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文化之旅國學提案

”大運河文化,是一個“大環保文化”的概念。 大運河文化,又稱“京杭大運河文化”,但不同於“運河文化”。 總之,大運河文化,是大運河遺址文化蓄藏著的活化石文化。

【一、大運河文化之旅提案背景】
大運河文化之旅國學提案,即《大運河文化之旅國學提案》,是一篇關於大運河文化的學術論文。作者,是日不落(學者,王澤生);寫作時間:2007年4月27日。““東西為廣,南北為運”,大運河文化(“京杭大運河文化”),北起北京,南迄杭州。目前“南水北調對運河文化‘破壞’”,已存在著迫切性。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北、山東、江蘇7個省市,穿越大運河重要歷史文化區域,保護好運河沿線文物,倍受關注。《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文物保護報告》專家組指出:“對於渠線地下文物中被列為D級的古遺址、古墓葬,應做好登記建檔工作;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築群的一部分,遇真宮的保護問題比較特殊,建議湖北省文物局會同長江委儘快將其保護方案報國家文物局審定。大運河作為一項特殊的歷史文化遺產,對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和文物保護工作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建議工程在做好運河文物保護的同時,也應關注運河文物遺存的利用;在充分發揮南水北調工程社會、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為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做出積極的貢獻。(引用網路資料)”。
因為大運河區域,是中國文化、文物---博物館。京杭大運河河北段文物資源調查,共發現屬於運河兩岸的各類文化遺存309處,其中290處為調查新發現。大運河河北段文物資源調查執行領隊白曉燕介紹:“2006年3月開始,12月全部完成。在發現的309處文化遺存中,與運河有直接關係的文化遺存120處,與運河有間接關係的有34處,分布在運河兩岸的其它文化遺存155處。這些文化遺存包括遺址、碼頭、窯址、寺廟等。”。
大運河文化區域,是最重要的南北漕運通道,在2000多年的漫長歲月里,京杭大運河兩岸留下了無數令後人感慨不已的文化遺蹟。運河沿岸的古墩、古廟、古塔、古橋、老街、老店、老廠、老窯以及街市的繁華景象、市民的生活習俗,猶如《清明上河圖》的長幅畫卷展示在人們面前。“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也是中國惟一南北走向的長河,它和長城一樣是中國古代的兩大工程奇蹟。”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如是評價。“大運河首先是與長城並重的我國古代大型工程奇蹟”,古建築學家羅哲文說,“其次從人文的角度而言,其水系綿延千里,縱貫南北,構成獨特的自然風情,孕育出濃郁的線形文化景觀。”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最新一版《行動指南》中,遺存運河和文化線路作為新的世界遺產種類已經赫然在列。《行動指南》將其特點歸結為,“它們代表了人類的遷徙和流動,代表了多維度的商品、思想、知識和價值的互惠和持續不斷的交流,並代表了因此產生的文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流與相互滋養,這些滋養長期以來通過物質和非物質遺產不斷得到體現。”
大運河簡史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稱霸中原,在揚州修建了溝通長江和淮河的“邗溝”,這也是大運河最早的一段。
公元587年,在邗溝的基礎上,隋文帝楊堅在揚州開山陽瀆,對邗溝裁彎取直,開展漕運。
公元608年,隋煬帝開鑿永濟渠,南引沁水入黃河,北通涿郡(今北京西南郊)。
公元610年,隋煬帝重開江南運河,自鎮江直達杭州,共400多公里。至此,以洛陽為中心、以北京和杭州為終點的全長2700多公里的南北大運河已經形成。
至公元1289年(元26年)6月,會通河開鑿成功,從東平縣安山到臨清的御河,共長125公里,此段是大運河地勢最高的一段。
至公元1293年(元30年),從通州到北京積水潭的通惠河全部竣工,全長80多公里。這樣,杭州的漕船就可以直接行駛到北京城內,京杭運河全線貫通。
1855年(清鹹豐5年),黃河在蘭考的銅瓦廂決口,致使京杭運河南北斷流。
1901年(清光緒27年),漕運完全廢止,大運河的輝煌逐漸消失。
2500多年歷史的京杭大運河,是我國歷史上開鑿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運河,流經6個省,沿途有18座大城市和數百座中小城市,貫通東西方向的5大水系,是我國重要的南北水上通道,同時也是防洪灌溉工程。目前,運河沿線已經公布註冊的文物保護單位有654處,其中109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有9座城市被公布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俞孔堅教授(1997年開始就致力於運河遺產廊道研究的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認為:“大運河具有毋庸置疑的突出普遍價值,是標誌著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遺產。實際上大運河可以實現三個戰略性的目標:一、遺產廊道,歷朝歷代豐富的歷史痕跡在運河流域留下了清晰的足音;二、生態廊道,是中國東部惟一一條從南到北橫跨五個水系的一條水系廊道;三、休閒廊道,是溝通中國東部城市密集地帶的一大休閒空間。大運河長期以來是中國封建政權賴以生存的南糧北運的大動脈,為漕運傳統提供了核心物證。以漕糧為主兼及其它商品的水路運輸,使運河地區發展成一條巨大的經濟帶。運河還是南北文化交流和傳播的紐帶,與眾多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信仰、思潮、重要文學藝術作品、民俗傳統有著直接而具體的聯繫。”
在大運河、或京杭大運河申遺提速的大背景下,大運河文化研究,尤其顯得日益重要和突出。在學者日不落的推動下、著名辭賦家金學孟先生的倡議下、辭賦大師潘承祥先生的支持指導下,《大運河文化之旅國學提案》(全稱“《大運河詩歌詞賦書畫國學申遺提案》”)應運而生了。大運河,或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金學孟《大運河頌》(作者:蘭花草;牽衽散人金學孟仰瞻古運河今之現狀歸居後感慨而發於2006年6月20日午後)
