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書[清朝官員]

張玉書[清朝官員]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玉書(1642年7月22日~1711年7月3日) 字素存,號潤甫,江蘇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張九征次子,長兄為張玉裁。自幼刻苦讀書,順治十八年(1661)進士,精春秋三傳,深邃於史學。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子監司業、侍講學士,累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清聖祖康熙五十年五月十八日卒於熱河,諡號文貞。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張玉書(1642年7月22日~1711年7月3日) 字素存,號潤甫,江蘇丹徒(今江蘇鎮江)人。生於明思宗崇禎十五年六月二十二日(1642年7月22日),卒於清聖祖康熙五十年五月十八日(1711年7月3日),年七十歲。張九征次子,長兄為張玉裁。自幼刻苦讀書,順治十八年(1661)進士,精春秋三傳,深邃於史學。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子監司業、侍講學士。二十三年(1684)授刑部尚書,調兵部尚書。二十九年拜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康熙三十五年(1696),隨皇帝征噶爾丹叛亂。歷官凡五十年,為太平宰相二十年。久任機務,直亮清勤,朝廷倚以為重。康熙十八年(1679)主持修《明史》,先後出任《平定朔漠方略》、《佩文韻府》(1704—1711)、《康熙字典》的總裁官。他數度勘視河工,支持靳輔主持治河工程。康熙四十九年(1710),告病辭官,仍慰留在朝,康熙五十年(1711),以七十歲高齡隨康熙至熱河,病死塞外,諡文貞。玉書工作古文辭,稱一代大手筆。著有《張文貞集》十二卷,《清史列傳》行於世。

有子張逸少,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科進士。

人物生平

張玉書,字素存,號潤浦,又稱京江,明崇禎十五年六月二十六日出生於鎮江。順治十四年丁酉科舉人,十八年辛丑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開始踏入仕途。後授編修,充任日講起居注官,接受康熙帝的詢問。因其所答為帝讚賞,遂加詹事銜。

康熙二十年,擢內閣學士,充經筵講官。次年二月平定吳三桂叛亂後,康熙帝前往盛京祭陵,張玉書奉命隨侍。不久升任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

康熙二十三年,其父張九征謝世,奔喪回原籍服孝,康熙派內閣學士王鴻緒至邸賜奠。服孝滿,擢任刑部尚書。其時,河道總督靳輔主持的治理黃河工程被人彈劾,並說靳輔與納蘭明珠結黨營私,私分河銀。康熙帝責成張玉書調查此事。他深入下層,多方取證核實,秉公陳奏,終於使靳輔治河功過得以澄清。

接著,康熙帝又責成他調查杭州駐防清兵擾民一案,經他核實取證,處理了無中生有、捏造事實的有關人員。

康熙帝巡視江蘇丹陽,當地官民請求治河並提出了具體方案。康熙帝責成張玉書與河道總督共同審核。他們親臨現場,逐項落實。康熙帝十分滿意,認為張玉書有才,遂於二十九年授他為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成為當朝宰相。

三十五年,康熙帝親征噶爾丹,張玉書隨駕親征,參與帷幄,是隨征的唯一漢臣。在他的參與下,康熙帝採取以逸待勞、誘敵深入的戰術,以最小的代價取得了平息叛亂的決定性勝利。班師後,朝廷舉行了盛大的慶功典禮,張玉書率領百官上賀。

次年,張玉書奉命充任編修《平定朔漠方略》總裁官,主持記述他曾親自參與的平定噶爾丹叛亂的始末。三十七年七月,張玉書之母染病,他回家探視,康熙帝手書《金剛經》五部以贈其母,並賜御食鹿尾。及謝世,康熙帝又復遣官賜祭,並御書“松蔭堂”匾額。這是丹徒張氏家族從來沒有過的寵譽。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南巡,玉書迎謁,賞賜甚多。三十九年,玉書服孝未滿便奉召至京,以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加三級入閣視事。

康熙四十年,隨康熙帝南巡,駐蹕江寧府(今南京),奉命召試士子,為閱卷官,這次錄取了錢榮世等人。他隨康熙乘舟到達高資港時,玉書奏報康熙說,前面離鎮江不遠即臣之廬舍所在,康熙遂留駐行在,賜玉書“恭儉為德”匾,又賜楹聯一幅,御書《金山月夜》詩一幅以及多種衣物。康熙雖未到丹徒張玉書家,但這么珍貴的賞賜,也給丹徒張氏帶來了莫大的榮耀。

康熙四十六年,河道總督張鵬翮請開溜淮套河,玉書隨帝南巡對該工程親自進行考察,康熙帝看到計畫開鑿的河道上老百姓的墳墓極多,遂責備其所開河道不當。張玉書實地考察後認為,採用明朝人白英提出的引汶水南北分流的辦法,要比新開溜淮套好得多,並陳述其優點,受到康熙的讚賞。其後,又與康熙帝一起議定,疏通舊道,使其暢通。這樣,既節省開支,又方便商民。

