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梁

張金梁

張金梁,別署弓正、老金、崇石道人等,齋號四寧齋、味雪軒。1957年生於山東高密,歷史學博士。現為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書法方向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吉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吉林書畫苑推薦書法家。

基本信息

個人介紹

【張金梁教授個人簡介】

長期從事書畫創作以及教學工作,書法擅長魏碑、隸、行、草書,古樸儒雅功力濃厚,獨具風貌。數十次參加美國、日本、韓國國際及全國名家邀請展,作品倍多家博物館、紀念館收藏並刻碑。被團中央《中國青年》邀請書寫百幅名人名言長期連載。

張金梁教授書法作品 張金梁教授書法作品
張金梁教授書法作品 張金梁教授書法作品
張金梁教授書法作品 張金梁教授書法作品
張金梁教授書法作品 張金梁教授書法作品

【張金梁教授著述之專著】

張明整理

張金梁教授部分著作書影 張金梁教授部分著作書影
張金梁 張金梁

01.《〈續書史會要〉補證》,河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02.《明代書法史探微》(榮獲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三等獎),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03.《張金梁書法集》,中國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04.《明代書學銓選制度研究》(榮獲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一等獎),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05.《〈書史會要〉校正》,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張金梁教授著述之論文】

張明整理

01.《淺議書法的電化教學》 載《書法報》1987年8月12日第32期第2版

02.《唯不能同斯大雄——王蘧常書法淺探》(浙江近現代書法史論研討會論文·1991年9月·浙江杭州)

03.《“二石”比較論》(王鐸國際書法研討會交流論文·1993年6月·河南洛陽) 載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等編《王鐸論集——王鐸國際書法研討會論文》,第275—285頁;亦載張金梁《〈續書史會要〉補證·附錄》,河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237—248頁

04.《艱難的美——黃道周書法研究》(中國書畫節研討會入選論文·1994年·天津)

05.《從文化現象看明朝的書法發展》(’95國際書法史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1995年·北京) 載張金梁《〈續書史會要〉補證·附錄》,河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203—215頁

06.《談〈書史會要〉和〈續書史會要〉》 載《書法報》1996年7月31日第31期(總第629期)第3版

07.《論劉墉》 載《書法研究》1996年第6期(總第74輯),第90—103頁

08.《朝代書法風尚辨——與〈中國書法文化大觀〉編者商榷及其它》(’96中國書法批評年會論文·1996年9月·湖南張家界) 載《書法研究》1997年第1期(總第75輯),第58—64頁

09.《六朝神韻在斯翁——淺論康有為的書法藝術》(康有為書法國際研討會論文·1997年·廣東廣州) 載《書法之友》1997年第4期,第21—24頁;亦載《康有為書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書藝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26—30頁

10.《明朝書“家”知多少》 載《書法報》1997年4月23日第17期第3版

11.《博學才能發展 兼蓄才能創新——與李文采先生商榷》 載《書法》1997年第3期,第2—3頁

12.《莊㫤評書的啟示》 載《書法報》1997年7月9日第28期第3版

13.《高山仰止 豐碑並立——陸維釗、沙孟海書法藝術比較研究》 載《’97沙孟海書學研討會文集》,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169—174頁;又《書法報》1997年8月27日第35期第3版、9月3日第36期第3版連載;亦載《陸維釗研究》,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168—175頁

14.《明朝“狀元”書法一瞥》 載《中國書畫報》第70期

15.《現代草書“三聖”散論》(全國第二屆近現代書法研討會交流論文·1997年·浙江寧波) 載《近現代書法研究——全國第二屆近現代書法研討會論文集》,安徽美術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192—203頁

16.《從“閣體”談到書法的評選》 載《中國書畫報》1997年

17.《在“全國青年書法理論家座談會”上的發言》 載《中國書法》1998年第3期,第6頁

18.《訪章祖安先生》 載《書法報》1998年5月4日第18期第1版

19.《從楚王好細腰談起》 載《書法報》1998年5月18日第20期第1版

20.《也論“正”、“大”》 載《書法報》1998年8月17日第33期第1版

21.《書法史芻議》 載《書法報》1998年11月9日第45期第3版

22.《釋“展覽”》 載《書法報》1998年11月23日第47期第1版

23.《釋“協會”》 載《書法報》1998年12月7日第49期第1版

24.《論書法的“中和”美和“沖和”美》 載《書法》1998年第6期,第45—46頁;亦載《美的沉思——美學篇》,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273—276頁

