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獵鼓

黃龍獵鼓

相傳是從黃帝時代流傳至今的民間鑼鼓舞蹈。黃龍獵鼓也叫“黃龍鬥獸鑼鼓”。相傳是從黃帝時代流傳至今的民間鑼鼓舞蹈。黃龍縣文化工作者根據當地的風土人情,結合人們原始的生活方式,經過挖掘、整理、編排,完善了鼓舞藝術,把進化藝術歸還自然,創編了現在形式的黃龍獵鼓。

簡介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省級保護項目名錄

..

黃龍獵鼓是一種打擊樂與舞蹈相拍互應的廣場表演藝術。經我縣文化部門專業人員多年的挖掘、整理、編排、完善,使這一古老的民間傳統文化發展到現在的高品位鼓舞藝術。黃龍獵鼓同外地姊妹藝術一樣,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不斷完善,不斷豐富的結晶。黃龍獵鼓情節內涵形象化,表演場面壯觀威武,粗獷豪放,鼓點深沉,節奏明快,動作優美大方,鼓點奏曲充滿神韻,舞蹈藝術,表演造型令人耳目一新,倍受世人歡迎。曾在陝西西安古文化藝術節上獲表演二等獎,導演一等獎,黃龍縣政府優秀組織獎。

..

黃龍獵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公元六世紀後發祥於黃龍東部的蛟龍鎮。

古黃龍山大溝深,層林密布,野狼出沒,人跡罕至,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為了繁衍生息不得不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創造生存條件,與自然抗爭,與野獸搏鬥,運用刀、斧、鑼、鼓“驅虎豹”,靠米集和狩獵維繫生活(見延安史話),展示了人與獸之間“生”與“死”的搏鬥,顯現了鑼鼓的威武壯觀,棍棒、花槍、銅器的震憾力量。斗轉星移,時代變遷,受晉南文化影響和全國各地鼓類藝術的綜合,蛟龍鎮地區的人民不斷發展,豐富獵鼓藝術,古時多用於祭奠求雨、春社廟會,稱“上廟鼓”、“獸鼓”時代傳承,經久不息,解放前後又叫做“豐收鑼鼓”、“喜慶鑼鼓”、“九村九折鼓”、“大地鑼鼓”,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民眾一代一代地傳承,改良,沿襲下來,並逐步形成了這塊熱土上獨特的藝術風格,而不斷發揚光大。影響和豐富了後人的文化生活。

黃龍獵鼓的成就,對豐富中華民族藝術寶庫,弘揚傳統文化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必將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利用和發展工作,同時對展示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魅力,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促進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及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歷史淵源

“獵鼓”是延安五鼓之一,歷史悠久。公元六世紀初的後魏出現,從古黃龍地理環境考查,“自生”說認為五十萬年前,當陝北黃土高原和關中屏障還是一片汪洋的時候,唯獨黃龍地域是露出海面的“小島”。這裡山脈西北東西走向,山大溝深,層林密布,虎豹野狼出沒,人跡罕至,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為了繁衍生息不得不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創造生存條件,與自然抗爭,與野獸搏鬥,運用刀、斧、鑼、鼓“驅虎豹”,靠採集和狩獵維繫生活(見延安史話),展示了人與獸之間“生”與“死”的搏鬥,顯現了鑼鼓的威武壯觀,和棍棒、花槍、銅器的震憾力量,這也許是“黃龍獵鼓”的混沌期開始。引進說“黃龍獵鼓”最初是受晉南文化影響和全國各地鼓類藝術的綜合,經歷長時間的演變同化,逐漸形成了這塊土地上獨特的藝術風格。黃龍獵鼓是蛟龍鎮地區的人民不斷發展,豐富的獵鼓藝術,古時多用於祭奠、祈雨、春社廟會、稱“上廟鼓”、“獸鼓”。時代傳承,經久不息,解放前後,又叫做“豐收鑼鼓”、“喜慶鑼鼓”、“九村九折鼓”、“大地鑼鼓”,在歷史的長河演變中,被民眾一代一代地傳承、改良、沿襲下來,並不斷發揚光大,影響和豐富了後人的文化生活。

