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德[北宋官員]

張永德[北宋官員]

張永德(928-1000),字抱一,并州陽曲(今山西太原)人,家世饒財,娶郭威的第四女為妻,早年隨郭威起兵,屢建戰功。郭威稱帝,封女兒為壽安公主,張永德封駙馬都尉。周世宗時,征北漢、南唐,擢殿前都點檢。高平之戰中,與趙匡胤打敗北漢軍,又從周世宗攻契丹。回軍途中,周世宗發現一個韋編袋子,裡面有一塊三尺長的木板,上有“點檢做天子”五字,下詔免去的張永德點檢一職,轉委趙匡胤為殿前禁軍統師。宋初,甚受宋太祖禮遇,加侍中。卒於北宋鹹平三年(1000年)。

基本信息

生平

張永德 張永德
生於後唐天成三年(928年),卒於北宋鹹平三年(1000年)。其家族饒財豪富,世代行武。其父張穎,曾為後晉石敬瑭麾下武將,官至安州防禦使,與當時的石氏侍衛使,後來的後周太祖郭威過從甚密。所以,在張永德年輕時便被郭威知曉和賞識。郭威賞識張永德並不是因其武功,而是因其德行。因為永德年幼時生母病逝,後來父親續弦再娶,永德奉侍繼母如生母,以賢孝而聞名於故里,深得鄉民讚許。待永德年方弱冠即20歲時,郭威便將自己的女兒下嫁於他。也就是同一年,郭威被後漢隱帝提任為樞密使後,上表舉薦自己的女婿張永德,作了供奉官押班。時隱帝懼郭威權勢,又憚郭威之婿作自己身邊的供奉官班頭,遂設計讓張永德給昭義節度使常思送“生辰物”,密詔常思見到永德後將其殺掉。哪知常思雖與郭威同殿為臣有忌,卻知郭威勢大,不願為隱帝火中取栗,僅將張永德囚禁起來,以待變化。不久,郭威兵變殺掉隱帝,操控朝廷大權,常思則將張永德放回,取悅於郭威。廣順元年(950年)郭威稱帝建後周,永德作為其婿,擢升左衛將軍,加附馬都尉,領和州刺使。第二年又升永德為殿前都虞侯、領思州團練使。未幾又升為殿前都指揮使、泗州防禦使。兩年之內再三提升,真可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顯德元年(954年),51歲的後周太祖郭威駕崩,其養子(郭威妻侄)柴榮臨位,為周世宗。張永德作為其妹夫,自為心腹。時北漢劉崇聞郭威死去,大喜過望,決心乘後周國喪新帝方登基,國勢不穩之隙,借契丹騎兵萬餘(有說十萬不確)自帶精兵三萬,浩浩蕩蕩殺奔北漢、後周邊界,將昭義節度使李筠困在駐所潞州城,率兵南下,志在討伐周都汴梁,一鼓盪滅後周。北漢、後周之戰初起,北漢先有小勝,兵克兵要重地梁侯驛。後周世宗柴榮聞北漢南下入侵,遂力排眾議親率大軍抵禦北漢,至澤州(今山西晉城),而北漢劉崇亦率軍達高平之南,一場大戰在即。漢、周高平之戰是五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戰役。當是之時,張永德為周軍殿前都指揮史,率皇帝禁衛軍,而柴榮親臨軍之前沿督戰。北漢劉崇見周軍先鋒部隊人少,大喜:“今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資治通鑑·卷291·後周紀二》)他以為“時不可失,試觀我戰。”遂親率漢軍發起強大攻勢。兩軍混戰,後周右翼大將樊愛能、何徽見漢軍勢大,便引兵退遁,一部則臨陣投降漢軍,眼見世宗柴榮陷入困境。這時張永德與趙匡胤,兩支禁軍勁旅拚命護駕,兵分兩翼。身為後周宿衛大將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對張永德說:“賊氣驕,力戰可破也,公麾下多能左射者,請引兵剩高出為左翼,我引兵為右翼以擊之。國家安危,在此一舉。”(《資治通鑑·291卷》)永德依命而行,各將兩千精銳沖向漢軍。時身為後周皇帝的柴榮,也親上戰場率兵鏖戰。周兵見皇帝與大將身先士卒,遂一挽頹勢,拚死當敵,以一當十,士氣復振。漢軍在周軍的困獸反下,先鋒驍將元徽戰死陣前。須知元徽乃北漢軍能征善戰之將,他之戰死,使漢軍攻勢銳減,繼而潰退。一場漢軍獲勝的大戰,發生戲劇性變化。北漢主劉崇見狀,親自舉起紅旗,企圖穩住陣腳,挽回退勢。然兵敗如山倒,哪能控住如潮退卻,眼見功敗垂成,亦無可奈何。時後周軍乘勝狂追,連夜進擊,窮追過高平。漢軍一敗再敗,“橫屍滿山谷,委棄御物及輜重、器械、雜畜不可勝紀。”劉崇就這樣功虧一簣,只好帶百餘騎逃遁,直返晉陽。而周軍乘勝不捨緊追其後,並乘戰隙嚴整軍紀,將臨戰即潰的右軍首領樊愛能、何徽囚禁起來。在如何處理大將臨陣退逃的問題上,張永德見主子柴榮猶豫不決,遂侍於側,伺機進言,至夜不去,待柴榮詢問。世宗柴榮見永德追隨不離,便徵詢其意。永德乃對曰:“愛能等素無大功,忝冒節鉞,望敵先逃、死未塞責。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軍法不立,雖有熊羆之士,百萬之眾,安得而用之?”柴榮聞永德之言,乃治國治軍之道,“擲枕於地,大呼稱善。即收愛能、徽及所部軍使以上七十餘人,責之曰:‘汝曹皆累朝宿將,非不能戰,今望風奔遁者,無他,正欲以朕為奇貨,賣與劉崇耳!’悉斬之。自是驕將惰卒始知所懼,不行故息之政矣。”(《資治通鑑·卷291》)高平之戰,是後周乃至北宋立國之初的一次軍事上的劃時代之役,無此役之勝,中國五代後葉及北宋之歷史,或將重寫。在這個攸關大局的戰役中,張永德身為戰將,不懼死;臨陣臨危,建奇功。尤為突出的是大戰之餘,悉心於治軍,頓觀於全局,度勢於一旦,審時於瞬間。他對後周主柴榮的一席話,流溢著他治軍治國的遠見卓識,反映著他高深的將帥修養和政治軍事才華;寥寥數語擊中唐末、五代以來將悍,擁兵自重,國之大忌,難於一統的天下大疾之所在,誠為治國治軍的妙藥良方。這些看似簡淺,實則深奧的治化方略,出於一個年方36歲的陣前戰將之口,確屬難能可貴,其才其智,足見一斑。之後的歲月中,張永德先後在後周顯德二年(955年)、三年、六年征伐南唐的多次戰役中先敗劉仁瞻,“破列砦十八處”;繼攻克紫金山,殲滅南唐水師;再攻占寧州、莫州、瀛州三州,瓦橋、益津、淤口三關。重創南唐有生力量,官升至檢校太尉。趙匡胤“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後周建宋後,仍重用張永德,並將滅南唐重任委託於他。永德亦不辱使命,於開寶七年(974年)造船數十艘,征料近萬斛,最終攻破金陵城,滅亡長期與後周、宋時對壘的南唐,生俘後主李煜,為北宋統一全國作出巨大貢獻。直至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御駕親征北漢時,仍將年愈50的張永德帶在身邊。永德亦老當益壯,威風不減當年,史稱其“征契丹、下並汾、功居多,”(《太原府志》《陽曲縣誌》)

