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1955年,第一批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產生;1956年5月,學部委員進行了一次增聘。“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79年5月開始進行學部委員增補工作,之後又中斷十年,至1990年再次進行了學部委員增選,確定了兩年一度進行增選。1993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十一次常務會議決定,將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6月,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產生。1998年6月,實施資深院士制度。1998年6月,首次有外籍院士提出轉為中科院院士。據2018年9月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共有790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52人,化學部127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50人,地學部129人,信息技術科學部94人,技術科學部138人;外籍院士91人;已故院士580人,已故外籍院士22人。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民國院士

1948年,在中央研究院評議會成立的基礎上,由第二屆評議會主持,完成了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的選舉,首批院士81人(其中人文科學組28人,科技專家53人)。
1949年,中國國民黨政權在中國大陸垮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央研究院等舊機構被徹底拋棄或改造,院士制度就此作廢。

學部委員

建國初期

中科院院士會議 中科院院士會議
1949年11月1日,中國科學院成立,吸收了前蘇聯科學院的一些做法,但是在院士制度上,中科院並沒有立即仿效蘇聯,而且建立學部和學部委員制。
1954年6月,經中共中央和政務院的批准,學部開始籌備,並於1955年6月召開中科院學部成立暨第一次學部委員大會。與此同時,開始了學部委員的推選工作,學部委員的入選資格主要有三條: 學術成就、在推動中國科學事業方面的貢獻以及忠於人民的事業。之所以稱學部委員而不是院士,是因為考慮到院士的稱號是很神聖的,必須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而當時中國科技水平還比較落後,學科發展參差不齊,如果為了需要在各個學科領域都搞出一批院士來,不僅難以服眾,在國際上影響也不好,因此決定稍緩進行院士的選聘。同時,學部委員不只是一種榮譽稱號,更重要的是需要他們承擔中國 科學院乃至全國科學技術的學術領導工作。因此,一批在學術界關鍵崗位上的黨員領導幹部,也被聘為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學部和學部委員在學術方面的領導作用是很有限的,未久即形同虛設。對於多數學部委員來說,“學部委員”這一稱號轉變為主要是榮譽性的。
1956年5月,學部委員進行了一次增聘,歷時約1年。這次增聘主要考慮人選的學術水平,淡化了政治標準,最終從120多人中選出21人。
政治運動時期
在反右和大躍進之後,知識分子政策趨於極端,經過批判資產階級科學路線和“拔白旗、插 紅旗”等運動,11位被打成右派的科技專家被剝奪了學部委員的稱號,更多的學部委員受到衝擊,被當作批判對象。
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許多學部委員被作為“反動學術權威” 批鬥,不少人慘遭迫害致死,學部委員的稱號 名存實亡。 
恢復增選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79年1月,經中共中央同意,學部恢復活動,學部的原有職權也很快得到恢復。此時,原有的 科學技術方面的學部委員已從172人減員為117人,平均年齡達73歲。因此,增補學部委員,以充實和健全學部機構成為 當務之急
1979年5月,國務院批准了中國科學院關於增補學部委員的報告;7月10日,國務院批轉了中科院的增補工作報告和增補辦法,增選工作隨即展開。最初計畫通過增選使學部委員總人數達到300人左右,也就是說最初計畫新增約185人。但在實際的操作中,為了充實學部,吸收更多中青年優秀科學家參與學術領導工作,次年學部委員會議又決定擴大增補名額為330人。按照《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增補辦法》的規定,全體學部委員會議進行無記名投票,得票超過三分之二者可以當選,按照這個規定當選者還達不到原定名額,為使增選者達到和接近既定名額,這一門檻降為“超過二分之一”,這一得票率沿用至2005年。1981年3月,增選學部委員名單經國務院批准後公布,共新增283名,學部委員總人數達到了400名。這是自有學部以來第一次通過 民主選舉產生學部委員。此次增選時,學部委員明確為工作稱號,並不是榮譽稱號。
1981年,中國科學院召開第四次學部委員大會。
1984年1月,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盧嘉錫在中國科學院第五次學部委員大會上的工作報告中指出:“不少擔任學部常委工作的學部委員多次懇切地提出,希望減輕他們在科學院的行政事務的負擔,更好地發揮他們的 學術專長,多為國家的科技決策提供諮詢意見。同時,在實際工作中也發現,學部委員和主席團的成員大多數來自院外,要他們對科學院的業務管理工作進行決策,特別是象幹部任免、經費分配等問題,都要提交主席團會議討論決定,也確有困難。”對於這些問題,國務院科技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的調查組和科學院黨組經過調查研究之後,向中共中央和 國務院建議:“明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大會及中國科學院主席團不再是科學院的決策機構,學部委員則仍然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榮譽稱號。學部委員大會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學術評議和諮詢。這一建議很快得到批准。學部委員轉變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榮譽稱號。 
增選中斷十年
1981年以後,由於在學部委員改為院士這個問題上的存在 分歧,學部委員的增選工作也停止了。
1983年,中共中央書記處明確提出,“中國科學院的方針應當是:大力加強套用研究,積極而有選擇地參加發展工作,繼續重視基礎研究。”在這種形勢下,中國科學院何去何從都成了問題。
1987年初,中國科學院提出了“把主要力量動員和組織到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主戰場,同時保留一支精幹力量從事基礎研究和高技術跟蹤”這一新的辦院方針,以適應國家和社會的需求。由於 通貨膨脹,科學事業費增長停滯,科學研究工作面臨十分困難的形勢,科學家的收入相對減少,普遍出現了“腦體倒掛”現象,社會上普遍流傳:“搞飛彈的不如賣雞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有的高齡學部委員甚至不得不申請困難補助。這樣一來,學部委員這一“最高榮譽稱號”的價值也大大貶值了。這都是學部委員在1980年增選之後又中斷了10年的原因。
1990年,學部委員的老齡化問題甚至比1980年增選時更為嚴重,322名學部委員的平均年齡已超過75歲。5月,錢三強給國務院總理李鵬寫信建議增選學部委員。經李鵬總理同意,同年6月,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科委向國務院報送了“關於增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的請示”和“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增選辦法”。“請示”建議新增學部委員約200人,在增選過程中,要堅持標準,決不湊數。為了保證符合條件的優秀中青年科學技術專家進入學部委員的行列,“增選辦法”規定,在各學部的正式候選人名單中,年齡在60歲以下的應不少於三分之一。國務院在批准這一報告和“增選辦法”的同時,還批准今後增選每兩年舉行一次,逐步制度化、規範化,計畫到2000年,學部委員總人數不少過750人。此次增選歷時一年有餘,經過300餘位學部委員和43個政府部委、26個省市自治區,共169個研究單位、181所高等院校以及近100個一級學會的推薦和初選,共產生有效候選人1079名。最後投票選舉出210位新學部委員。
1992年,第六次學部委員大會召開,制定了《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章程》,就學部委員的稱號、選舉程式、外籍學部委員的選舉程式、學部的職能和任務、學部委員大會、常設領導機構等作了規定。章程再一次明確每兩年一度進行學部委員增選,並規定每次增選總 名額不超過六十名。各學部的增選名額,由主席團討論確定。

