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國家森林公園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是我國重要的海岸風景勝地,地處山東半島南部,青島市區東北部,濱臨黃海,總面積112760畝,由巨峰、流清、太清、北九水、仰口等9個遊覽區,有景點220多處。嶗山山體主峰為巨峰,海拔1133米,是我國18000公里海岸線上最高的山峰。嶗山素以“海上名山第一”和道教名山而著稱。嶗山山脈形成於燕山造山運動時期,山海相連,海天一色。山體呈垂直節理髮育,花崗岩地貌景觀獨具特色,岬角、岩礁、灘灣交錯分布,形成瑰麗的山海奇觀。嶗山是道教傳播要地,被稱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太平宮等都是歷史悠久的道教宮觀。瑰麗的山海奇觀、奇特的自然景物、神秘的道教文化,共同孕育了嶗山的豐富內涵,自古以來被稱為“神仙窟宅”、“靈異之府”。

基本信息

概述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嶗山國家森林公園
公園名稱: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
所在省市: 山東青島
公園海拔: 1000-3000米
公園面積: 446平方公里
景區數: 9
景點數: 220
門票價格: 50
嶗山,聳立在黃海之濱,高大雄偉,是中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著海上第一名山之稱,最高峰嶗頂海拔1133米。嶗山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在全國的名山中,嶗山是唯一在海邊拔地崛起的,其海岸線長達87公里,沿海大小島嶼18個,構成了嶗山——山海相連,山光海色——的海上奇觀。這也正是嶗山風景的特色。

介紹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伊水嶗山圖
嶗山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最高峰嶗頂海拔1133米,是中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著海上第一名山之稱。它聳立在黃海之濱,高大雄偉。當地有一句古語說:“泰山雲雖高,不如東海嶗。” 山光海色,道教名山。  

山海相連,山光海色,正是嶗山風景的特色。在全國的名山中,唯有嶗山是在海邊拔地崛起的。繞嶗山的海岸線長達87公里,沿海大小島嶼18個,構成了嶗山的海上奇觀。當你漫步在嶗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邊是碧海連天,驚濤拍岸;另一邊是青松怪石,鬱鬱蔥蔥,你會感到心胸開闊,氣舒神爽。因此,古時有人稱嶗山“神仙之宅,靈異之府。”傳說秦始皇、漢武帝都曾來此求仙,這些活動,給嶗山塗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嶗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過去最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長春、張三豐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觀大多毀壞。保存下來的以太清宮的規模為最大,歷史也最悠久。

嶗山風景區總面積446平方公里,其中繞山海崖線長達87.3公里,主峰高1133米,堪稱崛地而起,拔海而立。嶗山氣候清新而濕潤,年平均氣溫為12.6攝氏度,冬季平均氣溫為-0.2攝氏度,夏季平均氣溫為23攝氏度。嶗山歷史悠久,古蹟薈萃。遠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嶗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們已在此聚居生息,創造了燦爛的龍山文化。《後漢書·逢萌傳》《南史.明僧銘傳》等均有記載。

山水景致縱覽

嶗山自然景觀獨具天然特色。山海相連、海天一色、雄偉壯觀;山內群峰聳立、怪石嶙峋、層巒疊嶂、壁削如刀、澗深谷幽,每座峰上形象石比比皆是,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碧海無涯、山高林密、雲氣離合、嵐光變幻;海崖線曲折蜿蜒,或廣闊幽靜、煙波浩淼、或驚濤拍岸,谷應山鳴。

嶗山名泉聖水富有特色。神水泉聖水泉金液泉六乙泉等清泉各領風騷;潮音瀑龍潭瀑等名瀑各具神韻。著名的青島啤酒嶗山礦泉水均依此水釀就而成。

嶗山林木蒼鬱、花繁草茂,區內僅古樹名花就有110多株,有的樹齡高達2500餘年。山深處,春日一片翠綠,夏天濃蔭蔽日,秋季滿谷金黃,嚴冬則處處玉樹瓊花。

嶗山以其山海奇觀、深邃幽靜之勝景,“神仙窟宅”,“洞天福地”之美譽,倍受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名道高僧之推崇。唐代詩人李白在此留下了“我若東海上,嶗山餐紫霞”的著名詩句。清代蒲松齡以嶗山風物為內容寫出了《香玉》《嶗山道士》等名篇。山中宮觀寺庵星羅棋布,鼎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

總之,清新而濕潤的空氣,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獨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構成了嶗山旅遊的豐富內涵。

景區景點介紹

巨峰遊覽區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嶗山國家森林公園

游景在於賞景,登山必登主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嚮往名山大川的遊客心繫所在。登上嶗山極頂,可以居高臨下,觀賞碧波萬頃的滔滔黃海、如珠似玉的礁盤海島、五彩雲霞的美妙變幻、奇峰競秀的山巒風情,夏季可領略“雲海奇觀”、“嶗山火球”的壯美氣勢,冬時能觀賞到“銀峰晶掛”的萬千景象。在嶗頂觀海上日出,更是令人嘆為觀止。“巨峰旭照”這一奇觀被列入“嶗山著名十二景”。

流清遊覽區

流清風景遊覽區地處嶗山南部,景區內峰嶺高聳,澗谷幽長,氣候溫暖,成片的黑松林濃密蔥鬱,海岸線岬角、岩礁、海灘交錯分布,環海公路橫貫東西,沿海遊覽別有一番情趣。流清河發源於巨峰,因河道是山澗谷底,沒有泥沙污染,河水清澈見底、流水清清而得名。河口正對著的海灣是流清灣,灣內沙灘平緩,水碧浪小,海天一色,景色宜人。

太清遊覽區

該景區位於嶗山東南端,以著名景觀太清宮而聞名。太清宮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所處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環圍著7座偉岸的山峰,主峰稱“老君峰”,左側依次是桃園峰、望海峰、東華峰,右側依次是重陽峰、蟠桃峰、西王峰;東面是嶗山頭;南面是碧藍的海灣,稱“太清灣”。由於被遠處巨峰和近處7峰環抱,阻擋住冬季北來的寒冷氣流,因而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近似亞熱帶小氣候、小環境,冬季平均氣溫是0.9℃,因此既無嚴冬,又無酷暑,溫和濕潤,植物繁茂,品種繁多,不僅北方植物生長良好,而且很多南方植物種類也在這裡生根開花,生機盎然,所以有“小江南”之稱。康有為曾賦詩讚道:“峰抱三方列,潮迎一面來,雨中觀綠竹,雪中看花開。”正可謂“不是江南,勝似江南。”太清灣一帶山坡上還引種了棕櫚、紅楠等江南植物170餘種,古樹名木的密集度堪稱嶗山之最。景區以“道教勝地”、“小江南植物區”和天然海石奇境為主要特色。

