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鍾華

張鍾華

張鍾華,計量學專家,1965年清華大學電機系研究生畢業,而後在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從事精密電測量工作至今,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鍾華院士長期從事精密電磁測量、量子計量標準的研究工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

基本信息

研究領域或方向

精密電測量

個人簡介

張鍾華 張鍾華

張鍾華,1940年7月2日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1957年考入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59年轉入電機系。1962年畢業後考入本校電機系研究生班。

由於在精密電測量方面的成就,張鍾華於1990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2001年因在基本電測量標準方面的貢獻獲得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的科學技術獎。2003年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張鍾華在國內外各種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學術論文60多篇,並參加了6種學術專著的編寫工作。現兼任“儀器儀表學報”、“計量學報”、“電測與儀表”等學術刊物的主編,為本領域內的學術交流作了大量工作。他積極參加學會活動。兼任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儀器儀表學會電磁測量信息處理儀器分會理事長等學術職務。

2011年4月起,擔任江蘇省質量安全工程研究院專家顧問。

2013年2月4日,受聘為河北大學特聘教授。

張鍾華院士,精密電磁測量專家。河北大學質量技術監督學院名譽教授。1940年7月2日生於江蘇省蘇州市。1965年由清華大學電機系研究生畢業。現任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常務理事,計量學報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常務理事,儀器儀表學報編輯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及中國儀器儀表學會電磁測量信息處理儀器分會理事長等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89年被評選為全國先進工作者。1997年被評選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張鍾華長期從事電磁計量基、標準的研究。七十年代擔任國家“計算電容基準”主體研製工作,提出“變動邊界微擾法”,解決了電極幾何形狀誤差的計算問題。計算電容基準的建成使我國的交流阻抗標準有了獨立自主的溯源根據。該課題成果1982年獲原國家計量局科技成果一等獎。1980年和1998年我國的電容標準量值參加了由國際計量局組織的電容量值國際循環比對,我國的數據為國際比對最佳結果之一。
1983年——1988年負責“建立超導強磁場標準”課題,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在六項主要技術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研究中提出的“抑制法”突破了超導強磁場核磁共振信號難以長距離傳輸的難題。此課題社會效益和經產濟效益明顯,為我國幾十台超導磁體定了標。1992年課題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7年起負責“量子化霍爾電阻基準”課題,在國際上首次解決了任意截面形狀的霍爾樣品中的電磁場計算法。1988年所測得的量子化霍爾電阻的國際單位制量值被國際計量委員會正式採用作為確定國際推薦值的依據之一。1992年課題裝置通過鑑定,為國際同類裝置先進水平。1993年發現並解決了當前阻礙量子化霍爾電阻標準的準確度提高的主要誤差來源。並製成居國際領先水平的超導電流比較儀。1994年應國際上要求,用我國的計算電容測定了量子化霍爾電阻的國際單位制量值。此量值在1998年的新一輪國際基本物理常數平差時被正式採用,為確定基本物理常數的準確數值作出了貢獻。近年來還在一些重要的工業測量項目中提出新方法解決了技術難題。張鍾華在中外重要技術刊物上發表過論文50多篇。還擔任過《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工卷電磁測量分卷》以及《電磁測量及儀表》叢書的副主編。

人物生平

張鍾華院士,精密電磁測量專家。河北大學質量技術監督學院名譽教授。1940年7月2日生於江蘇省蘇州市。1965年由清華大學電機系研究生畢業。現任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常務理事,計量學報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常務理事,儀器儀表學報編輯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及中國儀器儀表學會電磁測量信息處理儀器分會理事長等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89年被評選為全國先進工作者。1997年被評選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張鍾華長期從事電磁計量基、標準的研究。七十年代擔任國家“計算電容基準”主體研製工作,提出“變動邊界微擾法”,解決了電極幾何形狀誤差的計算問題。計算電容基準的建成使我國的交流阻抗標準有了獨立自主的溯源根據。該課題成果1982年獲原國家計量局科技成果一等獎。1980年和1998年我國的電容標準量值參加了由國際計量局組織的電容量值國際循環比對,我國的數據為國際比對最佳結果之一。
1983年——1988年負責“建立超導強磁場標準”課題,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在六項主要技術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研究中提出的“抑制法”突破了超導強磁場核磁共振信號難以長距離傳輸的難題。此課題社會效益和經產濟效益明顯,為我國幾十台超導磁體定了標。1992年課題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7年起負責“量子化霍爾電阻基準”課題,在國際上首次解決了任意截面形狀的霍爾樣品中的電磁場計算法。1988年所測得的量子化霍爾電阻的國際單位制量值被國際計量委員會正式採用作為確定國際推薦值的依據之一。1992年課題裝置通過鑑定,為國際同類裝置先進水平。1993年發現並解決了當前阻礙量子化霍爾電阻標準的準確度提高的主要誤差來源。並製成居國際領先水平的超導電流比較儀。1994年應國際上要求,用我國的計算電容測定了量子化霍爾電阻的國際單位制量值。此量值在1998年的新一輪國際基本物理常數平差時被正式採用,為確定基本物理常數的準確數值作出了貢獻。
近年來還在一些重要的工業測量項目中提出新方法解決了技術難題。
張鍾華在中外重要技術刊物上發表過論文50多篇。還擔任過《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工卷電磁測量分卷》以及《電磁測量及儀表》叢書的副主編。