院士制度

過渡性措施
1953年2月,錢三強和另外25名中科院科學家乘火車西伯利亞,實地學習蘇聯如何組織和領導科研工作。蘇聯科學院是訪蘇代表團拜訪的主要機構之一。錢三強看到,院士制度對蘇聯科學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回中國後,錢三強便在中科院院務常務會議上總結道,蘇聯科學院在短短30年間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經驗,就在於院士制度“培養起健康的學術風氣”。
此次訪蘇也讓當時的中科院黨組書記張稼夫覺得,在科學組織機構上,向蘇聯學習,或能儘快提高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於是,張稼夫在向中央的工作報告中提出,在目前情況下,成立院士制度或全院性的學術委員會“尚有困難”。由此,中科院在學習蘇聯的基礎上,決定以學部委員制度代替院士制度,作為一種過渡性措施。
多方建議
1

會議 會議
954年10月13日,郭沫若設宴歡迎了一名特殊的外國客人。 蘇聯土壤學家柯夫達被聘請為中科院的蘇聯總顧問。柯夫達直言不諱地告訴郭沫若:“沒有院士,是不能稱其為科學院的,只是各個研究所的聯合行政組織。”郭沫若很快被柯夫達說服,當這個觀點傳到分管中科院工作的副總理陳毅那裡時, 陳毅也被說服了。
1955年6月1日,郭沫若在學部成立大會的開幕詞中曾說:“學部的成立為中國科學院進一步建立院士制度準備了條件。”第二天上午,郭沫若又再次強調:“發揚科學民主最好的形式,就是院士制度。”在首屆學部大會閉幕的第二天,中科院召開學部聯席會議。陳毅也與郭沫若一樣,“默契”地提到了“要搞院士制度”。
1979年,出任社科院首任院長的胡喬木主張建立院士制度,1年後,在 胡喬木和時任中科院院長、國家科委主任方毅的推動下,中科院、社科院和國家科委聯合進行了院士制度籌備工作。錢三強負責草擬的《關於設定科學院院士制度的建議》提出,院士制度與學部委員制度並行,院士沒有任期限制,而學部委員有任期。
1980年7月,中國科學院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向 國務院遞呈送了《關於建立院士制度的請示報告》和《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條例(草案)》。《條例》規定,院士是給予中國卓越科學家的最高榮譽,是我國最高的學術榮譽稱號,為終身職稱。《請示報告》還明確提出第一批院士的名額為200人(包括社會科學方面的院士)。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中科院與中國社科院建立院士制度,明確提出“院士是中國最高的學術榮譽稱號”。
爭議擱淺
1981年5月,在第四次學部委員大會上再次對“院士問題”進行了討論。
蘇步青提出:“我國應該有院士制,院士應有點 權威,有一定工作,可以兼任學部委員,與學部的工作結合起來。”陳宗基也說:“應當搞院士制,這是國家的榮譽問題。”
劉恢先則反對他們的意見,提出:“在實行學部委員制度的同時,又實行院士制度,在國際上是沒有先例的,這么做等於把現在學部委員的身份降低了。”李國平也批評:“院士制度是在降低學部委員學術水平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對學部委員不禮貌的表現。”
會議閉幕前一天,方毅、副院長李昌收到了已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的胡喬木的 親筆信。這封信提出:“希望學部會議千萬不要把院士制度否定了,無論如何不能由學部委員代替。”
由於學部委員之間對“院士問題”爭論不休,院士制度再次被擱淺,學部委員稱謂仍繼續沿用。
最終建立
1984年12月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決定,擬在中國建立院士制度,將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稱號改為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嚴濟慈、吳仲華、盧嘉錫、武衡、錢學森隨即於1985年1月表示擁護並提出一些建議。
1988年3月,胡克實等41名人大代表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建議建立院士制度。11月8日,這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該提案,認為“目前世界上蘇、英、美、法、日、印度等國家都實行院士制度,大多已有百餘年 歷史”、“在中國實行院士制度,對於推動全民族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終於促使中科院把建立院士制度提上議程。隨後,由國家科委牽頭,組織相關單位成立了院士制度聯合研究組,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工作,但由於實際主持人的突然去世而中斷。
1990年,學部委員的增選工作在停頓10年後,進行了新的增選,確定了兩年一度進行增選。但對於建立院士制度問題,中科院仍認為“時機和條件尚不成熟”。然而,這些困難,由於中國工程院的籌備和組建等因素而 迎刃而解
建立工程院的提議由來已久,1992年突然出現轉機,籌建工作迅速啟動。1993年2月4日,中科院和國家科委聯名向國務院呈遞了《關於建立中國工程院有關問題的請示》,其中提出:“在討論和徵求意見過程中,大家認為中國工程院成員的稱謂,以稱院士為好,這既與其榮譽性質相符合,又便於國際聯繫。同時還建議,中國科學院的學部委員亦改稱院士。”
1993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十一次常務會議決定,將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議批准了這一決定;同月,中科院也隨即向全體學部委員發出通知;6月3日至8日,由學部委員會大會改稱的中科院第七次院士大會舉行,標誌著中科院院士制度的建立。此後,學部作為國家最高諮詢機構的定位、每兩年召開一次的院士大會是中科院學部的最高組織形式等制度一直延續至今。
發展改革
1994年6月,經過中科院第七次院士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
1996年6月3日至7日,中國科學院第八次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決定從1996年起,兩院院士大會將同時同地聯合舉行,時間定在每逢雙年6月的第一個星期。
1998年6月,中國科學院第九次院士大會召開,實施資深院士制度。 
2000年6月5日,中國科學院第十次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
2002年5月28日至6月1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
2004年6月2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在 人民大會堂開幕。
2006年6月,中國科學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召開,將《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中“獲得贊同票超過投票人數二分之一的 候選人當選”修訂為“獲得贊同票不少於投票人數三分之二的候選人,按照本學部的增選名額,根據獲得贊同票數依次入選”。
2008年6月23日至27日,中國科學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
2010年6月7日至10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
2012年6月11日至15日,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在 北京召開。
2014年6月9日至13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
2015年的院士增選,謝絕處級以上官員成為候選人,並增加全體院士終選投票機制。
2016年5月30日至6月3日,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
2017年2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和姚期智已依照《中國科學院章程》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暫行辦法》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這是中國科學院學部歷史上首次有外籍院士提出轉為中科院院士。 
2018年5月28日至6月1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 

項目設定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為維護老年院士的身體健康,在院士中實行的制度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外籍院士在取得中國國籍後,可直接轉為院士或資深院士,並享有同等義務、權利及有關待遇

組織流程

評選組織

增選院士
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
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增選名額及其分配在保持基本穩定的前提下,由學部主席團根據學科布局和學科發展趨勢確定。
院士候選人由院士和有關學術團體推薦,學部主席團可根據學科發展需要設立候選人特別推薦小組,不受理本人申請。有效 候選人由學部主席團審定。
各學部常務委員會組織院士對有效候選人進行評審和初選,產生初步候選人和終選候選人建議人選。評審和初選必須堅持標準,遵循公正、客觀的原則,對候選人進行全面、 科學的評價。各學部初選實行差額無記名投票,差額比例為百分之二十。各學部參加投票選舉的院士人數,應超過本學部有投票權院士人數的三分之二。獲得贊同票不少於投票人數三分之二的候選人,按學部主席團確定的名額,根據得票數依次產生本學部終選候選人建議人選,經各學部常務委員會審查確認後,由學部主席團確定終選候選人。新當選院士由具有投票權的全體院士投票產生。選舉實行等額無記名 投票,獲得贊同票數超過有效票數二分之一的候選人當選。
外籍院士
選舉外籍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 選舉,每位院士推薦1名候選人,獲得不少於5名院士的推薦為有效。外籍院士由全體院士實行無記名投票選舉,其選舉工作與院士增選工作同年進行。參加投票選舉的院士人數,應超過院士總人數的二分之一,獲得贊同票不少於投票人數三分之二的候選人當選。  

評選條件

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 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學者、專家),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稱號。
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做出重要貢獻,在國際上具有很高學術地位的外國籍學者、專家,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放棄撤銷

院士有權放棄院士稱號。院士加入外國國籍後,即為自動放棄院士稱號。
當院士個人行為嚴重違反科學道德、品行嚴重不端、嚴重損害院士群體和學部聲譽,勸其放棄院士稱號。上述情節特別嚴重的,以及危害國家 利益,觸犯國家 法律的,撤銷其院士稱號。

