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四川菜680例

家庭四川菜680例

《家庭四川菜680例》是2008年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湯繼兵。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你能吃辣嗎?”

當你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吃不吃辣已經不是一種飲食習慣的問題,而是一道得分直接關係你的人緣指數、Up-date程度的能力題。

本來,吃辣是一種專屬於川黔湘楚贛等少數幾省人民的能力,但現在,吃辣忽然成為若干股抵擋不住的強大勢力,一天三頓地將你包圍。正如人們所說的,如今辣椒成為了新世紀口味的象徵,八大菜系多多少少都沾了辣味,辣椒重寫了中國菜譜。

近幾年來,辣椒更是在不斷地擴張著自己的版圖,大有“紅”遍全球的架式,居然太空人的“個人裝備箱”里都會有一瓶辣椒油。

其實,吃辣也算是冒險的一種類型吧!辣,是從舌尖瀰漫至口腔的刺激;而麻,則衝擊到人的神經系統。當麻與辣同時襲來時,舌上,便如同有上百隻螞蟻同時起舞。當水煮魚、香辣蟹、福壽螺、剁椒魚……此起彼伏引導著人們的胃口的時候,不禁發問:“辣,不怕嗎?”是什麼令愛吃辣椒的人,樂於讓辣椒辣得嘴發燒、淚直流、氣喘如牛的呢?

