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二號

東風二號

東風二號,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飛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誕生。從那一天起,中國航天在黨中央、國務院直接領導下,在各部門的通力配合下,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仿製近程飛彈到擁有完整的地地、地空、海防飛彈武器系統,從研製探空火箭到具備研製發射各種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能力。

簡介

(圖)東風二號東風二號

中國的航天技術從一片空白到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已成為我國綜合國力的體現,繁榮富強的象徵,興旺發達的縮影。

1964年6月29日,我國獨立研製的中近程飛彈“東風二號”的成功發射,揭開了我國飛彈火箭、衛星發展的序幕。從這一天起,火箭騰空,衛星飛馳。1970年4月24日,我國用自行研製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送往太空,動聽的《東方紅》樂曲在太空迴響。1980年5月18日,我國向南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1982年10月12日,從水下潛艇成功發射運載火箭;1984年4月8日,“東方紅二號”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發射並定點成功。

經歷

(圖)東風二號東風二號

科學試驗是無情的,有成功,也有失敗。

一枚被命名為“東風二號”的飛彈研製方案,早在蘇聯專家撤走後一個月便由錢學森提交給中央軍委。在他的領導下,中國年輕的火箭科學家,發憤圖強,臥薪嘗膽,把“生氣”變成“爭氣”,只用了一個月時間,便完成了總體設計方案。方案得到批准後,中國的火箭、飛彈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便投入到緊張的製造工作中去了。

1962年的春節前夕,由我國自己設計,自己製造的“東風 2 號”中近程飛彈試車成功。

“東風 2 號”飛彈於春節過後,裝上了西去的列車。錢學森與研製人員一起,緊隨其後出發了。

“東風 2 號”,披一身軍綠,巍然屹立在茫茫戈壁之中。“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八個醒目大字,昭示著我國科學家的信心和力量。當發射場控制室發出“十五分鐘準備”的號令時,按條令,所有應該呆在現場的人員,必須進入掩蔽部。然而,這時卻有許多科技人員因為過分激動,忘掉了隱蔽,偷偷地跑了出來。

開始倒計時。當計數器上閃現出“0”時,指揮員及時下達了“點火”的命令。

只見那顆綠色的飛彈,在烈焰中冉冉升空。

“成功了!”一種勝利感掠過許多人的心頭,他們就等著歡呼了。

然而,就在這時,飛彈突然脫離了直升的軌道,調頭向北飛。

剎那間,飛彈從高空墜落下來,掉在了離發射場六百米處,把沙灘砸了一個深深的大坑,接著便升騰起了一團蘑菇雲

為了這枚“爭氣彈”,在1年多的時間裡,他們不分晝夜地拚命乾。可是,這枚“爭氣彈”為什麼這么不爭氣呢?沉痛的心情縈繞著每一個人。在返回駐地的路上,一輛輛大轎車內,竟然沒有人說一句話。

慶賀宴會是早已準備好了。因為在人們心裡沒有失敗的準備。餐廳的飯桌上,已經擺好豐盛的菜餚、酒水和整齊的杯盞碗筷。但是,誰也沒有心思吃喝。

失敗的情緒籠罩著餐廳,籠罩在人們的心頭,這很可能嚴重影響今後的研製工作。

為了儘快地使人們從失敗的陰影中擺脫出來,重新鼓起大家的自信心,錢學森院長來到了人們當中。

錢學森心裡很清楚,這支火箭研製隊伍是憋著一肚子氣,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拚命乾出了這枚“東風 2 號”飛彈。人們急於求成,結果,欲速則不達;失敗又來得突然,事先,對失敗從精神上準備不足,所以,人們在感情上難以接受。然而,必須使大家懂得,科學是不講情面的,它決不會遷就人們的感情。現在要緊的不是哭鼻子、罵娘,而是冷靜下來,尋找失敗的原因,認真吸取教訓。

他面帶微笑,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面對滿面愁容的年輕的科技人員,依舊用他那幽默、詼諧的語言說道:

“同志們,就是不就是摔下來一個‘東風2號’嗎?今天它掉下來,明天我們將把它射上去,沒有什麼了不起的。當年,我在美國的時候,寫一篇很重要的論文,寫成的只有幾頁,可是我寫的底稿,卻裝滿一個柜子。到底失敗了多少次,我自己都數不清了。如果失敗了就哭鼻子,鬧情緒,恐怕就沒有後來的成功了。”

他邊說,邊挨桌勸大家用飯。

科學試驗嘛,如果每一次都保證成功,又何必試驗呢?那就製造出來直接拿去用好了。我說,我們不要怕失敗,失敗了,總結經驗教訓,再重來。經過挫折和失敗,會使我們長才幹,變得更加聰明。取得成功,對我們是鍛鍊,;遭受失敗,同樣可以使我們得到鍛鍊,而這種鍛鍊則更為重要,更為寶貴。”

