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谷縣

景谷縣

景谷縣,即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西南部、思茅市中部偏西、橫斷山脈無量山西南段。總面積7550平方公里,下設132個村委會、1929個村民小組,60023戶農戶,總人口29萬。縣內居住著漢族、傣族、彝族等24種民族。2012年全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61.3億元。2014年10月7日21時49分,景谷縣發生了6.6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23.4度、東經100.5度,震源深度達到5.0公里。

基本信息

簡介

景谷縣 景谷縣

景谷縣,即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西南部、思茅市中部偏西、橫斷山脈無量山西南段,地理坐標為東經100°02′-101°07′、北緯22°49′-23°52′,總面積7550平方千米《簡冊》數據是7777平方千米),是雲南省面積第四大縣。

總人口30萬人(2004年)。

漢族傣族彝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民族,其中少數民族約占總人口46%。

縣人民政府駐威遠鎮。

郵編:666400。

代碼:530824。

區號:0879。

拼音:Jinggu Daizu Yizu Zizhixian

歷史沿革

景谷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曾在正興等鄉(鎮)發現新石器時代文物 ,證明三四千年前景谷這塊土地上就有人類生存。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建制始於西漢,景谷屬益州郡哀牢地。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唐(南詔)時,設威遠城,屬銀生節度(今景東)。

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立威遠州 ,屬威楚路(今楚雄)。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制威遠土知州,屬楚雄府。

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升為威遠府,直隸省承宣布政使司。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土歸流”後,設威遠廳,屬鎮沅府。

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威遠廳改屬普洱府。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改為威遠縣。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因縣名與四川省威遠縣相同,改威遠縣為景谷縣。

1949年6月景谷縣和平解放。

1949年6月6日成立景谷縣人民政府。

1985年6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屬思茅地區行政公署轄地。

1985年12月25日召開成立自治縣慶祝大會。

此後,每年12月25日為自治縣成立紀念日。

自然地理

景谷縣 景谷縣

位於雲南省西南部、思茅地區中部偏西,地處東經100°02′——101°07′、北緯22°49′——23°52′之間,總面積7550平方公里,轄鐘山、鳳山、景谷、邊江、半坡、勐班、碧安、益智8個鄉和威遠、永平、正興、民樂4個鎮。

地理

景谷縣地處橫斷山脈南端。境內群山縱橫交錯,河流穿插切割,山地谷壩鑲嵌其間;地勢由北向南傾斜,漸向東西兩翼擴展。最高海拔2920米,最底海拔600米。面積4000畝以上的壩子有23個,總面積72.72萬畝。其中永平壩面積23萬畝,是普洱市最大的平壩。

水文

瀾滄江系景谷縣與瀾滄縣和臨滄地區的雙江縣、臨滄縣的界河,境內幹流長119公里,其支流主要有威遠江小黑江勐戛河景谷河;河流累計總長1863.5公里,年平均徑流量47億立方米。

氣候

由於境內山高谷深,海拔差異大,立體氣候明顯,形成了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和暖溫帶5種氣候類型。年平均無霜期353天,氣候四季不分明,乾濕季明顯。年均降雨量1245毫米,雨季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至10月下旬,降雨量占全年的87%;11月至次年5月中旬為旱季,降雨量只占全年的13%。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氣溫13℃;最熱月為6月,月平均氣溫24℃;平均日較差13.3℃,平均年較差11.6℃。  

景谷古稱“勐臥”,傣語“勐”為地方、“臥”為井,意思為有鹽井的地方。是以傣族彝族為自治民族的多種民族聚居的自治縣,素有“林海明珠、杧果之鄉、佛教聖地”的 美稱。

人口民族

人口

下設132個村委會、1929個村民小組,60023戶農戶,總人口291700人,其中農業人口占88.1%,以傣族、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46.3%。縣內居住著漢族傣族彝族拉祜族哈尼族回族布朗族白族瑤族苗族滿族普米族壯族納西族佤族高山族京族基諾族傈僳族布依族土族侗族土家族怒族等24種民族,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8.64人。