一位朋友講述了自己愛上吃辣的經歷。

目錄

四川菜的調昧知識

1. 調味的方法

2. 調味時的關鍵技術

3. 調味時如何突出原料的本味

4. 各種烹調過程中“鹽”的使用原則

5. 調味料的種類

6. 常用複合調味品的配製

7. 四川菜中典型的複合味型的調製

第一章 畜肉類

1. 涼拌菜

四川腊味香腸

四川臘肉

山楂肉干

鹽水豬肝

架子白肉

泡豬耳豬尾

杏乾肉

椒麻肉片

怪味白肉

叉燒排骨

水晶肘

四川燻肉

薑汁腰片

芥末肚仁

麻辣耳絲

千層脆耳片

凍黃豆

麻醬肝片

豉油肝片

麻辣腰花

蔥油肚條

紅油肚絲

薑汁肚片

紅湯肝片

椒麻舌片

燈影牛肉

夫妻肺片

子姜拌牛柳

陳皮牛肉

麻辣牛肉條

五香牛肉

米椒薑汁牛肉

乾拌牛筋

蒜泥牛百葉

乾拌牛肚

麻辣牛筋

四味黃喉卷

蒜茸黃喉絲

紅油毛肚

麻辣羊頭肉

芝麻羊肉

風味拌羊肉

酸辣羊肚

羊糕

蒜泥羊肝

熏兔

醬兔

香炸狗肉

五香驢肉

醬鹿肉

怪味鹿肉

麻辣跳水兔

鮮椒拌兔丁

粉兔

2. 熱菜

辣子紅燒肉

豇豆燒肉

木瓜煨肉丸

醬爆肉

家常肉絲

京醬肉絲

魚香肉絲

薑絲炒肉

榨菜炒肉絲

炸芝麻裡脊

咖喱肉片

回鍋肉

川味肉丁

宮保肉丁

粉蒸肉

板栗燒肉

東坡肉

梅菜扣肉

水煮肉片

泡椒肘子

糍粑排骨

怪味豬排

果汁排骨

粉蒸排骨

糖醋排骨

蒜香排骨

椒鹽排骨

丁香酒燜排骨

焦熘排骨

沙茶排骨

魚香豬排

香辣豬手

孜然豬心

宮保腰塊

家常蹄筋

麻辣腰花

魚香熘肥腸

海參一品肉

泡椒回鍋肉

脆皮蒸肉

蘭花醪糟肉方

臘肉藕卷

太和臘肉

蜜汁火腿

銀杏豬肘

泡菜風味肘

香辣霸王骨

辣豉排骨

麵筋蒜香骨

金沙排骨

泡椒奇香排骨

鳳梨排骨

小米蒸排骨

鮮藕骨髓盅

辣香豬蹄

饊子豬手

老乾媽豬手

銀耳豬手羹

大蒜燒鮮蹄筋

花生美容蹄

乳香肚條

泡椒脆肚

白灼腰花

水煮風尾腰

蕨粉雙脆

酥皮炸斑指

雙椒環喉

海帶肘子湯

天麻燉豬腦

南瓜蹄花湯

酸菜蹄筋湯

臘肉綠豆湯

孜然牛肉

啤酒燜牛肉

豆花牛柳

蕨粉牛柳

家常牛肉絲

竹香牛排

水煮牛肉

芝麻牛肉

蘿蔔燒牛肉

醬汁牛肉

鐵板香檳牛肉

怪味燜牛肉

竹筍燒牛肉

仔姜牛肉片

小籠牛肉

珍菌肥牛卷

爆肥

雙瓜牛肉丸

枸杞燉牛沖

渝味牛筋

燉牛尾湯

紅湯牛肉

辣味牛頭

酸菜蘸水牛肉

金巢牛肉粒

翠椒牛柳

紅油牛柳粉

香酥牛肉

泡椒牛蹄花

奇香牛尾節

家常鞭花

瓦罐煨牛肉

雙椒肥牛串

筍子燒牛腩

鮮椒牙籤肥牛

糯米牛肉

紅湯沙鍋肥牛

黃燜牛鞭

火爆毛肚

紅酒煨牛掌

圓籠羊肉

風味白煮羊

家常羊肉

紅燒羊肉

煳辣羊肉絲

蘿蔔燒羊肉

咖喱羊肉

蔥爆羊肉

沙嗲羊肉煲

紅煨羊肚片

宮保散丹

羊雜湯鍋

花椒兔肉

青椒熗兔片

風味兔丁

陳皮兔丁

回鍋兔肉

香辣孜然兔肉

乾煸兔絲

小米椒爆仔兔

水煮兔

泡椒仔兔

乾燒兔塊

藿香泡姜兔

亂棒香辣兔

桂花玉兔絲

紅油乳香兔腿

小炒仔兔

鮮花椒五味兔

貴妃駝掌

泡椒駝峰

第二章 禽肉類

1. 涼拌菜

啤酒仔雞

蔥油雞

滷汁紅油雞

泡仔雞

泡椒鹽水鴨

口水雞翅

側耳根拌雞塊

泡風爪

什錦泡菜

麻辣雞塊

怪味雞塊

棒棒雞絲

紅油雞塊

陳皮仔雞

滷鴨肫

