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佛寺[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崇佛寺]

崇佛寺[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崇佛寺]

千年古剎崇佛寺座落於澤州縣南二十三公里處的太行南端,表里山河大屏翰,相夾在歷史名隘天井關和屏嶂絕頂太行關之間。北二公里處與晉城四大名景之一的孔子回車接壤。南十公里處與兵家必爭之地的宋朝古戰場:小口焦贊城;大口孟良寨為毗鄰。古剎禪寺巍然屹立在古鎮晉廟鋪村北的鳳凰山腦上。

基本信息

歷史介紹

崇佛寺崇佛寺
東周時期五霸爭、七雄出、山西封王為晉、故稱晉國。都建平陽,今臨汾市。晉獻公為擴疆域、固政權,命長子申生、三子武夷出蒲城,赴潼關征戰安邦;令次子聰耳帥大軍固守太行東南大屏翰,帥府扎於一大村莊,即今晉廟鋪。聰耳晉文公是一位報國盡忠孝子,晝夜思念父王心切,故在村中擇吉地修廟一座,塑父母像,日敬三餐,年復一十九載。其後東戰魯國蹼城,南爭宋國朝閣。晉軍離後,坐落在通向東周國都洛邑(今洛陽市)的古道旁晉王廟和甚多的軍營變更置為小鋪,貿易日常,終年繁榮。太行山上山下顧客之多,車來人往,都要到晉王廟鋪停留歇息,銷售購置。這樣年長日久,四字一名叫起來繁瑣,在漫長的歲月里,官府百姓很自然的叫成了“晉廟鋪”。由於晉王廟遺教根深蒂固,澤民佑居,百姓崇敬,依賴神靈,到唐朝古文化的興盛,村東建有玉皇大廟,村北建起三聖祠堂,古人為達到四方建廟八方安寧之願,又在村西修祖師堂,村南筑魁星樓,以補文風不足。
崇佛寺的開端,是北祠堂的由來,由於祠堂內尊塑三聖,香火旺盛,故引僧人常來常往,廟宇幾度屢建屢擴。到南宋金宣宗時廢祠堂,置崇佛寺。從此佛門常開,僧人競增。為此在村北朝坡地擇和尚墳畝余,至今遺址尚存。到明朝弘治八年重建擴建,於正德七年厥工告成。大殿塑佛、道、儒三聖,側殿他像齊全,重修改建極為壯觀。寺院分前、中、後三院一體,占地約四畝余。布局為:後院正中大雄寶殿,兩邊側殿,又東西殿,中院建中央殿及東西寮房,前院修天王殿,兩邊修鐘鼓樓及其它房和正前山門等。到明末清初更加興旺,高僧、法師、僧侄、徒孫二十餘人。常工、短工終年不斷,耕種莊田傾畝,飼養騾馬十餘,經營羊群百隻,居鎮首富。寺院晨鐘暮鼓經聲不斷。寺主覺雲率徒侄、徒孫又在鎮西選吉地修佛堂置生活區,共三十餘間,一則供僧人居住修行,二則可接眷屬,友客往來。寺內現存有2.75米長的花梁一根,上寫“大清同治六年,歲次丁卯,四月甲申,朔越辛丑日,開工創修崇佛寺南房上下六間,隨代廈口貳間。寺主覺雲,暨徒、徒侄真珉、真壁、真寶、真琦,徒孫常華、常潤、常滿,徒侄孫常滋、常闊徒侄會孫提攜,擇四月二十七日吉時上花梁。自檢之後,祈保闔寺人口平安,五穀豐登。”等字樣。
由於清初康熙皇帝出巡澤州皇城相府時,洞察歷史聞名兵站之地天井關,駕臨崇佛寺飲宿,賜金匾一塊高懸寺院門樓,故寺院特備專供皇室的名瓷珍品、大小供碗、碟盤數桌。殿堂莊嚴、聖像文靜,殿壁四周堆塑名人名畫數幅,藝術驚人,歷史名人書法、國畫、橫條、豎幅滿掛牆壁。山門外東側一幢妖嬌精緻的嵐鳳閣,樓內奉塑準提,高大壯觀的九龍壁雕刻精緻。九龍壁後側千年古槐一棵,樹粗三人拉手難抱,樹蔭畝余。院內古柏參天,眺望冠如奇雲。高大名貴的紫金花樹春夏秋盛開芳香。精雕石柱,石墩58套。歷朝百世芳名碑文四十餘塊。

