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壺口斗鼓

壺口斗鼓是陝北民間傳統鼓舞藝術中獨特的一種藝術形式,源於氣勢磅礴的壺口瀑布旁,流傳於陝西省宜川縣黃河沿岸的壺口鄉、高柏鄉一帶。“湧來萬島排空勢,卷作千雷震地聲”,這是對壺口瀑布的描寫,也正是壺口斗鼓的寫照。壺口斗鼓融舞蹈、武術、打擊樂為一體,具有高亢昂揚,粗獷豪放,剽悍威武,威猛剛烈等特點。表現了黃河兒女征服困難的豪情,融合了黃土高原人樂觀奔放、堅韌不拔的性格。

基本內容

延安壺口斗鼓延安壺口斗鼓

壺口斗鼓使用的樂器不多,只有鼓、鑼、鑔三件,卻能打出大自然的風雨雷電,人世間的喜怒哀樂。打擊技巧的變化有正擊、輕擊、邊擊、邦擊;鑔有擦擊、拋擊、悶擊、平擊;每種擊法還可細分,共打法技巧不下幾十種。傳統配置比例是一鼓對一鑔。演奏方法是主鼓指揮,鑼主奏,群鑔齊鳴,眾鼓爭威,上百面鼓,成百付鑔,共鳴齊奏時,如天地轟鳴,使人感受到當年大禹征服蛟龍的威風。
表演時,表演者結合鼓點節奏場面變化,作出種種舞姿身段。鼓手有“左右開弓”、“馬步衝擊”、“穿插對打”、“開合鬥打”;鑼手有“反扣前沖”、“回扣後弓”;鑔手有“雙人對鑔”、“大鑔高翻”、“胸前空翻”,還有“單翻”、“雙翻”、“斜叉”、“正叉”等,鼓鑼鑔在這裡變成刀槍劍,演奏者則成為將校卒,威武雄壯,“舞”成了“武”。演奏中巧妙自如地運用了“鼓花”、“鑼花”、“鑔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帶裝飾,整個場面顯得五彩繽紛,給予人以酣暢淋漓之感,“武”又成了“舞”。
壺口斗鼓的鼓譜有亂颳風、三條鹼、四聲鼓、高橋鼓、大秧鼓、歇歇鼓、跑羅漢、常流水等幾種。鼓譜通俗,象亂颳風的鼓點口訣為“一二連三四、花花小五六,撣七撣八成一十”。
鑼鼓的打法,試舉幾種:
秧歌鼓:|咚咚|嗆嗆 嗆嗆|咚咚|嗆嗆 嗆嗆|
咚咚 嗆嗆|咚咚 嗆嗆|咚嗆 咚嗆|咚咚 嗆嗆:‖
高蹺鼓:咚咚|嗆嗆 嗆|咚咚|嗆嗆 嗆|咚咚嗆|咚咚 嗆|咚嗆 咚嗆||咚咚 嗆:‖
跑羅漢:|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咚:‖
常流水:|咚咚|咚咚咦|咚咚咚|咚咚 咦:‖
各鼓的落點:|咚咚|咚咚|咚咚 咚咚|咚—:‖
|咚咚 咚咚|咚咚咚|咚咚 咚咚|咚—:‖
2004年,經宜川縣蒲劇團演員王曉芳整理編排出的斗鼓隊形有梅花陣、上山、翻浪、卷白菜心等。
壺口斗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動習俗。過去,多在廟會和大旱之年求雨時祭龍王時以及喜慶節日中演出,每年的春節至元宵節,是集中的活動時間,活動開始前,要由廟會會長(由各村推舉產生)先組織祭祀活動,稱為“謁廟”;鼓隊在傘頭的帶領下,敲起鑼鼓,吹著嗩吶,有時還要抬著整豬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燒香敬神,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四季平安。並在廟內廣場踢打一陣,意在娛神,“謁廟”結束,正月初八九後,鑼鼓隊員便開始了挨門拜年活動,俗稱“送鑼鼓”。當地有這樣一句諺語:“鑼鼓嗩吶直響哩,屁股底下棍撬哩”民眾也都坐不住了。這裡,鑼鼓隊按時中情況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窯前表演一陣,傘頭根據各家情況,觸景生情演唱風段吉利秧歌,以表賀年之意。主家則認為鑼鼓隊進院入戶敲敲打打、跳跳唱唱,可以消災免難、四季平安。這可能是古“鄉人儺”的習俗遺風。有時兩村鑼鼓在途中相遇,一般都由傘頭互唱秧歌,共賀新年,讓道而行,但有時也會出現互不讓道的情況,此刻就要競技賽藝,爭個高低。兩隊鑼鼓大作,好似春雷滾動。鼓手們盡情擊打、跳躍,如瘋似狂,打至高潮,鼓樂暫息,由雙方傘頭出場對歌,這也是競賽技藝的一個方面。直至有一隊陣角先亂,動作不齊,鼓點、隊形也都統一不到一塊或對歌答不上時,就算輸了,於是主動讓道,讓勝者先走。
“送鑼鼓”結束後,鄰村之間的腰鼓隊還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訪,進行交流演出,這和陝北秧歌一樣,稱之為“搭彩門”。正月十五時,各村鑼鼓隊雲集村場,開始了互比互賽活動。各路鼓手各顯身手,互比高低,成為一年裡鑼鼓表演的高潮。這不僅活躍了農村春節文娛活動,還通過彼此觀摩、切磋技藝、推動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賽鑼鼓的活動常延續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罷土地神後方告結束。從此,人們就安心去準備春耕生產了。