香糟雞

椒麻雞絲

口水雞

蕨粉拌土雞

時蔬拌雞片

蚝油雞

五香蒸雞

香桃焗雞

桃仁雞翅

紅油雞翅

芥末鴨掌

鹽水鴨

五香醬鴨

菊紅鴨肫

酒醉鴨肝

鮮拌鵝腸

2. 熱菜

宮保雞丁

醬爆雞丁

泡椒鳳冠

天麻罐罐雞

沙茶燜雞塊

蓮藕雞丁

油潑辣椒雞

大漠蒜香雞

麻花雞

旱蒸貝母雞

山藥燒雞

泡椒燒雞

白果雞

糍粑辣子雞

泡椒鳳爪

野山菌燴雞腎

銀耳燒烏雞

牛肝菌熘雞片

貴妃雞片

荷香糯米雞

鍋仔火鍋雞

泡辣芋兒雞

石鍋茶菇雞

紅袍烏骨雞

泡椒小炒雞

青花椒泡菜雞

筒筍燒烏雞

雙色燴雞腎

白果燉雞

腐乳雞翅

泡椒鳳衣

魔芋燒鴨

姜爆鴨

酸蘿蔔馬蹄燉鴨

老乾媽鴨掌

荷香粉蒸鴨

土豆香酥鴨

蟲草鴨子

香酥鴨子

太白鴨子

竹筒鴨

鍋燒鴨子

酸蘿蔔燉老鴨

土豆樟茶鴨

脆姜爆鴨脯

小煎仔鴨

醬爆鴨

糯米香鴨

川式大盤鴨

魚香煎鴨脯

富貴鴨卷

麻辣雞脆骨

酥盒鴨丁

雲海富貴鴿

香酥鵪鶉

水仙鴕鳥肉

魚香血旺

紫雲豆花湯

竹花冬瓜老雞湯

酸菜雞豆花

枸杞紅棗老湯雞

竹蓀滋補老雞湯

歸芪燉老母雞

白豆烏雞湯

薏米蓮子烏雞湯

酸辣鴨架湯

冬瓜鴨脯腸

第三章 水產類

1. 涼拌菜

乾烹五香魚

蔥酥鯽魚

麻辣酥魚

腐乳魚絲

辣子魚塊

香酥帶魚

香糟魚條

薑汁魚

五香熏魚

臘魚

爆醃馬哈魚

蒜瓣帶魚

熗魷魚卷

蘿蔔乾拌鱔絲

蔥薑汁熗蝦仁

拌三色蝦仁

酒醉河蟹

酸辣魷魚

椒麻魷花

魷魚拌豆腐

拌海蜇黃瓜

麻醬拌蜇皮

拌海螺

麻醬拌海參

黃豆酥泥鰍

2. 熱菜

鐵板魚

桑拿魚片

菊花魚

四味魚片

清蒸鮮魚

燒鮮魚

豆豉鯿魚

醋椒魚

乾燒加吉魚

白切鰨魚

香辣鯽魚

麻婆魚

蒸江團

太白魚

紅油魚丁

老乾媽豆豉蒸魚

糖醋脆皮鱖魚

乾燒岩鯉

魔芋鮮魚

泡菜魚

泡椒石板魚

麻辣石鍋魚

剁椒蒸划水

回鍋魚

熗鍋魚

酸菜魚

蘸水魚

麻辣豆花

泡豇豆魚丁

宮保魚丁

麻辣帶魚

家常草魚片

永川豆豉魚

炸魚排

生汆草魚

椒鹽黃花魚

第四章 蔬菜類

第五章 火鍋類

第六章 麵點小吃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四川菜的調味知識

調味的作用是除去異味,增進美味,確定風味。使用某些調味品,如乾辣椒、醬油、豆瓣等,還能豐富菜餚的色彩,使之賞心悅目。川菜歷來重視調味。常用的20多種味型的出現,便是川菜調味變化多端的客觀反映。

1. 調味的方法

調味的方法按加工過程中入味的方式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

(1)醃漬調味。一般是在原料熱加工之前,將調料與菜餚的主、配料調和均勻,或將菜餚的主配料浸泡在溶有調料的溶液中,經過醃漬使主配料入味。

(2)分散調味。將調料溶解並分解於湯汁中的調味方法。如製作丸子類菜餚時,調製肉餡時就採用這種方法,通過攪拌使調料均勻地分散在原料中達到調味的目的。

(3)熱滲調味。是指在加熱過程中,使調味物質滲入到菜餚的主、配料中。一般在燒、燴、蒸等烹調方法中套用。

(4)裹澆、粘撒調味。就是將液體(或固體)狀態的調料粘附於烹飪原料表面,使之帶有滋味的調味方法。裹澆調味法在調味的不同階段都會用到。而粘撒調味法則是在原料加熱前或原料加熱後進行調味的。像“糖拌西紅柿”等。

