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指脫離社會發展需要,違背自然發展規律,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現。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相背離,採用機械化教育方式培養學生。它以升學率的高低來檢驗學校的教育質量、教師的工作成績以及學生學業水平。它以考試為目的,其教育模式與考試方法限制了學生能力的充分發揮,所培養的學生難以適應工作的要求和社會的發展。應試教育下的基礎教育出現畸形發展現象,高等教育接納的生源綜合素質偏低,存在重智育、輕素質的傾向。其主要特徵是,以片面追求升學率追求高分數。聯考的時候學校會不顧學生的前途勸成績差的學生放棄聯考或更改志願,簡單說,就是考試成績決定命運,從而影響學生的一生。

基本信息

中國式教育

學校和社會採取單一的評價方式,把“成績搞上去”當做唯一要求,使學生深感挫敗。
通常被視為一種偏重於通過考試,以分數來衡量學生水平。在中國,絕大多數學校採用應試教育。以把少數人從多數人中選拔出來送進高一級學校為目的的教學模式,與素質教育相對立。
應試教育應試教育

這種教育制度流行於東亞地區,如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和中國台灣、韓國,還有東南亞的新加坡等。中國是應試教育大國。
反對人士認為由於應試教育較片面的注重知識以及重點的記憶和灌輸,及在教育的過程中普遍不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因此被一些人評為填鴨式的教育,死記硬背的學習。
但是應試教育在中國香港、澳門、中國台灣、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卻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事實上這些地區和國家的發達也得益於應試教育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僅限於新中國成立初期)

應試解讀

教育,是按照社會良性發展的需要培養和完善人的活動。儘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發展,最大限度地為每一個人創設良好個性最佳成長的空間,為社會的良性發展不斷提供最大的創新動力,這應該是教育的基本職能。
天天都在次日的凌晨入睡,每天晚自習,早自習,這似乎已經是家常便飯,在高中,這就是事實,教師通常讓學生買非常多的教材和試卷,不低碳不說,還嚴重損傷了孩子們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如果你走進學生們的心裡,他們心中從來沒有愛國二個字。北京精神在學生們心中其實毫無意義。
“應試”的含義,就是“應付”教育與社會生活中各種必要的考試。教育本來就有“應試”的成分,“應試”本來就是教育的一個必要部分。但是,“應試”絕對不能擴大為教育的大部或全部。當“應試”一旦“畸形”蛻變為逐漸占據教育的太多甚至全部空間的時候,教育就變為一切為了應付考試的不正常狀態,此時“應試教育”的說法產生了。
“應試教育”,是指脫離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以應付考試和為高一級學校輸送新生為目的的違反教育科學規律的一種教育模式。
教育對象
“應試教育”重視高分學生,忽視大多數學生和差生。而重視高分學生,更確切的說,是重視高分。這就違背了義務教育的宗旨,違背了“教育機會人人均等”的原則。

教育內容

“應試教育”緊緊圍繞考試和升學需要,考什麼就教什麼,所實施的是片面內容的知識教學。只教應試內容,忽視了非應試能力的培養。

教育方法

“應試教育”採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題海戰術,猜題押題、加班加點、死記硬背、“填鴨式”等,不僅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也使學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養。

教育評價

“應試教育”要求學校的一切工作都圍繞著備考這個中心而展開,要求學生積累與考試有關的知識與應試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師將分數作為教學的唯一追求,以分數作為衡量學生和老師水平的唯一尺度。為了應付各種統測統考,領導卡教師,教師又卡學生。學生一旦考不好,教師待遇立即受影響:在“末位淘汰”的變態考評模式下,不但職稱泡湯,還可能發配到偏鄉僻野。於是教師“死教”學生“死學”,周末沒了,法定節假日沒了,寒暑假也沒了,每天要“摧殘”到夜裡十一、二點……違規補課屢禁不止,惡性循環。

教育結果

在“應試教育”下,多數學生受到忽視,產生厭學情緒,片面發展,個性受到壓抑,缺乏繼續發展的能力。
“應試教育”是一種不正常的教育,它是把應付考試作為整個教育的重心,對教育的基本職能“儘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發展,最大限度地為每一個人創設良好個性最佳成長的空間,為社會的良性發展不斷提供最大的創新動力”不能顧及或者乾脆不提甚至對教育“基本職能”產生“負作用”。“應試教育”是一切為了考試分數、忽略人性的和諧健康發展的“不健康”的教育。