基本特徵

壺口一帶的民間有著這樣的一種傳說“鑼鼓鼓聲,上可通靈霄寶殿,下可傳閻羅王府”,因此古時人們用鼓聲祈求上蒼保佑,也用威陣八方的鼓聲來辟邪。“湧來萬島排空勢,卷作千雷震地聲”,這是對壺口瀑布的描寫,也正是壺口斗鼓的寫照。壺口斗鼓融舞蹈、武術、打擊樂為一體,具有高亢昂揚,粗獷豪放,剽悍威武,威猛剛烈等特點。表現了黃河兒女征服困難的豪情,融合了黃土高原人樂觀奔放、堅韌不拔的性格。
壺口斗鼓具有黃土高原質樸俊美的風情和黃河壺口豪邁奔放的風骨。既有陝北文化的醇厚,又有關中文化的酣美;它結合了陝北花鼓文化的博大和晉南威風風鑼鼓文化的的精細,是秦文化和晉文化的精妙結合,它特有的藝術形式使它以全新的面貌成為陝北鼓林的姣姣者。

相關器具及製品

壺口斗鼓使用的樂器不多,只有鼓、鑼、鑔三件,有些地方還有大鼓指揮、小鑔、鎖吶等配器。

歷史淵源

陝北鼓多,素有舞鼓之鄉的美譽。安塞腰鼓威振海內外,早已家喻戶曉。宜川胸鼓洛川蹩鼓志丹扇鼓黃龍獵鼓各領風騷。還有黃陵抬鼓土基對面鑼鼓富縣飛鑼等然而,就在延安東南、黃河之濱的宜川縣壺口一帶,卻有一支雄壯威武的鑼鼓一直藏在深山無人識,它有陝北鑼鼓的特徵,又有山西威風鑼鼓的影子。這就是相傳起始於大禹治水的壺口斗鼓。
據《宜川縣誌》記載,壺口斗鼓過去稱賽鑼鼓,慣稱“大家俱”。有大鼓、大釵、大鑼3件,打起來音響宏遠。過去春節廟會、求神祈雨時演出,現在春節、旅行、文娛、集會都敲鑼打鼓。過去廟會期,各村鑼鼓相遇,互相比賽,壯漢揮動鼓錘、舞起大釵、擊起大鑼,渾身使勁,汗流浹背,數村相對,互不示弱,有時發生衝突,社頭出來調解,此謂之賽鼓。
壺口斗鼓歷史悠久,由於只在黃河沿岸流傳,多年來瀕於失傳。在宜川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傳說大禹在鑿壺口,劈孟門的時候,在黃河兩岸查看水情,途經宜川鄉閣樓鄉衣錦村時,曾在一周姓人家借宿,周家有個漂亮的女兒,喜歡上了以天下蒼生為已任的大禹,村里人就為他們辦了喜事。結婚後才三天,大禹就告別了新娘子又開始了劈山鑿石的偉大事業。在多年治水過程中,他曾經三過家門而沒有回家。後來,塗山氏十分想念自己的丈夫,就去壺口看望,可是她看到的是大禹變成了一隻大熊在開山,她以為大禹補被熊吃了,就化做了大山躺在壺口瀑布的西岸守望大禹幾千年,今人稱作秀女峰。村里人們感念大禹的恩德,也為大禹是自己的親戚而自豪,故而當地人尊稱大禹為祖老姑父,就在村里給大禹修了廟,塑了像,按宜川的風俗稱為“姑父廟”。也給他的妻子塗山氏修建了一座小廟,稱為“姑姑廟”。到了後世,每逢天旱,村里人就把“姑父廟”和“姑姑廟”的神像抬到一起。他們兩人一見面,黃河龍王就會排雲布雨,直到如今還靈驗得很。
有一種傳說,大禹在治理黃河時,黃河裡有一條蛟龍興風作浪,大禹懷抱濟世拯物之心,奮力擒拿它。十里八鄉的老百姓們紛紛乾來,在黃河岸邊的龍王辿擺起了鼓陣,成千面鑼鼓爭搶著湧向瀑布,他們用氣勢沖天的鼓聲來壓住黃河的怒吼聲,以此來震住黃河的蛟龍,為禹王爺擊鼓助威,所以形成了斗鼓。當大禹將蛟龍壓在壺口的十里龍槽中之後,人們擂鼓慶祝勝利。鼓是精神的象徵,舞是力量的表現,鼓舞結合開舞蹈文化之先河。從此以後,斗鼓就成為壺口民間慶祝成功喜悅的一種形式,流傳至今。
這個故事是美麗的,它反映了陝北人民、依錦人民對大禹豐功偉績的眷戀之情,寄託著千百年來人們對治水滅患、造福於民的大禹的深切懷念。但是這個故事在千載悠悠的傳承中,有了新的變異,壺口斗鼓的精神內涵恰恰與大禹治水的不屈氣概相吻合。

