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江

潯江

潯江上游為黔江和鬱江,在廣西省桂平市匯合後到梧州市與桂江匯合一段稱為潯江,其下稱為北江。全長199公里,河面平均寬573米,平均水深3.8米,枯水期最大流量4.5萬立方米/秒。支流大湟江南向流入梧州。

(圖)潯江潯江
潯江又稱桑江,是中國南方的一條河流,為北江的上游主要源頭。它屬於珠江水系,流經廣西壯族自治區, 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系西江中游桂平縣城至梧州市的河段,自西向東流,水量較為豐富,主要支流有蒙江等。

簡介

潯江潯江

潯江上游為黔江鬱江,在廣西省桂平市匯合後到梧州市與桂江匯合一段稱為潯江,其下稱為北江。全長199公里,河面平均寬573米,平均水深3.8米,枯水期最大流量4.5萬立方米/秒。支流大湟江南向流入梧州。大湟江為太平天國水軍將領羅大綱(亞旺)未加入太平軍前的盤踞地。向東可以通肇慶(市)、佛山(市)及廣州。亦為鴉片戰爭後三合會的活動地方、羅亦三合會中人。

生態特徵

潯江潯江

潯江河流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組成(毫克/升):浮游植物總計0.41, 硅藻86.5%,綠藻1.6%, 藍藻0.2%,甲藻4.0%, 金藻黃藻0.1%, 裸藻7.7%。主要經濟魚類名錄與分布種類:鰣魚, 七絲鱭,銀魚鰻鱺, 青魚,草魚, 鱤魚,䲘魚,赤眼鱒, 海南紅鮊,大眼紅鮊,()條魚,刺䰾,倒劍䰾,南方白甲魚,瓣結魚,鯪魚,卷口魚,唇魚。

水產

潯江魚潯江魚

潯江魚:潯江水產資源豐富。潯江魚與合浦珍珠、容縣沙田柚齊名,並稱為“廣西三寶”。潯江魚中最負盛名的要算是鰣(shí)魚。鰣魚(背黑綠色,腹銀白色,鱗下多脂肪,肉味很美)原產於太平洋,每年春夏間成群結隊經南中國海游入內河,沿珠江、西江而上,在潯江產卵繁衍後代。在潯江沿岸一帶,人們多稱之為“三魚”,取其每年農曆三月必來之意。漁汛期間,自桂平城區至大湟江口約百里河面上,千帆競發,漁民們爭相捕撈三鯠魚,景象極為壯觀。三鯠魚形扁而長,色白為銀,腹下有角鱗,多脂肪,味鮮美。三鯠魚肉中多細刺,但高明的廚師善於操刀,切割得法,能烹調出獨具特色的美妙佳肴來。可惜的是近年來三鯠魚的產量已大大減少。

銀魚產量不多,但卻是潯江魚中的佼佼者。這種魚身圓而纖細,潔白無鱗,且雙目為兩小墨點。形如麵條,因此又稱“麵條魚”。銀魚長約二寸,唐代詩人杜甫曾有“二然二寸魚”的佳句。這種魚可火文可煎可炒,每可作湯,味道極為鮮美。

鱤魚,可說是潯江水族一霸。這種魚體長圓,頭狹長,重者每條可達一二十公斤。鱤魚口大吻強,喜以他魚為食。因此古書上說:“池中有此,不能畜魚。” 鱤魚性兇猛而魯莽,慣於水漲時游入小河溪,水退時回遊大江。漁民們掌握了它的活動規律,事前在小河溪入口處設木樁為障,鱤魚發現木樁擋道,怒不可遏,乃退後一二丈,然後拚死往前撞去。其結果往往是頭破暈死水中,成為人們的盤中餐。

潯江奇石

潯江潯江

潯江上儲量極為豐富的卵石,潯江兩岸上還有多樣奇石品種,其中以大藤峽石為主,大藤峽是珠江流黔江河段大藤峽下游十餘平方公里的礫石灘江河段,大藤峽石在漫長的地質作用過程中,由於流水或海浪反覆衝擊搬運,磨蝕使一些岩塊變成渾圓狀。一些質地堅韌的岩石常被保留下,成為一個形狀不同,千奇百怪的卵石。卵石質地堅硬、成分穩定,有純色的、多種顏色的石英類,和具帶條紋瑪瑙。大藤峽石成分結構有單純、有複雜,有形狀石、有紋理石、有的呈單色、有的是呈多色,有平紋、凹紋、凸紋、有神態各異的人物,有層巒疊的山水風光,有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花卉樹木,也有各種形象的文字,更以‘’江山春‘’中華奇石‘’‘’十一‘’等為其中之珍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