25.《談“中書舍人”和“台閣體”》 載《書法報》1999年3月29日第13期第3版

26.《論豐坊》 載《書法研究》1999年第2期(總第88輯),第50—66頁

27.《〈續書史會要〉研究》 載《中國書法》1999年第4期,第33—35頁

28.《非“吳門書派”》 載《書法報》1999年4月26日第17期第3版

29.《時代的呼喚——雅俗共賞》 載《書法》1999年第5期,第6—8頁;亦載《美的沉思——批評篇》,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269—272頁

30.《釋“評審”》 載《書法報》1999年7月19日第29期第1版

31.《從〈書學史〉談到書法史的研究》(祝嘉書學研討會論文·1999年·江蘇蘇州)

32.《滌濁呈清——新世紀書法瞻望》 載《書法報》2000年1月24日第4期第1版

33.《世紀書壇點將錄》 載《書法報》2000年1月10日第2期第3版、1月17日第3期第3版

34.《〈孫仲隱墓誌〉研究》(全國隸書學術討論會入選論文) 載《書法導報》2000年11月29日第48期第3版;亦載山東省高密市政協文史委員會編《高密文史選粹》,2002年10月,第478—488頁

35.《淺談明代書法教育》 載於植元、欒傳益主編《書法教育研究文集》,大連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115—120頁

36.《謙謙君子 卑以自牧》 載《青少年書法報》

37.《明代書法“尚理”論——兼論書史的研究方法》(榮獲全國第五屆書學討論會二等獎) 載《全國第五屆書學討論會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295—305頁

38.《明朝書法分期管見》 載《書法報》2000年10月16日第17期第3版

39.《論明代書法對社會的影響》(國際書法史論研討會論文·2000年·浙江杭州) 載《中國書法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西冷印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257—266頁;又《中國書法》2001年第2期,第22—24頁(節選);亦載《書法研究》2001年第5期(總第103輯),第84—98頁

40.《論解縉書法的兩面性》 載《書法報》2000年12月11日第25期第3版

41.《技道兩進 揮翰寫心——評徐州市青年書家十人展》 載《青少年書法報》(2001年)

42.《貴哉“東北風”》 載《書法報》2001年1月22日第4期第2版

43.《叢文俊書學體系蠡探》 載《書法導報》2001年7月11日第28期第3版、7月18日第29期第3版

44.《健全書法高等教育 促進書法學科建設——叢文俊教授談吉林大學招收書法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後及相關問題》 載《書法報》2001年7月23日第30期第1版;亦載《書法導報》2001年7月18日第29期第8版

45.《論“錯誤”借鑑與書法的發展》 載《書法研究》2001年第4期(總第102輯),第79—92頁

46.《匯集眾美 蔚為大觀——〈中國國家圖書館碑帖精華〉評介》 載《書法》2002年第1期,第30—31頁

47.《〈唐二娘子家書〉言辭沒受倭語影響》 載《書法》2002年第3期,第41頁

48.《廣采博取 鑑古鑄今——論叢文俊先生的書法藝術》 載《書法之友》2002年第4期,第22—24頁

49.《從“作品限制出境”說起》 載《書法報》2002年3月25日第12期《蘭亭》副刊第6版

50.《淺議章草》 載《書法報》2002年6月3日第22期第2版

51.《關於評論明初“三宋”書法的兩個問題》 載《書法評論》第1期(2002年7月),第5—9頁

52.《〈佩文齋書畫譜〉署錄〈續書史會要〉正誤》 載《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9月第5期,第78—82頁

53.《論流行書風》 載《二十一世紀書法·天津論壇學術論文集》,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66—69頁

54.《四庫本〈續書史會要〉闕漏考》 載《金景芳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229—237頁;亦載《書法研究》2003年第3期(總第113輯),第98—105頁

