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T細胞淋巴瘤

成人T細胞淋巴瘤

T細胞淋巴瘤鼻型主要發生在結外,以形態多樣為其特徵。腫瘤常有嗜血管性,多伴有血管破壞和壞死。該瘤之所以稱為NK/T而不是NK細胞淋巴瘤,是因為雖然大多數病例似乎是NK細胞腫瘤(EBV+,CD56+),但少數病例具有EBV+,CD56-的細胞毒性T細胞表型。“鼻型”這一修飾詞是要注意一個事實;鼻腔是最常見的原發部位。但是同樣的腫瘤也可見於其它結外器官。“T細胞淋巴瘤”可以作為發生在鼻部病例的同義詞。

成人T細胞淋巴瘤成人T細胞淋巴瘤

症狀體徵

成人T細胞淋巴瘤成人T細胞淋巴瘤
本病男性較多見,平均發病年齡為52歲,多在40歲後發病,大致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型。急性型起病急,發展快,病程短,預後差,淺表淋巴結常腫大。33.3%~49%患者可出現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兩類皮損。前者常全身播散,表現為丘疹、結節、腫瘤或紅皮病。後者常表現為魚鱗病樣、紅斑、丘疹、水皰、瘀點或瘀斑等。常見肝大,因骨質溶解而產生的骨痛和高鈣血症也較常見。67.6%患者外周血中白細胞增多,常大於10×109/L,甚至可達100×109/L,並可出現不典型細胞。這種細胞的胞核明顯多形、扭曲,類似Sézary細胞;免疫表型CD4、CD3和CD9陽性,CD8陰性,表現為輔助性T細胞表型,CD25(IL-2R)陽性。患者血清HTLV-1抗體陽性。慢性型的特點為患者外周血中見1%~20%奇形怪狀或分葉的不典型細胞,淋巴結腫大,極少皮膚損害,可持續多年或轉變成急性T細胞性淋巴瘤/白血病。

病理生理

成人T細胞淋巴瘤成人T細胞淋巴瘤
此瘤的特點為,細胞浸潤局限於皮下組織而極少侵犯真皮深部。低倍鏡下,瘤細胞浸潤於脂肪細胞之間,呈花邊樣方式,常見脂肪壞死和核碎裂而更加類似脂膜炎。瘤細胞多形,核大,形態不規則,染色質緻密。在較大損害中,脂肪壞死可廣泛。脂肪壞死常導致組織細胞反應,包括多核巨細胞或肉芽腫。更常見者,巨噬細胞單個散布於瘤細胞之間,與瘤細胞相混合,常吞噬紅細胞、中性粒細胞、血小板或核碎片。有時部分區域可見出血。雖可見血管浸潤,但不見血管中心性侵襲或破壞。瘤細胞表現為非MF、Sézary綜合徵之外周T細胞淋巴瘤的不同類型。最近Marzano等報告瘤細胞呈多葉核形表達CD30。早期瘤細胞僅略不典型,胞核常深染和略不規則。

免疫組化示,瘤細胞表達CD45、CD2、CD3和CD45RO,也報告CD5-或CD7-;多數CD4+、TCRδ—1+/-,少數CD8+;也有報告CD8+、CD3+、CD4-;在約半數病例中CD30+。不表達B細胞相關抗原。

基因重排56%病例(5/9)皮膚損害中檢測出TCR基因重排,其中5例、2例和1例分別採用識別TCRβ、TCRγ和TCRδ探針。另1例在復發時骨髓標本中示TCRβ基因重排。未檢測出免疫球蛋白重或輕鏈基因重排。

臨床表現

成人T細胞淋巴瘤成人T細胞淋巴瘤
T細胞淋巴瘤男性多見,男女比約為2~4:1。發病年齡低於其他NHL,中位年齡約44歲。最常見的症狀為鼻塞,局部病變廣泛受侵時,出現眼球突出、面部腫脹、硬齶穿孔、顱神經麻痹、惡臭和發熱等症狀和體徵。腫瘤常局限於鼻腔及其鄰近結構,鄰近器官或結構受侵以同側上頜竇最常見,其他依次為同側篩竇、鼻咽、局部皮膚、硬齶、軟齶、眼球和口咽[1,3,4]。42%的患者多部位侵犯。

