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市

廣西桂林市

廣西桂林市 廣西桂林市 廣西桂林市

地理位置

廣西桂林市廣西桂林市

1、地理位置: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地處南嶺山系西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109°45''-104°40'',北緯24°18''-25°41''。
2、行政區劃:轄秀峰,象山,七星,疊彩,雁山5城區和靈川,興安,全州,臨桂,陽朔,平樂,荔浦,龍勝,永福,恭城,資源,灌陽12個縣,行政區域總面積27809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565平方公里。

 

城市歷史

 

廣西桂林市廣西桂林市
 桂林歷史悠久。根據市區寶積岩和甑皮岩洞穴發現的遺物,經考證,甑皮岩人已進入母系氏族社會階段,距今約一萬年。
夏商周時期,這裡是“百越”人的居住地。秦始皇置桂林,象,南海三郡,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這裡設始安縣,隸屬荊州零陵郡。東漢時改屬始安侯國。三國時先屬,後歸。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縣,郡縣治所都在今之桂林。隋唐時屬嶺南桂州總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於獨秀峰南。貞觀八年(634年)改名臨桂縣,屬桂州始安郡。光化三年(900年)始,屬靜江節度。五代十國時先後屬楚和南漢的桂州。宋時,前屬廣南西路桂州,後屬靜江府。元時屬廣西行中書省靜江路。明清時均屬廣西省桂林府。民國時屬廣西省。1914年改名桂林縣,1940年始設桂林市。1944年11月至1945年7月28日,為日寇占領。光復後仍為廣西省轄市。歷史上長期為廣西省會。 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為廣西省轄市,1958年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轄桂林城區和郊區。
1981年7月、1983年10月陽朔、臨桂劃歸桂林市管轄。
1996年12月26日桂林市委,市人民政府按國務院,自治區批覆的方案,實行區劃調整,將郊區更名為雁山區。
1998年9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併,組建新的桂林市。

自然條件

廣西桂林市廣西桂林市
這是一片令人神往的土地,擁有豐富而獨特的自然資源和明顯的區位優勢。

1、地形條件
桂林市地處南嶺山系的西南部,為中、低山地形,有喀斯特山地、丘陵、台地。桂林為典型的岩溶地貌,兩側高,中部低,處在自西北向東南延伸的喀斯特(岩溶)盆地中.岩溶峰林地貌是具有世界意義的自然景觀旅遊資源。

2、氣候條件
桂林地處低緯,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夏長冬短,四季分明且雨熱基本同季,氣候條件十分優越。年平均氣溫為18·9 C。8月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3 C,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15·6 C。年平均無霜期309天,年平均降雨量1949·5毫米。平均蒸發量1490~1905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3~79%。全年風向以偏北風為主,平均風速為2·2~2·7米/秒。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670小時。平均氣壓為994·9百帕。

3、土壤條件
桂林地處南嶺山系的西南部,屬紅壤土帶,以紅壤為主。酸鹼度為4·5~6·5。依其成土的母質可分為紅壤土、石灰土、紫色土、衝擊土、水稻土等5個土類,14個亞類,36個土屬,89個品種。河流沖積母質砂壤土和水稻土,土層深厚,耕作性良好,是水稻和蔬菜高產區。中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宜旱地作物和林業生產。
4、動、植物資源
(1)動物資源:桂林市的動物種類繁多,有1593種,隸屬60目295科。陸棲脊椎動物有400多種,其中有雲豹、黃腹角稚、穿山甲、果子狸等;水生物有144種,有珍貴的娃娃魚鰻鱺等。
(2)植物資源:全市有高等植物1000多種,包括銀杉、銀杏等名貴樹種;自然植被以馬尾松為主,市區以桂花樹為主,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林業主產杉木和毛竹,全市森林面積121·56萬公頃,森林儲蓄量3774·42萬立方米,每年可提供木材40餘萬立方米、毛竹1600多萬根。

廣西桂林市廣西桂林市

5、礦產資源
桂林礦產資源豐富,礦種主要有赤鐵礦、黃鐵礦、褐鐵礦、、錫、鎢、鋁、鈮、鉭、錳、滑石、重晶石、螢石、花崗石、石灰石、大理石等40多種,其中探明有一定儲量的有30多種,在廣西位於全國前列的36種礦產中,桂林占17種,其中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滑石分布廣,儲量大,品質優,易開採,前景廣闊。

6、水利資源
桂林境內河流密布,有灕江湘江洛青江潯江資江5條江,另有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65條,全市多年平均總水量為403·81億立方米,河流落差大,水利資源豐富
水能理論蘊藏量約270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07萬千瓦,開發潛力巨大,已建成亞洲第一座超千米高水頭電站──全州天湖水電站等一批水電站。
7、土特產品
桂林有很多名產:沙田柚果大形美,肉質清香,馳名中外;夏橙品質優良,色鮮味美,且成熟早,很暢銷;羅漢果乃“醫療保健之良藥,清涼飲料之佳品”,被譽為“東方神果”;白果產量大,占全國的三分之一,質量居全國之首;月柿色澤金黃,肉甜味香,暢銷澳、港和東南亞地區;荔浦芋個大味香,享譽京城;三花酒、辣椒醬、豆腐乳被譽為“桂林三寶”;桂林米粉配料芳香,味道鮮美,尤以冬季上市的馬肉米粉最受稱讚;此外還有馬蹄、荷花魚、腐竹等名優土特產。