民俗背景

陝北是世界上黃土層最厚的地方,由於氣候乾旱、物產貧瘠,同時也是閉塞落後的地方。因此對於神的崇拜,較之於其他地方更為過之,黃土地的百姓重視過節,一年中有許許多多的節日,而幾乎每一個節日都與神靈有關。一年中最重要的是春節。辛勤勞動一年的人們,把歡樂、希望全都寄附於過年。而賽鑼鼓就成了生活中最狂歡的活動。
每年一進臘月,人們就忙起來了。臘月初八是“臘八節”,人們要吃臘八飯,臘八粥是用紅小豆、小麥煮成稀飯再下進麵條,做上一大盆,要吃上一周多。南宋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傳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月二十三是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的日子。這一天人們要“掃窯”,翻出家中的一切家什在太陽曬,打掃出窯上、炕角、地上的灰塵。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乾乾淨淨。晚上要烙出白麵餅子,用頂按出圓圈圖案,恭恭敬敬的敬獻在灶頭,希望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保佑來年衣食不愁。鍋里放些吃食,這叫“照鍋”,意思是一年不缺吃。從這一天開始,婦女們就開始忙敢。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樣樣活兒都要婆姨們親手操作。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麵,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準備好。過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換新衣服。再窮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
除夕到了,萬事俱備,貼對聯,掛紅燈,淨院落。還有一個風俗是一定要去祖先的陵墓前放一堆篝火,意思是讓先人也過一個暖和年吧。晚上是守歲,在這裡叫“熬年”。徹夜不熄燈,串門拉話、打牌喝酒。預示四季平安,長命百歲。家家戶戶在大門上掛上紅燈籠,在灶頭點上香燭,獻上年糕,恭候他老人家下地降吉祥。在大門上、每一個窯門口甚至牲蓄圈門上也插上香。老年人總是虔誠地敬神點香燒紙,叩頭敬神。孩子忙著放炮。婆姨們在門邊放上冰塊,據說,這是鎮邪的,除夕之夜人們總是睡得很晚。有些老人這夜睡不著覺,一個人靜靜地踏黑爬上山頂,面向東方瞭望,這叫"品天"。據老人說,從曉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莊稼的豐歉、村寨的吉凶。
正月初一,第一件事就是放“開門炮”,這意味著開門大吉。接著,老人們便忙著迎財神、接灶君。早飯全家團聚一炕,孩子們跪頭拜年,老人們發壓歲錢。正月初二,早飯後人們提上香燭黃表,到祖先陵墓去拜年。回來後,就要做好飯請長輩、村里德高望重者吃飯。正月初五,是“趕窮媳婦”日,中午包餃子“填窮窟窿”。正月初六、初七過小年,正月十一是老鼠嫁女子,不能做農活,婆姨女子不能納不能絞,否則要生老鼠瘡。正月十五元宵節,俗稱“掛燈節”,大門上點起紅燈籠,小孩早早去摟柴火,晚上家家要生篝火。