(5)味碟跟用調味。菜餚上桌時,將調料裝在小碟或小碗內,供用餐者蘸食。

2. 調味時的關鍵技術

“美味須經妙手調”。調味時,看似簡單,但一般要做到“四個準”:口味拿得準,比例投得準,時間定得準,次序放得準。只有很好地把握這4個關鍵技術,才能烹製出美味佳肴。

(1)口味拿得準。四川菜餚口味豐富多彩,變化很大,但具體到某一味菜時,都有它的特定標準口味。這種口味可能是單一味,也可能是複合味,或者是變化味,如“上口甜,收口鹹”或“上口鹹,收口甜”等,都要在調製前搞清楚,特別是複合、變化口味,更要搞明白什麼是主、什麼是輔,根據口味準確下料,保證每道菜的特有風味。不僅如此,同一道菜,不論做多少次,都要求一致,不能變味、走味。

(2)比例投得準。投放調料的用量和比例,對口味影響極大。用量、比例適當,可以產生絕妙的美味;用量、比例不當,不但不能產生美味,甚至難以入口。例如,酸甜味,糖多太甜,醋多偏酸,吃起來就會感覺不好。而投放比例恰當後,就會使菜餚酸甜合口,令人回味。所以,比例投得準,也是調味的重要技術。

(3)下料的時間和次序準。特別是加熱中的菜,調料變化極大,時間不準,次序亂了,就不能烹製出地道的口味。例如,做酸辣味的酸椒魚時,這道菜的關健在於下胡椒粉的時間和次序,時間掌握對了,酸辣味濃郁,滋味會特別鮮美;下的時間不對,整個菜餚就會失掉其特有的風味。做酸椒魚的正確做法是:魚經煎炸後,鍋內留底油,端離火口,此時立即放入胡椒麵略煸並烹酒,隨即沖入鮮湯,辣味就會出來,而且很濃,再放入魚燒,就會制出一道酸、辣、鮮味濃厚的美味。

總之,要想調出美味,要練出手頭和眼睛的深厚功力,才能調得準,配得巧。

3. 調味時如何突出原料的本味

(1)對新鮮的原料,要保持原料本身的美味,不宜為調味品的味所掩蓋。例如,新鮮的雞、鴨、魚、蝦、蔬菜等,調味均不宜太重。因為這些菜餚,主要是品嘗其本身的滋味,如果調味太重,就會喧賓奪主,反而不美。

(2)對於帶有腥膻氣味的原料,要求加入去腥膻的調味品。例如,魚、蝦、牛肉、羊肉、動物內臟等,都帶有一些腥膻氣味,在調味時要根據菜餚的具體情況,加酒、蔥、姜或糖等調味品,以除去腥膻味。

(3)對本身無明顯滋味的原料,調味品就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魚翅、海參、燕窩等,本身沒什麼滋味,調味時必須加入鮮湯烹製,以彌補其鮮味不足的缺憾。

4. 各種烹調過程中“鹽”的使用原則

俗話說:“好廚一把鹽”。其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醃漬主料時,加入適量的鹽,使淡薄有味,但不定味,否則成品鹹味過重。

(2)原料上漿時,鹹淡適中,物料與漿緊密相吸,否則主料易出血水或脫漿。

(3)攪制魚茸時,先放水後放鹽,分次投放,鹹淡準確,魚茸方能吸水足,黏性強,否則成品粗糙或鬆散。

(4)攪制肉茸時,水加足,略現鹹,上勁足,否則攪拌時很難起稠上勁。

(5)吊湯時,切莫過早放鹽,否則清湯味淡薄而不醇,鹽提不起鮮。

(6)烹製酥爛菜餚時,爛後投鹽,否則煮不透爛。

(7)對汁時,鹹淡要準確,否則難以彌補。

(8)製作湯菜時,宜淡不宜鹹,淡中有味,適中則可。

(9)麻辣味的菜餚,要調足鹹味,否則空麻加空辣,味感讓人難接受。

(10)酸甜味的菜餚,要加少量鹽,否則,酸得發冽,甜得發膩。

(11)怪味的菜餚,底味要足,否則怪味的味道無法讓人接受。

(12)醃肉、醃蛋、泡菜、酸菜,宜鹹不宜淡,宜多不宜少,否則原料易腐爛。

5. 調味料的種類

一般來說,味分為基本味和複合味兩大類。基本味就是單一的味,如鹹、甜、酸、辣、苦、香、鮮等。複合味就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基本味混合而成的味,如酸甜、鹹辣、甜辣、鮮鹹、麻辣、鹹香、魚香等。那么與味相對應,就需要有豐富的調味料作為基礎,以調製出豐富的美味。