四十九年,張玉書以病乞休,康熙帝溫旨慰留。五十年五月,隨侍康熙帝巡幸熱河,病復發。康熙立即派御醫治療,醫治無效,逝世於熱河,終年70歲。

康熙帝十分惋惜,詔令內務府監製棺槨,沿途拔夫護送回京。又命大學士溫達會同翰林院官員、內務府總管前往弔唁,又遣皇三子誠親王奠茶,賜帶金千兩以為喪葬之用。康熙帝還親書輓聯輓詩和碑文,加贈太子太保銜,諡文貞。特允玉書弟恕可離職迎喪,又遣行人護送歸里。其規模之大、規格之高,是有清一代大臣謝世後未曾有過的。這是丹徒張氏為世人所景仰和羨慕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張玉書從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考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算起,至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卒於相位,居官整整50年。從康熙二十九年升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成為當朝宰相(康熙時以內閣大學士為宰相)算起,到隨侍康熙卒於熱河,整整20年。

值得注意的是張玉書的仕途是一帆風順、暢通無阻的。這首先是由於他知識淵博,慎謹廉潔,效忠皇室,萬無一失,遠避權勢,門無雜賓;當然同康熙帝對他的高度信任以及某些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也是分不開的。由他擔任總裁修成的書籍有《三朝國史》、《大清會典》、《大清一統志》、《平定三逆方略》、《平定朔漠方略》、《政治典訓》、《治河方略》等。特別是《佩文韻府》,他親自采輯經史,花了很多精力。《康熙字典》也由他擔任總閱官。《明史》也曾一度由他擔任總裁。

康熙帝為追念他的舊勞,特擢其子編修逸少為侍讀學士。張玉書長子逸少,字天門,號青山,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進士,授庶吉士。改授山西潞州府壺關知縣,特旨詔授翰林院編修。其父謝世後,特擢侍讀學士提督順天學政。次子張迪秩,誥贈朝議大夫。玉書次子思默,字處沖,號容齋。康熙三十五年丙子科舉人,考取內閣中書。英年早逝。張玉書祖孫三代全都是進士,加上玉書兄弟的三進士,就是六個,可以說是“進士之家”。

張玉書官至宰相,儘管其時相權受到種種制約和限制,但他作為康熙帝的助手,為國家的統一和興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再加上他隨侍熱河,以身殉職,身價倍增,致使丹徒張氏成為揚名天下的望族。

相關史實

張玉書是清朝名相。《清代七百名人傳》記載:“太平宰相二十年。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即康熙登基之年)進士及第。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即相國)兼戶部尚書,直至康熙五十年五月隨駕於熱河避暑山莊因病而逝。歷官五十年,為太平宰相二十年。風度凝然,得大臣體。所作古文辭,典雅,稱一代大手筆”。這位清朝名宦與豐縣的不解之緣,與他的前任宰相徐元文極為相似,是比徐元文晚一屆的進士、晚一任的宰相。

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江南丹徒舉子張玉書(字素存),打點行裝,徒步赴京趕考。由於距離考期尚遠,便一路漫遊,飽覽大江南北的錦山秀水。當他千里跋涉到達豐縣時,已是疲憊不堪、步履維艱了。這一天,他勉力支撐到豐城西北三十餘里的張土城村時,已是掌燈時分。他見天色已晚,又無店鋪可投,便欲借一家農舍暫住一宿。偶見村頭有一獨立的茅草屋,且無燈光。想到鄉下人就寢較早,不便吵擾主人,就悄悄的在沒設門戶的柴草屋內和衣而臥。夜半時分,突然發起高燒,呻吟不止,驚動了家中的主人張老十夫婦。老夫婦以磨香油為生,無有子女。朦朧中聽到柴房有動靜,挑燈見是一個年輕的書生在發病。老夫婦趕忙招呼到屋裡,煎湯驅寒,並請醫延治。在老夫婦的精心護理下,醫治半月有餘。剛有好轉,他就急於進京趕考,怕誤了考期。張老十夫婦無奈,只好給他準備足盤纏,送他登程。張玉書感激涕零,依依惜別,並說定考場過後一定再來看望二老。