交通通訊

廣西桂林市廣西桂林市
1、交通
桂林交通便捷,形成了東西南北貫通和空中、地上、江河相連的立體交通網路。
(1)公路
桂林市的公路四通八達,國道322、323線穿境而過,其中322線在本市境內段已改建成高等級公路,還擁有桂柳高級公路、桂黃一級公路、桂林至陽朔二級公路等一批公路網路,可直通廣西各地和臨近省份,直達貨運公路運輸24小時內可抵達香港任何指定地點。全市公路通車裡程達到5989公里,實現了100%的鄉鎮、86·5%的行政村通公路、69%的鄉鎮通柏油路。年公路客運量達到5989萬人;貨運量達3693萬噸;旅客周轉量達357775萬人公里;貨運周轉量達383141萬噸公里。
(2)鐵路
鐵路北接京廣複線,南接黔桂、枝柳動脈,湘桂鐵路縱貫湘桂走廊,火車可直達國內主要城市。全市境內有大小火車站27個,桂林新火車客運站,候車大廳可容納1·5萬人。
(3)航空
桂林兩江國際機場於1996年10月1日建成使用。占地4·06平方公里,總建築面積17萬平方米,混凝土鋪築面積65萬平方米。飛行區等級為4D,跑道長2800米,停機坪15萬平方米,候機樓5萬多平方米,停車場5萬平方米。機場建設規模,按波音747-200型飛機設計,可滿足波音767,麥道82等類機型使用要求,設計年飛行量4·2萬架,高峰小時17架次,設計年旅客吞吐量500萬人次,高峰小時2500人次。目前擁有國際、國內航線50條,21家航空公司飛行桂林機場,通航香港、澳門地區及日本福岡、韓國濟州。
(4)水路:水路有湘江和灕江,沿灕江經梧州與珠江相聯,可直達廣州,香港和澳門。年水運客運量達221萬人;貨運量115萬噸;旅客周轉量7669萬人公里;貨運周轉量7484萬噸公里。
2、郵電
桂林郵政電訊方便快捷,可通達全國各地和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
(1)電信:本地電話網全部組建完畢,程控電話覆蓋了全市各個縣城、鄉鎮及絕大多數村委會。12個縣全部開通了行動電話業務。
(2)郵政:形成了以郵遞類業務為主體,金融類和集郵類業務為支撐,信息類業務為補充的多元化,全方位的郵政業務體系。郵政儲蓄計算機聯網綠卡工程基本建成,全市22個郵政儲蓄網點與全國31個省(市,區)間50多個城市中心主機聯網運行,所轄的5000多個郵政儲蓄營業視窗,約1000台ATM實現了通存通取。全市縣以上中心營業視窗實現了電子化。我市與世界130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了特快郵遞業務,國內可送達200多個城市。

城市建設管理

廣西桂林市廣西桂林市
1、城市特色
桂林是一座以山水秀麗和文物古蹟眾多為主要特徵的風景遊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桂林岩溶地貌最為發育,最為典型,轄區內洞穴、石峰數以千計,大小湖塘數百個,其間河谷開闊平緩,山多平地拔起,孤峰、流泉、峰叢、峰林環布,灕江依山勢流轉,江中為洲,間有險灘、流泉、飛瀑,是桂林山水精華之所在,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桂林又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從漢至清乃至近代,歷代都在這裡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如興安靈渠恭城文廟等,文物古蹟豐富,市區範圍內有文物古蹟共552處,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117處,其中國家級5處、自治區級23處、市(縣)級89處。靖江王府及王陵李宗仁故居及官邸、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文物古蹟,都有很高的文學、歷史、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協調,二者渾然一體,相互輝映。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
2、市政建設
桂林的城市基礎設施逐步配套,城市功能日益完善。目前全市有城市二級生化污水淨化廠4座,城市污水處理能力17。85萬噸,下水道總長283。97公里,生活污水處理率達40%,工業污水處理率達80%,管網覆蓋率達65%,處污能力居全國領先地位;有自來水廠3座,年供水量達8544萬立方米,年末供水能力32。8萬噸/日,人均供水量達17。61萬立方米/人;供水管總長256。3公里,管網覆蓋面積42。93平方公里,用水普及率達95。98%,市區已基本消滅低水壓區;液化石油氣儲氣能力達6000噸,液化氣用戶54666戶,用氣人口19。57萬人,城市氣化率達到87。23%,奇峰小築、安新小區已使用上管道液化氣;擁有公共汽車285輛,平均每萬人擁有公共汽車6。2輛,運營線路23條,全部實行無人售票。全市實有道路409公里,人均擁有道路面積7。73平方米;路燈管理處實施光明工程,路燈有11429盞;城市橋樑已達到69座,防洪堤21公里,人均綠地面積6。13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5。75%,垃圾類無害化處理率達79。51%
3、規劃管理:
桂林的城市規劃突出風景遊覽和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色,注重山水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以“重兩頂桂冠,促經濟發展,保生態環境,跨世紀決策”為指導原則,以“保護山水名城,建設園林城,發展生態城”為發展目標,規劃布局合理,形式新穎,形成具有桂林特色的城市發展的基本空間布局模式:(1)古城居中再現歷史名城核心風貌。(2)兩江、三契奠定山水城市格局。(3)雙環三邊建立園林城市骨架。(4)四軸多中心強化城市經濟職能。即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中心和組團,實現經濟職能的分工與強化。(5)山野環抱保持生態地區特徵。這些思路使得桂林的社會、經濟、環境效益同步發展,體現出時代精神、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