仰口遊覽區

天藍海亦藍,群峰競摩天。撥雲登仙山,倚樹聽濤喧。人影青松間,大壽常相伴。嫦娥不思歸,皆因月宮寒。仰口風景遊覽區位於嶗山風景名勝區的東北部,背依奇峰仙山,面朝碧波蕩漾的黃海,風光特色以仙山寺院、海灣沙灘為主,嵯峨的山峰自海邊拔地而起,象形山石豐富多彩,自然景觀奇特,人文景觀薈萃,歷史文化悠久,自古就有“仙山勝境”、“洞天福地”地美譽,又以休閒、避暑、度假、娛樂勝地而聞名天下,還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提起“仰口”的來歷,還有一個神話故事。傳說當年天上的南辰和北斗兩位仙翁在棋盤石上下棋。上山砍柴的一個青年樵夫發現後,便蹲下身來觀棋,由於看棋入迷,忘了時間,順手從仙翁身旁拿了一個仙桃吃,也不覺得餓,繼續看棋。兩位仙翁下完棋,起身便走,青年樵夫這才想起了自己還要砍柴,可不知怎么了,原先放在身邊的斧子木柄全爛掉了,斧頭也銹跡斑斑不能用了,只好悻悻而回,沒料到回到村子裡,房屋全變了,一個人也不認識了,別人也不認識他了。當問起自己的住處時,村里老人告訴他,好幾百年前,這戶人家有一個青年上山砍柴,一去再也沒回來。人們常說:“仙界一刻,地上百年。”“對!肯定是這樣。”青年樵夫如夢初醒,知道自己在山上遇到了神仙,於是轉身奔出村外,一口氣追到海邊,只見兩位仙翁腳踏浪尖飄然東去。青年樵夫一急,大聲叫道:“仙師,等等我!”原來他也想成仙。仙翁回頭笑道:“你要是能跟上來,便帶你走!”青年樵夫不顧一切地下海就追,因為不識水性,一會兒工夫海水淹到了脖子。仙翁回頭一看,覺得樵夫痴心不改、誠信意決,又說道:“把口仰起來。”青年樵夫趕緊仰起口來,剎那間,自己的身體飛升起來,緊步仙翁身後,東渡而去。後來人們就把這裡稱為“仰口”。

棋盤石遊覽區

棋盤石風景遊覽區南連太清、上清遊覽區,北接仰口遊覽區,東臨滔滔黃海。景區因有海拔657米的奇峰“棋盤石”而命名,有“華藏世界”、佛教名剎華嚴寺和那羅延窟等著名景點。

北九水遊覽區

北九水以其麗山秀水繪就的優美畫廊,馳名中外。源泉之水從海拔1100多米的高峰順勢而下,中途又匯集了眾多的溪流,凌空瀉入靛缸灣,又從靛缸灣溢出,沿著長長的深山峽谷,彎彎曲曲,時爭時緩,時聚時散,奔騰而下。這樣一來,再配以兩側群峰聳峙,禽鳥啼鳴,奇光薈萃,綠樹成陰,山與水相互纏繞,形成了一步一景、一灣一色的瑰麗畫廊風光。北九水風景遊覽區位於嶗山中部偏北的白沙河中上游地帶。這裡以優美的自然景觀為主,配以古老的道教歷史文化,構成了特有的風光。同時,因地處巨峰北部,寒冷空氣可以進來,氣溫較低,適合低溫帶植物生長,所以又有“小關東”之稱,植被種類豐富。

嶗山是座“天然雕塑公園”,北九水是“園中之園”。這裡可謂“五步一換景,十步一重天”,隨處可見的象形山石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清澈的流水千迴百轉,浪花雪白,潭水碧綠,變化無窮。當步入這幅巨大的畫廊時,我們自己也自然而然變成了“畫中人”。為什麼稱“北九水”呢?這是因為山的南麓還有處“九水”,所以分為“南九水”和“北九水”。其中北九水又分為“外九水”和“內九水”。有的朋友也許要問:怎么這么多的“九水”?因為水從深山峽谷中流過,穿山越澗,遇阻便折道繞行,拐了很多彎兒,每拐一道彎,人們就稱其為“一水”。北九水的外九水、內九水在長長的峽谷中一共拐了整整18道彎。

華樓遊覽區

華樓風景遊覽區位於嶗山西北部,毗鄰白沙河。景區內山勢險峻,林密竹秀,是嶗山又一處觀景勝地。主峰海拔為409米,頂部突起一長方形,由一層層橫向排列的岩石堆疊而成。石高21米,獨特奇異,就像一座高樓直插雲霄,這便是華樓峰。景區以此而得名。清代詩人藍田題詩讚曰:“前山後山紅葉多,東澗西澗白雲過。紅葉白雲迷遠近,雲葉缺處山嵯峨。”這裡的景觀以奇峰名洞為主,輔以石刻、茂林,清幽雅致。元代尚書王思誠游嶗山時,將華樓的風光特色歸納為“華樓十二景”,並逐景賦詩讚賞。明代山東提學陳沂來華樓時親筆題刻的“聚仙台”3字,至今仍在峰北側的山岩平台上,吸引著大量遊人駐足觀賞。

景點旅遊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太清宮
嶗山旅遊分南線、北線、東線,每條線如同一顆珍珠項鍊,串連著無數個景觀(點)。下面分別介紹每條線上的幾處主要景點。
一、旅遊線路南線:太清宮——明霞洞——上清宮——龍潭瀑
太清宮

太清宮亦稱下清宮,當地人也稱下宮。位於嶗山南麓老君峰下,前臨黃海,一碧萬頃,背依七峰,峰巒竟秀,地勢清幽,竹林翁郁,夏納清風,冬隔朔氣,素稱“北國小江南”。

嶗山自古有神窟仙宅之說,相傳鼎盛時期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而今可數者有十七處。據《太清宮志》記載:太清宮建於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為江西瑞州府高樂縣張廉夫所創建。張廉夫,字靜如,號樂山,生於漢文帝九年,官至上大夫,後棄職入道。精研玄學,入終南山學道數載,得師傳道,來嶗山之陽,臨海之濱,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神位。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再建廟宇,供奉三清神像,名曰“太清宮”,這就是太清宮的由來,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唐朝末年,李哲玄東遊嶗山,又擴建殿房,供奉三皇神像,這時,太清宮已初具規模。五代十國時期,道人劉若拙游至嶗山,對太清宮進行一次大規模的修繕。南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邱處機從昆化山來嶗山講道。從此,嶗山道教,包括太清宮名揚天下,天下道眾多慕名而來,有的在此隱居潛修,有的在此著書立說。如張三豐徐復陽等均在此修過道。

萬曆十三年至二十八年,太清宮發生了一起僧道之爭。僧人憨山大師與道人耿義蘭相互爭奪太清宮廟址,官司一直打到金鑾殿,歷時十多年,終以道人勝訴而告結束。現太清宮前“海邱奪遺址”碑刻的明萬曆十三年憨山大師建海邱寺於宮前,二十八年皇上降旨毀寺復宮,就是記的這件事。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嶗山第一名泉神水泉
太清宮占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500平方米。廟宇共分三個院落,各立山門。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農”、“軒轅”三帝。

太清宮古樹參天,院外“龍頭榆”又名“唐榆”,為唐朝天佑年間李哲玄所植。院內銀杏古柏相傳樹齡更長。明朝所植兩棵耐冬樹,枝繁葉茂,每年冬盡春回,花開似錦,花期長達三個多月。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香玉》篇里所記的“香玉”、“絳雪”的故事,據說就是院中一棵紅牡丹和這棵耐冬的化身。

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澇不溢,是嶗山第一名泉。

明霞洞

明霞洞位於昆化山之陽的玄武峰下,系一天然石洞,原為上清宮的一處別院。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明霞洞
《膠澳志》載,明霞洞“建於金大定二年(公元1166年)”,洞巔“明霞洞”三字,相傳為邱處機所書。名道孫紫陽曾潛修於此。洞外石壁上嵌刻的《孫紫陽疏》載有其修行的始末。元代在洞側建有“斗母宮”,奉佛教。明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重修時又建“三清殿”一座,清末建“觀音殿”一座。據說,這裡曾有過僧、道交替的歷史。