科研成果

張鍾華院士是我國著名的計量學專家。

1965年清華大學電機系研究生畢業,而後在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從事精密電測量工作。

1965年至1979年,負責用交叉電容法建立國家電容標準,不確定度為1×10-7。

1983年至1988年,負責用低溫核磁共振法建立國家強磁場標準(2~12特斯拉,不確定度為6×10-5)。此標準至今仍為國際上最好的同類標準之一。

1987年至2002年,負責用量子化霍爾效應建立國家電阻標準。

1992年他因此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7年參加由國際計量局BIPM組織的10pF電容國際比對,與國際平均值的差別僅為4×10-8,為國際上的最好結果之一。

1987年至2002年,負責用量子化霍爾效應建立國家電阻標準。

2001年因在基本電測量標準方面的貢獻獲得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的科學技術獎。

2002年,他和研究組研製的低溫電流比較儀的不確定度達到10-10量級,為世界第一。

2003年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用多年前在計量院建立的交叉電容測量量子化霍爾電阻的量值,從而測定了精細結構常數α,並將結果提交到了國際數據委員會(CODATA),目前國際上僅有四個國家能進行此種測量。最近,成為CODATA基本物理常數工作組的成員之一。

張姓名人盤點(一)

盤點張姓當中一些在各行各業有著突出成績的人物,包括教師,研究員,科研人員以及機關幹部等名人。
張續揚
張永俐
張永禮
張雪吾
張學莊
張作忠
張作武
張左王番
張尊中
張祖望
張祖廉
張緒良
張永煥
張永鴻
張宗九
張永弘
張永高
張自劭
張學雲
張自恆
張自國
張性雄
張永春
張子章
張子有
張子恭
張灼中
張燭今
張永成
張仲倫
張永昶
張忠山
張穎俊
張英漢
張中營
張稚楓
張智仁
張英昌
張智博
張致君
張應山
張治洮
張應年
張志興
張應端
張志賢
張學瀛
張翼伸
張志升
張益發
張益彬
張志美
張易謙
張懌慈
張志呈
張修社
張議經
張之奎
張之凡
張正儒
張義先
張正林
張義綱
張鎮波
張以鍾
張以茀
張一先
張秀太
張一斌
張振錄
張振堃
張業華
張振峰
張振純
張貞林
張肇濂
張肇誠
張兆銀
張兆森
張兆鈞
張戰平
張占勝
張業成
張耀亭
張展洪
張增傑
張曾譻
張澤清
張耀然
張運剛
張允武
張允什
張允平
張允漢
張勻華
張云然
張雲華
張雲貴
張雲方
張越林
張月清
張月娥
張苑岳
張遠慧
張源茂
張元林
張元初
張豫生
張毓海
張鈺鳴
張學妨
張學方
張玉乾
張玉琦
張玉民
張堯道
張玉姣
張鍚清
張雁鵬
張星蒲
張宇彰
張瑜芳
張佑清
張有山
張有明
張有均
張友三
張尤恩
張用夏
張彥福
張永照
張永鑫
張延廷
張自東
張子忠
張振亞
張振慶
張雨田
張宗珍
張志南
張秀玉
張學勇
張英俊[京劇文武老生]
張玉峰[京劇演員]
張植榮
張玉成
張正權
張學勤
張秀榮
張永明
張永奎
張耀光
張永江
張智敏
張質良
張志中
張秀敏
張運祥
張修德
張玉書
張一凡[電影剪輯師]
張玉海
張選群
張宗堯
張鎮九
張永田
張振權
張振民
張永康
張一鳴
張忠林
張忠厚
張雅林
張玉璽
張志偉
張志強
張隱西
張燕玲[作家]
張秀英[教師]
張宗禮
張永福
張永德
張自強
張仲寅
張鍾華
張亦春
張志文
張耀林
張志國
張雁鳴
張振聲
張振傑
張學忠
張學明
張玉麟
張緒光
張展霞
張宗成
張志新
張永智
張宗祜
張志和[唐代詩人]
張占倉
張直中

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