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首先,“大空軍”=“擁有大飛機的空軍”、“總體規模大、各類機種編制齊全的空軍”是錯誤的。大飛機只是戰略空軍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世界上擁有軍用大飛機(國際指標為起飛總重超過100噸、載重30-40噸、最大載重航程3000-4000公里)有十幾個,但有能力獨立製造的只有美、俄、歐盟(主要是西歐)三家。據不完全統計,美國軍用大飛機數量已超過1300架,俄羅斯為410餘架,歐盟國家大致擁有300多架,而中國、印度、伊朗、日本等少數國家也各自擁有20-40架不等的軍用大飛機,以為進口或擁有幾架大飛機就搖身一變成了大空軍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按照國際標準,戰略空軍概念指“空天一體、攻防兼備、信息火力一體,能夠以空制空、以空制海、以空制地,全面參與各種作戰形式,能實施遠程反應的空軍”按照此標準衡量,恐怕只有美俄法三家可以出線了。相對於上述公認三家外,以色列也可以算是準“戰略空軍”,雖然規模小,但其優越的表現和前衛的理念成為世界軍界重點矚目的對象之一。
“戰略空軍”的概念最早起源於二戰時期美國發起針對德日的大規模戰略轟炸。起初的概念指“擁有戰略轟炸機部隊”的空軍,後來又增編了空基洲際飛彈部隊。現在所說的“戰略空軍”已從最初的戰略轟炸機部隊發展為一個由多機種組成的全球空中打擊力量。全球空中打擊力量不止包括“進攻性”機種,也包括“支援型”機種。除戰略轟炸機外,預警機、運輸機、加油機等戰略支援機種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員。而且隨著多兵種聯合作戰的發展,“支援型”機種所占的比例不斷提升,近年來美國發動的幾場局部戰爭中已經占到軍機總規模的50%-60%。“支援型”機種占軍機總規模的比例也成為衡量大空軍的重要指標之一。
中國現狀
根據以上標準衡量,中國距離大空軍的標準還相去甚遠。作戰理論和編制體制差距暫且不論,以下幾個指標均不理想。
一、戰略轟炸力量

目前中國僅有120架左右轟6系列亞音速中程戰略轟炸機,總體技術水平已經是戰後第一代(50-60年代)老掉牙水平了。基本型最大載彈量僅9噸,只能運載常規航空炸彈和核彈。由於機載設備和導航設施較差,飛行要看天氣,轟炸要靠目視,不能做到全天候作戰。約6000公里的航程,作戰半徑2600公里,但沒有空中加油能力。這種聊勝於無的初級水平直到上世紀90年代仍然是中國遠程打擊力量的主角。雖然69年批量生產以來多次改進,已經發展到轟6-H。但總體改進水平有限,勉強算是準三代水平,未來改進空間不大。

(1)座艙“數位化”、“玻璃化”、搭載兼容多種精確制導武器
根據B-52中期改進(AMI)計畫、首先集中於航空電子的控制與顯示、分系統控制與使用以及導航模式可用性與精度等方面。然後繼續航空電子與B-52武器設備的綜合試驗,包括重力武器(炸彈和榴彈)、聯合直接攻擊彈藥、常規的空射巡航彈、聯合空對地防區外飛彈和核炸彈和核飛彈。
中國轟6h調整了主儀錶板和輔助儀錶板,更符合人機功效原理;增加了慣性導航系統、GPS定位系統、導航信息處理機;換裝了領航儀和航向聯繫盒。實現了慣性導航、GPS導航和都卜勒導航等三種導航分系統的“三位一體”,還可與轟炸瞄準系統交聯,實施自動瞄準轟炸。同時可以搭載鷹擊-63反艦飛彈、紅鳥巡航飛彈等精確制導防區外發射武器。
(2)改進機體材料、延長使用壽命
通過採用多種複合材料、替換老化機體關鍵部分,B-52H的壽命號稱延長了40年。中國轟6H由於採用了三維電腦無紙化設計,採用先進的複合材料是必然的。
(3)彈艙設計“常規化”採用多種掛載方式提高實際載彈量。
過去戰略轟炸機的設計主要基於核彈設計。而當前發展戰略轟炸機作用的戰場無疑是多元化的常規戰場,針對現有彈艙的剩餘空間,B-52能夠在彈艙的通用戰略武器鏇轉發射器上攜帶32枚小直徑炸彈。通過這種改進可以從事近距空中支援的任務,在彈艙中增加常規靈巧炸彈可以提高支持國家安全任務的能力。這一點非常值得中國借鑑。
總體而言,中國延續了美國的B-52H路線。繼續改進轟6系列。自研和購買新型號都不現實,也不可行。目前美俄都在走改進現有型號的路線。新型戰略轟炸機(很可能是無人轟炸機)尚處於概念研發階段。在未來可預見的10-20年內,B-52、圖95等老面孔仍然是當家花旦。現在投入全力研製新型號緩不應急。巨額的研製費用和漫長的研