“蘇湖熟,天下足”。運河的開通,使蘇州水多糧豐。北方:水道的開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津衛”。南方:由於航運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運河沿岸逐漸形成名城蘇州和杭州,造船工業基地(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和漕運任務尤其繁重。因此,造船業突飛猛進,不少地方都有造船場,其中包括秀州,今嘉興)鎮江和無錫,對外貿易港口揚州等重要城市。金學孟《大運河頌》云:“朝發錢塘,日暮宿聊城;張帆北京,夕至淮陰城。夫差兮,爾可看得見?隋煬兮,爾可聽得清?”。
大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建、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比蘇伊士運河長十倍,比巴拿馬運河長二十倍。目前,京杭運河的通航里程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山東、江蘇和浙江三省。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通州、天津、杭州、鎮江、清江、揚州、台兒莊、臨清、蘇州、湖州、宣城、淮安、徐州、柳城、濟寧、德州、滄州18個市區。金學孟《大運河頌》云:“春秋邗溝,冬夏會通;緯織江河,經貫兩京。縱一河之六省,橫五水之貫通;聚四海之俚語,匯八方之民風。”。
開鑿與漕運是大運河最主要的兩個辭彙,同時也使大運河具備了政治經濟的雙重意義。漫長的歲月里,主要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春秋末期。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紀初隋朝統一全國後,建都洛陽,為了控制江南廣大地區,使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豐富物資運往洛陽。第三次是在十三世紀末元朝定都北京後。金學孟《大運河頌》云:“昔時興盛,今日憧憬;南水北行,但祈速成。取錢塘之一瓢,彌京津之波興;啟鳴笛之南下,載棉絨之錦夢。輝兮,煌兮,復我興盛!煌兮,輝兮,還我春夢!”。
大運河的開鑿為漕運和漕船的製造奠定了基礎。北宋運河年漕運量,由唐初20萬石,增大到400萬石,最高達700萬石(約合今 11.62億公斤)。元朝因會通河航道窄淺,水源不足,年漕運量不到10萬石。明清兩代規定運河漕船的載重量為400石。明朝漕船載重吃水不得超過3尺,年漕運量約400萬石。清代規定漕船載重吃水不得超過3尺5寸,年漕運量約400萬石。1959年以後,結合南水北調工程,重點擴建了徐州至長江段400餘公里的運河河段,使運河單向年通過能力達到近2000萬噸。目前,徐州以南河段,船閘年通過船舶噸位已達1370餘萬噸,年貨運量達5500萬噸。濟寧-杭州段運河擴建續建工程,完工以後,運河單向通過能力達到3500-4000萬噸,年運總貨運量將達1億噸。金學孟《大運河頌》云:“無錫魚米來,天津梁豆行。六和高臨水,舍利塔谷風。通惠盤京城,北運踞津通。南運始天津,欣然至臨清。魯運臨清起,聞聽台兒聲。台淮中運頃,波光瀲灩景。”。
現在揚州市區段的30公裏運河與古邗溝走向大部分吻合,與隋朝時從長江邊的瓜洲至寶應縣的125公里的古運河則完全相重。揚州自古以來就是江淮經濟文化中心和對外往來的重要港埠。素有“淮左名都”之譽。揚州有許多文化古蹟,其中之一就是古運河。揚州地處“淮南江北海西頭”,隋唐時期,就已是—個上著名的水上都會。市內河道縱橫,橋樑眾多。唐人詩句“入郭登橋出郭船”(羅隱),反映了揚州水盛橋多的地理特徵。唐時揚州,街垂千步柳(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東西七里十三步),霞映兩重城(子城、羅城),運河穿城而過,北由邗溝出城(在今黃金壩),連線運河,南由官河出城(在今南門),南通長江。北宋沈括《夢溪筆談》所記載的唐代揚州二十四橋,主要就是在可通船行舟的濁河(今蜀岡南保障河一線)、邗溝、官河(今玉帶河、汶河路一線)上。唐末五代戰亂,揚州城廢地荒,人口減少,雄富掃地。宋代揚州城範圍縮小,宋大城位於唐羅城的東南部,北城濠即今漕河,西城濠即今二道河。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城東運河黃金壩至寶塔灣一段開通,城內河道交通功能降低。經過宋、元戰禍,明代,揚州城池更小,位於宋大城西南部,北城濠為今護城河,東城濠即為今小秦淮河,後築新城,城東界才至運河。清代揚州城四至不出明城範圍。金學孟《大運河頌》云:“琴弦伴荷舟,古箏盪蒼穹。淮揚臥里運,漁歌日日聽。鎮江聯杭州,南運行如風。”。
京杭大運河,由於氣候、風俗、文化背景的不同,得以形成一條有特色的的文化“差異融合地帶”與自然景觀帶。因為,大運河,是一條活著的運河,人未斷,而其文化的流卻欲“斷流”。此與古代的偏差,絕對是在大運河當代經濟最繁榮時期到來之前,不再應該教某些文化遺產蒸發掉,必須立即提升運河申遺速度。如同大運河的航船,風帆迅舉也。金學孟《大運河頌》云:“錢塘潮聲,北京聆聽;後皇嘉樹,船頭北行。荔枝始羞,瞬間紫禁紅;飛雪飄飄,南國雨霖涌。餘杭揚帆蓬,通州搖櫓聲;日行八百里,月返十回程。”。
漁民婚嫁,水鄉特色的水上民俗博物館。“攔水港”是舊時水上婚嫁時,水上婚嫁時的民俗。船出港後,本村青年往往在船必經的橋上討喜錢,稱為“攔水港”,若不滿足要求就阻攔新娘過橋。此民俗近似於鬧洞房。“蠶花水會”是舊時江南不少地方在水上舉行的社會性民俗活動,與“軋蠶花”大同小異。S型大運河亦有網壯街巷連通,形成世界上最完善的水陸雙層交通糸統城市,並以水路為主,四百多條運河與中央大運河連通,又接上亞德里亞海的萬頃波濤,海洋的兒女每年都舉行盛大慶典:慶祝這個偉大的日子。 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迷信,千奇百怪。沒婚嫁孕育哪來的奶水?正如網路文章寫道:“由北向南一瀉千里的京杭大運河,懶懶散散地在煙花古城揚州的腳下拐了個彎,不經意的流向這個小縣城。姑娘用纖纖的細手狠揉硬擠了半晌,鮮嫩的乳頭才滲出一滴淡黃淡黃的奶汁。”。金學孟《大運河頌》云:“誰家女兒,出嫁北征;竹器滿船,錦繡蕙風。皇家公孫,步輦接迎;埠渡難耐,呼帆高撐。喜九尊頒旨,笑黎民歡騰;看乳臭小兒,觀耄耋酣聲:如此水運,何所不興?”。
【二、大運河文化三角形原理、歷史文化名人、文化遺蹟】
運河文化三角形,即“大運河文化三角形理論”(五大水系交叉文化構架),是指以大運河西岸文化帶、長江三角洲文化圈、黃河和海河文化群---形成的中華文明三角框架體系。該學說的創立者,是學者-日不落。“申遺只是手段,保護才是真正的目的。”大運河文化,是一個“大環保文化”的概念。
1.概說:大運河,或京杭大運河,貫通中國東部南北,過五大水系,而成歷代王朝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軍需通道”的樞紐。
