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如人

徐如人

徐如人,1932年3月16日出生於浙江省上虞市,無機化學家、分子篩與多孔材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1952年徐如人從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提前畢業後來到東北人民大學化學系無機教研室任教 ,先後擔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1969年至1972年徐如人一家被下放到吉林省扶餘縣三井子公社插隊落戶;1977年徐如人被徹底平反;1983年開始先後擔任第六至九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93年當選為吉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1995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3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7年擔任第十五屆國際分子篩大會組織委員會主席;2016年獲得首屆“吉林大學終身成就獎” 。 徐如人的研究方向為無機微孔晶體材料的合成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長期從事沸石分子篩合成與結構化學與無機合成化學的基礎研究,他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現代無機合成化學”學科的科學體系 。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徐如人 徐如人

1932年3月16日,徐如人出生於浙江省上虞縣下管鎮。他5歲的時候,抗日戰爭爆發,為逃避戰火,他與2歲的弟弟隨父母內遷到浙西南山區的雲和、永康一帶。抗戰勝利後,他們舉家遷回杭州。

1949年,徐如人考取了復旦大學化學系,並在復旦完成了大學一年級的課程。

1950年,徐如人通過嚴格的考試轉學到了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 。

1952年10月,徐如人從上海交通大學提前畢業,隻身來到東北人民大學(1958年更名為吉林大學)化學系無機教研室任教,先後擔任助教(1952年—1955年)、講師(1955年—1978年)、副教授(1978年—1979年)、教授(1979年晉升)、博士生導師(1984年被聘),化學系主任、合成與催化研究所所長。

1958年,徐如人從復旦大學進修結束後返回吉林大學。

1969年12月至1972年12月,徐如人一家被下放到吉林省扶餘縣三井子公社插隊落戶。

1972年12月,吉林大學開始複課,由於師資短缺,學校決定把徐如人全家及其他一些下放的教師招回學校,他當時還沒有被平反,身份是校辦工廠工人。

1977年,徐如人被徹底平反。

1980年,徐如人參加第五屆國際分子篩大會,之後應邀參加了歷屆國際分子篩大會。

1991年,徐如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2年,徐如人在中國科學院第六次學部大會化學學部的報告中正式提出定向設計合成路線。

1993年,徐如人當選為吉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

1995年,國際分子篩學術會議首次在中國召開,徐如人與閔恩澤共同擔任會議主席。

1998年,徐如人當選為國際分子篩協會執行理事,這是第一位中國科學家進入該領域國際學術領導機構 。

2003年10月,在第十四屆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大會(General Meeting)上經全體院士選舉,並經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資格委員會審議,徐如人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2007年,第十五屆國際分子篩大會(15thIZC)在北京組織召開,徐如人擔任組織委員會主席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徐如人對分子篩晶化機理提出了比較全面的見解,首次套用高能電子衍射確證了液相內晶核的生成與結構,開發出了一系列分子篩液相導向劑(其中高溫Y型與L型已獲發明專利權);提出了ZSM-5晶化時模板分子的正電四面體模型;提出了晶化過程中自發成核與非自發成核兩大類型的晶化動力學模型以及轉晶機制。對新型無機微孔物的開發有重要貢獻,首次合成磷酸鎵、砷酸鋁、砷酸鎵、硼酸鹽、鈦酸鹽、氧化鍺與鍺酸鹽等6大系列全新微孔晶體60多種,將骨架組成元素由傳統的Si 、Al、P擴大到Ga、B、Ge、As、Ti等,並打破了骨架的一級結構單元僅為TO4的傳統觀念,開拓了這一領域。他還開闢了一些新的無機合成路線,並已合成出一批全新的化合物,用水熱合成代替高溫固相合成路線,合成高純均相的無機功能材料 。

•學術論著

截至2018年9月,徐如人在中國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5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16部 。

出版日期名稱作者出版社
1987.08《沸石分子篩的結構與合成》徐如人等著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1989《固體核磁共振》
1991.10《無機合成化學》徐如人主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Progressin Zeolite Science-A China Perspective徐如人、高滋、徐雁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2000.07《簡明精細化工辭典》徐如人主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06《無機合成與製備化學》徐如人,龐文琴主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03《分子篩與多孔材料化學》徐如人等著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5.04《無機合成與製備化學》徐如人,龐文琴主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02《無機合成與製備化學 上下》徐如人,龐文琴,霍啟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12《分子篩與多孔材料化學 第2版》徐如人,龐文琴,霍啟升北京:科學出版社

