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沙村

新沙村位於廣州市番禺大崗鎮,原屬一區蚝下鄉,1953年劃歸靈山。耕地面積6579畝,農業主種水稻、甘蔗、香蕉,土特產有蝦春。

基本信息

1、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大崗鎮新沙村

新沙村位於廣州市番禺大崗鎮。舊名新沙朗,清光緒年間圍墾建村。原屬一區蚝下鄉,1953年劃歸靈山。地處鎮之東南部,隊與高沙村相連線壤外,東、南、西三面均為馬克瀝與蕉門水道所包圍,東面隔海為魚窩頭鎮之細瀝、萬洲等村。轄上、下橫欄涌、四頃新圍、西圍仔、朗口下新圍、沙尾新圍、宙字涌口及海心沙等自然村。耕地面積6579畝,農業主種水稻、甘蔗、香(大)蕉。現有人口3442人,村民小組21個,村委駐新沙朗涌。土特產有蝦春。

2、廣東省中山市黃圃鎮新沙村

新沙村位於中山市石歧區北20.6公里,黃圃鎮政府東南1.7公里,南三公路貫穿全村,與鎮區僅一河之隔,是一個城鄉結合的自然村,村下轄4個自然村,十九個村民小組,土地面積4800畝,住戶1171戶,現有戶籍人口4477人,外來人口730人,大專、本科或以上學歷約75人,村內設有國小,共6個年級,12個班,學生450人。村內現有衛生站1個,幼稚園1間,市場1個,黃圃車站、奧城花園、雷泰電器等19個大型企業項目均已落戶新沙。200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230多萬元,比去年增長20多萬元,同比增長10%。我村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動村民購買農村合作醫療,2010年該村參保合作醫療人數達4000人, 參保率超90%。
舞獅的習俗在黃圃歷史悠久,是一項深受黃圃人民民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逢年過節、慶典盛事,到處鑼鼓喧天,群獅起舞,熱鬧非凡,成為鎮的一道亮麗的景觀。為了更好地傳承這項舞獅運動,新沙國小在05年已經成立了醒獅隊。醒獅隊成立四年多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取得了優異的成績,2005年獲廣東省傳統醒獅錦標賽一等獎;2006年獲廣東省傳統醒獅錦標賽第一名。2007年和2008年也分別獲得了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績.
在文化和村集體取得喜人的成績同時,我村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最佳化資源,整合平台,建設一個大型的廢舊金屬交易市場,該交易為廣東最大型的廢舊金屬交易市場,據統計該交易市場共有300多家進駐,帶動1000多人就業,每年為村民帶來大筆的財富。。

3、廣東省珠海市斗門縣白蕉鎮新沙村

白蕉鎮新沙村地處斗門與中山交界處,粵西沿海和江珠高速貫穿而過,村內河網縱橫交錯,村民依傍“一河兩岸”而居,是典型的沙田水鄉。全村總耕地面積4000畝,人口2323人,村民以水產養殖為主,養殖面積達到3500畝。近年來,新沙村黨支部充分發揮地緣優勢,抓住機遇,盤活資源,發展特色農業,在帶領民眾奔康致富的道路上勇擔重責, 2007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3億元,集體純收入534萬元,農民人均收入9505元,使新沙村從一條名不見經傳的水鄉農村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億元村。
新沙村遠離城區,上世紀末村民仍保持著農耕小作的生活,住的是低矮的磚瓦房茅屋,種的是一畝三分的水稻,養的是幾隻雞鴨家禽,一年四季過著緊巴巴的餬口日子。隨著周邊地區的高速發展,奔康致富的大環境使新沙村的班子躁動不安,貧窮落後的現實使村民對加快發展、改善生活產生了強烈願望。
2000年,為了尋找新沙村的發展出路,村黨支部帶領黨員、村民代表輾轉中山、江門、順德等地參觀學習,開闊眼界。通過資源比較,地緣比較,大家一致認為新沙的發展條件並不比中山等地農村差,應發揮河網交錯的水鄉資源,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村黨支部綜合大家的意見後,提出了“發展水產養殖主體產業,盤活資源壯大集體經濟”的發展思路,得到了全村黨員民眾的一致支持 。

4、雲南省昆明市尋甸縣柯渡鎮新沙村

該行政村隸屬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柯渡鎮,地處柯渡鎮南邊,距柯渡鎮政府所在地8公里。東鄰可郎,南鄰猴街 西鄰甸尾 ,北鄰木核。轄沙莊、白牡丹、新村、落溏等7 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633戶,有鄉村人口2560人,其中農業人口2560人,勞動力107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897人。 全村國土面積12.46平方公里,海拔 1856米,年平均氣溫14℃,年降水量681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烤菸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807.7畝,人均耕地0.7 畝,林地11,071.35 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91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2010.9元。該村不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

中山行政區劃百科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連廣州,毗鄰港澳。下轄1個國家級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5個街道辦事處,18個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