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昆

劉斌昆

劉斌昆(1902年-1990年),男,京劇丑角。原名桂虎,曾用藝名小客串、小幼童、自大必。原籍河北省豐潤縣,生於上海。誕辰。他的表演幽默而不油滑,注重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靈活化用基本功,於滑稽突梯中表現各類丑角人物的性格特徵。主張用“俊” 的藝術手段體現“醜”,並從生活中和各種藝術形式中吸收借鑑,富於創造,自成風格。為海派丑角的代表人物之一。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海派丑角劉斌昆 海派丑角劉斌昆

劉斌昆,1902年生於上海,梨園世家出身。7歲隨父劉燕雲(六陣風)在鎮江演出,演娃娃生。9歲從河北梆子名醜童紫紅學醜戲,並隨大伯劉祥雲(九仙旦)演出。為周信芳配戲,輾轉演出於大江南北。民國5年(1916年)拜徽班名醜趙桐順為師,並隨師演出。民國10年(1921年)滿師赴南京搭京班,拜克秀山為師,改唱京劇。嗣後曾與馬連良、蓋叫天、琴雪芳等同台獻藝,取名劉斌昆。

藝術經歷

民國14年(1925年)劉斌昆到上海,先後進更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陸續拜郭春山、蕭長華,以及崑曲名家徐凌雲、漢劇名醜大和尚李春森等10人為師。次年搭班赴香港演出。

民國17年(1928年)上海伶界聯合舉辦十四班大會串,十個丑角會演《拾黃金》,他唱大軸,吸收雜耍、蓮湘、數來寶等多種技藝,連歌帶舞,演出轟動,享譽一時。

民國21年(1932年)他參加周信芳主持的移風社,赴北京、天津、濟南、瀋陽等地演出,開始與周信芳長期合作。

民國23年(1934年)曾一度改行行醫。

民國24年(1935年)復入黃金大戲院演出。

民國28年(1939年)與筱翠花合演《大劈棺》,創造了紙紮人“二百五”的形象,時有“江南第一名醜”的美譽,後與吳素秋合演《紡棉花》,飾張三,曾把卓別林形象搬上京劇舞台。由於他舞台上不同凡響的造詣,南北方諸多名角均喜歡邀他配戲。

民國28年(1939年)與小翠花合演《大劈棺》,創造了紙人兒“二百五”形象,時有“江南第一名醜”之譽。後與吳素秋合演《紡棉花》,飾張三,曾把卓別林形象搬上京劇舞台。由於他舞台上不同凡響的造詣,南北方諸多名角均樂於邀他配戲,他曾為梅蘭芳配演《龍鳳呈祥》中吳國太,為程硯秋配《法門寺》中劉公道等。上海解放前夕,與周信芳、俞振飛、李玉茹、趙桐珊等合作演出於中國大戲院。

1951年他參加華東京劇試驗劇團,後加入上海京劇一團,並為上海戲曲學校師生說戲講課。

1953年參加第三屆赴朝慰問團赴朝鮮慰問演出。

1954年參加華東戲曲觀摩演出,獲演員獎狀。

1956年曾隨上海京劇院赴蘇聯訪問演出。

藝術特色

劉斌昆好學不倦,博採眾長,熔徽、漢、昆、梆於一爐,功底深厚。他的戲路寬廣,表演精闢入里,深切動人,生動靈活,動作性強;唱念俱都根據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思想感情及劇情需要而加以變化;白口層次變化清楚,句讀分明,有較濃厚的生活氣息,身段儒雅大方,極富舞蹈美,尤擅長扮演方巾醜。他的表演幽默而不油滑,注重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靈活化用基本功,主張用“俊”的藝術手段體現“醜”,並從生活中和各種藝術形式中吸收借鑑、富於創造,自成風格,是海派丑角的代表人物。

代表劇目

《四進士》劉斌昆飾劉二混 《四進士》劉斌昆飾劉二混

劉斌昆好學不倦、博採眾長,熔徽、漢、昆、梆於一爐,功底深厚。他能戲甚多。《龍鳳旗》中的漢宣帝

《九錫宮》中的程咬金

《活捉三郎》中的張文遠

《雙下山》中的小和尚

《瘋僧掃秦》中的瘋僧

《金玉奴》中的金松

《尤三姐》中的賈珍

《群英會》中的蔣乾

《審頭刺湯》中的湯勤

《打漁殺家》中的教師爺

《四進士》中的劉二混等

他還能兼演老旦,周信芳演《清風亭》,賀氏必請劉飾演,兩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參加拍攝過京劇藝術片《尤三姐》、《四進士》及《十八扯》。

走近京劇丑角演員

丑角是京劇的主要行當之一,包括文丑和武丑,文丑亦稱小花臉或三花瞼,武丑又稱開口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