明霞洞地勢高曠,景色幽麗,朝暈夕陽,雲霧繚繞,霞光山色變幻無窮,素有“明霞散綺”的美稱,為嶗山十二景之一。

上清宮

上清宮位於嶗山南部叢山峻岭,這裡因入山已深,煙塵遠隔,空氣清新,再加坡上坡下蒼松翠綠,修竹滴翠,清泉飛鳥,奇石屹立,不但怡靜,而且特別清幽。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上清宮
上清宮屬全真道華山派道觀,是嶗山中別具一格的“叢林”廟宇。道教把“上清”、“下清”、“玉清”三宮稱為“三清仙境”。“上清之天在絕霞之外,有八皇老君,運九天之仙,而處上清宮也”,故而得名。又因與太清宮對稱,又簡稱上宮,與太清宮,明霞洞同為嶗山東南部的主要道觀。

上清宮創建於宋初,原是宋太祖趙匡胤為華蓋真人劉若拙建的道場,至宋末已廢圮。元代大德元年,通玄弘教洞徽大師李志明,鳩工重修了上清宮。

上清宮有前後兩處庭院和偏院,殿宇房舍二十八間,占地約1000平方米。前殿舊祀三清,後殿祀玉皇,左右偏殿分祀“三官”、“七真”。

上清宮內古樹參天,其中一棵銀杏胸徑2.53米,橫出粗枝上有三個乳狀樹瘤,極為罕見,據說一千年方能長出一個。大殿之東的偏院有一巨石,名“道山石”,與道山石斜對,《青玉案》詞一首。宮西有一塊圓丘形弧石,名“熬山上清宮”,還刻有邱處機詠嶗山七絕十首,石下有一口清泉,名“聖水泉”,為嶗山名泉之一。

龍潭瀑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龍潭瀑

龍潭瀑又名玉龍潭,水源來自海拔500米的天茶頂和北天門之間的山谷。澗水穿山越嶺,沿路匯集了數十條溪水,聚成一股急流,奔騰而下,在一處高約30米的崖頂平台上,平直地衝出數尺之外;水在半空中飛鏇了幾曲折之後,會合成一道長約30米,寬約5米的瀑布,順著九十度的峭壁跌入崖下的碧潭之中。那氣勢,宛如一條矯健的玉龍,從懸崖之顛,騰雲駕霧,呼嘯而下,擊得潭中水花四濺。人們擬其形,取其聲,觀其色,叫它“龍潭瀑”,瀑下的深潭取名“龍潭”,瀑布頂端“龍吟”兩個隸書大字,直徑一米,為當代著名書法黃苗子1981年游嶗山時所書。瀑下長形巨石下尖上平,遊人坐在平台下遠可眺望四周群峰,近可仰視“龍潭噴雨”的壯麗景色。

二、旅遊線路北線北九水澗谷--駱駝峰--將軍崮--金色望月石--飛來石--飛風崖--連雲崖--瀑音瀑--蔚竹庵

北九水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北九水澗谷
北九水澗谷始於靛缸灣,止於嶗山水庫的“月子口”,全長約11公里。這一段澗谷道路曲折,風光異常秀麗,水聲似娓娓動聽的樂章,兩岸怪石如立體的奇妙畫廊,各類亭台傍立兩邊。《膠澳志》曾這樣描繪此帶風光:“兩山相夾,下有深潭,沿途山秀峽奇,清流迂迦,水作龍吟,石同虎踞,峭壁危石,觸目皆是,音樂圖畫,兼而有之”。古人來此遊歷,留下了許多讚美詩句,其中一首膾炙人口的詩這樣寫道:九水水九曲,曲曲穿幽谷。四周山色青,兩岸松濤綠。澗底一線畫,怪石何攢簇。流水從東來,數步一回復。路陡流水轉,一轉山一束。

沿北九水澗谷遊歷,或乘車慢行,或放步徜徉,舉目低首,遠山近水,滿目儘是流動的畫,流動的情。

駱駝峰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駱駝峰
沿北九水線直行,沿途眾多景點目不暇接,駱駝峰是進入“一水”的第一景觀。

走過“一水”,抬頭南望,在黑山對面有一座高高的山峰,活像一頭巨大的駱駝正在昂首向東北方向眺望。與眾不同的是這頭駱駝竟長著三個駝峰,這恐怕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了。當進入“六水”,在東部的群峰中,又出現了一頭駱駝,正面向西南,仿佛急切地要和那頭“三峰駝”相會。繼續前行,那駱駝越顯氣度不凡,仿佛要從山頂直躍而下。但走至近前,景物忽然發生了變化,駱駝頭竟變成了一位正襟危坐的老人,正凝神沉思,那樣莊嚴,那樣慈祥。然而,走過幾十步後再回首,慈祥的老人又忽然變成一隻傲立峰頂的雄鷹。真是“遠近高低各不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得不令人嘆服。

將軍崮

進入“二水”,在深澗的南面可見一位頭戴金,身披金甲,昂首挺胸,威風凜凜的古代將軍,這就是“將軍崮”。將軍座下的山峰當地人俗稱“太師椅子”。從東南方向西遙望,確實像一把擺在山巔的大椅子。但是遊人多是從西頭進入內九水峽谷,看到的是古銅色的山峰。1957年,朱德元帥和當時的公安部羅瑞卿游嶗山,一進入“二水”,就被這一奇景吸引住了,當陪同人員告訴他叫“太師椅子”時,他搖搖頭,爽朗地笑起來:“哪裡是椅子,分明是一位古代的將軍嘛!”說來也怪,經朱老總點破,這座山峰好象活起來,越看越象一位傲然直立的大將軍。從此,這座大石峰有了新的名字——“將軍崮”。

金色望月石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望月石
進入“三水”,過了“鷹窠河”,舉目望去,南面的懸崖上趴著一隻形象逼真的巨大石龜,頭向前伸,背殼隆起,爪子緊緊摳在石頭上,其憨態維妙維肖,可愛之極。

這石烏龜為什麼爬上山頂,又怎么變成石龜?在當地流傳著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很久以前,山崖下水潭裡住著一隻千年金龜。因為山高谷深,它只聽說過天上有個月亮,卻從來沒見過。月亮圓了,山谷里半夜也很亮。月亮落了,山谷里黑沉沉的。烏龜決心爬上山頂看月亮,還要告訴她不要再偷懶,要每天晚上都出來,把谷澗照得亮亮的。它不吃不喝,一直爬了三天三夜,終於爬上了山頂。可是,正趕上月底。它沒有失望,耐心等待下去,終於變成了石龜,再也沒有爬回澗谷。這個景觀就叫“金龜望月”。

飛來石

嶗山山內,怪石密布,且每一塊石頭幾乎都有一個迷人的神話傳說。

進入“四水”,路邊石崮上立著一塊懸空欲飛,搖搖欲墜的奇石。石頭不大,既象揚起的風帆,又象展開的鳥翅,如果走近,會讓人感到只要輕輕一推,它就會跌落下去。據說颳大風時會真的搖動,其實,它站在此處已穩穩噹噹地渡過了幾千年、幾萬年。當地人稱之為“飛來石”。是否真是飛來的,已無法考證。但它卻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飛來石”原是玉皇大帝御花園的一塊普通石頭,因為在天宮每天接近神仙,逐漸沾了仙氣,它看到孫悟空也是石頭變的,卻能大鬧天宮。上天入地,本領十分高強,心中羨慕,便想學些本領,和石猴一樣乾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它苦苦修行了幾百年,終於能飛騰了,便天上地下到處遨遊。有一天,它飛過嶗山上空,看到風景十分優美,是塊難得的寶地,便落在此處永遠住了下來。

飛鳳崖

進入“五水”,前面大石崮上鐫刻著三個醒目的大字:“飛鳳崖”。顧名思義,此處是鳳凰飛來的地方。可是,鳳凰在哪裡呢?請看那山峰高處,恰如一隻巨大彩鳳正張開鳳翼欲騰空飛翔。這個景觀叫“彩鳳展翅”。