調味料一般分為單一味調料和複合味調料,單一味調料又分為酸、甜、苦、

辣、鹹等不同味的品種,複合味調料則是用幾種以上調味品加以複製而成的。

(1)單一味調料

鹹味調料:鹽、醬、醬油、腐乳、滷蝦油等。

甜味調料:白糖、冰糖、果醬、蜂蜜等。

酸味調料:米醋、熏醋、白醋、番茄汁等。

辣味調料:辣椒、胡椒、蔥、姜、蒜、芥末、咖喱等。

苦味調料:杏仁、陳皮等。

麻味調料:花椒等。

鮮味調料:蝦子、蟹子、蚝油、鮮湯等。

香味調料:酒、醪糟、芝麻、麻醬、香油、桂花、桂皮、小茴香、八角、玫瑰、椰汁、香菜等。

其他調料:某些藥材。

(2)複合味調料。包括酸甜味、甜鹹味、麻辣味、酸辣味、香辣味、糟香味、魚香味、怪味等。

6. 常用複合調味品的配製

(1)紅油。紅油又稱辣椒油。

方法一:將乾紅辣椒(50克)去蒂,切成小段。淨鍋置於火上,放入色拉油(500克)燒至六成熱,放入蔥段、姜塊(各25克)炸出香味後離火;待油溫降至四成熱時,放入切好的辣椒,用小火慢慢炸至油呈紅色時關火,撈出蔥段、姜塊不用。

方法二:淨炒鍋置於火上,放入色拉油(150克)燒至九成熱(剛燒開的油溫度太高,放入辣椒末易糊,因此不宜製作紅油),離火晾至六成熱時,再倒入辣椒末(50克)不斷攪拌,至散發出香味後即成。

(2)薑汁。取30克姜去皮搗碎,加入60克水調勻,用時去渣取汁即可。

(3)花椒油。淨炒鍋置於火上,倒入色拉油(60克)用旺火上燒熱,放入15克花椒粒、15克蔥花、15克姜丁(0. 3厘米見方的丁)。炸至蔥花呈金黃色時,撈出花椒粒、蔥花、姜丁不用,余油即為花椒油。

(4)咖喱汁:咖喱汁又稱咖喱油。淨炒鍋置於火上,放入色拉油(600克)燒熱,加入洋蔥末、薑末(各100克),炸至深黃色時,加入蒜泥(120克)、咖喱粉(750克)煸炒後,加入2片香葉即可。其特點是芳香味濃。

(5)香糟鹵。香糟鹵,又稱香糟。是制紹興酒的原料,有濃郁的酒香味,但乾香糟必須經加工後才能使用。

將250克香糟用2千克料酒泡開,加入125克糖、75克鹽及適量的桂花醬調和均勻,裝入潔淨的紗布袋內過濾後其糟汁即為香糟鹵。

(6)芥末糊。將250克芥末面中加入溫開水和醋(各175克)攪勻,再加入50克色拉油和少量白糖繼續攪拌,攪得越均勻越好。然後放在陰涼處加蓋蓋嚴,放置4~6個小時即可使用。

(7)花椒鹽。花椒鹽又稱麻辣鹽。將100克花椒粒炒成焦黃色,壓碎,再磨成細末,用細篩子篩去大皮,然後把篩過的花椒麵和50克鹽同時放入鍋內炒成老黃色,取出攤開晾涼即可使用。花椒鹽是軟炸菜和乾炸菜蘸食用的調味料。