評選情況

學部委員

1955年,第一批學部委員為233人。其中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61人; 科學技術方面委員172人,兩年後增聘18人,達到了190人。
1979年至1981年進行的增選學部委員工作,共新增283名學部委員,學部委員總人數達到了400名。
1990年至1991年進行的增選學部委員工作,投票選舉出210位新學部委員,其中數理學部38人,化學部35人,生物學部34人,地學部35人,技術科學部68人。學部委員總人數達到528人。
1993年,增選學部委員59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0人,化學部10人,生物學部11人,地學部10人,技術科學部18人。

院士增選

截至2015年12月底,共有1306名來自全國各部門、各地區(含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學者、專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選舉外籍院士100名。 
據2018年9月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共有790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52人,化學部127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50人,地學部129人,信息技術科學部94人,技術科學部138人。另外外籍院士91人。
院士與外籍院士增選情況 
年份院士外籍院士
總數數學物理學部化學部生物學部地學部信息技術科學部技術科學部總數
1995年591091210---18 14(1994)
1997年589101210---17 10(1996)
1999年551081110---168(1998)
2001年561010129---157(2000)
2003年5810101110---177(2002)
2005年5189127696(2004)
2006年-------
2007年296674155
2009年356855476
2011年5197910799
2013年5399910799
2015年61119121081112 
2017年61119131061216 