55.《說“清”》 載《書法》2002年第12期,第13—15頁

56.《子昂薦雪庵》 載《書法報》2003年1月27日第4期(總第943期)第3版

57.《親近“二賦”》 載《書法報》2003年2月24日第8期《蘭亭》副刊第2版

58.《談草書》 載《書法》2003年第2期《眾人說草書》(下),第29—32頁

59.《高密歷史文明之光“高密戈”》 載《高密日報》2003年5月16日第95期第8版

60.《鑿穿混沌 開闢鴻蒙——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評介》 載《書法報》2003年5月26日第21期第3版

61.《逸園影印洪武本〈書史會要〉考》 載《文獻》2003年7月第3期,第220—230頁;亦載《陶宗儀研究論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465—475頁

62.《張天駿婢善書考》 載《書法叢刊》2003年第4期,第95—96頁

63.《明永樂初期朝廷書事考辨》 載《吉林大學古籍所建所二十周年紀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395—403頁

64.《白沙論》 載《書法研究》2004年第1期(總第117輯),第70—84頁;亦載《嶺南書學研究論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46—154頁

65.《明代殿房書辦研究》(榮獲全國第六屆書學討論會二等獎) 載《全國第六屆書學討論會論文集》,河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155—172頁;亦載《書法研究》2004年第3期(總第119輯),第94—119頁

66.《從浮雲與樹林談起——〈明代書法史探微〉自序》 載《書法報》2004年3月1日第9期第3版

67.《明代華亭書家》 載《書法評論》2004年第1期,第14—22頁

68.《永樂初朝廷書事考》 載《書法叢刊》2004年第4期,第35—41頁

69.《吳門長者——文徵明》 載《中國書法》2004年第6期,第27—28頁

70.《“名”、“貴”:明代書法評論的兩大範疇》 載《書畫世界》2005年第1期,第80—82頁

71.《“南安體”、“南路體”、“梅花體”研究》 載《中國書法》2005年第2期,第43—45頁;亦載《北方書法論叢》,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18頁

72.《論張海》 載《創造力的實現——張海書法藝術評論集》,河南美術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34—47頁;又張海《張海書法·代序》

73.《胸羅萬象 健筆凌雲——叢文俊先生書法藝術淺探》 載《書與畫》2005年第5期,第8—11頁

74.《明沈度〈敬齋箴〉考》 載《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6期,第80—85頁;亦載《中國書畫》2006年第3期,第37—38頁

75.《論好太王碑書法——兼與爨寶子碑比較研究》 載《好太王碑暨十六國北朝刻石書法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101—113頁

76.《文徵明書法領袖吳門成因研究》 載《北方書法論叢》,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9—36頁

77.《當代書法應成為現代文明的標誌》 載《2005年當代文藝論壇論文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396—400頁

78.《“真宰相”劉統勛之書》 載《高密人文自然遺產》2007年第3期(總第5期),第11—14頁

79.《康里子山名字考》 載《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7月第4期,第3—6頁

80.《論明拓〈蘭亭序〉》 載《蘭亭雅集·首屆中國書壇蘭亭雅集蘭亭論壇文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6—38頁

81.《異彩紛呈的東北書法》 載《吉林日報》2007年12月6日第13版《東北風周刊》

82.《朱復戡書法現象研究》 載《朱復戡藝術研究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44—50頁

83.《鄭文焯其人其書》 載《高密人文自然遺產》2008年第1期(總第6期),第47—50頁

84.《明代朝廷璽印研究》 載《中國歷史文物》2008年第5期,第26—37頁

85.《明代宮廷書法研究》 載《明清書法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5—32頁

86.《明代“中書體”研究》 載《中國書法》2008年第11期,第43—46頁

87.《海上升明月——論王蘧常章草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 載《海派書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333—339頁

88.《張改琴書法淺論》 載《中國美術館當代名家系列作品集·書法卷·張改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78—79頁

89.《論當代草書》 載《書畫藝術》2009年第1期,第29—32頁

90.《〈永樂大典〉纂修人研究》 載《文獻》2009年1月第1期,第128—138頁

91.《殷商金文章法蠡探》 載《中國書法》2009年第1期,第42—49頁

92.《“桓夫人善書”考》 載《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9年9月第5期,第72—75頁

93.《“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新論》 載《書畫藝術》2009年第5期,第41—45頁

94.《書異其人——論黃庭堅其人其書》 載《書法叢刊》2009年第3期,第69—77頁;亦載《紀念黃庭堅誕辰96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華藝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538—550頁

