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穴蕨

岩穴蕨

岩穴蕨是稀子蕨科岩穴蕨屬蕨類植物。鞭態羽狀複葉,在莖間叢生,斜立伸展,在長長的棕紅色葉軸上排成平平的兩列,翡翠碧綠、挺拔光潤。特產中國長江中下游各省: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湖南(衡山)、貴州(梵淨山)、湖北(恩施、太山廟、三望坡)直達台灣。分布於安徽、江西、湖南、貴州、湖北等省。

基本信息

簡介

岩穴蕨岩穴蕨

屬中文名:岩穴蕨
屬拼音名:yanxuejue
學名:Philopterismaximowrczii
別名:岩蕨
屬拉丁名:Ptilopteris
科:稀子蕨
屬:岩穴蕨屬
中國植物志:02:251

岩穴蕨的分布以日本為起點,沿我國華東華西向西延伸。岩穴蕨中國珍稀蕨類品種。岩穴蕨的發現豐富了雲南省植物王國的植物寶庫,對蕨類在全世界的分布情況,具有重要研究價值,是植物分布學的重要參考“坐標”。

形態特徵

岩穴蕨岩穴蕨

多年生草本。株高40cm。葉簇生,近膜質,葉背疏生腺體,具長葉柄,光滑,紅棕色;葉狹長披針形,基部漸狹,l回羽裂,小羽片基部不對稱,一側為耳狀凸起,一側為楔形;葉軸頂端常延伸或呈鞭形,頂端著地生根,長出新植物。孢子囊群圓形;生於小脈頂端,稍靠近葉邊。

植株高達40厘米。根狀莖短而斜升,無鱗片和毛。葉簇生,近膜質,下面有疏的伏生腺體;葉柄長5-10厘米,紅棕色,光滑;葉片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15-30厘米,寬2-3厘米,向基部變狹,葉軸頂端常延伸成鞭狀,著地生根,長出新植物,一回羽狀;羽片寬3-4毫米,披針形,鈍頭,基部上側近平截,並凸起成耳狀,下側楔形,無柄,邊緣有粗鈍鋸齒。側脈除羽片基部上側1條分叉外,都為單一、斜上,孢子囊群圓形,生小脈頂端,稍近葉邊,無蓋。

習性分布

岩穴蕨密林石縫示圖
野生於海拔800-1600米的密林下陰濕石縫中。喜溫暖濕潤,特別是冬暖夏涼的環境最為理想。土壤以微酸性的腐葉土為好。岩穴蕨生長初期怕強光,應多澆水,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並適當遮蔭。秋、冬室內養護時,需充足陽光,少澆水。生長期需避免大雨沖淋和乾風吹襲,否則羽狀 。

國內分布:特產我國長江中下游各省: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湖南(衡山)、貴州(梵淨山)、湖北(恩施、太山廟、三望坡)直達台灣.分布於安徽、江西、湖南、貴州、湖北等省 。

國外分布:日本及琉球也產。

繁殖與栽培

岩穴蕨岩穴蕨

喜溫暖、陰濕、冬暖夏涼,喜微酸性土壤。 孢子或分株繁殖、生長期忌強光,秋冬室內要陽光充足。須保持空氣濕度。宜用微酸性腐葉土栽培。

岩穴蕨,主要以播種的方法進行有效繁殖,如果需要種苗少.也可採用分株的方法進行營養繁殖。

岩穴蕨的孢子,在葉片背面的孢子囊內。在採收孢子時,要選取具有成熟的孢於p十(孢子葉:生有孢子囊的葉,通常在形態和構造上不同於營養葉),用乾淨的新紙袋或塑膠袋套住,輕輕將孢子彈人袋內。採集孢子時,要避免污染和不同種類孢子的混雜。

常用播種和分株繁殖。播種應先準備好消毒的基質,然後收集成熟袍子,將孢於均勻撇入盛基質的淺盆內,播時動作要輕,以免孢子飛揚盆外。播後不要覆土,保持涅潤和20一22℃室溫,並適當遮蔭,約1f月左右發芽,待原葉體長大後進行分植。分株繁殖是將葉軸頂端的匍匐莖分成數株,直接進行裁盆,方法簡便,成活率高。

生長期充分澆水,隨時去枯葉,入冬後少澆水。岩冗蕨生長初期伯強光,應多澆水,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並適當遮蔭。秋、冬室內養護時,需充足陽光,少澆水。生長期需避免大雨沖淋和乾風吹襲.否則羽狀小葉易發生卷邊、焦枯現象。平時要注意通氣、噴水和去除枯葉。盆裁2—3年後須換盆增添新鮮基質。