院士名單

全體院士名單(共790人)
數學物理學部(152人)
艾國祥白以龍蔡榮根陳彪陳和生陳佳洱陳建生陳木法
陳難先陳十一陳式剛陳恕行陳仙輝陳永川陳志明程開甲
崔向群戴元本鄧小剛杜江峰鄂維南范海福方成方復全
方守賢馮端甘子釗高鴻鈞葛墨林龔昌德龔新高郭柏靈
郭尚平韓占文何國威何祚庥賀賢土洪家興胡和生胡仁宇
霍裕平江松姜伯駒解思深景益鵬鄺宇平李安民李邦河
李大潛李德平李方華李家春李家明李儒新李惕碚勵建書
林群龍以明羅俊羅民興呂敏馬余剛馬志明閔乃本
莫毅明歐陽頎歐陽鍾燦潘建偉彭實戈曲欽岳沈文慶沈學礎
石鐘慈蘇定強蘇肇冰孫昌璞孫鑫孫義燧湯定元湯濤
唐孝威陶瑞寶田剛童秉綱萬哲先汪承灝汪景琇王鼎盛
王恩哥王廣厚王瑪彥王詩宬王世績王綏琯王小雲王迅
王業寧王貽芳王元王梓坤魏寶文文蘭吳岳良武向平
席南華夏道行向濤謝心澄邢定鈺熊大閏徐紅星徐敘璿
徐至展嚴加安楊福家楊國楨楊樂楊應昌楊振寧葉朝輝
葉叔華於淥于敏袁亞湘詹文龍張殿琳張恭慶張涵信
張煥喬張傑張平文張仁和張淑儀張維岩張偉平張裕恆
張肇西張宗燁章綜趙光達趙政國趙忠賢鄭厚植鄭曉靜
周光召周恆周向宇周又元周毓麟朱邦芬朱詩堯鄒廣田
化學部(127人)
安立佳白春禮包信和曹鏞查全性柴之芳陳洪淵陳家鏞
陳軍陳俊武陳凱先陳慶雲陳小明陳新滋陳懿程津培
程鎔時戴立信丁奎嶺段雪方維海費維揚馮守華馮小明
高松郭景坤郭子建韓布興何國鍾何鳴元洪茂椿侯建國
胡英黃本立黃春輝黃乃正計亮年江桂斌江雷江龍
江明黎樂民李燦李洪鐘李靜海李亞棟李永舫李玉良
梁敬魁林國強劉若莊劉元方劉雲圻劉忠范陸熙炎麻生明
麥松威倪嘉纘彭孝軍錢逸泰任詠華沙國河沈家驄沈之荃
宋禮成孫世剛譚蔚泓唐本忠唐勇唐有祺田禾田昭武
田中群佟振合塗永強萬惠霖萬立駿汪爾康王方定王佛松
王夔吳奇吳新濤吳養潔吳雲東席振峰謝毅謝毓元
謝在庫謝作偉徐如人嚴純華顏德岳楊萬泰楊秀榮楊學明
楊玉良姚建年姚守拙于吉紅余國琮俞汝勤袁權岳建民
張存浩張東輝張洪傑張禮和張俐娜張乾二張鎖江張濤
張希張玉奎趙東元趙進才趙宇亮趙玉芬鄭蘭蓀支志明
周其鳳周其林周同惠朱道本朱起鶴朱清時卓仁禧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50人)
卞修武曹文宣曹曉風常文瑞陳國強陳化蘭陳可冀陳霖
陳潤生陳文新陳曉亞陳孝平陳曄光陳宜瑜陳宜張陳義漢
陳竺陳子元程和平鄧子新段樹民樊嘉方精雲方榮祥
高福葛均波顧東風桂建芳郭愛克韓斌韓濟生韓家淮
韓啟德賀福初賀林赫捷洪德元洪國藩侯凡凡黃荷鳳
黃路生季維智蔣華良蔣有緒金國章金力鞠躬康樂
孔祥復匡廷雲李季倫李家洋李林李蓬李振聲梁棟材
梁智仁林鴻宣林其誰劉新垣劉耀光劉以訓劉允怡盧永根
陸林陸士新毛江森孟安明裴鋼蒲慕明戚正武強伯勤
饒子和尚永豐邵峰沈善炯沈岩沈允鋼沈自尹施教耐
施一公施蘊渝石玩春舒紅兵宋微波蘇國輝隋森芳孫大業
孫漢董孫晏弄孫儒泳唐崇惕唐守正田波童坦君汪忠鎬
王大成王恩多王福生王文采王正敏王志新王志珍魏輔文
魏江春魏於全吳常信吳孟超吳祖澤武維華謝華安謝聯輝
徐國良徐濤許智宏閻錫蘊楊福愉楊煥明楊雄里姚開泰
葉玉如尹文英印象初曾益新曾毅翟中和張春霆張明傑
張啟發張新時張旭張學敏張亞平張永蓮張友尚趙國屏
趙繼宗趙進東趙玉沛鄭光美鄭儒永鄭守儀種康周俊
周琪朱玉賢朱兆良朱作言莊巧生莊文穎
地學部(129人)
安芷生常印佛巢紀平陳大可陳發虎陳俊勇陳駿陳曉非
陳旭陳顆陳運泰程國棟醜紀范崔鵬戴金星戴民漢
鄧起東丁國瑜丁林丁仲禮竇賢康馮士笮符淙斌傅伯傑
高俊高銳龔健雅郭華東郭正堂郝芳侯增謙胡敦欣
黃榮輝賈承造焦念志金振民金之鈞李崇銀李德仁李德生
李吉均李曙光李廷棟林學鈺劉寶珺劉昌明劉叢強劉嘉麒
陸大道呂達仁馬宗晉莫宣學穆穆歐陽自遠潘永信彭平安
秦大河邱占祥任紀舜戎嘉余邵明安沈其韓沈樹忠礦玉
石耀霖舒德乾蘇紀蘭孫鴻烈陶澍滕吉文童慶禧塗傳詒
萬衛星汪集暘汪品先王成善王德滋王會軍王水王鐵冠
王穎魏奉思文聖常吳福元吳國雄吳立新吳新智伍榮生
夏軍肖序常徐冠華徐義剛許厚澤許志琴薛禹群楊經綏
楊樹鋒楊文采楊元喜姚檀棟姚振興葉大年葉嘉安殷鴻福
於崇文袁道先曾慶存曾融生翟明國翟裕生張國偉張宏福