彩鳳不僅形似,而且傳說也十分有趣。很久以前,即墨縣裡有一個村姑,相貌美麗,心靈手巧,繡花花生香,繡鳥鳥能飛。縣官對姑娘垂涎已久,費盡心機想霸占她,可是連派了三次媒婆都被她趕走了。於是,黑心的縣官想了條毒計,限她三天為皇上繡一件龍袍,上面要有“二龍戲珠”--龍要會飛,珠要會滾。如繡不成,就派兵來搶人。姑娘只繡了兩天就繡成了,縣官把龍袍展開一看,沒想到兩條金龍撲上去,撕開了縣官的胸膛,抓出了黑心。皇上聽說了。勃然大怒,立即派兵來抓姑娘。姑娘正在繡一隻鳳凰,還行剩下一隻翅膀沒有繡完。官兵趕到,鳳凰立即撲動翅膀,馱起姑娘飛上了天空。因為有隻翅膀沒有繡完,所以飛著飛著沒勁了,只好在嶗山落下來,變成了這座“飛鳳崖”。

潮音瀑

潮音瀑又名“魚鱗瀑”,以水聲似潮,水形象魚鱗而得名。瀑布旁陡壁上鐫刻著“潮音瀑”三個大字,是三十年代南京政府的水利部葉慕綽的手書。

潮音瀑發源於嶗山之陰的源泉。泉水從海拔900米的巨石里噴涌而出,流經約10公里長的涼清河澗谷,集大小百餘條山溪之水,沖開崇山峻岭,從懸崖峭壁之上分三折而下。第一折,從崖頂巨石下的洞裡噴射而,流進一個“斗”形的深深的石窩裡;第二折,水從“斗”形石窩中溢出,倒向懸崖半腰簸箕形的石壁上,波光閃閃,形同魚鱗;第三折,簸箕形石壁潑下的水,織成一幅寬約5米,長約20米的水簾,以排山倒海之勢,浪推潮湧之聲,跌進一個靛藍色的“缸”形水灣。此灣水深約5米,直徑約22米,清澈見底,古人稱此為“靛缸灣”。遊人可在亭中觀瀑布聽潮音。古人對此景曾題詩讚嘆:“九水九曲走潺緩,險峰對出一線天;更有佳景奇絕處,珠簾三疊落碧潭”。

蔚竹庵

蔚竹庵座落於嶗山北麓鳳凰崮之下,東通滑溜口,西通雙石屋。據說在建庵之前,管山人曾在此搭窩鋪居住,故名蔚兒鋪。明萬曆年(公元1589年),宋沖儒真人云游嶗山,見這裡山巒疊翠澗水鳴琴,實為世外仙境,清修佳處,遂建成一座道觀,並移竹環栽成林,取名蔚竹庵。

蔚竹庵占地二畝六分,有房舍二十餘間,形成一處精巧玲瓏的小院落。有正殿三間,原祀檀木精雕真武和銅鑄三官神像,均屬珍貴文物,但已被毀。

蔚竹庵地處高山峽谷之中,這裡時而縹緲似絹雲霧瀰漫,時而雲消霧散峰出雲端。微風吹來,翠竹婆娑奏鳴,泉水叮咚成韻,形成嶗山十二名景之一的“蔚竹鳴泉”。著名作家郁達夫到此後,觸景生情,吟詩讚道:“柳合石屋接澄潭,雲霧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風景似江南”。

三、旅遊線路東線太平宮——覓天洞——那羅延窟——白龍洞——猶龍洞——華嚴寺——白雲洞——棋盤石

太平宮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太平宮
太平宮位於嶗山東麓仰口灣畔的上苑山中,背山面海,景色綺麗,奇峰異石,古木幽洞。路兩側有兩株古松,據傳是宋初建宮時所植,樹側的巨石上鐫刻著“疑是幻境”四個大字。

在嶗山現存的寺觀中,太平宮是有史料可考的最古的道觀。據明代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和清代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重修太平宮的碑文記載。太平宮是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60-976年)為華蓋真人劉若拙建立的道場,因落成於太平興國年間,故初名“太平興國院”,後改名為太平宮。

太平宮的殿宇呈“品”字形,院內的照壁上有單線鉤刻的“海上宮殿”四個大字,結構嚴謹,端正飽滿,據傳是清代書法家華巨奎所書。正殿舊祀三清和玉皇,配殿東祀三官,西奉真武。殿宇雖小,卻頗具有道家清靜寡淡的特色,典雅古樸。院中水井叫“龍涎泉”,東院的鐘亭內懸古銅鐘一口,名“上苑曉鍾”,敲響後聲鳴谷底,餘韻可傳至10多里外。

太平宮處在奇峰環抱,翠竹成蔭的掩映之中,宮四周有許多景觀令遊人嘆為觀止。出宮東院門外,即見嶗山著名異石“綿羊石”和奇峰“獅子峰”。“綿羊石”是由幾塊天然巨石壘成,歷經億萬年風雨剝蝕,仿佛是人工雕鑿的一隻綿羊,跪伏在山坡上。“獅子峰”則勢如雄獅怒吼。黎明時分登上峰頂可觀日出和東海的壯麗景色。

近年來,太平宮經全面修復,為嶗山主要勝跡之一,特別是當夜幕降臨,仰口灣的海濤聲與上苑山的松濤聲此呼彼應,被稱為“上苑聽濤”之奇觀。

覓天洞

覓天洞是一處集幽深、奇險、雄偉於一處的通天奇洞,距太平宮西南兩公里。由峭壁間的多塊巨石疊壘而成,高30餘米,上下共5層,洞口夾在兩面峭壁之中,洞額“覓天洞”三個字為劉開渠先生手書。洞內盤鏇曲折,險怪離奇,撲朔迷離,忽而幽暗,忽而異境天開,變幻無窮。洞外景色分外宜人,春天鮮花競艷,入夏峰巒疊翠,深秋紅葉滿山,冬季青松蒼鬱。洞頂兩處峭壁上刻的“咫尺天涯”和“洞幽玉雨草自濕,山高無雨暑自消”,分別由現代美術理論家蔡若虹、鄒大箴所題。踏上峰巔,巨石上鐫刻著現代版畫家力君題寫的“天苑”二字。何謂“天苑”,上天之苑也。置身於此,仿佛覓天有成。人立巨石之上,萬千景象一覽無餘。或群峰崢嶸,嵐氣繚繞;或山柱突兀,白雲浮頂;或煙雲蒼茫,似碧波萬頃,真乃天界也。

那羅佛窟

那羅佛窟位於嶗山東麓的那羅延山,寬7米,高、深各15米,容百餘人綽綽有餘,是一處天然石洞。石壁上方突起薄石一方,形似佛龕,洞頂有一個深圓的洞孔,光亮由洞孔透入,照得窟內十分亮堂。據佛門弟子傳說,“那羅延佛”就是在這座石窟中修煉功德圓滿後,憑巨大法力衝破圓孔成佛升天的。“那羅延”系梵語音譯,意思是“堅牢”。這座洞窟通體為花崗岩結構,其堅牢程度可想而知,但當年不知什麼原因竟形成這樣一個巨大石窟。僧侶們稱之為“世界之二大窟”。據《憨山大師年誘疏》記載:明萬曆十一年(公元1582年)4月8日,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由五台山慕名而來,在此窟內禪修二年。窟周圍山高谷深,風景絕佳。