一席話,把大家心頭的壓抑掀掉了,使人們的心雄洞開了,把這支隊伍的精神重新振奮起來了。於是,餐廳的氣氛漸漸活躍起來,慶賀酒變成的鼓勁酒、勉勵酒。傷心變成了談心宴,誓師宴。

錢學森在研製火箭飛彈的許多紛繁的環節中,只有成功的喜悅,但更多的則是失敗和挫折的困擾。但是,他從不灰心。他總是用自己堅強的信念與聰明才智點亮成功的燈盞。他那布滿血絲,顯得十分疲憊的雙眼,總是閃爍著進取的光芒,帶給助手們的是失敗後重新崛起的信念。

早在1943年,錢學森便在馮·卡門的指導下完成的美國第一枚軍用飛彈的設計工作。今天,錢學森是在為自己的祖國設計第一枚軍用飛彈。儘管失敗了,但他依舊成竹在胸。在他指揮下,科技工作人員在現場對飛彈的殘荷認真進行檢查、分析,並將所有的記錄和錄像資料,帶回北京,以便深入總結研究,找出失敗原因,為下一步設計研製提供更翔實的材料。

(圖)東風二號發射成功東風二號發射成功

但是,回到北京後發現集中討論很困難。當時,飛彈研究院工作地點分散。一院在南苑,三院在長辛店,而家屬宿舍大部分市內阜成路。

怎么辦?錢學森根據科技人員工作地點分散,宿舍比較集中的特點,想出一個“土”辦法,就是利用星期天的下午時間,將各個部位的負責人集中到他的家中,進行討論、分析一番,然後,再將各路專家集中起來,用較短的時間,解決新的技術方案問題。

於是,從那個時候起,錢學森家的會客室,就變成了他們的會議室。在一面牆壁上,掛一塊大黑板,看上去,又有點像是上課的教室。每逢星期天的下午,飛彈研製和實驗工作各部位的負責人,都準時聚集在這裡,從總體方案的設計,飛彈的穩定系統,各個系統之間的協調, 系統使用的情況,全彈測試複查情況,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認真分析,細細檢查。人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不好說明白的,便在黑板上用公式和圖畫表達。因此,每次討論完了,黑板上總要寫得密密麻麻。

經過較長時間的分析、討論,又經過關鍵部位的專題研究之後,錢學森認為條件成熟了,於是,舉行了一次由各路專家參加的大規模技術方案討論會。

討論會自始至終由錢學森主持。會議不僅人員多,層次高,而且發言相當熱烈,對於五院建院以來之鮮有。

此次討論會(連同在此之前在錢學森家中的小型討論會),歷時3個多月。專家們經過熱烈討論和冷靜分析,逐漸為“東風二號”試飛失敗原因,有了清醒的認識。

這次試飛失敗的慘痛教訓,使大家清楚地認識到,發射火箭是一項綜合性的尖端技術,應緊緊抓住全彈系統的每一個環節的質量,並經過充分的地面試驗,反覆證明全部系統的合格性,才允許進行飛行試驗。一句話,飛彈不能帶著疑點上天。

“飛彈不能帶著疑點上天”。這是錢學森從失敗中總結出來的深刻教訓,並成了我國此後三十多年以來火箭、飛彈、衛星事業勝利發展一條重要經驗。

錢學森歸納了大家的意見,決定重新審查修改設計方案。重新組織科研攻關,而後加強地面試驗工作,全面、徹底地解決“東風2號”試驗飛行失敗暴露出來的問題。

“當務之急是完善地面使用的設備。”錢學森在五院黨委常委會會議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五院黨委常委會會根據錢學森的意見,經過討論,作出決定:“立即動手,迅速建造全彈試車台,以確保中程飛彈的地面試驗。”

於是,這項技術複雜,工程浩大的設計、建造全彈地面試車台的重擔,又落在了錢學森的肩頭。

接到任務就拚命乾,這是錢學森對待工作的一貫作風。在他的指揮、參與下,一項大型工程數以千計的圖紙很快就出手了。

接著,是各種施工機械的轟鳴聲、運轉聲。施工大戰開始了。

錢學森深知這項工程,對於我國運載火箭系統的研製工作,關係重大。因為火箭、飛彈研製後期,必須首先進行地面大型試驗。這種地面試車設備,可以在接近飛行狀態條件下,考驗運載工具全系統工作的可靠性與協調性。可以將設計、生產中的問題暴露出來,及早加以改進和彌補。,避免在試驗飛行中發生事故。正因為如此,這項工程的每一個環節都不允許有任何閃失,都必須是高質量的全優工程。四百多個日夜,錢學森的身影時時閃現在工地上。他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緊緊盯住每一個關鍵環節不放,一步一個腳印,確保萬無一失。

1963年9月,全彈試車台工程終於完工了。這項工程包括二十二個系統,經嚴格驗收,全部合格。

1964年春天,改進型“東風 2 號”飛彈,在新落成的全彈試車台上進行試車,試車結果,令人滿意。

1964年5月4日這一天,錢學森與他的助手們一起,向國防科委主任聶榮臻元帥詳細匯報了改進型的“東風2號”的研製情況。

錢學森的匯報,從始至終嚴謹求實,不用“基本上”、“大體上”之類模稜兩可的字句。這使得聶帥非常滿意和讚賞。當錢學森匯報結束後,聶帥欣然說道:

“同志們辛苦了。你們在失敗面前不氣餒,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改進自己的工作。這種百折不撓、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很值得提倡的。‘東風2號’先搞地面試車有好處。飛行試驗如果出了問題,走的彎路就大了。你們吃一塹,長一智,嚴格按程式辦事,相信成功是會有把握的。我將立即報告中央,爭取早日在再次進行飛行試驗。預祝同志們成功!”