95.《三論雪堂》 載《書畫藝術》2010年第3期,第62—69頁

96.《向傳統索取新意 在時尚中把握自我》 載《吉林日報》2010年4月19日第8版

97.《明代以“疏”論書研究》(“請循其本”——古代書法創作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2009年12月·江蘇南京) 載《書法報》2010年5月19日第19期第21版

98.《簡論書法史研究法中容易忽視的幾個問題》 載《中國書法》2010年第8期,第97頁

99.《〈砥柱銘〉長卷非黃庭堅真跡》 載《書法報》2010年7月14日第22版,亦載《書法》2010年第10期,第33—35頁

【張金梁教授著述之序跋】

張明整理

01.《趙生泉〈金石探幽〉序》 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2.《陳國成〈吾衍〈三十五舉〉研究〉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3.《梁繼〈張照年譜〉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4.《趙彥輝〈寒山帚談研究〉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5.《張明〈趙孟頫書法研究發微〉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6.《張函〈明末遺民書法研究〉序》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07.《徐文平〈處州歷代書法〉序》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08.《〈書法史圖鑑〉序》 山東美術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09.《〈孫初畫集〉序》

10.《書中龍也——〈十七帖〉》 吉林文史出版社

在當今菊壇,能與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四大鬚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四小名旦(李世芳、宋德珠、毛世來、張君秋)和八大坤旦(王玉蓉、雲燕銘、言慧珠、李玉茹、吳素秋、杜近芳、趙燕俠、童芷苓)同台演戲者,真可謂寥若晨星。菊壇名醜張金梁有過這樣的機遇。張金梁在數十年的京劇藝術生涯中,成功塑造了上百個丑角人物。說他是菊壇醜行大家,應是當之無愧。無論方巾醜、袍帶醜、茶衣醜、巾於醜及彩旦等角色他均駕輕就熟,遊刃有餘,而且均能出彩,僅彩旦行當,張金梁就能根據人物的不同身份,走出13種不同腳步,每種腳步都有出處,都有說法,為當今許多醜角演員所不及。

生平

張金梁祖居北京,出身於梨園世家。父親張春彥在清末陸華雲主辦的長春科班坐科學藝。畢業後曾給京劇大師譚鑫培當過配角。張春彥初學老旦,後改為老生。曾與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馬連良、金少山、郝壽臣等京劇大師合作演出多年。張春彥擅演二路老生,功力深厚,名噪一時。當年與丑角馬富祿、小生金仲仁、旦角趙桐柵,被稱為輔佐荀慧生的“四大金剛”。

生長在這樣一種家庭氛圍中,耳濡目染,張金梁自小就喜歡上了京劇藝術。在他10歲那年,張金梁考入了北平中華高級戲曲專科學校。該歡校是程硯秋、焦菊隱、金鐘蓀等有識之士創辦的。旨在弘揚中國傳統藝術,培養一代菊壇新秀。那時張金梁白天學習藝術專業課,晚上學習文化課。張金梁天資聰穎,又出身於梨園世家,父親又是名角,自然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很快在同學中脫穎而出,學習成績位居前茅,他在戲校初習大花臉,後改小花臉,工文武丑,師從丑角前輩郭春山,後拜馬富祿為師,成為馬派的得意弟子。他在劇中飾演方巾醜、昆醜、蘇醜、彩醜、醜婆等,在歡校醜行中首屈一指,小有名氣。在戲校8年,戲校經常在北平市各劇院演出,校長焦菊隱思想非常開放。他為了提高學生的表演水平,大膽地借鑑了話劇藝術表演形式,請話劇名家唐槐秋、唐若青給學生授課,並指導排練新劇目。張金梁恰恰正是一個善於接受新思想的學生,他不僅是學校戲班的主演,還曾擔任過助教工作。

1938年,張金梁以優異成績畢業。畢業那年,他參加了由王金璐、李玉茹領銜組成的“校友劇團”,赴上海演出,演員陣容整齊,行當齊全,實力不俗。加上節目新穎,一時轟動了大上海,連演兩個多月,場場爆滿。一時間,中華戲校“校友劇團”走紅大上海,成為戲迷街談巷議的話題之一。丑角張金梁也在那次演出中紅了上海灘。他與小生儲金鵬、老生郭和涌、老旦李金泉被譽為“四小金剛”。父親是“四大金剛”之一,兒子是“四小金剛”之一,父子同為“金剛”堪稱梨國佳話。

