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養潔

吳養潔

吳養潔,男,1928年1月1日出生於山東濟南,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省化學生物與有機化學重點實驗室主任。 1951年吳養潔從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54年被選送到莫斯科國立大學化學系讀研究生;1957年留蘇期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8年獲得莫斯科國立大學副博士學位,同年回到中國,進入鄭州大學化學系任教,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1978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吳養潔長期從事物理有機、金屬有機及大環化學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教學與物理有機、金屬有機、大環化學以及有機合成化學研究方面做出了顯著成績 。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吳養潔 吳養潔

1928年1月1日,吳養潔出生於山東省濟南市,由於早年喪父,跟隨母親在煙臺恤養院裡長大。抗日戰爭時期,奔赴內地求學,青少年時代坎坷不平的經歷,造就了他吃苦耐勞、不屈不撓的性格。

1947年,考入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學習。

1951年,大學本科畢業後留校任教,擔任復旦大學化學系助教。

1952年,進入北京俄語專修學校學習一年。

1953年,進入北京大學化學系進修一年。

1954年9月,被選送到莫斯科國立大學化學系讀研究生,師從有機化學家萊烏托夫院士從事有機化學理論問題研究。

1957年,留蘇期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完成學業和科研任務的同時,詳細收集了莫斯科大學有機化學實驗室的設計、裝備等資料。

1958年6月11日,以優異成績通過蘇聯化學科學副博士(Ph.D)學位論文答辯,獲得副博士學位,6月14日《莫斯科大學校刊》上以他的“Большой успех(重要成就)”為題作了報導。同年7月回到中國,進入鄭州大學化學系任教,先後擔任講師(1960年-1979年)、副教授(1979年-1986年)、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年)   。

1972年,完成國務院下達的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研究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1985年,應邀在莫斯科大學召開的《現代有機化學問題》國際學術會議上作的學術報告。

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河南省第一位本土培養的中科院院士,也是中國第一位從地方(省級)實驗室走出來的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吳養潔 吳養潔

吳養潔在物理有機、金屬有機與大環化學方面均做出了顯著的成績,在對有機化合物的分子內和分子間弱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統的、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豐富了近代化學鍵理論的內容。

1954年-1958年,在莫斯科大學化學系研究生期間,吳養潔在O.A.萊烏托夫教授指導下,以汞有機化合物為對象,利用同位素交換、立體化學與化學反應動力學方法研究了飽和碳原子上的均裂與親電取代反應機理,在某些羰基活化有機汞鹽在溫和條件下與汞-203標記金屬汞發生同位素交換反應中,發現這是一類新的具有均裂性質的非自由基反應,反應中立體化學構型保持;證明飽和碳原子上的雙分子親電取代反應(SE2)與雙分子親核取代反應(SN 2)不同,其立體化學構型保持,以上兩類反應均通過形成環狀過渡態。飽和碳原子上的親電取代反應機理是50 年代重要理論課題之一,以上研究成果得到前蘇聯科學院院長A.N.涅斯米揚諾夫院士等著名學者的高度評價,並以“重要成就”為題刊登在莫斯科大學報刊上。

1958年,吳養潔回國以後在芳基汞化合物的性質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環金屬化合物的環金屬化反應、金屬轉移反應及有關立體化學方面做出了系統研究成果,引起國際同行的高度關注;他發現二茂鐵亞胺環鈀化合物可以作為Heck、Suzuki等著名反應的高效、新型、綠色催化劑的相關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他在不對稱合成研究方面取得了新成果,這是當前有機化學的研究熱點,涉及許多藥物及其中間體的合成,具有重要的套用價值。

1972年,為了完成國務院下達的一個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他不顧文化大革命中留下的一些問題尚未澄清,就全力撲在科研上。他從天津到大連、瀋陽、撫順直到祖國北部邊疆鶴崗,往返奔波多個縣市進行技術調研,又在實驗室經歷了1400多個日日夜夜的攻堅,終於成功研製了高效、低毒、低殘留農用殺蟲劑西維因的中間體甲萘酚,為化學界甲萘酚的新的工業合成開闢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1972年,為完成農藥中間體的研究課題,他在鄭州及東北鶴崗,跑遍十幾個縣市,親自下廠頂班勞動。經過4年的不懈努力,終於研製成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西維因的中間體——甲萘酚。粉碎“四人幫”以後,吳養潔在政治上得到了徹底解放。

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他還系統地研究了芳基汞化合物的性質,在結構性能關係、溶劑效應方面取得成果,確證帶有p-或π-電子的鄰位取代基可與汞原子配位,它對芳基汞化合物的反應活性有明顯影響,在鄰位效應理論中增添了新的內容,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曾得到邢其毅、蔣明謙、高振衡、O.A.萊烏托夫等著名學者的好評,認為對金屬有機化合物研究的發展有推動作用。

他研究了多系列希夫鹼的鄰位汞化、鈀化、鉑化反應及金屬轉移反應,實驗證明存在有四元環N→Hg(Sn、Te)分子內配位與五元環N-Hg (Pd、Pt)分子內配位,修正了由含氮配體一般只形成五元螯合環的通則,總結出分子內配位、結構因素對反應區域選擇性及產物性質影響的規律,所合成的眾多的環金屬化合物提供了C-H鍵活化的新途徑,有著廣闊的套用前景。1995年他曾應邀在莫斯科大學化學系作學術報告,著名化學家、俄羅斯科學院O.A.萊烏托夫院士認為他的研究工作處於世界科學前沿,取得了新的重要的原則性的成果。自80年代以來他在大環化學研究工作中,合成了百餘種新的冠醚等大環配體,闡明了其與金屬離子、中性分子的配合規律,首次製得電荷轉移絡合物晶體、新的離子選擇電極冠醚活性載體及其LB膜。其冠醚合成新方法獲國家發明三等獎。