2.運河西岸彈跳點:以西安、洛陽、開封等都城,通過杭州等對外貿易口岸,與世界發生多維聯繫;以江南發達的經濟,通過揚州等沿岸,與歷代運河西岸的政治中心, 保持一種封建發展模式。只不過,運河文化在西岸這條邊線上,隨歷史的興衰治亂,呈現出本位的相對移動姿態,是客觀的,是必然反映。
3.母體文化根源:由於大運河,最先開鑿於江南,為後來全面開鑿,埋藏了伏筆。但,大運河,最主要的建設進程,是從北而南推進的,也就是說:大運河河,北端發源 於中國文化的發祥地---黃河流域。那么,大運河文化的源頭,仍然屬於黃河文化圈的一部分。而其文化源頭,恰好形成了其文化支點,即“黃河海文化群”。
4.三條邊線:大運河的河道方向,切割成第一條三角形邊線,是根本文化標誌線;揚州、上海、杭州的平衡軸心---長江流向,是第二條三角形邊線,該邊線,是歷史久遠 融合的標誌;最後那條三角形邊線,就落在上海與北京的直線距離上,該線的意義是,大運河文化,為海洋文化所替代的標誌。
5.三角形的點:北京、杭州、南京、洛陽、西安等,都是發達的古都,歷史文化積澱豐厚。
大運河沿途流經18個城市:
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通州(區)、天津、杭州、鎮江、清江、揚州、台兒莊、臨清、蘇州、湖州、宣城、淮安、徐州、聊城、濟寧、德州、滄州18個市區。
●通州 古詩云:一支塔影認通州。燃燈塔矗立在大運河的北端,是京門通州的標誌性建築。
●天津 北運河和南運河在天津會師,又在這裡被海河一齊送入渤海。據記載,漕運發達時期,從天津到通州的北運河上每年要承載2萬艘運糧的漕船,官兵12萬人次,連同商船共3萬艘。水道的開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津衛”。
●鎮江、揚州 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
●聊城 湖、河水面積占城區的1/3,被稱為“中國北方威尼斯”,在北方城市裡非常少見,這其中就有京杭大運河的功勞。
●蘇州 “蘇湖熟,天下足”。運河的開通,使蘇州水多糧豐。目前京杭大運河蘇杭段有客運航線往返。
●淮安 大運河的入淮口,運河東岸古鎮碼頭下便是《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的故居。
●杭州 大運河終點,入錢塘江。
京杭大運河,顯示了我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澱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
北京:
北京是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早在七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而北京建城也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初見於記載的名字為“薊”。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北京一直是中國北方重鎮和地方中心;自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又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明清國都。1949年10月1日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對外開放的旅遊景點達200多處,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宮紫禁城、祭天神廟天壇、皇家花園北海、皇家園林頤和園,還有八達嶺、慕田峪、司馬台長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各勝古蹟。全市共有文物古蹟7309項,其中國家文物保護單位42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22個。北京的市樹為國槐和側柏,市花為月季和菊花。另外,北京出產的象牙雕刻、玉器雕刻、景泰藍、地毯等傳統手工藝品馳譽世界。天安門廣場:最大的首都城市中心廣場,是北京乃至全中國的象徵,新北京十六景之首。故宮: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宮殿建築群,有宮室9999間半,是中外遊客游北京必游之地。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6000餘千米(合一萬餘華里),故稱“萬里長城”。頤和園: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北海:世界上現存建園最早的皇家御園。天壇: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築群。十三陵: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雲居寺:世界上石刻經卷最多的寺廟。
通州(北京):
通州區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境域內就有人類活動。西漢初始建路縣,後先後改稱通路亭、潞縣、通州、通縣。1948年12月通縣解放,分置通縣、通州市。1958年3月縣市由河北省劃歸北京市後,合併為北京市通州區。1960年復稱通縣。1997年4月撤銷通縣設立通州區。通州歷為京東交通要道,漕運、倉儲重地。萬國朝拜,四方貢獻,商賈行旅,水陸進京必經此地,促進了通州經濟的繁榮和興旺。享有"一京(北京)、二衛(天津)、三通州"之稱。通州素為京東重要郊域,民風民俗深受京城影響。全區人口由21個民族構成,主要少數民族為回族、滿族,回族主要聚居在通州鎮南街、張家灣鎮和馬駒橋鎮。區內市民居住環境以樓房為主,周圍鄉鎮多以正房為主形成院落。鄉間時令節日依舊,春節、上元節、清明節、端陽節、中秋節尚有遺俗,其他各節日都搞紀念慶祝活動。區內飲食習俗無明顯變化,農村飲食習俗與城鎮無異,小樓的燒鮎魚、大順齋的糖火燒和中華老字號通州腐乳世稱“通州三寶”,現今仍存在。長城指北齊長城遺址,位於通州舊城南門外迤東窯廠村址處。西北--東南走向,長約150米,殘高近5米,頂建民房,坡被荊棘,飽經滄桑,古意盎然,人文風采顯赫,可謂鳳毛麟角。劉紹棠,著名作家。通州儒林村人。《蒲柳人家》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蛾眉》獲全國短篇小說獎,《黃花閨女池塘》獲90年代優秀小說獎。中、短篇小說多種被譯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國、孟加拉、阿爾巴尼亞文出版。劉紹棠生在通州,長在通州,寫的也是通州,堪稱“鐵心務農”的鄉土文學大師。他創作形成的大量書稿、資料,是不可多得的具有濃厚通州地方特色的檔案珍品。目前通州檔案館建有“劉紹棠文庫”,收藏他的著作、手稿、書信、剪報、藏書、證章、證書、照片、實物等全部文學資料約1600餘卷。通州人把運河保護和人文奧運緊密聯繫在一起。“一枝塔影認通州”,燃燈塔是通州的標誌,也是當年運河千里漕運最北端的標誌。