評價

宋代宋代
官遷升至檢校太師、彰德軍節度使、知天雄等,並進爵衛國公。張永德於鹹平三年(1000年),無疾而終,時年72歲。一生沙場,征戰無數,能全身而年愈古稀者,鮮見矣。

張姓名人盤點(一)

盤點張姓當中一些在各行各業有著突出成績的人物,包括教師,研究員,科研人員以及機關幹部等名人。
張續揚
張永俐
張永禮
張雪吾
張學莊
張作忠
張作武
張左王番
張尊中
張祖望
張祖廉
張緒良
張永煥
張永鴻
張宗九
張永弘
張永高
張自劭
張學雲
張自恆
張自國
張性雄
張永春
張子章
張子有
張子恭
張灼中
張燭今
張永成
張仲倫
張永昶
張忠山
張穎俊
張英漢
張中營
張稚楓
張智仁
張英昌
張智博
張致君
張應山
張治洮
張應年
張志興
張應端
張志賢
張學瀛
張翼伸
張志升
張益發
張益彬
張志美
張易謙
張懌慈
張志呈
張修社
張議經
張之奎
張之凡
張正儒
張義先
張正林
張義綱
張鎮波
張以鍾
張以茀
張一先
張秀太
張一斌
張振錄
張振堃
張業華
張振峰
張振純
張貞林
張肇濂
張肇誠
張兆銀
張兆森
張兆鈞
張戰平
張占勝
張業成
張耀亭
張展洪
張增傑
張曾譻
張澤清
張耀然
張運剛
張允武
張允什
張允平
張允漢
張勻華
張云然
張雲華
張雲貴
張雲方
張越林
張月清
張月娥
張苑岳
張遠慧
張源茂
張元林
張元初
張豫生
張毓海
張鈺鳴
張學妨
張學方
張玉乾
張玉琦
張玉民
張堯道
張玉姣
張鍚清
張雁鵬
張星蒲
張宇彰
張瑜芳
張佑清
張有山
張有明
張有均
張友三
張尤恩
張用夏
張彥福
張永照
張永鑫
張延廷
張自東
張子忠
張振亞
張振慶
張雨田
張宗珍
張志南
張秀玉
張學勇
張英俊[京劇文武老生]
張玉峰[京劇演員]
張植榮
張玉成
張正權
張學勤
張秀榮
張永明
張永奎
張耀光
張永江
張智敏
張質良
張志中
張秀敏
張運祥
張修德
張玉書
張一凡[電影剪輯師]
張玉海
張選群
張宗堯
張鎮九
張永田
張振權
張振民
張永康
張一鳴
張忠林
張忠厚
張雅林
張玉璽
張志偉
張志強
張隱西
張燕玲[作家]
張秀英[教師]
張宗禮
張永福
張永德
張自強
張仲寅
張鍾華
張亦春
張志文
張耀林
張志國
張雁鳴
張振聲
張振傑
張學忠
張學明
張玉麟
張緒光
張展霞
張宗成
張志新
張永智
張宗祜
張志和[唐代詩人]
張占倉
張直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