飾演梅香

張金梁的藝術天賦,得到京劇大師程硯秋的賞識。不久,張金梁進入程硯秋先生創辦的秋聲社。當時程硯秋先生正在創演《鎖麟囊》,讓張金梁擔當丫環梅香一角,使他成為程派名劇《鎖麟囊》飾演梅香第一人。剛走出學校門不久,便搭了程硯秋的戲班子,又擔當了角色,頓時在劇社炸開了鍋。當時社裡有丑角30餘名,其中不少角色已經走紅,卻無緣在《鎖麟囊》一劇中擔當角色。張金梁初來乍到,就受到重用,不免受到嫉妒,風涼話也少不了。但程硯秋大師慧眼識才,張金梁扮演的梅香很快走紅,得到戲迷和程大師的好評。那些說閒話的也閉上了嘴,因為張金梁演出了梅香的靈氣和神韻,對角色把握得十分到位。

1943年,他應華北燕京影片公司邀請,與吳素秋等菊壇新秀合拍了舞台戲曲片《孔雀東南飛》、《御碑亭》和《十三妹》,張金梁不僅在片中擔任角色,還兼任副導演。

1946年,張金梁南下上海,又搭上了京劇大師周信芳的班子。那時李玉茹是旦角頭牌,是她向周信芳推薦了張金梁。周信芳對張金梁也十分賞識,張金梁有機會與大師同台演出,收穫頗豐。後來菲律賓華僑公會老票友投資,辦了一個戲班,叫平津京劇團,邀請張金梁參加,月薪480美元。張金梁隨團赴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越南演出,大受歡迎。後來張金梁從菲律賓回到香港,曾一度在這裡教唱京劇。1948年初,張金梁由香港回到上海。當時旦角名家顧正秋動員張金梁去台灣,並答應給月薪700塊銀元,但張金梁拒絕了。後來又增加100塊銀元,張金梁仍然不為所動。1948年夏,張金梁參加了武漢市民眾樂園大京班。1949年5月16日,張金梁親眼目暗了解放軍進城。真正感受到了什麼是人民的軍隊。他說,解放軍進城後,軍容嚴正,紀律嚴明,晚上就睡在馬路上。當時他想,有這么好的軍隊怎能打不下天下。武漢解放後,組成了中南京劇團,張金梁先後隨團演出了《闖王進京》、《逼上梁山》,還排演了《白毛女》、《兄妹開荒》等現代戲。1953年,張金梁被借調到山東省京劇團。當時張君秋在青島演出,他對尚小雲之子尚長麟說,你們把張金梁借來吧!那是一個好角。從此。張金梁就留在了山東。

與大師同台

在張金梁的藝術生涯中,他有幸與四大名旦、四大鬚生、四小名旦、八大坤旦同台演出,這在梨園恐怕是較為罕見。他分別在梅蘭芳出演的《霸王別姬》、《金山寺》、《西施》、《花木蘭》等劇中扮演角色。他與尚小雲同台演出《昭君出塞》,他飾演王昭君的弟弟王龍。他與荀慧生同台演出《紅娘》,他飾演小和尚。他與馬連良同台演出《甘露寺》,與奚嘯伯同台演出《法門寺》。在楊寶森出演的《問樵鬧府》和譚富英出演的《甘露寺》中,張金梁均扮演了角色。

1950年,周信芳與雲燕銘合作到武漢演出,張金梁陪同演出了《打漁殺家》、《追韓信》。他在《打漁殺家》一劇中飾演教師爺,他在演這齣戲時還鬧了個笑話,吊毛時由於興奮過度,用力過猛,頭上碰了一個血印子,把周信芳先生都逗樂了。他與四小名旦也有過合作,與張君秋同演《孔雀東南飛》,與李世芳合演《蘇三起解》,與宋德珠同演了《小放牛》,在《紅娘》一劇中,他與毛世來也有過合作。至於他與八大坤旦的合作就更多了。