天津:
天津市簡稱“津”,是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天津地處華北平原東北部,東臨渤海,北枕燕山,面積1.1萬平方公里。天津現轄十五個區,三個縣。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其中市區人口約500萬(2004年底統計結果).天津毗鄰首都北京,是海上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元朝就是京師門戶,畿輔重鎮。
杭州:
杭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運河南端。杭州以其美麗的西湖山水著稱於世,“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表達了古往今來的人們對於這座美麗城市的由衷讚美。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寫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西湖,她擁有三面雲山,一水抱城的山光水色,她以“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自然風光情系天下眾生。有著2200年的悠久歷史的杭州還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人文景觀同樣豐富多彩,古代庭、園、樓、閣、塔、寺、泉、壑、石窟、摩崖碑刻遍布,或珠簾玉帶、煙柳畫橋,或萬千姿態、蔚然奇觀,或山青水秀、風情萬般,尤以靈隱寺、六和塔、飛來峰、岳王廟、西泠印社、龍井、虎跑泉等最為著名。“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南宋時,杭州是全國的文化中心,設立了最高興府──太學,還有武學、醫學、算學、史學等各科學校,臨安府學及錢塘、仁和兩縣學的學生近千人。這裡書鋪林立,刻印的書籍十分精良。當時的繪畫藝術甚盛,“西湖十景”就是由南宋畫院題名的。
鎮江:
鎮江是一座具有3500多年歷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鎮江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江南文化名城。具出土文物及史籍考證,古屬禹貢九州之揚州,西周初期為宜候封地,北宋更名為鎮江。鎮江風光旖旎多姿,具有真山真水的獨特風貌,向以“天下第一江山”而名聞四方。金山之綺麗,焦山之雄秀,北固山之險峻,丰姿各異,人稱“京口三山甲東南”;南郊的鶴林、竹林和招隱三寺,山嶺環抱,林木幽深,又延伸入城,被譽為“城市山林”。鎮江不僅自然風景見長,而且文物古蹟星羅棋布:享譽千古的金山江天禪寺,久付盛名的焦山碑林,別具風情的宋元古街,精巧獨絕的過街石塔,隱於蒼松翠柏中的昭明太子讀書台,雕塑珍品六朝陵墓石刻等,記下了這座古老城市的漫長足跡,也吸引了無數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鎮江市位於中國兩大黃金水系——長江和大運河的交匯處,山水相連,風光旖旎,素有“城市山林”之譽。市內歷史遺存豐富,建寺1500多年的金山寺、建寺1400多年的焦山定慧寺、建寺1500多年的寶華山隆昌寺、建院近2000年的茅山道院都是重要的佛教、道教寺廟。位於焦山的碑林博物館保存晉、隋、唐、宋、元、明、清歷代書法名家和文化名人的書法精品,對海內外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南朝陵墓石刻距今已1700多年,數量之多、行制之大、雕刻之精美、保存之完好,均為全國罕見。鎮江博物館為1890年建造的一組五幢英式建築,原為英國總領事館館址,現收藏有新石器時代至近代的三萬餘件文物精品。南朝宋、齊、梁三代皇帝,唐名相李德裕、宋名士蘇軾、米芾、辛棄疾等,都和鎮江有很深的淵源。三國孫劉聯姻抗曹,《白蛇傳》水漫金山,岳飛、韓世忠抗金等許多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都展開於鎮江。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日本畫家雪舟、美國作家賽珍珠都曾先後在鎮江生活工作多年,對鎮江懷有深厚的感情。
清江:
清江古稱夷水,又名鹽水。傳說是廩君蠻巴人繁衍並向外開拓之發祥地。“水色清明十丈,人見其清澄,故名清江”。發源於利川與四川交界之齊岳山龍洞溝,流經利川、恩施、宣恩、建始、巴東、長陽,在枝城市所在地之陸城注入長江。全長423公里,有“八百里清江美如畫”的盛譽。
清江流域山明水秀,主要是土、漢、苗三族混居地。流經長陽的清江水域長約148公里,在縣城龍舟坪西11公里處的清江上有隔河岩大壩,大壩長165米,高150米。在大壩下游1公里處有亞洲最長的鐵索橋,橋長303米,完全由固定於兩岸的鐵索承載,橋面鋪有結實的大木板,總承載量達80噸,可通行機動車輛。鐵索橋是為了隔河岩工程而修建,後來清江上建成清江大橋,鐵索橋便成為一處供遊人觀光的景觀。
揚州:
“富甲天下” 的揚州城,地處江蘇省中部,東與泰州、鹽城市交界;西與南京市六合縣和安徽省天長市接壤;南臨長江,與鎮江隔江相望;北與淮安市毗鄰;中有縱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與萬里長江在這裡交匯,歷來是水陸交通樞紐,南北漕運的咽喉,蘇北的重要門戶。也是一個風景園林城市。揚州是一座具有248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自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以後,古代揚州幾度繁榮,是我國水陸交通樞紐和鹽運中心,東南第一大都會、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稱。這裡有春秋時代的邗溝(中國最古老運河段),漢代廣陵王墓,隋代煬帝陵,南北朝古剎大明寺,唐宋古城遺址,唐鑒真紀念堂,宋伊斯蘭教普哈丁墓,仙鶴寺,明清私家園林個園(以四季疊石聞名於世),何園(以中西合璧建築風格享譽海內)等眾多名勝古蹟,使古城揚州散發出無窮的魅力。1982年國務院公布揚州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台兒莊:
台兒莊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台兒莊因戰爭而馳名中外,被喻為中華民族揚威不屈之地。從古至今,在這塊不足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後發生過二十餘次著名的戰役,演繹出一幕幕悲壯的戰爭奇觀。為山東省棗莊市轄區,地處蘇魯兩省交界處,總面積538 .5 平方公里,人口 28 萬。台兒莊為山東南大門、江蘇北屏障,歷來為兵家、商家必爭之地。 1938 年春,發生在此的台兒莊大戰,殲敵萬餘人,英雄的台兒莊被譽為“中華民族揚威不屈之地”。台兒莊區地理位置優越,具備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台兒莊150 公里半徑之內有徐州觀音、連雲港、濟寧、臨沂四個機場;有石臼、嵐山、連雲港三大港口;京福高速公路、206國道、濰 ( 坊 ) 徐 ( 州 ) 、棗 ( 園 ) 徐 ( 州 ) 公路穿境而過;京杭大運河橫貫東西;南有隴海鐵路,西有京滬鐵路。