(8)番茄汁。鍋內放入油燒熱,下入番茄醬煸炒,再加適量鮮湯、白糖、精鹽燒開,用濕澱粉勾芡即可。特點是色紅亮,甜酸爽口。

(9)花椒水。將適量花椒、大蔥、姜(拍碎)裝在紗袋中,加入適量沸水浸泡3~5小時,或上火煮5~10分鐘即可使用。

(10)甜麵醬。將面醬放入盆內,按每千克加入75克糖和25克香油的比例對好,攪拌均勻,上屜蒸25分鐘左右取出,晾涼即可。具有甜鮮醬香而帶鹹的味道。

(11)蔥油。蔥50克切末;淨炒鍋置於火上,放入色拉油(150克)燒至五成熱,下入蔥末炸至出香,撈去蔥末即可。

(13)五香粉。將125克大茴香、125克小茴香、75克丁香、100克桂皮、75克花椒分別炒出香味,碾成粉末混合均勻即可。常用於燒、燜等菜餚,也可用於基本調味,有抑臭、增香的作用。

(14)蒜泥。大蒜去皮,加色拉油、少量鹽,舂成茸,加水調散即成。如不急用可加油保護。

7. 四川菜中典型的複合味型的調製

中國菜餚的豐富與其有豐富的味型有密切的關係,在四大菜系中,四川菜的味型最為豐富,有20多種,可以說這20多種味型基本上就是中國菜的味型。

以下以500克原料為例,對主要味型的調製進行詳細介紹。

(1)家常味型

家常味是川菜中運用比較廣泛的一種味型,以“家常”命味,取“居家常有”之意。其特點是鹹鮮微辣,略帶回味。因菜式所需,或回味略甜,或回味略有醋香。代表菜式有回鍋肉、家常海參、家常豆腐、太白雞、小煎雞等。

味型一(用豆瓣)

原料:香辣豆瓣醬60克,精鹽3克,蒜片25克,醬油20克,豆豉20克。

特點:鹹辣兼備,醇厚鮮美。四季均宜,廣泛用於肉類、禽類菜餚的烹製。

味型二(不用豆瓣)

原料:精鹽8克,泡紅辣椒15克,馬耳朵蔥30克,料酒10克,醬油30克,薑片、蒜片各5克,醋15克,白糖8克。

特點:鮮嫩可口,辣而不燥,四季均宜,主要用於水產類菜餚等的烹製。

(2)魚香味型

魚香味在川菜中的運用很廣泛,具有酸甜鹹辣兼備、姜蔥蒜香味濃郁的特點。因用以佐“豆瓣魚”的調料烹製,故用這些調味料製作其他菜餚時也就被稱為魚香味。用於冷菜時,調料不下鍋、不勾芡,醋應略少於熱菜的用量,而鹽的用量要多點。無論是熱菜還是冷菜,糖和醋既不能多,也不能缺。魚香味濃郁厚重,在炒、炸、熘、燒、拌等烹調方法中均可以使用,幾乎適合所有的烹飪原料。

味型一(可用豆瓣)

原料:精鹽3克,泡紅辣椒25克,蔥10克,姜10克,蒜10克,醬油30克,白糖30克,醋35克。

特點:鹹甜酸辣兼備,姜蔥蒜香濃郁。四季均宜,尤以夏秋季為宜。一般用於質地爽脆的植物性原料和口感細嫩的動物性原料。代表菜式有魚香土豆絲、魚香烘蛋等。

味型二(不用泡辣椒) ,.

原料:香辣豆瓣醬40克,醬油15克,白糖30克,醋35克,姜10克,蔥10克,蒜10克。

特點:魚香味醇厚而濃郁,香鮮可口宜人。一般適於用滑炒、炒、熘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代表菜有魚香肉絲、魚香八塊雞魚香茄餅等。

