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平兩

關平兩

關平兩清朝中後期海關所使用的一種記賬貨幣單位,屬於虛銀兩。1930年1月,中國政府廢除關平銀,改用“海關金單位”作為海關徵稅的計算單位。

關平銀,又稱“關平兩”、“關銀”、“海關兩”,清朝中後期海關所使用的一種記賬貨幣單位,屬於虛銀兩。

清朝時期,中國海關徵收進出口稅時,原無全國統一的標準,各地實際流通的金屬銀成色、重量、名稱互不一致,折算困難,中外商人均感不便。為了統一標準,遂以對外貿易習慣使用的“司馬平”(“平”即砝碼),又稱“廣平”,取其一兩作為關平兩的標準單位。

一關平兩的虛設重量為583.3英厘、或37.7495克(後演變為37.913克)的足色紋銀(含93.5374%純銀)。海關在征收關稅時,依據當地實際採用的虛銀兩與紋銀的折算標準進行兌換,關平銀每100兩在上海相當於規元110兩4錢,在天津等於行化銀105兩5錢5分,在漢口約等於洋例銀108兩7錢5分。但是實際上關平銀的實際計算標準並不統一,即使同一海關在同一時期用同一地方銀兩納稅,兌換率往往也不一致,例如同治、光緒、宣統三朝50年間,天津海關收稅,對中國商人以行化銀106兩5分折關平銀100兩的標準徵稅,外國商人則為行化銀105兩折算關平銀100兩,俄國商人繳納茶稅時則為行化銀103兩折算關平銀100兩。

1930年1月,中國政府廢除關平銀,改用“海關金單位”作為海關徵稅的計算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