民族

景谷縣景谷縣

民族歷史

景谷民族文化歷史悠久。從景谷縣正興鎮邊江鄉等地發現新石器時代出土的文物證明,遠在三、四千年前,景谷就有人類生存。隨著部落群居的消亡、奴隸制的建立,封建制的興起這一系列的社會發展,各族人民在征服自然,反抗反動統治,抵禦外侮等鬥爭中共同開拓前進,不斷發展著自己的民族文化。

、清以前,景谷絕大部分地區均為少數民族居住,處於封建領土經濟狀態。明、清的“改土歸流”,廢除了土司世襲制,各民族直接處於流官的統治之下,屯兵、屯田、移民等政策的施行,滲透到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使社會經濟逐漸融為一體。漢民族的大量遷入,帶來的先進文化、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使各民族在經濟文化上的交流日益頻繁。

民族文字

傣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彝族拉祜族哈尼族也都有自己的語言。各民族都流傳著豐富多彩的民間故事和傳說,還有敘事長詩、民間音樂、和民族舞蹈藝術。特別是傣族的傳統文學,都是用傣文記載下來珍存下來的。如反映善良勇敢的贊達貢瑪兄弟與邪惡勢力作鬥爭,最終除滅暴君的敘事長詩《三牙象》;敘述英雄海罕與俸改之間戰爭的英雄史詩《厘俸》等就是傑出的代表作。

民族信仰

景谷縣 潑水節

景谷各少數民族信仰神靈,原始宗教觀念影響甚深。傣族信仰小乘佛教,曾在景谷大地上修建了86座緬寺佛寺),緬寺里“啥滴”以上的僧侶,俗稱大佛爺。大佛爺懂得本民族文學,熟悉本民族的歷史文化,是一寺之主,是傣族文化的保留者和傳播者,受到傣族民眾的崇敬。歷史上,傣族人民的文化傳授,也是以緬寺為中心。傣族民眾的賧佛活動極為頻繁,每年除有固定的宗教節日外,還要到各地去朝仙。正興鎮帕莊河畔的勐乃仙人洞,就是一個歷史悠久、遠近聞名的朝仙聖地。

民族活動

每年傣歷的新年, 傣族的男女老少都要到勐乃仙人洞進行朝仙活動。 勐臥總佛寺內的塔包樹、樹包塔,是 傣族人民悠久文化傳統的標誌,塔身砂石浮雕共20餘層,上面刻有 唐僧取經、孔雀公主等民間傳說故事和傣族古代儀仗及各種飛禽走獸,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

景谷的彝族拉祜族哈尼族也都崇拜自然神靈,其主要活動是“祭竜”。每個少數民族的村寨都有“竜林”。除“竜林”外,還有“土主”、“山神”等,都要崇敬、祭祀。每逢節日,家家戶戶都要進行祭祀神靈活動。各少數民族的宗教活動,都有各具特色的歌舞參加。各民族的歌舞都與其生產生活緊密聯繫,從不同側面,直接或間接的反映人們在不同時期的生產生活、精神風貌、歷史故事。彝族的“開荒舞”、“撒種舞”,哈尼族的“簸米舞”、“編籬笆舞”,傣族的“白象舞”、“孔雀舞”。

而在景谷最為普及的歌舞,就是“跳笙”,每逢農閒、節假日、喜事,男女老少,拉起手、圍成圈,伴隨著各種民族樂器的節奏,歡快的跳起來。“跳笙”亦歌亦舞、有領有合、節奏鮮明、形式多變,跳起來氣氛相當熱烈,往往通宵達旦。而且,“跳笙”還是青年男女尋找如意伴侶的重要活動。景谷信息網首頁“美麗景谷”的“景谷民樂”就是“跳笙”的音樂和歌曲。

景谷傣族“牛撒撇”

在景谷縣 傣族地區,有一道傣家入用來宴請賓客的世傳名菜,稱之為“牛撒撇”。它的烹製方法比較特別,逢年過節或辦喜事時,要殺牛,把黃牛宰殺後,取出 脊肉用火把它烤黃,再切成細肉絲,拌以煮熟後的牛肚雜,放上 子、 花生香碎面等香料和佐科,再用煮沸後經過過濾的牛粉腸水或膽汁拌勻,即可食用。‘牛撒撇”最關鍵的配料就是那牛粉腸水。城裡人想吃“牛撒撇”沒有牛粉腸水,就用五加葉來替代攪拌,味道口感相似。“牛撒撇”的特點是細膩可口,香味淳正,色澤誘人,具有健胃、消燥熱、增食慾的功能,受人喜愛。