在亞洲,67%~84%的患者為臨床IE或IIE期,腫瘤常局限於鼻腔或直接侵犯鄰近結構或組織,而較少有區域淋巴結或遠處轉移[Chim2004,LiCC2004,Li1998]。相反,韋氏環NHL多存在區域淋巴結轉移,僅有15%局限於韋氏環,85%有區域淋巴結或遠處轉移[9]。鼻腔NHL在診斷時多伴有遠處轉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李曄雄等[1]在1998年報導了175例鼻腔NHL,IE期占76%,IIE期16%,III/IV期僅占8%,頸部淋巴結受侵和遠處結外器官轉移少見。診斷時,頸淋巴結受侵以頜下淋巴結最常見,其次為中上頸淋巴結,這和鼻腔淋巴引流途徑相符合。遠處轉移以皮膚最常見,和T淋巴細胞歸巢現象有關。III-IV期病程進展快,對化療抗拒,預後極差。

診斷檢查

成人T細胞淋巴瘤成人T細胞淋巴瘤
此瘤的診斷主要靠活組織病理檢查。最有助於診斷的特點為:結合細胞不典型和病變的結構方式。常需數次活組織檢查,在隨後標本中瘤細胞不典型性變得較明顯時即可確診。需與下列疾病鑑別:

①組織細胞吞噬性脂膜炎:1980年首先報告,現多認為與此瘤為同一疾病;

②良性反應性脂膜炎(包括結節性紅斑、硬紅斑):無不典型淋巴樣細胞;

③原發性CD30+大細胞淋巴瘤:患者雙峰年齡分布,高峰為20~30歲和60~70歲,皮膚結節較淺,呈紅或紫色,可破潰,偶或自行消退。常累及淋巴結,細胞浸潤常集中於真皮,而累及皮下組織較不明顯。瘤細胞主要為大淋巴細胞,有些為多核,胞核往往排列成環狀,核仁常明顯,胞質豐富;

多形T細胞淋巴瘤,中等大和大細胞型:見於老年人,不伴噬血細胞綜合徵。瘤細胞主要在真皮。胞核明顯不規則、深染,有不同程度明顯的核仁,胞質常透明或淡染;

⑤血管中心性免疫增殖性損害:此概念由Jaffe1985年提出,包括鼻部和鼻型自然殺傷細胞(NK/T)T細胞淋巴瘤(NNK/TL)、淋巴瘤樣肉芽腫病等,病變特徵為血管中心性和破壞性不典型淋巴樣細胞浸潤,常見廣泛壞死和核碎裂。NNK/TL與EB病毒(EBV)相關。NK/TL不典型細胞無克隆性TCR基因重排,CD56+,而本病的瘤細胞示克隆性TCR基因重排,與EBV無關。

治療方案

成人T細胞淋巴瘤成人T細胞淋巴瘤
根據臨床分期和病人全身情況而定。

一、化學治療
慢淋細胞絕大多數處於休止期(Go期),很少細胞處於增值周期,因此以用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為佳。一般1期病人無需治療,定期複查即可。2及3期病人應予化療治療。最常用的藥物為苯丁酸氮芥,劑量6—10mg/d口服。1—2周后減量至2—6mg/d。美洲檢查血象,調整藥物劑量,以防骨髓過分抑制。一般用腰2—3周后開始顯效,2—4個月時療效較明顯。維持半年可停藥,復發後在用藥,有效率約50%,完全緩解率約15%—25%。對3期病人用苯丁酸氮芥合併尼松(10—20mg),療效較單用苯丁酸氮芥為好,環磷醯胺(50—100mg/d)口服,療效與苯丁酸氮芥相似。化療後病人大多症狀減輕,淋巴結和脾縮小,白細胞數下降,但血和鬼祟中淋巴細胞比值仍高,血清γ球蛋白仍未間恢復。

二、放射治療
目前僅用於因淋巴結腫大發生壓迫症狀者,或化療後淋巴結、脾、扁桃體縮小不滿意者。一般多局部放射。群深或縱隔放射,療效不肯定,容易引起造血功能衰竭。

三、併發症治療
由於患者有低免疫球蛋白血症、中性粒細胞缺乏及年齡較大,及易發生感染,尤其在化療期間。嚴重感染常為致死原因。應積極迅速查明病因,套用抗生素治療。如果反覆或嚴重感染,可套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每日10—20g,連續3—5天。病人發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或血小板減少紫癜,可用較大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療效尚好,若激素效果不滿意並且脾大明顯,應考慮切脾手術,術後紅細胞及血小板可上升,但血中淋巴細胞變化不大。
預後:病程長短不一。存活期確診後短者1—2年,也有長達10餘年者,平均為3—4年,主要死亡原因為骨髓功能衰竭引起嚴重貧血、出血或嚴重感染。