作為一名京劇演員,能與這么多大師、名家同台演出,是值得張金梁引以為榮的了。他說,在與這些大師、名家同台演出中,零距離地去感受這些大師的藝術才華,無形中使自己的藝術才華得以提升。張金梁對與程硯秋大師同台演出《鎖麟囊》一劇記憶猶新。有一天,張金梁不解地問程硯秋,四叔,你為何總練太極拳和太極劍?程硯秋笑答:我個子太高,通過練太極拳來調整自己的步伐。在北京長安戲院首演《鎖麟囊》時,程硯秋拎著張金梁的胳膊上場,囑咐他要放開不要緊張,我怎么走,你也怎么走,順著我走,使張金梁那顆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張金梁說,老藝術家都有自己拿手的絕活和自己的藝術特色。他和周信芳同台演戲時,在周先生上場前,他總是在邊幕觀看周信芳的運氣方法和如何調整情緒,這就是他的帶戲上台。為什麼周信芳一上台就特有精氣神,就會贏得滿堂好,因為他在上台前已經醞釀好情緒,已經帶戲上台,一上台就鎮住場,贏得了觀眾,著實令人佩服。 張金梁與這么多大師、名家一起演戲,不僅在藝術上收穫頗豐。而且學習了他們高尚的藝德。有一次梅蘭芳先生在武漢演出《金山寺》,在演武打戲時,兩個武生在翻跟斗時"頂牛"了,其中一人當場休克,送進了醫院。梅蘭芳先生派人送去了1千元,令傷者一家感激涕零。1951年,程硯秋失生到武漢考察中南京劇藝術,順便在那裡演了幾場戲。當大師聽到武漢京劇團工會副主席說起團里有不少演員生活無著落,難以為繼時,程硯秋特地進行了慰問演出,將演出所得費用全部捐給了這些困難戶。說到這裡,張金梁動情地說,梅蘭芳、程硯秋等藝術大師不僅演藝水平高超,更重要的是品德高尚,可以說是德藝雙馨的典範。

張金梁具有豐厚的藝術底蘊,他總是緊跟時代節拍,不斷地去探索去創新。在現代戲中,張金梁也能根據劇情去塑造人物,他在《紅嫂》中飾演刁鬼,在《審椅子》中飾演老地主,均有自己的心得,頗受觀眾好評。在《奇襲白虎團》中,張金梁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美國顧問,成為各地演這齣戲的一個樣板。當年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奇襲白虎團》劇組時,曾風趣地對他說:“美國顧問先生,您好!”張金梁在塑造人物方面,的確不同凡響,他塑造的丑角形象。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特色,使人物生動傳神。他飾演的角色看不出表演的痕跡,演出了人物的神韻,使人物“活”在了舞台上。

在十年動亂期間,張金梁這位老藝術家飽受折磨和摧殘。粉碎“四人幫”以後,張君秋、史若虛在山東為中國戲曲學院招生,見到了潦倒的張金梁,便動員他到中國戲曲學院教學,他那時所授的學生中有于魁智、王蓉蓉、杜鎮傑、李軍等優秀學員,如今已成為當今菊苑名家。在山東省有關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張金梁於1980年得到了平反。他十分珍惜教學的機會,將自己的知識傾囊相授。張金梁教學生動活潑,風趣幽默,學生都願意聽。中國京劇院一度想調張金梁到院裡教學,但山東方面不放。後來他還是由北京回到了山東,在山東省戲曲學校和山東大學進行傳藝講座。

在北京教學期間,張金梁與相聲大師侯寶林來往密切,侯寶林經常讓張金梁去家中嘮嗑,兩人天南海北,三教九流,無所不談,但談的最多的還是京劇和相聲藝術。侯寶林對京劇的見地給了張金梁很大的啟發。他說,與侯寶林一起拉呱,那是很快樂的事兒。侯老爺子時常妙語這珠,令人捧腹。