自然資

森林資源

景谷縣 火把節

森林資源是景谷最大的優勢資源,全縣林業用地874.9萬畝,占總面積的77.5%,人均擁有林業用地30畝,是全省人均的3倍,是全國人均的10倍;森林覆蓋率達74.7%,為全國森林覆蓋率的5倍多;活立木總蓄積量達5514.6萬立方米,人均擁有193立方米,是全人均的5倍,全國人均的23倍;林木年生長量達210.45萬立方米,其中:思茅松占88.7%;年木材消耗量為89.6萬立方米,林木年淨生長120.85萬立方米。

熱區資源

熱區資源是景谷的又一優勢資源,按劃分熱區的五個氣象學指標衡量,屬五個指標均達到標準的全省29個縣(市)之一,其中資源指數位居第二、效能指數位居第四、利用指數居第三,全縣共有熱區面積732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64.6%。地勢以山地高原為主,谷壩鑲嵌其中,山地高原盆地相間分布,總地勢由北向南傾斜,漸向東西兩翼擴展,最高海拔2920米,最低海拔600米;屬亞熱帶山原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為1354毫米、蒸發量為1916.4毫米、平均雨日數164.1天、平均氣溫20.1℃,≥10°的積溫為7360.9℃;年平均日照時數2065.3小時。

土地資源

由於境內山高谷深,海撥差異大,氣候呈明顯的垂直變化,從低海拔的峽谷地區到高寒山區,形成了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和暖溫帶五種氣候類型。全縣土地總面積11277565畝,人均占有量38.7畝,其中:耕地861660畝、林地8748760畝、荒山荒地304834畝、園地971724畝、水域156255畝、其他用地畝234332畝。縣內有大小壩子23個,總面積72萬畝,其中5萬畝以上的壩子有勐嘎壩、鐘山壩、民樂壩和勐班壩,地貌形態特徵可分為瀾滄江峽谷、中山丘陵盆地和侵蝕剝蝕中山山地,土壤從壩區河谷到山區半山區分布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棕壤棕壤紫色土沖積土水稻土等,以赤紅壤面積為最大,占可利用土地面積的60.6%,土壤的特點多為偏酸缺磷少氮鉀不足。

經濟

縣圍繞林業、熱區、能源、礦藏等優勢資源的開發利用,走“農業立本、工業富縣”之路,初步建立了支撐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以林化、林板、林紙為主的林產工業,以 水電、原 石油為主的能源工業,以建材、冶金為主的礦產工業,以制 、制 、制 、果品加工為主的食品工業體系。

2012年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1.3億元,比2011年增長13%,比年初確定目標高1個百分點;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25 億元,比2011年增長22.73%,比年初確定目標高4.7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4億元,比2011年增長25%,完成年初計畫的百分之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2 億元,比2011年增長17.5%,比年初確定目標高5.5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品價格總水平漲幅6.5%;農民人均純收入2254元,比2011年增長15%,比年初確定目標高7個百分點;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9400 元,比2011年增長12.1%,比年初確定目標高2.1個百分點;非公經濟達4263戶,實現增加值8.7億元,上繳稅金4901萬元。

林產工業

景谷縣 林業

已初步建立了以林化、林板、林紙為主的林產工業,縣內主要有利用亞行貸款投資18.5億元的雲景林紙股份有限公司、雲南首家林業上市公司雲南景谷林業股份有限公司兩家林業龍頭企業和地板條廠、削片廠、股份制林場等46林業生產企業,紙漿松香、板材的年生產能力分別達10萬噸、3萬噸和12萬立方米。

成立了森林公安分局、森林經濟民警大隊、森警中隊,實施了以分類經營、股份合作制、委託經營為重點的林業改革,先後被列為全省山區綜合開發、全國林業分類經營改革等試點縣,初步完成了6萬省級林業試驗示範項目,實施工了100萬畝紙材原料林基地、10萬畝松脂基地和戶均10畝速生林、10畝松脂林等基地建設,累計完成工程造林80萬畝、沼氣建設28620口,每2.1戶農戶擁有一口沼氣池,總投資約80億元上建年產30萬噸漿和50萬噸的林漿紙一體化建設項目已簽訂投資協定。