正月十六“送蚰蜒”,天麻麻亮時,尋個破碟破碗或瓦片,澆上麻油點上火,嘴裡念著“毛蚰蜒,光蚰蜒,圪里圪旯都轉遍,跟上老爺跳門檻”把家裡的毒蟲都送到野外,放個炮,於是家裡一年都不受害了。正月二十是“天聾地啞日”,意思是神鬼休息,不管人間事。這一天人們給女孩扎耳朵眼、給牛扎鑽子。過了二十,就能動土,能做農活了。正月二十三晚上在院聲里給“老君爺”放篝火,炒下玉米花撒到火堆中,嘴裡念著“千十石糜子萬十石谷,黃皮子羊羔踩豇豆,洋芋蛋蛋子刨了幾老簍”。求太上老君保佑糧食豐收。正月月盡,晚上要在場院裡給人生一堆篝火,抱出被子、褥子從火堆上扔過去,大人小孩從火堆上跳過去,去掉所有的晦氣。
正月完了,就又要開始一年的農忙了。“清明一過,抱上包袱跳黃河”,家裡準備的好吃食都完了,又是一年艱辛的日子。
象陝北其他地方一樣,正月里秧歌拜年是壺口一帶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裡俗稱“鬧紅火”、“送鑼鼓”。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秧歌隊必須在打完彩事,謁完廟後方可進行,一般是按居住順序。先由本村會長或主事向傘頭簡要介紹這戶人家的情況。傘頭根據介紹即興編唱秧歌。如主家有喜則表示祝賀,蓋新窯則表示新窯好,有災難則表示同情和鼓勵,有喪事則表示致哀,使喜亦樂,怒也樂,哀也由哀變樂,吉慶秧歌把主人唱得樂哈哈。每家接秧歌都事先掛起大紅燈籠,安禮桌,擺上菸酒茶點。秧歌隊進院,放鞭炮迎接,分頭敬煙遞茶,送醉棗兒裝花生。秧歌隊長演一番,傘頭唱幾段,主人有會唱者,接過傘頭答謝幾段,不善唱者說“好了”“好了”放炮送別,秧歌隊扭進下一家院子。沿門子從初二要到初十才能基本沿完。一天一村,一圈下來少則幾百里,多則上千里路。正月十五是本村鬧紅火。後生們不顧沿途勞累,使出全身解數來為本村父老表演,這時的表演更趨自然成熟。正月十五元宵節要算春節期間最熱鬧的日子了。這天,各鄉鎮的秧歌隊都要進城鬧社火。
在各村幾乎都有娘娘廟,在宜川蟒頭山上有陝北地區最大的聖母祠,每年三月十八廟會時,香客不絕,就連北邊延安、延長,東面山面、南面韓城的人都紛紛前來上香,從廟裡取一雙嬰兒小鞋,祈求聖母賜子,等生了小孩後,又做好新的嬰兒小鞋前去還願,保佑赤子平安,千百年來相傳,據說非常靈驗。在壺口鄉的桃曲村,至今保留著的的幾座廟中,就有娘娘廟。據當地的老人講,過去經濟落後,衛生條件差,生下的孩子難成人,老人們都去廟裡燒香拜佛,每年三月十八晚上去廟裡給娘娘送燈。從娘娘神像上取一束紅線,回家做成紅鎖,讓小孩戴上,每年在鎖縵一層紅布,保佑孩子長到12歲。開鎖以後許了願就得還願,油燈一送就是12年。開鎖那天,算是還了願。
他們對神的想法很多,如:老人長壽,全家平安、夫妻和睦,婚姻美滿,早得貴子,人畜興旺,五穀豐登,發財致富,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如果應驗,他們表達感激之情的主要方式,便是“給神靈打上XX年的鑼鼓”。他們把自己的命運託付給了神靈,他們沒錢給佛爺菩薩重塑金身,窮苦人所能做的回報,只能是鬧秧歌,打腰鼓。如此說來,斗鼓原先是實戰的,是驅魔的,後來主要成了祭祀還願的民俗活動。古時的陝北,山高水遠,交通不便,人們的生活是“點燈用(麻)油,揭地用黃牛,娛樂用××”,至於用來調劑“終歲無樂”的生活,成為娛樂成為藝術,那已是後來的事了。