主要特點

以應付升學考試為主要目標,以“硬體”學科重點教,要考的內容反覆教為主要手段,從擠時間,擴大“運動量”上找出路,以反覆灌輸為方法(填鴨式),根據考試分數定質量,以“質量”高低論獎賞。根據這種管理方式和教學體系實施,儘管苦了學生,但可能升學率暫時上升。這一教學上的短期行為反饋給社會、家長和學生,又使這套管理方式和教學體系得以強化。

根本原因

1.資金短缺。在中國,用於中國小教育的資金占政府財政收入的比例較少,這還不考慮中國人口多,資金“人均”後就變得更少。無論我們把教育說的怎樣高尚,它最後還是要以資金作為基礎。資金的短缺,是教育模式落後的原因之一。
2.工作困難。眾所周知,在中國,一個畢業大學生,即使是一本大學畢業的,找工作也並不簡單,其他的就更不用說了。也就是說,只有一部分人能找到工作。而通過“走後門”等方式進入工作單位的現象又很嚴重。這樣,如果採用素質教育,在不健全的監管制度下,很容易被某些人利用,導致更大的不公平;而且,由於只有一部分人能工作,如果採用素質教育,就無法區分哪些人能得到這珍貴的工作,只有聯考才相對公平一些。
以上兩點就是筆者認為應試教育在中國產生的根本原因。因為在採用素質教育的歐美,以上兩個問題基本不存在。還有更深層次的政治原因,這裡不便討論,只能拋磚引玉.

弊端

“應試教育”把應試作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標,是一種十分狹隘的教育模式,這種狹隘的教育模式正把中國基礎教育引進死胡同,弊端顯而易見。其消極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促使反社會心理的形成
中國歷史上,應試教育促使反社會心理的形成,學生經過極大的努力卻不能通過考試,學生覺得心血白費引起學生反社會的心理,唐朝黃巢考進士不第起兵造反,黃巢起兵是導致唐朝滅亡的原因之一,清朝洪秀全四次考秀才不第,一怒之下發誓要推翻清朝,洪秀全發起太平天國大起義導致清朝在太平天國起義40年後滅亡。此外,在如山大的重壓之下,學生會對這種壓力進行溯源,並且很容易就發現是來源於政策,從而將自身所受到的所有壓力和不公對待都歸根於社會、國家,使得仇視心理增強。
智育目標狹隘化
應試教育模式雖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標卻是片面的、狹隘的。智育是傳授知識、發展智力的教育,其中發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標,但是,應試教育從應試這一角度出發,過分強調傳授知識和技能,強調知識的熟練程度,大多採取過度學習、強化訓練的手段,把學習局限在課本範圍內,致使學生無暇參與課堂以外的、各種對發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動,從而出現知識面狹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重人力素質輕人本素質教育
應試教育應試教育

就當前教育現狀來看,人力素質比人本素質更被教育者所看重。因此,對關係人本素質提高的價值、人格、權益、政治思想、社會參與等意識方面的教育則注意不夠。如果我們的教育把自我意識和自我實現視為自私和個人主義,並對此採取虛無主義,甚至以社會整個需要的名義來規範限制個體的個性發展的價值形成,後果只會導致真正的個人主義和缺乏社會責任感的自私行為。
阻礙教學方法的改革
影響教育素質的提高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中,學校整個工作圍繞著聯考和各級統考、會考指揮棒轉,管理目標相當普遍地帶有急功近利傾向。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是分數、升學率,全部教育就是為了考分,教育的科學性,藝術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內涵。教育研究變成了應考研究,教師忙於知識灌輸和強化技能訓練,真正有價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動力。嚴重局限著教師知識結構擴展和各種素質的提高。
阻礙個性發展,扼殺創造力
在應試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標狹隘,教育手段單一。學校成分按一個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機器”。人的個性發展未能受到應有的重視,而且傳統的應試教育極易助長學校教育中的管理主義和權利主義傾向,對培養和豐富學生的個性十分不利。
負擔過重嚴重影響青少年身心發展
由於升學率、平均分兩根指揮棒自上而下被層層強化,教學中廣泛採用過度學習,強化訓練的做法,造成學生作業量過大,中國小生必不可缺的遊戲時間和體育鍛鍊時間沒有保障,連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擠占,影響青少年學生身體的健康發育。同時,也造成許多心理疾病,如恐學病、逃學病,學習反覆受挫後的精神抑鬱、孤僻等。
導致學生的兩極分化
厭學和差生流失,人為地製造了教育的不平等在應試模式中,教育競爭被激發到不恰當的程度,競爭中的失敗者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幫助,造成學生學習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擴大。許多差生迫於競爭壓力中途輟學,這些現象不但違背了義務教育法,同時也是一種人為的教育不平等現象。
加重教師負擔
加劇教師隊伍的不合理競爭傳統的應試教育傾向於強化訓練、題海戰術。這必然導致教師的工作負擔的加重,加之學校管理中急功近利傾向,有許多學校甚至把學生考分和升學率同教師工資、獎金掛鈎,導致教師隊伍中競爭加劇,加重教師的心理壓力。