2003年全縣林業總產值達到6736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8.7%。林業成為輻射面最廣、帶動作用最強的支柱產業。  

礦藏產業

我縣已發現20餘種礦藏資源,礦產地30餘處。景谷炭儲量豐富,僅回煌煤礦儲量達700萬噸;景谷還是雲南的第一個石油生產縣,儲量達1200萬噸以上,天然氣儲量達3億立方米;岩鹽礦儲量達30億噸,景谷民樂鄉境內斑銅礦儲量達200萬金屬噸,半坡鄉凹凸棒土儲量達1500萬噸。此外,景谷還有品質優良、儲量豐富的石膏、硝土、矽石花崗石、金、銀、、鋅等礦產資源。圍繞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已建立以原煤、石油為主的能源工業,以建材、冶金為主的礦產工業。有回煌煤礦、泰裕建築建材有限公司、鳳崗鹽礦、民樂銅礦、石油公司等54戶礦產資源開發企業,水泥原煤食鹽、重油的年生產為50萬噸、10萬噸、3萬噸、5000噸、1000噸有年產30萬噸的泰裕建築建材有限公司、年產9萬噸的回煌煤礦、年產3萬噸食鹽的鳳崗鹽礦、年產1000噸重油的煉油廠等企業。

電力產業

境內有瀾滄江威遠江小黑江等大小河流94條,累計總長1863.54千米,河流平均徑流深592毫米,年平均徑流總量為47億立方米,擁有水資源總量67.2億立方米,人均占有2.3萬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達76萬千瓦,可開發利用13萬千瓦。縣內共有鳳山鄉平寨磨礦、邊江鄉平江村芒俄、正興鎮勐乃、正興鎮鐵廠村、正興鎮帕莊河、鐘山鄉南景村換樂、鐘山鄉南景村等伴、景谷鄉文聯村等8處出露地熱溫泉,其中鹽水泉4個、硫磺泉2個、淡水泉2個,出水處24處,總流量137.2公升/秒,平均水溫41℃。圍繞水能資源的開發,已建立景谷河零、一、二、三梯級電站和多箇中小水電站,水電裝機容量2.4萬千瓦,年發電量22000萬千瓦.小時。雲南路橋股份有限公司獨資開發的威遠江水電站總投資4.6億元,裝機容量7.2萬千瓦,2006年將建成發電。此外,縣內小黑江、南板河、通達河等可開發10萬千瓦。

食品加工業

圍繞熱區資源的開發利用,我縣已建立日處理甘蔗2000噸的永平糖廠和1500鐘山糖廠兩條食糖生產線,甘蔗種植面積10.7萬畝,年產食糖4.9萬噸,農民年均獲得經濟收入6500萬元;茶葉種植面積5.1萬畝,年產茶葉3萬擔,產值2000萬元,茶葉加工企業25個,主要茶葉品牌有文宮毫峰、文富白毫、景谷大白茶等。

旅遊業

2012年共接待遊客52.18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87億元。

社會

縣內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標,境內公路里程達3906公里;市政基礎設施建不斷改善,小城鎮建設得到較快發展;科技對農業、經濟的貢獻率分別達49%和47%,實現了“兩基”和“普實”教育目標,人均受教育年限達6.7年,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在5‰以下,廣播電視的覆蓋率達到89%和96%。

文化

2012年共送戲下鄉83場,觀眾達9.6萬人次;農村電影放映1310場,觀眾36.4萬餘人次;圖書館綜合閱覽室借閱人次達8694人次,電子閱覽室接待讀者15786人次。老年藝術團到各鄉鎮巡迴演出21場次,鄉鎮文藝團體共演出36場次。

參加第四屆文化旅遊藝術節比賽,榮獲一個一等獎,一個二等獎,四個三等獎的好成績。截止2012年末,已經完成了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137個村(居)民委員會的農家書屋工程建設。印發《景谷》36期,共3.6萬份。