“黃龍獵鼓”和外地其它姊妹藝術一樣,融打擊藝術和民間舞蹈藝術於一體,是民間鼓舞形式的一種。表演場面恢宏壯觀,鼓點深沉豪放,節奏明快有力,氣勢粗獷不凡。觀其場聽其聲,大有“鼓(語)破天驚”,威壯山河,給人以欲罷不能,欲收不成之感。

..

“獵鼓”95年參加西安古文化藝術節“歡欣鼓舞向輝煌”一舉成名,並獲表演二等獎,創作(編導)一等獎。從此擠身延安五鼓之一,新千年之後,我們正為爭創“黃龍獵鼓”國家級品牌而努力奮鬥。

基本內容

黃龍獵鼓在舊中國,黃龍東部的蛟龍鎮享有盛名,多用於祭奠、祈雨,春社廟會,故稱“上廟鼓”、“獸鼓”,爾後更名為“豐收鑼鼓”、“喜慶鑼鼓”、“九村九折鼓”、“大地鑼鼓”、“鬥獸鑼鼓”等。

演奏正譜7折,另為“引子”、“尾聲”。開場順序,引子、滾身子、摘豆角、拾穗子、叮咯吧、荒草坡、揚鑼三聲、滾軲轆、尾聲。在民間隨意性演奏中,分“行進演奏”和“廣場表演”兩種形式。黃龍獵鼓的四個奏章:“出巡、獸現、圍獵、慶典”。展示出勞動人民改造自然,驅擊猛獸的雄壯情景,再現了炎黃子孫的剛鍵風骨。
隨著時間的推移,黃龍獵鼓在原有的基礎上,結合民間傳說和“狩獵”場面,經過民間藝術家們的精心排練,完善,使情節內涵形象化地站立起來,把進化藝術歸還給遠古。整個表演場面氣勢宏大,粗獷豪放,壯觀威武,方陣整齊,舞蹈表演動作優美大方。整體鼓點奏曲充滿神韻。

開場,五面幡旗“虎、豹、熊、獅”左右在“黃龍獵鼓”隊旗兩側,後面跟著花槍,銅器縱隊浩浩蕩蕩。獵手披肩長發,頭戴冠冕,腳登草鞋,赤腳上陣,腰系金錢豹圖案的胡葉狀圍裙,斜挎虎皮圖案的佩帶,應合了聖經“穿胡葉戴冠冕”之說。

鼓手頭戴“虎、豹、熊、獅”面具,身著象徵性獸衣,氣勢雄偉,粗獷剽悍,野味濃郁,獸性十足。一下子把遠古與現代文明拉近了;把古代勞動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風采,淋漓盡致地展現在現代人的面前。

入場從“喊山”(三擊鼓),獸鼓踩著散鼓點飛步上場;在引子(三遍)演奏中,花槍銅器隨著散鼓點吶喊著飛馳插入場內,人獸穿插堵截,在雄壯的鼓樂、銅器、花槍合奏中,銅器變幻“十”字、梅花六朵狀,場地上呈現出難解難分的對峙交鋒陣勢。在對峙中擊打“揚鑼三場”,還原隊形。隨著鼓點變化節奏,形成“梅花陣式”圍獵態勢,將獸鼓幽困在伏擊圈裡,人圈飛快旋轉。接著隊形變幻成一個圍獵的五層旋轉圈,“花槍”、“銅器”、“獸鼓”三個逆流圈各相反方向飛速旋轉。出現人與獸、生與死的搏鬥場面。全場精彩表演就在其中,最後擊“新揚鑼三聲”人獸同慶,擊打“喜悅”鼓點,鼓鑼釵,花桿同時表演,人聲歡呼。黃龍獵鼓95年參加了古城西安文化藝術節,並獲創作一等獎,表演二等獎成果。她在黃龍這塊熱土上,從薄淺走向成熟,方以破土就大放異彩,頗受當地藝術家的認可。