張經張彌晏張培震張人禾趙柏林趙鵬大趙其國鄭度
鄭永飛鍾大賚周成虎周衛健周秀驥周志炎周忠和朱日祥
鄒才能
信息技術科學部(94人)
包為民保錚陳定昌陳桂林陳國良陳翰馥陳俊亮陳星弼
陳星旦褚君浩戴汝為董韞美房建成乾福熹龔旗煌顧瑛
管曉宏郭光燦郭雷郝躍何積豐侯朝煥侯洵懷進鵬
黃宏嘉黃琳黃民強黃如黃維簡水生姜傑金亞秋
匡定波雷嘯霖李啟虎李樹深李未李衍達林惠民劉國治
劉明劉盛綱劉頌豪劉永坦陸建華陸汝鈐陸元九呂建
毛軍發梅宏彭莖墀秦國剛沈緒榜宋健譚鐵牛王家騏
王建宇王立軍王啟明王巍王圩王陽元王永良王育竹
王越王玷國王之江吳朝暉吳德聲吳宏鑫吳培亨吳一戎
夏建白徐宗本許寧生薛永祺楊德仁楊芙清楊學軍姚建銓
姚期智尹浩張鈸張景中張嗣瀛鄭建華鄭耀宗鄭有料
鄭志明周炳琨周巢塵周興銘周志鑫朱中梁
技術科學部(138人)
蔡其鞏曹楚南曹春曉常青陳創天陳維江陳雲敏陳祖煜
成會明程耿東程時傑丁漢都有為段文暉范守善方岱寧
高德利高鎮同葛昌純顧秉林顧誦芬顧逸東郭烈錦郭萬林
過增元韓傑才韓禎祥何滿潮何雅玲胡海岩胡文瑞胡聿賢
黃克智姜中宏金紅光金展鵬賴遠明李濟生李述湯李依依
李應紅林皋劉寶鋪劉昌勝劉廣均劉維民劉竹生柳百新
盧柯盧強路甬祥雒建斌閔桂榮南策文倪晉仁歐陽明高
歐陽予潘際鑾彭一剛齊康邱大洪邱勇任露泉芮筱亭
申長雨沈保根沈志雲宋家樹宋振騏孫家棟孫鈞唐叔賢
陶文銓滕錦光田永君汪耕汪衛華王補宣王崇愚王大中
王淀佐王光謙王立鼎王希季王錫凡王曦王自強魏炳波
魏悅廣溫詩鑄聞邦樁吳承康吳良鏞吳碩賢伍小平邢球痕
能有倫徐建中徐性初宣益民薛其坤閆楚良嚴陸光楊孟飛
楊叔子楊偉楊衛楊標姚熹葉恆強葉培建於起峰
余夢倫俞大鵬俞鴻儒翟婉明張楚漢張清傑張統一張興鈐
張佑啟張澤趙淳生鄭平鄭時齡鄭哲敏鍾萬勰周國治
周孝信周遠朱荻朱靜朱森元朱位秋祝世寧莊逢辰
鄒世昌鄒志剛--
外籍院士名單(91人)
若列斯.阿爾費羅夫(Zhores I. Alferov)克里斯汀·阿芒托(Christian Amatore)
弗萊明·貝森巴赫(Flemming Besenbacher)瓦列里·邦杜(Valery Bondur)
伯奇費爾(Burrell Clark Burchfiel)陳德亮(Deliang Chen)
錢煦(Shu Chien)卓以和(Alfred Y. Cho)
朱棣文(Steven Chu)朱經武(Ching-Wu Chu)
蔡南海(Nam-Hai Chua)菲立普·希阿雷(Philippe G. Ciarlet)
阿龍·切哈諾沃(Aaron J. Ciechanover)萬森·庫爾提歐(Vincent Courtillot)
羅伯特·迪金森(Robert E.Dickinson)耶日·杜辛斯基(Jerzy Duszynski)
艾思本(Richard Lawrence Edwards)傅睿思(Else Marie Friis)
福田敏男(Toshio Fukuda)馮元楨(Yuan-Cheng Fung)
高華健(Huajian Gao)安德烈·蓋姆(Andre K. Geim)
馬丁·格勒切爾(Martin Groetschel)戴維·格羅斯(David Gross)
羅伯特·格拉布斯(Robert Howard Grubbs)艾倫·黑格(Alan J.Heeger)
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何毓琦(Yu-Chi Ho)
霍克弗爾特(Tomas Hokfelt)約翰·霍普克羅夫特(John Edward Hopcroft)
霍西金斯(Brian John Hoskins)胡正明(Chenming Calvin Hu)
黃永剛(Yonggang Huang)黃煦濤(Thomas S.Huang)
飯島澄男(Sumio Iijima))簡悅威(Yuet Wai Kan)
高錕(Charles K.Kao)庫什(Gurdev S.Khush)
克勞斯·馮·克利欽(Klaus Von Klitzing)馬庫·庫馬拉(Markku Tapio Kulmala)