白龍洞

白龍洞位於太平宮後山的山澗北側,是由一塊長約18米,寬約12米的橢圓形巨石,扣壓在五塊鼓形的圓石上支撐而成的天然洞穴。此洞高2.5米,深8米,寬11米。

很久以前,洞外山澗有一處水灣。傳說有一條白鱔棲身此灣,因常年吸取日月之精華而成精,又在洞中苦修多年,終成正果,變成一條白龍挾風裹雨騰空而去。從此,這個洞就叫白龍洞,洞前的山澗和水灣分別叫白龍澗和白龍灣。洞口上方鐫刻的詠嶗山景物便是元代著名道士邱處機所留,據說是邱處機的真跡。

猶龍洞

猶龍洞距太平宮約百餘米,深約8米,寬約4米,高約2米。洞內原供奉老君石像一座,所以,原名叫“老君洞”,是太平宮首任道長劉若拙為紀念道家鼻祖老子而起名。明朝隆慶年間,山東提學鄒善游太平宮時,覺得洞名俗且不雅,便根據《史記》中所書“老君,猶龍也”,而改名“猶龍洞”。猶龍洞是由一塊巨石翹起而形成的,該石叫“混元石”,是歷代道士練功的地方,石上刻有練功圖三處。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華嚴寺
華嚴寺

華嚴寺,原名華嚴庵,亦稱華嚴禪院,位於那羅延山半腰。三面環山,東鄰大海,廟宇樓閣之壯麗,澗壑泉石之清奇,在嶗山古剎中當為第一,也是嶗山現存唯一的佛寺。

華嚴寺歷史悠久,幾經興廢。遠在晉之前,那羅延窟即為華嚴寺的開山鼻祖洞。明代崇禎十年,御史黃宗昌辭官還鄉,隱居嶗山建玉蕊樓編著《嶗山志》,疑此窟為西方哲人演孝之所居,於是籌資在窟之東北興建華嚴庵,但庵未建成即毀於兵火。其子浦江令黃坦繼父遺志,助即墨準提庵慈沾和尚重建華嚴庵於現址。自清順治以來,屢經修葺,迄今仍為當年規模,1931年改稱華嚴寺。

華嚴寺占地4000平方米,原庵共四進,依山而築,為“階梯式”。第一進原有僧舍十二間。第二進為藏經閣,飛檐斗拱,登閣憑眺,山海勝境一覽無餘。第三進為正殿,供那羅延佛,與那羅延窟遙遙相對東西兩廊為禪堂。第四進為後殿,內祀觀音,側為祖堂,供本寺第一代主持慈沾法師。華嚴寺極盛時共有殿宇一百餘間,僧眾八十餘人。整個庵寺布局嚴謹,結構精巧,殿宇恢宏,雙層歇山,四角飛檐,古樸高雅。

華嚴寺前路西塔院,是寺中歷代主持的藏骨處。院中九層磚塔下埋藏著第一代主持慈沾大師,與之相對的石塔,是第二代主持善和的藏骨處。寺前路用石條砌成,名華嚴路,是1930年寺僧紅棟工鳩破石條所築。沿路蒼松走道,翠竹成林,有時煙靄橫空,白雲裊裊,如九天幻境。路旁石刻“煙歲嵐高臨”、“東瀛曉色”、“無風海濤”、“蓮池會海”等,均為歷代遊人觸景生情所留。

白雲洞

白雲洞位於嶗山東麓,海拔400米,因洞口四周一年四季大多數日子白雲繚繞而得名。

白雲洞始建於唐天寶二年,依附於一個天然石洞,由“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四塊巨石構成,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原有房舍24間,屬道教“金山派”。

白雲洞額上鐫刻“白雲洞”三字,為清代翰林尹琳基所題。洞前兩棵白果樹,一雄一雌,千年相伴,至今綠意盎然。洞前玉蘭樹,已有數百年樹齡。洞後森森松樹,其中一株古松,形狀奇特。名曰“華蓋松”,此松老乾蟠曲,遮滿洞頂,小枝斜出,伸出洞外,恰似飛龍起舞,此景稱為“雲洞蟠松”,白雲洞的青龍石下有一洞穴,叫“風窟”。穴不大卻很奇異,山風過此,迴旋不止,故名“巨風窟”。洞東南並列兩座山峰,南曰“大仙山”北曰“二仙山”,攀過二仙門,穿過一段石隙,爬上“天梯”,即可到達富有傳奇色彩的“會仙台”。台狀如座椅,背刻一“仙”字,僅可容一人。傳說登上“會仙台”,便可與神仙相會。當然,這只是神話。但是,坐在上面,碧海天涯盡收眼底,頓覺天高海闊,心曠神怡,大有超脫塵寰之感。

棋盤石

棋盤石,顧名思義,應當是象棋盤那么大或棋盤形狀的石頭,但座落於明道觀南的棋盤石,卻是一座集高、陡、險、怪於一身的高懸奇峰上之峰。崖頂斜著向上伸出,下面懸空,從側面遠遠望去,很象一座游泳跳台,頂部稍有隆起卻不平坦,面積約60平方米,可容坐客五、六十人。下面深壑萬丈,怪石林立,若俯身下望令人目眩神駭,驚心動魄。

棋盤石的名稱來歷,源於一則當地流傳已久的神話傳說。

很久以前,仰口灣畔曲家莊有個青年樵夫上山砍柴。他越走越遠,越爬越高,看到石崖頂上有兩個白髮老人正在下棋,便走上前觀看,看得入了迷,忍不住還要說上幾句。老人也不說話,只朝他慈祥的笑笑。他恍惚覺得樹一會兒綠了,一會兒黃了,也沒在意。一盤棋下完了,兩位老人朝他笑笑便飄然而去,他才想起該打柴了。誰知回頭一看,扁擔和斧柄早已朽爛,斧頭也成了鐵疙瘩,他只好下山回到村里。但是,村子裡景物全非,所有的人都不認識。他非常奇怪,幾經打聽,才明白自己上山砍柴時見到的兩個老人是神仙,他在看棋的時候,世上已過了幾百年。於是,他逢人就說自己的經歷,但沒有人相信他,他只好又向深山走去。

