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胸鼓

宜川胸鼓

胸鼓流傳甚廣,歷史悠久。宜川胸鼓是由山西傳入的。

簡介

..
“胸鼓”是將類似腰鼓形狀的鼓掛在胸前敲的一種鼓舞形式,有些地方稱為“花鼓”,主要流傳在宜川洛川和定邊一帶,具有明快,活潑、詼諧、風趣的藝術特色。宜川胸鼓表演時男女鼓手各半,旁設打擊樂隊,人數可多可少,舞者各穿不同短服,頭扎英雄巾,佩帶武士纓,胸打英雄結,身背英雄花,腰系彩色綢,手腕緊袖口,下腿紮裹纏,腳穿登雲鞋,看起來鶴形螂勢,英俊威武,灑脫不俗。舞步運用秧歌步,跑跳步進行隊形圖案變化。主要陣形有雙龍擺尾、金蛇擺陣、雪花飄飄、葵花向陽、四柱撐角、荷花怒放等。動作主要有左右箭步、上打下打、平打對打等。男女鼓手左手握硬木槌,右手持牛皮鞭,胸跨條形鼓,打起鼓來鼓點花而不亂,節奏對比強烈,鼓點清脆有力,舞姿優美精湛,純樸流暢,動態如神,整個表演氣勢磅礴,絢麗多彩,雅俗共賞,給人以嚮往與追求,鼓舞與聯想,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

歷史

胸鼓流傳甚廣,歷史悠久。宜川胸鼓是由山西傳入的。宜川位於延安地區東南部的黃河西岸、與山西只有一河之隔。兩岸民眾歷來交往甚密,在經濟上、文化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過去每逢春節,兩地民眾還有互送秧歌、拜年問好、祝願吉祥的習俗,這不僅增進鄉誼,也促進了民間藝術的交流。至今宜川還將胸鼓稱為“晉南花鼓”,就是有力的證明。洛川的胸鼓,則是民國時期由山西商人暢伯龍到洛川經商時傳入的,迄今只有五十餘年的歷史。宜川胸鼓,幾十年來,經藝人不斷發展,融合了當地民間舞蹈的動作與風格,在表演的形式上也有了

..

很大的改進,逐漸形成為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形式之一。 胸鼓多在新春佳節或農閒時表演。表演形式可分“過路鼓”、“場地鼓”兩種。表演時人數不限,有一人單打、雙人對打或集體群打。宜川胸鼓屬集體群打形式。表演時,有男有女,舞者均身穿黑紅兩色短夸衣,頭扎英雄巾,前額上插五彩紙蝶,胸前扎紅綢英雄結,身背滅雄花。男子胸前斜掛扁圓形小鼓,鼓身套花毛巾,左手握木製硬鼓槌,右手持牛皮軟鞭,輪換擊鼓作舞。女子有的手持霸王鞭,有的手握彩扇,有的手擊小鑼、小鑔進行伴舞,以豐富的舞蹈隊形變化,烘托表演的熱烈氣氛。洛川胸鼓表演時,舞者身著武士服,生機勃勃的進行男子單打、雙人對打,展現了嫻熟高超的技藝。 “過路鼓”在進行中表演。屆時彩旗招展,鑼鼓齊鳴,爆竹聲聲,以胸鼓為主的社火舞隊,在各村鎮的街頭巷尾邊舞邊行進。舞者興高彩烈地變換著各種隊形圖案,如“雙交叉”、”雙龍擺尾”等。舞蹈動作也變化無窮,有“前進鼓”、“甩鞭鼓”、“前弓後箭鼓”等。舞者的鼓聲,觀眾的喝彩聲響徹了溝溝岔岔,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 “場地鼓”即在廣場或舞台上的表演。每當表演之前,首先要放大量的鞭炮,以圖吉利。也表示今年的社火鬧好了,年過好了,老百姓也心安理得了。“場地鼓”的表演,主要是突出舞蹈技巧和豐富的隊形變化。常用的動作有“二起腳”、“軟腰”、“二人對鼓”、

..

“纏腰踢腿”等。技藝高超者可在板凳上表演,有的還可以在兩人抬的扁擔上表演高難動作,還有的能躺在地上,表演下後腰,翻“前橋”等絕活。最令人叫絕的是有的藝人不僅胸前掛鼓,而且可以頭上頂鼓,左右肩上扛鼓,大腿、小腿上都能掛鼓,也就是說一人可掛五至六個鼓,雙手交替、輪流擊打,鼓點有時如同急風驟雨,有時如同鞭炮齊鳴,飛舞的鼓槌令人眼花繚亂,清脆的鼓聲令人心潮激盪。精湛的技藝,顯示了胸鼓表演的獨特神韻和高難度的技巧性。 宜川胸鼓的樂器伴奏,以打擊樂為主,並配有小嗩吶以烘托情緒和氣氛。打擊樂器以蘇鑼為主,並配以蘇鑔、手鑼、小鑔等。伴奏樂器和表演者的擊鼓聲融合一起,氣氛強烈,扣人心弦。 宜川胸鼓表演的主要特點是:鼓點花而不亂,動作小巧,銜接變換流暢,節奏起伏對比強烈,鼓聲輕脆歡快活潑,舞者表演風趣幽默。“雙手擊鼓穩準狠,顫步擺頭眼傳神”,複雜的節奏和動律變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運動規律,並強調舞蹈的節奏性和形象的造型美。舞蹈姿態力求舒展大方,更重要的是舞者在擊鼓過程中,重視情緒和神韻的表現,不僅要求手、眼、身、法、步的緊密配合,還要注意擊鼓節奏與舞蹈變化的配合一致。特別是有些藝人打至高潮時,情不自禁的擺頭、抖肩,使表演更突出了情緒的誇張和動人的神態風采。做到剛柔並濟、神情並茂,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歷史淵源