重建

崇佛寺興至民國初年,國內軍閥混亂,民不聊生,大德高僧遠走他鄉,名貴珍品不知何方。於一九三八年日本侵華時將崇佛寺一火燒光,剩下殘牆斷壁。碑文細石,殘柱石墩被日本搬運他鄉壘炮台、修工事,從此再看不到崇佛寺的真面貌。昔日百世其昌,千載雄風的崇佛古禪一片狼藉。民多感慨,欲復難舉。
一九九四年因緣具足,由熱衷於佛教事業的王栓鐵居士牽頭籌劃,組織村上的佛教徒、善男信女,集資化緣,依照著古禪寺的舊根基、斷牆壁,照例分前、中、後三個院落,房屋布局與古一樣。於九六年八月二十一奠基重建,利用其原崇佛寺倖存的明代石柱、石墩、月梁、斗拱、龍垛、細石、部分古磚花脊等物,歷經十年,時不延緩,工無怠慢,先後啟建大雄寶殿五間,兩邊側殿各三間,東西殿各六間,接著修十二米見方的中央殿和十米見方的天王殿以及鐘鼓樓,隨著東西寮房和宏偉的山門等共七十餘間。建築面積1680平方米,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寺院四周綠化面積約3600平方米。在工期中,各地僧人你來他往,觀察指導,尤其是一些高僧大德親臨光顧,贊助指導。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山西佛教協會會長根通老法師在一九九九年和二00六年兩次蒞臨,洞察寺院外貌、地理生態,連聲叫好、讚不絕口,並揮筆泡墨提寫“崇佛寺”匾額三字。北京市廣化寺方丈怡學大和尚和浙江省雪竇寺方丈怡藏大和尚二位大德更加往來頻繁、親臨指導,慷慨解囊、贊助捐物,並從寧波市請回名貴香樟木雕像十二尊及豪華元寶桌兩張,分別敬奉在大雄寶殿、中央殿、地藏殿和伽藍殿,巍巍莊嚴,雕刻精湛,其次晉城市佛教協會會長、白馬寺主持隆慧大和尚也多次光臨指導,給予支持。
現崇佛寺為三進院,中軸線前山門,有門樓一座和一對威武的石獅,第一院為天王殿,內塑有四大天王及彌勒、韋馱諸像。兩側有掖門及鐘鼓樓;第二院為大悲殿,正中有騎坐騎的觀音菩薩,兩旁有善財、龍女,左側有騎百象的普賢菩薩,右側有騎青獅的文殊菩薩。此五尊像皆用香樟木雕刻而成;第三院為大雄寶殿,內有釋迦、老君、孔子三教聖祖。大雄寶殿左側為玉皇殿,右側為送子殿。大雄寶殿前兩側東為伽藍殿和祖師殿,西為地藏殿和閻君殿。大雄寶殿和伽藍殿及地藏殿內共有九尊像皆為香樟木雕刻而成,工藝精湛,栩栩如生。閻君殿除十地塑閻君外,還塑有下油鍋和磨活人的雕像群,形象逼真,寓意深刻。
由於本寺精塑聖像齊全,神威壯觀,故招香客信眾之多,佛事不斷。各地居士常來交流學習、誦經拜懺。每日經聲朗朗、法音不斷,寺院四周栽種柏樹伍佰余株,綠蔭在現,院內松柏成蔭、花草連片、殿堂莊嚴、院宇清潔、香菸繚繞、空氣新鮮,實為念佛好場所。從此,崇風重振、古剎再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