基本特徵

黃龍獵鼓,是一種打擊樂與舞蹈相拍互應的廣場表演藝術。在悠久的歷史傳承中,有著如下基本特徵

1、獸鼓:黃龍山山脈西北東南走向,山大溝深,層林密布,古黃龍山野狼虎豹出沒,生存在這裡的人們為了生息,不得不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同自然抗爭,與豺狼虎豹拼擊,靠採集和狩獵維繫生活,(見延安史話),運用刀斧、鑼鼓、棍棒形成合力的自然保護圈,展示了人與獸之間“生”與“死”的博斗,顯現了鼓樂的威武雄壯,棍棒、花槍、銅器震憾力量。

2、上廟鼓用於祭奠祈雨,春社廟會,爾後更名為“豐收鑼鼓”、“喜慶鑼鼓”、“九村九折鼓”等,在民間隨意性演奏,並分“進行性演奏”和“廣場表演”兩種形式,場面亦然恢宏壯觀,鼓點深沉豪放。

..

3、黃龍獵鼓最初發源於黃龍東部的蛟龍鎮,即:現在的白馬灘地區,故最初受晉南文化影響和全國各地鼓類藝術的綜合,經歷長時間演變,逐步形成了這塊土地上獨特藝術風格的特徵。

4、追本溯源,黃龍獵鼓最初分四個奏章“出巡、獸現、圍獵、慶典”特徵。

5、黃龍獵鼓:經過漫長歲月的變遷,形成一種鼓樂藝術,現經過藝術家的編排完善,使情節內涵形象地站立起來,把進化藝術歸還給遠古,場面氣勢宏大,粗獷豪放,開場五面幡旗,虎、豹、熊、獅左右在黃龍獵鼓隊旗兩側,演出正譜7折,入場以“喊山、“三擊鼓”和“引子”(三遍)演奏,壯觀威武整齊,舞蹈表演動作優美大方,整體鼓點奏曲充滿神韻特徵。

6、黃龍獵鼓調式以三擊鼓為主,散鼓點為輔,花槍揮舞、銅器敲打吶喊插入,鼓樂雄壯,銅器花槍合奏為基本特徵。

主要價值

具有如上特徵的黃龍獵鼓,在黃龍占據重要地位,是延安“五鼓”之一,它代表了黃龍優秀民間鼓舞文化,是我國漢族民間鼓舞百花園中的一枝魂麗吐艷的奇葩,是古老黃龍鼓舞的遺存、發掘、搶救、保護的見證。黃龍獵鼓,其價值主要有:

1、學術價值,作為黃龍獵鼓的發掘、挽救、保護,將帶動黃龍民間文化的弘揚,促進黃龍民間藝術發揚光大,為探討民族民間文化的社會作用和歷史價值和歷史發展,以及研究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人文學、宗教學、藝術美學等各學科間縱橫交錯的內在聯繫和彼此相輔相成的作用所形成的歷史淵源和表現特徵,提供了一個多側面、多角度、步層次、全方位的廣闊學術研究領域。,

2、實用價值:發掘、搶救、保護齒龍獵鼓,對黃龍乃至全田的精神文明建設和推動黃龍經濟社會發展,對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素質,促進社會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相關器具與製品

黃龍獵鼓的樂器、鼓、鑼、釵、花桿及服裝。

..