(3)麻辣味型

此味型被廣泛用於冷、熱菜式中。具有麻辣味厚,鹹鮮而香的特點。其花椒和辣椒的運用則因菜而異,有的用郫縣豆瓣,有的用乾辣椒,有的用紅油辣椒,有的用辣椒麵,有的用花椒粒,有的用花椒麵。因菜式風格的不同需要,可酌加白糖或醪糟汁、豆豉、五香粉、香油等。調製時要掌握好醬油、紅油辣椒、花椒的用量,做到辣而不死,辣而不燥,並感到有鮮味。代表菜式有麻婆豆腐、水煮肉片、麻辣牛肉絲麻辣雞片、牛舌萵筍、毛肚火鍋等。

原料:精鹽2克,花椒末5克,辣椒末12克,醬油15克,豆豉20克。

特點:麻辣味厚,鹹鮮醇厚。適用於牛羊豬肉、豆腐、禽類、水產類等各種原料的烹製,四季皆宜。

(4)怪味味型

這是四川首創的常用味型之一。集鹹、甜、麻、辣、酸、鮮、香眾味於一體,各味平衡而又十分和諧,互不壓抑,相得益彰。代表菜有怪味雞絲、怪味魚排、怪味花仁怪味兔丁等。

味型一(清淡)

原料:蔥、姜各5克,精鹽4克,料酒15克,胡椒粉1克,八角2克,花椒麵3克,白糖5克,白醋少許。

特點:怪味濃郁,鹹香可口。四季均宜,適於各類原料。

味型二(新型)

原料;薑片、蔥段各15克,料酒30克,精鹽6克,芝麻醬10克,香油15克,鮮味醬油20克,醋15克,白糖15克,花椒麵1克,紅油40克,花椒油10克,蔥花、薑末、蒜末各10克,熟芝麻3克。

特點:各味俱全,風味獨特,廣泛用於魚、兔肉類菜餚的製作。

(5)煳辣味型

此味型的特點是香辣鹹鮮,回味略甜(熱菜回味則略帶甜酸)。其辣香,是用乾辣椒節在油鍋中經炸制,使之成為煳辣殼而產生的味道。代表菜式有宮保雞丁、煳辣肉丁、燒拌冬筍等。

原料:乾紅辣椒(切節)4根,精鹽2克,醬油15克,花椒1克,蒜泥、蔥花、薑末各5克,白糖35克,米醋30克,料酒5克。

特點:辣而不燥,兼有荔枝味,鹹鮮醇厚,四季皆宜。

(6)糖醋味型

此味型甜酸味濃,回味鹹鮮。調製時,以鹹味為基礎,重用糖、醋,以突出甜酸味。代表菜式有糖醋排骨、糖醋藕片糖醋蜇絲、糖醋胡豆等。

原料:精鹽2克,醬油10克,白糖75克,米醋70克,蔥10克,姜10克,蒜15克。

特點:色澤淡紅,甜酸帶鹹,滋味濃郁,酸香撲鼻。適用於炸熘或炸燒類菜餚。四季均宜,以春、夏季為佳。

(7)荔枝味型

此味型因味似荔枝味而得名,酸甜適口,多用於熱菜的製作。要達到“進口酸、回口甜”的效果,就需有足夠的鹹味,在此基礎上方能顯示酸味和甜味。糖略少於醋,才能體現酸甜味。

根據菜餚風味的需要,可酌加泡辣椒、豆瓣等調味。代表菜式有炸熘肉丸、鍋巴肉片、荔枝肝塊等。

味型一(不用胡椒粉、料酒)

原料:精鹽3克,白糖6克,醬油10克,醋6克,泡紅辣椒5克,蔥、姜、蒜各10克。

特點:甜酸鮮香,回味微鹹。

味型二(用胡椒粉、料酒)

原料:精鹽3克,白醬油15克,薑片、蒜片、蔥節各10克,料酒10克,香油10克,白糖15克,胡椒粉1克,醋10克。

特點:甜酸而香,略帶微辣。

(8)酸辣味型

此味型醇酸微辣,鹹鮮味濃。調製時以鹹味為基礎,酸味為主體,辣味助風味為原則。代表菜式有酸辣蹄筋、酸辣海參、酸辣蝦羹湯、酸辣魚塊酸辣萵筍等。

味型一(汆燴菜餚)