李政道(Tsung-Dao Lee)傑馬里·萊恩(Jean-Marie Lehn)
黎念之(Norman N.Li)查爾斯·李波(Charles M. Lieber)
安德森·林奎斯特(Anders Lindquist)廖國男(Kuo-Nan Liou)
劉必治(Bede Liu)馬佐平(Tso - Ping Ma)
毛河光(Ho-kwang David Mao)馬庫斯(Rudolph A. Marcus)
弗朗斯瓦·馬蒂(Francois Mathey)米歇爾(Hartmut Michel)
查德·米爾金(Chad A. Mirkin)莫里茨(Helmut Moritz)
弗里德·穆拉德(Ferid Murad)野依良治(Ryoji Noyori)
保羅·納斯(Paul Nurse)羅格·歐文(D. Roger J. Owen)
雅各布·帕里斯(Jacob Palis)文森特·珀爾(H. Vincent Poor)
阿塔·拉曼 (Atta-ur Rahman)拉奧(C. N. R. Rao)
雷文(Peter H.Raven)羅伯塔·魯德尼克(Roberta L. Rudnick)
薩支唐(Chihtang Sah)肖開提·薩利霍夫(Shavkat Salikhov)
沈元壤(Yuen-Ron Shen)沈志勛(Zhixun Shen)
肖蔭堂(Yum-Tong Siu)彼得·史唐(Peter J.Stang)
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James Fraser Stoddart)蘇布拉·蘇雷什(Subra Suresh)
郎尼·湯姆森(Lonnie Thompson)丁肇中(Samuel C.C.Ting)
徐立之(Lap-Chee Tsui)崔琦(Daniel Chee Tsui)
王中林(Zhong Lin Wang)王曉東(Xiaodong Wang)
王小凡(Xiao-Fan Wang)邁克·沃特曼(Michael S. Waterman)
西蒙·懷特(Simon D.M. White)托斯登.威塞爾(Torsten N. Wiesel)
吳耀祖(Theodore Yao-Tsu WU)彼得.威力(Peter John Wyllie)
謝曉亮(Xiaoliang Xie)丘成桐(Shing-Tung Yau)
葉軍(Jun Ye)理察.N.傑爾(Richard Neil Zare)
張翔(Xiang Zhang)張首晟(Shoucheng Zhang)
莊小威(Xiaowei Zhuang)---- 
已故院士名單(580人)
鮑文奎貝時璋畢德顯秉志蔡邦華蔡昌年蔡方蔭蔡金濤
蔡鎦生蔡啟瑞蔡翹蔡睿賢蔡詩東蔡旭曹本熹曹建猷
曹天欽常迥陳達陳芳允陳鳳桐陳冠榮陳國達陳華癸
陳煥鋪陳建功陳鑒遠陳景潤陳夢熊陳能寬陳慶宣陳榮悌
陳茹玉陳世驤陳述彭陳慰峰陳文貴陳希孺陳新民陳學俊
陳耀祖陳永齡陳楨陳中偉陳宗基承淡安程純樞程民德
程慶國程孝剛程裕淇池際尚褚應璜慈雲桂崔爾傑戴安邦
戴傳曾戴芳瀾戴念慈戴松恩黨鴻辛鄧從豪鄧稼先鄧景發
鄧叔群鄧錫銘丁大釗丁舜年丁偉岳丁夏畦丁穎董申保
竇國仁段學復方俊方心芳方肇倫馮純伯馮德培馮景蘭
馮康馮蘭洲馮新德馮澤芳傅承義傅家謨傅鷹高鴻
高濟宇高景德高慶獅高山高尚蔭高世揚高為炳高小霞
高怡生高由禧高玉臣高振衡高振西葛庭燧龔岳亭龔祖同
谷超豪谷德振顧功敘顧翼東顧知微關士聰關筆直管惟炎
郭承基郭可信郭令智郭幕孫郭文魁郭燮賢郭永懷郭仲衡
郝柏林郝水郝詒純何炳林何澤慧何作霖洪朝生洪孟民
侯德榜侯德封侯光炯侯仁之侯祥麟侯學煜侯虞鈞胡海昌
胡宏紋胡濟民胡經甫胡寧胡世華華羅庚黃葆同黃秉維
黃汲清黃家駟黃昆黃量黃鳴龍黃潤乾黃劭顯黃勝年
黃維垣黃緯祿黃文熙黃憲黃耀曾黃禎祥黃志鏜黃子卿
黃祖洽嵇汝運紀育灃賈福海賈蘭坡江元生江澤涵姜聖階
蔣麗金蔣民華蔣明謙蔣錫夔金建中金善寶金玉開靳樹樑
經福謙柯俊柯召樂森瑋雷天覺黎尚豪李博李朝義
李春昱李方訓李國豪李國平李繼侗李競雄李鈞李連捷
李林李敏華李強李慶逵李四光李天李文采李小文
李星學李薰李蔭遠李正武李志堅梁伯強梁守罄梁樹權