臨清:
臨清市位於我國京九鐵路進入 山東省北部第一站上,地處東經115o42'北緯36o61',西隔衛河與河北省臨西縣相望,東隔馬頰河與高唐、茌平二縣為鄰,北部與德州地區夏津縣相連,南部與聊城市和冠縣接壤,全境東西長55.44公里,南北寬29.88公里,總面積957平方公里。臨清市是山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臨清有原貌保存完好的元代古運河,在市區及周圍分布著龍山、大寧寺、歇馬亭、五樣松等古蹟,為臨清增添了濃郁的古韻。近年來建成的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季羨林先生資料館、溫泉水上樂園、古黃河公園、葡香園等,都是人們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蘇州
古稱吳,現簡稱蘇,擁有姑蘇、吳都、吳中、東吳、吳門和平江等多個古稱和別稱。天堂蘇州,東方水城——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蘇州是中國著名古都,曾為春秋之吳國、戰國之越國、三國之孫吳、元末之張吳等多個政權的首都,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城市,經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考證為中國第一古城。有“水鄉澤國”、“天下糧倉”、“魚米之鄉”之稱。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因其從古至今繁榮發達、長盛不衰的文化和經濟,被譽為“人間天堂”,素有“絲綢之都(絲綢之府)”、“園林之城”的美譽。又因其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古城特色,而有“東方威尼斯”、“東方水都(東方水城)”之稱。現今的蘇州已經成為“城中有園”、“園中有城”,山、水、城、林、園、鎮為一體,古典與現代完美結合、古韻今風、和諧發展的國際化大都市。2004年曾經成功舉辦世界遺產大會。2006年又舉辦了第三屆全國體育大會。
湖州
地屬吳國。湖州又一名稱菰城,就源自建於23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的下菰城。湖州是湖筆的產地。 中國歷史上就有“湖穎之技甲天”的說法,所謂“穎”指的是筆頭尖端一段齊而透明的鋒穎,業內人稱之為“黑子”。秦朝名將蒙恬來到湖州善璉後,對毛筆做了重大的改革,“納穎於管”,既把筆毛納進竹管內,以披柱法改進毛筆。因為這個傳說,蒙恬被尊為中國制筆業的始祖。湖州是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茶聖陸羽在湖州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專著《茶經》。湖州風光獨特,東部小橋流水人家的風情,西部中國竹鄉林海飛瀑高山草甸的風韻,孕育了“太湖、竹鄉、名山、濕地、大宅門、古生態”六大旅遊品牌。中心城市的飛英塔,以塔中有塔而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鐵佛寺中的鐵觀音,以東方維納斯的美譽而名播海外;中國竹鄉安吉,黃浦江源頭的龍王山。
宣城:
宣城,東臨蘇浙,地近滬杭,為安徽之東南門戶。贏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讚辭,更因謝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詠,而享有“宣城自古詩人地”的美譽。宣城人文勝跡遍布。臨風懷古,謝朓樓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江南四大名樓;“茲山亘百里,合沓與雲齊”的敬亭山,自南齊謝朓以采,先後300多位詩人墨客登臨此山賦詩作畫,留下詩文600多篇,為名符其實的“江南詩山”;現存敬亭山麓的廠教寺雙塔,以其對唐塔風格的繼承與革新,成為全國僅存,因而被列為國家級保護文物;大文學家馮夢龍發現並稱為“天下四絕”之一的太極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氣象成為溶洞奇觀;以三雕藝術、徽墨、徽菜。
淮安
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淮安,曾是南船北馬交匯之地,清乾隆年間盛極一時,與運河沿線的揚州、蘇州、杭州並稱為“四大都市”,並享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譽。淮安歷史上英才輩出,共和國開國總理周恩來就出生在這裡,此外還有漢代軍事家韓信,漢代辭賦家枚乘,抗金女英雄梁紅玉,《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民族英雄關天培等。淮安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秦時置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境內有著名的"下草灣文化"和"青蓮崗文化"遺址。歷史上曾是潛運樞紐、鹽運要衝,明清鼎盛時與蘇州、杭州、揚州並稱為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淮安人文答萃,歷史上誕生過大軍事家韓信、漢賦大家枚乘、巾帽英雄梁紅玉、《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民族英雄關天培、《老殘遊記》作者劉鶚等。
徐州
位於江蘇省西北部,是蘇北最大城市和由蘇、魯、豫、皖邊區組成的淮海經濟區的中心。“東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齊魯”,素有“五省通衢”之稱。徐州古稱彭城,有著4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中華意經和養生學的鼻祖彭祖、漢代開國皇帝漢高祖、人傑鬼雄項羽都在徐州留下了他們的痕跡。彭城大地上留下的文化遺產和名勝古蹟不勝枚舉,其中尤以“漢代三絕”--漢兵馬俑、漢墓、漢畫像石為代表的兩漢文化最為奪目,極具藝術欣賞和考古價值,每年10月初,徐州還舉辦漢文化國際旅遊節。而以雲龍山水、泉山森林公園為中心的風景區兼有北雄南秀之美,美若西子,秀比江南,是蘇北著名的風景勝地。
聊城:
