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奇[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吳奇[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吳奇,男,1955年3月17日生於安徽蕪湖,籍貫安徽桐城。高分子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物理名譽教授及理工研究所所長,併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化學和材料科學學院院長。 198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化學系。1987年獲紐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1999年獲選美國物理學會Fellow。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曾任德國BASF公司研究總部高分子研究中心洪堡研究員、雷射光散射實驗室主管。 吳奇主要從事特殊高分子的表征、高分子鏈的構象變化和組裝以及高分子凝膠方面的研究。測定了聚四氟乙烯的分子量分布和鏈構象,觀察到高分子線性長鏈可隨溶劑性質而變化。從伸展的無規線團蜷縮成穩定的單鏈小球,揭示了鏈摺疊不是一個“全有或全無”的過程以及存在著一個“融化球”狀態。對高分子鏈的組裝聚集體的穩定機理提出了一些獨特的見解。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1982年-1987年9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師從朱鵬年教授)

•1977年-1982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化學系,化學物理專業,學士。

工作經歷

•1999年-至今,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Professor)。

•1996年-1999年,香港中文大學,教授(Reader)。

•1992年-1996年,香港中文大學,講師。 並於1995年受聘為母校科大化學物理系教授。

•1989年-1992年,德國巴斯夫集團(BASF),先為洪堡基金會客座研究員一年,後獲永久雇用,任雷射光散射實驗室主管。

•1987年9月-1989年5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化學系,博士後。

榮譽獎項

吳奇 吳奇

近年,他的研究方向又擴展至生物有關領域。已為科大培養了九名博士生,現有九名博士生在讀。兩名博士生先後榮獲“求是”優秀研究生獎。首位博士生於2001年畢業時,其博士論文獲當年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吳奇教授也因此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生導師。

德國洪堡研究獎學金;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年會特別邀請報告獎;美國物理學會Fellow;香港裘槎基金會傑出研究獎;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科學家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997年,獲香港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

•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0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沫若獎學金。

科研成就

吳奇院士 吳奇院士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資助下,吳奇教授與1996年在母校科大建立了大分子膠體和溶液實驗室,並開展有關大分子物理和膠體化學方面的研究。

作為世界上最權威的光散射(尤其是雷射光散射)專家之一,吳奇教授以其在高分子溶液,網路,凝(凍)膠,納米粒子和自組裝方面的工作成名。他曾率先表征了許多難解高分子,包括聚四氟乙烯(塑膠王)分子量的創新表征。他曾首次顯示單根高分子無規線團鏈在塌縮的過程中,先通過一個新發現的融化球狀態,再捲曲成熱力學穩定的小球。他還建立了粒度和穩定劑二者之間在穩定膠體形成中的定量關係(吳氏作圖)。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
1994年安徽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1998年南開大學客座教授
1998年深圳大學客座教授
1999年蘭州大學客座教授
2000年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客座教授
2001年福建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2001年浙江大學客座教授
2002年復旦大學客座教授
2002年合肥工業大學客座教授
2002年中山大學客座教授
2003年武漢大學客座教授
2003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化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2004年華中科技大學顧問教授
2005年安徽省政府參事
2005年華東科技大學客座教授
2006年《Macromolecules》副主編
2006年《高等學校化學學報》副主編
2007年德國《Macromolecular Journals》執行顧問
2009年南京大學客座教授
2009年蘇州大學顧問和客座教授
中文雜誌《化學物理學報》,《套用化學》和《高分子學報》編委
英文雜誌《The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立陶宛《Materials Sciences》; 加拿大《Polymer Networks & Blends》; 英國《Polymer》; 美國化學會《Macromolecules》和《Langmuir》編委

研究方向

“集合成化學,高分子物理和分子生物之成,設計和執行決定性的實驗來回答一些與大分子,生物以及膠體有關的重要問題。”其中包括,分子藥物非病毒載體的設計與研發;與神經退化型疾病有關的蛋白聚集的初始成核過程和成纖模式;功能性大分子的設計,合成和自組裝;大分子溶液和凝膠網路的動力學與結構;以及難解和特殊高分子的分子特性。最近,他的研究移向與生物有關的問題,特別是分子醫藥和化學生物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