與單純依靠先進的蘇-30MK、轟7系列戰鬥轟炸機相比,轟6H還有一些不可替代的因素和理由。首先,轟6系列維護費用低,但可以在低技術戰爭和常規任務中繼續發揮作用,效費比很高。比如轟炸黃河浮冰、轟炸塔利班陣地這樣的任務用B2或蘇30MK恐怕太奢侈了吧。另外轟7系列和蘇-30MK沒有內部彈艙,只能外掛飛彈,適合於精確打擊,不適合戰場大面積轟炸,並且不能掛載重型巡航飛彈。而轟六本來就設計有彈艙,可以載9噸航彈進行面轟炸!而且中國的航母殺手-重型巡航飛彈-只有轟六能掛載,使得轟六成為海上大型目標的致命殺手! 用“轟6H+蘇30MK、轟7系列”搭配可以實現點-線-面三者結合,實現全天候轟炸,戰略轟炸機和戰鬥轟炸機二者缺一不可。2001年美國推翻塔利班,B-52攜帶常規炸彈轟炸塔利班陣地的場景仍歷歷在目。老型號未必是落後的型號,這在戰爭規律中已經多次得到證實。
二、戰略支援力量

如預警機進口以色列“費爾康”流產後,又通過購買A-50U和自研“空警2000”。目前共4架。預警方式從機械掃描雷達過渡到相控陣雷達。可以隨時對美國空軍在太平洋關島的作戰行動做出反應。並可與蘇-30MKK的協同作戰,將大大增加三代戰鬥機的防空作戰半徑。在發展"戰略型"預警機的同時,中國高度重視發展"中等作戰半徑"的預警機。裝備英國霸王機載雷達的中國運八AEW預警機應運而生,完全可以協助水面艦艇編隊對敵水面目標實施攻擊,並為反艦飛彈提供目標指示。“空警2000”+運八AEW已經實現了高低搭配。
加油機和運輸機也用同樣手法,通過進口伊爾-76系列改裝。運輸機型號為伊爾76MD、(34架)加油機型號為伊爾78。(4架)目前單純依賴進口。但這筆05年簽訂的契約目前遭遇了延遲交貨的問題。供應契約問題已經成為影響中俄軍售的重要問題。平心而論,出現這種問題的根源是俄羅斯軍工體制轉型困難所造成的。由於蘇聯時期軍