釀成嚴重的考試弊端

以考試、分數作為學生標準的應試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試的功能。在這裡,考試不是為了檢測和反饋學習情況,服務於教學。相反,考試成了教學的目的。教學只是為了考試,是為了評分排列等,考試的功能和作用被嚴重局限了。這種本末倒置的狀況,促使作弊風泛濫,不僅中學存在,聯考考場上存在,國小也存在。個別教師為了獲取本班考試成績虛假的高分率,甚至還暗示一些作弊的方法,污染了學風,十分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主要問題

一:造就了發應試教育之財的暴發戶
暴發戶們擾亂了學生良好的閱讀市場。本來學生時代是多讀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增長多方面知識的時代,但是卻為學生提供了五花八門的練習題、測驗卷、考試寶典等輔導資料,教師逼著買,家長主動買,學生不得不買,於是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抹殺了,每天陷入各種各樣的、題型怪異的題海中,幸福了少數商人,辛苦了多數孩子。
二:造就了“缺腿”教育思想
考試得高分理所當然,但是,只為高分而教育卻成了應試教育下的現實,學生的品德如何、修養怎樣、生存能力大小、自立能力強弱等這些關係孩子生命的寶貴知識全都被打入冷宮,“缺腿”的教育思想必然造就“缺腿”的孩子。
三:造就了讓部分學生得高分的怪異名師
一些地方上的所謂名師,最大的成就就是他的學生平均成績得第一、他培養了幾個聯考狀元,很少說他成功的教育好了多少名不好教育的學生。這樣的“名師”,實際上只是把自己的名聲建立在了學生追求分數的痛苦中,是犧牲學生其它興趣和綜合發展為代價的,是犧牲了大多數學生的科學發展需要的,這樣的名師實在是怪異的名師,他們揚名於高分學生、陶醉於編輯試題輔導資料,讓本來繁榮的應試資料市場更加五彩繽紛,這樣的怪異名師還是少點好,因為他們在間接地給學生增加負擔。
四:造就了狠榨學生智慧之油的重點學校
所謂的重點學校就是升學率高的學校,然而他們的升學率高的原因之一就是狠榨學生的智慧之油,把學生的智慧之油撒在課本、題海上,猛烈燃燒,並且加上大量的時間保證,恨不得把學生的油抽淨熬乾,學生聯考完了,智慧和靈性也就到了崩潰的邊緣。
五:造就了“學生分數第一”的變態家長
應試教育下的家長個個心急如火,孩子學習分數成為家庭的頭等大事,而且,也要列入家庭的重要經濟支出計畫。學生成績好,皆大歡喜:學生成績不好,拳打腳踢。家庭暴力和應試教育關係密切,甚至成為家庭暴力的導火索。
六:造就了靠學生分數評價學校工作和教師水平的懶惰、貪婪的教育管理者
雖然教育管理者口頭上不得不說要大搞素質教育,但是他們的內心深處依然深深熱戀著應試教育。搞好應試教育,一則工作好做:以分數為硬指標、鐵證據,省心、省力,好做工作,如果搞素質教育多麻煩啊。二則有些教育管理者在發應試教育之財:有應試就有重點學校,有重點學校,我這管理學校工作的人就能把權力變成商品和人情,就能收各類考試的費用,就能把升學率高的學校當作自己的權力特區。
七:造就了身心疲憊的基層教育工作者
應試教育下最苦的還是基層教育工作者,學生要有好成績,沒有好老師是枉談,一方面是招生大戰愈演愈烈,甚至想法去“買”優秀生、“挖”考生,一方面是一般非重點學校大打疲勞戰,老師白天滿負荷工作,晚上還要加班,雙休日沒了,節假日少了,身上的疾病多了,家裡不是教師的愛人累了。
八:造就了發展畸形的學生群體
我們得承認應試教育培養了一部分精英學生,但是大部分學生卻在這個獨木橋上被擠下了水,其實這也很正常,但可悲的是,掉下水的偏偏沒學過游泳,於是水中再學,浪費了自己、耗費了家庭,減緩了個人的發展。即便那些走過獨木橋的學生,也有的在擠獨木橋過程中心理也發生了畸形,對今後的發展埋下了禍根。
九:造就了心理變態的教師
應試教育對教師造成的最嚴重傷害是心理,都說“分、分,學生的命根,老師的法寶,家長的助手”,其實分,也是教師的命根,有的地方明確規定,誰的學生平均分低誰下崗。於是,教師在生存面前心理發生變態,做出許多違背教師正常心理的事情,比如考試時告訴學生要發揚“雷鋒精神”,有的甚至想盡辦法竊題、把學習不好的學生趕走(甚至對不好的學生採用體罰、變相體罰等“懲罰”)。這難道不是教師心理的變態嗎?
十:造就了中國技能人才緊缺、理論人才過剩的不良人力格局
中國技能人才緊缺,影響到經濟的質量性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應試教育造成的惡果,因為傳統的應試教育就是推崇宣揚孩子要上學、上大學、找好工作、坐辦公室、當大官、做某某家,很少說上學可以學技術、長能力、踏踏實實謀生。在這樣的教育大氣候下,當然很少有人學習專業技術、向技能性人才發展了。部分地區出現的大學生回技校再造現象,實在是對應試教育的一個很好諷刺!
十一:造成了世界範圍內對中國學生的歧視
哈佛等世界名校對中國來的學生較為排斥,認為他們的“高分低能”化現象嚴重。
十二:造成了中國學生極高的近視率
中國學生近視發生率高達60%,位居世界第一。
實行素質教育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素質的評價可能充斥較多主觀因素,可能導致新的不公,所以需要有強有力的制度來制約素質評價,杜絕為了私利而做出的素質評價。
十三:造就了“流水線”式的教育模式
我國的應試教育使得各個學校儼然像一條條“流水線”,其每道工序基本無區別,產品(即接受了完整的應試教育)相似、單一。
十四:違反《義務教育法》
應試教育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一章第三條之規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使適齡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