聊城市地處經濟發達的山東省,居魯西,臨河南、河北,位於華東、華北、華中三大行政區交界處。聊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全國領導幹部楷模孔繁森同志的故鄉,是山東省衛生城市。聊城市從1999年開始展開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活動,2003年3月19~28日已通過國家旅遊局的驗收。聊城 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聊城名勝古蹟2700多處,有旅遊開發價值的景觀有470多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光岳樓、山陝會館、臨清運河鈔關、景陽岡龍山文化遺址、曹植墓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宋代鐵塔、鰲頭磯等14處。聊城城區獨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中國北方的威尼斯”之稱。聊城歷史悠久,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文化底蘊非常豐富,文物古蹟眾多,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光岳樓、陝山會館、陽穀的景陽崗、東阿曹植墓、臨清的鈔關、舍利塔、清真寺、螯頭磯等。
濟寧:
位於山東省的西南部。濟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濟寧具有7000年的文明史。自古素有“孔孟之鄉、禮儀之邦”的美稱。春秋時期五大聖人,即至聖孔子、亞聖孟子、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孔亻及和人類初祖伏羲、女媧、黃帝、少昊帝均出生於濟寧。全市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七處,省級50處,市級數百處。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等級最高的孔廟,中國古代最大的人造園林-孔林,號稱“天下第一家”的孔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人類歷史文化遺產。擁有270餘處對外參觀點。如“六藝城”、“論語碑苑”、“觀水園”、“魯國盛世”、“孔子精華園”、“濟寧博物館”等,正在建設的省級旅遊度假區一個。此外,還有一批旅遊項目和設施正在籌建中,逐步形成了以市區、曲阜、鄒城、微山、梁山為核心的風景名勝旅遊區。
德州:
德州市面上位於黃河下游,山東省的西北部,是山東省的北大門。歷史上,德州就是京杭大運河的一個重要碼頭。德州市位於北緯36°24'-38°0'、東經115°45'-117°24'之間,黃河下游北岸。德州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距今已有 4000 多年的歷史。禹王治水疏浚九河,本區就有鬲津、馬頰、胡蘇、鉤盤、徒駭等五條。禹王亭遺址就在禹城縣的十里望村南。傳說中的夏代東夷族領袖后羿就出生在這裡。三國時期,臨邑縣彌家村人才華橫溢的文學家彌衡曾不畏強暴,“擊鼓罵曹”,被後人編為戲劇流傳世間。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任平原郡太守時書寫的《東方朔畫贊碑》,至今保存在陵縣文化館內。宋代古建築——文廟,屹立在夏津縣城裡。這些古老的文化正是歷史悠久的象徵。
滄州:
滄州地處河北省東南,東臨渤海,北靠京津,與山東半島及遼東半島隔海相望。滄州鐵獅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體現了滄州古老“鑄造之鄉”鑄造藝術的神韻。滄州境內有滄州鐵獅子、獻縣漢墓群、泊頭清真寺、海豐鎮遺址、紀曉嵐墓地、獻縣單橋、黃驊古貢棗園等七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1個,2A級景區4個,景點88處。海興小山火山遺蹟、東光鐵佛寺、滄州清真北大寺、泰山行宮、武帝台、莫阝州廟、盤古廟等古蹟獨具風姿,“華北明珠”白洋淀,是華北地區最大淡水湖泊。滄州市現有濕地19萬公頃, 各種鳥類270餘種,101種受國家保護的候鳥。滄州的吳橋縣是世界著名的雜技之鄉。“中國吳橋國際雜技節”已被國家文化部確定為國際賽場,“吳橋雜技大世界”為國家4A級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列入民俗旅遊景點,每年吸引大批遊客參觀遊覽。
【三、大運河文化是經濟的集中體現】
大運河對外貿易港,簡稱“運河外貿港”,或京杭州運河貿易港。顧名思義,是大運河沿岸歷史上形成的對海外貿易的港口。最重要的有大都、揚州、杭州等。大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流經六個省市,溝通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公元前486年始鑿,1293年通航,持續1779年。隋代開鑿京杭大運河以杭州為終點。大運河對外貿易史,開始繁盛於隋。
隋朝,為把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豐富物資運往洛陽,開鑿了“永濟渠”、“通洛渠”。610年開鑿江蘇鎮江至浙江杭州(當時的對外貿易港)長約400公里的“江南運河”;洛陽與杭州之間全長1700多公里的河道,直通船舶。隋朝,杭州“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輳”。杭州商業、經濟從此有了很大的發展。唐代以後,杭州後工業、商業、文化十分發達,成為重要貿易港口,日本、高麗、大食、波斯等地商人來往於此。
唐、宋兩代對大運河繼續進行疏浚整修。唐、宋都專設有轉運使和發運使,統管全國運河和漕運。運河每年漕運量由唐初的20萬石,逐淅增大到400萬石,最高達700萬石(約合今 11.62億公斤)。由於航運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運河沿岸逐漸形成名對外貿易港口揚州和杭州等重要城市。唐末,吳越國因免遭戰亂,杭州港口“海舶常至”,海外貿易日趨繁榮,並在杭州設定我國最早的對外貿易管理機構博易務
宋代,杭州海外貿易進入鼎盛時期,與海外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通商。北宋端拱年間,朝廷先於杭州設掌管蕃貨、海舶、征榷、貿易、招商之事的海外貿易專職機構兩浙市舶司,不久又設杭州市舶司。至元祜二年 (1087年)止,杭州市舶司與廣州、明州(今寧波)市舶司並存近百年,史稱“市舶三司”。杭州港對外貿易興盛,稅收相當可觀,成為朝廷重要財政來源。
揚州“七八·二人防工程”工地,發現大量單色釉、多色釉陶瓷器殘件和器物,窯口可辨認的有長沙窯、壽州窯、宜興窯、越窯等,眾多器物尚難辨認窯口來源。器形和釉色,與全國名窯產的有相似之處,揚州至今未發現唐代燒窯,大量陶瓷是各地產運的。揚州是唐代非常繁榮的對外貿易港口城市,唐代陶瓷器大量從海上出口。