教育

截止到2012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有各級各類學校95所,在校生41915人,其中普通中學12247人,職業中學506人,國小22984人,幼稚園6178人。在編教職工2632人,其中普通中學專任教師799人,職業中學專任教師52人,國小專任教師1383人,幼稚園專任教師232人。學齡兒童淨入學率達到99.55%,國中學齡人口淨入學率達75.4%。2012年,免除教科書資金354萬元,共發放各類助學金2110萬元。2012年聯考取得優異成績,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參加考試796人,綜合上線率98.38%,一本上線人數居全市10縣(區)一中第3位。

榮譽

通過全縣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縣先後榮獲“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廣播電視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省甲級衛生縣城”、“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等榮譽稱號。

景點介紹

帕莊河自然保護區

景谷縣帕莊河自然保護區
帕莊河自然保護區位於 正興鎮帕莊河帶,距縣城60餘公里,離普洱約50公里的地方,是一個 歷史悠久的 傣族乘佛教朝仙聖地,也是一個風景優美的 岩溶地貌風景區。景區緊鄰彌寧公路,交通方便,河水自東向西流入小黑江。

風景區現探明共有30餘個洞穴,分布在方圓約24平方公里內,行程了一個風景獨特的天然溶洞群。其中似椿樹洞、天仙洞、良心洞、花仙洞和大仙洞等最為著名。花仙洞洞底出現了積水,高低不平,一條條高約一二十厘米的石龍橫臥豎擺,形成縱橫的溝渠和一層層山鄉梯田。真是“洞中田園”。

仙人洞位於海拔1800多米的大山上。據佛經《丟混》記載,此洞是佛祖釋迦牟尼雲遊時路過這一帶居住過的地方。人們便把這稱為“仙人洞”,至此,每年都有大批的國內外信徒前來朝仙祈拜。仙人洞上下左右還散步著大大小小的十餘個洞,天仙洞位於仙人洞的左下方十餘公尺處,地勢十分險峻,洞內迭岩起伏,幽深奇幻,瑰麗多姿。

道教聖地大石寺

景谷縣 大石寺
在氣勢雄偉的雲嶺 無量山余脈南端,有一座山巒疊翠,異峰突起的山峰,像一把鋒利的寶劍直刺雲天。峰頂懸岩巨石之上,聳立著一座驚心動魄、凌雲星辰的道教寺觀。這就是數百年來,遠近聞名而風光奇麗的景谷 大石寺。大石寺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景谷鄉文山村海孜文筆山頂 懸崖之上, 海拔2300米,岩高坡陡,有陝西華山之險;石寺凌雲,有廈門鼓浪嶼日光岩之奇。

歷代騷人墨客,登臨觀賞,刻石題詞,讚嘆這不可多得的天工奇觀。大石寺包括三皇宮、天生寺、祖孫殿、楊四將軍廟、玉皇閣等五個宮廟殿閣,此外還有摸子洞、積米洞、一洞天、鵲橋石等奇景。三皇宮又稱太陽殿,建在巨石西側的懸岩平頂上,巨石凌空,高約40餘米,寬約20餘米。洞內有浮雕青龍入雲和白龍出山。

出天生寺沿巨石山道而上,便可看到"盤鏇風景"四個大字。過了一洞天,便到鵲橋石,古人在巨石上刻"鵲橋石"三字,下端刻石題詞曰:"鵲橋由仙架  雲梯任爾登",題詞刻於鹹豐七年(1857)。1988年11月,景谷縣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威遠江自然保護區

景谷縣威遠江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內有威遠江穿過,江兩岸是綠色的森林,靠江邊的是莽莽蒼蒼的熱帶雨林。1996年投資38萬元修建的景區管理所就座落在青山碧水之間,遊人可以在此小憩後再向保護區腹地 老虎山瞭望台前進。登上這個建造在海拔1340米高,很像古時用來觀察敵情的烽火塔的瞭望台,舉目遠眺,頓時感到心曠神怡。 在威遠江自然保護區內,你還可以領略到全世界面積最大、保護最完整的 龍血樹野生群落的風姿。據專家鑑定,該區的龍血樹為高棉 葉劍龍血樹,是活血、化瘀、止血、補血的昂貴藥材。這裡有山,四季長春,;綠蔭如蓋,生命不止;這裡有水,永不停息;這裡有百蟲蠕動魚躍鳥飛,這裡有珍禽異獸,追逐嬉戲。