至於山頂上的“十”字,傳說是仙人用過的棋盤,但道士們都說那是道家煉功時指罡斗的標誌。字是怎樣出現的?古人已逝,神仙已蹤,留給後人的只是個解不開的謎。

嶗山十二景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巨峰旭照
嶗山鍾靈毓秀,山海奇觀,佳景天成,美不勝收,歷代游山文人墨客多有稱頌。自30年代起,有嶗山十二景之說,後定為“巨峰旭照”、“龍潭噴雨”、“明霞散綺”、“太清水月”、“海嶠仙墩”、“那羅佛窟”、“雲洞蟠松”、“獅嶺橫雲”、“華樓疊石”、“棋盤仙弈”、“岩瀑潮音”、“蔚竹鳴泉”。
巨峰旭照 
巨峰是嶗山主峰,俗稱“嶗頂”,位於嶗山中部群峰之中,海拔1132.7米。“雲海奇觀”、“旭照奇觀”、“彩球奇觀”是巨峰景物中的三大奇觀。特別是“旭照奇觀”,綺麗壯美,被列為嶗山十二景之冠,稱“巨峰旭照”。清代乾隆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龍潭噴雨
年間即墨知縣尤淑孝有詩讚曰:“振衣直上最高峰,如發扶桑一線通。只有仙靈營窟宅,更無人跡惹天風。群山嶽岳憑臨外,大海茫茫隱現中。持較岱宗應特絕,碧天咫尺彩雲紅。”
龍潭噴雨 
龍潭瀑又名玉龍瀑,位於嶗山南麓八水河中游。八水河流至此處跌落於深潭,水如玉龍,吐霧噴雨,景色壯觀,在嶗山十二景中,稱“龍潭噴雨”。周至元有詩讚曰:“凌空亂濺沫,疑是玉龍飛。白掛虹千仞,青山環一圍。拋來珠落落,舞處雪霏霏。遊客貪清賞,斜陽不忍歸。”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明霞散綺
明霞散綺 
從太清宮北上,行約3公里左右,在竹樹蔥籠、綠蔭掩映中便是明霞洞。這裡背後石峰聳立,山高林密,前望群巒下伏,峭壑深邃,每當朝暉夕陽,霞光變幻無窮,因而被列為嶗山十二景,稱“明霞散綺”。清代高密文人孫風雲有詩讚曰:“拾級不辭勞,松篁漲晚濤。嵐光拔地峻,海色逼天高。絕頂霞粘屐,精庭雪暈袍。三壺皆似削,俯勢瞰靈鰲。”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太清水月
太清水月 
在太清宮看海上月出,別有一番情趣。當萬籟俱寂之時,光潔的月亮被一團金輝托出海面,溶溶月色傾灑海面,浮光瀲灩,玉壺冰鏡。岸邊清風掠竹,細浪輕拍,景色幽奇絕倫。這便是嶗山十二景中的“太清水月”。清代文人林紹言有詩讚曰:“相約訪仙界,今宵宿太清。煙澄山月小,夜靜海潮平。微雨五更冷,新秋一葉驚。悄然成獨坐,細數曉鐘聲。”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海嶠仙墩
海嶠仙墩 
海嶠仙墩是指嶗山頭南部的八仙墩,嶗山頭距太清宮7公里,是由海蝕岩洞組成的奇特自然風貌。嶗山頭的南部,由於海浪多年衝擊,崖岸斷落如廈,崖下海中有十多塊兩米高的石墩,神話傳說八仙過海時曾在此小憩,因名八仙墩。此處風勁浪高,波濤洶湧,極為驚險,被譽為“嶗山第一奇景”,在嶗山十二景中稱“海嶠仙墩”。明代高僧憨山有詩讚曰:“混沌何年鑿,神功此地開。勢吞滄海盡,潮壓萬山回。洞宇今何在,仙人去不來。蓬萊應浪藉,身世重堪哀。”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那羅佛窟
那羅佛窟 
自華嚴寺沿山澗西上即達那羅延窟,這座天然的石洞寬7米,高、深各10餘米,四壁如削,洞頂有一圓洞,頗似火山噴口,天光由此圓孔透入,據僧人說那羅延佛就是在窟中修煉成正果。如此巨大的花崗岩洞國內尚不多見,在嶗山十二景中,稱“那羅佛窟”。清代即墨文人黃玉瑚有詩讚曰:“荒山留佛骨,卓錫何年至?那羅延窟存,東來識大意。”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雲洞蟠松
雲洞蟠松 
白雲洞在嶗山東部,華嚴寺西北,太平宮西南3.5公里處,坐落在海拔400多米的高山上,其景物之清奇,風光之綺麗,則又別具一格。白雲洞由巨石架成,左為青龍石,右為白虎石,前為朱雀石,後為玄武石。洞石岩頂上有一名為“華蓋”的古松,勢如騰龍,綠蔭冉冉,覆蓋全洞,在嶗山十二景中稱“雲洞蟠松”。藍水有詩讚曰:“白雲深處白雲洞,日日洞口白雲封。驚看雲中龍出沒,一株洞後百年松。”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獅嶺橫雲
獅嶺橫雲 
獅子峰在太平宮東北,幾塊巨石相疊,側看成嶺,豎看成峰,狀若雄獅,橫臥在蒼茫雲霧中,海風吹來,白雲宛若游龍,翩若驚鴻,在陽光的照射下,景色十分絢麗。但獅子峰最壯美的景色是“獅峰觀日”,人們在獅峰觀罷日出,趁曉霧未開,方可盡情地領略“獅嶺橫雲”的妙趣,因而列入嶗山十二景。明代即墨文人黃宗臣《宿獅子峰》詩:“石上開樽有濁醪,海天東望月輪高。夜聲時到秋山寺,半是風聲半是濤。”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華樓疊石
華樓疊石 
華樓山位於嶗山水庫南岸,海拔408米。華樓峰是矗立山頂東部的一座方形石峰,高30餘米,由一層層岩石組成,宛如一座疊石高樓聳立晴空,故稱“華樓”,又因異石突起,猶如華表,又名“華表峰”,在嶗山十二景中稱“華樓疊石”。清代平度文人白永修有詩讚曰:“摩霄卓立碧芙蓉,天開名山第一峰。嵐氣蒸成金液水,海霞飛滿石門秋。”

棋盤仙弈 

仙翁對弈雖未見,棋盤留人論短長。明道觀以南這座奇特的孤峰頂上,有一塊巨大的岩石,長15米,向西探出了大半部分,崖下懸空,形狀很像跳水比賽用的跳台,遠遠望去又像一株靈芝高插雲端。這就是嶗山著名的象形石之——棋盤石。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棋盤仙弈
這塊凌空高懸的巨大岩石,高3米,寬8米,長15米,石面平坦,能坐幾十個人,並刻有雙線勾勒的“十”字,傳說這就是南極仙翁、北極仙翁當年對弈留下的棋盤,因此取名“棋盤石”。這裡奇峰險峻、巨石嵯峨,是游山、觀海、賞石的又一絕佳景地。說了半天,那么石面上的“十”字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呢?據說是道家拜斗修行的方點陣圖。這處景觀就是“嶗山著名十二景”之一——“棋盤仙弈”。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岩瀑潮音
岩瀑潮音 
潮音瀑原名魚鱗瀑或玉鱗瀑,因其聲似潮湧,自1931年始更名。潮音瀑是北九水的盡頭,四面峭壁環繞,東南高壁裂開如門,瀑布從此瀉下,山谷轟鳴,聲如澎湃怒潮。清代山東撫軍崔應階有詩讚曰:“何處崖萬壑雷,高峰雲靜石門開。盤空舞雪飛泉落,撲面銀花細雨來。碧水澄潭湛洗滌,青松白石任徘徊。支筇未盡游觀興,樵唱遙從天際回。”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尉竹鳴泉
蔚竹鳴泉 
蔚竹庵在北九水村東北的鳳凰山下,位居海拔550米高處,蔚竹成林,蒼松競茂,怪石奇秀,澗溪成韻,泉水汀咚,清新幽靜,在嶗山十二景中稱“蔚竹鳴泉”。清代膠州文人王大來有詩讚曰:“玄都近在最高峰,石磴追尋樵客蹤。履下泉聲三十里,杖邊山色一千重。深藏勝境疑無路,綠到仙宮遍是松。更喜道人閒似我,邀看萬朵碧芙蓉。”

氣候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秋天的嶗山
嶗山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較明顯,具有雨水豐富,年溫適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的特點。由於瀕臨黃海,受海洋的調節作用,又表現出春冷、夏涼、秋暖、冬溫、晝夜溫差小、無霜期長和濕度大等海洋性氣候特點。嶗山因受海洋影響,加之地形複雜,東部山區降水較多,空氣濕潤,小氣候區明顯,太清宮附近被譽為“小江南”,巨峰北則名為“小關東”,中部低山和丘陵區降水適中,形成半濕潤溫和區。

嶗山四季分明,特徵突出。春季,氣溫回升慢,較同緯度的內陸春天來遲約25天;夏季,濕熱多雨,從無酷暑;秋季,空氣清新,雲淡氣爽;冬季,風多溫低,並無嚴寒。在四季中,溫涼宜人的春秋兩季時間較久,炎熱夏季極為短促,冬季雖稍長,亦無雪蓋冰封。