揚州發現大批波斯陶片。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揚州徵集到了一件雙耳綠釉大陶壺,採集到陶片標本。陶器在胎色、胎質以及化學成分等各方面都與中國綠釉陶器有明顯區別,屬波斯產品。波斯陶發現地,集中揚州東南近郊,是唐揚州城外唐墓區。陶片多出土於晚唐、五代地層內,遺物屬中晚唐或五代,是8世紀晚期至9世紀的產品。唐瓷外銷,波斯陶器流唐境。
元朝專設都漕司正、副二使,總管運河和漕運事宜。會通河航道窄淺,水源不足,年漕運量不到10萬石。元朝統治地區廣闊,中國和歐洲各國、西亞各國、東南亞各國的商業來往很多。中國一些較大的城市,如大都、揚州、杭等,商業非常發達。從杭州到大都的南北大運河全部修好,從長江口坐船到大都只要十多天。
明、清兩代均建都北京,對元朝大運河進行了擴建。明清兩代規定運河漕船的載重量為400石。明朝漕船載重吃水不得超過3尺,年漕運量約400萬石。清代規定漕船載重吃水不得超過3尺5寸,年漕運量約400萬石。明初,朝廷“海疆不靖”,禁商出海貿易;後期,“倭亂”行海禁政策,杭州外貿易衰退。寧波雙嶼港,16世紀,斯港有最大經濟腹地---寧、紹、杭、嘉、湖、松、蘇、常經濟區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是國內的製造業中心和大宗出口商品的主產地,是全國經濟中心。因浙東運河與大運河相連,海舟過杭州灣就可入內河。寧波,是大運河的外圍對外貿易港。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杭州被闢為對外通商口岸,翌年設海關於杭州拱宸橋堍。據中國《海關關冊》統計,光緒二十二年至民國26年(1937年)的42年間,經由杭州關集運出口貨物累計值銀771,664,737關平兩;徵收關稅值銀27,152,047.7關平兩;光緒三十一年至民國22年的28年間,按海關章程行駛出入杭州港口的中外商船193,556艘。
【四、大運河文化】
大運河文化,又稱“京杭大運河文化”,但不同於“運河文化”。因為運河文化,可泛指世界範圍內的人工運河文化。大運河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大運河自開鑿以來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運河流域社會歷史的積澱物。囊括了中國若干個朝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國家,又創造出大運河流域多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非國家因素。一言以蔽之:大運河文化,是黃河流域文化為核心,與海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共同融合出的獨特的江河文化,並緊密與中原文化相承。京杭大運河是“中國第二條黃金水道(張友茂說)”, 由人工河道、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組成運河文化區域---分七塊:燕趙通惠文化區、北運河文化區、南運河文化區、齊魯運河文化、中運河文化區、裏運河文化區、江南運河文化區(秦始皇在嘉興境內開鑿的一條重要河道,奠定以後江南運河走向。據《越絕書》記載,秦始皇從嘉興“治陵水道,到錢塘越地,通浙江”。)。
大運河文化,上承春秋周敬王三十四年,下至清宣統末年,續以當代公元兩千之初。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以物態文化創造出的流動的歷史。因此大運河文化史---時間至少有2400多年,比中國的封建王朝還要長,跨越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等四種社會形態。而長城則是凝固的歷史。“大運河和長城在遺產名錄上應該是姊妹篇”劉楓說;“如果將京杭大運河的歷史價值、文化內涵和對中國歷史發展的貢獻相加,在某種程度上說可以與長城媲美。”權威專家鄭孝燮和羅哲文說。大運河與萬里長城,被列為世界最宏偉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和一大批水利專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偉大創造。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程最長的人工運河,開鑿於春秋-吳王夫差開鑿的從江都(今揚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溝,完成於隋,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疏通於明清,距今已2400多年的歷史。清中葉後,南北海運興起,津浦鐵路通車,加之黃河遷徙後,山東境內水源不足,河道淤淺,南北斷航,大運河作用逐漸縮小。大運河文化是一部囊括了中國社會古代內容的最主要的發展史,其文化地位顯然比長城重要:
a.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吳王夫差開鑿;
b.公元1293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完成-杭京南北人工大運河;
c.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二市;
d.通: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
e.比“巴、蘇”運河開鑿早二千多年;
f.大運河全長1782公里(東西向浙東運河及局部小運河未計);
g.巴拿馬運河(1914年竣工,全長81.3公里)長度的21倍;
h.蘇伊士運河(1869年竣工,全長172.5公里)長度的10倍。
大運河文化,是“運河城市群域性文化”,是綜合性質的,中國古代農業創造出來的城市群文化。大運河的開鑿出了一個新的大環境,把若干小的割據的自然環境貫通成為一個體系,轉化成人文環境。其中包括:新自然環境、新生態環境、新生產環境、新文化、新物流環境等等,形成了著名的發達的“運河社會區域經濟”。如:古代“南糧北運”、“鹽運”通道、現在的“北煤南運”幹線、當代防洪灌溉幹流。 具體原因如下:(1)隋唐後,運河導致南北方農業技術交流、作物品種改良,農業經濟的“商品化流通”覆蓋了運河流域和流域之外的最廣大的中國村莊。(2)明中後期,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運河區域,蘇杭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萌芽---直接刺激“運河商業城市群”興起:北京、天津、滄州、德州、臨清、聊城、濟寧、徐州、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嘉興、杭州、紹興、寧波---工商、客商、貨商、易商,集散著商品---在這個線形的城市帶上。隋唐:長安、洛陽;北宋:開封;南宋:杭州;元明清:北京---乃國之樞紐也。運河經濟是“形”,運河文化是“神”,形神並備,相互交融,推進運河的魂。