風景這邊獨好,當你置身於這優美的生態環境中時,就會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因為兒會為你歌唱,花兒會為你吐露芬芳,參天古樹會帶你直上雲端,讓你駕白雲遊覽在威遠江上,美景會盡收眼底。

芒玉峽谷

芒玉峽谷位於景谷縣城西北方向的 鐘山鄉聯合村境內,距縣城18公里,從縣城乘車30分鐘左右可到達,是人們觀光旅遊,拍攝影視作品和風光的好去處。芒玉峽谷以谷深林幽,山勢峻峭,景點密布,四季變幻為主要特點。 芒玉峽谷屬無量山系,其範圍有1225公頃,峽穀穀長6公里,白 主峰芒玉大尖山位於峽谷東側, 海拔1492米,峽谷兩岸群山含翠,懸崖陡壁上長滿了櫟木、青松、雜書生花, 啼鳥鳴,懸泉飛瀑長流不息。

谷底奔涌著萬年澗水,遊人還可見到河岸兩側及河中石頭上無數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石窩石坑,有的狀若奔馬,有的形式鏡台,當然更多的酷似女人的玉門,玉門內蓄著一池春水,將溢未溢,含情脈脈,春波蕩漾。芒玉峽谷也因此得名。芒玉者,傣語,女人的生殖器官也。

看了神女晾紗,山勢雖陡,但使人感到足下生風,不覺走了200多米,突見一尊 佛兀立在半山坡上,石佛面帶微笑,一臉慈祥,他的側面有兩株蒼 護佑,取名為“蒼松護佛”走進了看,這尊石佛頭上的石紋為圓圈狀,酷似寺廟裡 釋迦牟尼的頭像,信佛的遊客到了這裡,雙手合掌,祈求平安通達。無線風光險峰,過了蒼松護佛,就到了山主峰。

遷糥佛寺

遷糯佛寺位於景谷縣永平鎮 遷糯村大寨社,距縣城70公里,永碧公路17公里處,這座佛寺建於乾隆戊戌年(1778)年,復修於清道光七年,(1928年)至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為雲南最大的 傣族 小乘佛教寺院之一,寺廟為大理工匠所建,展現了明末清初的建築風格,同時結合了傣家的房屋式樣,顯得古樸、典雅,是難得的古建築群。被雲南省列入重點保護單位佛寺占地3960平方米,整個建築群由山門、戒堂、僧房、伙房等組成。佛寺正門是一座十分精美的重檐牌坊,上面的木雕和透雕,顯得粗細生動,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

遷糯佛寺,歷經劫難,土匪作亂,蝥賊猖狂,有不信教的人多次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是他們都不能,都說是有佛祖的保佑。傳說有一個作惡多端的惡樂飄在附近一帶吃人害人,興風作浪,後來被佛祖收伏,改惡從善,皈依了佛教,他就在這個佛寺住過。

勐臥總佛寺

景谷縣 樹包塔 塔包樹

景谷縣有兩座遠近聞名的佛塔,它位於縣城南一華里處的大寨勐臥總佛寺前,始建於清順治元年(1644-1661年)間,至今有360年歷史,系勐臥傣族世襲土司刀漢臣所建。左邊塔頂上有一株菩提樹,高約25米,枝葉茂盛,樹與塔繞得嚴嚴實實,樹與塔融為一體,巨大的樹冠像一把大傘,籠罩在塔頂上,這座塔被當地的傣族民眾稱之為“梅臥廣勐”,意為“樹包塔”。

右塔頂上也有一株 菩提樹,樹高約20米。由於樹冠小,還生於塔中,根須尚未從塔里伸出,行程塔把樹緊緊包住的狀況。傣族把它稱之為“廣勐臥梅”意為“塔包樹”。兩座塔造型結構相似,均系高基座砂石浮雕佛塔,塔身共有16台,中層為仰復蓮座。

塔包樹和樹包塔,被人們譽為滇西南奇觀,中華塔林一絕,是景谷的無價之寶,被列為雲南省重點文物。居住在縣內的傣家人和版納、臨滄一帶的信教民眾常到這裡丹佛念經,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到這裡來觀光旅遊的人愈來愈多,尤其是泰國日本緬甸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和澳台地區的遊客,他們對這神奇的佛塔讚嘆不絕,流連忘返,他們在這裡頂禮膜拜,祈求平安。