植被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嶗山植被
嶗山地處亞熱帶之終,北溫帶之始,又瀕臨黃海,故氣候溫和濕潤,宜於南北各方多種植物在此生長或馴化繁殖。由於地形複雜,植物種類繁多,形成森林灌木叢、草叢、沙生植物、鹽生植物及農業栽培等多種植被類型。

文化

道教文化

嶗山是道教發祥地之一。嶗山自春秋時期就雲集一批長期從事養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書曾載“吳王夫差嘗登嶗山得靈寶度人經”。到戰國後期,嶗山已成為享譽國內的“東海仙山”。

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廉夫來嶗山搭茅庵供奉三官並授徒拜祭,奠定了嶗山道教的基礎。從西漢到五代時期末,嶗山道教基本屬於太平道及南北朝時期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從宗派上分屬於樓觀教團、靈寶派、上清派(亦稱茅山宗、閣皂宗)。

宋代初期,嶗山道士劉若拙得宋太祖敕封為“華蓋真人”,嶗山各道教廟宇則統屬新創“華蓋派”。

金元以來,道教全真派興起,嶗山各廟紛紛皈依於“北七真”的各門派,成吉思汗敕封邱處機之後,嶗山道教大興。延至明代,嶗山道教的“龍門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總數達到10個,嶗山及周邊地區道教長盛不衰。至清代中期,道教宮觀多達近百處,對外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嶗山道教文化
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使嶗山道教遭到嚴重破壞,其中以1939年-1943年年間侵華日軍對嶗山的“掃蕩”為害最重。道士被殺害,廟宇被炸毀,珍藏被掠走,嶗山道教自此每況愈下。

建國後,青島市人民政府於1952年撥專款對嶗山道教廟宇實施重點維修,嶗山道教得到保護和生存。

文化大革命”前期,嶗山道教作為“四舊”受到衝擊,毀掉神像,遣散道士,嶗山道教的宗教活動廢止。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青島市人民政府逐步有計畫地恢復部分嶗山道教廟宇,落實宗教政策,召回道士,重修神像,返還廟產。現嶗山相繼修復並對外開放的廟宇有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和太平宮。嶗山道教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

佛教文化

佛教傳入嶗山地區,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嶗山之佛教始於魏晉,盛於隋唐,明代又迭起高潮,清代後期漸衰。嶗山的崇佛寺(俗稱荊溝院)建於魏元帝景元五年(公元264年),這是嶗山最古老的寺院,應視為佛教在嶗山的發端。東晉義熙八年(公元412年),到印度等地求經的僧人法顯泛海返國,遇颶風漂泊到不其縣嶗山南岸栲栳島一帶登入,當時不其縣為長廣郡的郡治,篤信佛教的太守李嶷聽說法顯是到西方取經的名僧,便將法顯接到不其城內,講經說法,並在其登岸之處創建了石佛寺(即潮海院)。從此,佛教在嶗山聲名大振,廣為傳播。嗣後,嶗山相繼建起了石竹庵(後改名慧炬院)和獅蓮院(俗稱城陽寺),北魏時法海寺的創建,標誌著嶗山佛教已初具規模。

在經濟領域提出“民族復興”的口號後,“嶗山”又成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尤其是以嶗山為品牌的青島啤酒系列產品,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創造了不菲的業績。