大運河文化,“是民族融合的產物(潘承祥語)”。大運河文化,可分為三個層次:高級文化,包括建築、文學等;大眾文化,指沿途習俗、儀式、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等;深層文化,指價值觀取向,即黃河文化延伸出來的那種民族精神,早已滲透在大運河文化深處。那么,大運河文化作為一種活化石文化,其精必然把大運河精神回歸成一種活化石。因為她與中華民族精神同根同脈。運河高級文化,是沒落的封建時代的產物,而運河大眾文化卻植根於運河深層文化里。運河深層文化概念,則以一種習俗或生活方式,依舊存活運河民間、運河文化遺址、理想地理位置、優越的經濟條件、人文環境之中:
(1)大運河為歷代皇朝最重要的區域---大一統局面的政治紐帶。駕馭南北,政局總攬全國,維繫中央集權。隋唐政權北移,到元明清,大分裂始終未出現,證明了大運河文化的同化作用,是存在的。大運河文化,作為歷代各個地域相互關係的整體而呈現出一體化的趨勢。
(2)大運河文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相互推動作用。大運河文化具有包容性、統一性、擴散性、開放性、凝聚性、向心性。大運河在溝通物質交換的同時,大大削去了地域文化的不平衡,以黃河文明為中心,同化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差別。由此,把東南文化、嶺南文化、江南文化、齊魯文化、中土文化、江淮文化、黃河文化、燕北文化、西部文化等等幾乎全部,錯綜融會在中國傳統思想悠久的時空里。同時,也形成了獨特的大運河文化。大運河文化,與其周遍文化,始終以:長安、洛陽、開封、杭州、北京為文化中。換言之,大運河文化脫離不開其母體---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大一統文化。
(3)大運河文化,是“中國漕運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張友茂語)”。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經濟制度和漕運機構,使大運河文化成為意識形態的文化,在古代政治和經濟是有深刻反映的。運河生產力促進了運河文化的繁榮,但運河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並與那個時代的民族矛盾與其相適應。比如:元代,是蒙古遊牧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權,其不善農耕,便漕運江南之米以運河。再如,北宋滅亡,金進攻南宋,就以運河漕渡糧草南來。無論怎樣?大運河文化,總隨著封建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大運河文化始終保持了發展的連續性、歷史繼承性。因為運河生產力發展的連續性,決定了其上層建築發展的連續性。
(4)大運河文化,各個時代與中華各民族是共有的概念、價值觀體系。大運河文化與哪個時代的社會生活是密切相關的,沒有那個時代的社會就不會有大運河文化。在大運河文化所包容的同一社會內部,文化呈現多元,具有不一致性,“也存在著‘亞文化差異’,才是大運河文化發生的原動力之一(金學孟語)”。例如:京杭大運河兩岸上的宗教文化景觀,是元朝修建的,因為元朝以藏傳佛教為國教。運河文化,就成為一個龐大複雜的文化象徵體系。運河文化的象徵基礎---最重要的是共同的漢族語言文字,包含圖像圖騰、生活習慣、禮儀風尚等象徵符號體系。所以,大運河文化的實質意義,是國學和漢學等社會學科重要的研究領域。大運河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向外傳播的視窗,擴大了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例如:
a.大運河開通,東南沿海與全國各地的聯繫更為直接而緊密;
b.運河區域經濟文化的繁榮,為對外交往和中外交流的前沿地區;
c.中國鄰近國家和地區以及西亞、歐洲、東非各國遣使團、商隊來中國;
d.在各沿海港口泊岸,沿運河達京師各地,頻繁經濟文化交流;
e.直接遷居運河區,成為內遷各民族、外國使者、商人、學問僧、留學生、各方人士集中地;
f.國外文化傳播到中國,豐富了運河區域文化的內容;
g.新中國成立,國家將京杭大運河列為重點內河航運主幹線之一;
h.改革開放,運河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運輸繁忙,防洪灌溉供水旅遊等多種綜合效益。
大運河文化,屬於獨一無二的“活”的文化遺產,跳出“點”的概念,以層絡劃分之---包括大運河物質文化和大運河非物質文化(文學、地理學、水利學、藝術學、歷史學、制度學、政治學,民俗學、民族學、衣食住行、生活方式、行為規範等等)。物質文化是指在開鑿大運河過程之中創造的種種物質文明,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大運河非物質文化,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大運河文化,蘊藏著豐富的古代信息,對研究古代中國社會、地理、歷史、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外交、民族等等領域,是一部《大運河百科全書》;對研究各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文化態度、審美價值等傳統文化概念,是一部“運河博物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最新版《行動指南》把大運河文化特點歸結“它代表了人類的遷徙和流動,代表了多維度的商品、思想、知識和價值的互惠和持續不斷的交流,並代表了因此產生的文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流與相互滋養。”。總之,大運河文化,是大運河遺址文化蓄藏著的活化石文化。大運河文化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心態文化層:
a.物態文化層:物質生產活動在大運河存留的財富總和,可觸知的大運河文化物質實體;
b.制度文化層:因為運河經濟實踐約定俗成的社會行為規範,有可持續性,例如-當代運河還在通航;
c.行為文化層:大運河是在人際交往,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文化區域模型;
d.心態文化層:大運河文化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是大運河文化靈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