•學術交流

1980年以來,徐如人應邀多次到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等進行講學及學術訪問,並與有關研究集體建立了協作研究關係。1984年他被聘任為南斯拉夫國際分子篩學術會議國際學術委員會委員,並應邀作大會邀請報告,此後依次被聘為第7屆(東京)、第8屆(阿姆斯特丹)、第9屆(蒙特婁)、第10屆(聯邦德國)國際分子篩大會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或合成與晶化分會執行主席之一。1990年6月在日本召開的國際微孔晶體化學會議上,作大會邀請報告,並擔任執行主席 。

•科研成果獎勵

時間項目名稱獎勵名稱
1985年分子篩晶化機理及雜原子分子篩的開發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987年分子篩的晶化理論及新型分子篩的研製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1992年新型微孔晶體的研究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4年醇體系中無機物的合成與晶化規律研究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8年三維骨架微孔化合物單晶合成與製備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9年新型微孔晶體合成與新合成路線開發研究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人才培養

•教育思想

徐如人對年青人委以重任,讓他們挑重擔,將他們推向科研與教學的前沿,鼓勵競爭,同時為他們創造必要的條件,盡力讓他們能在比較寬鬆的環境中成長 。

•講授課程

1953年,21歲的徐如人在無教學大綱與教材的情況下,僅在關實之教授的指導與自己的努力準備下,第一次走上了講台,給物理系1953級學生講普通化學 。

•指導學生

1978年,吉林大學化學系開始恢復招收研究生,徐如人被選為化學系首批有資格招收研究生的中青年教師。他和他的研究集體指導培養博士研究生20多人,碩士研究生近70人,博士後研究人員4名(其中有來自德國漢堡大學的梅迪樂博士),其中徐如人培養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馮守華(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於1989年旅美做訪問學者,1992年在徐如人的召喚下回國。他的博士生於吉紅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徐如人的感召下,實驗室陸續吸引回來多位海外學成歸國人員,如裘式綸、陳接勝、肖豐收、劉曉暘、霍啟生、徐雁等人,他們都成為了實驗室建設的骨幹力量 。

•教學成果獎勵

1998年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與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 。

榮譽表彰

時間擔任職務
1986年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學家
1990年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
1991年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化學獎)
2003年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16年首屆“吉林大學終身成就獎”
2017年首屆“中國分子篩終身成就獎”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
1983年至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屆)
1998年國際分子篩協會(IZA)執行理事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三屆化學學科評審組成員與召集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第三屆委員會委員
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顧問委員
無機合成與製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吉林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化所稀土化學與物理重點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英國皇家化學會主辦的《國際材料化學》雜誌顧問編委
國際雜誌《微孔材料》顧問編委
美國《催化快報》顧問編委
《催化前沿》、《無機化學通訊》、《微孔與介孔材料》與《固態科學》等國際學術雜誌編委或顧問編委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中英文版)、《無機化學學報》與《套用化學學報》副主編

個人生活

徐如人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父親徐浩抗戰期間任浙江省國民黨省黨部書記長,母親劉譜人曾執教於浙江省立高級助產學校,並擔任過該校校長。1948年,他的母親當選為國民黨首屆民選立法委員,受當時戰爭形勢及政治環境所迫,母親不得不跟隨國民黨政府遷往台灣。最後,徐如人和弟弟選擇留了下來 。

1952年徐如人與龐文琴分別從上海交大與東北師大三年提前畢業分配到東北人民大學,一起參加了化學系的創建工作。1960年1月,徐如人和龐文琴在長春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兩人育有一子兩女,長子徐鷹,長女徐雁,次女徐紅 。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由於他的出身與在台灣母親的問題,他被當時的“群專”組織以“特嫌”的罪名進行關押、隔離審查和批鬥。一年多的關押,使他的精神幾至崩潰,當時他甚至想到了自殺。被隔離審查了13個月後,學校革委會根據上級“五七道路”指示,把他放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進行勞動改造,龐文琴不離不棄,攜兒帶女與徐如人到農村一起在二小間土房中走了三年“五七道路” 。

人物評價

徐如人是中國“無機合成化學”學科的創建者與奠基人,水熱合成化學的開拓者。他在分子篩的合成化學與晶化理論、無機微孔晶體合成化學、結構與性能、以及其分子工程學的研究、水熱化學等領域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為中國在上述研究領域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做出了重要貢獻 。 (《中國科學報》評)

人物影響

•捐贈圖書

2016年10月11日,是徐如人在吉大工作第65個年頭。為紀念這一特殊的時刻,徐如人將自己與妻子龐文琴教授以及他們子女(徐鷹和徐雁教授)所有著作28本捐贈給學校圖書館作為永久收藏,以表達對學校的這份情感 。

•龐文琴、徐如人教育基金

2017年9月16日,吉林大學71周年校慶的日子,徐如人把他與龐文琴教授一生的積蓄500萬元全部拿出來捐贈給學校,設立“龐文琴、徐如人教育基金”,用來支持無機合成化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

目前健在的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