一、打擊樂類:

1、鼓分類:(1)大鼓(扁平鼓)鼓面直徑約1.2米。(2)中鼓(扁平鼓)鼓面直徑約1米,大中鼓為指揮鼓。(3)小鼓(扁平鼓)也稱表演鼓,鼓面直徑為0.4米。

2、鑼,大鑼(平面)直徑約0.4米。

3、釵(大社鐃)。

二、花槍:花槍長l.5米,用6色彩紗加工而成。

三、服裝及面具:(1)獵手披肩長發,頭戴冠冕,腳登草鞋,赤脯上陣,腰系金錢豹圖案的胡葉狀圍裙。(2)鼓手頭戴“虎、豹、熊、獅”面具,身著象徵性獸衣和五面嶓旗“虎、豹、熊、獅”,左右在“黃龍獵鼓”隊旗兩側。

瀕危狀況

黃龍獵鼓在縣委、縣政府,市委、市政府及省文化廳等各級黨政領導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為挖掘、搶救、繼承、弘揚工作取得不菲的成效,開局良好,但仍然存在著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

l、黃龍獵鼓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變革,經濟社會潮流的衝擊,以及傳統節日慶典由現代節日的替代,使傳統民俗活動淡化,儘管市、縣、鄉鎮黨政部門在重大節日活動加大獵鼓活動力度,但在廣大鄉村社會中展示的平台日益減少。主要陣地活動呈逐漸萎縮狀況。

2、一些頗具造詣的藝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繼謝世。一些絕技難以得到傳承。而青年藝人在技藝上獨樹一幟,享有威望的很少,急需培養。

3、市場經濟的發展與科學進步,使人們審美需求的提高,普遍對鼓樂興趣淡漠,且鼓舞手外出打王,參加演出活動也愈來愈少,其發展舉步維艱,瀕危狀況難以改變。

4、經費投入不足,無法滿足搶救和保護。

保護計畫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一)一九九五年三月二日第01號,八月七日第15號黃龍縣人民政府專題會議紀要。專題研究,“對黃龍獵鼓挖掘整理,保護弘揚這一獨特的民間藝術”,並以此題印發全縣各鄉鎮、單位。明確了整理挖掘,保護弘揚指導思想。

(二)一九九七年縣委、縣政府專門安排部署,打造黃龍獵鼓品牌,進行全縣獵鼓會演比賽,以期進一步推動保護弘揚工作紮實開展。

保護內容:

為保護弘揚黃龍獵鼓,制定十年保護目標和五年保護工作計畫,由縣文化館牽頭組織,落實石堡鎮白馬灘鎮具體實施,並逐步向周邊鄉鎮延伸,全面鋪開,該保護計畫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小組和縣文化局負責管理、督導。保護計畫要點如下:

..

(一)靜態保護

1、全面深入細緻地進行普查,徹底摸清黃龍獵鼓發生、發展的歷史沿革,以及鼓手、藝人、樂器、樂曲及價值等全部狀況。

2、原始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入檔建立檔案資料庫。

3、進一步深入開展理論研究工作,不但抓好黃龍獵鼓的基礎理論研究,且對原鼓譜中各折(七折)譜調按折分類的音樂本體研究,並編纂成文本予以出版。
(二)動態保護

1、建立石堡鎮以曹店、安善、白馬灘獵鼓文化保護村,對每隊獵鼓80名鼓手實行重點保護

2、發展石堡、白馬灘、界頭廟、范家卓子、三岔、崾先、圪台、瓦子街10隊獵鼓100人,組成農民鼓手。

3、建立專業和普及型人才培養體系,在學校安排一定的課時教學,在成人中舉辦長年業餘培訓班,不斷培養獵鼓手人才,從根本上解決獵鼓手傳承難題。

4、進行獵鼓演藝比賽,不斷促進提高演藝水平,提高獵鼓藝術檔次。

5、組建獵鼓專業文化演出(發展)公司,加快獵鼓文化產業化發展,開闢獵鼓演出市場,向實用型、經濟型專業隊伍轉軌。

6、建立每兩年一度獵鼓展演藝術節,檢閱和促進獵鼓的傳承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