宜川胸鼓是以鼓舞為基礎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它歷史悠久,經由古代戰爭中人們擂鼓助戰,傳遞信號,擊鼓慶捷的形式演變而來,原名花鼓,從宋代以後在宜川黃河沿岸地區逐漸盛行經歷了由原始形式向鼓舞演變、發展、成熟、興衰更迭的曲折發展期。宜川胸鼓的演變、發展經歷了由宋代至清代漫長的時期,在民國至建國初逐漸走向成熟,“文革”時期一度沉寂,後經搶救挖掘,得以恢復,並有了新發展。1953年參加陝西省民間藝術表演獲一等獎,1991年參加省九運會開幕式。1994年參加國慶45周年獻禮演出,宜川96年被文化部命名為“胸鼓之鄉”。

..

基本特徵

1、具有陝北大秧歌“十字步”的特徵(地方性)

2、具有擊鼓慶捷的歡快特徵(由戰爭演變)

3、具有北方少數民族舞蹈特徵(陝北地域特殊性)

..

主要價值

藝術價值:陝北多鼓舞,作為其中之一的宜川胸鼓以其剛勁矯捷、瀟灑爽朗、節奏明快、清脆奔放的風格獨樹一幟,具有很高的審美藝術價值,同時作為民間文化藝術形式,對豐富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推進縣域精神文明建設都將產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瀕危狀況

1、一些頗有威望和藝術造詣的老年鼓手因年事已高,無法繼續從事宜川胸鼓的傳授、輔導,有些絕技難以得到傳承。

2、隨著社會的進步,受市場經濟的衝擊,以及民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加之電視、網際網路的普及,人們對胸鼓藝術的興趣逐漸淡漠,胸鼓的發展舉步維艱。

3、現有年輕鼓手中技藝優秀者廖廖無幾,優秀人才難以脫穎而出。

保護計畫

目前已投入資金情況: 宜川縣屬國家貧困縣,財政2005年投入2萬元。

..

一、主要保護內容

1、進一步全面深入地開展普查,摸清胸鼓發展的歷史及沿革,以及鼓手分布情況。

2、將普查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存檔。

3、開展胸鼓理論研究工作,組織人力深入研究胸鼓藝術,將研究成果編印出版。

4、對現有優秀胸鼓人才實行重點保護,對一般胸鼓手進行全面培養提高。

5、進一步開展胸鼓普及工作。

6、把胸鼓藝術列入全縣中國小藝術教學計畫。

7、建立宜川胸鼓專業演出團體,從人才、演藝水平等方面提高。

8、建立一年一度的宜川胸鼓藝術節,檢閱普及提高、保護、發展成果。

二、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在全縣中國小中開展胸鼓普及工作。

2、在幹部職工中組建胸鼓隊伍。

三、、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6年保護措施:全面普查;預期目標:完善普查資料,做好基礎工作。

2007年保護措施:建立宜川胸鼓藝術團;預期目標:帶動普及工作。

2008年保護措施:開展胸鼓普及列入中國小藝術教學;預期目標:中小學生人人成為胸鼓手。

2009年保護措施:建立年度胸鼓藝術節,對優秀人才實行重點保護;預期目標:檢閱普及提高成果,發現培養優秀人才。

2010年保護措施:進行胸鼓藝術理論研究;預期目標:形成全面系統的文字資料(包括歷史、發展、沿革、現狀)。

四、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成立宜川胸鼓保護領導小組。

2、設立以文化館人員為主的宜川胸鼓普查工作隊。

3、召集全縣文化人才組成專家小組,專題研究胸鼓藝術。

4、縣上每年財政預算專項保護資金

5、由文化部門牽頭開展胸鼓師資力量培養。

所在區域及其地理環境

宜川縣地處黃河沿岸。屬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區的一個山區小縣,境內有全國著名的黃河壺口瀑布。

..

宜川縣東臨山西省吉縣,西與洛川、富縣相連,南接韓城市、黃龍縣,北與寶塔區、延長縣相鄰。地處北緯35°42′—35°24′,東徑109°41′—110°31′,東西長76.36公里,南北寬75.32公里,海拔1710.5米,總面積2911平方公里,全縣轄5鎮7鄉、一個街道辦,共214個行政村(638個自然村,3個社區)總人口113303人。

宜川縣是陝北丘陵溝壑區與渭北高原之間的過渡地帶,既有高原平地,又是溝壑縱橫,山巒疊起,境內有蟒頭山、盤古山、鳳翅山、虎頭山、七郎山、高樹嶺、四圪瘩等山峰高地,年平均氣溫11.1度,年降雨水量483mm,無霜期130天,林地面積6618公頃,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古時乃兵家必爭之地,特殊的山川地貌是宜川胸鼓生長和傳承的地理環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