1964年9月中旬,改進型的“東風 2 號”再次登上了西去的專門列車,從北京出發,直抵茫茫大漠上的發射場。

也就從此時起,周總理以及許多將帥的目光,開始注視位於我國西部的重鎮——酒權。

1964年6月29日上午7時,改進型的“東風 2 號”中程飛彈第二次屹立在酒泉發射場的發射架上。

錢學森作為發射現場的最高技術負責人,親自測試了各個控制系統和各項儀表,表明性能良好。他這才回到指揮室,坐在張愛萍上將的身邊。他沒有說話,只是同張愛萍將軍交換了一個充滿信心的眼神。他們在等待發射時刻的到來。

“點火!”現場指揮員下達了點火命令。

隨著操作員準確而謹慎地掀動電鈕,只聽一聲轟鳴,“東風二號”飛彈拔地而起。它尾部噴吐著長長的火舌,扶搖而上,直刺藍天。瞬間,它傾斜了身軀,按照預定的軌道,向千里之外的荒漠飛去。

不多時,落區傳來報告“東風 2 號”精確命中目標!

“‘東風二號’地—地飛彈,於今晨7時05分發射,精確命中目標。一切都很順利,取得圓滿成功!”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這是中國火箭史上的一個新的轉折點。至此,中國航天技術的基礎已經牢固的建立起來了。它宣告了赫魯雪夫扼制我國國防尖端科學發展的企圖徹底破產。同時,也證明了毛澤東主席說得很準確,蘇聯撤走專家不是壞事,它加快我國尖端科技力量的迅速成長。

當勝利時,使人們沒有忘記兩年前的失敗,為此,聶帥感慨地說到:

“現在看得更清楚了。1962年10月未成功,的確不是壞事情。這個插曲很有意義。”

當然,諸多火箭專家也不會忘記,當他們因失敗而情緒消沉時,是他們的錢院長那一席意味深長的講話,使他們重新振作起來;兩年以來,又是錢院長與他們摸爬滾達在一起,攻關奪隘,克服重重困難,才取得了今天的勝利。

在成功面前,錢學森還是那副笑微微的樣子,他說道:

“如果說,兩年前我們還是小學生的話,現在至少是中學生了。短短兩年,大家努力提高到中學水平,不簡單。現在,美蘇都欺負我們,但是,我們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領導,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戰勝了很多困難,終於打破他們對尖端技術的壟斷,這是值得慶賀的一件大事情。”

捐贈

2009年4月2日上午10點16分,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等相關單位捐贈給青海原子城紀念館的東風二號甲飛彈彈體的捐贈儀式,在原子城紀念館舉行。選擇在10點16分舉行儀式,更是為了使大家銘記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核子彈成功爆炸那一激動人心的時刻。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金銀灘草原上,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試驗和生產基地——221基地。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工人、幹部奔紮根高原、艱苦創業、無私奉獻攻克了核子彈氫彈的尖端科學技術難關,研製生產出多種型號的戰略核武器並裝備部隊。該基地1995年正式退役,在此基礎上修建了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東風二號(DF-2)中程地地戰略飛彈 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中程地地戰略飛彈,1964年6月29日試射成功,1966年裝備部隊,現已全部退役。飛彈全長20.9米,彈徑1.65米,起飛重量29.8噸,採用一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最大射程1300公里、1500公里(東風-2A)。可攜帶1500公斤高爆彈頭,或1枚1290公斤的威力為2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東風-2A)。 

意義

將東風二號甲飛彈安置在原子城紀念館,使紀念館的主題更加鮮活,歷史的承載更加厚重,它將在今後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

據了解,除了東風二號甲飛彈彈體,此次還有多家單位向原子城紀念館捐贈了多台當年221基地使用過的實驗設備、儀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司令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裝備部特管部、中國人民解放軍96612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6916工廠,向青海原子城紀念館交接了東風二號甲飛彈彈體一枚。中國人民解放軍9616工廠捐贈了東風二號甲飛彈彈頭模型、高速攝影機等原221基地退役實驗設備、儀器123件。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捐贈了球體工具機、英文打字機、同步顯示器等原221基地退役實驗設備、儀器共65件。中國核工業集團總公司向青海原子城紀念館提供《東風巨響》紀錄片、部分《二二一廠廠史》和核工業發展等資料11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