文人墨客寫詩道:大鼠裹塔塔藏形,塔心生樹樹參天。君游勐臥先游此,塔樹各繞一百圈。

永平雷光佛跡寺

景谷縣雷光佛跡寺
光佛跡寺坐落在永平鎮 芒臘村芒景社北部2公里的萊貫罕山上,海拔1400多米,前面有雪白如練的大疊水岩 瀑布,後有鬱鬱蔥蔥的參天古樹。相傳釋迦牟尼曾到此傳教,在石板上留下第四個巨型腳印,遂成為上座部佛教朝覲聖地。

雷光佛跡寺歷史悠久,傳這是佛祖安排留守保護仙跡的衛士。這位佛爺即在此開發朝仙聖地,讓人們來朝拜,瞻仰佛祖仙跡。以後便形成了一年一次的“朝仙節”。

雷光佛跡寺是景谷自然和人文景觀有機結合的一處勝境,1988年11月16日被列為縣級文明保護單位。永平雷光佛跡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比較豐富,既有歷史傳說,又有佛寺古建築群。其特點是:四面青山碧綠,水豐氣爽,四個大佛腳印顯目,佛寺富麗堂皇,是傣族朝仙聖地,且地勢高並開闊,這些特點概括了此地豐富的文化內涵。

芒朵佛跡園

芒朵佛跡園景區是一個集民族宗教文化,傣族民俗文化,園林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旅遊景區。景區位於威遠江下游雲景林紙廠對面,南面右下是芒哈,北面距縣城10公里,仙跡所在地是公榔村芒朵社,占地1665畝,東至威遠江西岸,南至那木河,西、北與鍾碧公路相連。威遠江和那木河把景區圍繞成半島形狀。景內廟宇莊重肅穆,近千年的17棵菩提樹,形成了蔚為壯觀的古菩提樹群,另有老芒果樹群、黑心樹群、竹林群,赤日炎炎的盛夏,步入其中頓時生涼,傣族寨子芒洪籠罩在樹林竹海之中,仿佛仙境。

土特產

景谷縣大白茶生餅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的松香產量居全省第一。特產象牙芒果、秧塔白茶、大香糯,被譽為“芒果之鄉”。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下屬的碧安鄉特產“碧安大山茶”。

地震災害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發生6.6級地震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發生6.6級地震

2014年10月7日21時49分,雲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發生6.6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23.4度、東經100.5度,震源深度5.0公里。經初步判定,此次地震為重大地震災害,中國地震局決定啟動Ⅱ級應急回響。昆明等地震感強烈,昆明市民明顯感覺到震感,一些燈搖晃。

截至2014年10月8日4時,據普洱市民政局和臨滄市民政局報告,地震造成兩地共1人死亡,324人受傷,部分房屋倒損。具體情況正在進一步統計中。

地震發生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高度重視,立即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迅速核實災情,全力以赴組織搶險救援和傷員救治。

地震發生後,十四集團軍立即啟動救災預導,已出動1250名官兵緊急趕赴災區。

截至8日19時,抗震救災部隊經過晝夜奮戰,共搭建帳篷710頂,搜排危房1114戶,巡診救治民眾451人次,搬運物資220噸,疏散轉移民眾3160人。

雲南省景谷縣地震災區訊息,該地區2014年12月6日凌晨發生5.8級地震,造成7人受傷;6日傍晚再次發生5.9級地震,又造成1人死亡、8人受傷。雲南省啟動抗震救災三級回響。據景谷縣政府初步統計,截至6日20時,景谷全縣10個鄉(鎮)、137個村(居)委會、1955個村(居)小組30.9萬人不同程度受災。

永平、益智等鄉(鎮)部分村民小組民房牆體倒塌;全縣交通、農田水利、電力等不同程度受損;國道、省道及縣鄉公路等重點交通道路出現陡坡滾石、路基塌方、橋樑受損,部分村組道路損毀較為嚴重。地震災區交通、通信、供電、供水等基本暢通。

雲南行政區劃(1)

桂林山水甲天下雲南美景人人夸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