傳承譜系

壺口斗鼓在壺口鄉、高柏鄉成為民間文藝重要的一部分。壺口鄉在清代時屬平佐里,民國時為康平鄉解放初為康平區桑柏鄉,駐桑柏村。1950年屬永康區桑柏鄉。壺口鄉、高柏鄉、郭下鄉在歷史上原同屬永康區,1958年9月,高柏鄉、桑柏鄉、郭下鄉改稱郭下人民公社。1958年12月,郭下人民公社改稱壺口人民公社,駐桑柏。直到1984年,壺口人民公社改為壺口鄉,高柏公社改為高柏鄉。
壺口鄉地處宜川縣東部塬區,全鄉以安樂山為制高點,溝梁坡峁呈傘狀向四周輻射分布,屬典型的殘塬溝壑區域,安樂山高峻險要,山頂原修建有山神廟,廟宇宏偉、山門壯觀。每年正月十五為廟會。今只留廟院和幾面石窯洞。
高柏鄉位於壺口鄉北,以與安樂山為同一山脈的高窯頂為制高點呈東西走向延伸到黃河畔,高柏鄉政府今所在地俗稱九狼廟,修建有九間廳。每年正月二十四為廟會。九狼廟直到1967年才損毀。
兩地的民間藝人有:壺口鄉下椿曲的楊棟英(已故),桃曲村的賀庭雲(已故)、賀文漢(已故)、賀文華(已故)、賀平安賀宗堂賀宗順賀宗洲,桑柏村的楊鴻西(已故)、楊殿鎮(已故),昝家山的蘭景明(已故),水南村的楊志興(已故)、上嶺村的李培堂(已故)、馬家村的馬俊山(已故)、丁原村的韓奎(已故),上候村的崔樹賢(已故)、下山村的袁登龍。高柏鄉郭下村楊西棟(已故)、姚繼宗、趙村的王天財崔桃成(已故),西莊的崔善謀(已故)、崔蛇頭,高柏村的李樹堂,驃騎村的李學士(已故)、李盛民(已故),羊家莊的李元復(已故)、崔景陵(已故)、袁根榮(已故)、崔金玉(已故),高進學,西桑樹蘭村的朱鎖子