另外,在陝西省延安市西南亦有山名嶗山,長約80公里,海拔1400米左右,植被較茂密,是黃土高原上有名的“綠島”。

地方特產

嶗山玉石:嶗山國家森林公園北側仰口灣畔的豐山腳下,分別有兩條顏色特異的石脈蜿蜒入海中。一條偏向東南方去的,石質稍軟,顏色呈翠綠;一條偏向東方去的,石質稍硬,顏色呈墨綠。這就是有名的嶗山綠石的產地。這兩條石脈,越深入海底部分,質地越好,色澤越純,好料要到海灣深處去採集,故而人稱其為“海底玉”。玉石不同於一般山石之處就在於其結構細膩,軟硬適中,質地潤澤,色彩絢麗。上品玉還具有冬暖夏涼的特性。嶗山綠石不但具有上述特性,而且因為它的礦位與雲母、石英伴生,所以又常常出現晶瑩閃亮的效果。自明、清兩代始,即成為名貴觀賞石。
拳頭菜:屬於蕨類植物門,鳳尾蕨科的一種。植株長成後可高達一米左右,葉片呈闊三角形或矩圓三角形。整個葉片初發時呈草綠色,逐漸變為深綠,采來曬乾後呈褐色。
拳頭菜多生在向陽的半山坡地帶,大多分布在海拔300米以上陽光充足、土層較厚的地方。因為屬於孢子傳播,常常呈群狀分布。每年4月下旬,幼葉開始出土。幼嫩的葉芽尚未完全展開前大都集中在葉柄的頂端,蜷曲的葉片很似一隻只握住的小拳頭,因而得名為“拳頭菜”,這時採集回來用沸水燙熟熟,曬乾收藏。食用時,先用溫水洗淨浮土,再用開水浸泡4—5小時,待乾菜完全泡透後,切段炒食。用拳頭菜來燉雞、炒肉、味道十分鮮美,是嶗山獨特的美味佐菜。拳頭菜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並且有驅風濕、解暑熱、開胃、促進人體內分泌等多種功能,既是待客盛宴上的美味佳肴,又是日用健身的滋補佳品。
仙胎魚:屬於魚綱,香魚科。體側扁,色青黃,長20厘米左右,鰓蓋後方有一卵形橙色斑紋,吻端下彎,牙寬,牙寬,截形,有缺刻,有脂鰭,鱗細小。生於山間各水流中。此魚肉質鮮嫩,入口清香,嗅起來不像其他魚類有腥味,卻有一種宛如新鮮黃瓜一樣的味道。此魚從明代始即作為貢品上送皇帝的宴席,歷代來到嶗山的官員無不以嘗到仙胎魚為榮。仙胎魚是一年生的溯河魚。因為嶗山河流的河床底多為卵石砂礫,水質清澈,水溫適宜,流水潺潺,浪激苔膩,有豐富的餌料可供仙胎魚棲息生存。每年春天,河水溫度隨氣溫上升到與海水溫度相近的時候,在大海里越冬的幼魚進入各河口入海處,開始成群溯河而上進入河道覓食。到了秋天,仙胎魚長為成魚,隨著水溫慢慢下降,漸漸向下游移動。9-10月份,秋雨較多,水量增大,河床水位提高。當水溫降至20℃以下時,開始在下遊河口近海處的砂礫河床淺水地方產卵,雌魚在產完卵後大部分因力竭體衰而死去。由於幼魚生長在淺水中,極易受外界氣候條件的影響,有時遇到突然發生的寒流或暖流,氣溫變化較劇烈,仙胎魚幼魚的死亡率就比較高,所以產量一直不是很大。近年來,嶗山在一些河流中建大壩,給仙胎魚上溯造成困難,再加上河道及入海口處環境污染等不利因素,這一名貴魚種的數量越來越少,因而更加珍貴。
嶗山水晶:嶗山主體是花崗岩,也是出產水晶的最佳地域。從明末清初開始,嶗山水晶就譽冠京師。嶗山水晶中尤以墨晶和紫晶為上品,茶晶稍次之。清朝初年,即墨縣有一人在嶗山採得一株大墨晶,帶到北京後在一珠寶店割成9副眼鏡,將其中的6副當場賣出,得銀12000兩。他將其餘3副帶回家中分給3個兒子留作傳家之寶。民國初年,有人得了紅眼症,借來眼鏡只戴了一天就痊癒了。他準備第二天送還給主人,晚上放在新的玄紙層里包好。第二天清早一看,鏡片上下的紙都濕了,飯後準備曬紙,卻見玄紙全都幹了。可見嶗山水晶不但有溫涼的變化,而且有乾濕的變化,故而被世人視為珍物。用上品墨晶做成的眼鏡,據說在白日裡戴上它就能看到星星,所以在不少高級的天文儀器中,都用水晶作鏡片。水晶眼鏡對因肝火形成的眼疾具有神奇的療效,不用說墨晶、紫晶、茶晶,就是一般水晶鏡,效果也很好。
羊奶豆腐:豆腐大都都是用大豆作原料製成的,但遊客到了嶗山北九水景區,卻可以吃到以羊奶為原料制出的“豆腐”,這就是嶗山獨有的羊奶豆腐。北九水地處深山峽谷,過去交通很不便利。山里可耕地極少,糧食不夠,所以山民從很早以前就以牧補農。這裡山草豐盛,很適合養羊。本世紀初,德國侵占青島後,在嶗山北九水一帶建起療養避暑之所,見這裡羊挺多,便引進“沙能羊”與之交配繁殖。歷時80多年,幾經培種選育,出現了固定的新品種,這種奶山羊每隻平均一年能產奶579公斤,被國家有關方面定型為“嶗山奶山羊”。1979年在國家農業部、輕工部、商業部召開的會議上被列為全國奶山羊優良品種。當年德國人在避暑療養時,廚師利用羊奶製作乳酪,對當地人啟發很大。但當地人不習慣食用乳酪,感覺膩口,則將奶中的油脂撇去後再加工。加工出的乳酪顏色純白,形似豆腐,香而不膩,經過擠壓和真正豆腐十分相似,由此形成一種獨特的風味名吃。
鮑魚:屬軟體動物門,瓣鰓綱,鮑科,雖然稱其為魚,實際上是一種單殼的海貝類動物。鮑魚只有一片外殼,在殼的一側有一排突起的小孔。外殼的生長紋比較明顯,顏色呈深綠,略帶一些褐色。殼的內壁為銀白色,有彩色光澤。外殼可入藥,即“石決明”。鮑魚一般生長在水深8—20米的淺海底,喜溫水,所以春秋季移向淺水,冬夏季則移向深水。喜歡在海底岩石及礁叢中生活,因為礁叢附近海水流速較大,藻類植物和浮游生物較多,覓食方便。鮑魚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成分相當豐富。據分析,鮑魚含有20多種人體所需的胺基酸,其中以谷氨酸的含量為最高,是上等補品,歷來被稱為“海珍之冠”。據《本草綱目》和《名醫別錄》載,鮑魚具有潛陽、息風、清熱、明目、通淋等功能,對高血壓、心腦動脈硬化有極好療效。它的外殼對目障、翳痛、青光眼、夜盲等症都能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西施舌:屬軟體動物門,瓣鰓綱,蛤蜊科,是一種雙殼貝類動物。與其他蛤蜊相比,它的外殼略呈三角形,殼薄而軟,外表發亮,為黃褐色,殼的頂部為淡紫色,生長紋理細膩而明顯。殼的裡面為淡紫色,頂尖部分為晶瑩的紅紫色。它的腹足形狀好像人的舌頭,呈粉紅色,加上傳說它是由越國美女西施的舌頭變成的,“西施舌”這個名字就顯得更貼切了。西施舌主要生長在嶗山附近海灣內的淺水沙灘中,落潮時鑽入沙下6—7厘米深處躲藏,漲潮後鑽出沙層捕食海藻及浮游生物。採集時一般可在落潮後的沙灘里挖,也可在水中連沙帶蛤抄起來在海水裡淘,淘去沙子,揀掉石塊就剩它了。拿回家來用海水養半天,讓它吐淨裡面的細沙即可食用。西施舌吃起來味道相當鮮美,不用很多佐料,清水煮熟即可。肉香湯鮮,是宴席上的美餚。西施舌除含有較高的蛋白質以外,還有較高的藥用價值,肉、殼都可入藥,具有清熱、利濕、滋陰、化痰、通淋的作用。西施舌的外殼色澤艷美,可用作工藝美術品、裝飾品的原料。到嶗山旅遊,吃上頓美餚,再帶些貝殼回去,能經常使您回憶起嶗山海鮮的獨特風味。

歷史傳說

張三豐
姓張名通,又名金、思廉、玄素、玄化、君寶、全一,字君實、玄玄、山峰、三峰、鉉一、三豐,道號元元子、昆陽、玄玄子,遼寧省懿州(今彰武)人,生於南宋淳祐丁末年(1247)。
張三豐自幼聰敏,但從3歲時雙目失明,多方醫治無效。5歲時被雲庵道士收為徒弟帶去出家,雲庵道士一面教他修道,一面醫他的眼疾,兩年後復明。雲庵道士在7年內將自己的全部學識傳授給他後,命他回家探母。開慶元年(1259),他回到家,不久適逢鄉試,以品學兼優考中舉人。但因他自幼年出家修道,立志不在宦海中,遂辭家雲遊,另訪高師。13歲來到嶗山,洞居10載。及長則西行南遊,於30歲到終南山拜火龍真人為師,得傳大道,於是隱世修行67載,精研道家養生之理和擊技之術,使內外雙修達到空前地步。元朝泰定元年(1324)春,他去武當山面壁修行9年,開創武當外家拳術——太極拳和由此衍生的劍法。
元惠宗元統二年(1334),張三豐二入嶗山,在當年劉若拙建起的驅虎庵、明霞洞後的洞窟等地駐修多年,於元至正六年(1346)離嶗山去青州雲門山。
明代永樂二年(1404),張三豐自青州三入嶗山,初住在嶗山山民蘇現的家裡。這階段經常浮舟於海上諸島之間採摘藥材。嶗山本無山茶,他見此花可愛,從近海的千里岩島上移來植於蘇現家的庭院中。移栽成活後,他又多次移植此花,今嶗山及青島各處都有山茶又名“耐冬”,實是張三豐的一大功勞。
明朝歷代皇帝對張三豐都很敬仰,多次派人訪請張三豐人朝。但因張三豐厭惡官場,只得多方躲避,傳說有時躲不及便施元神脫殼術。來人親見張三豐被埋葬,只好回復皇命,豈知過了不久他又在別的地方出現。在明代,有好幾位欽差都因此犯“欺君”之罪。後疑張三豐有異術,始發掘各地的“張三豐墓”,打開看時,都無屍身,唯見一履一衲留在棺內。
張三豐在嶗山道教的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直接和間接地培養了一批出類拔萃的人物,光大了全真各門派。
張三豐的幾次著名的“追封”是:明朝英宗正統元年丙辰(1436)敕封他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朝憲宗成化二十二年丙午(1486)敕封他為“韜光尚志真仙”;明朝世宗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36)敕封他為“清虛元玄真君”。
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6)張三豐在嶗山修道時,眾人只見他上了玉蕊樓,沒人見他下來,上去找尋時,僅在玉蕊樓發現他的一雙芒鞋和一件布衲,則知他又一次“屍解”,再無人復見其面。今嶗山北部三標山西麓原“康成書院”之東的“玉蕊樓”旁有一大石,名為“邋蹋石”,即張三豐所遺衲履之處。
張三豐不僅留下了獨成一派的擊技拳法,而且留有大量內功修煉的著作,流傳至今的有《玄機直講》、《道言淺近說》、《玄要篇》、《無根樹》等,均為後人收入《張三豐先生全集》一書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