栽培要點

岩穴蕨栽培管理
1.光照 不同生長期,對光線的要求不同。一般生長初期即抽芽期,要防止光照過強,多遮陰。休眠期要放在光線充足處。大多數蕨類植物喜反射光、散射光。如光線不足,則植株徒長,顯得衰弱或萎蔫。

2.澆水 喜潮濕,對土壤溫度和空氣濕度要求較高,生長期要每天澆水並進行葉面噴水,以保持濕度。發現植株因缺水而凋萎時,要立即將盆浸入清水中,對植株噴霧。缺水不嚴重,幾小時後即可恢復。若24小時內仍未恢復,需將萎蔫的葉子全部剪去,可能會重新萌發新葉。澆水最好在早晨進行,特別是葉片裂片細的品種。晚間澆水,水滴滯留在葉隙間,蒸發慢,易引起葉部病害。

3.溫度 喜溫和氣候,一般15℃至21℃比較適宜。大多數蕨類可適應的最低溫為10℃,而溫度在28℃以上時生長不佳。最忌悶熱,在夏季需多通風。通風時要注意水分供給,使環境中空氣新鮮且不乾燥。

4.施肥 喜肥但根系細弱,不宜施重肥。栽植時,基質中可加入基肥。生長期內可追施液肥,濃度不超過1%,直接撒施,最多每周一次。充足的氮肥會使植物生長旺盛,不足會使植株老葉呈灰綠色並逐漸變黃,葉片細小。應薄施、勤施,同時根據需要進行葉面噴施。

病蟲危害

岩穴蕨病害植物示圖
主要有灰霉病和立枯狀兩種病害。灰霉病主要為害植株的莖和葉。發病莖葉呈水浸狀腐爛,嚴重時整株枯死。防治方法是提高室內溫度,注意通風透光,降低濕度,定期噴藥,以預防為主。一旦發現病害,應立即用50%多菌靈5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500倍液噴霧,7至10天一次,連續兩三天,注意交替用藥,以防產生抗藥性。立枯病 發病植株葉片綠色枯死,而莖幹下部腐爛,呈立枯狀。發病初期病株生長停頓,缺少生機。然後出現枯萎,葉片下垂,最後枯死。病株根莖處變細,出現褐色、水浸狀腐爛。潮濕時,自然狀態下病斑處也會產生蛛絲狀褐色絲體。防治方法是選擇充分消毒的培養土和腐熟的肥料作為盆土,忌積水。發現死苗應及時同盆土一併倒掉。上盆定植後,每隔10天噴20%甲基立枯磷乳油1500倍液,或用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澆灌。

價值用途

岩穴蕨蕨類盆栽
岩穴蕨葉片翠碧光潤,養護方便.為人們喜愛的室內觀賞蕨。岩穴蕨葉片還可插瓶配鮮切花。匍匐莖小苗還是製作盆景的材科。主要用於盆景和切葉。

觀賞評價

岩穴蕨蕨類欣賞圖
岩穴蕨.文雅中有氣質,含蓄中有清逸,剛健中有雄偉,綽約中有瀟灑,使之富有盎然的生機,好一派大自然秀麗的山野情趣。有詩描述:

岩蕨生涯水石濱.和風細雨不染塵。
瀟灑清麗肌膚嫩,野趣橫生有精神。

岩穴蕨,清奇矯健,幽雅秀麗,輕快飄逸,令人青睞,給人的總體感覺中最不容置疑的則是:它身上有一種不為光彩遮掩的外在的獨特意韻,表現出含蓄、剛勁、文雅、自然。正是這種特殊的外在美態,突出了的神韻,因而成為目前人們最為喜愛的室內觀賞植物。

中國珍惜蕨類植物導航

蕨類植物在植物界是一個自然的類群,地球上除兩極外,到處都有蕨類植物分布,其生態習性千差萬別。根據秦仁昌修訂的中國蕨類植物的分類系統,它具體分為5個亞門,即松葉蕨亞門、石松亞門、水韭亞門、楔葉蕨亞門和真蕨亞門。

稀子蕨科和紫萁科植物

稀子蕨科為陸生喜陰嬌嫩植物。有2屬,分布於亞洲熱帶及亞熱帶,主要產於中國南方及日本。紫萁科為陸生中型、少為樹形的植物。本科共有三屬。其中兩屬特產南半球,而紫萁屬則產北半球,它的代表種分布於歐、亞、北美三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