主要價值

鼓在漢族民間舞蹈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分析其藝術形式、風格與地域文化的特色,有以中原地區為代表的北方鼓舞,如河南開封盤鼓”、陝北洛川蹩鼓”及“蘭州太平鼓”等。有長江流域一帶的南方鼓舞,小型多樣,靈活纖巧,如安徽鳳陽花鼓”、江蘇無錫漁籃花鼓”、湖南地花鼓”等。花鼓舞在北方一些地區也廣為流傳,但多是重舞不重唱,講究技藝求精。如山西晉南花鼓”、陝西宜川花鼓”。
全國的鼓有上千種。陝西是周秦漢唐等十三個朝代建都的地方。在周的時候,周有一個“大舞”。歷史上記載,大舞是歌頌周武王豐功偉績的,以鼓伴奏,鼓之舞之,所以要說我們中華民族以鼓作舞的舞蹈,應該從周代的大舞算起。其中陝西民間的鼓舞就有50多種。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很重要的一部分。陝西的鼓舞,大都具有秦漢古韻。由於陝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黃河文化、巴蜀文化、關中文化的交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今天陝西民間鼓舞形式中多特色、多種類並存的民間鼓舞文化現象。 而與宜川一河之隔的山西更是中國鼓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上溯到遠古文化的“土鼓”,“鼉鼓”,下及現在從大到周盈丈幾的帥鼓到小才幾寸的手鼓,鼓在山西,族旺支繁。既有自成一家的清鑼鼓,又有吹打鑼鼓、鼓舞、鑼鼓經及廟堂鑼鼓。清鑼鼓主要有《威風鑼鼓》、《太原鑼鼓》、《絳州鼓樂》等。舞蹈鑼鼓是融舞蹈與鑼鼓於一體,鑼鼓演奏者也是舞蹈表演者,亦稱鼓舞。這是一種比較占老的藝術形式,山西有它相當大的家族,主要有轉身鼓和扇 鼓。名氣最大的威風鑼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廣場藝術。 綜上所論,壺口斗鼓它結合了陝北花鼓文化的博大和晉南威風風鑼鼓文化的的精細,是秦文化和晉文化的精妙結合。
2004年正月十五,應西安航空發動機集團天鼎有限公司的盛情邀請,剛成立的壺口斗鼓藝術團一行60人赴古城西安演出,他們粗獷的舞姿,展現了黃河兒女征服困難的豪情和黃土高原人樂觀奔放、堅韌不拔的性格。他們精彩的表演,深深打動了古城觀眾,他們紛紛讚嘆,想不到陝北除了安塞腰鼓、宜川胸鼓之外,還有這么雄壯威武的一支。2005年5月壺口斗鼓在延安演出獲得了轟動效應。2005年8月,在中國文聯舉辦的《黃河頌》大型文藝演出活動上的演出,更是得到了國內外觀眾的喜愛。國內多家媒體先後十多次進行了報導。從觀眾的反映來看。它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發掘推廣壺口斗鼓,對於豐富陝北鼓文化、培育當地文化產業、弘揚中華民族的黃河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時代意義。