相關書籍

2010年1月出版的《拯救男孩》一書,披露了當下正在發生的,讓家長、教師和公眾深感震驚的一些事實和數據。本書的作者、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說:“我們往往關注女孩的平等受教育權,而無意之中忽視了男孩,男孩成為一個被人遺忘的群體,其危機不斷惡化而不為人所關注。”
《拯救男孩》還提供了一系列數據表明:體質上,男孩在視力不良、超重、肥胖發生率方面持續走高,呈現“胖無力”特徵,健康持續惡化;心理上,男孩更容易染上各種成癮行為,出現情緒問題乃至心理疾病。
“我們發現從幼稚園起,一直到大學,男孩學業成績全線潰敗。男孩還身陷體質危機、心理危機和社會危機,並且越來越嚴重。”孫雲曉說,提出“拯救男孩”都有點晚了,算是“亡羊補牢”。
更讓研究者們著急的是,社會對此茫然不知或熟視無睹。孫雲曉說,《拯救男孩》一書是在發出吶喊:“男孩的父母和老師注意了,前面到懸崖邊了!”
而在孫雲曉看來,現行的應試教育制度使中國比其他國家更容易出現男孩危機。
據他分析,應試教育對男孩女孩都不利,但對男孩的傷害更大。首先,學校教育漠視性別差異,男孩的一些好動、競爭與叛逆的天性往往被看作缺點,“資產”變成了“負債”;而且,應試教育強調死記硬背而不注重動手與實踐能力,天性“想跑想跳”的男孩被按在座位上學習,缺乏應有的運動鍛鍊;此外,學校里大部分教師是女性,教育環境中缺乏男性教師,這種教育方式也對男孩的成長不利。
他表示,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有男童子軍、女童子軍,在日本有男孩節、女孩節,但在中國,人們幾乎不考慮性別差異的影響,即使是體育課,許多學校也沒有考慮到男女不同的體質特點,男女一起上體育課(後來一些地區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如北京市從2008年起在國中實行體育分性別上課)。在“男女平等”的大旗下,中國學校以統一的內容、統一的方式、統一的標準來要求所有男孩和女孩,而這恰恰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是給男孩和女孩選擇的自由,並在法律上保障這種自由。例如,根據男孩的生理特點和需求,讓男孩有足夠的運動,鍛鍊出強健的體魂,就是尊重性別差異。
也有專家指出,與其說是“男孩危機”,不如說是“應試危機”,正是校園裡的應試教育扼殺了男孩的天性,並因此加劇了所有危機對於男孩的傷害。正像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在《拯救男孩》的序言中寫道的:“需要拯救的不僅僅是男孩,更需要拯救的,是我們的教育。”