梁思成梁思禮梁希梁曉天梁植權廖山濤林秉南林蘭英
林勵吾林巧稚林鎔林尚安林同驥林為乾林尊琪劉承釗
劉崇樂劉東生劉敦楨劉高聯劉光鼎劉恢先劉建康劉瑞玉
劉思職劉仙洲劉應明劉有成劉振興柳大綱婁成後樓南泉
盧鶴紱盧嘉錫盧佩章盧衍豪盧肇鈞陸寶麟陸啟鏗陸談
陸婉珍陸學善羅沛霖羅宗洛呂保維馬馱猷馬瑾馬世駿
馬文昭馬杏垣馬在田馬祖光毛漢禮毛鶴年茅以升孟少農
孟憲民孟昭英苗永瑞閔恩澤母國光穆恩之鈕經義潘承洞
潘家錚潘菽龐雄飛裴文中彭桓武彭少逸蒲富恪蒲蟄龍
錢保功錢祟澍錢臨照錢令希錢寧錢人元錢三強錢偉長
錢學森錢志道錢鍾韓欽俊德秦仁昌秦馨菱秦蘊珊邱式邦
裘法祖裘維蕃闕端麟饒毓泰任美鍔任新民邵象華申泮文
沈鴻沈其震沈天慧沈元沈韞芬沈珠江盛金章盛彤笙
師昌緒施立明施履吉施汝為施雅風石青雲石志仁時鈞
史紹熙斯行健宋大祥宋叔和宋玉泉蘇步青蘇鏘蘇元復
孫大中孫德和孫殿卿孫家鍾孫樞孫雲鑄孫鍾秀談鎬生
談家楨譚其驤湯飛凡湯佩松唐敖慶唐九華唐稚松唐仲璋
陶寶祺陶亨鹹陶詩言田奇雋田在藝童第周童憲章涂長望
塗光熾塗治屠守鍔汪德熙汪德昭汪胡楨汪家鼎汪菊潛
汪墮仁汪聞韶汪猷王葆仁王承書王大珩王德寶王伏雄
王淦昌王恆升王鴻禎王家楫王景唐王克明王仁王善源
王世真王守覺王守武王湘浩王序王選王應睞王鈺
王日倫王之璽王之卓王志均王竹泉王竹溪魏榮爵魏壽昆
魏曦翁文波吳傳鈞吳杭生吳浩青吳建屏吳階平吳旻
吳全德吳汝康吳式樞吳文俊吳學藺吳學周吳英愷吳有訓
吳征鎧吳征鎰吳中倫吳仲華吳自良伍獻文武遲武衡
席承藩席澤宗夏堅白夏培肅冼鼎昌蕭龍友肖紀美肖健
肖倫謝光選謝家麟謝家榮謝少文謝希德謝學錦謝義炳
邢其毅能毅徐采棟徐冠仁徐光憲徐國鈞徐克勤徐仁
徐士高徐世浙徐僖徐曉白徐芝綸徐祖耀許寶綠許根俊
許傑許學彥薛社普嚴東生嚴濟慈嚴愷嚴志達閻隆飛
閻遜初顏鳴皋陽含熙楊澄中楊弘遠楊嘉墀楊簡楊立銘
楊起楊石先楊廷寶楊惟義楊鍾健楊遵儀姚鑫業治錚
葉篤正葉桔泉葉連俊葉培大葉企孫葉渚沛殷宏章殷之文
尹贊勛應崇福游效曾于天仁余瑞璜俞昌鏇俞大紱俞德浚
俞建章虞宏正袁承業袁翰青袁見齊岳希新惲子強曾呈奎
曾昭掄張本仁張炳熹張伯聲張大煜張德慶張恩虬張光斗
張廣學張家鋁張景鉞張滂張沛霖張彭熹張青蓮張樹政
張維張文佑張文裕張錫鈞張香桐張孝騫張效祥張煦
張鈺哲張筆騫張致一張鍾俊張宗祜張宗燧張作梅章名濤
章申章梓雄趙承嘏趙爾宓趙飛克趙洪璋趙金科趙九章
趙仁愷趙善歡趙忠堯趙宗燠鄭國鋁鄭萬鈞鄭作新支秉彝
鍾惠瀾鍾香崇周本濂周乾峙周惠久周立三周明鎮周培源
周仁周廷沖周廷儒周同慶周維善周錫元周堯和周澤昭
周志宏朱光亞朱洪元朱既明朱壬葆朱物華朱洗朱夏
朱顯謨朱亞傑朱祖祥諸福棠竺可楨莊長恭莊逢甘莊孝傳
莊育智鄒承魯鄒網鄒元犧--
已故外籍院士名單(22人)
巴頓(Derek H. Barton)羅伯特.康(Robert Wolfgang Cahn)
張永山(Y. Austin Chang)張立綱(Leroy L. Chang)
陳省身(Shiing-Shen Chern)克里斯琴森(Wilbur Norman Christiansen)
科頓(Frank A.Cotton)蓋伊·德泰(Guy Blaudin de The)
法捷耶夫(Ludwig D.Faddeev)薩姆韋爾.格里戈良(Samvel S. Grigorian)
井口洋夫(Hiroo Inokuchi)葛守仁(Ernest Shiu-Jen Kuh)
林同炎(T.Y.Lin)林家翹(Chia-Chiao Lin)
利翁斯(Jacques-Louis Lions)李約瑟(Joseph Needham)
潘諾夫斯基(Wolfgang K.H.Panofsky)司馬賀(Herbert A. Simon)
田長霖(Chang-Lin Tien)吳健雄(Chien-Shiung Wu)
哈邁德·澤維爾(Ahmed H. Zewail) 辛克維奇(Olgierd Cecil Zienkiewicz) 
註:上述表中的數據為2018年9月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