原料:精鹽2克,胡椒粉2克,醋20克,醬油8克,色拉油10克,料酒15克,姜5克,蔥10克,香油5克。

特點:酸辣清爽,鮮美可口。

味型二(燒、炒菜餚)

原料:香辣豆瓣35克,醬油8克,白糖25克,米醋30克,紅油10克,蔥花8克,薑末5克,蒜泥10克。

特點:酸辣鹹鮮,微帶甜味,醇厚味濃。

(9)椒麻味型

此味型具有椒麻辛香、味鹹而鮮的特點。適於夏天製作冷菜的調味。調製時選用優質花椒,與蔥葉一同用刀鍘成茸,令其椒麻辛香之味與鹹鮮味結合在一起。適用於雞肉、兔肉、豬肉等原料。代表菜式有椒麻雞片、椒麻肚絲、椒麻兔絲、椒麻桃仁等。

原料:生花椒30克,蔥葉60克,精鹽2克,香油20克,清湯50克。

特點:鹹鮮帶麻,清香可口。

(10)薑汁味型 ‘

此味型鮮香清淡,開胃爽口,具有突出的生薑味。調製冷菜時,須在鹹鮮味適口的基礎上,重用姜、醋;調製熱菜時,要根據不同菜餚的風味需要,酌加郫縣豆瓣或辣椒油,當然要以不影響姜、醋味為前提。此味型適於調製海鮮、松花蛋及新鮮蔬菜等。代表菜式有薑汁熱窩雞、薑汁肘子、薑汁菠菜、薑汁豇豆等。

味型一(用於肉類)

原料:薑末25克,精鹽4克,醬油15克,醋25克,蔥花15克。

特點:姜醋味濃郁,熱吃鮮美。

味型二(用於水產類)

原料:薑末25克,精鹽3克,白醬油15克,醋30克,花椒麵0.5克,白糖1克,香油10克,料酒10克。

特點:薑汁味濃,質地鮮美。

(11)醬香味

此味型以甜醬為主要調味料,所以要認真選購(質地、色澤、味道等),並根據各類菜餚的製作要求,合理使用其他調料。如甜醬酸度過酸,則應適量加糖;若甜醬色澤過深,則可用香油或湯汁加以稀釋,令其色變淡。代表菜式有醬燒鴨子、太白醬肉、醬燒豆腐醬燒冬筍醬酥桃仁等。

原料:甜醬20克,白糖10克,香料10克,精鹽4克。

特點:醬香濃郁、鹹鮮帶甜。

(12)香糟味

此味型具有醇香鹹鮮而回甜的特點。在調製時,要突出香糟汁或醪糟汁的醇香。具體製作時,要先用精鹽定鹹味,用白醬油輔助定味,用醪糟汁除異味(增加香氣,用量要大些),冰糖(用量不大)起到增色、增香、提鮮,輔助醪糟汁的甜味的作用。代表菜式有香糟雞、香糟肉糟醉冬筍糟醉銀杏等。

味型一(用於素菜類菜餚)

原料:精鹽3克,醪糟汁100克,胡椒粉1克,色拉油20克。

特點:質地脆嫩,香糟味濃。

味型二(用於禽畜類菜餚)

原料:醪糟汁100克,蔥結2根,姜塊20克,精鹽4克,醬油45克,糖色45克,花椒10粒,胡椒10粒。

特點:色澤美觀,香糟味濃,鹹甜可口,別具風味。

(13)茄汁味型

此味型味濃鮮香,酸甜適口。調製時,主要利用番茄醬的自然果酸味,起到提色、增香的作用。具體製作時,以精鹽(用量不宜過大)為基本鹹味,重用番茄醬,以突出茄汁味;白糖用量也不宜太多,要達到入口酸甜的效果。代表菜式有茄汁魚卷、茄汁鱔絲、茄汁鴿蛋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