傾心臉譜

張金梁不僅在京劇表演藝術和戲曲教學中頗有才華,而且在京劇臉譜方面卓有建樹,是著名的臉譜畫家。當年在中華戲校時,他便愛好畫臉譜,時常用牛皮紙勾畫臉譜。著名戲劇作家翁偶虹對張金梁的才藝十分欣賞,曾贈給他大量的臉譜資科。張金梁在中國戲曲學院時,臉譜課沒人教,他曾給學生講過臉譜課。幾十年來,臉譜藝術已成為張金梁的業餘愛好。有空他就潛心鑽研臉譜,繪畫臉譜,撰寫有關臉譜的文章。張金梁還善於把傳統畫法與國畫技法融為一體。借鑑了西方的用色方法,使臉譜藝術內涵更加豐富和生動傳神。在張老家的客廳里,四壁掛滿了臉譜,這都是張老的傑作。他繪製的不少臉譜被京劇愛好者和海內外的一些博物館收藏。京劇大家袁世海在看了張金梁的臉譜作品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他畫出了臉譜的神韻,是臉譜藝術中的精品。

張金梁在一次患病住院期間,利用半年時光畫出了《百醜圖》,該圖書已出版發行。相聲大師侯寶林為該畫冊題寫了“醜魁”二字。張金梁在退休之後,主要潛心臉譜藝術,他綜合各類臉譜藝術,進行有機地融合和提煉,畫出了全部《水滸傳》、《施公案》、《封神榜》、《白蛇傳》、《西遊記》和一些傳統戲人物的譜式,還有兄弟劇種的譜式,如川劇、崑曲、漢劇、晉劇、湘劇等,總計有兩千餘幅。張老所畫的臉譜均是有出處、有考究的,是臉譜藝術中的精品。張老將自己的部分傑作拿給筆者觀看。這些臉譜作工細膩,栩栩如生,臉譜旁還寫有對人物的點評,十分有趣。 張老說,臉譜藝術是京劇藝術的一個重要部分。有些角色如不會畫臉譜,戲就設法演。這些年。不少演員遇到不會畫的臉譜,都去找張老請教。張老期待自己畫的臉譜能儘快出版,留傳後世。否則,一旦丟失,就會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如今已是耄耊之年的張金梁,仍然堅持研究和繪製臉譜,臉譜藝術已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六醜齋”,顧名思義,就是愛醜、學醜、畫醜、講醜、演醜、教醜。張老闡述了他對臉譜藝術的精到見解。他說,戲曲發展到明末清初,臉譜化妝才逐漸系統起來。並且形成了各種流派。各流派根據自己的臉型、骨骼、肌肉、胖瘦等特點,揚長避短,去粗存精,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新穎譜式,臉譜既定譜式,與棋譜、菜譜一樣,有嚴格的章法,十分考究,不可任意胡畫,張冠李戴。臉譜勾畫要講究筆鋒犀利、筆意流暢。往紙上畫與往臉上畫略有不同。往臉上畫,首先要注意五宮形狀、骨骼胖瘦、紋理筋絡以及劇中人物特定性格特徵等等。只有圓潤秀麗、美觀大方、乾淨利索、有神有相,才能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張金梁繪製的臉譜,功法和著色方法與眾不同;臉譜在繪畫上屬於工筆重彩範疇。但張老不墨守成規,他有根有據地突破前人的窠臼。他把西方繪畫用色的技法與國畫設色技法融為一體,講究筆鋒犀利流暢,線條清晰,設色準確。根據劇中人物特徵,善惡忠奸、喜怒哀樂以及面部特徵、以圖繪神,活靈活現,給人一種立體感,成為獨具風格的臉譜流派。張老說,我現已是80多歲的老人了,但我並不覺得有多老,投身臉譜藝術使我變得年輕,能為國粹藝術做點貢獻使我有了人生的追求。我將在有生之年,進一步對臉諾藝術進行探索,為弘揚京劇藝術盡綿薄之力。

京劇界有個順口溜:“天津有個‘泥人張,’北京臉譜有個張金梁。”張金梁不僅是京劇丑角表演藝術家、戲曲教育家,更是著名的臉譜畫家。張老先生83歲了,在京劇藝術界奮鬥了70多個春秋。

張金梁出身梨園世家,祖居北京,其父張春彥曾與梅蘭芳、程硯秋等前輩名家合作演出多年。張金梁幼時耳濡目染,逐漸喜愛上了京劇藝術。1930年,張金梁考入北平中華高級戲曲專科學校,初習花臉,後攻丑角,因悟性好,學藝快,很快成為戲校高才生。張金梁以擅演方巾醜、昆醜、蘇醜等名震北平戲劇界,被譽為中華戲校“四小金剛”之一,曾獲北平童伶投標評選丑角第一名。