當他匆匆趕到京城意圖一搏之時,豈料考期已誤,再也無法進入考場一展雄才了。空勞一場的張玉書心情十分懊惱,只好敗興而歸。

回程途中,為了報答張老十夫婦的活命之恩,特又回到張老漢家中,意欲告別後重返江南繼續苦讀。張老漢夫婦知他誤了考期,便安慰他說:“這次不行還有下次,你離家千里遙遠,病體又剛好,不能再作長途奔波,不如就在我家複習功課,下期再考就方便了。你可先向家中寫封信,告知你的情況,免得家人牽掛。”張玉書十分感激,但想到老人家的日子也不寬裕,自己在這裡只能白吃飯,這當如何是好?張老十見他猶豫不決,便明白了他的心意,就說:“俺這個莊子很大,加上鄰近的張老家、張小樓,都是本門張家。這么一個大家族,卻沒有一個學館,我去給他們說一說,把你留下來設個私塾館,你一邊教書一邊溫習功課,他們一定高興。”

果然這事一說就成,合族之眾都很贊成,學館設在兩就近的張小樓村,張玉書就在這裡開始了三年的寄居生活。張家祠堂落成時,由他題寫了“張家祠堂”的匾額,並為張氏的林門禮柱上撰寫了一幅楹聯:山右數來蹤,罔阜千秋傳勝概;江南綿世澤,淵源百代發潛光。從這幅楹聯中可以看出:他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他的書體遒勁有力,使閱者盛讚不已,直至“文化大革命”時始被摧毀。

物換星移,時光荏苒。張玉書在這裡教書習課,不覺間每三年一屆的大比之期已到。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即康熙登基後的第一年),張玉書告別眾鄉親,如期赴京會試。果然不負眾望,得賜進士及第,進而選為庶吉士,累官至翰林院編修、國子監司業、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刑部尚書、禮部尚書。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相國徐元文病逝後,他晉升為文華殿大學士(即相國)兼戶部尚書。

在任期間,輔佐康熙帝治理朝政,清正廉明,國泰民安,被譽為“太平宰相”。直至康熙五十年(公元1771年)壽終正寢,享年70歲。康熙皇帝親書挽章,加贈太子太保,諡號“文貞”。正是:有緣千里能相會,絕非偶然得惠澤;不是龍飛鳳翔地,何孕帝王將相群。

張姓名人盤點(一)

盤點張姓當中一些在各行各業有著突出成績的人物,包括教師,研究員,科研人員以及機關幹部等名人。
張續揚
張永俐
張永禮
張雪吾
張學莊
張作忠
張作武
張左王番
張尊中
張祖望
張祖廉
張緒良
張永煥
張永鴻
張宗九
張永弘
張永高
張自劭
張學雲
張自恆
張自國
張性雄
張永春
張子章
張子有
張子恭
張灼中
張燭今
張永成
張仲倫
張永昶
張忠山
張穎俊
張英漢
張中營
張稚楓
張智仁
張英昌
張智博
張致君
張應山
張治洮
張應年
張志興
張應端
張志賢
張學瀛
張翼伸
張志升
張益發
張益彬
張志美
張易謙
張懌慈
張志呈
張修社
張議經
張之奎
張之凡
張正儒
張義先
張正林
張義綱
張鎮波
張以鍾
張以茀
張一先
張秀太
張一斌
張振錄
張振堃
張業華
張振峰
張振純
張貞林
張肇濂
張肇誠
張兆銀
張兆森
張兆鈞
張戰平
張占勝
張業成
張耀亭
張展洪
張增傑
張曾譻
張澤清
張耀然
張運剛
張允武
張允什
張允平
張允漢
張勻華
張云然
張雲華
張雲貴
張雲方
張越林
張月清
張月娥
張苑岳
張遠慧
張源茂
張元林
張元初
張豫生
張毓海
張鈺鳴
張學妨
張學方
張玉乾
張玉琦
張玉民
張堯道
張玉姣
張鍚清
張雁鵬
張星蒲
張宇彰
張瑜芳
張佑清
張有山
張有明
張有均
張友三
張尤恩
張用夏
張彥福
張永照
張永鑫
張延廷
張自東
張子忠
張振亞
張振慶
張雨田
張宗珍
張志南
張秀玉
張學勇
張英俊[京劇文武老生]
張玉峰[京劇演員]
張植榮
張玉成
張正權
張學勤
張秀榮
張永明
張永奎
張耀光
張永江
張智敏
張質良
張志中
張秀敏
張運祥
張修德
張玉書
張一凡[電影剪輯師]
張玉海
張選群
張宗堯
張鎮九
張永田
張振權
張振民
張永康
張一鳴
張忠林
張忠厚
張雅林
張玉璽
張志偉
張志強
張隱西
張燕玲[作家]
張秀英[教師]
張宗禮
張永福
張永德
張自強
張仲寅
張鍾華
張亦春
張志文
張耀林
張志國
張雁鳴
張振聲
張振傑
張學忠
張學明
張玉麟
張緒光
張展霞
張宗成
張志新
張永智
張宗祜
張志和[唐代詩人]
張占倉
張直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