文化傳統

權利與義務
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院士要積極促進科學技術的研究、發展和套用,努力創新,做出成績;提倡 科學道德,維護 科學精神,發揚優良學風,普及科學知識,起表率作用;積極培養人才,推動科學技術隊伍建設;參加院士會議,承擔中國科學院學部組織的諮詢、評議任務;積極推動科學技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對國家科學技術重大問題的決策有建議權;對院士候選人和外籍院士候選人有推薦權;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繼續享有上述權利和義務,並享有資深院士津貼,但不擔任院士大會常設領導機構成員和各學部常務委員會成員等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外籍院士候選人的推薦和選舉工作,自由參加院士會議。
外籍院士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和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有建議權;可應邀出席中國科學院學部組織的有關會議和學術活動;可獲得中國科學院學部贈送的有關出版物。外籍院士不享有對院士候選人和外籍院士候選人的推薦權;不享有選舉權和被 選舉權

社會評價

首批學部委員的人數是前中研院院士的3.6倍。這個數量上的急劇增長,並不代表七八年間中國 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而是出於當時國家發展科學技術事業的迫切需要,反映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對於科技事業的極大重視。學部委員制是為快速發展中國科學技術事業而採取的舉措,如果依循舊體制,顯然難以適應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形勢。這一批學部委員,在中國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大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他們是現代中國科技事業的奠基人。
1994年,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決定了中國院士的規模較大,增選數額也較多,勢必降低院士的學術資格標準。少數院士的學術表現以及院士增選中的種種問題與院士稱號的崇高榮譽很不相符。這些問題,近年來隨著全社會對科學技術日益重視,甚至有日益突出的趨勢。(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王揚宗)
從學部委員到院士,一個稱謂的變化不僅意味著榮譽的最終回歸,也標誌著科學家與國家科技發展同呼吸共命運的不可分割的歷史。(中國科學報甘曉) 
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會層次高、影響大。 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不同時期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蒞臨現場並作重要講話。來自全國不同領域、不同戰線的院士大家匯聚一堂,共商國家與學部科技事業發展,成為全國科技界兩年一度的重要盛會。(中國科學院)

院士軼事

1960年訪英尷尬

1960年,時任中科院副院長的吳有訓訪英時,在英國皇家學會紀念會前一天,會務主持突然通知中國代表團:“明天的大會,只有各國科學院正式院士才有資格參加,請各國與會院士明日穿戴好本國科學院的院士禮服和冠冕,以便識別,否則,會場警衛將拒絕其入場。”聽完通知,幾名中國代表面面相覷,一時不知如何是好:中國科學院沒有實行院士制,更沒有院士禮服,要是按照英國人的規矩,中國代表團全都不能入場。“一個東方大國,建國十多年了,竟連一個科學院院士都選不出來,這確實是一個無法向世界說明的問題。”吳有訓心裡想。吳有訓對 英國人說:“被你們稱為院士的那個名詞,在我們中國叫‘學部委員’,我們將身著通用禮服入場。”第二天,中國“院士”們身著中山裝走進了會場。

除名院士

方勵之,198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因政治方面的原因被除名。
陳敏恆,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因科學道德和經濟問題被除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