區域及地理環境

宜川是一個歷史悠久、先民活動和開發較早,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歷史上這裡曾經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文化的積澱非常豐厚。遠在新石器時期,這裡就大量地生活著遠古先民。宜川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史上陝北地區的“文出兩川”就指的是宜川和延川。這塊土地孕育了無數傑出人物。各個時代都有政治軍事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志士仁人。宜川人民,是黃河母親的女兒,是聽著黃河的濤聲張大的,在文化藝術方面有著特別的天賦。歷史上曾有過不朽的創作。
宜川縣屬陝北黃土高原的一部分,屬典型的殘塬溝壑區域,壺口鄉地處宜川縣東部塬區,黃河壺口瀑布位於境內,鄉因此而得名,東臨黃河與山西吉縣隔河相望,總面積124.9平方公里。全鄉以安樂山為制高點,溝梁坡峁呈傘狀向四周輻射分布,地形複雜,地貌支離破碎,屬峽谷基岩殘丘區,氣候乾旱多風,降雨量低而不均。登上安樂山,大川風光,田園景色,可盡收眼底,使人流連忘返。
“桑柏的圪旯,嶺里的條,蘭家莊窪里沒水壕。”、“安樂山下桃曲坪,渡過黃河上侯歇。”、“水南塬里能跑馬,寨子翻過是那坪。”這些口口相傳的民謠,生動地點出了安東山下各個村莊的地理特點。
壺口鄉歷史悠久、民風淳樸,自然風光獨特,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壺口鄉風貌獨特,物產獨有,盛產柿子紅棗等農副產品,壺口酥梨更是因其獨特名產而著稱。境內有壺口瀑布、十里龍槽、孟門山、圪針灘古渡口等著名景點。站在安樂山上,千溝萬壑,黃土高原壯觀景色盡收眼底,南眺鹿川的莽頭山,北望延長的狗頭山、東極山西的高祖山,使人心曠神怡,頓生“安樂山上安樂游,安樂山下黃河流,黃河一去不復返,瀑布千載空悠悠”之感。安樂山曾為古戰場,如今山上修建起了手機信號塔,一條新修的柏油公路盤鏇貫穿全境,將壺口鄉與世界邊為一體。
壺口美麗的景色吸引了海內外無數的鏡頭,有數不清的影視劇在壺口境內取景。著名導演陳凱歌的《邊走邊唱》在壺口鄉的圪針灘村拍攝,著名導演馮小寧的《紅河谷》、《黃河絕戀》在壺口鄉的亨子村拍攝。在壺口瀑布拍攝過的影視更是數不勝數。2004年又被中國拍攝家協會命名為攝影基地。

瀕危狀況

壺口斗鼓一面世,得到了宜川縣委、縣政府和壺口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挖掘、扶持和推廣。也有西安、延安不少企業關注了斗鼓的發展。但還有一些問題制約著壺口斗鼓的發展:
1、資金嚴重缺乏。宜川縣經濟不發達,壺口鄉財政困難,以現在力量,連起碼的演出服裝、道具都不能購置,致使壺口斗鼓形不成規模化發展的道路。
2、掌握絕藝的老藝人多年不打鼓,有許多已經謝世,一般年輕人不掌握壺口斗鼓的打法、技巧。需要專家介入進行提高。
3、由於經濟落後,部分村民外出打工,不能投入精力,保證市場的演出需要。

保護計畫

目前已投入資金情況

2004年,鄉政府在財政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抽調資金4萬元,組建了壺口斗鼓藝術團。
2005年5月,社會各界援助資金8萬元,籌辦了壺口斗鼓藝術節。2005年8月,宜川縣人民政府劃撥資金6萬元,扶持壺口斗鼓藝術事業的發展。