伊爾76事件使中國驚醒,印度進口航母俄方滿天要價的教訓表明。在事關國家安全、不可或缺的戰略武器層面,必須自己研製掌握獨立智慧財產權。不信神,不信鬼,只信自己胳膊腿。也就是說,傾其國力也要發展大飛機。有了大飛機,各種戰略支援機型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而當前各國研製大飛機如火如荼,中國決不能等待,大飛機是一通百通,和戰略轟炸機的單一功能是兩碼事。目前中國航空工業已經正式啟動了大飛機項目,無論先民後軍還是先軍後民,無論軍事因素還是政治、經濟因素,先搞出來再說。
總體而言,中國目前大飛機發展戰略是以支線飛機為重點,適時啟動大飛機的研製,重視發展通用飛機、民用直升機和轉包生產,初步實現民用飛機產業化。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先民後軍路線。但願十一五期間中國大飛機能有所成就,擺脫外國控制。
中國大飛機發展情況

2007年3月12日正在北京參加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介紹,中國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ARJ-21支線飛機將於2009年底投入運營,這必將為中國設計製造大飛機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持和市場行銷經驗。“如果國家能在今年立項,各項工作進展順利,預計到2020年前,中國自己研製的大型飛機將飛上藍天,實現中國人民的又一強國之夢。”
大飛機一般是指起飛總重超過100噸的運輸類飛機,包括軍用、民用大型運輸機,也包括150座以上的幹線客機。研製大型飛機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世紀之初作出的一個重大戰略決策,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個標誌性工程。大型飛機工程已被列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和“十一五”規劃綱要。溫家寶總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說,大型飛機設計與製造、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16項重大專項已陸續啟動。
大飛機研製需要高精尖的技術、雄厚的資金和較長的時間。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歐洲四國和俄羅斯具有製造大飛機的能力,而占領國際市場的只有美國的波音和歐洲的空客。
全國人大代表、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李方勇說,中國有較完備的航空工業體系,從飛機主機、航空發動機到航空機載設備,都有完整的研發和製造基地,研發能力僅次於美、歐、俄。目前中國已是波音和空客的重要部件供應商。
自從中國傳出要造大飛機的訊息後,某些西方媒體無端猜測中國大飛機首先將具有軍事用途,理由是過去大型飛機的發展歷程都是“先軍後民”。不論該論調是否經得起考驗,至少反映出軍用大飛機在航空領域的突出地位。就世界範圍而言,裝備軍用大飛機的國家相對較多,但它同航空母艦、核武器一樣是軍事技術領域的“皇冠寶石”,迄今為止沒有幾個國家能夠獨立生產。對致力於建設戰略空軍的國家而言,獲得並保持軍用大飛機的研發生產體系是相當關鍵的指標。
沒有軍用大飛機,就沒有戰略空軍

國家基礎工業的“集體考試”

就技術而言,軍用大型飛機涉及空氣動力學、材料科學、機械製造、通訊導航等40大類、200多個技術單元的難題,製造一架軍用大飛機,等於是對一個國家基礎工業的“集體考試”。軍用大飛機的內部空間設計也很講究,以戰略運輸機為例,它的運載能力主要表現在其貨艙的淨空間尺寸上,而非最大運載重量上。像歐洲聯合研製的A400M大型軍用運輸機的最大載重量不如俄羅斯、烏克蘭聯合設計的安-70運輸機,但其粗大的機身與合理的內部空間能裝下多得多的武器裝備,這正說明良好的設計對軍用大飛機的重要性。
另外,軍用大飛機製造業還必須有足夠穩定的市場需求,才能保證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產業鏈不至於流失。美國空軍機動司令部每年多達120億美元的訂單保證了洛·馬公司喬治亞州工廠、波音公司西雅圖工廠的戰略運輸機生產線始終不斷,這也是美國在大型軍用飛機製造方面保持絕對優勢的重要因素。
美國、歐洲及獨立國協能造軍用大飛機

