朝鮮的“勞動”飛彈主要瞄準日本,且其射程達到l300多千米,幾乎覆蓋了日本全境。可見,朝鮮射程1300千米的“勞動”飛彈目標主要針對日本,射程600千米的“火星”主要針對韓國,3000千米以上的“舞水端”飛彈則主要針對美國關島等目標。而“勞動”在朝鮮整個遠程火力體系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對威懾周邊敵意國家起到了重要作用。

朝鮮裝備的彈道飛彈

朝鮮雖然是一個小國,但自二戰後獨立以來一直儘量堅持獨立自主的國策,努力排除外國對其內政的影響,所以朝鮮很早就開展核武器彈道飛彈的研究。朝鮮的核武器研製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而彈道飛彈的研製也可以上溯到20世紀60年代,不過由於國力有限和技術基礎較差其發展進度並不快。
飛彈名稱 射程(公里) 彈頭重量(公斤) 服役時間
飛毛腿飛彈(前蘇聯) 300 1000 1981年
Hwasong-5彈道飛彈 300-340 1000 1986年
Hwasong-6彈道飛彈 500 700-800 1992年
Hwasong-7彈道飛彈 300 500 1994年
勞動彈道飛彈 800-1000 800-1000 1997年
大浦洞1號飛彈 1500-2000 700-1000 2000年
大浦洞2號飛彈 2000-3000 700-1000 2004年
KN-02彈道飛彈 100-120 未知 2007年
舞水端中程彈道飛彈 3000 500-700 未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