主要保護內容

壺口鄉自然條件惡劣經濟一直比較落後,大力發展壺口斗鼓藝術事業,通過培育斗鼓產業,從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制定發下保護計畫。
1、聘請專業人員,進一步深入農村,對目前健在的老藝人進行摸底調查,建立檔案。
2、組織專門的“壺口斗鼓藝術挖掘小組”,將斗鼓藝人資料及他們掌握的鼓藝、鼓點進行歸類整理後存檔。
3、各鄉鎮建立斗鼓協會,村村成立斗鼓隊,使壺口斗鼓在民眾中廣泛地發展起來。
4、拍攝壺口斗鼓藝術片,整理出版壺口斗鼓書,向社會分開發行。
5、積極外聯,爭取外援,謀劃企業支持,走市場發展道路。
6、利用壺口瀑布位於境內的優勢,每年正月舉辦一次壺口斗鼓藝術節,檢閱和促進斗鼓藝術的發展。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2004年7月,壺口鄉黨委、政府出資兩萬元,設計製作了鼓手表演服裝,購置了鼓、鑼、鑔等道具,聘請了宜川縣劇團演員王小芳排練了壺口斗鼓,編成了時長八分鐘的表演劇,在西安演出獲得了成功。
2、2004年10月,壺口鄉黨委、政府邀請了陝北文化研究馬雨平,深入宜川縣壺口鄉、高柏鄉等地,採訪了民間老藝人,挖掘整理了壺口斗鼓的打法、技巧、鼓譜等,並拍攝了電視專題片,使壺口斗鼓在理論上走上了正規化發展之路。
3、2005年5月,壺口鄉黨委、政府在企業的支持下,發動全鄉九個行政村民打鼓,舉辦了首屆壺口斗藝術節。
4、2005年5月,壺口鄉黨委、政府積極聯繫了延安的企業,將壺口斗鼓推廣到延安去,並邀請了延安的鼓文化專家、打擊樂專家馬虎(國家二級演員)、陳雲龍(延安三鼓的發掘者)觀看指導了斗鼓。
5、2005年8月,壺口鄉黨委、政府籌措資金,根據專家指點,重新設計、製作了壺口斗鼓表演服,使壺口斗鼓參加了國中文聯在壺口瀑布舉辦的《黃河頌》大型文藝演出,將壺口斗鼓推廣到全國。
6、2005年6月,延安市委副書記王建軍親臨壺口,觀看了壺口斗鼓,並對壺口斗鼓的發展提出了具體建議。
7、先後在《陝西日報》、《陝西電視台》、《延安日報》、《西部時報》等媒體對壺口斗鼓進行了宣傳推廣的報導。

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6 組織專家,在推陳出新的基礎上將壺口斗鼓以前村場的散亂形式改編,搬到舞台上,使之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
2007 編輯出版《壺口斗鼓》書配光碟發行。
2008 組建10支以上鼓隊,使全鄉4000多農民中的20%學會壺口斗鼓。
2009-2010 帶動沿黃河岸的幾個鄉鎮組建壺口斗鼓隊,使壺口斗鼓全面在宜川境內發展壯大起來,成產陝北鼓林中獨具風騷的一支。
2006-2010年預期達到目標:
1、建立壺口斗鼓人才檔案
2、組建百人壺口斗鼓。
3、編輯出版《壺口斗鼓》專業書
4、將傳統的斗鼓搬上舞台,形式多樣化。
5、場化、產業化發展道路,讓農民的鼓隊走出去。
6、努力將壺口斗鼓推到全國性、國際性的舞台上去,使之成為全人類共享的文化精品。

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聘請專家做顧問,建立壺口斗鼓藝術領導小組。
2、設立“壺口斗鼓藝術挖掘小組”,進行摸底調查工作。
3、設立壺口斗鼓藝術挖掘小組,挖掘專項基金,用於發展壺口斗鼓事業。
4、重視民間藝人力量,成立壺口斗鼓協會。
5、村村成立壺口斗鼓隊,將壺口斗鼓納入到全鄉培育新的產業的高度上普及壺口斗鼓。

建立機制

壺口斗鼓協會成立時間:二○○五年六月二十五日
名譽主席:付紅勇
協會會長:蘭天剛
副 會 長:賀宗周 楊建民
理 事:崔正順 馬臻遠 王國玉 楊國梁 韓德成 賀 虎 馬小忠

經費預算及依據說明

1、組織爭取政策支持,組織力量,準備資料,申請壺口斗鼓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立項5萬元;
2、編輯出版《壺口斗鼓》書配光碟發行15萬元;
3、添置壺口斗鼓相關器具、表演服裝8萬元。

視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