中國空軍發展思路

有文章指出,中國正在發展有限的進攻型空中力量能力,作為對周邊鄰國和美軍在太平洋行動的威懾。中國無意貫徹戰略空軍的指導思想,而是要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進攻型空中力量”,即運用傳統的戰術平台來開展對中國周邊的戰略行動。
中國進攻型空中力量發展的歷史
中國空軍歷史上的某些事件致使其現代進攻型能力明顯落後於其它世界強國。進攻型空中力量建設原本不符合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20世紀60年代中蘇分裂又導致蘇聯撤除其軍事援助,使中國無法獲取新技術和發展攻勢空戰思路,從而妨礙了中國戰略空中力量的發展。
在80和90年代,即在修改一系列作戰準則之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了抗衡技術上更先進的敵人,希望能從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中得到指引。這種思想就是通過使用大量以低技術武器武裝起來的軍隊,用數量而不是人員素質和武器質量來戰勝敵人。在這種戰爭中,軍隊以及準軍事力量將和人民一道進行傳統戰和游擊戰,使敵軍疲於應接,然後正規軍實施各個擊破,伺機攻擊和消滅孤立的敵軍小股部隊。

一個希望有效使用戰略空中力量的國家需要技術先進的飛機,需要指揮、控制、情報、偵察和預警系統,並要進行大量的飛行員訓練,但這些都和人民戰爭的低技術本質相悖。人民解放軍克敵制勝用的是低技術武器,而不是諸如戰略轟炸機這樣的高技術系統。因此,毛澤東時代的空軍獲得的是韓戰時期的“蘇”式戰術飛機,而沒有發展用於遠程攻勢任務的現代武器系統。蘇聯向中國提供的飛機和訓練等軍事援助,在初期幫助剛剛組建的中國空軍具備了戰鬥能力,但是中國對蘇聯的依賴限制了中國自行研製飛機和本國軍事思想的發展。蘇聯對中國空軍的援助始於韓戰,直到60年代的中蘇交惡。這種物質援助的中斷和蘇聯顧問的撤離,留給中國的是落伍的空軍和有限的現代化資源。中國空軍用中國仿製的飛機補充並且取代蘇聯提供的飛機。整個70年代,中國空軍裝備的飛機機種包括中國仿製的米格一17“壁畫”(J一5)和米格一19“農夫”(殲6)截擊機,以及圖一16“獾”(轟一6)中程轟炸機。直到現在仍有很多轟一6在服役。

中國對進攻型空中力量的追求獲取新裝備

中國空軍裝備現代化計畫的另一個組成部分是獲得空中加油平台。中國空軍認為,延伸其戰鬥機群的飛行半徑,對於執行超出中國周邊地區的行動至關重要。中國空軍機群主要由殲一8和殲一7戰鬥機組成,航程能達到可能發生衝突的地區,例如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但是如果沒有空中加油,這些戰機將無法游弋,也無法對敵機作戰。由於海外前進基地太少,也限制了中國空軍執行遠程攻擊的能力。美國能從遍布全球的戰略空軍基地發起行動,但是中國跟美國不一樣,中國在大陸以外沒有任何一個主要的空軍基地。沒有空中加油,中國就無法執行有效的攻擊,更遑論充分保衛其所稱的領空範圍。
為了解決空中加油能力的需要,中國在90年代把幾架轟一6改裝成加油機,並在2005年從俄羅斯訂購了8架伊爾一78空中加油機。雖然中國的空中加油能力得到改善,但是其空中加油能力在軍事行動環境中的有效性仍然值得懷疑。和美國空軍585架的空中加油機群相比,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現有的加油機數目僅為很小一部分。中國飛行員的空中加油經驗也很有限。雖然中國早在大約20年前就獲得了空中加油機,但是直到2005年才實現了海上空中加油。此外,由於中國戰鬥機大部分都不具備空中受油能力,中國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技術升級才能彌補這一不足。
改善指揮和控制

中國空軍或可通過獲取現代武器裝備來實現技術提升,但要改變c2思想和做法則需要時間。從傳統上看,中國軍方沒有授權給下級軍官的做法,這種情形的結果是C2高度集中,總是由高級軍官制定戰術決策。因此,中國空軍運用新的空中C2平台的意圖還不明朗。典型的對比是,在大多數其它國家的C2ISR平台上,下級和中級軍官是空戰的管理者,而中國空軍是由高級軍官在指揮塔中指揮。為在進攻作戰中有效地部署空中C2ISR技術,中國空軍必須首先改變其指揮方式,授權給下級軍官,而這可能是中國軍事領導人所不願做的。
加強訓練

