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程飛彈

中程飛彈

中程彈道,即中程彈道飛彈(英語:intermediate-range ballistic missile,縮寫:IRBM)是將彈道飛彈依射程進行分類時的一個子類,彈道飛彈的一種。它的射程比短程彈道飛彈大,但是比遠程彈道飛彈小,不同的國家對中程彈道飛彈的射程有不同的定義,例如美國國防部的定義為射程在1000公里至3000公里之間的彈道飛彈,中國所說的的中程彈道飛彈包括了美國的中程彈道飛彈和遠程彈道飛彈。1967年5月26日,中國首次成功發射地對地中程飛彈。

簡介

中程飛彈 中程飛彈

中程飛彈,一般是指射程為1000~3000千米的飛彈。中程飛彈是發展遠射程飛彈和運載火箭的基礎。

根據蘇聯美國在1987年12月8日簽訂的《美蘇中導條約》,射程1000~5500千米的飛彈定義為中程飛彈,屬戰略飛彈,包括中程彈道飛彈和中程巡航飛彈,通常攜帶核彈頭(核戰鬥部),打擊戰略目標。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和蘇聯都重視發展這類飛彈,並於20世紀50年代中、末期裝備部隊。如美國的“雷神”、“丘比特”飛彈,“北極星”a-1、a-2飛彈;蘇聯的SS-3、SS-4、SS-n-5、SS-n-6Ⅰ飛彈等。這些地地、潛地中程彈道飛彈性能較差,大多數在20世紀70年代退役。

現役(截至2011年)的中程飛彈多為中程巡航飛彈,主要型號有:美國的“戰斧”BGM-109a、c、g,AGM-86a、b等。

中程彈道飛彈與短程彈道飛彈一起構成了戰區彈道飛彈(theatre ballistic missiles,TBM),目前(截至2012年4月)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針對戰區彈道飛彈都在積極研發戰區飛彈防禦系統(Theater Missile Defense System,縮寫:TMD)。

各國裝備

巴基斯坦

高里-1(1800公里) 
高里-2(2500公里) 
沙欣-2(3000-3500公里) 
哈塔夫IV沙欣1A型中程彈道飛彈(2500到3000公里,幾乎覆蓋印度全境)

朝鮮

哈塔夫IV沙欣1A型中程彈道飛彈 哈塔夫IV沙欣1A型中程彈道飛彈

勞動-1(1300公里) 
勞動-2(2000公里) 
大浦洞-1(2500公里) 

美國

“朱比特”飛彈(2410公里) 
“潘興”飛彈(1770公里) 

俄羅斯

R-5中程彈道飛彈(1200公里,北約代號SS-3“訟棍”) 
R-12中程彈道飛彈(2100公里,北約代號SS-4“涼鞋”) 

伊朗

流星-3(1300公里) 
流星-4(2200公里) 
Ghadr-110飛彈(2500至3000公里) 
阿術拉節中程彈道飛彈(2,000至2500公里) 
sajjil飛彈(2,000-2,500公里) 
黎明-3(2,000公里) 

以色列

傑里科-3中程彈道飛彈(1300公里) 

印度

烈火-5型中程彈道飛彈 烈火-5型中程彈道飛彈

烈火-2(2000到3000公里) 
烈火-3(2500到3500公里)
烈火-5型中程彈道飛彈(射程超過5000公里並可攜帶多枚核彈頭)

中國

東風-2中程彈道飛彈(1300公里) 
東風-21(1800至3000公里) 
東風-25(3200公里)

各國發展

中國發展

1967年5月26日,中國首次成功發射地對地中程飛彈。中國的地地彈道式飛彈技術從仿製蘇聯的P-2近程飛彈起步。這種代號1059的近程飛彈,後來被命名為“東風一號”。

1960年11月5日,第一枚東風一號近程地地飛彈一舉發射成功。

1964年,中國制定了“八年四彈”規劃,即從1965年到1972年完成從中近程到遠程4個地地飛彈型號的研製任務。

中國首次成功發射地對地中程飛彈 中國首次成功發射地對地中程飛彈

1965年決定對東風二號飛彈進行改進,增加20%的射程,用於載核子彈頭的“兩彈結合”試驗。經過改進設計的東風二號甲飛彈於1966年10月27日進行了運載核子彈的“兩彈結合”飛行試驗,飛彈騰空飛起,準確飛向落區並實現了核爆炸。

1965年,中國開始研製“東風三號”中程地地飛彈 。

1967年5月26日和6月10日兩次發射試驗取得成功。

1970年1月30日東風四號中遠程飛彈發射試驗圓滿成功。

1971年9月10日,東風五號洲際飛彈進行了科研性驗證飛行試驗,基本達到了檢驗飛彈設計方案和各系統適應性的目的。

飛彈分類導航

飛彈,是一種可以指定攻擊目標,甚或追蹤目標動向的飛行武器。
戰術飛彈戰略飛彈彈道飛彈核飛彈
飛彈防禦系統地對空飛彈反艦飛彈反坦克飛彈
巡航飛彈彈空對空飛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