• 學術論著

吳養潔出版了《有機化學理論基礎》、《有機金屬化合物的反應機理》等,另有《放射性製劑的製備與測量方法》譯著一部,在中國國內外SCI雜誌上發表論文350多篇,其中包括J. Am. Chem.Soc., Chem.Sci., Org.Lett., Chem.Comm., Green Chem, J.Org.Chem., Adv.Syth.Catal等國際雜誌,經SCI等檢索,已被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引用1500多次。

主要論著

1 Reutov, Yan-Tsei U. Isotope exchange of some organomercury salts with metallic mercury labeled with mercury-203. Dolk. Akad. Nauk.SSSR

2 Nesmeyanov ,O. A. Reutov, Yan-Tsei U, Jing-Ju Liu. Stereochemistry of the reaction of symmetric organomercury compounds with mercury halides. lzv. Akad. Nauk. SSSR,Ser. Khim

3 吳養潔,陳鎮東,張憲平等,芳基汞化合物的性質研究Ⅶ,鄰位取代苯基氯化汞的質子分解反應.有機化學

• 實驗室建設

吳養潔在留蘇期間就特別留意莫斯科大學的有機化學實驗室,認真分析研究了該室的設計和設備安裝特點,大到總體布局,小到每個實驗台的長短、高低尺寸他都作了詳細的記錄。在新實驗室的建設中,他實地勘察,親自畫出了設計圖紙,並帶領工人們安裝好了放射化學實驗室所有的設備。從此,鄭州大學的放射化學實驗室成為對外交流的一個視窗,吸引了國內外許多知名專家前來參觀。從鄭州大學早期建校,到近十年來建設有機化學博士點、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省高等學校套用化學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學科建設方面貢獻突出。

• 科研成果獎勵

時間項目名稱獎勵名稱
1978年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全國科學大會獎
1984年冠醚合成新方法國家發明三等獎及發明專利
2002年環金屬化反應分子內配位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3年金屬有機化合物在催化偶聯和製備發光材料中的套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人才培養

• 教學思想

吳養潔曾做了一個規定,不準學生在實驗室搞研究期間瀏覽網頁、聊天、看視頻,只要是工作期間任何與實驗無關的事情都不能做。吳養潔經常教導自己的學生,科研成果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絕不能弄虛作假,這種實事求是的觀念和意識助推著吳院士在科學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堅。吳養潔尤其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吳養潔經常這樣教導自己的弟子。每一個試驗步驟、每一個化學反應,他都要求學生必須按照實驗規定親自動手操作。吳養潔曾說,作為老師,他希望能給學生提供好的學習環境,創造好的學習條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但學習的關鍵還是在於他們自己。吳養潔指導學生做科研的原則從來都是“抓大放小”,在科研課題方向確定以後,吳養潔會將課題交給學生自己,讓他們放手去做,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在如此寬鬆與開放的環境中,他的學生都擁有了很強的獨立搞科研的能力。

在育人中,吳養潔著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求索的精神。吳養潔常常告訴學生,繼承是學習,創新也是學習,而且是更好的學習。

• 學科建設

吳養潔在長時期擔任系行政領導工作中,作為有機化學學科學術帶頭人,該學科自1989年已連續四屆被評為省重點學科,1993年鄭州大學有機化學專業被批准設博士點,1995年被批准設化學博士後流動站,並由他擔任博士點與博士後流動站業務負責人。

• 指導學生

1986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生導師,已指導了80多名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後,已有9名他指導的學生晉升為正教授,其中2人已進入中科院“百人計畫”。他的學生宋毛平博士、常俊標博士已榮任鄭州大學副校長。他所指導1990年畢業的第一位博士丁奎嶺教授,奎嶺時年24歲,由於他聰慧、勤奮、堅持不懈地努力,自2009年5月至今榮任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2013年光榮入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常俊標博士已光榮入選中原學者,崔秀靈博士光榮入選閩江學者與福建省特聘教授,2009,2013,2014連發三篇一區優秀論文,安浩雲博士與吳豫生博士均光榮入選國家千人計畫與河南省百人計畫專家。吳豫生並任國家千人評審委員曾任美中藥協(SAPA)會長、董事會主席、現任國內美中藥協董事會主席。

• 教育成果獎勵

河南省教委兩次頒發給他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狀。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
1978年全國科技工作中做出重大貢獻的先進工作者
1990年國家教委、國家科委聯合授予“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
1991年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
1991年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章
1995年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199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科技功臣”榮譽稱號
200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

社會任職

吳養潔曾任中國化學會第廿一屆、廿二屆理事會理事。現任中國化學會第廿四屆理事會理事、河南省化學會副理事長。他曾被聘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二屆至四屆有機化學學科評審組成員、首次(1991~1995)高等學校理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學會、河南省化學會理事、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有機化學學科評審;國家教委高等學校教材編審組成員;國家教委首屆高等學校理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等職。現任《有機化學》編委;《高等學校化學學報》編委、顧問編委;《中國化學快報》編委;《化學研究》編委。南京大學化學系兼職教授   。

人物評價

吳養潔院士為學嚴謹,為人誠篤,科研成果豐碩,學術造詣深厚,從鄭州大學早期建校,到近十年來建設有機化學博士點、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省高等學校套用化學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學科建設方面貢獻突出   。

人物影響

2017年12月29日,“美麗化學美麗人生——吳養潔院士90華誕學術研討會”在鄭州大學綜合管理中心第二報告廳舉行。  

目前健在的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