相關作品

《儒林外史》(中國古典小說)
《孔乙己》(五四時代小說)
《拒絕聯考的小子》(中國小說)
《小孩不笨》(新加坡電影及電視劇)
《女王的教室》(日本電視劇)
《龍櫻》,亦稱《東大特訓班》(日本漫畫、小說及電視劇)
《難忘童年前編-驚險魔鬼教室》(網路小說)
《三重門》(中國,韓寒寫的暢銷小說)
《皮皮魯總動員》(中國著名作家鄭淵潔系列圖書)
《考試之神》(日本電視劇)
《學習之神》(韓國電視劇)
《三傻大鬧寶萊塢》(印度電影)
《重點中學》
《作弊藝術》(cheatingcraft),作者雙子星羅,改編成漫畫《考試王》連載於《颯漫畫》)
《我不原諒:一個90後對中國教育的批評和反思》鍾道然

其他國家應試教育現狀

日本高中流行一個說法:“四當五落”,意思是一天只睡四個小時就能考上大學(當:考上),要是睡五個小時,就要“落榜”了。日本學生的壓力巨大,甚至從上國小、上幼稚園起,就開始上大量的課外輔導班,以進入名牌國小,名牌中學;而考高中的競爭激烈程度,甚至要超過考大學。
新加坡強調精英主義,國小有“國小三年級分流考試”和“國小畢業離校考試”,考試成績將決定學生進入什麼中學和參加哪種課程。中學則劃分普通課程和特選課程,成績優異者安排接受特選課程攻讀。分數劃定了學生未來是精英,還是將來被分發訓練為技術工人的一般人。
韓國聯考的錄取比例大概在百分之五十左右。韓國人對於學歷的看重不次於中國人,聯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們將來的人生方向。每年韓國聯考——“大學修業能力考試”舉行當日,所有的公務員和私企員工的工作時間都將比平日推遲一小時,以減輕交通的擁擠狀況,韓國的男女老少都會跑到學校門口以敲鑼打鼓的方式為考生吶喊助威。
台灣的國中為了保有明星高中高錄取率,讓國三學生晚上留校準備“基本學力測驗(基測)”。除此之外,家長還要利用課餘時間,為學生找補習班或請家教。高中學生則為進入好大學,有同樣的升學壓力。

社會觀點

反對意見

反對者在學生和教育學者中占了很大部分。他們認為應試教育抹煞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意,遏制了學生想像力,增加學業負擔,使學生向片面的分數追求,不利於學生的正確發展。很多學生因為負擔壓力過重導致出現精神問題,自殺或者殺死老師,但是並沒有引起教育機構足夠的重視。
此外,最重要的一點是,應試教育忽視了知識量的增長速度,21世紀初的知識量就已經達到了當時的300——500倍以上,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不可改寫的事實。當年一張試卷可容納大部分知識,而如今,一張試卷只測試九牛一毛,學生如大海撈針地學習全部知識,到頭來只有一點點可用之處。一紙定乾坤是不可理喻的,這與教育部門不重視也有關。另外還有一點,是駁斥應試教育公平觀點的:即應試教育偏向於性子靜的人(特別是女生)。因為性子靜的人不容易感到煩躁,所以努力學習對他們來說也就沒有這么痛苦了。眾所周知,性格大都是天生決定的,而性子靜的人普遍容易努力學習。所以說這個制度是偏袒性格靜的人的,他們在先天上就更勝一籌。這就是為什麼往往女生大都比男生努力很多的原因了。此外,還偏袒一些天生意志力強的人,或者說能控制的住自己的人。有人說,那就是他們自己的問題了。那既然這樣,優勢是天生的,你就不能再說它公平了。再說,中考體育也算50分的。你要說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那你就也不能說其它的教育就比應試教育要不公平了。如果不公平了,這應試教育應該是一無是處了。而歐美的教育,則偏向於較為活性的學生。
而且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是不可兼容的。從諸多地方實行應試教育兼素質教育的情況上來看,這樣做只會在應試教育的基礎上,把硬性以外的科目都定死了,都變得應試化了。例如:北京的很多學校應上級領導的要求積極採取“素質教育”,而原先的應試教育又沒消失,只是讓學生們多學一些課外的課程罷了。結果,原來學生們在周末還有一點時間玩,後來都沒有了。