中國還增加了聯合與協同訓練,以提高和外國軍隊在海外聯合行動的能力。中國2002年的協調聯合行動計畫中加大了中國空軍的聯合訓練。未來的軍事行動可能會包括更多的聯合行動,也就是說,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其它組成部分主要是海軍航空兵,將協助中國空軍執行攻勢作戰。中俄2005年軍事演習強調了中國空軍的精準攻擊能力,動用了空中加油機、轟炸機、戰術飛機和空降部隊。2006年中國和塔吉克斯坦軍方舉行的一次演習展示了中國的遠程空運能力。這兩次演習都顯示了中國努力改善進攻能力的企圖,同時也暴露了現有能力對中國影響周邊國家的局限性。
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進攻型空中力量

中國採購多功能戰鬥機和預警飛機,以及缺乏遠程戰略轟炸機的事實,迫使外界猜測中國軍方領導人如何界定進攻型空中力量。中國進攻型空中力量似乎是將戰術平台與戰術及戰略指導思想結合而成,亦即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進攻型空中力量。這一指導思想是用戰術上的多功能戰鬥機來攻擊傳統的戰略目標,包括C2系統、工業設施和首腦藏身之所。此外,它們還執行戰術任務,包括近距空中支援和空中優勢作戰。
中國發展進攻型空中力量的性質表明,中國把其面臨的潛在威脅局限於周邊國家,目前並不謀求將其空中力量投送到該地區之外。雖然性質如此,中國將會繼續空軍的現代化,假以時日,勢將發展成一支具有全球投送能力的空軍。
美國的反應

限制軍事技術轉讓

開展有限接觸

美軍與中國的近期交往中尤以美中海軍之間的接觸為主。美國海軍成功主導了最近中美接觸的努力,其原因在於,從傳統上說,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總由海軍上將擔任,而且美軍在這一地區的軍事行動有相當一部分由海軍承擔。發展美中海軍之間的關係雖然重要,但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現代化過程中,海軍和空軍的現代化是中國並重優先的考慮。鑒於中國強調加強空軍,在與中國軍方的接觸中,美國空軍應發揮與海軍同等的作用。美中空軍之間的互動,應當避免暴露美軍在軍力投送、C3ISR運作等方面的能力,空軍應當把重點放在專業交流和發展促進美中對區域人道及安全問題做出協同反應的能力方面。
做好軍事準備
中國公開謀求避免使用進攻型軍事力量,但出奇制勝始終是中國作戰思維中的一根支柱。因此,美國軍方必須時刻準備對中國採取的任何進攻型行動做出反應。美國空軍目前向中國東南方向1800英里以外的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部署了B-1、B-2和B-52轟炸機,這些轟炸機以及在日本、韓國和夏威夷的其它美軍轟炸機是對中國進攻型行動的強有力威懾。
相關圖片
![]() | ![]() |
![]() | ![]() |
![]() | ![]() |
相關報導
香港《成報》和鳳凰衛視的特別報導引述中國軍方的訊息,對中國戰略空軍的誕生內幕進行了詳細的報導。這兩家與中國政府和軍方高層關係相當密切的香港平面和電視傳媒報導說,在剛剛舉行過的中國空軍黨代表大會上,各參會的代表們通過了一項重要的決議,對中國空軍的戰略定位作出三項結論,這就是“空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家空軍;要建立空天一體、攻防兼備、資訊火力一體的現代空軍;空軍應與陸海軍並立,在以空制空、以空制地、以空制海的各種作戰形式中全面參與,能在全空疆作戰、能實施遠端反應的戰略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