藥物治療

成人T細胞淋巴瘤成人T細胞淋巴瘤
【商品名】Targretin

【化學名】4-[1-(5,6,7,8-四氫-3,5,5,8,8-五甲基-2-萘基)乙烯基]苯甲酸

【開發與上市廠商】由美國Ligand製藥公司研製,2000年1月15日在美國首次上市。

【適應證】用於口服治療頑固性皮膚T-細胞淋巴瘤的皮膚症狀。

【藥理】本品可選擇性地結合併激活視黃酸類(retinoid)X受體亞型(RXRα,RXRβ,RXRγ)。RXR可與多種受體[如維A酸受體(RAR)、維生素D受體、甲狀腺素受體,以及過氧化物酶體增生物激活受體(PPAR)]形成異二聚體。這些受體一旦被激活可控制基因的表達,控制細胞分化和增生。在體外試驗中,本品可抑制某些腫瘤細胞系的生長;在動物模型體內試驗中,本品可誘使乳腺瘤消退。

本品口服後,約2小時達血漿峰濃度,半衰期約為7小時。含脂食物可增加本品吸收,較之葡萄糖溶液,含脂食物可使300mg本品的AUC及Cmax分別上升35%和48%;本品可與血漿蛋白高度結合(99%)。

在血漿中能測得本品的四種代謝產物:6-和7-羥基bexarotene以及6-和7-氧代bexarotene。體外試驗顯示細胞色素P4503A4是對氧化產物形成及氧化產物葡糖醛酸化起主要作用的酶。

經對Ⅱ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本品及本品代謝物腎消除過程的檢測,目前認為本品主要大部分隨膽汁消除,基本不隨尿液排出。

【臨床評價】兩項開放性研究顯示本品對早期及晚期難治性皮膚T-細胞淋巴瘤有效。

食療方法

成人T細胞淋巴瘤苦瓜
[苦瓜]俗稱癩葡萄、癩瓜。性寒,味苦,能清熱解毒。近年來,醫學科學家們曾對苦瓜進行藥理實驗,發現苦瓜中的蛋白脂類成分可以提高人體免疫細胞功能。美國科學家將苦瓜蛋白脂注入已患有淋巴癌的老鼠內,結果老鼠競能奇蹟般地長期生存。所以,癌症病人適宜服食苦瓜。

[冬瓜]性涼,味甘淡,有清熱、解毒、化痰、利水作用。近來發現,冬瓜能誘生干擾素,因而具有一定的抗癌防癌效果,是一種藥食俱佳的抗癌蔬菜。

[黃瓜]性涼,能清熱、生津、解毒。黃瓜所含的細纖維素可促進腸道中腐敗食物的及時排泄,這對防治直腸癌有益。黃瓜中所含的葫蘆素C在動物實驗中有抗腫瘤作用,且毒性較低。日本名古屋大學的一些教授研究認為:菸酒嗜好者和愛吃鹹的人容易得食管癌,常吃黃瓜可以減少這種危險。

[大蒜]中醫認為,大蒜能行滯氣、消症積。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大蒜中含有大量的鍺,它在人體內能誘導干擾素,激活自然殺傷細胞和巨噬細胞的活性,從而殺傷和吞噬癌細胞,起到防癌抗癌效果。不僅如此,大蒜還能從多方面阻斷強烈致癌物質——亞硝胺的合成,故能防治癌症。可以說,大蒜是一種廣譜抗癌食品,適宜多種惡性腫瘤患者服食。由於大蒜既能防癌抗癌,又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故對癌症病人伴有感染,以及由於放療化療所致免疫功能低下,均宜選用。

[韭菜]能行氣活血散熱,古人多用以治噎膈反胃,相當於上消化道癌症,如食道癌、噴門癌、胃癌等,一般多用韭菜搗汁30克,配合牛乳、生薑汁以及鵝血等同服。近代研究發現,韭菜里所含的揮發性酶能激活巨噬細胞,預防癌細胞轉移,預防癌症復發。

[番茄]性微寒,味甘酸,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及A。由於維生素A的攝入量與上皮細胞癌的發病率成反比,而大量的維生素C又可阻斷亞硝胺的生成,因而可以降低消化系統癌症的發生,同時也適宜其他各種癌症病人食用。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