支持意見

支持者大多認為應試教育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認為能夠促使學生學習,且認為這種以劃一標準評估學生能力的方式較為公平,較少出現因為個別評核者的偏好而作出不準確評估的狀況。也有人認為應試教育大大提高了中國農村人民的文化水平。還有人認為,以分取人是當前最公平的人才選拔機制。儘管應試教育弊端多多,但是它確實是目前相對來說最為公正的選拔辦法,反對者到目前為止無法找出比應試教育更好的選拔人才的辦法來。這也是千百年來為什麼我國要實施應試教育的根本原因:因為應試教育是以客觀知識和分數為標準選拔的!相對於其他主觀的所謂“素質”來說,它是最為客觀的。較好地防止了徇私舞弊,搞關係等不正之風的出現,維護了社會的公正,只要你肯努力讀書,積極上進,就能得到提拔重用。有人說素質教育好,那么到最後如何來選拔人才呢?因為“素質”本就是見仁見智的東西,你說這個叫素質好,我也可以說這個不能叫素質好,主觀的東西,沒有客觀的標準。爭到了最後,往往就成了錄用機構的領導的一句話,就能決定選不選你。這樣下去,很可能會導致使考生依靠關係和家庭背景進行提拔任用,不正之風盛行,徇私舞弊嚴重,苦苦讀書而沒有背景和關係的窮人的孩子就根本沒有辦法得到提拔重用。這才是最大的不公正。實施的應試教育,雖然有很多弊端,但它無疑以是客觀的分數為標準的,有人說也有徇私舞弊的,但那畢竟是少數,而且是上不得台面的。比“素質”教育要少得多。所以一些人認為,應試教育才能教育出高素質的人才。他們認為,美國等西方國家因採用較靈活的教育方式,而導致同齡學生學力程度不如東亞學生(特別是數學等自然科學條目)。而日本等過去實行較嚴格的應試教育時學生學力程度極高,教育體制逐漸寬鬆後,學生的學力程度出現大幅下滑。

中立觀點

還有人認為,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可以相互互補,在"應試教育"的過程中並非不能培養學生的素質,同時應試教育的強制性好,可以使學生不得不去培養一些素質.另外,如果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得當,也可以幫助他在應試教育中成為佼佼者。

歷史淵源

科舉制度在中國存在了一千多年,對中國人學習、生活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科舉制度在近代考試體制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它在近代幾乎是統治階級(大部分滿清權貴)愚民政策的代言人,極大地扼殺了那時年輕人的創新精神,特別注重八股文等與時事無關痛癢的考察。那時讀書人都抱著學而優則仕的官本主義思想,把當官看作學習知識的終極目標。而且那時的知識,重人文、輕科學。
這些種種原因都影響了半個世紀後的中國應試教育。但在改革開放以前,很少有中學生抱怨應試教育,是因為那是競爭未有現今如此激烈,隨著我國城鎮化的速度不斷加快,傳統的低知識含量的一些職業吃不消了,譬如傳統農業。聯考人數逐年增加,學生壓力逐年加大。為了防止人口流動過大,高校在全國的錄取分數線不再相同……
雖然二十一世紀學的東西與十九世紀相比進步很多,但教學上基本上沖不破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的怪圈。更為嚴重的是,所學的知識實用化大打折扣,功利性不斷增強!國中學的史地政,到高中被拋到九霄雲外;文科生背的爛熟的筆記工作後束之高閣。這與十九世紀末考上進士、狀元後把仁義禮智信忘得一乾二淨去魚肉百姓有何區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