畢業後,張金梁留校助教,白天教課晚上演出。1937年盧溝橋事變以後戲校解散,張金梁四處搭班(參加劇團演戲),幾乎跑遍了祖國各省,嘗盡生活的酸甜苦辣。一場死裡逃生的經歷使他至今難以忘卻,抗日戰爭時期,張金梁乘船南下演出,沒想到他登上的是日本侵略者用來偷運彈藥的客船,當船行至武漢即將靠岸時,幾架國民黨戰機突然呼嘯而來,並扔下了多枚炸彈,因炸彈未擊中船隻,張金梁僥倖生還。

1947年張金梁隨平津京劇團赴菲律賓、新加坡和印尼等地演出,後來成了中國戲曲學院的第一批演員,1953年借調到山東省京劇團工作。文革期間,張金梁受盡磨難,他的身份由藝術家變成了“文化漢奸、”“大特務,”整天脖子上掛著牌子被人揪著遊街、批鬥。一天,他實在忍受不住了,夜裡跑到千佛山上,在一棵歪脖樹下用麻繩套住了自己的脖子,欲還自己一個清靜。後來張金梁放棄了這一打算,因為他不想把自己辛辛苦苦繼承下來的國粹藝術無聲無息地帶進墳墓。1978年,他北京的老友來山東看望張金梁,並邀請他回京在中國戲曲學院任教,1982年,張老又被重新請回山東,在省戲曲學校教學。張老先生先後受山東大學、中央電視台和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的邀請,做“京劇丑角表演藝術講座”。

幾十年來雖幾經坎坷,張金梁始終沒有停止對京劇藝術的追求。他先後與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四小名旦(張君秋、宋德珠、毛世來、李世芳)四大鬚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八大坤旦(李玉茹、言慧珠、吳素秋、趙燕俠、童芷苓、王玉蓉、雲燕銘、杜近芳)等合作演出。他成功塑造過上百個丑角人物形象,他演過的許多場戲回憶起來仍歷歷在目。20世紀30年代,他在天津春合大戲院演過一場婆婆虐待兒媳的戲,戲到高潮時台下一名觀眾把張金梁當成了狠心的婆婆,憤怒地將手中的茶壺扔到張金梁身上。抗日戰爭結束後,他在北京長安戲院演全本《玉堂春》,當戲演到一半時,一名曲解了戲詞的國民黨軍官從腰間拔出手槍要爬上台去與張金梁拚命,他趕緊躲進了後台。20世紀60年代張金梁飾演的《奇襲白虎團》里的美國顧問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周總理接見他時曾風趣地對他說:“美國顧問先生,你好。”

張金梁小時候經常跟父親去看戲,老先生們在後台自己勾大花臉的樣子很讓他著迷。他在十幾歲時開始學習、揣摩臉譜藝術,得到馬富祿等前輩的真傳,他潛心研究,60年不輟。張金梁繪製的臉譜,功法和著色與眾不同,既尊重了前輩藝人傳下來的傳統譜式又突破了前人的窠臼,把西方的繪畫用色技法與國畫設色技法融為一體,以圖繪神,活靈活現,創造出獨具風格的臉譜流派。

為搶救臉譜這一傳統藝術,已是耄耋之年的張金梁整理了他多年來精心繪製的2000多種臉譜,包括全套《西遊記》臉譜數百種,全套《水滸傳》、《白蛇傳》、《封神榜》、《施公案》、百醜圖以及各種失傳的古典臉譜譜式,還有川劇、崑曲、漢劇、晉劇、湘劇等兄弟劇種的譜式。他正在撰寫《中國戲曲丑角表演藝術概論》,已寫了十幾萬字。

張金梁認為年輕的京劇演員由於未受過正統嚴格的臉譜化妝訓練,對臉譜知識知之不多,這是一大憾事。張老先生最大的夙願就是在他有生之年將他多年來創作珍藏的臉譜全部整理出書,為後人留下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而遺憾的是憑藉他自己的能力還拿不出足夠的資金出版這套書,如不及時搶救,這些極具價值的臉譜將面臨失傳。

張金梁 張金梁

走近京劇丑角演員

丑角是京劇的主要行當之一,包括文丑和武丑,文丑亦稱小花臉或三花瞼,武丑又稱開口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